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部分高校学生骨髓捐献认知态度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霖,李浩楠,唐艺岚,温镒冰,贾崧淏[1](2021)在《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现状和态度意愿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新时代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现状与态度意愿,探讨影响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因素,为改进造血干细胞的科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调查北京高校36所的在校大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851份。结果 57.10%的大学生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60.29%的大学生很少听到或从未听到过相关信息;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表示无意捐献,当问及原因时,54.19%的大学生选择了解不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认知是影响大学生对自身捐献和对家人捐献态度意愿的首要因素。结论北京高校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现状较差,捐献意愿较低,应加强科学有效的科普活动,提高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的认知,从而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发展。
王晓幸[2](2021)在《无锡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流失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廖彩霞[3](2021)在《在高中生物学课堂用情境教学培养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落实党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以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推动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核心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其中社会责任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指出社会责任的培养要联系生活实践,注重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但基于情境教学培养社会责任的专门研究较少,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学术研究,缺乏对广大高中教学实践经验指导,因此在高中生物学课堂中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以拓展情境教学的应用领域,丰富和发展培养社会责任的研究,为一线教师用情境教学培养社会责任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阐述了社会责任、情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概念内涵;通过问卷了解高中生社会责任的现状,并找出高中生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基于社会责任的内容及研究现状,挖掘并整理教材所蕴含的社会责任,设计情境教学案例进行实践研究;经实践表明,学生在社会议事维度中对社会议事的关注和参与讨论程度增加,对社会议事做出理性判断的能力提升;运用生物学知识开展科学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健康生活,关爱生命维度和环境保护维度中的意识得到提升。据此得出如下结论:(1)情境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运用生物学知识辨别伪科学做出理性判断。(2)情境教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关爱生命,增强环保意识。(3)情境教学不仅易于内化知识,更能够促进知识迁移进而快速解决问题。由此说明情境教学培养社会责任具有可行性。基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教学建议:(1)从教材中充分挖掘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内容,并利用教材的社会责任素材进行情境创设;(2)从生活生产中整理出与教材中社会责任相适应的素材,利用生活生产素材创设情境;(3)从社会热点中剖析与社会责任相联系的内容,充分利用社会热点素材创设情境;(4)不同的情境侧重的功能不同,因此要根据社会责任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情境;(5)社会责任是一种能力与担当,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在情境创设中知识要与情境相融合,防止情境与知识的相互脱节;(6)加强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
苏思曼,王钰,林秀丽,钟佳璐,姚秋怡,陈文思,何义珠[4](2021)在《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及意愿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对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及意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大学生群体相关认知及意愿的现状、因素及措施,旨在提高其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参与度,为造血干细胞捐献等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康贝贝[5](2021)在《官办慈善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动员机制研究 ——以S市红十字会为例》文中提出国家高度重视青年一代的志愿服务意识,大学生志愿者在红十字运动中越来越成为不可替代的成员。目前,大学生志愿者做志愿服务时“有心无力”,其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因此,官办慈善组织如何动员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如何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实现社会参与,依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研究官办慈善组织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的过程与背后逻辑,有利于提升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程度,发挥红十字会社会功能的最大化。本文以S市红十字会为例,通过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考察S市红十字会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的过程及运作机制。基于组织动员理论,探究官办慈善组织是如何将大学生志愿者联结起来的。研究发现:首先,S市红十字会通过纵向组织化动员和横向社会化动员两种路径有效动员了大学生志愿者。其次,纵向组织化动员是通过构建组织网络,形成群体身份认同,进行循环反应等机制动员骨干大学生志愿者;横向社会化动员是通过思想行动动员,扩大正向宣传,表彰激励示范等机制动员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再次,比较了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两种路径的特点与关系。在纵向的组织化动员中,组织的精英较多,活动内容丰富,资金充足,组织成员对组织认同感与服务积极性较高;而在横向的社会化动员中,组织的精英较少,其他(非骨干)大学生志愿者较多,活动内容单一,资金相对匮乏,组织成员对组织认同感与服务积极性较低。最后,S市红十字会能够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提高大学生志愿组织的合法性和志愿服务的专业性。但是,由于其激励机制薄弱,监督与检查机制不够健全,组织间信息流动性较弱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时依然依赖于高校红十字会。
焦千城[6](2020)在《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要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两个着力点,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这是我国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关于健康领域长期战略规划。无偿献血工作隶属于卫生行政管理范畴,亦是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我国医疗技术和服务进步飞快,但国家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与之并不协调。在各地医疗机构接诊病患能力不断攀升的同时,临床医疗机构用血量也迅猛增长。为了保障严峻的血液供应需求,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分别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考核内容。无偿献血工作开展需要各政府部门共同协作,实现血液长期的连续供应。研究无偿献血者招募的系统运作过程,对于实现无偿献血工作良性循环,建立长效的血液供应机制及健康的无偿献血激励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角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和总结国内外关于无偿献血者招募的文献资料,学习借鉴国内外无偿献血者招募的管理、宣传、政策等方面的经验与方法。然后以温州市为例,结合温州市现有的一手管理及血液采集数据。从无偿献血招募的政策依据、管理模式、招募方式方法和成效四个角度介绍无偿献血者招募工作的基本运行模式,通过分析无偿献血招募工作在方式方法上存在的现状和问题,以及问卷调查研究无偿献血者的捐献意愿情况,根据献血者意愿情况结合现有温州市无偿献血者参与情况、血液采集情况等工作分析无偿献血招募存在的现状。得出客观现实条件局限、招募工作存在的不足、以及影响招募效果的措施因素是现有无偿献血者招募工作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得出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医疗水平下用血需求激增与供血保障能力失衡、招募体制存在不完善、招募的政策性文件调节作用有限、宣传传播力低、推动作用不佳等。基于困境及其成因分析,本文提出了以政府主导优化无偿献血招募体系建设、建立有针对性的长效献血者招募机制、拓宽无偿献血文化宣传途径实现献血者招募保留、增强社会参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借鉴市场化运作、社会利益均质化分配、长期教育等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任娟,向雪静[7](2020)在《攀枝花市大学生器官捐献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攀枝花市大学生器官捐献认知情况、意愿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和当地红十字会开展器官捐献宣传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8年7月—2019年8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对攀枝花学院1 202名大学生就器官捐献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大学生对于器官捐献认知率达96.92%,但了解不深入,仅27.54%知道器官捐献的部门,8.82%知道器官捐献的程序,其中医学生认知率高于非医学生。捐献意愿率为52.33%。对于器官捐献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传统观念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结论在高校引入死亡教育课程,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对于提高捐献意愿有一定意义。
杨鑫,金喆,冯旭,卢兵[8](2021)在《沈阳市居民对器官、眼组织及遗体捐献的认知及意愿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国从2015年开始停止使用死囚器官,器官捐献便成了器官移植的惟一来源,因此目前全面了解器官捐献的具体现状十分重要。目的:了解沈阳市居民器官、眼组织、遗体捐献认知及态度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沈阳市10 0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8 942份,回收有效率93.43%。结果与结论:①在调查对象中,听说过器官遗体捐献的调查对象8 209人,占比91.8%,愿意进行器官遗体捐献的调查对象6 251人占比69.9%,以认知和意愿为因变量,以调查对象的自身情况为自变量做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认知受性别、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政治面貌及宗教信仰影响,其对应的OR(知晓/未知晓)值分别为:男性OR=0.78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0.188、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5 000元OR=1.418、农民OR=1.593、共青团员OR=1.313、无宗教信仰OR=1.810;②在调查对象中,态度受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职业、政治面貌及宗教信仰影响,其对应的OR(愿意/不愿意)值分别为:男性OR=1.131、年龄≤30岁OR=1.26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2.090、已婚OR=0.841、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OR=1.253、机关事业单位OR=0.740、中共党员OR=0.799、无宗教信仰OR=0.842(P <0.05);③上述数据证实,沈阳市居民对器官、眼组织及遗体捐献的认知和意愿总体较高,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建立有效的器官捐献管理机制。
安娜[9](2020)在《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及意愿,探讨影响捐献意愿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资料。(1)文献回顾:以骨髓/Bone marrow/Marrow、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捐献/Donate/Donation、认知/Acknowledge、态度/Attitude、意愿/Willingness、行为/Behavior/Behaviour、动机/Motivation等为检索词,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对搜集文献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初步拟定本研究调查问卷。(2)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小组选取6位对市区红十字会和市血站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采用Colaizzi现象学研究法,提取主题,了解本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发展现状。(3)问卷调查法:以便利抽样方法抽取青岛市内三区符合纳入标准的市民为调查对象,最终发放问卷2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23份,回收率为93.19%。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造血干细胞捐献量表,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以统计软件SPSS 21.0完成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归类分组,以率、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不同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得分与捐献认知、态度各维度得分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是对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进行单因素及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青岛市无偿献血事业发展良好,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大多是爱心献血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方面以发放宣传单页和现场宣讲为主,面临较大的问题是注册志愿者的失联和悔捐。(2)青岛市民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方面的认知总得分为(7.41±1.18)分。知晓率最高的题目是“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骨髓功能衰竭及部分遗传性疾病(93.46%)”。知晓率最低的题目是“造血干细胞捐献不影响健康,无后遗症,恢复期1-2周(38.31%)”。(3)青岛市民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总条目的均分是(3.40±1.09)分,其中认同造血干细胞捐献维度题目的均分是(2.15±0.96),不认同造血干细胞捐献维度题目均分是(3.73±1.17),阻碍造血干细胞捐献原因维度均分为(4.32±1.15)。在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量表所有题目中,得分越低态度越积极。(4)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得分为(3.16±0.97)分,在捐献意愿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月均收入,长期居住地和无偿献血行为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市民捐献意愿得分与认知得分呈正相关,与捐献态度中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5)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将有意义的因素,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捐献态度的三个维度纳入自变量,捐献意愿作为因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Beta=0.089,P=0.001)、年龄(25-29岁:Beta=0.388,P=0.001,40-45岁:Beta=-0.181,P=0.002)、文化程度(大学本专科:Beta=0.199,P=0.046,研究生:Beta=0.236,P=0.012)、无偿献血行为(Beta=0.557,P=0.001),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Beta=0.929,P=0.001),认同造血干细胞捐献价值(Beta=0.265,P=0.031),阻碍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原因(Beta=-0.162,P=0.016)进入回归方程,成为影响市民捐献意愿的主要因素(P<0.05)。认知水平越高,越认同捐献造血干细胞价值,否定阻碍捐献干细胞原因,捐献意愿越强烈。(6)青岛市民对捐献造血干细胞捐献优惠政策需求中排在前四位的是“本人及亲属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时减免费用(48.78%)”、“带薪休假(43.66%)”、“本人及亲属用血免费(39.66%)”及“定期免费体检(38.96%)”,另外“不求任何回报”的占36.81%。结论(1)青岛市无偿献血事业的良好发展对推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开展有积极作用。(2)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正向,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水平和捐献意愿有待提高,并转化为实际捐献行动。(3)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得分与认知得分呈正相关,与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中各维度得分呈负相关。说明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水平越高,捐献意愿越强烈,捐献态度各维度得分越低,态度越积极,捐献意愿越强。(4)影响市民捐献造血干细胞意愿的因素主要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无偿献血行为、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水平,认同捐献价值的态度水平,阻碍捐献行为的态度水平。(5)造血干细胞捐献优惠政策的落实将对鼓励造血干细胞捐献产生积极影响。
滕希望[10](2020)在《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基于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的文化人类学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诸多文化类别都是在交流、碰撞中实现融合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即是文化融合的典型现象。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载体,其以多种形式存在、发展,呈现拳种繁多、地域分布广泛的特征,与中华文明同源同步,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样态。武术拳种呈现出地域特征的同时,也与民俗文化活动产生了融合。为了探究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起源与形成,推进武术历史与文化研究,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并选择兼具地方民俗特色和武术特征的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进行研究。海阳大秧歌是典型的武术与民俗活动融合的文化样式,但已有研究侧重其舞蹈、娱乐、表演功能及其在族群交往中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作用,忽略了对海阳大秧歌中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学术探寻,而这种文化溯源,可提供武术文化的形成历史和学术依据。海阳大秧歌既属于民俗同时也具有武术活动的典型特征,其中“斗秧歌”是其武术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斗秧歌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主要动因就是武术技术的融入。研究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文化现象,对于揭示武术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武术文化起源和多元化形态以及武术文化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均具有学术价值。本文是以海阳大秧歌中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及仪式展演为研究对象的民族志报告。本研究从仪式展演入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口述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以及身体动作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海阳大秧歌中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现象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具体而言,主要从海阳大秧歌中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历史、拳坊在其中的作用、斗秧歌仪式三个方面对其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问题进行探究,以寻求武术融入民俗文化活动的原因与价值,并由此提出文化人类学解释,为武术文化形成提供学理依据。本文通过深度调研海阳大秧歌中的武舞融合与巫术祭祀仪式,证实海阳大秧歌是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产物,具体表现为武舞融合与巫术的交融样态,其本质上是具有巫术祭祀功能的武舞。从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两个维度发现,海阳大秧歌的巫术祭祀仪式由祭祖与祭海仪式组成,武舞融合则包括对军事武术与民间武术的融合两部分。其中,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象征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民间下移,即推广礼乐以教化百姓、民间演武以保境安民。其一方面源于国家层面的“祀”与“戎”向下的强力推行,另一方面是民间地方对“祀”与“戎”的主动模仿,形成双向互动过程。因此,武舞融合是武术与其他文化形态如巫术交融的重要形式,也是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延至当代仍是武术的活态文化样式。拳坊是海阳地区特有的地域武术文化景观,它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也是海阳地域武术拳种如螳螂拳等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场所,具有行业兼商业双重属性。以流传于海阳乡间的俗语“不喝两冬油,不能唱秧歌”为线索,研究发现,拳坊是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文化空间。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是武术文化转换的结果,从融合机制来看,是一种文化的涵化现象。拳坊具有一定的权力表征,带有权力的隐喻。根据“权力——知识”的理论框架,可以用“权力——武术知识”的框架来解释师徒关系中的权力内容。拳坊的权力隐喻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货卖帝王家:向国家权力的主动依附;二是游离于庙堂与江湖:民间权力的在野;三是侠以武犯禁:压迫与反抗权力的隐喻。拳坊的权力隐喻也映射进海阳大秧歌中,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角色赋予的权力、制胜对方的权力、权力的复利效应。对海阳大秧歌中的民俗武术活动“斗秧歌”仪式进行考察,通过对“斗秧歌”的过程及民俗语境的分析。认为:海阳大秧歌吸收了古代军事武术中的兵法谋略与民间武术如螳螂拳、八卦掌等拳种的技术动作,族群生存斗争与比武较技是“斗秧歌”吸收武术元素的重要动因,其逻辑形式表现为礼法约束下由“文斗”到“武斗”的递进。“文斗”体现兵法谋略智慧,武术是“武斗”的主要支撑力量。“斗秧歌”受到礼法约束,以强化乡间社会秩序的稳定,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的礼法并施思想。剖析其民俗语境发现,“斗秧歌”是族群生存抗争的仪式手段、护卫生存环境的民间演习、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同时也是地域武术传播的民俗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斗秧歌表现出由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即由斗秧歌必动武到不动武的变化;偶发的冲突仅限于集体情绪的宣泄,具有一定的限制性;避免了肢体的暴力对抗。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自然选择。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研究对当代武术传承的启示:第一,民俗活动是武术展演的平台,是武术民间与社会传播的路径。民俗文化活动展演的现场直接展示武术文化,可以使观众近距离感受武术文化的魅力。在仪式性节日庆典中,民间武术不断呈现于观众面前,强化了武术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象。这种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互动的关系,推动了二者彼此的交相辉映。第二,乡土社会是武术孕育的文化生境,是武术文化保护的基点。文化生境是一种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海阳大秧歌就是在多重文化要素作用下的文化生境中形成的。以武术基本功为表演秧歌前提的规定,强调了武术与海阳大秧歌的密切关系。海阳乡土社会是二者融合的土壤,也是武术孕育的土壤和文化生境。第三,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与融合性,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多元文化共生与融合是武术文化的显着特点,诸多传统文化事象从武术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养分,造就其艺术风格。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也是武术与多元文化共生及融合的典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诠释,可揭示武术的多元价值与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了解民间武术在乡土社会的真实生存状态,也可为地域武术及村落武术研究等提供借鉴,并丰富武术文化理论体系。总之,深挖武术的民俗文化根源,将民俗武术活动展演作为弘扬武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对武术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武汉部分高校学生骨髓捐献认知态度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武汉部分高校学生骨髓捐献认知态度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现状和态度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现状与态度意愿 |
2.1 认知现状 |
2.1.1 具体信息认知情况 |
2.1.2 获知渠道 |
2.2 态度意愿 |
2.2.1 自身及家人捐献的态度意愿 |
2.2.2 促进与阻碍大学生参与捐献的原因分析 |
3 影响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水平和态度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造血干细胞科普工作亟待加强 |
4.2 科普工作需做到差异化 |
4.3 科普工作应做到精细化 |
(3)在高中生物学课堂用情境教学培养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顺应课标要求 |
1.1.2 符合生物学学科特点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情境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社会责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社会责任 |
2.1.2 情境 |
2.1.3 情境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情境认知理论 |
2.2.3 迁移理论 |
第3章 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调查 |
3.1 调查目的和对象 |
3.2 问卷设计 |
3.3 调查数据与分析 |
3.3.1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3.2 问卷结果与分析 |
3.4 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
第4章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社会责任内容的挖掘与整理 |
4.1 教材分析 |
4.1.1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 教材分析 |
4.1.2 教科书中承载社会责任栏目的功能 |
4.2 情境的分类 |
4.2.1 问题情境 |
4.2.2 生活情境 |
4.2.3 演示情境 |
4.2.4 实验情境 |
4.2.5 故事情境 |
4.3 社会责任内容与相应情境的选择 |
第5章 培养高中生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 |
5.1 实验对象 |
5.2 情境教学具体案例 |
5.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1 社会议事维度分析 |
5.3.2 健康生活与关爱生命的维度分析 |
5.3.3 环境保护维度分析 |
5.3.4 科学实践与解决问题维度分析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及意愿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对HSCD认知态度与意愿 |
1.1 认知现状 |
1.2 态度与意愿 |
2 影响因素 |
2.1 一般社会特征 |
2.2 捐献动机 |
2.3 支持系统 |
3 对策 |
3.1 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模式 |
3.2 消除HSCD恐惧情绪 |
3.3 提高重点人群捐献意愿 |
(5)官办慈善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动员机制研究 ——以S市红十字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官办慈善组织 |
二 大学生志愿者 |
三 动员机制 |
四 组织化动员 |
五 社会化动员 |
第五节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 组织动员理论 |
二 理论与研究问题的契合性 |
三 分析框架 |
第六节 研究方法 |
一 个案研究法 |
二 深度访谈法 |
三 参与式观察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官办慈善组织的相关研究 |
一 关于官办慈善组织自身的相关研究 |
二 关于官办慈善组织动员机制的研究 |
三 关于慈善组织动员理论的研究 |
第二节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相关研究 |
一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方式和问题的研究 |
二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动员机制的研究 |
第三节 组织动员理论的相关研究 |
一 组织化动员的相关研究 |
二 社会化动员的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评析 |
第三章 S市红十字会的发展及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 |
第一节 S市红十字会的基本概况 |
一 S市红十字会的发展状况 |
二 S市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和青少年部的基本概况 |
第二节 S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的工作定位 |
一 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 |
二 获取社会认同 |
三 加大精神文明建设 |
第三节 S市红十字会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的现状 |
一 全市大学生志愿者规模 |
二 注册骨干大学生志愿者的规模 |
三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
四 大学生对红十字社团的价值认知 |
第四章 纵向分级结构下骨干志愿者的组织化动员 |
第一节 骨干志愿者夏令营组织化动员的结构性分析 |
一 组织化动员的背景 |
二 组织化动员的意义 |
三 组织化动员的相关方 |
第二节 组织化动员之组织网络动员 |
一 构建组织网络:文件下发与骨干志愿者招募 |
二 形成组织网络:新建微信群与团体联欢 |
三 强化组织网络:汇聚人力资源 |
第三节 组织化动员之身份认同动员 |
一 形成身份认同:组织介绍和志愿精神传递 |
二 强化组织认同:增强志愿者服务热情 |
第四节 组织化动员之循环反应动员 |
一 构建循环反应:学习必备技能 |
二 形成循环反应:提供专业志愿服务 |
第五章 横向公益实践体验中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化动员 |
第一节 公益实践项目社会化动员的结构性分析 |
一 社会化动员的背景 |
二 社会化动员的意义 |
三 社会化动员的相关方 |
第二节 社会化动员之思想行动动员 |
一 思想行动动员的载体:公益实践项目 |
二 思想行动动员的作用:认知红十字精神 |
第三节 社会化动员之宣传引导动员 |
一 宣传引导的手段:服务总结与宣传 |
二 宣传引导的作用:壮大志愿者规模 |
第四节 社会化动员之激励示范动员 |
一 激励示范的手段:公益实践项目的评比 |
二 激励示范的作用:提高志愿服务效能 |
第六章 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的比较分析 |
第一节 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的关系 |
一 专业化逐渐渗透:从特殊到普遍 |
二 合法性不断提高:组织化向社会化扩散 |
第二节 组织化动员与社会化动员的投入-效果分析 |
一 投入资源分析 |
二 动员效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 |
一 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机制 |
二 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机制的形成 |
三 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机制的内在联系 |
第二节 讨论 |
一 官办慈善组织和非官办慈善组织志愿者动员比较 |
二 官办慈善组织动员大学生志愿者的优势与不足 |
三 研究贡献 |
四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官办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访谈信息表 |
附录 B 志愿者以及相关参与者的访谈信息表 |
附录 C 项目评审委员的访谈信息表 |
附录 D 访谈提纲 |
致谢 |
(6)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无偿献血者招募工作的理论依据 |
2.1 无偿献血招募的概念 |
2.2 文化传播理论 |
2.3 保护动机理论(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
2.4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
2.5 政府协同治理模式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3 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的现状分析 |
3.1 温州市无偿献血招募的政策依据 |
3.1.1 浙江省无偿献血招募的鼓励政策 |
3.1.2 温州市政府办公室落实关于无偿献血招募工作的文件 |
3.2 温州市无偿献血招募的管理模式 |
3.2.1 温州市献血办公室机构管理模式 |
3.2.2 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募集目标制定情况 |
3.2.3 温州市献血办公室无偿献血招募的模式 |
3.3 温州市无偿献血招募方式方法 |
3.3.1 温州市无偿献血招募途径 |
3.3.2 温州市无偿献血招募方式 |
3.3.3 温州市无偿献血招募的激励方式 |
3.4 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成效 |
3.4.1 温州市政府协同治理下无偿献血者募集工作的成效 |
3.4.2 温州市无偿献血血液采集及供应成效 |
3.5 本章小结 |
4 温州市民无偿献血参与意愿的实地调研及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2 温州市无偿献血潜在参与者意愿模型建立及假设检验 |
4.3 温州市无偿献血者参与意向问卷样本的统计分析 |
4.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4.3.2 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3 信度效度检验 |
4.3.4 结构模型方程的构建 |
4.3.5 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 |
4.3.6 假设检验及路径分析结果 |
4.4 基于问卷调查的温州市无偿献血招募信息的传播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5.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存在的困境分析 |
5.1 献血间隔期与血液保质期的不平衡 |
5.2 固定献血者保留情况不佳,抗风险能力弱 |
5.3 街头无偿献血招募缺位,献血者流失情况严重 |
5.4 季节性招募措施缺位 |
5.5 “温州献血”公众号社会影响力低 |
5.6 信息化服务平台招募功能薄弱 |
5.7 无偿献血宣讲课覆盖率低 |
5.8 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优先权难以保障 |
5.9 易感性与反应效能弱化市民献血意愿 |
5.10 本章小结 |
6 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所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
6.1 医疗水平与供血保障失衡 |
6.2 招募体制存在缺陷 |
6.2.1 献血者保留连续性不强 |
6.2.2 激励度不佳 |
6.2.3 实际可操作效用低 |
6.3 招募政策调节功能具有局限性 |
6.3.1 对街头献血者招募激励作用差 |
6.3.2 应对季节性缺血能力不佳 |
6.4 宣传招募传播力低 |
6.4.1 传播力低辐射 |
6.4.2 招募平台缺乏专业团队 |
6.4.3 宣传招募路径狭窄 |
6.5 基于问卷数据的招募所临困境成因分析 |
6.5.1 献血安全性宣教不到位 |
6.5.2 负面舆论信息影响组织信任度 |
6.5.3 激励措施存在缺陷引发招募困境 |
6.5.4 血液知识普及度低导致自我献血能力认识不足 |
6.6 本章小结 |
7 优化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的对策分析 |
7.1 协同治理,优化招募体系 |
7.1.1 政府部门协同治理,优化无偿献血招募体系 |
7.1.2 建立公平的激励政策,惠及公共设施服务 |
7.1.3 强化政府责任,实现透明化管理 |
7.2 调整思路,引导公众参与 |
7.2.1 拓宽献血服务点范围,加深招募力度 |
7.2.2 注重献血者参与互动,加大保留能力 |
7.3 建立采供平衡的内循环 |
7.3.1 公开公示现有库存与需求量 |
7.3.2 建立固定献血者队伍 |
7.3.3 根据需求量预约性招募 |
7.4 重舆论建设提升公信力 |
7.4.1 加强舆论导向 |
7.4.2 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
7.4.3 公开日活动保障知情权 |
7.4.4 公开招募经费及血液使用情况 |
7.5 适度借鉴市场化运作模式 |
7.5.1 打造专业无偿献血宣传运营团队,提高“温州献血”主体站位 |
7.5.2 以受众为导向,提升招募效能 |
7.5.3 创新方式方法,拓宽宣传方式 |
7.6 构建可持续无偿献血教育模式 |
7.6.1 科学学科中增加血液知识 |
7.6.2 提供献血主题实践活动平台 |
7.6.3 出版无偿献血知识趣味书籍、动漫 |
7.6.4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育 |
7.7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温州市无偿献血参与意向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攀枝花市大学生器官捐献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对器官捐献的认知状况 |
2.2 调查对象器官捐献意愿 |
2.3 影响器官捐献的因素 |
3 讨论 |
(8)沈阳市居民对器官、眼组织及遗体捐献的认知及意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方法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2.2 调查对象的捐献认知情况 |
2.2.1 调查对象捐献认知的差异性分析 |
2.2.2 认知多因素分析结果 |
2.2.3 调查对象捐献知识获取途径 |
2.3 调查对象的捐献意愿情况 |
2.3.1 调查对象捐献意愿的差异性分析 |
2.3.2 意愿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2.3.3 调查对象捐献意愿的理由 |
3 讨论Discussion |
(9)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回顾 |
2.2 半结构访谈法 |
2.3 问卷调查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文献回顾 |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
2.1 半结构访谈专家的一般资料 |
2.2 访谈主题 |
2.3 无偿献血情况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流失原因及构成比 |
3 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调查结果 |
3.1 调查参与者的年龄分布及构成比 |
3.2 调查参与者的一般资料 |
3.3 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情况 |
3.4 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5 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态度情况 |
3.6 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的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7 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情况 |
3.8 青岛市民造血干细胞捐献与无偿献血行为 |
3.9 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优惠政策需求及构成比 |
讨论 |
1 无偿献血及造血干细胞捐献现状 |
2 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情况 |
3 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态度情况 |
4 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分析 |
4.1 影响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因素分析 |
4.2 造血干细胞捐献意愿与其认知态度各维度相关性 |
4.3 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其他意愿分析 |
4.4 建议和对策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10)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基于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的文化人类学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海阳大秧歌研究 |
(二)民俗武术研究 |
(三)人类学与武术文化研究 |
(四)文化融合研究 |
四、研究对象、方法与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民族志报告与田野调查说明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海阳大秧歌的文化生境 |
第一节 海阳大秧歌的历史人文背景 |
一、海阳的历史文化追溯 |
二、海阳的传统文化习俗 |
第二节 海阳大秧歌的自然地理背景 |
一、海阳市自然地理环境 |
二、田野调查村落的背景 |
第三节 海阳大秧歌的武舞文化土壤 |
一、祭祀乐舞 |
二、民间武术 |
小结 |
第二章 海阳大秧歌的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 |
第一节 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的田野调查记录 |
一、没有秧歌不叫年 |
二、春节邂逅大秧歌 |
三、逗秧歌展演 |
四、海阳大秧歌的身体动作分析 |
第二节 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
一、武舞与巫术交融: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仪式与武舞融合的文化解读 |
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民间下移:海阳大秧歌巫术祭祀与武舞融合的文化人类学阐释 |
小结 |
第三章 拳坊:海阳大秧歌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文化空间 |
第一节 拳坊的地域武术文化阐释 |
一、拳坊的历史变迁 |
二、拳坊是海阳大秧歌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的文化空间 |
第二节 拳坊的权力隐喻及其在海阳大秧歌中的映射 |
一、权力理论分析 |
二、权力——知识结构中的武术 |
三、拳坊的权力隐喻 |
四、拳坊的权力隐喻在海阳大秧歌中的映射 |
小结 |
第四章 斗秧歌:武术仪式展演的民俗舞台 |
第一节 从文斗到武斗:礼法约束下斗秧歌的逻辑阐释 |
一、斗秧歌之文斗:兵法谋虑运用的民间舞台 |
二、斗秧歌之武斗:礼法制约下的克制性交手 |
第二节 海阳大秧歌地方性知识:斗秧歌的民俗语境解读 |
一、族群生存抗争的仪式手段 |
二、护卫生存环境的民间演习 |
三、展示个人魅力的艺术舞台 |
四、地域武术传播的民俗载体 |
第三节 由野蛮走向文明:时代变迁中的斗秧歌叙事 |
一、斗秧歌必动武:关于斗秧歌的历史记忆 |
二、斗秧歌不动武: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趋向 |
三、集体情绪宣泄:斗秧歌中的限制性冲突 |
小结 |
第五章 海阳大秧歌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对民间武术发展启示 |
一、民俗活动是武术展演的平台,是武术民间与社会传播的路径 |
二、乡土社会是武术孕育的文化生境,是武术文化保护的切入点 |
三、武术文化的包容性与融合性,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
致谢 |
四、武汉部分高校学生骨髓捐献认知态度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现状和态度意愿调查[J]. 吴雅霖,李浩楠,唐艺岚,温镒冰,贾崧淏. 医学教育管理, 2021(05)
- [2]无锡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流失问题研究[D]. 王晓幸.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3]在高中生物学课堂用情境教学培养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D]. 廖彩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4]大学生造血干细胞捐献认知及意愿的研究进展[J]. 苏思曼,王钰,林秀丽,钟佳璐,姚秋怡,陈文思,何义珠. 中国校医, 2021(05)
- [5]官办慈善组织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动员机制研究 ——以S市红十字会为例[D]. 康贝贝.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温州市无偿献血者招募对策研究[D]. 焦千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4)
- [7]攀枝花市大学生器官捐献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J]. 任娟,向雪静. 职业与健康, 2020(19)
- [8]沈阳市居民对器官、眼组织及遗体捐献的认知及意愿调查[J]. 杨鑫,金喆,冯旭,卢兵.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5)
- [9]青岛市民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的认知、态度和意愿调查分析[D]. 安娜. 青岛大学, 2020(01)
- [10]武术与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基于海阳大秧歌仪式展演的文化人类学考察[D]. 滕希望.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