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令人刮目相看的国产微型汽车(论文文献综述)
张伊文[1](2018)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技术溢出会在东道国与投资国的相互作用下对东道国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此,学术界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差异。我国汽车产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以来迅速引进大量外资。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后,自主品牌们在近三年发展迅速,逐步蚕食合资品牌的市场份额。本文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溢出影响,从而为自主品牌更好地发展献计献策。本文首先回顾了技术溢出理论的发展历程,并从溢出效果存在与否、溢出渠道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简单介绍了“市场换技术”政策的研究观点。随后介绍了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对我国自主品牌产生技术溢出影响的机理,并用数据说明了我国自主品牌的现状,对比合资品牌显示两者之间的差距,说明了自主品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论文针对自主品牌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溢出有一定影响,但是没有达到当初政策的理想效果。随后使用长安汽车作为研究案例,分析了其发展及取得成功的经验及问题,之后使用协整分析,得出技术溢出对单个企业的影响。章节最后,本文针对自主品牌的在职员工做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同样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在最后一章从企业及政府层面提出了如何更合理地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从而使其技术溢出效应能更好地发展自主品牌。
陈梁[2](2010)在《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文中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的电视发展热潮中,新中国电视事业起步并不晚,上海也有幸赶上第一批发展。但在最初的20年间,电视新闻强调政治性和教育性,电视画面追求艺术性,导演、组织、摆拍、造假成风,从业人员在国门紧闭中摸索经验。上海电视新闻以技术人员攻关为前提条件、以电影摄影人员保证图像画面、依靠工农兵来充实队伍。在电视事业起步的前20年里,受制于技术革新的缓慢和国民经济基础的薄弱,电视作为奢侈品并未大面积进入家庭,与报纸、广播相比,影响力较弱。因此,电视从业者一直缺乏正确有力、科学现代的新闻传统,也就不足为怪了。“文革”动乱,稚弱的上海电视新闻队伍受到冲击,转播批斗大会实况成为上海电视的“创举”,对电视新闻“煽动性”的重视,亦自“文革”开始。拨乱反正,上海电视用“真理标准”讲座和话剧《于无声处》的转播赢得肯定;改革开放,上海再以第一条社会新闻、第一条电视广告领先同业;1984年,上海率先建成采编播“一条龙”的新闻中心,带来电视新闻节目增量扩容,时效增强,题材拓宽,报道质量直追报社,突发事件及时反映。伴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电视机成为这30年来,对我国居民生活最具影响力的产品。电视已经成为大众传播中位居首位的媒介,电视新闻传播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电视威力显现的同时,难掩弊端。小平南巡,东方电视台应运而生,东视新闻在竞争中崛起,推进全方位新闻业务实验,探索电视新闻自身规律,确立电视新闻权威影响,跨区域新闻合作渐成气候。同时,高新科技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电视新闻传播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视新闻在突出权威性、主流性、导向性和综合性之外,注重信息的组织和传播,拓展了信息认知的广度和宽度。新世纪商品经济大潮激荡,上海电视稳中求进,民生新闻、娱乐新闻登场亮相。卫星电视进入新闻主战场,东方卫视再推电视新闻变革,倡导新闻立台,实现直播常态,新闻业务改革趋近极限,广电体制改革鏖战犹酣,上海终以集团化优势组建统一的电视新闻中心,利弊尚待检验。本论文首度梳理上海电视新闻发展历程,在明确的思想体系、评价体系下整理史料,力求展现上海电视新闻的流变。
来玉良,王玮,刘柏森,韩丽平,邵春和,王力,万冲,王悦森[3](2007)在《加快技术改造: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文中研究指明$F关键词$E $T信息化传统产业 国防科工产业 新型工业化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工业化,其突出特点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
崔吉男[4](2005)在《2006年后中国轿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海霞[5](2005)在《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变通理论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之道。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汽车行业中,中国汽车的发展优势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汽车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设计元素,从而为设计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既适合中国本土市场又能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汽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发展、壮大中国汽车产业,靠外国汽车品牌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发展中国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是独立汽车产业的标志,只有创立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才可以说有了中国的汽车产业,中国汽车才能摆脱依附它国,独立发展壮大起来。本文通过对人才战略、文化战略、品牌战略的深入研究,总结出人才、文化、自主品牌对中国汽车发展的重要意义,汽车设计必须以人才战略为依托,以文化为源泉,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创立自主民族品牌,才是中国汽车发展之道。变化中求发展,在传统、经典与时代之间寻求着一种平衡,着眼于未来汽车的发展。
郑立[6](2004)在《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福达汽车公司的皮卡车产品面临着众多的机会和威胁。如何去制定一种既能利用自身优势去抓住机会又能克服自身的劣势去回避风险的产品竞争战略,已经成为福达汽车公司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对相关战略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分析方法,对福达汽车公司产品进行系统地研究,力求为福达汽车公司产品寻求一种最佳的竞争战略。 本文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以及外部要素评价矩阵(EFE)对福达汽车公司产品所处的宏观环境、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认为企业面临着国家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等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加入WTO、高档皮卡市场增长缓慢、产品价格不断下滑等威胁,并通过评价得出福达汽车公司产品处于一个吸引力较为一般的市场;其次,运用价值链分析法以及内部要素评价矩阵(IFE)对福达汽车公司产品所处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与评价,认为企业拥有质量控制能力强、售后服务能力强、技术开发实力强等优势,同时也面临着生产规模小、营销管理不力、人事管理落后等劣势,并通过评价得出福达汽车公司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然后,构建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的SWOT分析模型,探讨企业可以采取的产品竞争战略方案,并应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确定福达汽车公司产品应该施行以集中差异化为主,市场渗透为辅的竞争战略。最后,在战略的实施上,建议公司加强营销管理、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技术开发管理、提高成本控制能力等,以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
罗灿辉[7](2003)在《我国汽车品牌专卖店营销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销售体系的建设是关系到轿车生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营销模式是整个销售体系的核心与灵魂,构建科学的营销模式是支撑营销体系高效运作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汽车营销模式的演变过程出发,介绍了汽车销售市场的发展趋势——汽车品牌专卖店的营销模式。然后,借鉴国外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轿车工业的现状与实际,针对品牌专卖店营销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我国品牌专卖店营销模式发展的建议。
汽车行业“十五”规划研究课题组[8](2001)在《“十五”汽车市场需求预测》文中研究表明
滕丽静[9](2000)在《令人刮目相看的国产微型汽车》文中研究指明 我国微型汽车的骨干生产企业长安、哈飞、昌河、柳微等相继研制开发成功的符合国家最新加严排放控制和安全标准的最新车型已以全新的面貌闪亮出场,将在跨世纪的竞争中在中国汽车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世纪之交,国产微型汽车推出的新车型有:长安之星、都市贝贝、中意、白马
滕丽静[10](2000)在《令人刮目相看的国产微型汽车》文中提出 我国微型汽车的骨干生产企业长安、哈飞、昌河、柳微等相继研制开发成功的符合国家最新加严排放
二、令人刮目相看的国产微型汽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令人刮目相看的国产微型汽车(论文提纲范文)
(1)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外商直接投资(FDI) |
1.2.2 跨国公司(TNCs) |
1.2.3 FDI技术溢出 |
1.2.4 FDI技术溢出效应 |
1.2.5 企业知识理论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以及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难点和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FDI技术溢出的理论基础——内生增长理论 |
2.1.1 Solow新古典增长理论 |
2.1.2 Romer知识溢出模型 |
2.1.3 Lucus人力资本溢出模型 |
2.1.4 小结 |
2.2 相关文献综述 |
2.2.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
2.2.2 溢出的渠道方面 |
2.2.3 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2.2.4 关于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
2.2.5 文献评述 |
第3章 我国汽车产业FDI情况及自主品牌现状 |
3.1 FDI对我国自主品牌溢出的机理 |
3.1.1 生产要素 |
3.1.2 需求状况 |
3.1.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3.1.4 从企业战略、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来看 |
3.1.5 产品结构的变化 |
3.2 我国汽车产业的总体发展 |
3.2.1 我国汽车产业总量分析 |
3.2.2 我国汽车产业内外资市场结构分析 |
3.3 跨国公司对我国汽车产业直接投资现状 |
3.4 我国汽车产业及自主品牌现状分析 |
3.4.1 销量与市场占有率 |
3.4.2 市场集中度 |
3.4.3 研发投入 |
3.4.4 技术人员人数占比 |
3.4.5 劳动生产率 |
3.4.6 专利申请数 |
3.5 我国自主品牌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
3.5.1 车型价值低 |
3.5.2 组织形式 |
3.5.3 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少,研发积累少 |
3.5.4 研发人才不足 |
第4章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自主品牌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的建立及变量解释 |
4.2 计量方法与回归分析 |
4.2.1 计量方法 |
4.2.2 数据来源 |
4.2.3 实证结果 |
4.3 小结 |
4.4 以长安汽车为例的实证分析 |
4.4.1 背景介绍 |
4.4.2 成功经验 |
4.4.3 风险及挑战 |
4.4.4 外商投资对长安汽车产量影响的协整分析 |
4.4.5 实证结论 |
4.5 跨国公司投资对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竞争力影响的问卷调查 |
4.5.1 问卷设计 |
4.5.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4.5.3 问卷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
4.5.4 问卷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4.5.5 基于问卷调查的外商投资对自主品牌技术溢出影响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企业层面 |
5.2.2 政府层面 |
附录一 问卷调查 |
附录二 模型分析原始数据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在"宣传"与"艺术"双重压力下挣扎(1958-1977) |
第一节 办台思想:重政治宣传 轻新闻传播 |
第二节 从业者:注重思想技术 罔顾新闻业务 |
第三节 电视新闻:从模仿《新闻简报》起步 |
第四节 电视规律:新闻抑或艺术 |
第五节 "文革"时期上海电视的"创举" |
第二章 在改革开放的鼓声中蹒跚起步(1978-1992) |
第一节 社会巨变推动电视新闻"解冻" |
第二节 观念、技术推动电视新闻增量扩容 |
第三节 新闻实务:庞杂需求导致表面繁荣 |
第四节 电视新闻弊端明显业务水平尚待提高 |
第三章 在市场竞争中独立求发展(1993-2001) |
第一节 东视新闻:尝试改变探求规律 |
第二节 思考电视新闻寻求独立发声 |
第三节 从电视新闻协作展望媒体跨区域合作 |
第四章 在商业化大潮中稳中求进(2002-2008) |
第一节 广告、收视压力之下民生、娱乐新闻登场 |
第二节 卫星电视时代新闻可否立台 |
第三节 集团化一统新闻声势壮失竞争 |
结语 |
附录一:1972-1988年部分卫星电视实况节目传送一览表 |
附录二:上海造漆厂发生一起重大火灾(连续报道) |
附录三:朱镕基慰问工纠队员 |
附录四: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 |
附录五:火警声声向文化 |
附录六:上海新闻栏目志全录 |
附录七: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保存的上海长短纪录片、上海新闻简明目录(1958年-1962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2006年后中国轿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论文提纲范文)
一、入世过渡期内中国汽车市场的主要变化 |
1. 汽车市场总量快速增长 |
2. 汽车市场以低价车为主, 私人购车的主导地位已经形成 |
3. 过渡期内中国汽车市场受“进口冲击”的各种表现 |
4. 规模扩张以集团为主导, 未出现年产50万辆的合资企业 |
5. 政策法规出台较之以往速度快、力度大 |
二、入世过渡期内中国汽车市场存在的不足 |
1. 降价预期过高削弱了对技术及质量升级的投入, 中资集团的发展基础尚不稳固 |
2. 燃油税改革推进缓慢, 节约实用型的消费观尚未形成 |
3. 信贷消费不经济, 汽车消费方式单一 |
4. 规模投资的快速增长和重复引进技术致使技术能力缺失 |
三、过渡期结束后“十一五”期间的竞争预期 |
1. 进入保有量快速增长期, 能源等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 |
2. 规模竞争进一步深化, 合资企业增长潜力有限, 60万辆规模难以逾越 |
3. 市场开放的中期效应开始显现 |
4. 巨大的市场规模期待中国品牌的崛起 |
(5)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变通理论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的内容及意义 |
1.2.1 课题提出的意义 |
1.2.2 论文的内容 |
第二章 人才战略与汽车发展 |
2.1 “跳槽”的原因 |
2.2 “跳槽”的消极意义 |
2.3 “跳槽”的积极意义 |
2.4 解决方法 |
2.4.1 物质满足 |
2.4.2 精神激励 |
2.4.3 人才管理体制改革 |
2.4.4 建立汽车人才评价标准 |
2.4.5 建立员工职业检测计划 |
2.4.6 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
2.5 关于汽车造型设计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化战略与汽车发展 |
3.1 文化的经济功能 |
3.2 文化之于人 |
3.3 文化之于设计 |
3.3.1 设计体现文化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3.3.2 在设计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3.3.3 设计中的民族风格 |
3.4 文化细分 |
3.5 汽车文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品牌战略与汽车发展 |
4.1 自主品牌战略 |
4.1.1 品牌的价值 |
4.1.2 中国品牌现状 |
4.1.3 中国自主品牌如何发展 |
4.2 红旗品牌 |
4.2.1 第一辆红旗车的诞生 |
4.2.2 红旗轿车侧标志演变 |
4.2.3 红旗轿车发展简史 |
4.2.4 红旗轿车产量记录 |
4.2.5 红旗文化与品牌哲学 |
4.3 设计实践 |
4.3.1 全新家用轿车设计 |
4.3.2 设计对比 |
4.3.3 概念车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着名汽车品牌 |
5.1 德国汽车 |
5.1.1 德国特有文化 |
5.1.2 德国设计特点 |
5.1.3 德国汽车设计特点 |
5.1.4 着名汽车品牌简介 |
5.1.5 小结 |
5.2 美国汽车 |
5.2.1 美国特有文化 |
5.2.2 美国设计特点 |
5.2.3 美国汽车设计特点 |
5.2.4 着名汽车品牌简介 |
5.2.5 小结 |
5.3 意大利汽车 |
5.3.1 意大利特有文化 |
5.3.2 意大利设计特点 |
5.3.3 意大利汽车设计特点 |
5.3.4 着名汽车品牌简介 |
5.3.5 小结 |
5.4 日本汽车 |
5.4.1 日本特有文化 |
5.4.2 日本设计特点 |
5.4.3 日本汽车设计特点 |
5.4.4 着名汽车品牌简介 |
5.4.5 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中国汽车发展的变通之道 |
6.1.1 人才、文化、品牌三者的关系 |
6.1.2 汽车人才的变通之道 |
6.1.3 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6.1.4 品牌的继承与发展 |
6.1.5 汽车设计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
6.2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6)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2.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 |
2.1.1 结构学派 |
2.1.2 能力学派 |
2.1.3 资源学派 |
2.2 产品竞争战略相关理论 |
2.2.1 产品的整体概念 |
2.2.2 基本竞争战略 |
2.2.3 产品市场战略 |
3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外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
3.1 福达汽车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皮卡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
3.2.1 国外皮卡行业发展状况 |
3.2.2 国内皮卡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3.3 国内高档皮卡竞争状况分析 |
3.3.1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2 供应商分析 |
3.3.3 用户分析 |
3.3.4 潜在进入者分析 |
3.3.5 替代品分析 |
3.4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机会和威胁综合分析 |
3.5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
4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内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
4.1 福达汽车公司概况 |
4.2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价值链分析 |
4.2.1 基本活动分析 |
4.2.2 辅助活动分析 |
4.3 国产高档皮卡产品比较分析 |
4.4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优劣势综合分析 |
4.5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
5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5.1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战略目标分析 |
5.2 福达汽车公司现行产品竞争战略分析 |
5.3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竞争战略备选方案确定 |
5.4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5.4.1 定性分析与选择 |
5.4.2 定量分析与选择 |
5.5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竞争战略方案 |
6 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竞争战略实施建议 |
6.1 战略实施的原则 |
6.2 加强营销管理 |
6.3 不断完善售后服务 |
6.4 加强技术开发管理 |
6.5 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
6.6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 |
6.7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我国汽车品牌专卖店营销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图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 |
1.1.1.1 中国汽车市场的概况 |
1.1.1.2 我国汽车市场的基本特点 |
1.1.2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影响 |
1.1.2.1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产业会带来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
1.1.2.2 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1.2 重要的概念与相关的理论综述 |
1.2.1 专卖店的概念及其特征 |
1.2.1.1 专卖店的概念 |
1.2.1.2 专卖店的特征 |
1.2.1.3 汽车专卖店 |
1.2.2 费利克斯·巴博的纵联品牌理论 |
1.2.2.1 什么是纵联品牌 |
1.2.2.2 纵联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 |
1.2.3 供应链中的战略联盟理论——经销商一体化 |
1.2.4 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阐述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结构 |
第二章 我国汽车销售模式的演进 |
2.1 我国轿车市场的现状及预测 |
2.1.1 国内轿车市场回顾 |
2.1.2 国内轿车市场的特点 |
2.1.3 国内轿车市场需求的预测 |
2.2 传统的营销模式 |
2.2.1 制造商自建销售网络体系 |
2.2.2 委托代理销售制 |
2.3 现代营销模式 |
2.3.1 汽车交易市场 |
2.3.2 汽车品牌专营模式 |
2.4 两种汽车营销模式的比较 |
第三章 品牌专卖店营销模式在国内外汽车市场的发展 |
3.1 国外品牌专营的成功经验 |
3.1.1 美国“专业化”模式的经验 |
案例: 美国土星公司的汽车营销经验 |
3.1.2 欧洲汽车市场的经验 |
3.1.2.1 欧洲汽车市场专营模式的特点 |
3.1.2.2 德、意、法三国汽车品牌专营的特点 |
3.2 国内汽车市场的探索 |
3.2.1 我国汽车品牌专卖店营销模式的现状 |
3.2.2 国内汽车制造商品牌专营模式的构建 |
3.2.2.1 广州本田模式 |
3.2.2.2 上海通用模式 |
3.2.2.3 风神模式 |
3.2.2.4 上海大众模式 |
3.2.2.5 一汽集团营销模式 |
3.2.2.6 神龙模式 |
3.2.2.7 夏利模式 |
第四章 我国汽车品牌专卖店营销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国内汽车专卖店不是真正的“专卖” |
4.1.1 存在“一套经营机制,两块牌子”的现象 |
4.1.2 没有达到真正的“直销”方式 |
4.2 售后服务体系的不完善 |
4.2.1 专卖店中的售后维修服务的“硬件”不足 |
4.2.2 专卖店的售后维护技术、人员等“软件”缺乏 |
4.2.3 我国汽车专卖店建立“品牌专修”受到的其他制约 |
4.3 缺乏统一、规范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
4.4 营销队伍素质低下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四位一体”的品牌汽车专营模式 |
5.1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 |
5.1.1 汽车售后服务成为专卖店新的利润区 |
5.1.2 汽车售后服务贸易范围 |
5.1.3 对售后服务网点进行现代化管理 |
5.1.4 积极开展汽车维护和保养业务等服务 |
5.2 提高汽车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实现“汽车专修” |
5.3 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加强诚信度 |
5.4 在运营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 |
5.5 加强销售员工的技术培训 |
5.6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
5.6.1 利用科学技术,建立强大的营销网络 |
5.6.2 利用科学技术,建立电子信息处理网络系统 |
5.7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与客户的联系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十五”汽车市场需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行业概况 |
“八五”以来市场基本特点 |
(一) 总需求前期快速增长后期平稳发展 |
(二) 需求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三) 购车主体总的趋势在向私人购买转化 |
(四) 买方市场初步形成 |
影响汽车市场的有关因素 |
(一) 国民经济增长因素对汽车市场的影响 |
(二) 国家有关政策对汽车市场的影响 |
(三) 汽车企业和产品对市场的适应性 |
(四) 加入WTO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影响 |
(五) 更新汽车市场对汽车需求的影响 |
轿车需求预测 |
(一) 国内轿车市场回顾 |
(二) 我国轿车市场需求量预测 |
1.预测结果 |
2.轿车需求结构预测 |
(三) 国内轿车需求分析 |
1.私人轿车消费的两个市场 |
(1) 私人轿车的个别消费市场 |
(2) 私人轿车的群体消费市场分析 |
(3) 出租轿车市场分析 |
2.国内轿车市场的有关因素分析 |
载货汽车需求预测 |
(一) 影响我国载货汽车市场的宏观背景分析 |
(二) 载货汽车向两头发展的趋势逐渐明朗 |
1.重型载货汽车 |
2.中型载货汽车 |
3.轻型载货汽车 |
4.微型载货汽车 |
(三) 载货汽车需求量预测 |
(四) 预测结果分析 |
客车市场预测 |
(一) 客车市场的过去和现状 |
(二) 我国客车市场需求量预测 |
(三) 大、中型客车需求分析 |
1.城市客车市场结构单一、运力紧张车速下降 |
2.公路客车市场逐渐渗透、相互竞争 |
(1) 公路客车市场的基本情况 |
(2) 影响长途客车市场发展的相关因素 |
3.旅游出租客车市场增长缓慢 |
4.团体客车市场趋于饱和 |
5.进出口情况 |
(四) 轻型、微型客车需求分析 |
1.公路营运用车比重上升 |
2.机关团体用车变化较大 |
3.私人购车比例增长 |
结论 |
四、令人刮目相看的国产微型汽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对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影响研究[D]. 张伊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2]电视新闻流变——上海1958-2008[D]. 陈梁. 复旦大学, 2010(11)
- [3]加快技术改造:新型工业化的关键[N]. 来玉良,王玮,刘柏森,韩丽平,邵春和,王力,万冲,王悦森. 黑龙江日报, 2007
- [4]2006年后中国轿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J]. 崔吉男. 汽车工业研究, 2005(10)
- [5]关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变通理论的初步研究[D]. 杨海霞. 吉林大学, 2005(06)
- [6]福达汽车公司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郑立. 西安理工大学, 2004(02)
- [7]我国汽车品牌专卖店营销模式的研究[D]. 罗灿辉. 暨南大学, 2003(03)
- [8]“十五”汽车市场需求预测[J]. 汽车行业“十五”规划研究课题组. 机电新产品导报, 2001(Z1)
- [9]令人刮目相看的国产微型汽车[J]. 滕丽静. 中国经济信息, 2000(05)
- [10]令人刮目相看的国产微型汽车[J]. 滕丽静. 汽车与安全,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