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国大选分析

2000年美国大选分析

一、试析2000年美国大选(论文文献综述)

王玮[1](2021)在《美国选举制度变迁与选民议题演进》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总统选举采用的是独特的选举人团体制。该制度是以州为单位的制度安排,是为满足美国早期政治需要而设立的。该制度凸显了选举人意见的重要性,而降低了选民意见的重要性。在早期美国政治框架下,该制度得以维系并保持运转。但是,随着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发展,选举人团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南北战争前夕,北方取得了选举人团的压倒性优势,从而能够在不寻求南方支持的情况下赢得总统选举。这让选举人团的宗旨受到了挑战,也让内嵌的地区制衡机制失效了。美国内战后的制度重建回应了这一问题。通过重申各州的权力地位,联邦政府与南方各州形成和解。联邦的妥协助长了南方各州对黑人权利的系统性侵犯。这一实践又在各地受到仿效,从而造成弱势群体权利长期受压制的局面。这种系统性的选民压制,对选举博弈的结构和进程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徐以骅[2](2021)在《宗教与2020年美国大选》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美国大选是美国总统选举史上最富戏剧性的选举之一,两大党候选人不仅在政治立场、执政理念和行事风格上大相径庭,而且在宗教归属和宗教倾向上迥然不同。并不笃信宗教的特朗普是美国有史以来"最致力于吸引基督教福音派的总统",而在宗教右翼最聚焦的堕胎、性少数群体权利等议题上持自由派立场的拜登则以虔诚天主教徒着称。在本次大选中,2016年把特朗普送上总统宝座的基督教福音派以及各种宗教保守派的神奇不再,再度引起了关于基督教福音派在政治上走下坡路,甚至"白人基督教美国的终结"等话题。本文根据相关民调数据,对本次大选在宗教领域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进而讨论特朗普政府留下的"宗教遗产"以及大选后美国宗教政治的大致走向。

袁野[3](2021)在《2020年大选中的特朗普选民研究》文中指出

李鸿博[4](2021)在《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动因分析 ——基于选举政治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特朗普政府的主要移民政策进行梳理,并与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的移民政策进行对比,从而明确特朗普政府在移民问题上呈现全面紧缩的特点。本文从选举政治这一视角出发,试图对“特朗普政府为何大幅收紧移民政策”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综合多种研究方法,本文论证思路如下:首先,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的支持者主要是美国中下层白人和蓝领工人,在这其中位于铁锈地带和美国南部的“摇摆州”选民则给予了特朗普最关键的支持;其次,由于外来移民在安全、经济及文化方面对上述选民群体造成了威胁,因而在移民问题上使其持坚定的反对态度,从而促使他们在这一议题上更倾向于支持特朗普,间接帮助了特朗普赢得大选;最后,在美国民主政治体制下,一方面总统需要兑现选举承诺、对选民负责,另一方面特朗普也需要继续依靠上述选民获得连任。故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最终推动了特朗普政府以全面紧缩为特点的保守移民政策的出台。

周鑫宇[5](2020)在《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文中认为美国共和与民主两党之间以及美国政党高层和各自中下层选民之间出现了纵横两条鸿沟,构成了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并导致美国党派"极化"和民粹主义愈演愈烈。特朗普执政以来,共和党的核心政策主张、价值观念和政治文化正在发生变化,转型趋势明显。民主党还没有提出解决党内凝聚力不足问题的根本方案,候选人拜登在大选中可能会倾向于采取保守的中间路线,以吸引中间选民的支持。2020年美国大选形势仍有不确定性。不管是特朗普获得连任,还是拜登如愿当选,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将会继续影响美国政治的中长期发展方向。

朱慧楠[6](2020)在《智能时代下的新信息技术对美国大选的影响 ——以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为例》文中指出美国政治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如影随形,从“互联网总统”奥巴马再到“推特总统”特朗普,信息时代也经历了从互联网时代到智能时代的历程。从以往的研究发现,互联网对奥巴马的上台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那么智能时代下的新信息技术如何对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产生影响又再一次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随着选举技术的迭代更新,政党在美国选举政治中的作用逐渐弱化,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以候选人为主导的选举政治结构。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这种选举政治结构逐渐加强。基于美国选举政治结构的转型,笔者采用“候选人-媒体-选民”三维分析框架来阐释美国总统大选。本文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放在智能时代下新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进行分析。从对改进选举技术的角度来讲,人工智能、大数据、算力的发展推动了算法媒体的出现,算法媒体在改变和重塑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算法新闻的后真相特点使情绪宣泄高于理性,网民生活趋于民粹,大众舆论趋于被操控;信息茧房强化自我和群体认知,不断撕裂社会共识。从影响选民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讲,美国政治文化的内在固有矛盾作为美国政治演进的深层次原因,为美国政治生态的变化埋下了隐患。新信息技术更是对美国社会矛盾的激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媒体强化部落认同和候选人通过舆论引导操纵选民心理。由此推动了美国右翼民粹的兴起,身份政治崛起和政治正确极端化,引发了中下层白人的社会怨恨情绪和对“美国梦”的追求。特朗普则敏锐地抓住了选举技术和选民政治文化的变化,并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第一,从特朗普的形象塑造可以看出,竞选方式追求简洁性和直接性的非传统型政客、头号政治网红形象、极端化和情感式的竞选口号。无一例外地迎合了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和抓住了选民心理。第二,特朗普团队和剑桥分析公司合作利用新信息技术通过舆论操控和精准推送等技术塑造理想选民,而新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则需要依靠社交媒体这一平台。新信息技术只是隐形操纵者,社交媒体则在台前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相比希拉里,特朗普更善用社交媒体塑造理想选民。综上所述,智能时代下的新信息技术触发了“候选人-媒体-选民”三维分析框架的动态变化,从而帮助特朗普赢得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游启明[7](2020)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文中认为鉴于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中美关系的全局性影响,理性把握并因应美国的对华政策或战略,应成为中国在由富到强进程中重点关注的事项之一。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改变了对华战略认知,抛弃了冷战后的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提出了对华战略竞争新政策宣示,并从单边、双边以及多边层面着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多个领域,推进了该政策。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新现实,本文从理论层面将战略竞争进行定位后,依据政策或战略研究的逻辑,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目标、资源依托、实施表现、特点、效能、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因应等问题。战略竞争是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类型之一。虽然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提出了不同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理想战略,但整体上缺乏一个系统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学框架,并探讨每种战略类型的实质。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承认或蔑视、对崛起国实力增长与运用的容纳或限制这两个标准,本文将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分为对冲、竞争、顺应与鸵鸟四种类型。采取对冲战略时,霸权国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以此想软化后者的崛起意图,但它也会对崛起国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取限制措施;实施顺应战略时,霸权国既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会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用鸵鸟战略时,霸权国不愿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想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当霸权国对崛起国进行战略竞争时,不仅意味着它会打压崛起国在由富到强过程中所产生的地位追求热情,维护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还预示着霸权国会采用各种手段,努力限制崛起国运用实力的方式与范围,甚至会采取措施打乱崛起国的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打消崛起国对自身的潜在挑战。既有研究强调战略竞争的互动层面,本文则突出战略竞争的工具层面,把战略竞争视作霸权国主动进行的战略布局,认为它的本质是蔑视崛起国的地位追求热情,限制崛起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对霸权地位与认同的维护、对崛起国意图与实力的恐惧、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回应等因素,会综合作用于霸权国竞争战略的出台。战略遏制是战略竞争在冷战时期的表现形式,应避免将此种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战略类型作为判断战略竞争的标准,从而忽视战略竞争的实质。除了需要合理把握战略竞争与战略遏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外,还应该注意霸权国可能会从领域、层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竞争战略子类型或呈现出各异的战略竞争强度,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出台。长期经营与护持霸权的战略实践,使美国拥有了较强的霸权护持意识,这很容易使其从零和视角看待中国的崛起;特朗普政府对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的失望,对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以及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也激励其对华进行战略竞争;中美相对实力差距缩小给美国带来的恐惧,中国奋发有为外交给美国带来的焦虑,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给美国带来的恐慌,也刺激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战略竞争政策来缓解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压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质,是既蔑视中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地位,也限制和延缓中国实力的运用与持续增长,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在政治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抵消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护自身在印太地区的优势地位、强化对地区盟友的管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并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规锁中国发展势头、制衡“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保持美国经济优势等。在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挤压中国安全空间、强化对华军事威慑、维护自身战略声誉并转移同盟成本。尽管美国正出现相对衰落,但美国依然保有较强的软硬实力,这为其提供了多样的对华战略竞争备选手段。为打压中国的地位追求,限制中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特朗普政府从多层面、宽领域实施了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单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主动挑起了贸易摩擦,在科技、贸易、金融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施压中国,想以此压制中国对美国的经济追赶势头,尽管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依然不能忽视美国经济施压的可能;特朗普政府还介入了中国香港、西藏、新疆以及台湾事务,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以此想分散中国的战略精力,甚至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特朗普政府也提升了国防投入,提出了新的防务理念,加大了对网络、太空以及核领域的布局,以此想发起对华军事“抵消战略”,保持对华军事优势。双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但借助“朝核问题”,加大了对中国周边的布局,增加了中国的地缘风险;而且还在设法离间中俄关系,以此想塑造于美有利的“战略三角”关系;并且也强化了同日本、韩国等东亚盟友的关系,以此想借助同盟的实力制衡中国。多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仅推出了“印太”战略,想借助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机制,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制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试图通过拉拢东盟,强化同越南、菲律宾等盟友和伙伴关系,制衡中国的地区发展;也在积极借助美日欧三边协调、“毒丸条款”等机制或方式,在全球层面挤压中国发展。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表现出了竞争目标的压制性、竞争领域的全面性、竞争手段的激进性以及竞争主体的国家性等特征。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但其并未有效实现所设定的政策目标,甚至还给自身带来了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存在不少困境。譬如:国内政治极化的加剧,制约了美国的政策执行;地区盟友和伙伴不愿在中美之间明确选边站,使美国无法获得足够的地区支持;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使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缺乏“合法性”等。依据文章所提框架,展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风险在加大,经过一段时期后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以“竞合”为主的战略对冲,而美国顺应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则比较小。中国需要理性因应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第一,中国需要形成一套应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思维框架,为实施具体的应对方略提供战略指导。对此,首先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发展做好自身的事情,为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和平发展提升中国崛起的“绩效合法性”,为更多国家带去发展机遇,软化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恐慌,降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合法性”。其次,中国也需要保持战略自信。既不悲观也不盲目自信地处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而是从自身正当利益出发,在尊重美方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型塑中美关系发展。譬如,中国可以为中美互动提供一套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倡议”,并从经济、政治以及安全等方面具体优化中美互动。最后,中国还需要坚持战略底线,敢于同特朗普政府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斗争使美方形成一个理性客观的对华预期。第二,在上述战略思维主导下,中国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具体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例如,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为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政策打下实力基础;中国可以稳步发展同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国的伙伴关系,缓解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压力,并借助伙伴关系软化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中国还需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主动实施战略示善、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营造一个友善的周边环境,防止特朗普政府借助周边事态施压中国。

韩铭洋[8](2020)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当选美国总统的唐纳德·特朗普对华政策开展一些列的调整,不同于美国往届政府传统对华政策调整惯性的是,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全方位与多层次的对中美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特朗普政府将中国明确定义为“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的原则,对华开展贸易战;在安全方面,特朗普政府坚信“以实力求和平”,对中国南海问题与台湾等主权问题加以干涉。特朗普对华政策的调整使得中美之间双边关系与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出现了更大的不确定性。特朗普对华政策调整是在多重背景下发生的。首先,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环境出现了深层的变化,具体表现在贫富差距矛盾的激化、中产阶级萎缩、政治极化、民粹主义冲击和政治生态变化的外溢等五个方面;其次,美国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霸权的衰退从而引发战略焦虑也是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重要背景;最后,此次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与特朗普个人的“反建制”的执政风格与其对华战略的认知密不可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存在多层次的动因,特朗普政府落脚于当前中美关系中的新变量,调整对华政策的模式;并在其政府坚持“内向化”与单边主义的情况下,调整对华政策的方向;基于当前中国的实力崛起与美国的战略恐慌,调整对华政策的定位。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在中美结构性矛盾凸显与深化的深层考量下,结合当前中美关系矛盾中的结构性变量,开展对华政策重新定位。直观看来,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政策调整造成的影响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是消极与对抗性的,对于当前“新型大国关系”构建路径是背道而驰的。其次,中美双边关系是当前世界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双边关系始终保持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错发展,但在特朗普对华政策的调整下,中美双边关系出现矛盾与分歧已经“外溢”到地区安全与世界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这对于世界经济、安全合作体系的发展极为不利,如果中美对于双边关系的构建不加以战略理性与战略约束的管控,那么“环溢”反作用于中美两国之间则会造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本文在分析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政策环境下,整理并探析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多方面因素,从而梳理在当前中国需要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中,认清美国对华的重新定位,把握好中美关系发展的“常识”与当前中美关系的“新常态”。长远看来不论2020年特朗普连任与否,美国对华的认知已经基本定型。中国需要在国际社会保守主义兴起态势下发挥大国的担当,在未来中美大国关系的构建之中坚持战略自信,在战略自信的前提下保障中美关系理性的塑造。

李宇辉[9](2019)在《社交媒体对选举政治的影响 ——以2008—2016年三届美国大选为例》文中认为基于互联网发展的社交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伴随着数字技术的突破,社交媒体不仅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并且逐渐摆脱单一的社交功能,在政治领域中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交媒体不仅是政党选举中的一种宣传工具,还改变了候选人的竞选方式,深刻的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政治沟通、政治民主与政治平等。2008年,巴拉克·奥巴马成功地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政治沟通、政治动员和资金筹集,建立数据库,最终凭借着巨大的优势取得竞选的胜利。2012年,巴拉克·奥巴马加大对社交媒体的投入,凭借对社交数据的分析和使用获得连胜。2016年,特朗普竞选团队充分利用大数据尤其是社交数据对选民进行精准定位,再配合上对社交媒体的娴熟操作,最终特朗普成功的取得竞选的胜利,他甚至被称为“Twitter”总统。可见,2008—2016年三届美国大选的过程也是社交媒体、大数据在政治领域的运用不断成熟的过程。在数字时代的竞选活动中,社交媒体不仅成为民主党和共和党制定选民方案和政策宣传的有效平台,而且改变了传统政治沟通、政治参与方式,深刻的改变了美国政治。但是其产生的影响是好是坏,值得我们深思。本研究在梳理互联网驱动下西方政党选举与社交媒体之间关系的演变轨迹的基础上,以2008-2016年三届美国大选为例进行深入剖析,探究西方政党选举中,运用社交媒体的手段和措施,考察社交媒体对政党选举政治的影响以及对如何处理政党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有所启示。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在选举政治中的运用,具有塑造政党、候选人政治形象,降低宣传成本;推动参与民主的发展,拓展小党政治空间;依托社交媒体开展政治沟通、增强在野党的监督性功能等优势。然而社交媒体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如大党照旧,数字分化是现实分化的印照;选民被当作可测量的“数据化”个体;社交媒体削弱政党选举性功能;信息在社交媒体上的轻松共享,也使得媒体的监督功能弱化,社交媒体也越来越成为政治家的喉舌。

董志敏[10](2019)在《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研究(1988-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8年,缅甸民主运动后,美国向缅甸提出民主与人权等要求,对缅甸实施制裁二十余年。主流观点认为美国制裁政策并未取得成功,这一观点甚至得到奥巴马政府的确认。随着2010年缅甸举行多党制大选,缅甸民主化进程取得重要进展,美国开始放松部分制裁。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美国制裁与缅甸民主化之间的关系。文章运用文献梳理法,以《远东经济评论》《纽约时报》《人民日报》等报道分析为切入点,配合相关学术文章、报告、数据资料等,梳理1988—2010年间美缅外交间的联系与互动,厘清美国对缅制裁政策的大致走向及相关细节,并研究其他国家对美国制裁政策的参与和反应,判断他国对美国制裁政策产生的影响。同时,文章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结合美缅关系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探索美国对缅开启及调整制裁政策的动因,着重分析美国制裁对缅甸产生的影响,以此评价美国对缅制裁政策的效果。文章认为,美国经常变化对缅甸的制裁政策,既有较为宽松和零散的制裁阶段,也有经过强化的制裁收紧阶段,美国在缅利益是其出台及调整制裁政策的根本动因。一方面,冷战结束前夕美国主要关注前苏联及欧洲国家,无暇过多关注缅甸,另一方面,美国不愿放任缅甸形势自由发展,削弱美国日后在亚洲推行民主的“正当性”。加之,美国国会和政府对制裁缅甸并未达成共识,美国对缅制裁政策呈现阶段性特征:1988—1997年间,美国对缅甸的制裁较为松散;1997—2008年间,美国对缅甸制裁处于不断强化阶段。强化制裁的措施是多方面的,涵盖经济、政治和外交、军事等领域。美国的制裁对缅甸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体现在经济方面:援助禁令让缅甸得不到美国援助,也令其难以获得国际组织的援助;投资禁令让缅甸难获得美方的新投资,也让一些原有投资缅甸的美国跨国公司颇受波及;贸易禁令更是让缅甸服装制造受到较大的影响,大量人员因此失业。与此同时,政治和外交方面的制裁让缅甸在国际社会的交往中经常碰壁,美国联合西方国家限制与缅甸的交往,压缩了缅甸的国际活动空间,即便有邻国们的帮助,其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美国多年的制裁措施对缅甸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剧了缅甸的各类困境,并阻碍缅甸获取更多的外部支持。没有美国的首肯,缅甸难以在国际金融机构中获得相应的贷款或者援助,难以借助除邻国外的国际力量发展自身。缅甸军政府为摆脱困境,多次在民主、人权、毒品等方面释放善意,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这些“善意”的改变正是民主化的一部分。因此,美国对缅甸的制裁政策并不如主流观点所言的失败,而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缅甸民主化的推动因素之一。当然,美国以制裁输出民主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工具化倾向,且从其实践观察并不具备普遍适用意义,需引起高度警惕。依据缅甸国内民主与人权变化趋势及美国在缅甸利益,可以预见,制裁将继续在美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试析2000年美国大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2000年美国大选(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选举制度变迁与选民议题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争论中的美国总统选举制度
二、以州为选举单位的制度安排
三、地方主导的选举政治
四、联邦扩大与选举人团变迁
五、重申“州权至上”原则
六、选民压制与变革前景
七、结论

(2)宗教与2020年美国大选(论文提纲范文)

一、宗教与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
二、2020年美国大选的主要特点
    1.“宗教差距”的顽固存在
    2.天主教徒选票的重要性,这也是过去数十年来美国大选的一个主要趋势,再次印证了“得天主教者得天下”的说法。
    3.共和党在争取包括宗教选民在内的少数族裔中取得了不俗的进展,这是本次大选最出乎意料的现象。
    4.基督教福音派、尤其是白人基督教福音派的政治能量有所下降。
三、特朗普政府的“宗教遗产”

(4)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动因分析 ——基于选举政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说明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三、研究难点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的主要内容、特点、性质
    第一节 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移民政策
    第二节 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主要内容
        一、针对非法移民
        二、针对希望合法移居的外国国民
    第三节 特朗普移民政策的特点与性质
第三章 特朗普主要选民的构成及特点
    第一节 特朗普主要选民构成分析
    第二节 特朗普主要选民的现状及诉求
第四章 选举政治下的移民问题
    第一节 外来移民对特朗普主要选民的威胁
        一、安全威胁:南部各州之惧
        二、经济威胁:锈带工人之怒
        三、文化威胁:中下层白人之忧
    第二节 大选时期:移民议题的竞选主张及影响
    第三节 上台后:兑现承诺与争取连任
    第四节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5)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美国政党的“十字撕裂”
美国中下层白人选民与共和党的新变化
2020年美国大选与民主党变化的可能性
美国政党政治的未来发展趋势

(6)智能时代下的新信息技术对美国大选的影响 ——以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四、研究难点及意义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意义及可能的创新点
    五、文章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美国总统选举的三维分析框架
    一、候选人:主体维度
        (一)筹募资金
        (二)政治营销
    二、媒体:中介维度
        (一)互动渠道
        (二)议程设置
    三、选民:客体维度
        (一)政治参与
        (二)政治动员
    小结
第二章 新信息技术颠覆媒体传播效应
    一、媒体底层支撑技术的改变
        (一)大数据:新生产力资源
        (二)人工智能:算法突破
        (三) 算力:技术实现动力
    二、以新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媒体特点
        (一)新闻生产权力的转变
        (二)算法媒体的出现
    三、智能时代下媒体的负面传播效应
        (一)信息轰炸与后真相
        (二)精准推送与茧房效应
    小结
第三章 新信息技术影响选民政治文化
    一、美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固有内在矛盾
        (一)我们是谁:美国的国家特性
        (二)西方民主制度内含民粹基因
    二、智能时代下内在矛盾的新发展
        (一)社会矛盾激化:民粹主义的兴起
        (二)影响方式:新信息技术提供平台
    三、美国政治文化内在矛盾的现实表现
        (一)“政治正确”极端化
        (二)身份政治的崛起
    小结
第四章 新信息技术赋能候选人选战策略
    一、强化候选人个人色彩
        (一)非传统型政客的兴起
        (二)政治网红化趋势明显
        (三)极端化竞选口号频发
    二、底层技术支持:新信息技术
        (一)信息无死角覆盖与舆论操控
        (二)精准对象推送与塑造理想选民
    三、具体媒介:社交媒体
        (一)善用社交媒体算法规律
        (二)社交媒体固化政治倾向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7)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相关专业术语首字母缩写说明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分类
        (二)文献综述
        (三)对既有研究的反思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战略
        (二)战略竞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
    一、主流范式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
        (一)霸权转移范式下的遏制战略
        (二)自由主义范式下的对冲战略
        (三)建构主义范式下的情境战略
    二、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标准
        (一)霸权国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反应:承认或蔑视
        (二)霸权国对崛起国实力增长的态度:容纳或限制
    三、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类型的再划分结果
        (一)对冲战略
        (二)竞争战略
        (三)鸵鸟战略
        (四)顺应战略
    四、历史时空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
        (一)一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870-1914)
        (二)二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933-1939)
        (三)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战略(1993-20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基因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文化
        (二)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实践
    二、“美国优先”下的对华战略校准
        (一)对“接触中国”的战略失望
        (二)对“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
        (三)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
    三、中国崛起引发美国战略焦虑
        (一)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引发美国恐慌
        (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激发美国担忧
        (三)中国奋发有为外交催发美国猜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目标分析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政治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经济目标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安全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力依托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硬实力依托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软实力依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施
    一、单边层面:多领域施压中国
        (一)经济施压:挑起贸易摩擦
        (二)政治施压:挑战“一个中国”政策
        (三)安全施压:强化威慑
    二、双边层面:多点布局压制中国
        (一)借“朝核问题”,增大地缘风险
        (二)探索“离间中俄”,破坏周边稳定
        (三)强化东亚双边同盟,增加地缘压力
    三、多边层面:携手多方打压中国
        (一)推进“印太”战略,挤压中国地缘空间
        (二)拉拢东盟国家,平衡中国地区影响
        (三)推动多方协调,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与趋势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
        (一)竞争目标的压制性
        (二)竞争领域的多样性
        (三)竞争手段的激进性
        (四)竞争主体的国家性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效果评估
        (一)政治目标的效果评估
        (二)经济目标的效果评估
        (三)安全目标的效果评估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
        (一)全面强化战略竞争的风险加大
        (二)存在“竞和”型对冲的可能
        (三)迈向战略顺应的不确定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对策
    一、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战略思维
        (一)坚持和平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
        (二)保持战略自信,型塑中美互动
        (三)坚守战略底线,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二、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具体方略
        (一)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应对能力
        (二)稳步发展伙伴关系
        (三)营造友善的周边环境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框架与结构
    四、创新与不足
    五、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1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背景
    1.1 美国国内政治生态环境的深层变化
    1.2 美国霸权地位的衰退及其战略焦虑
    1.3 特朗普的执政理念与对华战略认知
第2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内容
    2.1 中美双边关系的重新定位
    2.2 对华贸易战的发动及扩展
    2.3 对台新政策的制定与调适
    2.4 对南海争端的介入与调整
第3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动因
    3.1 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传统惯性与变量
    3.2 特朗普政府的“内向化”与单边主义
    3.3 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与美国的战略恐慌
    3.4 中美关系结构性矛盾的凸显与深化
第4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
    4.1 “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转向与变数
    4.2 中美战略冲突的内在动力及战略约束
    4.3 中美战略竞争的“外溢”与“环溢”效应
第5章 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与中国应对
    5.1 中美冲突与协调的“常识”与“新常态”
    5.2 特朗普政权连任的可能性及其现实影响
    5.3 中国的战略自信与重塑中美关系的战略理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社交媒体对选举政治的影响 ——以2008—2016年三届美国大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文献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社交媒体介入选举政治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前互联网时期的选举政治
    第二节 Web1.0时期的选举政治(1992—2006)
    第三节 Web2.0时期的选举政治(2008—至今)
第二章 社交媒体的初步阶段:2008 年美国大选
    第一节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概况
    第二节 候选人的社交媒体策略
        一、2008 年选民的在线政治
        二、竞选候选人对社交媒体的使用
        三、竞选双方的筹款和花费
    第三节 奥巴马在竞选中取胜的秘诀
        一、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参与式动员
        二、Web1.0和Web2.0的完美结合
第三章 社交媒体数据初露头角:2012年美国大选
    第一节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概貌
        一、2012年选举结果
        二、有竞争力的候选人
    第二节 候选人的社交媒体策略对比
        一、竞选双方的社交媒体平台
        二、竞选双方对社交媒体的运用
        三、候选人双方的筹款与花费
    第三节 2012年奥巴马的获胜秘诀
        一、社交网站仍然是政党竞选的中心枢纽
        二、利用数字技术与选民沟通
第四章 社交媒体+大数据:2016年美国大选
    第一节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概况
        一、选举结果
        二、候选人数字团队
    第二节 社交媒体使用策略
        一、社交媒体形式的多样化
        二、Twitter和Facebook占主导地位
        三、筹款与花费
    第三节 特朗普获胜的社交砝码
        一、利用社交媒体加强政治参与
        二、利用社交数据赢得竞选胜利
第五章 社交媒体运用的优势和劣势
    第一节 政党运用社交媒体带来的优势
        一、社交媒体拓展了小党的政治空间
        二、开展更直接的政治沟通
        三、增强在野党的监督性功能
        四、社交媒体促进政治参与
    第二节 社交媒体运用中的劣势
        一、选举不平等进一步强化
        二、选民被当作可测量的“数据化”个体
        三、社交媒体削弱政党选举性功能
        四、社交媒体的其他负面政治力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研究(1988-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五、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章 美国对缅制裁的过程(1988—2010)
    第一节 美国对缅松散制裁阶段(1988—1997)
        一、观察形势中的制裁探索
        二、决心进行干预后的制裁实施
        三、重建信任后的制裁松弛
    第二节 美国对缅强化制裁阶段(1997—2009)
        一、信任骤降后的加重制裁
        二、再度失望下的全面制裁
        三、回应新抗议的补充制裁
    第三节 美国对缅制裁调整阶段(2009—2010)
        一、在缅利益变化驱动美国反思制裁政策
        二、多重限制制约美国调整制裁政策进度
第二章 美国开启及调整对缅制裁政策的背景
    第一节 美国开启对缅制裁的背景分析
        一、缅甸在美国外交中的位置
        二、美国制裁缅甸的动因分析
        三、美国选择制裁手段的原因
    第二节 美国对缅制裁松散的背景分析
        一、冷战尾声美国难以聚焦缅甸
        二、越战后美国有意忽视东南亚
        三、缅甸军政府的行为有待观察
    第三节 美国对缅制裁变化的背景分析
        一、美国强化对缅制裁的背景
        二、美国对缅全面制裁的背景
        三、美国调整对缅制裁的背景
第三章 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的内容
    第一节 美国对缅甸的经济制裁
        一、美国对缅甸的经援限制
        二、美国对缅甸的投资限制
        三、美国对缅甸的贸易限制
    第二节 美国对缅甸的外交和政治制裁
        一、美国对缅甸的外交制裁
        二、美国对缅甸的直接政治制裁
        三、美国对缅甸的间接政治制裁
    第三节 美国对缅甸的军事制裁
        一、美国对缅甸武器军售的限制
        二、美国对缅甸军事培训的限制
        三、美国对缅甸军事援助的限制
第四章 美国对缅制裁政策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影响美国对缅制裁效果的因素
        一、美国国内反应导致制裁的强弱
        二、缅甸对美国的依赖性与反抗性
        三、美国结成多边制裁的有效程度
    第二节 美国各阶段制裁目标实现情况
        一、松散制裁阶段美国制裁目标实现情况
        二、强化制裁阶段美国制裁目标实现情况
        三、调整制裁阶段美国制裁目标实现情况
    第三节 美国制裁与缅甸民主化的关系
        一、美国制裁给缅甸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美国制裁负面影响对缅甸民主化的推动作用
        三、美国解除制裁利处对缅甸民主化的鼓励作用
第五章 美国对缅制裁政策的变化及走向
    第一节 美国对缅制裁的缓慢放松
        一、美国对缅制裁放松的过程及影响
        二、美国对缅制裁放松及取消的原因
        三、美国对缅制裁法案和行政令的走向
    第二节 美国制裁放松缓慢的原因
        一、放松对缅制裁需考虑缅甸情况
        二、放松对缅制裁需弥合府院分歧
        三、放松对缅制裁需兼顾国内外影响
    第三节 制裁仍将在美缅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缅甸民族和解问题极易引发美国关注
        二、缅甸民族和解进程难在短期圆满完成
        三、美国仍将运用制裁回应对缅甸的不满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致谢

四、试析2000年美国大选(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选举制度变迁与选民议题演进[J]. 王玮. 美国问题研究, 2021(02)
  • [2]宗教与2020年美国大选[J]. 徐以骅. 世界宗教研究, 2021(04)
  • [3]2020年大选中的特朗普选民研究[D]. 袁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
  • [4]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动因分析 ——基于选举政治视角[D]. 李鸿博. 外交学院, 2021
  • [5]美国政党政治的“十字撕裂”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 周鑫宇. 当代世界, 2020(08)
  • [6]智能时代下的新信息技术对美国大选的影响 ——以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为例[D]. 朱慧楠.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7]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D]. 游启明. 吉林大学, 2020(06)
  • [8]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调整探析[D]. 韩铭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9]社交媒体对选举政治的影响 ——以2008—2016年三届美国大选为例[D]. 李宇辉. 深圳大学, 2019(12)
  • [10]美国对缅甸制裁政策研究(1988-2010)[D]. 董志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标签:;  ;  ;  ;  ;  

2000年美国大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