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的寓言技巧——兼及我国近年来微型小说创作的不足

微型小说的寓言技巧——兼及我国近年来微型小说创作的不足

一、微型小说中寓意的技巧——兼及近年来我国微型小说创作的不足(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美[1](2020)在《初中语文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微型小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把微型小说选入其中,足以证明它的重要地位。微型小说在极短的篇幅内,让读者获得强烈的阅读感受,因此,它需要较高的表现艺术,它的表现艺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在考试中,文学类文本中,小说是经常考查的类型,由于考试时间以及试卷容量的限制,也为了尽量展现完整样貌的文本,命题人会选择篇幅短小的微型小说作为考查体裁。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教短篇小说的方法教授微型小说,缺少文体教学的针对性。微型小说属于小说,在教学中,固然不能脱离小说的基本点进行教学,但也要针对微型小说的特点进行教学。考试考得多,教师研究得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教授微型小说,又该教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论文集中解决这个问题。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对微型小说以及微型小说阅读教学,进行文献综述,归纳了微型小说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从而给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为后面的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指导;论文研究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统编本五四制初中语文教材中微型小说概况。第二章对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微型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按照教短篇小说的套路教微型小说,这一部分也简要介绍了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的异同。第三章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名师课例提出教学策略。教授微型小说,不仅要立足小说教学的基本点,更要针对微型小说独有的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微型小说的结构艺术、立意艺术、结尾艺术等。第四章以选入统编本五四制初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两篇微型小说《桥》《在柏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新课标要求,依据教学参考书,借鉴名家教学设计,把第三章策略应用到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将研究对象细致化。最后在结语部分,指出了论文主要观点结论。查阅相关文献,没有人系统研究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策略。作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通过真实可靠的数据调查,结合名师课例片段和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微型小说教学切实可行的策略,并把策略用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两篇微型小说中,为一线教师提供实际可行教学策略。

宰海霞[2](2019)在《新时期微型小说结构研究 ——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和《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微型小说在中国崛起之后,它的结构问题迅速引起微型小说研究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此类研究中,由于缺乏比较意识、系统归纳意识以及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意识,从而限制了微型小说结构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本论文以20世纪80年代后获得独立意识的新时期微型小说作品为中心,对微型小说的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突出微型小说结构的独特性,系统归纳微型小说的结构类型以及总结微型小说结构的美学特征。微型小说与短篇小说文体最易混淆,其结构也存在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它们进行细致的比较而得出微型小说在结构形式上的总体特征。微型小说结构三要素在不同作品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是不同的,据此可以将微型小说的结构分为情节型结构、性格型结构和心理型结构。这三大基本结构类型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类。情节型结构主要有悬念式、误会式、巧合式、对比式、回环重复式、蒙太奇式、书信式和报告批复式;性格型结构主要有聚焦式、对比式和并列式;心理型结构包含意识流结构和情绪结构。尽管微型小说的结构具有多种类型,但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微型小说情节单一,因此要在单一中求变化,使结构具有生动性、曲折性;其次,微型小说形小体微,难以铺展,因此讲求结构的含蓄,在虚实结合中实现结构的留白;第三,微型小说的艺术空间有限,必须掌握好时空的凝聚性。微型小说是叙事文学发展长链中较新的一环,它的结构在整个叙事的发展和衍变中,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包孕瞬间的爆发美、不全之全的超越美以及笑纳百法的灵活美使微型小说的结构获得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赵昕旖[3](2019)在《跨文化视野下的现代都市书写 ——论刘以鬯小说》文中研究说明刘以鬯于1948年赴港定居,是香港文学的作家代表,受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都市文化经验的影响,刘以鬯在不同阶段的都市小说创作,所显现出的都市书写特征,复杂的文化心理变迁历程,以及跨越多座城市后所显现的开阔性的文学视野,与写作背后的一些反思,都值得进一步探究。由此,本论文着重分为三章对这些问题予以论述:第一章主要关注刘以鬯40年代在内地阶段对上海进行的都市书写。从刘以鬯两部重要反映上海书写的作品入手,探讨其初期作品如何对都市氛围、都市生活以及都市现代气质予以把握,并且探究这一阶段刘以鬯真正要表达的城市主题,及对其个人与城市疏离又耐人寻味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二章聚焦刘以曾初到香港后的这部分都市写作,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刘以鬯经历近十年的都市流浪,由香港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再返港,多重城市文化的杂糅使这一阶段的都市书写更为丰富,但同时他在深入都市之后自身的传统与多重现代质素相碰撞,又出现显明的文化不适性与文学彷徨感。笔者着重对刘以鬯三城书写的特征予以梳理,并与前期写作进行比较,在不同城市印象中,进一步分析刘以鬯表达出对都市文化产生矛盾感的症结所在。第三章主要以刘以鬯70至90年代香港为主的都市书写为例,详细讨论其作品如何展开对城市的深层体察,并自觉成为城文化的代言者。尤其对其代言活动所呈现出的国际视野、文学资源的跨界、为港文化正名的先锋意识与使命感等逐一进行总结。本篇在跨文化视野下研究刘以鬯的小说,使得文学与文化在交互中体现出各自的多重性、动态性。此外,刘以鬯作为一个重要的视角切入点,其作品不仅反映出文化特质与自身的身份意识,还以丰富的都市文化想象,提供了一种关联香港文学以及内地文学的角度。

龙钢华[4](2018)在《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论纲》文中指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渊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志人志怪与笔记小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益繁荣,成了与长、中、短篇小说"四足鼎立"且读者群更广的一种文体。文章在全面梳理当代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发展基本格局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对其进行研究的二个范畴:一是微型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包括创作主体(作者)、作品、接受主体(读者)、载体、组织交流与评奖,以及产业化发展;二是微型小说文本批评,强调系统而精准的文体批评宜着眼三个层面,即文化层面、文学层面和文本层面。

邱旭云[5](2017)在《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研究 ——品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文中研究说明小说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文体之一,也是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类文体。近年来,关于小说教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在高中阶段,越来越丰富,为语文教师顺利开展小说阅读教学提供了很好地借鉴。但是,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只关注单篇小说课文的教学,与高中阶段要大力培养学生“主题阅读”能力是不匹配的。因此,在高中阶段,开展小说专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语文教育研究者而言,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研究发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对微型小说的教学较为忽视,甚至在小说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多困惑和误区,当前小说教学呈现出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个是对于微型小说解读的曲解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的不当,另一个是微型小说教学方法欠妥。本研究对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后,较为系统得了阐释从叙事艺术角度解读微型小说的学理依据,说明了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学理依据。论文针对当前小说教学现状,试图从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以专题教学的方式,针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艺术类的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设计教学。教学设计以微型小说叙事艺术理解和鉴赏的理论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基奠;同时,参照了课标、学情、教材、考试等方面阐释了高中微型小说教学专题设计的学理依据;在专题中,依据不同的文本功能设计了自读课、精读课、导读课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型,设想从导读激趣和原作研读,再到话题探索阶段,最后进行写作实践四个阶段策划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方案,研究证明专题教学方式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为设计合宜的微型小说教学,笔者提出了如下策略:(1)为避免单篇教学的弊端,教学教学的形式采用了专题的方式设计教学;(2)针对学情,结合课程标准、前沿的微型小说叙事学理论,探究微型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3)依据不同的课型和文本功能,采用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等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希冀对微型小说教学有所增益。

刘霞云[6](2017)在《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文中指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文体为我们研究长篇小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论文包含两方面的努力,一是从本体视角考察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演变的大致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发展状貌为借镜,将其放置于多元的文化语境中以探究成因。基于此,论文以文化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文化思潮如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大众文化思潮等来探究其对作家文体选择的影响;从文化资源如地域文化、东方“合和”文化、古典文学传统等对作家的精神渗透来探究文体变异现象的生成;同时,还从作家的文化心理如政治文化心理、代际文化心理、女性文化心理等来分析文体与文化之间密切的互融互渗关系。论文根据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发展所表征出的阶段性特征,采用线性论述方式,将新时期以来三十余年分成新时期初、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新世纪以来四个时间段,从结构样式、叙述方式、语言形态等文体要素出发,历时勾勒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大致脉络。在此基础上,再采用共时性论述方式,分别从文化思潮的冲击、文化资源的渗透以及文化心理的诉求等角度剖析文化因素对文体生成的影响。最后,结合文化视角下文体发展现状,对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限度及可能性维度做出反思与考量。论文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在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创作主体和文类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已跃居时代中心文类地位,这中心地位不仅体现在作品外在的如出版量、参与作家群体等可量化指标上,还体现在大家对长篇小说文体逐步增温的关注度上。细梳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发展的演变镜像,新时期初为缓慢的苏醒和尝试期,80年代中后期为积极的崛起期,20世纪末则进入狂热的实验期,新世纪之后则进入内敛、多元的圆熟探索期,这些足显文界对文体一路走高的关注度。虽然文体本身无高低优劣之分,但作为“有意味”的形式,文体向来注重与作品思想力的有机融合,以此观之,文坛上能做到如此有机融合的作品对应于浩瀚的长篇创作稍显单薄,且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一路走高的文体探索活动中还不乏涌现放逐小说意义,极致追求形式感的形式主义者,而政治文化心理的依附,又使部分作家放逐了小说的表达形式,存有故事本体论倾向。而大众文化对文体的消解、代际文化心理导致作家梯队构成的断代窘况,以及长篇写作大众化所带来的文类常识失范等现象,合在一起促成了文体探索的困境。面对如此限度,良性文学生态的营造、多重文化的汇通与融合等,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代际作家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作家对小说文体常识的恪守与突破等,这些又为作家的文体探索提供了强劲的精神支持。从文类本体角度看,文体探索作为当代长篇小说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存在、发展及未来趋势烛照出长篇小说“艺术”地发展史;从创作主体角度看,文体探索的历程是一部中国作家精神心灵的成长史;从诸多影响成因看,文体探索过程又是一部中国文化因子的交织与语境的变迁史。一切文体现象都打上了时代文化的烙印。

陈沁薇[7](2016)在《朵拉小说创作论》文中研究指明朵拉(1954—),马华作家,主要从事小说、散文创作,兼事绘画,对马华文学的发展及华文教育有卓越的贡献。自1983年出版小说集《问情》至今,她出版了47本文集,并获得无数奖项,是当今马来西亚华文文坛较为活跃的着名女作家之一,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朵拉擅长于从日常景物中得到灵感,以简约又生动的语言风格,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用文字传播美和关怀。敏锐的观察力令其作品看似朴素,但深含寓意,写出生活的本质,富有感染力。她将作画的技巧运用在写作上。朵拉笔下的女性世界富有特色,充满人文关怀,有显着的美学创新,探究朵拉小说的这些审美价值,对认知马华文学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朵拉进行了采访,从中了解到朵拉的艺术修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她对马华文学的热爱和坚持的动力。朵拉所处的马华文学背景使她的文学世界受到海外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对朵拉作品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朵拉,需要知人论世地了解朵拉的文学艺术修养和她的生平;同时,也要论证其创作手法及创作灵感。分析小说笔下的女性世界,会发现她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名分也没有任何的财产保障的“第三者”(情妇型);第二类是独立,有社会价值的新女性:第二类是慈母及疑心多虑的太太形象。朵拉小说充满人文关怀,作品常以自然景物或人事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以自然景物象征比喻人生境况及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同时,小说常常提倡孝道,强调以身作则的道德建树,此类故事都能捕捉当地的民族风情,富有特色。朵拉小说中的美学创新非常明显,常以现实主义手法及浓郁的喜剧色彩为创作方法,从而揭示人性的弱点及社会问题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这些艺术创新使朵拉小说具有较好的审美价值。

王国平[8](2016)在《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技巧探究 ——以《初秋》为例》文中提出微型小说,又叫小小说、袖珍小说等,是小说中篇幅最小,容量最少的一种。但其因小见大,意味隽永的特质越来越受现代人的追捧,迎合了现代生活的高节奏,高效率的趋势。从微型小说的发端与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探究,我国当代微型小说源自对外国微型小说的翻译(主要是指汉译)与本土吸收再创作两种渠道。这些翻译作品篇幅虽小,却寓意无限,在主题和题材上逐渐平民化和草根化,与原创微型小说一道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量。张白桦作为当代微型小说翻译的领军人物,其译作与译着的文风与翻译技法卓尔不群,独树一帜。她的作品意境幽远,文调上清新而雅致,深受读者的喜爱与好评。该论文从微型小说翻译入手,以张白桦汉译的微型小说《初秋》为例,利用英汉双语语料进行对比,旨在用翻译学的相关理论探讨与研究张白桦在微型小说翻译中采取的技巧与方法,继而分析这些技巧与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与探究,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张白桦在微型小说翻译中采取的翻译技巧忠实地呈现和还原了外国微型小说在目标语环境下的内容,既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又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与要求,高度实现了源语言与目标语的契合。张白桦在微型小说翻译中所使用的技巧与方法在文学翻译的范畴里极大助力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但其所使用的翻译技巧在适用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刘莹[9](2015)在《文学期刊与新世纪文学趋向》文中提出本文以新世纪文学期刊为主要考察对象,将新世纪文学期刊置于新世纪文学场域中,通过对重要的期刊行为、期刊事件和期刊现象的梳理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形态、文学思潮、文学体制的分析,以达到对新世纪文学整体面貌和走向的把握。进入新世纪后,文学期刊格局逐渐发生重大变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综合类文学杂志的兴起;通俗文学期刊的复兴以及青春杂志的遍地开花。而文学期刊审美理想的摇摆,“泛文学”路径的实践,文学期刊的类型化生产,青春作家办刊现象以及文学期刊的跨媒介互动,新世纪文学期刊的新趋向对文学生产和审美风尚形成反制作用,推动了文学审美的泛化、类型文学的盛行、青春文学的崛起。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则意味着对新世纪文学期刊的研究必须突破传统文学期刊研究方法,在把握文学本体的基础上,对影响文学期刊多种因素进行综合鉴别和考量。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阐释了文学期刊对于新世纪文学的关键意义,对论文将要涉及的“新世纪文学”这一关键概念的来源、特质以及时间范围进行梳理并予以界定。此外,整理了学术界对此论题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一章着重描述新世纪文学期刊的新风貌和新走向。从新时期以来文学期刊的演变、文学期刊生产要素的变动、新世纪文学期刊动向三个方面把握新世纪文学期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展示新世纪文学期刊的整体风貌,并以此观察新世纪文学环境、格局、潮流的演变。第二章主要考察文学期刊审美理想的摇摆。新世纪的大部分文学期刊放弃了激进的形式实验,转向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描摹,现实主义成为创作主潮。消费市场的沉重压力致使部分文学期刊丧失审美自主性,造成创作的萎缩和重复。与此同时,一些文体意识鲜明的文学期刊定位准确,迅速崛起,促进多种文体发展,平衡了文学创作力量。第三章主要考察文学期刊“泛文学”路径的探索。面对严峻危机,新世纪部分期刊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板块的限制,通过日记、书信、采访、调查、回忆录等多种文本形式,向综合化文学杂志发展。同时,文化类杂志书、纪实文学、“非虚构写作”的悄然兴起都意味着新世纪文学的转型和新变。文学创作群体随之扩张,文学审美则从精英化转向民间化,单一性转向多元性。第四章主要考察文学期刊和类型文学之间的关系。类型文学的盛行对于文学期刊的内容、定位、格局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文学期刊的类型写作倾向愈加明显,通俗文学期刊和青春文学期刊则借此迅速抢占新世纪期刊市场份额。新世纪文学从中汲取创作养分,弥补自身缺陷,却又极易陷入类型化生产的泥沼中。第五章主要考察新世纪青春文学的发展和青春写手办刊现象。以《萌芽》《最小说》两本青春文学刊物为中心,通过对期刊作者群、文学赛事、经营方针等不同内容的分析,探讨了在新的文学生态环境下青春文学期刊的发展方式,它们孕育了青春作家,推动了青春文学创作,改写了传统的文学生产机制,甚至影响了当代文化产业的消费形态、产品构成及衍生途径。第六章主要考察新世纪文学期刊的跨媒介行为。一方面,文学期刊呈现出图像化趋势,注重视觉包装,增加图像类栏目,促进文字和影像艺术的融合。同时,新世纪文学期刊的影视化、动漫化趋势比较突出。另一方面,新世纪文学期刊和网络媒介互动频繁。文学期刊借助新媒体挖掘文学资源、扩大刊物影响。新世纪文学的题材、体裁、风格、传播也由此发生变化。结语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即新世纪文学期刊格局的变动,新世纪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新世纪文学发展趋向。纯文学期刊、通俗文学期刊、青春文学期刊在文学题材、文学类型、文学资源上逐步走向分享和共生。介入文学生产的元素愈来愈多,政治、市场、资本、媒介等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致使新世纪文学生产关系愈加复杂,这必将深刻影响新世纪文学的形态和走向。

刘征[10](2015)在《华人到处有花踪 ——近30年来马华女性小说创作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华女性小说(Malaysian Chinese Female Novels)作为马华文学(Malaysian Chinese Literature)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马华女作家们身处马来西亚的文化边缘与弱势群体之中,主动为边缘语境中的弱势心声代言。她们凭借汉语文字传达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并表现出对马来西亚华人女性生存境遇与命运的深切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具体涉及商晚筠、朵拉、李忆莙、柏一、融融、艾斯、黎紫书、贺淑芳、梁靖芬、曾沛、戴小华、扶风等20余位马华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广泛收集近30年来马华女作家小说文本的基础上,本论文结合马来西亚当地历史发展背景、政治文化现状、文艺政策、在地华人生活境况等相关史料,首次梳理出马华女性小说的基本发展脉络、概括凝练出小说主题意蕴、归纳分析出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其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探索与尝试。本论文认为,近30年来的马华女性小说创作,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面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初期,总体创作数量不够丰富。商晚筠代表了那一时期写作的最高水平。90年代中期起,马华女性小说的创作主题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此时,李忆莙与柏一两位作家开始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实践。90年代末期起,马华女性小说创作呈现出一派全新面貌。“马华新生代”女作家黎紫书、贺淑芳、梁靖芬等人以其特殊的话语方式和艺术探索革新了马华文学的传统创作手法。至现阶段,马华女性小说已经逐步被人们了解并获得更多认可。这与20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当地华文报纸《星洲日报》创办的“花踪文学奖”密不可分。“花踪文学奖”对于马华作家尤其是“马华新生代”女作家的创作活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鼓励作用。总览马华女性小说近30年来的创作,在主题方面,主要涉及早期华人移民渴望“落叶归根”的乡愁主题、反映女性婚恋悲剧的命运主题、表现当地底层人民艰苦奋斗的苦难主题、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后的成长主题以及“马华新生代”女作家关注生命存在意义的死亡主题。这些小说主题中,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学主题的继承,又有对现代派文学主题的尝试。从中可以梳理出马华女作家们由于生存境遇、创作心态、女性意识的转变继而引发的小说主题的演变。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马华女作家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于是,在其小说中出现了两类鲜明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在男权社会受尽压迫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中,有积极反抗寻求冲破牢笼的女性,也有反抗无力的女性,还有一些甘心去做夫权社会的附属品的女性。另一类是丑陋的父亲形象。这类父亲形象中,有对家庭、孩子没有爱的父亲,有对婚姻、感情不负责任的父亲,更有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父亲。无论是被压迫的女性,还是丑陋的父亲,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均表现出马华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真切关注以及夫权社会中女性应如何寻求出路的深度思考。进入新世纪以来,受部分中国当代作家及现代派创作技巧的影响,“马华新生代”女作家开始尝试在小说的艺术表现方式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她们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对马来西亚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进行虚构与重塑。在她们的创作中,或营造出一个怪诞、神秘、阴阳互界的世界,或虚构出一个气势磅礴的神话故事。通过对这些诡谲世界的书写,表现出作家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讨以及对还原真实历史的渴望。其中,独特“意象”的选择,不仅能够体现鲜明的南洋风味,更能表达“马华新生代”女作家对人类生存困境、生存选择的多重思考。马华女性小说因其女作家的性别身份,注定她们的写作必定饱含着马华男作家所无法描摹的人性世界;马华女性小说的书写充分展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区域文学的多面性特质;身为女性,马华女性小说与中国大陆女性文学、台湾女性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使得马华女性小说更具其特殊的研究意义。近30年来,从事小说创作的马华女作家们,努力开拓写作视野,巧妙演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马来西亚社会给华人群体带来的精神影响,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马来西亚风情的小说文本,丰富了马华文学的精神维度,并为世界华文文学的总体建构与完善提供了有力的补充。

二、微型小说中寓意的技巧——兼及近年来我国微型小说创作的不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型小说中寓意的技巧——兼及近年来我国微型小说创作的不足(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语文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中语文微型小说概况
    一、微型小说选文
        (一)选文
        (二)选文主要特点
    二、单元导读与课后练习
        (一)单元导读
        (二)课后练习
    三、微型小说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要求
        (二)初中阅读教学要求
第二章 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一、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内容和相关数据
    二、现状分析
        (一)对微型小说基本概念特征的认识
        (二)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
        (三)对微型小说的重视程度
第三章 初中语文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一、借助小说的三要素,复述微型小说故事
        (一)人物环境情节
        (二)复述故事
    二、把握结构艺术,体会精致巧妙情节
        (一)结构艺术
        (二)体会精致巧妙情节
    三、品味精炼语言,把握人物鲜明形象
        (一)微型小说语言特点
        (二)把握人物鲜明形象
    四、分析以小见大手法,体会立意艺术
        (一)以小见大手法
        (二)体会立意艺术
    五、体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结尾艺术
        (一)“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结尾艺术
        (二)分析结尾艺术
    六、提供支架,拓展阅读
        (一)课外微型小说补充原则
        (二)拓展阅读学习方法
第四章 微型小说教学实践
    一、《桥》:分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讲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感知线性结构
        (二)品一位受人爱戴的老汉..分析人物形象
        (三)悟一座非同一般的“桥”..感悟题目含义
        (四)概括小说情节..区分故事情节小说情节
        (五)体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艺术
    二、《在柏林》:感悟以小见大深远立意
        (一)借助小说三要素,概括小说故事
        (二)学习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
        (三)体会以小见大的立意表现艺术
    三、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反思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
        (三)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新时期微型小说结构研究 ——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和《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说
2 微型小说结构的总体特征
    2.1 精——以点取胜
    2.2 奇——结尾新奇
    2.3 巧——不拘一格
3 微型小说的结构类型
    3.1 情节型结构
    3.2 性格型结构
    3.3 心理型结构
4 微型小说的结构原则
    4.1 变——尺水兴波曲折生致
    4.2 藏——虚实相生隐显得当
    4.3 聚——聚时间于一瞬缩空间于一隅
5 微型小说结构的美学特征
    5.1 包孕瞬间的爆发美
    5.2 不全之全的超越美
    5.3 笑纳百法的灵活美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跨文化视野下的现代都市书写 ——论刘以鬯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来源及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 关于都市书写的综述
        2. 刘以鬯小说综述
    (三) 关于“跨文化”的概念界定
        1. 文化身份
        2. 他者化
一、青年时期的上海书写
    (一) 上海的都市生活书写
        1.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
        2. 现代气质的都市人
    (二) 前期都市小说的整体特征
        1. 外在风格:都市刻画的现代质感
        2. 内在风格:“左翼”文潮色彩
二、“流浪者”时期的三城书写
    (一) 南洋都市的文学呈现
        1. 南洋都市风情的显现
        2. 新马都市现实生活的关照
    (二) 香港都会的文学想象
        1. 《酒徒》:南来客的都市彷徨
        2. 刘以鬯的文化体认困境:批判性与荒诞性
    (三) 作为“影子”的上海书写
        1. 记忆与怀想中的上海
        2. 上海的都市意象在香港的重构
    (四) “流浪者”心态下的文化碰撞
        1. 刘以鬯的文化经验
        2. 香港的文化语境
        3. 刘以鬯与香港的文化冲突
三、作为“香港人”的都市文学书写
    (一) 香港都市影像志
        1. 香港城市景观的立体建构
        2. 本土生活经验的书写
        3. 港人心态的探寻
    (二) 城文学的自觉代言
        1. 身为创作家的代言
        2. 身为报人编辑的代言
        3. 身为文化人的香港代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二、源流概述
    (一) 中国微型小说发展脉络
    (二) 国外华文微型小说发展脉络
三、研究范畴
    (一) 微型小说的存在方式研究
        1.创作主体 (作者)
        2.作品
        3.接受主体 (读者)
        4.载体
        5.组织交流与评奖
        6.产业化发展
    (二) 微型小说文本批评

(5)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研究 ——品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中小说教学现状
        (二)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三)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优势
        (四)本专题独特的价值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研究述评
        (一)微型小说研究现状
        (二)小说阅读教学研究现状
        (三)模块专题教学研究现状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微型小说
        (二)专题教学
        (三)叙事艺术
    五、研究的方法、思路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从叙事艺术角度解读微型小说的学理依据
    一、微型小说文体特点分析
        (一)篇幅的精致是其形体特征
        (二)艺术的精巧是其本质特征
        (三)形象内涵的精深讲究凝蕴美和含蓄美
    二、微型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结构的叙事特点
        (一)微型小说的叙事视角
        (二)微型小说的叙事时间
        (三)微型小说的叙事语言
        (四)微型小说的叙事语言
第二章 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的学理阐释
    一、为什么读——专题设计的依据
        (一)学情依据
        (二)课标依据
        (三)教材依据
        (四)考试依据
    二、用什么读——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原作阅读
        (二)内容构成
    三、怎么读——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创设阅读情境,提高阅读兴趣
        (二)反思阅读过程,掌握阅读方法
        (三)援引理论支架,学会鉴赏作品
        (四)读和写相结合,阅读写作演练
    四、怎么写——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一)如何构思微型小说“意料之外”的情节
        (二)如何让“意料之外”成为“情理之中”
第三章 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
    一、教学总目标的设计
        (一)知识目标
        (二)思维目标
        (三)价值目标
    二、专题学习过程的设计
        (一)专题课型的设计
        (二)专题材料的设计
        (三)专题流程的设计
        1.专题第一阶段导读激趣教学设计
        2.专题第二阶段精读原作教学设计
        3.专题第三阶段话题探索教学设计
        4.专题第四阶段写作实践教学设计
第四章 教学设计的反思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反思
    二、专题篇目选择的反思
    三、教学目标确定的反思
    四、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缘起
    二、研究现状及可开拓空间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本体视角下长篇小说文体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新时期初:落寞的整齐划一
    第二节 80年代中后期:暗涌的异质新构
    第三节 20世纪末:高蹈的实验狂欢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圆熟的多维探索
第二章 文化思潮的冲击与长篇小说的文体革命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西化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与文体的反叛
    第三节 大众文化思潮与文体的消解
第三章 文化资源的渗透与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异
    第一节 立足于地域文化的文体表达
    第二节 东方“合和”文化与文类互融
    第三节 古典文学传统与文体“返祖”
第四章 文化心理的诉求与长篇小说的文体自觉
    第一节 政治文化心理与文体的规约
    第二节 代际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差异
    第三节 女性文化心理与文体的张力
第五章 限度与维度的长篇小说文体发展考量
    第一节 极致的文化拥趸与文体的局限
    第二节 文学生态的营造与文体的突围
    第三节 文化的汇融与文体发展的可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朵拉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朵拉所处的马华文学背景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朵拉的文学艺术修养
    第一节 作者生平与简介
    第二节 小说的创作手法
    第三节 小说的创作灵感
第二章 朵拉笔下的女性世界
    第一节 第三者
    第二节 新女性
    第三节 太太的形象
第三章 朵拉小说的人文关怀
    第一节 情感物化
    第二节 文教道德
    第三节 民族风情
第四章 朵拉小说的审美个性
    第一节 现实主义
    第二节 喜剧美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记
    附录(二) 朵拉的创作
    附录(三) 朵拉的获奖年表
后记

(8)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技巧探究 ——以《初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微型小说的定义与特点
    2.2 与微型小说翻译相关的研究
    2.3 张白桦微型小说的翻译研究
    2.4 微型小说《初秋》
第三章 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技巧分析
    3.1 翻译归化策略的使用
    3.2 词义的具体化和概括化的应用
    3.3 转换法的使用
    3.4 融合和合并
    3.5 修辞和特色语言的使用
第四章 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技巧的适应性探究
    4.1 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技巧小结
    4.2 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技巧的适用性
        4.2.1 理论支持
        4.2.2 时代需求
    4.3 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技巧的局限性
        4.3.1 归属于文学翻译
        4.3.2 风格契合的难度
第五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总结
    5.2 本研究的价值与不足
    5.3 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张白桦译作、译着作品目录
    A. 着作与译着
    B. 译作入选选本
    C. 译作
附录2 《初秋》(EARLY AUTUMN)英文文本
附录3 张白桦《初秋》汉译本
附录4 微型小说汉译技巧与翻译作品《初秋》——张白桦访谈录

(9)文学期刊与新世纪文学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世纪文学期刊的新风貌和新走向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文学期刊的演变
        一、20世纪80年代:文学期刊勃兴
        二、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的产业化改革
        三、新世纪以来:文学期刊新变
    第二节 文学期刊生产要素的变动
        一、走向市场:作家心态和代群的裂变
        二、掌握主动:编者角色的强化
        三、趋于中心:读者位置的转移
    第三节 新世纪文学期刊动向
        一、文学期刊经营策略的调整
        二、文学期刊与文学潮流的嬗变
第二章 文学期刊审美理想的摇摆
    第一节 “现实”兴盛与“先锋”式微
        一、现实书写的“全面胜利”
        二、审美困境
    第二节 文体风尚
        一、选刊趣味的倾斜
        二、创作的重复与萎缩——长篇小说的繁荣和短篇小说的衰落
    第三节 文体细分——市场和读者的双重认可
        一、新世纪小小说类文学期刊的繁荣
        二、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
第三章 文学期刊“泛文学”路径的探索
    第一节 新世纪纯文学突围
        一、世纪末的生存焦虑——“跨文体写作”
        二、填补市场空白——“大文学”策略的确立
    第二节 “泛文学”路径的探索
        一、《天涯》:一种文学期刊新模式
        二、文化类杂志书的悄然兴起
        三、报告文学的衰落和纪实文学的崛起
        四、成长之中的“非虚构写作”
    第三节 从“泛文学”期刊看新世纪文学的演进
        一、纯文学审美经验的泛化
        二、文学创作力量的多元化
第四章 文学期刊与类型写作的盛行
    第一节 日益消弭的距离——纯文学与类型文学
        一、消费语境中的传统文学和类型文学
        二、《当代》与类型小说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精神传播策略
        一、一刊多版的通俗文学期刊
        二、年龄细分的类型优势
    第三节 从文学期刊类型化生产看新世纪文学
        一、丰富整体文学布局
        二、市场主导的文本复制
第五章 青春路线的文化狂欢
    第一节 青春文学刊物的自救之路——以《萌芽》为中心
        一、“新概念作文大赛”——“青春文学”的流水线
        二、产业化经营的初步尝试
    第二节 青春偶像办刊热潮——以《最小说》为中心
        一、以偶像引领市场
        二、打造专属作者群
        三、跨界经营:培育完整的产业链条
    第三节 从青春文学观察新世纪文学动向
        一、作家明星化和读者粉丝化
        二、分化与融合
第六章 媒介互动中的新世纪文学期刊
    第一节 新世纪文学期刊的影像化趋势
        一、文学期刊的视觉形象设计
        二、文学文本的影视化书写
        三、文学文本的动漫化书写
    第二节 网络资源的开辟与整合
        一、传统文学期刊的网络试水
        二、媒介激活——以文学期刊的新媒体平台为中心
    第三节 从文学期刊媒介交融现象看新世纪文学走势
        一、视觉文化语境中的文本美学
        二、孕育文学新兴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10)华人到处有花踪 ——近30年来马华女性小说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华人到处有花踪”——马华女性小说创作总说
    第一节 马华女性小说
        一、马华女作家及其总体创作状况
        二、马华女性小说的独特价值
    第二节 “花踪文学奖”与马华女性小说
        一、华文教育与华文小说
        二、身份焦虑与女性写作
        三、“花踪”平台与黎紫书
    小结
第二章 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近30年来马华女性小说主题分析
    第一节 乡愁主题
        一、隐喻的乡愁:《痴女阿莲》
        二、落叶归根:《南隆.老树.一辈子的事》
        三、离散漂泊:《寂寞的街道》
        四、落地生根:《水仙花之约》
    第二节 命运主题
        一、永恒的婚恋:《女人》
        二、轮回的因果:《火浴》
        三、艰难的通婚:《风华正茂花亭亭》
    第三节 苦难主题
        一、苦难的异族妇女
        二、华人血泪拼搏史
    第四节 成长主题
        一、“世界之大,去哪儿,不是问题”
        二、“身体是我们自己的”
        三、“不知怎么,我喜欢这个人”
    第五节 死亡主题
        一、生与死的直面相对
        二、残忍的虐杀
    小结
第三章 桎梏下的女人与丑陋的父亲——马华女性小说艺术形象分析
    第一节 受害与同谋:夫权桎梏下的女人
        一、被逼上绝路的女人们
        二、甘心做同谋的女人们
    第二节 憎恶与依恋:记忆深处的丑父
        一、无人保护的孩子
        二、丑陋肮脏的父亲
        三、“你死了我才知道这叫拥有”:《疾》
    小结
第四章 魔幻·意象·神话——“马华新生代”女作家的艺术探索
    第一节 魔幻写实与人鬼纠葛
        一、怪诞世界:《蛆魇》等
        二、神秘预言:《国北边陲》
        三、时序颠倒:《别再提起》
    第二节 南洋意象与生存困境
        一、“哭泣的雨林”与生存之艰
        二、“救命的草药”与生存选择
        三、“血红的鹦鹉”与生存极限
    第三节 神话与真相
        一、我的祖上我来写:《水颤》
        二、“希斯德里”不能改:《七日食遗》
    小结
结语 世界华文文学视域下的马华女性小说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马华女性小说作品目录
附录二 历届“花踪文学奖”获奖女作家及小说作品目录
附录三 我的文化之根在中国——朵拉访谈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微型小说中寓意的技巧——兼及近年来我国微型小说创作的不足(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微型小说阅读教学研究[D]. 刘玉美.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新时期微型小说结构研究 ——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微型小说卷》和《微型小说鉴赏辞典》为中心[D]. 宰海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跨文化视野下的现代都市书写 ——论刘以鬯小说[D]. 赵昕旖. 云南大学, 2019(03)
  • [4]世界华文微型小说论纲[J]. 龙钢华.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 [5]高中微型小说专题教学设计研究 ——品读“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叙事艺术[D]. 邱旭云.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6]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体的文化透视(1978-2013)[D]. 刘霞云.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7]朵拉小说创作论[D]. 陈沁薇. 南京大学, 2016(02)
  • [8]张白桦微型小说翻译技巧探究 ——以《初秋》为例[D]. 王国平. 内蒙古大学, 2016(02)
  • [9]文学期刊与新世纪文学趋向[D]. 刘莹. 南京大学, 2015(01)
  • [10]华人到处有花踪 ——近30年来马华女性小说创作论[D]. 刘征.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4)

标签:;  ;  ;  ;  ;  

微型小说的寓言技巧——兼及我国近年来微型小说创作的不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