一、2002年1~10月机床工具大行业数控产品产量超200台企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淑萍[1](2019)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急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更改变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技术的发展是对过往历史的不断总结与革新,更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马克思指出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决定了现实财富的创造,是历史的革命性推动力量。随着大步迈向数字社会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技术的创新衍生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今最为炙热的话题,并深深地刻画着新时代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一切”的时代。随着制造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发达国家再次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首要任务,先后制定出与新技术相关联的制造业发展战略与坐标定位。2015年全国两会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同年颁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均指出要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协同一体化制造技术,突破自主创新促进制造业强国建设;2019年,十三届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互联网+”,积极广泛的运用新技术和新模式。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我国互联网发展指数排名全球第二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商务市场主体,4G用户渗透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在2019年春晚实现5G网络4K超高清直播后,5G商用已经进入制造业并将大规模推广。截止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为8.02亿,手机网民规模7.88亿,占比98.3%,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IDC公司预测2019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可达到486亿美元。2根据42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1到5月,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收入就突破1164亿元,同比增长39%。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国已经具备抓住新机遇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需求市场以及政策支持,“互联网+”已经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增长、推动产业优化的新引擎。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四次工业革命、各国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相关发展战略进行梳理,立足当前及未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情况,深入剖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遇和升级的必然性;以制造业结构升级规律以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规律探索为主线,在系统梳理前沿文献基础上,利用历史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试图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身制造业强国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工具选择。本文围绕“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为主题,从三方面开展研究。第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第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和作用机理是什么?第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发展路径是什么?本文在导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评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加以概括。第一章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对相关概念和内涵的理清,对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逻辑关系以及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结构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升级间逻辑关系进行梳理,为本文开展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本文第二章和第三章通过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必然性,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熊彼特指出如果不掌握历史,不具备历史感或历史经验,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3故第二章首先通过对历次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出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新工业革命争论与制造业范式演化过程的梳理,总结出历史维度中互联网+制造业升级的历史机遇与面临的挑战。第三章主要对德、美、日三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进行梳理和对比,总结出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发展的共性及关键;并通过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涵和关键;在此基础上,对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机遇与面临挑战进行分析。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进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第四章首先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根据第二章历史维度总结出影响制造业升级的五个要素,结合马克思理论、佩蕾丝技术-经济-制度协同演化模型、罗默经济增长四要素模型以及技术创新动力三元论模型,确定“互联网+”技术驱动力、市场拉动力和政策支撑力所形成的聚合力;其中技术驱动力部分包括“互联网+”技术基础驱动力以及融合驱动力,“互联网+”市场拉动力包括市场规模拉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变动产生的拉动力和市场竞争激励机制以及淘汰机制产生的拉动力,“互联网+”政策支撑力包括互联网+政务能力以及“互联网+”相关政策的支撑力。其次,通过对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结合产业内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特征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分别从制造业产业结构视角和制造业价值链视角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构建“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国31个省“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和分类。其次,在理论分析“互联网+”对中国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系统GMM计量方法对中国2006-2015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互联网+”显着地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升级。本文的第六章主要探讨“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以及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最后是结论及展望,通过对本文研究结论的总结,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设计。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三点:第一,补充和完善“互联网+”相关概念和认识,明晰“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发展方向。本文结合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对“互联网+”作为历史发展新机遇予以分析,指出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对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对“互联网+”认识不足和认识不清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本文通过马克思技术进步思想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指导建立“互联网+”技术基础模型和“互联网+”技术融合模型,提出“互联网+”三要素聚合力,对“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和认识进行补充和完善。第二,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框架。本文在理清“互联网+”与制造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基础之上,通过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研究框架,通过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提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制造业结构和制造业价值链作用机理的研究提出三驱动链条升级路径,对相关理论基础、作用机理、动力结构以及路径选择等方面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对我国“互联网+”发展以及制造业发展提出参考。第三,补充和完善“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证研究。本文构建了“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的内生性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检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途径。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互联网+”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机制,随后采用系统GMM方法尽可能减少“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二者之间的内生性来考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刘伟[2](2011)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研究 ——兼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存问题》文中指出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此时我国经济也面临严峻的挑战,2008年一季度以来美国GDP增速逐季放缓,从2008年一季度2.01%,一直降到2009年第一季度-3.2%,中国的GDP虽仍然是高速增长,但是同比增速也呈现下降趋势,2008年第一季度10.6%,到2009年第一季度为6.1%。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经济形势,国家提出应对措施,首先,在2008年11月5日,中央政府出手总额度为4万亿的两年经济振兴计划,来应对中国经济蕴涵的下滑风险。其次,在2009年3月3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提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尤其以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为主要任务。本文的写作正是在这一背景酝酿产生,根据国家应对次贷危机提出的经济思路,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与劣势,撰写《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研究——兼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存问题》。因此,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探索出培育符合辽宁省特点的装备制造业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此来推动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辽宁省发展装备制造业优势重点在于两方面,(1)良好的自然条件。例如大连濒临渤海与黄海,海岸线有1906公里,这样就为发展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了极佳的自然条件。(2)辽宁省工业的悠久历史与工业门类相对较为齐全。悠久的历史使辽宁省工业具备一定的品牌效应,齐全的工业门类使辽宁省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与之相对应的是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劣势,主要集中三个方面:(1)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条相对较短:(2)结构性产能过剩突出;(3)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低。所以,根据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我认为辽宁省发展装备制造业应该以重组并购为手段,以资本与科学技术为纽带,组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旨在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因此,本文的撰写具有双重意义。一、理论意义,本文的重要理论源于经济学中的分工思想,所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而后到了古典经济学时期,在亚当·斯密努力下,分工思想演变成分工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以制针为例,阐述分工、直接生产以及规模报酬递增这三者关系。在亚当·斯密的论证中,以直接生产为基础(因为当时社会的分工模式以是工场手工业为主),重点研究分工促使规模报酬递增,从而促进了生产效率。因此在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体系中的理论路径是:直接生产——分工——规模收益递增。最后到了近代经济学时期,阿兰·杨格又在亚当.斯密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的基础之上把分工理论进一步完善,阿兰·杨格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之所以会提高生产率,在于劳动分工通过迂回生产的方法实现了报酬递增;反过来,报酬递增又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并使作为外生变量的家庭收入购买力上升,从而扩大了市场规模,市场规模的扩大导致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分工深化进一步导致市场规模扩大,这是一个动态相互作用的一个自我演进的机制。阿兰·杨格的研究重心落在“迂回生产”上,从而弥补了亚当·斯密“直接生产”的理论瑕疵。在阿兰·杨格的眼里迂回生产的程度是产业发展乃至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产业发展程度越高,其迂回生产的产业链条的长度就会越长,产业链条上的每个企业和产品种类就越多。因此在阿兰·杨格的分工理论体系中的理论路径是:迂回生产——分工——规模收益递增,这一点是对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后来在阿兰·杨格的基础上,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更是将这种思想推向极致,杨小凯用非线性规划(超边际分析)重新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等精彩思想变成决策和均衡模型,掀起一股用现代分析工具复古古典经济学的思潮,成为分工、专业化和经济增长理论从90年代迄今最重要的发展。由此,我们认为分工提高效率是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石,同时产业集群理论也可以认为是分工提高效率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二、现实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的撰写的现实意义包括三个方面:(1)装备制造业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依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并且结合未来的发展规划即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有数据表明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量也在飞速增长。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培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就可以协调的解决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的问题。(2)装备制造业与就业水平的关系:近年来,面对国际与国内的复杂经济环境,以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充分显现,成为各地区乃至国家提高就业解决失业率的重要行业。据原国家经贸委行业规划司测算,年装备工业每万元固定资产原价可吸纳0.078人,而工业平均吸纳0.052人,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工业吸纳0.046人,冶金工业吸纳0.037人,石油加工和炼焦工业吸纳0.018人,由此可见,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可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背景下,有效的改善就业水平。(3)装备制造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装备制造业,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上游产业链即研发阶段,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实力,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保持汇率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以及与国际社会持续、和谐的发展。本文的创新之处,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分工与专业化创造经济效率是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石。我认为把这个作为产业集群理论的切入点是准确的,但是,我仔细想来,分工与专业化创造经济效率又略显笼统、模糊,不利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更不利于未来对产业集群培育思路的研究,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传统的经济学视角下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结合供给与需求模型,确定一个清晰的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方向。产业集群的效率表现在以较低价格供应大量商品,从而获得竞争力,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产业集群要获得竞争力的最佳衡量标准就是使其产品的市场出清点不断的向右下方运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说过,在短期里,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性因素;而在长期里,供给或生产成本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根据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思想,我对产业集群理论作如下分类:(1)影响供给的产业集群理论;(2)影响需求的产业集群理论。本文的结构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导言。在导言部分,首先,明确选题的动因,这个部分分为两个角度进行阐述,1.选题的实际必要性,在阐述选题的实际必要性,实证了装备制造业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以及装备制造业与就业水平的关系,论述了装备制造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2.选题的理论必要性,在撰写选题的理论必要性时,先明确了本文的三个关键词,而后以时间为线索,以大师为思想为写作中心,简要回顾分工思想的演进、分工理论的形成以及对产业集群理论形成的影响;最后,提出研究的结构与研究创新之处,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对产业集群理论的分类。第二部分,经济学视角下产业集群理论综述。这个部分的论述分为两方面,(1)影响供给的产业集群理论。(2)影响需求的产业集群理论。这个部分为我的创新重点,传统的产业集群理论认为,分工与专业化创造经济效率是产业集群的理论基石。我认为把这个作为产业集群理论的切入点是准确的,但是,我仔细研究,分工与专业化创造经济效率又略显笼统、模糊,不利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更不利于对培育产业集群路径的提出,因此,我以传统的经济学视角下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结合供给与需求模型,确定一个清晰的理论研究方向。其次,论述了产业集群思想的根基——分工理论,从苏格拉底的早期的分工思想为起点,经历了亚当·斯密所在古典经济学时期,分工思想逐渐演变成分工理论,而后在阿兰·杨格和杨小凯的努力下,逐渐使分工思想——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清晰起来,最终分工理论成为产业集群理论的理论基石,同时产业集群理论也可以认为是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部分,国际与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这个部分我们首先研究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他们分别是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化,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化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品牌化。其次,研究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第四部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在这一部分,我们先分别提出大连市、沈阳市和鞍山市三座城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而后经过调查以及对数据的采集与整理,分别实证了大连市、沈阳市和鞍山市三座城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提出这三座城市分别存在的问题,接下来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根据经济理论提出这三座城市装备制造业的各自发展对策,最后提出虽然这三座城市的装备制造业有各自的问题,但是他们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使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发展,形成持久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经济总量强劲增长。因此,大连、沈阳、鞍山三个城市采取的对策也有共同点——培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第五部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途径与政策研究,在这个部分,先提出培育产业集群的政策理论,再提出培育产业集群政策经验,最后提出辽宁省培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途经。在这个部分,我们立足于经济学的外部性及其相关理论,并借鉴国际和国内成功的产业集群,提出培育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集群的有效途径。
任立伟[3](2010)在《A公司数控机床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2002~2009年连续8年世界机床消费第一,并在2009年终于成为世界机床产值第一。但是中国机床行业大而不强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国产数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只有30%上下,而在高档数控机床上还不足5%。中国的机床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理论的研究先后出现三大主要学派:结构学派、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结构学派战略构想的精髓是把公司与其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力的相互作用。能力学派从企业内部出发,认为公司应该通过识别、培育和探求核心竞争力以取得竞争优势。资源学派试图在上述两种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市场为背景分析公司的能力和资源,把企业的内部能力和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外部环境方面,国家对数控机床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中国机床企业面临发展、转型、提高的关键时期。国内竞争加剧,国内市场国际化。在内部环境方面,A公司拥有一定的竞争所需要的资源、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竞争态势矩阵分析了A公司相对于其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地位。通过对价值链增值活动和战略匹配的分析,A公司在差异化增值活动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利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进行战略评估,A公司差异化战略吸引力超过成本领先战略。因此,A公司数控机床应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买方成本或者提高买方效益获得差异化价值。数控机床的为买方带来差异化效益的差异化要素,构成数控机床差异化的来源。数控机床的差异化战略就是基于这些差异化价值展开研究。A公司差异化战略可以在四个方面展开实施:产品差异化、形象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在产品差异化方面,应在超大规格产品和五轴联动机床上寻求、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努力提高机床的性能、精度、可靠性;研发重点行业高档数控专机;研发环保型机床。在形象差异化方面,通过塑造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在市场差异化方面,通过优质优价的价格差异化,短渠道、高覆盖、知识营销的渠道差异化,让用户认知和接受差异化价值,并为此支付差异化溢价。在服务差异化方面,通过增加价值服务和改进服务质量,增加用户效益;让用户共享企业资源,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A公司能够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做强做大,最终跻身国际优势机床企业之列,也希望文章对中国机床行业的其他企业有所借鉴。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4](2008)在《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8年预测》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我国经济延续了前几年快速增长的势头,GDP同比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发展,拉动了市场对装备的需求。特别是国务院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有关文件和中
Marketing Dept., CMTBA[5](2008)在《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8年预测》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我国经济延续了前几年快速增长的势头,GDP同比增长1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保持了较高速度的发展,拉动了市场对装备的需求。特别是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6](2008)在《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8年预测》文中认为木工机床行业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的四大主机之一,近年来一直保持增长势头,本期转载《中国机床工具》报的行业概况文章供本专业同行借鉴参考。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7](2008)在《2007年1-10月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形势》文中提出2007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1.7%,国家投资、外贸和消费增长迅速,强劲的内需,特别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十六个关键领域重大专项的即将启动促进了机床工具行业的发展,拉动了机床工具行业高端市场需求。机床工具行业通过自身努力,在新产品开发、产业化进程、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成绩。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全行业仍处在快速发展期。
刘万森[8](2008)在《北京机电院股份公司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战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试图运用管理学知识,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北京机电院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战略。由于制造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竞争环境改变和上级控股公司战略调整等因素,北京机电院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战略已经不能适应公司数控机床产业的发展,与现实发展有一定偏离,需要对现有的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战略进行修订和调整。本文从公司现状、现有发展战略入手,运用PEST分析法、SWOT分析法、竞争力量分析模型等多种手段,分析数控机床产业的竞争环境,确定核心竞争优势和竞争关键因素,结合公司发展现状和客观环境,对企业数控机床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同时,提出了各职能层面发展策略,并对组织模式进行调整和重新设计,保障数控机床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9](2007)在《2006年机床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与2007年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10](2006)在《2005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回顾》文中研究表明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情况1.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5年1~10月份全国机床工具行业八个制造业,合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31.12亿元,同比增长26.2%,增幅比2004年同期下降8.7个百分点;
二、2002年1~10月机床工具大行业数控产品产量超200台企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1~10月机床工具大行业数控产品产量超200台企业(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评述 |
一、“互联网+”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互联网+”相关概念界定 |
二、制造业升级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思想、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
二、西方创新理论与产业升级理论 |
第二章 历史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规律归纳研究 |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制造业发展历史经验 |
一、工业革命演进与争论 |
二、制造业结构升级一般规律 |
三、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一般规律 |
四、制造业竞争力演进一般规律 |
第二节 历史维度下制造业发展影响因素 |
一、因素一:需求面驱动 |
二、因素二:技术面驱动 |
三、因素三:人力资本面驱动 |
四、因素四:能源机制面驱动 |
五、因素五:制度面驱动 |
第三节 新工业革命与制造业范式选择 |
一、新工业革命浪潮:“互联网+” |
二、制造业范式演化与选择 |
三、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历史机遇 |
四、历史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
第三章 空间维度下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外国互联网+制造业战略梳理 |
一、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 |
二、各国先进制造业战略关键:“互联网+” |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战略选择 |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 |
二、《中国制造2025》战略核心与内涵 |
三、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战略机遇 |
四、空间维度下中国互联网+制造业升级面临挑战 |
第四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研究 |
第一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分析 |
一、三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因理论 |
二、社会总生产模型拓展与“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理论 |
第二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动力因素分析 |
一、动力一:“互联网+”技术基础与技术融合驱动力 |
二、动力二:“互联网+”市场多层次拉动力 |
三、动力三:“互联网+”政策支撑力 |
第三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一:基于产业结构视角 |
一、“互联网+”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
二、“互联网+”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
三、“互联网+”促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 |
第四节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作用机理二:基于价值链视角 |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横向扩张升级作用机理 |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纵向渗透升级作用机理 |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跃迁升级作用机理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一、“互联网+”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互联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
第二节 “互联网+”对制造业升级影响实证分析 |
一、变量定义与数据选取 |
二、模型设定与检验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 |
第一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技术驱动链 |
一、“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开放创新驱动路径 |
二、“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多层次可持续创新驱动路径 |
三、“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协调创新驱动路径 |
第二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市场驱动链 |
一、制造业服务化驱动路径 |
二、“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耦合驱动路径 |
三、国家价值链协同发展路径 |
四、链条式一体化管理发展路径 |
第三节 构建“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政策驱动链 |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
二、社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
三、企业层面的政策优化路径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研究 ——兼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存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选题的动因 |
1.1.1 选题的实际必要性 |
1.1.2 选题的理论必要性 |
1.2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 经济学视角下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
2.1 影响供给的产业集群理论 |
2.1.1 经济学早期的分工思想 |
2.1.2 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理论以及产业集群思想萌芽期 |
2.1.3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分工与产业集群理论 |
2.1.4 近代经济学时期的分工与产业集群理论 |
2.1.5 影响供给的产业集群理论总结 |
2.2 影响需求的产业集群理论 |
2.2.1 影响需求的外生性因素分析 |
2.2.2 影响需求的内生性因素分析 |
2.2.3 影响需求的产业集群理论总结 |
3 国际与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 |
3.1 国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 |
3.1.1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化 |
3.1.2 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化 |
3.1.3 装备制造业产业品牌化 |
3.2 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 |
3.2.1 技术创新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动力 |
3.2.2 资金的支持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石 |
3.2.3 产业集群化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
4 辽宁省主要城市装备制造业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
4.1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
4.2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现状与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
4.2.1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
4.2.2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现状调查 |
4.2.3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问题研究 |
4.2.4 大连市装备制造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
4.3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现状与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
4.3.1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
4.3.2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现状调查 |
4.3.3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问题研究 |
4.3.4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问题的对策研究——装备制造业并购研究 |
4.4 鞍山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现状与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
4.4.1 鞍山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
4.4.2 鞍山市装备制造业现状调查 |
4.4.3 鞍山市装备制造业问题研究 |
4.4.4 鞍山市装备制造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
4.5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总结 |
5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
5.1 培育产业集群的政策理论研究 |
5.1.1 公共品涵义 |
5.1.2 外部性理论 |
5.1.3 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
5.2 培育产业集群政策经验研究 |
5.2.1 广东省产业集群政策研究 |
5.2.2 河北省产业集群政策研究 |
5.2.3 福建省产业集群政策研究 |
5.2.4 培育产业集群政策经验总结 |
5.3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途经研究 |
5.3.1 培育装备制造业集群品牌战略 |
5.3.2 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投资基金 |
5.3.3 创建产权交易所 |
5.3.4 培育技术创新机制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A公司数控机床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机床和机床行业 |
1.1.2 中国机床行业的现状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思路和理论框架、工具 |
1.2.3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竞争战略的概念 |
2.2 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
2.2.1 结构学派 |
2.2.2 能力学派 |
2.2.3 资源学派 |
2.3 国内机床行业竞争战略研究 |
第3章 A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总体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基本环境分析 |
3.2.1 行业集中度 |
3.2.2 行业成熟度 |
3.2.3 全球性竞争 |
3.3 行业结构分析 |
3.3.1 进入威胁 |
3.3.2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3.3 买方议价能力 |
3.3.4 替代品威胁 |
3.3.5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3.4 竞争对手分析 |
3.4.1 主要竞争对手概况 |
3.4.2 竞争态势分析 |
第4章 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1 资源 |
4.1.1 财务资源 |
4.1.2 组织资源 |
4.1.3 创新资源 |
4.1.4 技术资源 |
4.1.5 人力资源 |
4.1.6 实物资源 |
4.1.7 声誉资源 |
4.2 能力 |
4.2.1 设计开发能力 |
4.2.2 企业学习能力 |
4.2.3 知识管理能力 |
4.2.4 生产制造能力 |
4.2.5 质量管理能力 |
4.3 核心竞争力 |
第5章 数控机床竞争战略选择 |
5.1 竞争优势分析 |
5.2 竞争战略选择 |
5.3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5.3.1 数控机床的差异化价值 |
5.3.2 产品差异化 |
5.3.3 形象差异化 |
5.3.4 市场差异化 |
5.3.5 服务差异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8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
1、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产值 |
2、技术开发与科研 |
3、产业结构 |
4、机床工具进出口贸易 |
5、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
二、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
1、国产金属加工机床市场占有率过半 |
2、自主创新有突破 |
3、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并崛起 |
4、出口快速增长 |
三、问题和建议 |
1、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 |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3、提高企业诚信 |
4、走绿色制造道路 |
5、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四、2008年展望 |
(5)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8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
1.1 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产值 |
1.2 技术开发与科研 |
1.3 产业结构 |
1.4 机床工具进出口贸易 |
1.5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
2 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特点 |
2.1 国产金属加工机床市场占有率过半 |
2.2 自主创新有突破 |
2.3 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并崛起 |
2.4 出口快速增长 |
3 问题和建议 |
3.1 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 |
3.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
3.3 提高企业诚信 |
3.4 走绿色制造道路 |
3.5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4 2008年展望 |
(8)北京机电院股份公司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机电院数控产业发展现状 |
1.1.2 控股公司发展战略要求 |
1.1.3 机电院自身发展战略要求 |
1.2 机电院数控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数控机床产业环境与发展趋势分析 |
2.1 PEST分析 |
2.1.1 政治、法律方面 |
2.1.2 经济 |
2.1.3 社会文化 |
2.1.4 技术 |
2.2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2.2.1 国际数控机床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2 中国数控机床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2.2.3 加工中心细分领域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三章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3.1 SWOT分析 |
3.1.1 公司的优势 |
3.1.2 公司的劣势 |
3.1.3 面临的机会 |
3.1.4 面临的威胁 |
3.2 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
3.2.1 行业内竞争对手分析 |
3.2.2 新进入者分析 |
3.2.3 替代品 |
3.2.4 供应方 |
3.2.5 购买者 |
第四章 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战略 |
4.1 公司层面战略 |
4.2 职能层面战略 |
4.2.1 营销策略 |
4.2.2 生产策略 |
4.2.3 技术策略 |
4.2.4 企业管理的升级 |
第五章 战略实施 |
5.1 战略目标分解 |
5.2 战略实施的组织调整 |
5.2.1 营销机构调整 |
5.2.2 技术机构调整 |
5.2.3 生产机构调整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2002年1~10月机床工具大行业数控产品产量超200台企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D]. 刘淑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研究 ——兼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现存问题[D]. 刘伟.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3]A公司数控机床竞争战略研究[D]. 任立伟. 山东大学, 2010(09)
- [4]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8年预测[J].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8(02)
- [5]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8年预测[J]. Marketing Dept., CMTBA.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8(04)
- [6]2007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及2008年预测[J].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 木工机床, 2008(01)
- [7]2007年1-10月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形势[J].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8(01)
- [8]北京机电院股份公司数控机床产业发展战略[D]. 刘万森.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9]2006年机床工业经济运行形势与2007年展望[J].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 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 2007(01)
- [10]2005年机床工具行业经济运行形势回顾[J].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 机电产品市场,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