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泌尿外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单

中国泌尿外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单

一、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单(论文文献综述)

郭柳生[1](2015)在《近代中国基督徒精英的量化研究 ——以贝德士《中国基督徒名录》为中心》文中指出美国传教士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所遗留的《贝德士文献》(Bates ’ Paper)是中国基督教史、南京大屠杀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重要史料。《中国基督徒名录》(Bates’List)作为文献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为近代中国基督徒精英人物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在修订和补充基督徒信息的基础上,利用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对近代中国基督徒精英人物进行量化分析,有助于全面、客观地了解和重新认知这个特殊群体,这对推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大有裨益。通过对中国基督徒精英的性别、家庭、地域、活动年代、所属教派、教育经历与职业选择等基本信息的量化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并总结出这个群体的一些基本特征:(1)男女比例悬殊,精英信徒以男性为主;(2)主要出身城乡普通家庭,尤其是第一代基督徒几乎全部出身贫苦或耕读之家;(3)集中分布在沿海、沿江等通商口岸地区,在地域上呈现从沿海--内陆--边疆依次递减的分布特点;(4)主要活跃于清末民初及二十世纪前半期,1949年后受制于政治环境而归于沉寂;(5)在教派归属上,主要分布在圣公会、卫理会、长老会、公理会等英美差会,同时在本色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华基督教会日益显示重要地位;(6)大多数基督徒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又以教会大学毕业生居多,留学欧美、日本的高等学府的亦不在少数,知识素养普遍很高,是近代中国精英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7)在职业选择上具有多样性和现代性,活跃于军政、文化教育、宗教、新闻出版、工商、医疗卫生、财政金融、司法、工程建筑等各界,并成为这些新兴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取得了在当时条件下令人赞叹的成就,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下推动了社会发展,对民国时期中国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总而言之,对中国基督徒的认知不能再停留在片面的"吃教者"形象,而应站在本土视角和现代化视域下重新审视他们与近代社会的互动关系,修正或补充他们在近代社会上的群体面相,从而形成更全面、更客观的新认知。

徐坤,张大庆[2](2013)在《中国泌尿外科学的学科建制化: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以科学社会学为视角,利用文献和史料,对中国泌尿外科学的学科建制化过程进行了梳理,探究了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在中国现代泌尿外科学建制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了其在培养专业人才、设立科研机构、开展专业化教育、创办专业刊物、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杨子明[3](2011)在《新中国外科暨《中华外科杂志》发展史料(1951年至1978年)》文中提出《中华外科杂志》迄今60年的办刊历史记录了新中国外科事业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新中国外科事业的发展进步。继承传统,光大荣誉,努力开创我国外科事业更加美好的未来,是当代外科工作者肩负的历史责任。为了便于广大外科同道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从而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我们以《中华外科杂志》及其前身《外科学报》的报道内容为依据,以杂志记载的历史事件、重要学术成果以及外科学会的重大活动为主线,采用编年的形式概要整理了这份史料。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史料"只是历史的片段,并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反映和记录历史;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一史料也难免会有疏漏。第二,1978年之后,随着外科各专科分会的纷纷成立,外科各学科的专业期刊亦纷纷创刊。此后,由于文献资料的相对分散,《中华外科杂志》对我国外科领域重要事件以及外科各学科发展情况的记载已难以做到全面、完整和具体,因此我们对这一史料的整理截至1978年。我们认为,这既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从保障史料的价值和客观性这一角度来讲也是必要的、合适的。

黄仁国[4](2010)在《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文中研究指明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教育交流。从1949年到1978年这30年,中美之间没有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双边官方教育交流,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都是以民间名义进行,但是,几乎所有的教育交流又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背景。这30年,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时期,后1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恢复的时期。在后10年中,经济因素在教育交流中的作用异军突起,政治、经济与教育形成明显的三向互动。这30年,中美之间单纯的教育交流尽管不多,层次也不高,但教育交流问题始终是中美双边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与教育有关的交流也始终是中美民间往来中最主要的形式。在中美关系中,教育交流问题由边缘位置上升到特别重要的地位。1949年至197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生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时期。这一时期,中美教育交流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与现代化这两个政治与经济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中美建交前30年的双边关系,是深入了解中美建交前双边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从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中研究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并由此打通近代与当代、建交前与建交后的中美教育交流,展现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复杂关系以及教育国际交流的特殊功能和作用。本文将教育交流定义为:政府部门、工商界、民间组织及其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人员,通过人员往来、项目合作、合作办学、国际会议和教材图书建设等形式,进行教育科研成果、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方法等的交流,以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的活动。这一定义能够较好地分析1949年至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也适用于分析近代中美教育交流和中美建交后的教育交流。本文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和美国的部分档案资料为主要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大量报道中美之间的教育交流,说明了中美教育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厘清中美教育交流研究中的重要史实问题提供了依据。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本文坚持以弄清1949年至1978年中美教育交流的客观事实为最高准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文中列举了大量的史料,制作和使用了必要的图表,做了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分析,以此再现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实际情况,以此分析教育交流在当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对后来中美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教育交流大发展的影响。1949年至1978年这30年的中美教育交流,可以以1969年为界,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20年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期,后10年则是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期。前20年又可以细分为4个时期,即短暂的观望(1949-1950)、中断(1950-1955)、中方示好美方封闭(1956-1960)、中方封闭美方示好(1961-1968)。后10年细分为3个时期,即恢复(1969-1972)、发展和摇摆(1973-1976)、突破(1977-1978)。前20年是中美对抗的时期,但对抗中有试探;由于双方试探的节奏不一致,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两国间完全中断了两国政府都视为合法的直接的教育交流,中国政府有计划地接收了美国在华的文教机构,美国政府则千方百计地阻挠中国留美学生和学者回国服务。这20年中美教育交流并没有完全中断,而是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一些有限的教育交流,不过,这些交流多半是一方视为合法而另一方则视为非法,或者是以民间形式在第三国进行。后10年是中美关系逐渐改善的时期,是双边教育交流循序渐进的时期;总体上看,双边直接的教育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加深,逐渐得到重视,逐渐起到重要作用;不过,在发展态势上,却表现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非一帆风顺。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对教育国际交流与中美教育交流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美国和中国对当代中美教育交流的学术研究情况,提出了文章的研究思路。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其中前四章按时间顺序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第五章则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这是中美关系经过短暂的观望后便进入长期的激烈对抗时期。这章包括新中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概述、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中美敌对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以及这一时期的有限交流。本章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中美关系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的背景,从中国政府处理接受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争取留美学生回国工作来分析中美教育交流中断时的教育交流问题。本章认为,毛泽东向外国学习的思想以及中苏关系变化后中国教育部门的调整为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做了思想上和实践上的准备;美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和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以及随后的富布赖特听证会和与大陆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关心亚洲学者委员会的成立为恢复美中教育交流做了准备。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交流主要有中美大使级会谈中的教育交流问题、青年代表团交流、艺术交流、学术交流和美国友人访华。第二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这是中美关系走向缓和的时期。这章主要分两部分展开,一是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二是中国代表团访美。中国政府通过邀请斯诺访华制定处理美国人来华问题的政策,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中美交往大门,通过邀请美国学者高尔斯顿和西格纳访华叩开中美学术交流的大门,通过邀请杨振宁访华带动美籍华人学者访华,通过邀请基辛格、尼克松和美国议员访华,打开直接的政治沟通渠道,并协商中美教育交流问题。这一时期,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进行了改组,还派了特别信使访华;关心亚洲问题学者委员会两次组团访华。这一时期的中国乒乓球队、医学代表团、科学家代表团和沈阳杂技团访问了美国。第三章“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这是中美关系取得一定发展后又出现摇摆的时期。这章主要分析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工商界以及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中国从事教育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在这一时期特别明显。这种互动主要是正面的,而1975年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失败案例和西藏歌舞团事件则揭示了其负面影响。第四章“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这是中美关系取得积极进展的时期,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奏。这章内容包括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美中往来的新突破、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中国赴美访问情况、新的教育交流形式。中国科教战线、侨务工作和旅游工作的拨乱反正使中美教育交流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一时期,中美基本确定了教育交流的大框架;这一时期的教育交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五章“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这是对前四章的总结与延伸。这章内容包括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动力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分析、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历经曲折:前20年,政治上的力量起主要作用,经济上的作用力影响不大,教育事业本身的力量起着一定的作用;后10年,政治、经济和教育本身的力量形成明显的互动,共同影响着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具有主体多元化,层次由浅入深,形式逐渐多样化,双向交流不平衡、不对称、不对等的特点。中美建交前的教育交流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美建交后教育交流的大发展。从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来看,保持政治、经济与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交流的功能和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则。

那彦群[5](2008)在《泌尿外科分会工作报告:团结奋进 续写辉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团结奋进续写辉煌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hinese■ Association是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成立于1915年.现有82个专科分会,43万余名会员.以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和卫生工作方针为宗旨。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医学科学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人民健康服务.

何延瑜[6](2008)在《福建省泌尿外科发展报告》文中指出回顾福建省泌尿外科发展历程,将其分为奠基、发展初期、发展以及发展壮大等阶段,并且展望我省泌尿外科的发展前景。

冯鲰心,张玲媛[7](2001)在《郭应禄总编辑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六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提出

那彦群,冯鲰心[8](2001)在《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第三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纪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那彦群,冯鲰心[9](2001)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文中研究说明

顾方六[10](1996)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历史》文中研究指明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历史顾方六专业发展史中国泌尿外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奠基时期(20~40年代)这个时期是从无到有的阶段,对我国泌尿外科疾病的特点开始有所了解,如肾结核、阴茎癌、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等。在30年的时间里,泌尿外科设在...

二、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单(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国基督徒精英的量化研究 ——以贝德士《中国基督徒名录》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前史
        1、贝德士及其《中国基督徒名录》的研究
        2、包克强关于民国基督徒精英的研究
        3、中国基督教史的量化研究
        4、海内外关于中国基督徒的研究
    三、研究问题与方法
        1、研究问题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研究困难
        1、创新点
        2、研究困难
第一章 贝德士与《中国基督徒名录》
    一、贝德士生平
    二、《中国基督徒名录》介绍
        (一) 《名录》的内容、来源
        (二) 《名录》的局限性与研究价值
    三、《名录》的人数界定与数据采集
        (一) 《名录》的实际辑录人数
        (二) 研究数据的采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督徒精英基本背景分析
    一、性别比例
    二、家庭出身
    三、地域分布
    四、活动年代
    五、所属教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督徒精英受教育情况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
    二、国内教育
        (一) 高等教育
        (二) 传统教育与近代初、中等教育
    三、留学教育
        (一) 留学国家
        (二) 留学教育:以美国为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督徒精英的职业选择
    一、近代中国基督徒精英的职业分布
    二、基督徒教育工作者
    三、军政界基督徒精英
        (一) 早期基督徒革命者
        (二) 民初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基督徒官员
    四、神职人员与教会机构工作者
    五、其他基督徒精英:新闻出版、工商、医疗卫生等
        (一) 新闻出版界基督徒精英
        (二) 基督徒商人
        (三) 医疗卫生界基督徒精英
    本章小结
结语:重新认识中国基督徒
    一、近代中国基督徒精英的群体特征
    二、基督徒精英与中国现代化
    三、基督徒精英与中国基督教本色化
    四、历史的遗产:1949年以后的中国基督徒精英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国基督徒名录》(中文修订版)
附录二:贝德士大事年记
后记

(4)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1949-196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美教育交流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美教育交流的中断 第三节
    中美对抗时期各自为恢复教育交流所做的准备 第四节
    中美在对抗时期的有限教育交流 第二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恢复(1969-1972) 第一节
    美国代表团或个人访华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访美 第三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发展和摇摆(1973-1976) 第一节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第二节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的交流活动 第三节
    美国工商界的交流活动 第四节
    美籍华人的交流活动 第五节
    中国从事交流的主要机构及其活动 第六节
    "四个现代化"与邓小平的教育交流思想 第四章
    中美教育交流的新突破(1977-1978) 第一节
    邓小平与科教战线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邓小平与中美教育交流 第三节
    美中往来的新突破 第四节
    美方教育交流机构的活动 第五节
    中国赴美访问情况 第六节
    新的教育交流形式 第五章
    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第一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动力 第二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特点 第三节
    中美建交前教育交流的作用 第四节
    中美教育交流历史与现实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福建省泌尿外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奠基阶段
2 发展初期
3 发展阶段
4 发展壮大阶段

四、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国基督徒精英的量化研究 ——以贝德士《中国基督徒名录》为中心[D]. 郭柳生.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2]中国泌尿外科学的学科建制化: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的贡献[J]. 徐坤,张大庆. 医学与哲学(A), 2013(06)
  • [3]新中国外科暨《中华外科杂志》发展史料(1951年至1978年)[J]. 杨子明. 中华外科杂志, 2011(01)
  • [4]政治、经济与教育的三向互动 ——1949-1978年的中美教育交流[D]. 黄仁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9)
  • [5]泌尿外科分会工作报告:团结奋进 续写辉煌[A]. 那彦群. 2008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8
  • [6]福建省泌尿外科发展报告[J]. 何延瑜. 海峡科学, 2008(01)
  • [7]郭应禄总编辑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第六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J]. 冯鲰心,张玲媛.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08)
  • [8]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第三届全球华人泌尿外科学术会议纪要[J]. 那彦群,冯鲰心.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01)
  • [9]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要[J]. 那彦群,冯鲰心.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1(01)
  • [10]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历史[J]. 顾方六.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6(09)

标签:;  ;  ;  ;  ;  

中国泌尿外科学会第五届委员会名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