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6-1999棉花轧棉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19)在《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上海以港兴商,以工商业市,从中国的地理划分区域来看,是近现代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相对聚集的地区。对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在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长期以来,海外相关研究整体上受限于“西方中心”的研究视角,与此同时,国内相关着作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宏观叙事,这就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突破口。本论文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视角,以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为研究背景,审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剖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渊源与历史缘由,重点探究上海对中央宏观政策的具化和实践,突出上海地区“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分析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特点。期待能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外延的理解,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些许借鉴之处。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工作的重心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何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成为中国共产党必须认真面对并加以正确解答的一个历史性的课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汲取了苏联对资产阶级政策的若干经验与教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对中国的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若干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的确立,为新中国建立之初上海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马克思主义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实际逐步形成了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和政策。依据中共中央的统一部署,上海市政府在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通过对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收购、统购、包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了深刻的改组和发生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发生,为以后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底,公私合营这种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最早就在上海得到了实践,给以后全国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不断推进。上海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加强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的同时,积极推进在沪同业公会和在沪私营工商业企业的改造。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削者”的科学假设和苏联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创造性提出了“和平赎买”的政策,这一阶段的公私合营是在“和平赎买”政策下开展的。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在“和平赎买”的政策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典型示范效应先行、以“和”为贵的理念、“赎买”形式多样化等若干特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平稳推进。在“和平赎买”政策的推动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得以顺利进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这场伟大的变革曾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嬗变产生过重大影响。20世纪50年代,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从过渡形式到具体步骤,以及它所代表的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上,应当充分肯定。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奠定了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强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这些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宝贵成果。然而,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社会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在方法步骤上,“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在改造过程中,过早地追求基本上消灭个体生产和私人资本的目标,则是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半个多世纪以来,如何认识和处理中国过渡时期社会经济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曾经是、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条件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追溯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感受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与当下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性,它所带给后人的思考,仍不失为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韩若冰[2](2015)在《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山东是棉花生产加工大省,棉花产量和种植面积仅次于新疆,占到全国的15%。棉花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曾是山东棉农增收和棉区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山东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近几年,山东却经历了棉花生产面积连续大幅下降,从2006年的1394万亩下降到2014年的889万亩,萎缩了36.2%,棉花生产在山东农作物种植业的地位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棉改粮”、“拔棉种麦”、“棉田撂荒”的衰退现象出现,对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山东棉花生产的繁荣发展,可判定近几年山东棉花正处于新一轮的严重衰退期,如不及时制定应对战略并加以实施,这种衰退态势还将持续。基于山东棉花生产在国计民生上的重要性和在产业结构中的不可替代性,不能任由山东植棉业自生自灭。本研究立足于山东省棉花生产实际,运用衰退行业战略选择理论、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和公共财政理论,在国内外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现阶段山东棉花衰退的瓶颈性制约因素,即人工成本高企压缩了植棉收益、国家扶持政策不到位和棉花自身质量不过关。相对应得提出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和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通过对各应对战略的理论基础分析与实地数据统计,多方位构建山东棉花生产战略体系框架。在轻简生产战略研究方面,本文沿着“棉花轻简化提出——经济学机理分析——技术研发前沿介绍——轻简技术农户采纳意愿调研——推广扩散路径选择——应对战略部署”这一农业新技术研究路线展开。从理论提出依据与实际采纳态度两方面证明了山东棉花轻简生产具有理论合理性和普及困难性,进而提出该技术在现实中普及推广的策略。技术经济理论基础方面,首先结合棉花生产自身特征,设计出棉花轻简生产技术经济体系,在育苗、育种、栽培和机械化等技术体系基础上,加入轻简生产相配套的产业组织制度,以完善该体系的经济层面部分。其次在经济学原理方面论证了轻简生产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合要素替代理论和技术诱致创新理论,证明了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的要素价格之比已经超过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现实中劳动力与机械两要素的替代比率让棉花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而在成本上的替代比率要求棉花生产为劳动节约型,应尽可能找到劳动力的替代要素。实际的轻简技术采纳与技术供给方面,通过对滨州、德州等主产棉区发放问卷调研,明确了轻简生产技术体系仍属于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山东棉花生产实际中,多数仍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虽在个别生产环节已有轻简技术的扩散渗透,但棉农对该技术体系的认知程度仍不到位,采纳情况也不理想。运用Logistic二元模型分析得出年龄、种植面积、棉花亩产与净收益、是否加入合作组织、技术需求与劳动力来源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棉农的轻简生产体系采纳态度。实际的轻简技术供给与推广方面,山东省已成功研发出许多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为山东棉花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通过农户之间、农户与政府、中介组织之间的博弈分析看出,在轻简技术推广扩散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因此要实现棉花轻简生产战略,需要政府、科研单位、农机供应商、中介组织和农户本身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研究方面,现有的山东棉花种植补贴和扶持政策难以阻止棉花面积萎缩的颓势,因此实施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一方面证明了山东棉花种植多分布于落后地区和贫穷人家,补贴山东的棉花种植就是对经济落后地区和收入较低家庭的造血性扶贫,具有“扶贫开发”特性;另一方面,棉花生产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具有改善土壤、节约资源等生态正效应,即该地区的棉花种植维护了“生态环境”这一公共物品,需要采取措施对植棉农户进行“生态补偿”,将外部性内部化。通过论证山东棉花布局的“双穷”特征和棉花种植的“生态保护”公共物品属性,得出山东棉花种植无法仅靠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解,而是需要政府予以各层面的支持补贴,从而为山东植棉业获得更多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提供现实依据。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方面,当前山东棉花存在质量低下、品级不稳定的问题,异性纤维含量高、一致性差等质量问题突出。本文提出自然条件和生产交售各环节对棉花质量的影响固然很大,但产业组织结构对棉花质量的影响更为明显。结合现代产业组织SCP范式,本文论证了经营规模、纵向一体化和行业进出壁垒对山东棉花质量的各种影响,进而从产业链整合、配套措施优化等角度提出提升棉花质量的有效途径,为山东棉花产业组织优化以解决质量问题,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
朱海燕[3](2015)在《中国小麦和棉花价格波动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范围逐步由粮食向棉花、糖、畜产品、蔬菜等非粮食品种扩散。不同农产品在要素投入、生产和需求的变化、市场开放程度、政策等方面存在差异,那么它们的价格波动特征、影响因素和传导机制是否也存在区别呢?鉴于农产品中的小麦、棉花在上述几方面的异同点,本研究选取小麦、棉花这两种重要的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价格波动特征、影响因素及传导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小麦、棉花市场的稳定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推动小麦、棉花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并为其他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鉴参考。本文首先对小麦、棉花的长期价格波动进行测算和周期划分、对短期价格波动进行成分分解和特征分析。小麦、棉花价格波动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不同,波动特征存在差异。第一,通过对年度价格波动幅度的测算发现,2000年之后小麦价格波动幅度降低,而棉花价格波动加剧,总体上棉花价格波动幅度大于小麦价格波动幅度。从周期形成看,供求、政策等因素是主要原因。第二,通过对2000年之后的月度价格波动的分解发现,小麦、棉花价格均存在平稳增长的确定性趋势,波动具有显着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政策等随机冲击对波动的影响很大。其次,本文分别对影响小麦、棉花价格波动的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及政策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二者价格波动的因素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接着本文在局部均衡的理论框架下,构建联立方程组形式的局部均衡模型,并对影响价格波动的主要外生变量进行情景模拟,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和抑制波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2年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均GDP的增长是主要影响因素,且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影响更大;小麦价格相对较稳定的原因是其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影响很小,补贴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保证了小麦生产的稳定以及价格的平稳上升。2007-2012年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中:纺织服装出口额、劳动力成本、自然灾害是主要影响因素,不同阶段各因素影响大小的排序不同;国际棉价对国内棉价的波动影响很大;政策性因素中,进口滑准税政策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棉花国内价格的作用,而良种补贴政策对促进棉花生产、稳定棉花价格的作用非常有限,临时收储政策起到了稳定棉价的作用,但同时拉大了国内外价差。最后,本文对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价格波动传导的特征和原因、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之间的长期、短期关系和波动溢出效应。产业链上下游价格波动传导的研究发现,由于小麦、棉花的产业链联结紧密程度的不同导致上下游价格波动传导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小麦产业链纵向市场联结属于松散型,小麦价格与面粉价格之间长期内存在线性的均衡关系,短期内传导不存在非对称性;棉花产业链纵向市场联结较紧密,棉花价格与棉纱价格之间长期内存在均衡关系,短期内存在非线性调整关系和负的非对称传导。通过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小麦的期货价格发现功能较低,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明显;棉花期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居主导地位,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间具有双向的波动溢出效应,而且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波动溢出效应更大。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从提高小麦、棉花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促进产业发展、加强期货市场建设、完善农业应急管理体系、调控政策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贸易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含义。
晋淑惠[4](2008)在《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文中指出50多年来,纺织产业为陕西的国民经济和全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增长,纺织品出口的作用不可忽略。同时由于陕西省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纺织品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有所提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我国加入WTO,特别是2005年1月1日配额的全部取消,使陕西的纺织服装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起来。2006年,陕西省政府把纺织业列为八大支柱产业之一。虽然陕西纺织业和全国的其他一些省市比较还有一些差距,但总体的效益有所提高。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贸易摩擦的加剧,纺织品出口的竞争面临严峻的挑战。陕西省经济要保持持续稳步的发展,单就纺织品出口而言,无疑是任重而道远。本文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论述,重点对陕西省纺织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对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减弱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有关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不论是纵向还是横向对比,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呈现出不断减弱的变化趋势。归其原因,主要是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削减了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此,只有找到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发展滞后的症结所在,才能大大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终保证纺织品出口与经济增长并肩前行,相得益彰。研究结果显示,导致陕西省纺织品出口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地区倾斜政策的实施、经济体制和结构性障碍、观念落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和外贸竞争力较弱。本研究对增强和提高陕西省纺织品出口的效益和质量,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更好地发挥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等方面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马腾[5](2008)在《河北省棉花生产预测与预警研究》文中指出河北是产棉大省,属冀鲁豫新四大棉区之一,其棉花种植业和棉花纺织业是河北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棉花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棉区群众的生活,也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受政策、气候和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河北省棉花生产波动频繁,给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及国家财政均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建立科学合理的棉花生产预测及预警体系,把握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从而即时制定相应的对策,降低棉花生产的波动性,对河北省棉花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经济波动理论、经济预测与预警理论,首先,在分析河北省棉花生产历史的基础上,利用趋势分解法对河北省棉花总产量、单产和播种面积的波动进行了分析,得出各自的变异系数,其中,总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播种面积其次,单产的波动系数最小。同时,利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时期棉花单产和播种面积对总产量波动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999年棉花价格实行市场定价后,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棉花产量波动的影响差异开始显现,前者的影响程度要明显大于后者。对棉花生产进行波动分析后,本文利用灰色预测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及二者的组合模型对1990年~2006年河北省棉花总产量进行了拟合,并对2007年~2010年的产量进行了预测。通过比较预测的结果,预测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组合模型、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最后,根据农业经济理论及棉花生产的相关理论,本文选取了37个影响棉花生产的指标,并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构建了信号灯预警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法预警模型,并结合前面预测分析的结果,推断出今后几年河北省棉花生产的状况,针对不同的警情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参考所建立的预警模型,本文研制了棉花生产预警计算机软件系统,并对其功能,工作流程,总体设计思想作了较详尽的说明。
石玉红[6](2007)在《棉花收购杂质的估验》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棉花收购过程中杂质的估验法,主要包括:深入调查了解,掌握有关情况;通过称重试验,掌握基本数据;比较各种样品,识别各样品特点;经常对照机检,提高估验准确性。
谭京洲,于慈春[7](2007)在《如何提高皮棉的轧工质量》文中指出籽棉加工成皮棉,其质量既包括棉纤维本身的品质,如成熟度、纤维长度、细度、强力、马克隆值等情况,也包括轧花水平,即轧工质量。轧工质量是评定皮棉品级的三大条件之一,对皮棉的使用价值影响很大。从狭义上讲,轧工质量是指如色泽、疵点等有关皮棉的外观形态的质量;从广义上讲,轧工质量还与棉籽毛头率、不孕籽含棉率、衣分亏耗等有关。
刘锐[8](2007)在《上海市和纽约市的产业结构及集聚化发展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正在致力于成为亚太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纽约市是当今首屈一指的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名符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在经济的集聚和产业结构发展上都是上海城市发展学习和努力的目标。在当前上海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应该如何看待和分析上海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如何正确认识纽约市城市经济和产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从中找出适合上海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做出新一轮的上海市产业结构战略选择,是本文的出发点。论文从产业集聚的经典理论和历史演进入手,首先介绍了城市集聚经济的概念,并对重要的集聚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进一步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角度对纽约市和上海市的历史发展路径进行了比对,并对照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得出上海市产业结构应该在符合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坚持三、二、一的结构发展方向的结论,支持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不断提高其在经济总额和劳动力就业两个方面的贡献度。之后使用回归模型,利用VAR方法对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分别对上海市和纽约市两个样本进行了测算,再次得出上海城市产业应该重点推动第三产业在未来上海城市经济发展和
刘国亮,魏泰,任家智[9](2006)在《棉纺生产中棉结消除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棉结的成因、原棉成熟度、细度、轧棉质量、开清棉、梳棉及精梳等工序对棉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科研技术人员提供借鉴.
刘国亮,任家智[10](2006)在《纺纱生产中棉结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棉结是纺织生产中一种有害疵点,它不仅直接影响纱线的成纱质量、外观特征,而且对后加工过程都有不良影响。文中对棉结的成因、原棉成熟度、细度、轧棉质量、开清棉、梳棉及精梳等工序对棉结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1996-1999棉花轧棉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6-1999棉花轧棉量(论文提纲范文)
(1)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过渡时期 |
1.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
1.2.3 社会主义改造 |
1.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3 研究回顾与现状 |
1.3.1 海外相关研究回顾 |
1.3.2 国内相关研究回顾 |
1.4 研究重点和思路 |
1.4.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资料来源 |
1.6 研究的原创性与不足之处 |
1.6.1 研究的原创性 |
1.6.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
2.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轫 |
2.1.1 外资的进入和发展 |
2.1.2 官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
2.1.3 民族资本的形成与发展 |
2.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特点 |
2.2.1 在沪外资的垄断性与掠夺性 |
2.2.2 在沪官僚资本的买办性与投机性 |
2.2.3 在沪民族资本的不平衡性与落后性 |
2.3 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政策的确立 |
2.3.1 监督和管制在华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
2.3.2 接收和管理在华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
2.3.3 保护和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
第三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
3.1 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理论和相关政策在上海的形成 |
3.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基本观点 |
3.1.2 列宁对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深化 |
3.1.3 中国共产党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的理论与发展 |
3.1.4 上海关于区别对待资产阶级政策不断具化 |
3.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初步改造 |
3.2.1 接管在沪官僚资本主义工商业 |
3.2.2 改造在沪外国资本主义工商业 |
3.2.3 调整在沪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
3.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
3.3.1 在沪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
3.3.2 在沪国家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3.4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整顿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者 |
3.4.1 三大政治运动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教育 |
3.4.2 “四反”、“五反”对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洗礼 |
3.4.3 “五反”后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历史转折 |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 |
4.1 关于过渡时期理论与上海若干政策的形成 |
4.1.1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基本观点 |
4.1.2 苏联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深化 |
4.1.3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4.1.4 上海在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相关政策的制定 |
4.2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社会主义改造的逐步推进 |
4.2.1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工业中进一步发展 |
4.2.2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在沪上商业中进一步发展 |
4.3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上海资本家及其行业组织的改造 |
4.3.1 在沪同业公会的逐步改造 |
4.3.2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改造 |
4.4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上海资本主义的反响 |
4.4.1 在沪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举步维艰 |
4.4.2 在沪资本家的矛盾心态和消极行为 |
第五章 “和平赎买”政策下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5.1 “和平赎买”政策的来源与在上海的确立 |
5.1.1 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夺剥夺者”的科学假设 |
5.1.2 苏联的国家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 |
5.1.3 中国共产党对国家资本主义理论的拓展 |
5.1.4 上海对“和平赎买”的政策具化 |
5.2 “和平赎买”政策在上海的实践 |
5.2.1 公私合营申请的主动化趋向 |
5.2.2 公私合营的试点和扩展 |
5.2.3 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到来 |
5.3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影响 |
5.3.1 上海资本主义的快速转变和消失 |
5.3.2 促进了上海国民经济结构的变迁 |
5.3.3 推动了上海部分工商业的外迁 |
5.4 上海实践“和平赎买”政策的若干特点 |
5.4.1 典型示范效应先行 |
5.4.2 以“和”为贵的理念 |
5.4.3 “赎买”形式多样化 |
第六章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启示 |
6.1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贡献 |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 |
6.1.2 奠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基础 |
6.1.3 强化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战线联盟 |
6.2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代局限性 |
6.2.1 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
6.2.2 社会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单一化 |
6.2.3 社会中间阶层的弱化与缺失 |
6.3 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的启示 |
6.3.1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 |
6.3.2 保障政府和市场的优势互补 |
6.3.3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放松 |
附录 |
表1:1949-1956 上海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
表2:1949-1956 上海商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
表3:1949-1956 上海私营工业加工订货变化情况 |
表4:1949-1956 上海私营商业经销代销变化情况 |
表5:1949-1957 上海公私合营工业与私营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比较 |
表6:1949-1956 上海公私合营及私营工业户数与产值增长情况 |
表7:1949-1957 上海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统计 |
表8:1952-1957 上海主要消费品零售量统计 |
表9:1950 上海工厂和商店申请停业、歇业数 |
表10:1949-1956 上海上层资产阶级人士安排情况 |
表11:1952-1957 上海市工业生产情况 |
表12:私营工商业者区别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期刊论文 |
课题参与情况 |
(2)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2.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衰退行业及其竞争战略理论 |
2.2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
2.3 公共财政理论 |
3.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及应对战略设想 |
3.1 山东棉花生产衰退原因 |
3.2 山东棉花生产应对战略设想 |
4.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I):技术经济基础 |
4.1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经济体系 |
4.2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进步经济学机理分析 |
4.3 劳动力转移与棉花生产方式轻简化转型 |
5.山东棉花轻简生产战略(II):技术采用意愿与供给推广 |
5.1 棉花轻简生产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
5.2 棉花轻简生产的技术供给条件 |
5.3 基于博弈论的棉花轻简生产技术推广研究 |
5.4 棉花生产实现轻简化的战略措施 |
6.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 |
6.1 现有棉花生产支持政策体系 |
6.2 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依据(I):扶贫开发 |
6.3 山东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依据(II):生态补偿 |
6.4 棉花生产政府支持战略实施对策 |
7.山东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 |
7.1 山东棉花质量现状 |
7.2 影响山东棉花质量水平的因素 |
7.3 产业组织结构与棉花质量 |
7.4 棉花生产质量管理战略实现路径 |
8.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山东省棉花生产情况调研问卷 |
致谢 |
(3)中国小麦和棉花价格波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经济波动理论 |
2.2 局部均衡理论 |
2.3 价格支持政策的福利分析 |
2.4 补贴政策的福利分析 |
2.5 产业链价格波动传导非对称性的理论分析 |
2.6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
第三章 价格波动的测算及特征 |
3.1 价格波动的测算方法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
3.2 小麦价格波动的测算及特征 |
3.3 棉花价格波动的测算及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价格波动的成因 |
4.1 小麦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4.2 棉花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局部均衡模拟 |
5.1 理论框架 |
5.2 小麦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局部均衡模拟 |
5.3 棉花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局部均衡模拟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链价格波动传导 |
6.1 研究方法 |
6.2 小麦产业链价格波动传导 |
6.3 棉花产业链价格波动传导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波动传导 |
7.1 研究方法 |
7.2 小麦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波动传导 |
7.3 棉花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波动传导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含义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含义 |
8.3 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三、本文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
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析 |
第二节 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法的述评 |
第二章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的总量分析 |
第二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的结构分析 |
第三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的地理分布分析 |
第四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方式分析 |
第三章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弹性分析 |
第二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 |
第三节 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 |
第四节 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 relation test) |
第五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分析 |
第四章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减弱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结论分析 |
第二节 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政策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河北省棉花生产预测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棉花产业研究现状综述 |
1.2.2 预警理论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创新点 |
2 河北省棉花生产的波动分析 |
2.1 棉花总产量的波动 |
2.2 棉花单产的波动 |
2.3 棉花播种面积的波动 |
2.4 棉花生产波动的特征分析 |
2.5 棉花生产波动的回归分析 |
2.6 小结 |
3 河北省棉花产量预测分析 |
3.1 基于灰色理论的总产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3.1.1 灰色预测的原理 |
3.1.2 建立灰色模型步骤 |
3.1.3 棉花产量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3.2 ARMA模型预测 |
3.2.1 ARMA模型的基本原理 |
3.2.2 ARMA模型预测的步骤 |
3.2.3 棉花产量ARMA预测模型的建立 |
3.3 组合预测 |
3.4 小结 |
4 河北省棉花生产预警分析 |
4.1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
4.1.1 确定基准指标 |
4.1.2 指标选取 |
4.1.3 指标的划分 |
4.2 基准指标预警界限的确定 |
4.3 棉花生产信号灯预警 |
4.3.1 预警指标的选取 |
4.3.2 预警指标临界点的确定 |
4.3.3 综合预警界限的确定 |
4.4 计量经济模型预警 |
4.4.1 偏最小二乘模型介绍 |
4.4.2 领先指标预警模型的建立 |
4.4.3 方程拟合效果检验 |
4.5 预警结果 |
4.5.1 基于预警灯模型的预警结果 |
4.5.2 基于计量模型的预警结果 |
4.5.3 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预警结果 |
4.6 不同警情下的对策建议 |
4.7 小结 |
5 棉花生产预警软件的设计 |
5.1 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
5.1.1 软件系统的功能与总体设计 |
5.1.2 软件系统的工作流程 |
5.2 各子系统功能 |
5.3 软件的实现 |
6 结论 |
6.1 本文总结 |
6.2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发表文章 |
致谢 |
(6)棉花收购杂质的估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入调查了解, 掌握有关情况 |
2 通过称重试验, 掌握基本数据 |
3 比较各种样品, 识别各样品特点 |
4 经常对照机检, 提高估验准确性 |
(7)如何提高皮棉的轧工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轧工质量的因素、产生原因及其危害 |
二、提高轧花质量的几项措施 |
1.力求减少不孕籽。 |
2.防止剧烈磨擦。 |
3.锯齿轧花机维修要符合标准,做到“三光”、“两畅”。 |
4.轻清花。 |
5.防止追高产。 |
6.把握好籽棉回潮率。 |
7.控制棉籽毛头率。 |
8.控制不孕籽含棉率。 |
9.减小衣分亏损率。 |
(8)上海市和纽约市的产业结构及集聚化发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产业集聚经典理论及研究进展 |
1.3 研究框架 |
2 上海市和纽约市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路径比较 |
2.1 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
2.2 上海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路径 |
2.3 纽约产业结构的历史发展路径 |
2.4 小结 |
3 三次产业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 |
3.1 向量自回归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 |
3.2 第一产业对其自身和二、三产业单位冲击的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 |
3.3 第二产业对其自身和一、三产业单位冲击的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 |
3.4 第三产业对其自身和一、二产业单位冲击的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 |
3.5 小结 |
4 上海市和纽约市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比较分析 |
4.1 城市集聚经济的因素分解 |
4.2 产业贡献度比较 |
4.3 制造业的集聚分析 |
4.4 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FIRE)的集聚分析 |
5 结论 |
5.1 上海市城市产业发展目标 |
5.2 纽约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经验总结 |
5.3 对上海市国际大都市建设的目标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棉纺生产中棉结消除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棉结的分类 |
2 棉结的形成原因 |
2.1 原棉本身原因 |
2.1.1 成熟度 |
2.1.2 细 度 |
2.1.3 含水量 |
2.2 加工工艺原因 |
2.2.1 籽棉卷 |
2.2.2 轧棉机械 |
2.2.3 配 棉 |
2.2.4 开清棉工序 |
2.2.5 梳棉工序 |
2.2.6 精梳工序 |
2.2.7 车间温湿度 |
3 棉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3.1 开清棉工序 |
3.2 梳棉工序 |
3.3 并条工序 |
3.4 精梳工序 |
3.5 工艺道数问题 |
4 结 语 |
(10)纺纱生产中棉结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棉结的分类 |
2 棉结形成原因 |
2.1 原棉质量 |
2.1.1 成熟度 |
2.1.2 细度 |
2.1.3 含水量 |
2.2 加工工艺 |
2.2.1 籽棉卷 |
2.2.2 轧棉机械 |
2.2.3 配棉 |
2.2.4 开清棉 |
2.2.5 梳棉 |
2.2.6 精梳 |
2.2.7 车间温湿度 |
3 存在的问题 |
3.1 开清棉 |
3.2 梳棉 |
3.3 并条 |
3.4 精梳 |
3.5 工艺道数问题 |
4 结语 |
四、1996-1999棉花轧棉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过渡时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审视[D]. 张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2]山东棉花生产的衰退与应对战略研究[D]. 韩若冰.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3]中国小麦和棉花价格波动研究[D]. 朱海燕.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4]陕西省纺织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D]. 晋淑惠.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8)
- [5]河北省棉花生产预测与预警研究[D]. 马腾.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6]棉花收购杂质的估验[J]. 石玉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07(16)
- [7]如何提高皮棉的轧工质量[J]. 谭京洲,于慈春. 中国棉花加工, 2007(03)
- [8]上海市和纽约市的产业结构及集聚化发展比较[D]. 刘锐. 上海交通大学, 2007(01)
- [9]棉纺生产中棉结消除问题的研究[J]. 刘国亮,魏泰,任家智.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06(06)
- [10]纺纱生产中棉结问题的研究[J]. 刘国亮,任家智. 纺织科技进展, 2006(05)
标签:棉花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棉花市场价论文;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