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与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刚,李树英[1](2021)在《“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多元理解——基于中美芬三国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为探寻"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要求与培养规律,本文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选取中国、美国、芬兰三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于韦斯屈莱大学)设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为样本,运用NVivo12进行编码后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显示:三个课程方案文字表述特点呈现"传统"和"创新"两种样式;根据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分别对应"教育基本理论主导型""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主导型"和"学习与研究能力主导型"。通过比较发现"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突出学习、教学、研究能力;高起点、重研究、多实践、适切性是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有待强化之处。各国培养均需顺应时代趋势,厘清"全科"内涵,共求培养之"道"。
康琪[2](2021)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变迁特点及其内在逻辑研究 ——基于1980-2020年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文中提出
倪箫吟[3](2020)在《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班级,而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特殊群体。因此,小学班主任是否能够胜任工作,以及其胜任特征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前我国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胜任特征模型建构方面,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测评研究比较薄弱,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而将情境判断测验作为个体胜任特征测评的工具,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因此,本研究借鉴情境判断测验的开发模式,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赤峰市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测评,并结合访谈,对测评结果进行了详细解释,深入分析了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提出了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也为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本研究在确定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指标的基础上,借鉴台湾学者针对小学班主任所编制的情境测评量表,吸收马晓南针对赤峰市小学班主任访谈得到的典型情境,编制了一份包含25个情境故事和68个行为选项的《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问卷》。以赤峰市231位小学班主任为被试对该情境测评问卷进行了试测,试测结果表明该问卷可以作为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工具运用。本研究运用《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问卷》对赤峰市16所小学的565位班主任的胜任特征发展现状进行了测评。测评结果显示:当前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呈现年龄、班主任任职年限、工作量等班主任个体特征的差异。本研究根据问卷测评的得分情况,对赤峰市四所小学的13位班主任进行了深度访谈,来进一步分析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各维度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测评及访谈结果发现,小学班主任在胜任特征的五个维度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在知识技能维度上,小学班主任的教学创新性不足;在个人效能和组织管理维度上,小学班主任对于班级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强;在成就特征维度上,小学班主任的职业热情和成就动机相对缺乏;在人际关系维度上,小学班主任与一些特定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在探明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存在的问题之后,本研究结合访谈深入分析了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现有的培训模式不利于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小学班主任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忽视职业生涯管理;小学班主任岗位职责不明确,缺乏发展胜任特征的主动性;对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的激励水平不高。针对目前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策略:一是学校应完善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校本培训模式,实施分层培训,同时丰富培训形式;二是强化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管理。小学班主任自身应积极进行职业生涯管理的同时,学校应对小学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三是明确小学班主任岗位职责。学校应框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边界,小学班主任自身也应注重工作分类管理;四是健全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的激励机制。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小学班主任的福利待遇,还应为小学班主任建立荣誉体系。
石烨[4](2020)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支持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团结共荣、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实施计划,大力发展民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加强民族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民族农村地区教师专业素养势在必行。多年来,我国民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以数学为核心的理科教育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理科师资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与重要,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对民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以及数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支持体系如何建构等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阿克苏”、“新疆吐鲁番”、“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宁夏固原”等地的农村地区初中和小学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从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四个维度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现状进行了分析,剖析出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并通过探索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在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尝试建构了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其专业成长。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总体水平较好,其中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有着较为清晰、正确的教育教学观与良好的学生观,但部分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职业理解与认识有待加强,专业学习意识较强,但专业学习执行力需进一步强化;在专业知识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数学教学法知识、数学课程知识如数学课程标准相关知识、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却有待改善;在专业能力方面,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评价反思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教材分析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基本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却有待加强;在专业情意方面,民族地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划意识,文化认同感与职业幸福感较高,但部分数学教师的执行力较弱,职业倦怠感较强,自我成长意识需进一步提升。本研究探索出影响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方面,其中内在因素有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评价、自我成长意识、职业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等,外在因素有教师管理与评价机制、学校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社会舆论氛围、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实施程度、专业培训、师资配置等。依据调查结果,本研究将“以政府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支持为政策支持、以中小学校支持为实践环境支持、以师范院校及教师培训机构支持为人力资源支持”作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结构框架,在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师范院校及教师培训机构支持、中小学校支持共同协调的社会系统中,为促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制度、专业、人文关怀等多种资源与保障。整体来说,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层面”、“五大主体”,即以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为中心,从内部支持与外部支持两个层面出发,将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视为五大支持主体建构了支持体系。本研究的问题源于实践,希望研究结论能够引起相关教育部门及教育界对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应有的重视,借助政府的力量来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并推广到各民族地区,使更多民族地区的数学教师受益,加快提升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黎夏璐[5](2020)在《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应时代之召唤,在世界大舞台上正发挥着强大的力量。兴国必先强师,“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已明确指出现阶段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国的学前教育新旧问题交替存在,譬如2018年意见所指出的“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保教质量有待提高”。这均体现出国家重视学前教师队伍发展,对学前教育质量有所要求。本研究认为,目前阶段学前教育痛点聚焦于“学差为师”,即使2018《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先后指明要全面提高幼师队伍质量,但现实距离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甚至背道而驰。故而此研究将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痛点放置于研究中心,以调查幼教师资质量不佳的现实状态为始,从而分析其根源,以便寻求最佳路径,使学前教育真正驶向众心所向的健康美好未来。本文结构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江西省内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现状调查及问题表征,基于严谨的问卷设计及访谈记录,折射诸多例如幼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且持证上岗者少、幼师“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弱、幼师中意志品质欠佳者居多、幼师的职业选择颇为无奈、幼师渴望自我升级但成功率低的调查结果;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根据调查结果,承认学前教育“学差为师”确实普遍存在问题,并探析出其背后的原因,幼教吸引力弱、“现代病”凸显、中职培养“拖后腿”、水平参差的师资涌入。基于此根源导向,可以充分说明学前教育“学差为师”问题解决刻不容缓,“药引子”便呼之欲出。对策建议,以达期望状态,百思终得其解,为扭转学前幼师的丧局打开新思路,创设新环境;最后是结语部分。本研究围绕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的现象,反溯幼师来源、培养、准入,详尽剖析各维度上需为幼师质量加持的各个因素,为构建优质学前教师指明了方向。本研究立足于江西省内学前教育的在岗幼师的职业现状调查,追溯到质量不佳的幼师多来源自于中职学前专业培养。基于本研究,期待未来为其他教育阶段改革打开新思路,为创新教师队伍质量提供参考,在认真参照实行各《意见》的基础上,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宋林静[6](2020)在《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提出,“素养全面、专长发展”的卓越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尤其是随着中等师范教育向高等师范教育的改制,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迎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和访谈法为主,研究如何在变化的师范教育体系中挖掘中师优秀的教育传统,探究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与路径。论文主要由引言、核心内容以及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四章内容,主要围绕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以及完善路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培养理念三个方面介绍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卓越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章则是从生源选拔、培养目标、校园文化、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训几个方面探究了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在小学教师培养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第三章则是本研究的借鉴基础。分析了中等师范教育阶段哪些优良教育传统可为当下小学教师培养提供借鉴。第四章则是以中等师范教育的优良教育传统为分析视角,以现在小学教师培养的问题为分析焦点,以在传承中创新的态度,从吸引人才志做教师、坚持孕育师范特色、培养师范生“专广融研”的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参考,以期以历史营养滋润卓越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结语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提出了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新素养”,从而培养“兼善天下”的卓越小学教师。
陈思雁[7](2020)在《基于被培训者的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作为市级见习教师培养制度,促进了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衔接,是一次开创性的探索和创新。如今,该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已进入第8个年头。作为2016年该培训的亲身经历者,在参与入职培训的过程中尚存一些感受与困惑。本研究以受训见习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调研该培训的实施现状,发现当前在见习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该培训的优化方向。为了达成研究目的,对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教师知识学习理论,以被培训者为切入点,深入上海市B区进行调研,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策略,对200余名小学见习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选取12名见习教师、6名带教导师和2名项目负责人进行访谈,进行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整理、收集与分析。研究发现,受训小学见习教师的学历、职前专业背景有较大差别。由于已有经验的不同,不同群体被培训者在对培训的需求和参培后的获得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当前培训总体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受训者总体对该项目持积极态度、正面评价。但当前规培的实施无法完全贴合被培训者的需求,体现在形式与内容较为“统一”,课程内容设置未根据不同见习教师需求差异进行分层;时间、形式、考核与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被培训者感到个体获得的外部支持较为单薄。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今后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建议相关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制定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前不同群体的见习教师对培训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来优化、调整培训的内容,例如分层多样开展培训、提供针对性指导、挖掘多元需求等;优化培训的形式与考核方式,提升培训效率,例如借助阶段性知识技能检测、精简课程提质减负等;用好“互联网+教育”环境,构建专业发展合作关系,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对接更丰富教育资源、加强合作与资源统筹等。
王琼[8](2020)在《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文中指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儿童具有益于终身发展的美术素养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阶段分段教育以及幼小教师各具独立的培养体系两方面的现状,使上述两学段课程的良好衔接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不同学段课程的高质量衔接成为促进儿童美术素养连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当前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提出幼小美术衔接的必要性并对幼小学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展开调查研究。以自编问卷《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以N市一定数量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提升途径与提升需求现状。以此为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幼小美术衔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促进儿童美术经验连续性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与策略。本次研究中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调查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显性衔接素养,直接指向幼小美术课程衔接。包含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衔接知识(即教师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的了解、对儿童美术经验的了解)、衔接实践能力。基于美术独特的学科特性,教师自身美术专业素养是影响不同学段儿童美术经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第二部分为隐性衔接素养,指向不同学段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包含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及美术教育素养。第三部分为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包含教师参与幼小美术衔接活动、提升美术专业素养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幼小两学段美术课程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差异与不足,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也存在不同差异。在显性衔接素养方面: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衔接实践能力均有待加强;隐性衔接素养方面:小学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整体高于幼儿教师。在一系列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得出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与衔接观念是影响幼小教师进行美术课程衔接实践的重要因素。在素养提升途径现状中,与幼儿教师相比多数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师有过参加课程衔接活动的经历。在素养提升需求中,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表示需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课程衔接实践能力;在隐性衔接素养的提升需求中幼儿教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趋向。同时,介于幼小分段教育现状,幼小教师均表示希望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加深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现状的了解以更好的进行幼小美术课程衔接。最后,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现状,研究者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两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从而为实现幼小美术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翟真真[9](2020)在《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研究 ——以河南省G市部分教师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师身份认同水平既是教师群体发展的标尺,也是其个体成长的调和剂。随着教师准入政策的“社会转向”,大批量的非师范人员进入教师队伍,而研究这支具有“非师范”特质的小学教师身份认同的水平既是检测现行师资扩充政策投入效度的标尺,也是后续非师范人员个人转型的指标。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是指小学非师范类教师基于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先定特性的个人身份、制度特性的制度身份、职业特性的职业身份和再构特性的处境身份的价值、标准与期望的认知状态、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的心理表征。本研究在梳理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结构、协商机理、阶段和特点等,以提升小学非师范类教师学术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与访谈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了河南省G市的农村和城市的100名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微上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其身份认同的各维度上也存在不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情感要素在整体身份认同与延续的过程中表现较弱;个人成长在与社会期待相匹配的过程中间隙较大;专业性在制度身份认同构筑的过程中被遮掩;人文关怀在处境身份认同的场域内外偏失等。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小学非师范类教师文化及话语地位的固化、个人内在结构的失衡、专业培训的非针对性和交往支持空间的有限性。因此,本研究通过提出构建非师范类教师话语支持体系、改善非师范类教师内部结构、成立非师范类教师专门培养机构和优化非师范类教师交往环境这四个方面,以期提出提升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水平的合理化建议。
金卉[10](2020)在《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调查研究 ——以B市H县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指出“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小学教育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接触时间最长,受影响最大的老师,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也需要良好的班集体为载体,更需要优秀的班主任为依托。各个学校认识到班主任的重要性,进而每学年各个学校都会根据《优秀班主任评选细则》进行初评、复评和考查三个环节评选出校优秀班主任、县优秀班主任、市优秀班主任,评选校优秀班主任须在班主任岗位上满一年,所带班级团结上进,县级优秀班主任须在班主任的岗位上满五年,并获得所在学区的表彰奖励,评选市优秀班主任的须曾获得校级(含)以上优秀班主任。层层的优秀班主任评选细则的出台,可是与之相应的小学优秀班主任的培养机制却没有很好地匹配。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选取B市H县三所小学优秀班主任为调查对象,调查研究小学优秀班主任的培养机制。访谈法主要是针对问卷法调查结果的进一步补充。调查发现B市H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存在的问题是:小学班主任队伍组织结构松散;小学班主任专业知识结构狭窄;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薄弱;小学班主任缺乏专业化管理。分析B市H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班主任队伍建设缺乏专门的组织领导;2.班主任培养缺乏规范化管理;3.选拔班主任的做法上过于行政化;4.班主任反思意识不够强;5.班主任创新与合作能力不充足。笔者据此提出B市H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改进建议:1.设置专门的组织进行管理;2.完善班主任选拔和激励机制;3.健全班主任评价和选聘制度;4.丰富班主任的学习方式;5.完善优秀班主任培养路径;6.创新班级管理方式。以班主任自我发展为内部动力,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为外部支持条件,促进小学优秀班主任走上优秀之路。笔者作为一名B市H县的小学班主任,希望本研究为自己走上优秀班主任之路点亮前进的方向。
二、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与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与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多元理解——基于中美芬三国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设计与分析类目 |
(一)研究方法和工具 |
(二)研究样本 |
(三)建构分析类目 |
三、三国课程方案形式比较 |
(一)培养目标 |
(二)课程设置 |
(三)相关要素 |
(四)其它内容 |
四、三国课程方案实质比较——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多元理解 |
(一)在文字表述上呈现“传统”和“创新”两种样式 |
(二)在“教育类课程”上呈现三种类型:教育基本理论主导型、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主导型以及学习与研究能力主导型 |
1. 东北师范大学课程方案:教育基本理论主导型。 |
2. 密歇根州立大学课程方案: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主导型。 |
3. 于韦斯屈莱大学课程方案:学习与研究能力主导型。 |
五、对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借鉴 |
(一)同中求“和”:“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突出学习、教学、研究能力 |
(二)异中取“鉴”:高起点、重研究、多实践、适切性是我国“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待强化之处 |
1. 优质生源是高素质全科教师队伍的保障 |
2. 临床实践与研究能力的培养凸显“全科型”小学教师的专业性与发展性 |
3. 课程的丰富性满足教师素质的多样化需求 |
(三)顺应时代趋势,厘清“全科”内涵,共求培养之“道” |
1. 全科型教师不是迎时之需,而是小学教师素质结构要求 |
2. 全科型教师不是“一应俱全”,而是具备学科间的跨越与融通能力 |
3. 全科型教师不是知识携带者,而是学习引领者,更是道德示范者 |
(3)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我国小学班主任队伍存在非胜任状态 |
2.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研究可优化其队伍 |
3.情境判断测验能够增强测评的有效性 |
(二)概念界定 |
1.胜任特征 |
2.班主任胜任特征 |
3.情境判断测验 |
(三)文献综述 |
1.关于小学班主任的研究 |
2.关于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研究 |
3.关于情境判断测验的研究 |
(四)研究目的与假设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假设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二、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设计 |
(一)确定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指标 |
(二)确定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对象 |
1.测评对象概况 |
2.取样计划 |
(三)确定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工具 |
1.确定小学班主任工作情境 |
2.确定情境测评工具 |
3.情境测评工具的检验 |
4.小结 |
三、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实施与结果 |
(一)情境测评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二)样本基本情况分析 |
1.小学班主任性别结构 |
2.小学班主任年龄和任职年限结构 |
3.小学班主任学历和毕业院校结构 |
4.小学班主任任教结构 |
5.小学班主任工作量结构 |
(三)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结果 |
1.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总体水平 |
2.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各维度水平 |
(四)不同变量上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1.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性别差异 |
2.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年龄差异 |
3.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学历差异 |
4.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任职年限差异 |
5.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任教结构差异 |
6.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水平的工作量差异 |
四、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存在的问题 |
1.小学班主任的教学创新性不足 |
2.小学班主任的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
3.小学班主任的职业热情和成就动机相对缺乏 |
4.小学班主任的沟通能力有待加强 |
(二)对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现有的培训模式不利于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 |
2.小学班主任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忽视职业生涯管理 |
3.小学班主任岗位职责不明确,缺乏发展胜任特征的主动性 |
4.对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的激励水平不高 |
五、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的发展策略 |
(一)完善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校本培训模式 |
1.对小学班主任实施分层培训 |
2.丰富小学班主任培训形式 |
(二)强化小学班主任职业生涯管理 |
1.小学班主任自身应积极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
2.学校应对小学班主任进行职业生涯管理 |
(三)明确小学班主任岗位职责 |
1.框定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边界 |
2.小学班主任自身要注重工作分类管理 |
(四)健全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发展的激励机制 |
1.作为经济人的小学班主任:提高福利待遇 |
2.作为社会人的小学班主任:建立荣誉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 |
2.教师专业成长 |
3.支持体系 |
4.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 |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教师专业成长内涵的研究 |
(二)有关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研究 |
(三)有关教师专业成长影响因素的研究 |
(四)有关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研究 |
(五)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相关研究 |
(六)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法 |
3.访谈法 |
4.课堂观察法 |
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现状调查 |
(一)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总体水平分析 |
(二)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现状分析 |
(三)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现状分析 |
(四)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分析 |
(五)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情意现状分析 |
五、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内在因素 |
(二)外在因素 |
六、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
(一)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
(二)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构原则 |
七、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构 |
(一)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构 |
(二)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实施建议 |
八、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5)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学前教育 |
1.3.2 “学差为师” |
1.4 文献综述 |
1.4.1 幼师质量重要性的相关研究 |
1.4.2 幼师职业选择的相关研究 |
1.4.3 幼师素质结构与目标的相关研究 |
1.4.4 低层次幼师专业培养生源的相关研究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2 江西省内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现状调查及问题表征 |
2.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施测 |
2.1.1 编制调查问卷 |
2.1.2 问卷样本概述 |
2.2 访谈的设计与施测 |
2.2.1 访谈步骤及注意事项 |
2.2.2 确定访谈对象 |
2.3 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的问题凸显 |
2.3.1 幼师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且持证上岗者少 |
2.3.2 幼师“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弱 |
2.3.3 幼师中意志品质欠佳者居多 |
2.3.4 幼师的职业选择颇为无奈 |
2.3.5 幼师渴望自我升级但成功率低 |
3 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产生的根源探析 |
3.1 幼教职业劳多酬少,职业吸引力不足 |
3.1.1 “人才高消费”常见于劳动力市场 |
3.1.2 工资薪酬不稳定,受市场影响大 |
3.1.3 劳动强度大,中专层次幼师压力与薪酬失衡严重 |
3.2 “现代病”凸显,影响职业认同 |
3.2.1 适应不良问题明显 |
3.2.2 以自我为中心,享受优待 |
3.2.3 人际交往能力弱 |
3.3 中职幼师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拖后腿” |
3.3.1 优质生源吸引力几乎为零 |
3.3.2 在校学生专业素养无实质性提高 |
3.4 大量水平参差不齐的师资涌入学前教育市场 |
3.4.1 幼儿教育市场供不应求 |
3.4.2 幼儿教师资格证门槛形同虚设 |
3.4.3 职后师资质量把控机制欠科学 |
4 合理应对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的对策建议 |
4.1 提高幼教待遇,激励从事幼教 |
4.1.1 管理公办幼教编制 |
4.1.2 编内外同工同酬 |
4.1.3 监管民办幼师待遇 |
4.2 吸引优质生源,合理低层次培养机构招生选拔 |
4.2.1 宣传以达“职教共识” |
4.2.2 扩大自主招生规模 |
4.2.3 “职普”招生批次一致 |
4.3 优化培养模式,把控专业质量 |
4.3.1 加强与高校合作办学,打通学历晋升渠道 |
4.3.2 增设专业“第二课堂”,实现幼教“产教联合” |
4.3.3 注重学生多元化评价,保证素养质量 |
4.3.4 创新幼师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扎实专业基础 |
4.4 严格幼师准入标准及评价机制以“扭差为优” |
4.4.1 真正发挥幼儿教师资格证的作用 |
4.4.2 规范幼师系统聘任制度的要求 |
4.4.3 幼师系统内部形成合理竞争、退出机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关于幼儿园所在岗幼师职业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在岗幼师的学校生源质量访谈提纲 |
附录3 :在岗幼师职业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4 :中等职业学校8个幼师班入学考试平均分成绩表 |
附录5 :中等职业学校8个幼师班毕业考试平均分成绩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6)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1. 职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客观需求 |
2. 教师质量卓越发展的现实诉求 |
3. 学习机缘和研究旨趣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四) 相关文献综述 |
1. 关于卓越教师的研究 |
2. 关于中师教育的研究 |
3. 现有研究述评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访谈法 |
一、 卓越小学教师的“源”与“析” |
(一) 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变革 |
1. 培养层次:由“中师”到“高师” |
2. 培养目标:由“合格”到“卓越” |
3. 培养理念:由“阶段性”到“终身化” |
(二) 卓越小学教师素质解析 |
1. 专业精神高尚 |
2. 专业知识融通 |
3. 专业能力出色 |
二、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薄弱环节——基于现实的分析 |
(一) 生源选拔:师范生质量参差不齐 |
1. 师范改革:生源质量今非昔比 |
2. 卓师探索:师范生择优培养 |
(二) 培养:改进与问题并存 |
1. 培养目标:理念先进,但“小学性”凸显不足 |
2. 校园文化:师范性势微,综合化增强 |
3. 课程设置:模块比重失衡,内容欠整合 |
(三) 实训:“学、践”脱节,指导欠佳 |
1. 见习实习时间不足,后续指导有待完善 |
2. 与实践基地未实现有效联动 |
三、 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的历史营养——中师优秀教育传统挖掘 |
(一) 政策优势与师范底蕴,孕育教师情怀坚定化 |
1. “定向”的政策优势,保障师范生的“去向” |
2. 严谨的招生方式,促生源“优质”与“适宜” |
3. 浓郁的师范文化,坚定师范生的“教育志向” |
(二) 课程设置与课外活动,造就教师素养综合化 |
1. 文理兼通的课程设置,造就教师知识全面化 |
2. 体艺兼备的课外活动,孕育教师能力多样化 |
3. 严谨的管理方式,造就教师性格严谨化 |
(三) 教技训练与系统实习,培养教师教学扎实化 |
1. 教技训练日常化,熟习三字一话两表达 |
2. 见习实习多样化,营造教学环境实效化 |
四、 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路径探索——传承与革新并存 |
(一) 生源优质:吸引人才志做教师 |
1. 理念先行:凸显教师社会地位 |
2. 政策驱动: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 |
3. 招生改革:丰富生源选拔方式 |
(二) 目标定位:坚持孕育师范特色 |
1. 培养定位:宏观标杆与学校底蕴相结合 |
2. 文化彰显:凸显校园文化的师范性 |
3. 主体自觉:涵养个体的“师范我” |
(三) 专业塑造:造就“专、广、融、研” |
1. 锤炼教技:加强基本功训练,造就教师职业技能规范化 |
2. 整合视野:完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知识融合化 |
3. 活动育能:设置多样活动,培养学生能力综合化 |
4. 更新实践:落地UGS模式,实现实训、反思、研究一体化 |
结语 —基于传承的创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基于被培训者的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入编教师必须参与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 |
1.1.2 上海市健全与完善教师教育制度的实践 |
1.1.3 作为项目被培训者的亲身感悟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见习教师的研究 |
1.3.2 有关见习教师入职培训的研究 |
1.3.3 有关上海市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 |
1.3.4 文献小结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见习教师 |
2.1.2 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
2.2.2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教师学习理论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问卷设计 |
3.1.1 问卷调查目的 |
3.1.2 问卷维度 |
3.1.3 样本的选择 |
3.2 访谈设计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
3.2.3 访谈提纲的设计 |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B区规范化培训的小学见习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4.1.1 B区小学见习教师职前背景分析 |
4.1.2 小学见习教师见习期教学与工作情况分析 |
4.1.3 见习教师群体间存在已有经验差异分析 |
4.2 见习教师对规范化培训的需求与期望分析 |
4.2.1 见习教师对规培的总体需求与期望分析 |
4.2.2 不同类别见习教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比较分析 |
4.2.3 见习教师规培需求的表达途径分析 |
4.3 见习教师在培训中的获得与提升 |
4.3.1 见习教师在规培中的总体获得与提升情况 |
4.3.2 不同类别见习教师在规培中获得与提升的差异 |
4.4 见习教师对培训的态度与评价 |
4.4.1 见习教师对培训的态度 |
4.4.2 见习教师对规培的评价 |
4.5 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培训中存在的困难和经验 |
4.5.1 目前规培中存在的困难 |
4.5.2 可借鉴的经验 |
第5章 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调查结论及优化建议 |
5.1 调查结论 |
5.1.1 当前小学见习教师规培项目总体取得一定预期成效 |
5.1.2 当前规培实施暂无法完全贴合被培训者需求 |
5.1.3 被培训者感到个体获得的外部支持较为单薄 |
5.2 优化建议 |
5.2.1 基于受训见习教师需求,针对性优化培训内容 |
5.2.2 优化培训形式与考核方式,提升培训效率 |
5.2.3 基于“互联网+教育”环境,构建专业发展合作关系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附件 |
(8)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有利于幼小美术课程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 |
2.有利于促进幼小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专业素养贯通性发展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幼小衔接 |
2.课程衔接 |
3.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 |
四、文献综述 |
(一)幼小课程衔接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美术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基础教育教师课程衔接素养相关研究 |
五、研究设计 |
六、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第一章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一、问卷编制的基础与框架结构 |
(一)前期调研 |
(二)理论基础 |
(三)框架结构 |
二、问卷的编制 |
(一)问卷初稿的编制 |
(二)问卷试测分析及修改 |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
(二)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二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 |
三、幼小教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分析 |
四、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现状分析 |
五、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现状分析 |
第三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
一、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
(一)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
(二)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存在差异,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不足 |
二、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讨论 |
(一)教师参与课程衔接活动较少,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提升途径单一 |
(二)幼小教师希望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学段美术教育活动现状 |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讨论 |
(一)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需要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能力 |
(二)幼儿教师在隐性素养的提升中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
第四章 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发展的建议 |
一、职前培养层面 |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美术类课程结构提升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 |
(二)美术能力培养合理化多样化,确保幼小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平衡发展 |
(三)树立大美术观,丰富幼小教师美术文化素养 |
(四)确立儿童立场,提升幼小教师课程衔接观念 |
二、职后发展层面 |
(一)监督儿童美术档案袋的建立与流通,确保儿童美术经验发展可视化 |
(二)构建幼小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幼小教师美术教研共同体 |
(三)设立教师美术素养发展工作坊,促进幼小教师美术素养个性化发展 |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幼儿园教师版) |
附录2 |
致谢 |
(9)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研究 ——以河南省G市部分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二、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理论分析 |
(一)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结构 |
(二)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协商机理 |
(三)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阶段 |
(四)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特点 |
三、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现状考察 |
(一)调查情况简要介绍 |
(二)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
(三)调查现状的小结 |
四、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问题表征及归因分析 |
(一)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问题表征 |
(二)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问题的归因分析 |
五、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的提升策略 |
(一)构建非师范类教师话语支持体系,促进情感能量的融入性 |
(二)改善非师范类教师内部结构,强化个人与社会的共生性 |
(三)成立非师范类教师专门培养机构,增强制度身份的专业性 |
(四)优化非师范类教师交往环境,增进人文关怀的价值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调查研究 ——以B市H县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B市H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和工具 |
第二节 调查过程 |
第三节 调查结果 |
第三章 B市H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问题及分析 |
第一节 B市H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B市H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四章 B市H县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与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多元理解——基于中美芬三国课程方案的比较研究[J]. 李刚,李树英. 教育发展研究, 2021(Z2)
- [2]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变迁特点及其内在逻辑研究 ——基于1980-2020年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分析[D]. 康琪. 南昌大学, 2021
- [3]小学班主任胜任特征情境测评研究[D]. 倪箫吟.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现状及支持体系研究[D]. 石烨.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学前教育中“学差为师”问题调查与解决对策研究[D]. 黎夏璐.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6]卓越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研究 ——基于中师优秀教育传统分析的视角[D]. 宋林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基于被培训者的小学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现状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B区为例[D]. 陈思雁.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8]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D]. 王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9]小学非师范类教师身份认同现状研究 ——以河南省G市部分教师为例[D]. 翟真真.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10]小学优秀班主任培养机制调查研究 ——以B市H县小学为例[D]. 金卉. 合肥师范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