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4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魏占成[1](2022)在《24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中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病原菌感染特点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722例,取胆汁进行病原微生物学检验,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722例患者中245例检出病原菌,共24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7株(87.1%),革兰阳性菌31株(12.4%),真菌1株(0.4%)。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在34~<66岁组和66~98岁组患者中病原菌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和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5.0%、55.0%、46.7%、41.8%;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均为0.9%;革兰阴性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66~98岁组高于34~<66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阳性菌对红霉素、四环素、青霉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48.4%、35.5%、32.3%;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最低,为0.0%。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中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革兰阴性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在胆囊炎治疗中应加强病原微生物学检验,根据细菌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预防多重耐药菌产生。
孙雅君[2](2021)在《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相关基因的检测与耐药菌株表型异质性分析》文中指出奶牛乳腺炎属于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制约奶牛健康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人畜共患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滥用加剧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流行,这给奶牛乳腺炎的预防治疗增加了难度和成本,同时病原菌和抗生素对奶产品与环境的污染严重威胁了公共卫生安全。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和环境适应机制对指导抗生素在治疗奶牛乳腺炎中的合理使用、遏制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细胞培养技术、TEM、q RT-PCR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等,对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相关基因进行了检测和功能分析,并且对在本实验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细菌表型异质亚群进行了表型检测和表型异质产生机制的探究,揭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相关基因与菌群表型异质性对细菌群体抗生素耐药性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奶牛乳腺炎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药相关基因的检测与分析。以奶牛乳腺炎来源的MRSA菌株BA01611为研究对象,参考实验室前期的BA01611在苯唑西林抗生素处理下的RNA-seq数据,选择了15个表达水平受抗生素影响且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缺乏研究的基因,构建基因敲除质粒,最后成功获得了9株BA01611基因敲除菌株。通过对这9株菌以及实验室前期已构建完成的7株BA01611基因敲除菌株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最终发现了13个与奶牛乳腺炎源MRSA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包括1个与抗生素抗性成负相关的基因和12个呈正相关的基因,其中有3个基因的敲除严重降低了BA01611菌株的抗生素耐药性,它们分别为:属于Lyt R-Cps A-Psr家族的编码磷酸转移酶的基因lcpA、属于Lys R家族的编码谷氨酸盐合酶转录激活因子的基因glt C和属于Mar R家族的转录调控因子SAV0686。(2)磷酸转移酶基因lcpA对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性和细胞黏附等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以及表型异质菌株Mu50△lcpA-LC的分离。本试验构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Mu50和Newman的lcpA敲除菌株,并从Mu50的lcpA敲除菌株中分离出一种新的耐药性增强且能形成大菌落的表型异质菌株Mu50△lcpA-LC。通过检测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发现lcpA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存在菌株特异性:敲除lcpA显着降低了BA01611和Newman对大部分靶向细胞壁和核糖体抗生素的抗性;敲除lcpA不影响Mu50对多数靶向细胞壁抗生素的抗性,但降低了其对靶向核糖体抗生素的耐药性;敲除lcpA增强了表型异质菌株Mu50△lcpA-LC对靶向细胞壁抗生素的耐药性,但不影响其对靶向核糖体抗生素的耐药性。此外,通过各项检测试验发现lcp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其它生物学特性也具有菌株特异性的影响:对于BA01611,敲除lcpA降低了黏附宿主细胞和菌体抗裂解能力,但增强了生物膜的形成和诱导宿主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能力,而对其菌黄素合成和菌落扩散没有显着影响;对于Mu50,敲除lcpA对其黏附宿主细胞、菌体抗裂解、菌落扩散和生物膜形成影响不显着,但能降低其菌黄素的合成,增强其诱导宿主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lcp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对Mu50具有菌株特异性影响,lcpA对细菌致病性的影响比较复杂;Mu50△lcpA菌株可以通过在细菌群体内产生表型异质亚群Mu50△lcpA-LC来增强群体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3)金黄色葡萄球菌表型异质菌株Mu50△lcpA-LC的表型检测及其表型异质产生机制的探究。利用TEM等方法对Mu50△lcpA-LC表型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Mu50△lcpA-LC的菌黄素合成水平降低、细胞体积增大,菌落扩散能力增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减弱,在平板上形成表型可逆的淡黄色大菌落。通过与宿主细胞共孵育发现Mu50△lcpA-LC具有更强的宿主细胞黏附能力和刺激宿主细胞免疫因子表达的能力。利用q RT-PCR和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对细菌碳源代谢水平进行检测和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发现Mu50△lcpA-LC通过上调acs A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加速细菌在对数期对乙酸盐的代谢利用,从而下调cid等基因的表达,抑制对数期菌体细胞壁的水解和平台期细胞的裂解,同时,Mu50△lcpA-LC三羧酸循环显着增强,细菌蛋白表达和分泌模式发生显着改变,此外,Mu50△lcpA-LC的编码蛋白A的基因spa表达被激活,这可能帮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Mu50△lcpA-LC碳源代谢水平的变化可能与其表型异质有关。Mu50△lcpA-LC表型异质的发生可能与其碳源代谢水平发生变化有关。以上结果表明:Mu50△lcpA可以不依赖基因序列的变化和环境改变,在群体内部通过调控碳源代谢产生具有耐药和高扩散能力等表型优势的表型异质亚群Mu50△lcpA-LC,从而增强细菌群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综上所述,本试验在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筛选出了13个的耐药相关基因,全面分析了磷酸转移酶基因lcpA在不同流行菌株中的功能差异,揭示了lcpA功能的菌株特异性。同时,本试验在Mu50△lcpA菌株群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耐药表型异质亚群Mu50△lcpA-LC,通过对表型异质亚群的菌群扩散能力、抗生素耐药性和细胞黏附等表型变化的详细阐述,以及对其表型异质产生机制的探究,揭示了菌群内表型异质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应对环境压力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丰富了我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环境适应能力的认识,为后续MRSA耐药性研究提供了材料资源和理论基础,为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腺炎提供理论依据。
王莉[3](2021)在《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一种多重耐药病原菌,不仅对甲氧西林耐药,也对苯唑西林、头孢西丁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种类抗生素耐药。MRSA是一种重要的共生和机会性致病菌,可导致从中度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到更严重的心内膜炎、菌血症、肺炎、败血症、骨髓炎等多种疾病。尽管近年来MRSA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有所下降,但其相关并发症带来的高死亡率仍是临床实践中的一大威胁。因此,开发新型抗生素仍是治疗MRSA感染不可或缺的策略,然而,新型抗生素的开发是困难的、缓慢的,其研发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耐药菌株产生的速度。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找新的策略来对抗日益强大和不断进化的多重耐药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能够在宿主环境或极端条件下生存和繁殖主要是由于其自身表达多种毒力因子,包括表面相关粘附素和分泌的毒素蛋白等。分泌毒素和酶会损害宿主细胞和组织,参与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并促进细菌在宿主内扩散。通过小分子抑制剂靶向金葡菌毒力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在减轻感染同时不会对细菌施加选择性压力,从而降低了耐药性发展的风险。几种表面相关的粘附素,如ClfA/ClfB、纤连蛋白结合蛋白(FnBPs)和粘附素(CAN)都与金葡菌感染的发病机制相关,而这些毒力因子均是通过分选酶A(Sortase A,SrtA)共价锚定至细菌细胞壁表面。因此,SrtA被认为是开发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理想靶点。本研究中,我们从多种天然化合物中筛选SrtA抑制剂,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能在低浓度下显着抑制SrtA活性,其IC50值低于大多数目前已报道的SrtA抑制剂。重要的是,最小抑菌浓度及生长曲线显示圣草酚在抑制SrtA浓度下,并不影响细菌生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耐药性产生的可能性,可作为对抗耐药菌和毒力的创新手段。随后,我们进一步验证了黄酮类化合物圣草酚体外对SrtA及其相关毒力表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圣草酚能抑制金葡菌与纤维蛋白原的粘附,减少生物膜的形成和葡萄球菌表面蛋白A(SpA)在细胞壁上的锚定。荧光猝灭和局部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揭示了圣草酚与SrtA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阐明了圣草酚通过不同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而与SrtA结合,总结合自由能(?Gbind)分别为-12.4 kcal/mol。此外,圣草酚降低了金葡菌对A549细胞的粘附依赖性侵袭。随后对其体内抑制作用进行研究,在小鼠模型中进一步评估了对MRSA诱导的肺炎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圣草酚可通过抑制SrtA来减弱金葡菌的毒力,显着提高了小鼠的存活率,减少了金葡菌在肺部组织的定植改善了肺部组织的损伤,可阻断小鼠肺炎模型中感染的发展。总的来说,圣草酚通过抑制SrtA,减弱MRSA的毒力并防止耐药性的发展,这表明圣草酚有希望成为控制MRSA感染的先导化合物。抗毒力药物与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当前对抗多重耐药病原菌的策略之一。抗毒力疗法可以与传统的抗菌剂协同使用,从而减少每种药物的使用。此外,随着治疗剂的减少,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将会减少。本研究采用棋盘法和时间杀菌曲线证实了圣草酚能够与头孢西丁协同对抗MRSA,其FIC指数为0.3125。此外,在MRSA诱导的小鼠肺炎模型中,圣草酚有效地增强了头孢西丁体内抗MRSA活性。以上结果表明,圣草酚是金葡菌SrtA的高效抑制剂,显着降低MRSA的致病力,对感染小鼠肺炎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此外,圣草酚还可与头孢西丁联合使用,提高了头孢西丁在体内外抗MRSA作用,为有效控制金葡菌感染提供了新的策略。
周永林[4](2021)在《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抗菌药物在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细菌耐药性形成已成恶性循环,同时诱导和加速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和流行,导致抗生素治疗日趋无效。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兽医临床上重要的病原菌,可导致乳房炎和肺炎等多种疾病,严重威胁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分泌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抗性,舒巴坦等竞争性酶抑制剂对B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差,而MRSA如USA300携带多种金属β-内酰胺酶,这使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控难度加大。此外,在NDM-1耐药酶未报道之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一直被用于治疗临床上严重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然而,随着NDMs和KPCs等碳青霉烯酶的出现和广泛传播,导致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碳青霉烯酶阳性菌感染后治疗无效。而且临床上已经出现同时携带ndm和mcr基因的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研发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协同抗菌药物以控制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菌尤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细菌性溶血素是细菌在致病过程中所分泌的一类重要毒力蛋白,常见的细菌性溶血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李斯特菌溶血素LLO、肺炎链球菌溶血素PLY和猪链球菌溶血素SLY等。细菌性溶血素可裂解组织细胞和协助细菌逃避机体免疫攻击和获取营养,在细菌感染建立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敲除菌株在细菌性肺炎、乳房炎和肾炎等模型中毒力显着减弱,甚至缺失。因此,以细菌性溶血素为药物靶点进行抑制剂筛选是抑制细菌致病性的一种有效策略。综上,筛选获得一种可同时抑制耐药酶和毒力因子的天然化合物,这将可能极大的提高耐药致病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开发药物的成本。本研究最初的目标是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从天然化合物中筛选出一种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活性的抑制剂。经筛选发现,齐墩果酸可显着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的水解活性,同时对主要碳青霉烯酶如NDM-1、KPC-2和VIM-1也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对头孢菌素酶Amp C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不显着。此外,加入不同金属离子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发现,齐墩果酸仅在锌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对NDM-1的抑制作用受到影响,在其它金属离子存在的缓冲液中无显着影响,提示齐墩果酸并非特异性金属离子螯合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棋盘法最小抑菌浓度试验、生长曲线试验、时间-杀菌曲线试验和细菌染色试验等验证了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可显着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碳青霉烯酶阳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FIC≤0.33±0.07),而舒巴坦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而与美罗培南联合对NDM-1阳性大肠杆菌无显着的协同效果。齐墩果酸在远大于32μg/m L浓度条件下对受试菌株的生长无显着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单独使用不会诱导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和NDM-1阳性大肠杆菌ZJ487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压力下可产生严重的耐药性。为确定齐墩果酸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本研究建立了小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肺炎模型,通过小鼠存活率、肺组织菌落定殖、肺组织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靶器官病理变化和炎症反应等指标评价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效果。与单独青霉素G钠治疗相比,齐墩果酸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的存活率提高50.0%,而舒巴坦联合青霉素G钠治疗后的存活率提高37.5%,略差于齐墩果酸联合组。此外,单独齐墩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这提示齐墩果酸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过程还具有其它药理学作用,我们推测其可能抑制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为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通过溶血试验和细胞保护试验等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在4μg/m L浓度条件下可显着抑制多种不同的细菌性溶血素的溶红细胞活性,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MH-S细胞和A549细胞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介导的损伤。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齐墩果酸单独使用可降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性从而发挥保护作用。本研究通过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荧光定量PCR试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分子动力学模拟、氨基酸定点突变和荧光淬灭等试验确定了齐墩果酸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Hla蛋白的分泌和表达,而是与NDM-1蛋白和Hla蛋白通过范德华力直接结合发挥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对突变子蛋白进行酶活性抑制试验、溶血试验和突变子菌株最小抑菌浓度检测试验确证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综上所述,作为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双靶标抑制剂,齐墩果酸可显着降低由细菌性溶血素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和显着恢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外抗菌活性。为基于抑制细菌致病性和耐药性的双靶标抗耐药致病菌感染新药研发奠定了良好的前期试验基础和提供了先导化合物。
陈梦琳[5](2021)在《急性细菌性关节炎的病原菌特征及药敏实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急性细菌性关节炎患者病原菌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收治的245例急性细菌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具有骨科手术史者的141例患者作为手术组,未行手术治疗的104例患者作为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率,分析细菌构成及其耐药性。结果:手术组患者临床发热病例多于非手术组(P<0.05),血清CRP水平高于非手术组(P <0.05)。141例手术组患者中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94例(66.67%),104例非手术组患者中关节液细菌培养阳性75例(72.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共获得106株致病菌,共12种;非手术组共获得80株致病菌,共7种。两组革兰阴性菌及阳性菌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致病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各菌株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对哌拉西林及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低于1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低于10%。结论:骨科手术并发急性细菌性关节炎的患者临床发热表现较非手术者更多,且血清CRP水平更高,但两组关节液细菌培养结果无明显差异,金黄色葡萄球菌依然是急性细菌性关节炎的主要致病菌,该菌株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的药物敏感性高。
刘彦武[6](2021)在《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因细菌、真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直接感染导致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产生炎症的疾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本课题回顾性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单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情况。方法:本文收集自2010年3月至2020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各科收治IE的患者260例,男性患者189例,女性患者71例。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106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54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2人,包括:二叶式主动脉瓣24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卵圆孔未闭(PFO)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2例,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缺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无顶冠状动脉窦1例,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1例,法洛四联症1例。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15例。运用SPSS 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x± SD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进行两组之间的差异性比较。结果:经单纯药物治疗后痊愈顺利出院者86例,自动出院者5例,住院期间死亡8例,出现并发症者7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顺利出院者145例,住院期间死亡3例,出现并发症者6例。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和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心功能改善。本研究血液细菌培养阳性100例,阳性率38.4%。具体如下:草绿色链球菌40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6例,布氏杆菌6例,肺炎克雷伯杆菌4例,溶血链球菌4例,假丝酵母菌4例,粪肠球菌4例,戈登链球菌4例,口腔链球菌3例,类干酪乳杆菌2例,支原体2例,MRSA1例。本研究共有233例提示有瓣膜病变,包括:累及二尖瓣103例,累及主动脉瓣95例,累及二尖瓣和主动脉瓣20例,累及三尖瓣6例,累及肺动脉瓣6例,累及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2例,累及主动脉瓣和三尖瓣1例。药物治疗组中发生侵袭现象的共50例,手术治疗组发生侵袭现象的共46例。在发生瓣膜侵袭现象的病人中,药物治疗组入院时心功能分别为:心功能Ⅱ级2人,心功能Ⅲ级14人,心功能Ⅳ级34人;出院时心功能分别为:心功能Ⅱ级23人,心功能Ⅲ级4人,心功能Ⅳ级者10人,死亡或放弃治疗13人。在发生瓣膜侵袭现象的病人中,手术治疗组入院时心功能分别为:心功能Ⅲ级者20人,心功能Ⅳ级者26人;出院时心功能分别为:心功能Ⅱ级者30人,心功能Ⅲ级者9人,心功能Ⅳ级者4人,死亡或放弃治疗者3人。结论:1.外科手术治疗相比单纯内科药物治疗IE,住院死亡率低。对于瓣膜存在侵袭现象的患者,手术治疗比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好,远期预后有待进一步观察随访。2.早期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具体何时手术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IE可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对先心病患者来说,应尽早手术纠正畸形,预防IE的发生。3.右心系统很少出现侵袭现象,可能与心腔压力、致病菌种类和瓣环周围血供等原因有关。4.IE多好发于男性,最常累及主动脉瓣及二尖瓣。5.现阶段IE的主要致病菌仍为草绿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尹江涛[7](2020)在《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专题拟以中医药干预耐药菌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机制为研究方向,以射干组分制剂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住院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了解耐药菌的分布以及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变化趋势。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在治疗耐药菌感染方面的可靠性。根据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和大鼠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对耐药菌的抑菌效果判断其逆转细菌耐药性的药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干预耐药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三年间住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检处的耐药菌株(共15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关资料整理,收集的主要目标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情况、每年检出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耐药菌药敏结果、标本来源,并对射干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抗生素及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且为人体临床研究,检索范围包括中英文文献、为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共计12篇目,对抗生素联合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否具有优势进行meta分析。3.应用射干组分制剂对我院常见耐药菌(CR-PA、MRSA和CR-AB)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采取大鼠灌胃给药法获取大鼠含药血清,分别应用大鼠含药血清、抗生素和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研究。4.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对射干组分制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分子对接研究提供化学基础;采用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CR-PA、MRSA、CR-AB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多重耐药菌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35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本院近3年分离耐药菌株共1570例,院内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ICU病房分离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本院及ICU病房分离的革兰阳性耐药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感染患者性别分布男女比例为1.16:1;年龄分布集中在50-89岁之间,占93.06%;送检标本耐药菌检出检出前三位的标本分别为痰液、尿液、血液;同一标本中可以检出多种耐药菌株;含射干中药汤剂联合抗生素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可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感染指标。2.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研究中治疗结局进行了总有效率、愈显率进行系统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的总有效率、愈合显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3.射干组分制剂对于临床常见的3种耐药菌(CR-PA、CR-AB和MRSA)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较高浓度大鼠含药血清可以抑制耐药菌生长,低浓度含药血清与抗生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即可抑制耐药菌生长,取得良好抑菌效果。4.药效学实验结果提示,射干组分制剂对常见的3种耐药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增强抗菌素敏感性。因此,通过分子对接的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MRSA、CR-AB、CR-P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2a、1a、3和多重耐药菌外排泵Multidrug resistance operon repressor、Nal D等为作用靶点,射干成分与靶点按分值及数量排序依次为:5H9T>3OCN>3UDX>1MWU>3ECH>1VM1。其中外排泵5H9T对接效果最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2a、1a、3也有良好的亲和力,结合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推测射干组分制剂所含黄酮类成分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耐药菌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外排泵5H9T、CR-PA青霉素结合蛋白3、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CR-AB青霉素结合蛋白1a有关。结论:1.本院耐药菌感染总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均为我院病房和ICU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检出菌种;本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含ICU)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感染标本以痰液、尿液、血液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但与细菌类别无明显相关性,耐药菌感染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耐药菌感染具有普遍性,没有单一药物能够对耐药菌进行全覆盖,单纯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会加速细菌耐药性产生,中西结合疗效更好,应寻求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耐药菌感染进行治疗。2.我院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射干组分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果较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更好,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本篇meta分析中虽然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偏少,文献质量不高等问题使结果可信性降低,但根据现有证据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耐药菌感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疗法,值得推广应用。3.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其对耐药菌具有抑菌作用,大鼠含药血清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以及协同作用。射干组分制剂能够提高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效果,减少抗生素用量,可能具有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4.射干组分制剂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射干异黄酮苷元类成分抑菌作用途径可能与耐药菌的外排泵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相关。
李之红[8](2020)在《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分析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感染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化,为指导感染患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5103例感染患儿住院信息。回顾性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分析标本培养阳性患儿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住院时间、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标本均来源于住院患儿各种体液、分泌物等;按照性别、年龄、季节、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预后、住院时间、病情程度等分组,比较各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及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等。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选取2015年01月至2018年12月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5103例患儿,共分离出病原菌381例。按性别分组,男性223例(58.53%),女性158例(41.47%)。按季节分组,春季105例(27.56%)、夏季94例(24.67%)、秋季93例(24.41%)、冬季89例(23.36%)。按年龄分组,新生儿期129例(33.86%)、婴儿期164例(43.04%)、幼儿期35例(9.19%)、学龄前期31例(8.14%)、学龄期及青春期22例(5.77%),新生儿期与婴儿期感染患儿占比例大。按病情严重程度分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革兰氏阴性菌感染重度患儿比例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儿住院时间长(>30天)的比例及死亡率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患儿。行CRP检测者共324例,>10mg/dl者占42.59%;行ESR检测者共268例,≥15mm/h者占63.43%;行PCT检测者共202例,>0.1ng/ml 者占 64.35%。2、病例标本的构成血液标本位居第一位,占36.70%,其次为呼吸道标本,占34.29%,第三位为创面分泌物标本,占19.99%。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标本共1427例,标本阳性率14.23%;使用抗菌药物后留取标本共3638例,标本阳性率4.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7;P<0.001)。3、主要病原菌构成及变迁革兰氏阳性菌占63.78%,前三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菌占36.22%,前三位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沙门菌属。近2年,革兰氏阴性菌构成比明显上升(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沙门菌属构成比上升(P>0.05);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构成比下降(P>0.05)。4、不同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外伤患儿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皮肤感染常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各年龄阶段前三位病原菌不同。新生儿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表皮葡萄球菌;婴儿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幼儿期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学龄前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学龄期及青春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链球菌。6、不同季节患儿病原菌的检出率大肠埃希氏菌在夏季检出率最高1.64%,秋季最低0.72%。肺炎克雷伯菌冬季检出率最高0.94%,夏季最低0.08%。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夏季检出率最高2.57%,冬季最低1.62%。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病原菌耐药性及其变迁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1.54%,对头孢唑林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53.85%、50.77%、52.31%,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2.60%,对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噻肟钠、氨曲南耐药率均为47.83%,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敏感;沙门菌属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钠、头孢替坦耐药率分别为56.25%、81.25%、68.7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高达98.15%,对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1.48%、79.63%、78.7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肺炎链球菌对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6.20%、81.03%,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为25.86%,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的耐药率达1 00%,对阿奇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89.19%、81.82%、86.48%、86.48%,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近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对头孢曲松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上升,与前2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对各类抗生素耐药性有上升亦有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的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青霉素G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上升,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性上升,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观察期间,病房病原菌感染患儿以新生儿期与婴儿期为主。革兰氏阴性菌致病严重性高于革兰氏阳性菌(P<0.05)。2、留取标本的时间对病原菌的检出率有影响(P<0.05),应于抗菌药物使用前留取。3、病原菌分布仍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但革兰氏阴性菌有上升趋势(P<0.05)。加强病原菌的检测,分析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对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有重要临床意义。4、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5、近2年,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钠及氨曲南的耐药率明显上升(P<0.05);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明显下降(P<0.05)。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沙门菌属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
商艳红[9](2019)在《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抗生素在兽医临床的广泛应用,一些滥用现象也开始频繁出现,细菌的耐药性正在朝着高耐药率、多重耐药的方向发展。食品动物源耐药细菌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从而影响人类健康。恶唑烷酮类药物利奈唑胺是治疗MRSA和CoNS感染的特效抗菌药物,被誉为继万古霉素后抗菌药物的“最后一道防线”。2006年发现cfr基因可介导利奈唑胺耐药。尽管新批准的恶唑烷酮类药物泰地唑利可有效治疗cfr阳性菌株引起的感染,但是新型耐药基因optrA可对包括泰地唑利在内的恶唑烷酮类(医学临床用)和酰胺醇类药物(兽医临床用)耐药。lsa(E)基因通过编码ABC转运蛋白介导对林可霉素、截短侧耳素、链阳菌素A耐药。革兰氏阳性菌如肠球菌和链球菌,一方面是多种耐药基因的重要贮库,另一方面也可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感染。因此,研究optrA和lsa(E)基因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的流行和传播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241株猪源肠球菌和237株猪源链球菌为研究对象,对其所携带optrA和lsa(E)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药物敏感性检测、接合试验,电转化试验、全基因组学测序及分析等对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的optrA和lsa(E)基因进行定位及传播机制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一、共分离鉴定241株猪源肠球菌。所有菌株可分四个种,其中粪肠球菌最多,其余依次为屎肠球菌、铅黄肠球菌和鹑鸡肠球菌。对所有肠球菌进行PCR扩增,检测其携带optrA和lsa(E)基因的情况。optrA基因阳性菌株为61株,检出率为25.3%(61/241);lsa(E)基因阳性菌株为34株,检出率为14.1%(34/241);optrA和lsa(E)共阳性的菌株的菌株共有15株,占比6.2%(15/241)。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敏感,但对氯霉素,氟苯尼考和红霉素呈现高水平耐药。二、共分离鉴定237株猪源链球菌,检测其携带optrA和lsa(E)基因的情况。PCR检测结果显示,optrA基因阳性菌株共28株,检出率为11.8%(28/237),lsa(E)基因阳性菌株共34株,检出率为14.3%(34/237)。optrA和lsa(E)共阳性的菌株6株,占比2.5%(6/237)。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试验,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均敏感,但对氯霉素,氟苯尼考,红霉素,庆大霉素,大观霉素等呈现高水平耐药。三、为进一步明确质粒和转座子在猪源肠球菌optrA和lsa(E)基因水平传播中的作用,全基因组学测序成功地在2株猪源肠球菌(E508、E211)中获得了3个optrA基因阳性质粒的全序列,分别命名为pE508-1,pE211-1和pE211-2。在2株猪源肠球菌(E508、E211)中分别获得了2个lsa(E)基因阳性质粒的全序列,分别命名为pE508-2和pE211-2。其中,pE211-2中optrA和lsa(E)共阳性。optrA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显示,该基因位于一个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IS1216组成的一个复合转座子内。lsa(E)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显示,该基因位于一个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的非常规环状结构(unconventional circularizable structure,UCS)内。接合试验显示,optrA和lsa(E)基因可以单独发生转移,也可发生共转移。共转移的机制存在两种:(1)optrA和lsa(E)基因共同位于一个接合质粒上;(2)optrA和lsa(E)基因分别位于两个不同接合质粒上,但这两个质粒可同时发生水平转移。四、为进一步明确ICESa2603型转座子和噬菌体在猪源链球菌optrA和lsa(E)基因水平传播中的作用,全基因组学测序成功地获得2株猪源链球菌的全基因组序列(SC181和SC216),全基因组学分析表明,SC181中optrA基因位于一个约50Kb的新型噬菌体上,其侧翼区由两端含有同向重复序列的IS1216组成,推测optrA基因可能通过IS1216介导的重组,插入到噬菌体上。环状中间体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假设。lsa(E)基因位于约79Kb的ICESa2603型转座子上。这也是首次发现lsa(E)基因可由链球菌ICESa2603型转座子携带。SC216中optrA位于ICESa2603型转座子ICESsuSC216(53.020kb),lsa(E)位于一个约70Kb的新型噬菌体上。综上所述,optrA和lsa(E)基因在猪肠球菌和链球菌中已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流行,这些耐药基因的出现和流行必然限制了恶唑烷酮类、链阳霉素A类(医学临床用)、酰胺醇类、截短侧耳素类(兽医临床用)和林可胺类(医学和兽医临床用)等药物的使用效果。接合型质粒可能是optrA基因和lsa(E)基因在猪肠球菌中流行的主要因素,而ICESa2603型转座子和噬菌体是optrA和lsa(E)基因在猪链球菌中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鉴于optrA和lsa(E)基因对人和动物具有的重大公共卫生意义,有必要从接合质粒、转座子和噬菌体的角度,监控和监视这些元件在optrA和lsa(E)基因的水平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黄春晓,陈仕新,谭美华[10](2019)在《烧伤科创面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烧伤患者创面细菌特点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烧伤感染患者245例为观察对象,采集所有患者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细菌分布情况,并予以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245株烧伤创面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共164株,占66.94%,其中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26.94%,鲍曼不动杆菌16.33%,大肠埃希菌10.20%,奇异变形杆菌6.12%;革兰阳性菌共78例,占比31.84%,其中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19.18%,表皮葡萄球菌9.39%;真菌占比仅1.22%。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上常用10种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性,其中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西丁的敏感度较好;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上常用10种抗菌药物均有明显的耐药性,且对头孢曲松的耐药性高达10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00%;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吡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哌拉西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为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0%,表皮葡萄球菌对氨曲南、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0%。结论烧伤患者创面细菌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西丁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上常见的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的耐药率,值得临床重点关注。
二、24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4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4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中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标本采集 |
1.3.2 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病原菌检出率及患者情况 |
2.2 病原菌分布 |
2.3 病原菌耐药性 |
2.3.1 重点耐药监测指标细菌 |
2.3.2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3 讨 论 |
(2)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相关基因的检测与耐药菌株表型异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1 奶牛的健康养殖 |
1.2 奶牛乳腺炎 |
1.2.1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和鉴定 |
1.2.2 奶牛乳腺炎的危害 |
1.2.3 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菌 |
1.2.4 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 |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侵染奶牛乳腺组织的过程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锚定蛋白在细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 |
1.3.3 磷酸转移酶LcpA |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机制 |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获得抗生素耐药性的方式 |
1.4.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1.4.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表型异质性 |
1.5.1 菌群表型异质的产生机制 |
1.5.2 菌群表型异质性对细菌生存和进化的作用 |
1.5.3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表型异质性 |
1.5.4 细菌表型异质性的研究方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本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奶牛乳腺炎源MRSA菌株耐药相关基因的检测 |
2.1 试验材料 |
2.1.1 菌株和质粒 |
2.1.2 引物信息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 |
2.2.2 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BA01611基因敲除菌株 |
2.2.3 基因敲除菌株抗生素耐药性检测 |
2.3 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磷酸转移酶基因lcpA对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耐药性的影响及一种新的耐药表型异质亚群的分离 |
3.1 试验材料 |
3.1.1 菌株和质粒 |
3.1.2 引物信息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lcpA基因敲除质粒与敲除菌株的构建 |
3.2.2 lcpA基因回补质粒与回补菌株的构建 |
3.2.3 菌株抗生素耐药性检测 |
3.2.4 耐药表型异质菌株的分离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3.3 试验结果 |
3.3.1 lcpA基因敲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 |
3.3.2 表型异质菌株的分离、回补菌株的构建与耐药性检测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型异质亚群的表型检测与表型异质发生机制的探究 |
4.1 试验材料 |
4.1.1 菌株与细胞系 |
4.1.2 主要引物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设备 |
4.2 试验方法 |
4.2.1 表型异质亚群菌落形态的检测与可逆性分析 |
4.2.2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黄素含量的测定 |
4.2.3 扩散能力检测 |
4.2.4 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 |
4.2.5 透射电镜分析 |
4.2.6 全基因组测序 |
4.2.7 乙酸盐代谢检测 |
4.2.8 RNA提取与qRT-PCR检测 |
4.2.9 自溶能力检测 |
4.2.10 蛋白表达模式的改变 |
4.2.11 细胞黏附能力检测 |
4.2.12 巨噬细胞炎症因子检测 |
4.2.13 数据统计分析 |
4.3 试验结果 |
4.3.1 表型变异菌株Mu50△lcpA-LC的表型分析 |
4.3.2 Mu50△lcpA-LC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
4.3.3 Mu50△lcpA-LC菌株碳源代谢水平的检测 |
4.3.4 Mu50△lcpA-LC菌株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
1.2 金葡菌毒力因子 |
1.3 抗金葡菌治疗策略 |
第二章 金葡菌分选酶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2.1 分选酶A |
2.2 分选酶A抑制剂 |
第三章 圣草酚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
3.1 黄酮 |
3.2 圣草酚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金葡菌SrtA抑制剂的筛选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圣草酚对金葡菌SrtA的体外抑制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圣草酚对金葡菌SrtA的作用机制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圣草酚与头孢西丁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1.1 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1.2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1.3 不动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
第2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
2.1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 |
2.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 |
2.3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4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磷霉素耐药性研究 |
2.6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氯霉素耐药性研究 |
2.7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8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2.9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它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
第3章 细菌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
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素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3.2 单增李斯特菌溶血素(LLO) |
3.3 肺炎球菌溶血素(PLY) |
3.4 猪链球菌溶血素(SLY) |
3.5 产气荚膜梭菌溶血素(PFO) |
3.6 大肠杆菌溶血素 |
第4章 主要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药理学作用研究进展 |
4.1 齐墩果酸 |
4.2 熊果酸 |
4.3 山楂酸 |
4.4 科罗索酸 |
4.5 其它五环三萜化合物 |
第5章 新型抗耐药菌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
5.1 现有抗生素的改造和联合使用研究 |
5.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 |
5.3 天然化合物在抗耐药菌感染中的替代策略研究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2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外协同作用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3章 齐墩果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齐墩果酸抑制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的发现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机制的确证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硕博连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急性细菌性关节炎的病原菌特征及药敏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2.2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关节液细菌培养结果比较 |
2.3 革兰阴性菌耐药分析 |
2.4 革兰阳性菌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6)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对象 |
研究对象 |
纳入和排除标准 |
分组 |
临床资料 |
手术方面 |
统计方法 |
结果 |
基本情况 |
药物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情况 |
手术治疗组情况 |
血液细菌培养情况 |
左、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侵袭情况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闳及答辩情况表 |
(7)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耐药菌感染的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本院常见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 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耐药菌感染的Meta分析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射干组分制剂抑菌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附 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论文三 基于分子对接的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射干组分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射干组分抗耐药菌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干预肺部耐药菌的优势及相关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患者、标本的一般资料 |
1.2 标本的采集指征及阳性标本的纳入标准 |
1.2.1 标本采集指征 |
1.2.2 阳性标本的纳入标准 |
1.3 标本的采集方法 |
1.4 菌株研究方法 |
1.4.1 菌株鉴定 |
1.4.2 各阳性菌株的表述方法 |
1.4.3 菌株的药敏试验 |
1.5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1.1 性别、年龄及季节分布 |
2.1.2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住院时间及预后比较 |
2.1.3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患儿感染指标的比较 |
2.1.4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患儿感染程度的比较 |
2.2 标本来源及分布 |
2.3 阳性标本病原菌种类及构成 |
2.4 主要病原菌的构成比及变迁 |
2.5 不同原发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1 不同原发疾病患儿病原菌总体情况 |
2.5.2 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3 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4 外伤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5 皮肤感染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6 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5.7 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病原菌分布情况 |
2.6 不同年龄段患儿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
2.7 患儿不同季节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检出率 |
2.7.1 患儿不同季节病原菌的分布特点 |
2.7.2 患儿不同季节的病原菌检出率 |
2.8 常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
2.8.1 革兰氏阴性菌耐药性结果 |
2.8.2 革兰氏阳性菌耐药性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综述 抗菌药物耐药发生机制及降低耐药性控制策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细菌耐药基因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
1.2 肠球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1.2.1 肠球菌的概述 |
1.2.2 肠球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 链球菌及其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1.3.1 链球菌概述 |
1.3.2 猪链球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1.4 恶唑烷酮类药物耐药研究现状 |
1.5 多重耐药基因optrA的研究进展 |
1.6 截短侧耳素耐药研究现状 |
1.7 耐药基因lsa(E)的研究进展 |
1.8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8.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猪源肠球菌鉴定及耐药性和多重耐药基因optrA和 lsa(E)的检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肠球菌的鉴定 |
2.2.2 肠球菌菌种的鉴定 |
2.2.3 optrA的检测结果 |
2.2.4 lsa(E)的检测结果 |
2.2.5 药敏试验结果 |
2.3 讨论 |
2.3.1 肠球菌的鉴定方法 |
2.3.2 猪源肠球菌携带optrA基因的情况 |
2.3.3 猪源肠球菌携带lsa(E)基因的情况 |
2.3.4 猪源肠球菌耐药性的情况 |
2.4 小结 |
第三章 猪源链球菌鉴定及耐药性和多重耐药基因optrA和 lsa(E)的检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
3.2.2 猪链球菌的PCR鉴定 |
3.2.3 猪链球菌中optr A检测的结果 |
3.2.4 猪链球菌中lsa(E)检测的结果 |
3.2.5 药敏试验的结果 |
3.3 讨论 |
3.3.1 链球菌的分离和鉴定 |
3.3.2 猪链球菌携带optrA基因的情况 |
3.3.3 猪链球菌携带lsa(E)基因的情况 |
3.3.4 猪链球菌耐药性的检测 |
3.4 小结 |
第四章 猪源肠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粪肠球菌MLST分型 |
4.2.2 其他耐药基因检测 |
4.2.3 接合试验 |
4.2.4 肠球菌质粒电转化试验 |
4.2.5 optrA和 lsa(E)共阳性肠球菌及其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 |
4.2.6 肠球菌PFGE分型 |
4.2.7 肠球菌optrA基因环境分析 |
4.2.8 肠球菌lsa(E)基因的遗传环境分析 |
4.3 讨论 |
4.3.1 耐药基因的可转移性 |
4.3.2 PFGE分型 |
4.3.3 不同肠球菌菌株中optrA基因的传播机制 |
4.3.4 不同肠球菌菌株中lsa(E)基因的传播机制 |
4.3.5 猪源肠球菌中其他耐药基因的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猪源链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传播机制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链球菌MLST分型 |
5.2.2 链球菌中其他酰胺醇类耐药基因检测 |
5.2.3 接合试验 |
5.2.4 链球菌PFGE结果 |
5.2.5 链球菌中optrA和 lsa(E)基因遗传环境分析 |
5.3 讨论 |
5.3.1 链球菌中optrA基因的传播机制 |
5.3.2 链球菌中lsa(E)基因的传播机制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烧伤科创面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45株烧伤创面感染病原菌的鉴定结果 |
2.2 常见革兰阴性菌对临床上常用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2.3 革兰阳性菌对10种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析 |
3 讨论 |
四、245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45例急性胆囊炎患者胆汁中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 魏占成.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04)
- [2]奶牛乳腺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相关基因的检测与耐药菌株表型异质性分析[D]. 孙雅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圣草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ortase A的抑制作用与机制研究[D]. 王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4]齐墩果酸抑制β-内酰胺酶和细菌性溶血素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周永林. 吉林大学, 2021(01)
- [5]急性细菌性关节炎的病原菌特征及药敏实验分析[J]. 陈梦琳.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02)
- [6]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研究[D]. 刘彦武. 山东大学, 2021(12)
- [7]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江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冠县中心医院儿科病房病原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李之红. 山东大学, 2020(02)
- [9]耐药基因optrA和lsa(E)在猪源肠球菌和链球菌中流行及传播机制的研究[D]. 商艳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10]烧伤科创面细菌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及药敏分析[J]. 黄春晓,陈仕新,谭美华. 中国处方药,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