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之爱”治疗小儿乳糖酶缺乏症急性水样泻的疗效观察

“妈咪之爱”治疗小儿乳糖酶缺乏症急性水样泻的疗效观察

一、“妈咪爱”治疗小儿急性水样腹泻继发乳糖酶缺陷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汪玉洁[1](2021)在《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和术推拿疗法调治小儿泄泻(湿热型)患儿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丰富小儿泄泻(湿热型)的中医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型小儿泄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共60例,采用随机对照设计临床试验,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和术推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儿推拿进行治疗,两组患儿均每日治疗1次,6天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学处理。疗程结束后以中医证候积分、湿热型泄泻症状评分及推拿后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泄泻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量表中单项症状对两组治疗方法的优势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推拿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推拿前三个24小时大便成形时间及总评分的降低程度,试验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泄泻中医症状体征积分量表的单项症状比较,试验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腹痛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呕吐、发热、精神倦怠、口渴、食欲减退、小便短黄、肛周红赤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89.66%)高于对照组(82.76%),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术推拿疗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结论:两组治疗方法对小儿泄泻(湿热型)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和术推拿疗法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

曹锡英[2](2020)在《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针灸联合益生菌和单纯使用益生菌的疗效差异,初步探讨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的优势及意义,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及老年干部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入选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益生菌(金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口服,每日3次,每次2g;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脐针配合温和灸神阙穴,脐针方位选取坤、乾、坎三卦位+艮卦位,每日1次,每次30min,7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泻等级、中西医症状积分及疗效变化,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的腹泻等级总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的时效优于对照组,起效时间快;治疗7天后,两组患者的腹泻等级总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观察组对于脾肾阳虚的症状有明显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益生菌。(4)观察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7%,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AAD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益生菌,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AAD的效果确切,起效时间快,而且能明显改善患者脾肾阳虚的中医证候,改善患者体质,临床中可作为中医外治联合治疗老年人AAD,提高时效及整体疗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黄浩[3](2020)在《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参术止泻散与小儿止泻安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观察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明确参术止泻散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帮助。方法85例脾虚泻患儿均来自保定市第一中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就诊时间在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其中年龄最小为5月龄,最大为3岁,病程最短为2周,最长1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42例)与对照组(43例)分别采用参术止泻散、小儿止泻安颗粒口服治疗,疗程为5日。观察止泻时间、中医证候积分、症状体征分布情况、临床总疗效、脂肪球转阴率、安全性评价、复发率等情况。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总体治疗效果上具有差异(P<0.05),且前者疗效优于后者;2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1天、2天、4天、5天,止泻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天时,止泻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能改善脾虚泻中医证候(P<0.05),并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试验组在改善大便异常、体倦乏力、神疲懒言等证候积分上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食少纳呆、食后腹胀、饮水欠佳、腹痛绵绵、恶心呕吐、肠鸣、面色萎黄、浮肿等证候积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5两组在减少大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饮食欠佳,食欲低、吃饭后容易腹胀、喝水不多、喜欢捂肚子、蜷身子、趴着等、常做欲呕状、听诊时肠鸣音偏多、脸色不佳、眼、面等部位浮肿等方面,疗效相当(P>0.05);而在治疗在不喜欢玩耍、活动、少言懒语或哭闹无力等方面,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使便常规脂肪球转阴(P<0.05),两组在疗效上无显着差异(P>0.05);7治疗后2周,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参术止泻散治疗脾虚泻患儿临床疗效明确,并且在治疗1岁以下患儿的疗效更佳;2参术止泻散能够改善患儿脾虚的症状,缩短止泻时间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如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不喜欢玩耍、活动,少言懒语或哭闹无力、饮食欠佳,食欲低、吃饭后容易腹胀、喝水不多、喜欢捂肚子、蜷身子、常做欲呕状、听诊时肠鸣音偏多、脸色不佳、眼、面部浮肿等症状;3参术止泻散在提高便常规脂肪球转阴率、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图0幅;表20个;参161篇。

徐珊[4](2020)在《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导师基于50载临床实践提出的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学术观点的理论渊源;探讨儿童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合并因素,挖掘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用药规律及评估临床疗效;分析儿童脾虚泻尿液和粪便的代谢轮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温运颗粒干预儿童脾虚泻产生的尿液和粪便代谢谱变化,为进一步阐述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的理论基础、生理病理基础溯源和各家学说、发展源流的梳理,完成温阳法和运脾法的溯源;通过对儿童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和辨证治疗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的理论内涵;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3种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脾虚泻门诊病例和处方进行归纳总结,挖掘出脾虚泻的发病特点和其它因素、导师治疗脾虚泻的核心方药及加减方药。本研究第二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尿液样本30例,另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HPLC-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同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尿液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采集导师门诊的脾虚泻儿童粪便样本,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检测,同时对数据进行PCA和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库比对鉴定潜在的差异性代谢物;分析脾虚泻儿童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及有效方药温运颗粒对其干预后涉及的代谢通路。本研究第四部分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检验差异性代谢物对脾虚泻的诊断能力及对温运颗粒作用靶标的预测。结果:本研究第一部分第一节对中医儿科温阳法和运脾法溯源,认为温阳法基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而建立,儿科各家在病因认识与保健、辨证施治方面多有发挥;运脾之法是基于脾的功能特点而建立起来的。从历代医家对脾虚泻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治疗的认识来看,温阳法和运脾法治疗儿童脾虚泻同根于历代医家理论认识与实践。第二节研究结果认为儿童脾虚泻从病程来看大多属于现代医学的迁延性、慢性腹泻范畴;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男孩多于女孩;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以夏秋冬三季为多;脾虚泻儿童母乳喂养比例较低;感染因素、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抗菌药物的使用、变态反应性疾病作为儿童脾虚泻的合并因素或既往因素间接提示儿童脾虚泻与肠道菌群可能存在关联。通过数据挖掘总结出导师治疗儿童脾虚泻的核心方:即在理中丸基础上化裁而得,命名为温运颗粒,药物组成有苍术、茯苓、炮姜、煨益智仁、炒麦芽、砂仁,体现温运脾阳之治疗大法,且温运颗粒疗效确切。本研究第二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尿液差异性代谢产物共87个,其中UHPLC-MS正离子模式下33个,负离子模式下30个,GC-MS模式下24个。共涉及氨酰tRN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丁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牛磺酸和低钙氨酸代谢共11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尿液差异性代谢物共涉及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柠檬酸循环(TCA循环)共3条代谢通路。本研究第三部分结果显示脾虚泻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粪便差异性代谢产物共26个,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嘧啶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氮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共9条相关代谢通路的紊乱,同时粪便中的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经温运颗粒治疗后粪便中的丁酸、异丁酸、异戊酸的含量增高。脾虚泻儿童治疗前后的粪便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通路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2条代谢通路;同时温运颗粒能显着提高脾虚泻儿童肠道内丁酸、异丁酸、异戊酸水平。本研究第四部分结果显示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能较好地区分脾虚泻患儿与健康儿童以及温运颗粒治疗前后的代谢差异。结论: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这一学术观点根于理论、立于实践,具有临床推广价值。脾虚泻引起了儿童机体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紊乱,推测肠黏膜的损伤和修复障碍、肠道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是导致脾虚泻的重要发病机制。温运颗粒可能通过调节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代谢改善肠黏膜代谢能量供给、促进黏膜修复以及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发挥止泻功效。尿液中的顺乌头酸、粪便中的谷氨酰胺和胍基乙酸这3种差异性代谢物可能有助于脾虚泻的诊断及温运颗粒的作用靶标推测。本文研究分析了脾虚泻儿童尿液、粪便差异性代谢物,建立了基于尿液、粪便潜在生物标志物表达差异的特征谱库,基于代谢组学揭示了温运颗粒治疗小儿脾虚泻的科学内涵。

孙少丹[5](2020)在《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证泄泻幼鼠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黏液屏障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全球统计占第5位,在中国,每年腹泻病的发病率约为5‰,其中,5岁以下儿童病例占比超过一半。小儿腹泻是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七味白术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治脾虚久泻的经典方剂,近年来大量中药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了其对腹泻的疗效及部分机理,但目前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及肠黏液层与腹泻的相关性不断得到研究证实,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互为因果,任何一种腹泻都伴有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导致和加重腹泻,短链脂肪酸由肠道菌群酵解肠道中碳水化合物而来,其能通过刺激结肠上皮细胞的Na+依赖性水、电解质吸收而减轻腹泻症状,肠黏液层及构成黏液层的主要蛋白-MUC2,是肠道黏液屏障的重要成分,在防御病原微生物及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研究表明MUC2含量增加有助于减轻腹泻,并且肠道菌群的组成也会影响黏液特性、调控MUC2的分泌合成。目的:结合阿尔新蓝染色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16S r DNA Amplicon测序分析、GC-MS/MS检测等技术,以七味白术散为代表方剂,脾虚证泄泻的幼年模型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脾虚证泄泻的肠道菌群--SCFAs代谢机制并探讨肠道菌群--肠黏液层及其主要黏蛋白MUC2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5周龄SD雄性幼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布拉氏酵母菌组和七味白术散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三组使用聚乙二醇3350(PEG3350)制造幼年大鼠的腹泻模型,并利用幼鼠睡眠时就会落入水中而不得不消耗体力持续站立或游泳的水平台环境制造劳则伤脾的脾虚模型;随后,布拉氏酵母菌组和七味白术散组分别经口灌服布拉氏酵母菌和七味白术散治疗,模型对照组经口灌服0.9%Na Cl溶液。每日定时观察并记录各组幼年大鼠的粪便、体重及精神活动状态等指标,按照疗程使用相应药物治疗后24小时内处死幼鼠,取幼鼠的结肠及结肠内容物做检测。使用阿尔新蓝染色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联合评价结肠黏液层及其主要蛋白2(MUC2)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利用16S r DNA Amplicon测序检测幼鼠结肠内容物中细菌的多样性及结构变化;利用GC-MS/MS检测幼鼠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结果:1.七味白术散具促进脾虚证泄泻幼鼠体重增长的趋势空白对照组体重增长较其余三组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布拉氏酵母菌组、七味白术散组较之于模型对照组体重增长虽无显着差异,但七味白术散组>布拉氏酵母菌组>模型对照组。2.七味白术散具修复脾虚证泄泻幼鼠黏液层及黏液层蛋白2(MUC2)的趋势阿立新蓝染色结果显示PEG 3350造成的腹泻使幼鼠结肠组织不完整,黏液层显着变薄甚至缺失,仅有少量杯状细胞从基底部分泌新的黏液,大部分杯状细胞中没有分泌新的黏液;而七味白术散能改善上述PEG 3350造成的损害。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示模型对照组MUC2低表达,而七味白术散能提高MUC2表达,与阿立新蓝染色结果相符。3.七味白术散具提高脾虚证泄泻幼鼠丙酸浓度的趋势,但效果不如布拉氏酵母菌散,且布拉氏酵母菌散还能使乙酸、丁酸浓度也升高,提示布拉氏酵母菌可能对腹泻幼鼠短链脂肪酸浓度具有更明显的作用。4.七味白术散能调节脾虚泄泻幼鼠的肠道菌群PEG 3350腹泻显着改变幼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结构,七味白术散虽未显着改变泄泻幼鼠菌群多样性和结构,但提高了疣微菌门(Verrucommicrobia)和艾克曼属(Akkermansia)丰度。布拉氏酵母菌散提高了毛螺旋杆菌属丰度。结论:七味白术散对腹泻幼鼠具有改善体重增长的趋势,七味白术散通过肠道菌群修复黏液屏障的能力较布拉氏酵母菌散强,但提高SCFAs的能力不如布拉氏酵母菌散,布拉氏酵母菌可能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生成更多的SCFAs起到治疗腹泻的作用,而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证腹泻幼鼠的作用机制中,相对而言更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修复黏液屏障的途径。

罗婷,袁洪波,练湘红[6](2019)在《乳糖酶治疗儿童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乳糖酶治疗儿童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与安全性,为儿童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VIP、Wanfang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9年1月。由2位研究员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及评价文献质量并进行交叉核对后,运用Ren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随机对照研究,患者总数1296例,对照组643例,试验组653例。对照组采用口服补液、补锌、口服蒙脱石散等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乳糖酶制剂治疗。结果显示:①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与年龄成反相关性,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②不同病因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不同,轮状病毒感染者引起乳糖不耐受比例最高;③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RR=1.64,95%CI 1.40~1.91,P <0.05),总有效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RR=1.43,95%CI 1.26~1.61,P <0.05),治疗疗程明显缩短(MD=-1.99,95%CI-2.93~-1.04,P<0.05)。结论乳糖酶治疗治疗儿童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治疗疗程。但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有待于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研究进一步加以论证。

牟浴[7](2019)在《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6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进行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并做出安全、客观、有效的评价,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方法及新思路。方法:收集60例符合脾虚泻诊断的来源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儿科门诊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治疗组患儿予自拟健脾止泻汤口服,对照组患儿予醒脾养儿颗粒口服,以2周为1个疗程,服用1个疗程,进行对比,后随访1个月。结果:治疗组30例,其中治愈为1例,显效为19例,有效为9例,无效为1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中,治愈为0例,显效为0例,有效为26例,无效为4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P<0.05(P为0.00),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显着,具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健脾止泻汤在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具有显着疗效。结论: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临床效果显着,在改善小儿大便泄泻、食欲不振、精神、口渴的疗效上要优于醒脾养儿颗粒,安全性好且无任何毒副作用。

周鸿云[8](2019)在《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基于“五味合化”理论,采用全基因芯片技术探索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84只幼龄SD大鼠适应性喂养2d后,随机抽取12只为空白组(A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30ml/kg,1次/d)。剩余72只为造模组,参考文献方法,采用苦寒泻下、劳倦力竭复合方法制作腹泻模型。予以25%番泻叶灌胃(20ml/kg,1次/d);灌胃30min后,大鼠入水游泳(水深40cm,水温30℃,尾部负重约其体重5%铅丝),至力竭(大鼠鼻尖没水5s)后捞出烘干;连续造模21d。参考文献方法评定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西药组(D组)、全方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E组)、去甘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F组)、去酸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G组)、去辛味药组(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H组),每组12只;分别予以生理盐水(30ml/kg,1次/d)、5%妈咪爱(0.7g/kg,1次/d)、人参乌梅汤加味全方、人参乌梅汤加味去甘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酸味药、人参乌梅汤加味去辛味药(各中药组用法均为35g/kg,1次/d)灌胃,连续干预7d。观察造模及干预过程中大鼠一般情况。干预7d后处死大鼠,分别取材送检。(1)取结肠组织经10%甲醛固定液固定,常规HE染色,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形态。(2)取结肠组织经RNA保存液固定,进行RNA抽提、质检、纯化、放大标记后,采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4*44K芯片进行杂交扫描,对芯片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后统计筛选各组间差异基因(FC≥2,p<0.05);采用GO功能、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阐释差异基因相关生物功能。(3)筛选组间重叠差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验证芯片实验结果,并统计分析。结果:(1)结肠病理形态观察:西药组、全方组可有效缓解腹泻大鼠一般表现和腹泻情况,并能明显改善腹泻大鼠结肠粘膜溃疡、充血、水肿、炎性浸润等反应,对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能力;去甘味药组、去酸味药组、去辛味药组肠粘膜损伤表现不同程度改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轻。(2)全基因芯片实验及生物信息学分析:(1)模型组与空白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34个,其中上调基因10个,下调基因24个;GO富集获得123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92条(显着富集(p<0.05)44条),主要涉及离子转运、离子稳态、发育调节、细胞分化、信号转导、细胞增殖等;pathway富集获取21条通路,主要涉及肥厚型心肌病(HCM)、心肌收缩、MAPK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2)西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取差异基因16个,其中上调基因6个,下调基因10个;GO富集获得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2条(无显着富集),涉及细胞过程调节;pathway富集获得2条通路,涉及嗅觉转导、RNA降解。(3)全方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51个,其中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4个;GO富集获得125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80条(显着富集12条),主要涉及损伤反应、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pathway富集获得21条通路,主要涉及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嗅觉转导、赖氨酸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味觉转导、钙信号通路等。(4)去甘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45个,其中上调基因19个,下调基因26个;GO富集获得72个条目,其中生物过程35条,主要涉及对其他有机体的反应、对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37条通路,主要涉及吞噬、嗅觉转导等。(5)去酸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45个,其中上调基因71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411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306条,主要涉及脂质代谢过程的负调控、对干扰素-γ的反应等;pathway富集获得53条通路,主要涉及原发性免疫缺陷、胞质DNA传感通路等。(6)去辛味药组与模型组相较,获得差异基因126个,其中上调基因52个,下调基因74个;GO富集获得574个条目,其中生物学过程439条,主要涉及雄激素生物合成过程、C21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过程等;pathway富集获得73条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与模型组相较,各拆方组获得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功能以去辛味药组最多,各拆方组获得的差异基因及参与的生物功能与全方组比较同时存在相似和不同;所有中药组差异基因及涉及的生物过程、通路均多于西药组。各拆方组与全方组相较,去辛味药组差异基因最少。(3)RT-PCR验证实验:筛选出Nlrp6、Tmem66、Gng10、Shc1、Ctnnb1、Trpm7、Vamp7、Gnas作为验证基因。验证基因经扩增后的整体表达趋势与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基因经扩增后,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中Gng10、Trpm7差异有统计学(p<0.05),表达上调;与模型组相较,全方组中Nlrp6、Tmem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下调;且均与芯片实验结果一致。结论:(1)人参乌梅汤加味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粘膜具有促损伤修复作用。(2)提示腹泻具有多基因、多途径的发病特点。CHRNA7下调影响钙离子调控,CACNA2D3下调、IL1R2上调影响MAPK信号通路,可能参与腹泻的发生发展。(3)初步证明人参乌梅汤加味(酸甘化阴法)可通过调控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的表达发挥益气生津止泻效应。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可能通过下调F2RL3、GHR影响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上调SUV39H2影响赖氨酸降解途径,下调XPNPEP2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途径发挥治疗效应。(4)结合课题组前期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指纹图谱研究基础,提示酸味药+甘味药的配伍合化作用是人参乌梅汤加味复方发挥止泻效应的主要物质基础,并体现了中药复方多成分、多基因、多途径的复杂作用特征。(5)RT-PCR验证实验证实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可靠,将Gng10、Trpm7、Nlrp6、Tmem66作为腹泻发病及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韩姗姗[9](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龙承星[10](2019)在《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设计并筛选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最佳引物,从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角度揭示七味白术散治疗菌群失调腹泻的疗效机理。方法:造模实验设正常组和模型组,治疗实验设正常组、模型组和七味白术散治疗组,通过正常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模型组灌胃混合抗生素溶液(23.33mL·kg-1·d-1)造模,0.35mL/(只·次),一天2次,连续5天,建立小鼠菌群失调腹泻模型。治疗时,在造模结束后,七味白术散治疗组按临床等效用药剂量,灌胃七味白术散汤剂[0.16 g/(kg·d)],正常组和模型组(自然恢复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0.35mL/(只·次),一天2次,连续3 d。在造模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提取小鼠空肠到回肠段黏膜,提取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宏基因组DNA,分别对细菌16S rDNA的V3+V4可变区及细菌乳糖酶基因进行PCR扩增,并通过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细菌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Alpha多样性指数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中,模型组组内样本相对离散,且与正常组样本距离较远,相似性较差。从细菌丰度来看,肠道黏膜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柔膜菌门组成,其中厚壁菌门的优势非常明显。门水平上,模型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柔膜菌门显着减少,F/B值增大,B/E值显着降低;属水平上,模型组乳酸杆菌属、支原体、螺杆菌属、拟杆菌属S24-7家族显着减少,肠球菌属、寡养单胞菌属、柠檬酸杆菌属、劳特氏菌属、肉杆菌属、谷氨酸杆菌属、梭菌属显着增多(P<0.01或P<0.05)。经七味白术散治疗后,Alpha多样性指数与自然恢复组很接近,其中ACE、Chao、Shannon指数略低于正常组,Simpson指数略高于正常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Beta多样性分析中,治疗组和正常组三个样本都比较集中,自然恢复组三个样本相对比较分散。从细菌丰度来看,门水平上,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柔膜菌门比例升高,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比例下降,其中厚壁菌门高于正常组,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低于正常组,但都无显着性差异,F/B比值减少恢复到正常组水平;属水平上,乳酸杆菌属和拟杆菌属S24-7家族增多,达到正常组水平,寡养单胞菌属和自然恢复组没有大的区别,低于正常组,肠球菌属继续增多,与自然恢复组和正常组差异显着。(2)细菌乳糖酶基因测序分析表明,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Alpha多样性显着增大(P<0.01或P<0.05),从PCA和箱线图分析,正常组小鼠样本间距离较近,模型组小鼠样本间距离较远,且两组样本距离较远。从含乳糖酶基因的黏膜细菌群落丰度分析,乳糖酶基因主要来源于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部分未分类单元。门水平上,正常组变形菌门丰度高于模型组,放线菌门和Unclassfied丰度低于模型组。属水平上,正常组寡养单胞菌属丰度高于模型组,模型组增添了Ewinqella,Methyloversatilis,Mycobacterium,Microbacterium,Beutenberqia和Actinomyces菌属。经七味白术散治疗后,Alpha多样性指数与正常组非常接近,没有统计学差异性;从PCA和箱线图分析,治疗组和正常组分布相对集中,样本距离较近。从物种丰度分析,治疗组和正常组的物种组成结构和丰度在门和属水平上都很相似,自然恢复组则降低了变形菌门、寡养单胞菌属乳糖酶基因丰度,增加了很多未知的乳糖酶基因。结论:抗生素破坏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其乳糖酶基因结构,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增加,其乳糖酶基因多样性显着增加。七味白术散治疗后,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并没有大的变化,其乳糖酶基因多样性恢复正常;肠道黏膜细菌及其乳糖酶基因结构有效修复、菌群重新趋于平衡。具体来讲,七味白术散组增加了肠道黏膜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拟杆菌属S24-7家族(BacteroidalesS24-7)来源的细菌丰度,增加了产乳酶的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真核生物(Eukaryota)等的细菌丰度。

二、“妈咪爱”治疗小儿急性水样腹泻继发乳糖酶缺陷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妈咪爱”治疗小儿急性水样腹泻继发乳糖酶缺陷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泄泻的中医命名
        1.2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认识
        1.3 小儿泄泻的中医分型
        1.4 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2.1 小儿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2 小儿腹泻病的定义和分类
        2.3 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4 小儿腹泻病的现代疗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及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数据分析
        3.1 基本资料
        3.2 临床结果数据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立题依据
    2 和术推拿的概述
        2.1 和术推拿的渊源
        2.2 和术推拿的含义
    3 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分析
        3.1 小儿湿热型泄泻的病因病机
        3.2 本试验的组方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样本分析
        4.2 数据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和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关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研究
        1.1 .定义
        1.2 发病原因及机制
        1.3 诊断及鉴别
        1.4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5 小结
    2 传统医学对AAD的认识
        2.1 病名源流
        2.2 病因病机
        2.3 辩证分型
        2.4 中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脾肾阳虚证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分组设计
    4 治疗方法
        4.1 观察组
        4.2 对照组
    5 观察指标
    6 疗效标准
        6.1 疗效评分标准
        6.2 疗效判定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两组患者腹泻程度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单个西医症状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及疗效比较
        4.1 治疗前后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4.2 两组中医症状改善的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6 脱落情况
第四部分 分析讨论
    1 脐针治疗的依据
        1.1 脐部针刺的可行性分析
        1.2 选取齐永教授的“脐针”依据
        1.3 选取坤、乾、坎、艮方位的依据
    2 选择联合神阙穴温和灸的依据
        2.1 选择艾灸的依据
        2.2 选取神阙穴的依据
    3 选取益生菌作为药物对照组的依据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腹泻程度积分表
    附表2 西医症状评分表
    附表 3 中医症状积分附表3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表
综述 老年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1.1 来源
        1.1.2 样本量计算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指标
    1.6 剔除指标
    1.7 方法及药物
    1.8 观测指标
    1.9 疗效判定标准
    1.10 统计学处理
    1.11 研究结果
        1.11.1 一般资料
        1.11.2 两组止泻时间比较
        1.11.3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1.11.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1.11.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1.11.6 两组治疗前后便常规脂肪球阳性率比较
        1.11.7 两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
        1.11.8 两组治疗2后周泄泻复发率比较
    1.12 讨论
        1.12.1 对泄泻的认识
        1.12.2 立题依据
        1.12.3 试验组用药分析
        1.12.4 对照组用药依据
    1.1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中西医对腹泻病的研究
    2.1 西医对腹泻病的认识
        2.1.1 定义
        2.1.2 病因
        2.1.3 发病机制
        2.1.4 治疗
    2.2 中医对泄泻的认识
        2.2.1 病名及概念
        2.2.2 病因病机
        2.2.3 分型
        2.2.4 辨证论治
        2.2.5 其它疗法
    2.3 脾虚证的相关研究进展
    2.4 研究所用相关药物的理论依据
    2.5 散剂的相关研究
        2.5.1 历史沿革
        2.5.2 分类
        2.5.3 散剂特点
        2.5.4 应用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病历资料
附录B 中医证候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C 调査知情同意书
附录D 案例分析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温运脾阳法为主治疗儿童脾虚泻学术内涵探讨
    第一节 温阳学派与运脾学说溯源
        1 温阳学派溯源
        1.1 温阳法理论来源
        1.2 小儿阳气与五脏的关系
        1.3 儿科温阳学说各家观点
        2 运脾学说溯源
        2.1 运脾法理论基础
        2.2 运脾法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2.3 儿科运脾学说的发展源流
        3 小儿脾虚泻的辨治理论基础
        3.1 脾虚泻的病因病机
        3.2 脾虚泻的治则治法
        4 小儿脾虚泻的辨证治疗研究现状
        4.1 治则
        4.2 治法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导师治疗脾虚泻的临床经验
        1 脾虚泻发病特点及导师用药规律研究
        1.1 概述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结果
        2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疗效分析
        3 导师治疗脾虚泻的理论观点与临床经验总结
        3.1 病机—脾阳不振为要
        3.2 治法—温运脾阳为主
        3.3 主方—温运颗粒加减
        4 讨论
        5 总结
第二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尿液代谢特征
    1 引言
    2 临床资料及样本收集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病例分组
        2.7 样本采集方法
        2.8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9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3 UHPLC-MS尿液代谢研究
        3.1 试验仪器和试剂
        3.2 尿液样本处理
        3.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3.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3.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3.6 结果
    4 GC-MS尿液代谢研究
        4.1 仪器和试剂
        4.2 尿液样本处理
        4.3 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4.4 质量轴校准及方法学验证
        4.5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4.6 结果
    5 温运颗粒干预前脾虚泻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5.1 碳水化合物代谢
        5.2 氨基酸代谢
        5.3 谷胱甘肽代谢
        5.4 肠道菌群相关
    6 温运颗粒干预脾虚泻涉及的尿液代谢通路分析
    7 结论
第三部分 温运颗粒干预前后脾虚泻粪便代谢特征
    1 引言
    2 GC-MS粪便代谢研究
        2.1 试验仪器和试剂
        2.2 粪便普筛样本前处理
        2.3 粪便普筛色谱与质谱分析条件
        2.4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样本前处理
        2.5 检测粪便短链脂肪酸色谱和质谱分析条件
        2.6 质控标准
        2.7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2.8 粪便普筛结果
        2.9 粪便短链脂肪酸检测结果
    3 总结
第四部分 脾虚泻的诊断模型及温运颗粒作用靶标预测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5)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证泄泻幼鼠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黏液屏障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一、中医对泄泻病名的认识
        二、小儿泄泻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中医对小儿泄泻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学对小儿脾虚证泄泻的认识及七味白术散的古今应用研究
        一、小儿脾虚泄泻的常用方剂
        二、七味白术散的古今应用
        (一)历代医家对七味白术散的应用
        (二)七味白术散的现代研究
    第三节 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
        一、小儿腹泻并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二、小儿腹泻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
        三、小儿腹泻的现代医学治疗
    第四节 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肠黏液屏障与腹泻
        一、肠道菌群与腹泻
        二、短链脂肪酸与腹泻
        三、肠黏液屏障与腹泻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幼鼠脾虚证腹泻模型的建立
        一、前言
        二、材料
        三、方法
        四、结果
    实验二 七味白术散对腹泻模型幼鼠结肠黏液屏障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实验三 七味白术散对脾虚证幼鼠结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实验四 七味白术散对腹泻证幼鼠的肠道菌群的影响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完全随机设计分组情况表
    附录2 表17 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spearman相关性
    统计学审核证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乳糖酶治疗儿童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质量评价
    2.3 文献分析结果
        2.3.1 乳糖不耐受与年龄的关系
        2.3.2 研究对象病因分析
        2.3.3临床疗效分析
        2.3.4治疗疗程
        2.3.5 其他临床结局
        2.3.6 发表偏倚评价
3 讨论
    3.1 乳糖不耐受与年龄的关系
    3.2 乳糖不耐受的病因分析
    3.3 疗效分析

(7)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6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古代医学研究概况
        1.1 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2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2.1 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辨证分型
    3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4 本病的临床治疗
        4.1 中医内治疗
        4.2 中医外治法
        4.2.1 中医推拿治疗
        4.2.2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4.2.3 其它外治法
        4.3 西医治法
        4.4 中西医结合治疗
试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入选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剔除与脱落标准
        2.2.4 病情判定
        2.2.5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2.2.6 病例来源
        2.2.7 治疗
        2.2.8 疗效判定指标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1.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性别分布比较
        3.1.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年龄分布比较
        3.1.3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病程比较
        3.1.4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病情比较
        3.1.5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 治疗后结果分析
        3.2.1 治疗后总疗效结果比较
        3.2.2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结果
        3.2.3 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结果
        3.2.4 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次要症状积分改善状况比较
        3.2.5 治疗后1 个月随访腹泻发作情况比较
讨论
    1 选方用药
        1.1 组方依据
        1.2 组方思想
        1.3 药物组成
        1.4 方解及药物分析
        1.4.1 方解
        1.4.2 各药物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治疗后总疗效结果比较分析
        2.2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候总积分比较分析
        2.3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主要症候积分比较分析
        2.4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次要症候积分比较分析
        2.5 复发率比较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8)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药药性理论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
        1.2 “五味合化”的性味配伍理论
        1.3 酸甘化阴法的研究价值
    2 小儿腹泻病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祖国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2 西医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 人参乌梅汤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3.1 人参乌梅汤的历史渊源
        3.2 人参乌梅汤的临床实践
        3.3 人参乌梅汤的实验研究
    4 现代生物分子技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应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作用腹泻模型大鼠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实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制备
        2.3 模型制备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观察
        3.2 结肠病理形态学观察
        4 小结
    实验二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全基因芯片实验
        1 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分组
        2.2 药物及模型制备
        2.3 实验取材
        2.4差异基因筛选实验
        2.5 统计分析
        2.6 芯片质控
        3 结果
        3.1 总RNA质检结果
        3.2 芯片实验结果质控
        3.3 芯片荧光信号扫描图片结果
        3.4 芯片数据结果质量评价
        3.5 差异基因筛选结果
        4 小结
    实验三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表达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1 实验方法
        2 实验步骤
        3 结果
        3.1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3.2 差异基因KEGG 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
        4 小结
    实验四 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拆方干预的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基因芯片实验结果实时荧光PCR验证实验
        1 实验用品
        1.1 实验样品
        1.2 Real-time PCR验证差异基因筛选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1.5 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RNA抽提
        2.2 RNA质检
        2.3 反转录
        2.4 SYBR Green qPCR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RNA质检结果
        3.2 RT-PCR验证结果
        3.3 验证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4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腹泻动物模型的制备
        1.1 腹泻模型动物选择
        1.2 腹泻疾病模型制备的常用药物及方法
        1.3 腹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
        1.4 课题组前期动物腹泻模型研究
    2 人参乌梅汤加味组方理论
        2.1 人参乌梅汤加味立论及方解
        2.2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效应评价
        2.3 人参乌梅汤加味的现代机制研究
    3 人参乌梅汤加味对幼龄腹泻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3.1 基因芯片技术在腹泻病的应用
        3.2 全基因芯片实验结果讨论
        3.3 芯片实验RT-PCR验证结果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全基因实验荧光芯片扫描图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
2.0 引言
2.1 研究现状
    2.1.1 流行病学
    2.1.2 机制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2.1.6 诊断
    2.1.7 治疗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2.2 指南制定过程
    2.2.1 构建临床问题
    2.2.2 循证研究
    2.2.3 专家共识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2.2.5 形成推荐意见
    2.2.6 形成初稿
2.3 讨论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2.4 结论
    2.4.1 茵栀黄口服液
    2.4.2 茵栀黄颗粒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2.4.4 茵陈五苓糖浆
2.5 创新点及意义
2.6 不足与展望
    2.6.1 存在不足
    2.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s)
细菌名词英--中对照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1.1 病名的溯源
        1.2 病因病机
        1.3 小儿泄泻的治疗方法
    2 西医学对小儿腹泻的认识
        2.1 发病机理
        2.2 治疗措施
    3 钱乙学术思想及其成就
        3.1 钱乙的学术思想
        3.2 钱乙在儿科方面的成就
    4 七味白术散组方原理
        4.1 方源与异名
        4.2 历代主治记载
        4.3 方论选录
        4.4 方义综论
        4.5 现代药理研究
    5 七味白术散临床应用
第二章 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DNA序列及OTU数目的影响
        2.2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3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3.1 抗生素对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着
        3.2 抗生素改变了肠道黏膜细菌的丰度,优势菌种变化明显
        3.3 抗生素显着改变了肠道黏膜细菌的群落结构
第三章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OTU数目的影响
        2.2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3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
    3 讨论
        3.1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多样性
        3.2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菌群丰度
        3.3 七味白术散能有效修复小鼠肠道黏膜细菌的群落结构
第四章 肠道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分析通用引物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第一次引物设计PCR扩增结果
        2.2 第二次引物设计PCR扩增结果
        2.3 微生物序列分析统计表
        2.4 样品OTU数
        2.5 Alpha多样性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菌群失调腹泻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DNA序列的影响
        2.2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OTU数目的影响
        2.3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2.4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相似性的影响
        2.5 抗生素造模对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抗生素显着提高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多样性
        3.2 抗生素增加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丰度
        3.3 抗生素改变了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产乳酶基因的群落结构
第六章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生物信息学分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2.2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OTU数目的影响
        2.3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结构的影响
        2.4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相似性的影响
        2.5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丰度的影响
    3 讨论
        3.1 七味白术散有助于恢复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多样性
        3.2 七味白术散有效修复肠道黏膜细菌产乳酶基因的群落结构
        3.3 七味白术散有效恢复肠道黏膜细菌乳糖酶基因的丰度
结论与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作者简介

四、“妈咪爱”治疗小儿急性水样腹泻继发乳糖酶缺陷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和术推拿治疗小儿湿热型泄泻的临床观察[D]. 汪玉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针灸联合益生菌治疗老年人脾肾阳虚型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D]. 曹锡英.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参术止泻散治疗小儿脾虚泻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浩.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温运脾阳法治疗儿童脾虚泻的临床与代谢组学研究[D]. 徐珊.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七味白术散治疗脾虚证泄泻幼鼠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黏液屏障相关研究[D]. 孙少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乳糖酶治疗儿童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罗婷,袁洪波,练湘红. 中南药学, 2019(08)
  • [7]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脾虚型泄泻60例临床观察[D]. 牟浴.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五味合化”理论研究人参乌梅汤加味及其性味拆方对腹泻模型大鼠结肠差异基因表达的影响[D]. 周鸿云.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黏膜细菌及乳糖酶基因多样性的影响[D]. 龙承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妈咪之爱”治疗小儿乳糖酶缺乏症急性水样泻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