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水利工程造价偏高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莹[1](2020)在《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文中认为城市水系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基础,承担了防洪排涝、供水水源、水体自净、生境营造、文化承载、旅游景观、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主导了城市的规划布局,推动和促进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水面率下降、水景观特色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与水系的关系愈加紧张。因此,如何协调城水关系,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和谐共进,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西安城市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自然、人工水系演化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不同时期的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并依此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通过对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识别与定量分析,明确了城市发展为主导因素。基于VAR-Km模型探索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效应,并得到了两者的适宜性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采用SD模型对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进行模拟预测,筛选出了城水协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本研究能够为城市水系的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古代及现代的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并分析了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在系统梳理古今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城市水系特点,结合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开展了城市水系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时间上,选取适宜的权重计算方法,得到各时期城市水系功能指标值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运用重心测度法,将指标值与空间坐标结合,得到对应的重心转移路径及速率。(2)识别了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并进行了驱动力计算及变化趋势分析,筛选出城市发展是城市水系演变的主导因素。将驱动因素分为气候水文、城市发展及突发灾害3个类型,与城市水系相结合,进行相关关系、变化趋势与周期性分析。运用Correl函数得出各因素与城市水系功能指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驱动力值计算,得到驱动力的大小排序。再通过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变化特征分析,得到了城市发展是当前及未来城市水系演变的主导因素。(3)分析了现代城市水系与主导驱动因素之间的互动效应,并评估了两者之间的适宜性等级。将VAR模型与K-means法相结合,通过Grange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得到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关系。将算得数值进行聚类等级划分与判别,得到了城水之间的适宜性评估结果。(4)构建了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SD模型,比选出适宜的城水发展方案,并提出调控策略。依据城水发展适宜性评估结论,分析了相关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并建立了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SD模型。针对不同侧重点,设定常规发展、水系维护、实力优先及城水协同4个情景方案,通过仿真和合理性比选,确定了城水协同方案为优选方案。依据城水协同方案的仿真结果,结合西安城水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要求,提出了西安城水发展的调控策略及各子系统的调控方案。
王婷[2](2020)在《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公共服务改革的要点在于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并改善公共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借此提升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提升对服务型政府的信任度。PPP模式是当前日照等地方政府推动公共服务改革,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的主要选择,也是目前公共服务改革的焦点所在。如何将PPP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公共服务领域,弥补当前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之处,具备较强研究价值。本文在阐述公共服务PPP模式相关理论后,结合日照市的实际情况,介绍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发展概况,梳理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的参与主体,并明确该模式在市政交通、水利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进一步提出在公共服务PPP模式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分析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发现:应用范围相对狭窄、PPP资金流入不充分、项目启动后中途更换承建单位等问题频繁发生、PPP项目过度集中在城市中心区,PPP项目模式的社会认可度不足。问题成因主要是政府主导公共服务领域的招标信息公开不充分、未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与金融机构积极性、PPP项目多主体的矛盾分歧未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改革与扶持力度不足,PPP项目质量管理与验收不严格。结合公共治理理论设计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发展对策,希望可以通过构建公开的公共服务PPP招投标体系、着力解决民营企业投资公共服务资金难题、明确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的权责、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并增强对农村倾斜力度,严控PPP项目验收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建设等来更好地借助PPP模式发展公共服务。
王宇阳[3](2020)在《沈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及试点区域实施方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极端气候变化同时发生导致城市内涝风险加剧。城市硬覆盖激增、雨水入渗困难,泄洪河道遭到侵占、排水能力不足是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海绵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方式逐渐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会议上对其建设工作进行了强调,城市在规划基础建设过程中,建筑、水系及道路等形成一个能有效吸纳、蓄渗雨水的生态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使雨水径流得到有效的控制,使其积存、渗透和净化形成自然发展的态势。沈阳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北部,是辽宁省省会城市。近年来随着沈阳市的城市快速发展,面临着旱情频发、水资源短缺,旱涝交错等问题困扰城市发展;同时水体受雨季合流水溢流的影响,水质恶化,内河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的居住环境。水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沈阳市现状问题和国家要求为背景,提出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随后对国内外城市海绵城市研究现状进行描述,经过对其他城市研究现状分析得到可利用和学习的方法。本文将沈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和实施方案作为研究的主体,对沈阳市降雨、城市下垫面、水体污染、土壤特性、地下水情况、中心城区汇水分区以及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特征等基础条件进行介绍分析,得出沈阳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薄弱和水安全堪忧。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得出沈阳市主要需求是加大雨水回收利用、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储量,缓解水资源问题;净化雨水,控制污水排放,改善和治理用水环境,提高水体质量;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生态岸线比例,修复水生态;提高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能力,加强城市水安全。面对以上问题提出沈阳市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为侧重水污染防治和内涝治理,兼顾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进而确定规划建设指标的选取和研究重点,得出水环境、水安全及水生态部分相关指标为强制性指标,而雨水资源利用等其他指标为引导指标。随后本文对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雨水资源利用率三方面主要指标的研究,其中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最主要的规划指标主要根据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中提出的标准结合沈阳市现状建设情况和待开发地块建设条件综合分析确定,沈阳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80%;径流污染控制率根据沈阳市点源及面源污染物预测以及地表水环境容量确定,沈阳市径流污染物控制率目标为50%;雨水资源利用主要对渗透利用和蓄积利用两方面,通过对沈阳市降雨量和绿地道路浇洒用水量进行平衡分析,得出7、8月份收集的雨水量可完全满足绿地浇洒和道路喷洒用水需求。随后确定了沈阳市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指标体系为六个类别,并对主要指标在不同尺度的汇水分区分解落实。随后对沈阳市水系、园林绿地、道路广场以及建筑小区四大系统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进一步分析明确,建筑与小区系统新建项目不低于85%,改造项目不低于70%;城市道路系统新建项目不低于70%,改造项目不低于60%;城市绿地与广场系统新建项目不低于90%,改造项目不低于85%。对指标落实提供相关指导,对后续设计应用提供基础。最后选取建设条件良好的沈河东部作为试点区域优先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根据该分区实际情况提出规划指标及可实施的规划方案。最后提出了课题需要改进的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对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刘锐[4](2017)在《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带给人类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对人与自然协调的呼唤日益强烈。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它处于自然水体和陆地相交的边缘地带,生态敏感度高、人文历史悠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矛盾也更为集中突出,寻求两者关系的协调,其挑战也更加艰巨。当今的广州旧城发展过程中,重经济轻生态、重利用轻保护的问题在旧城滨水地区普遍存在,使得旧城滨水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受到很大破坏,滨水地区一度从城市的正面走向城市的背面,甚至变成了城市中被遗忘的地带。面对现实的各种困境,需要重新思考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整体重塑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主线,展开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在两千多年的演进历程中,人、水、城关系密切,经历了从傍水而居、因水而兴、水城一体,而又逐渐瓦解变化的历史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特征和启示,归纳出了 "古代自发协调"、"近代逐步失调"、"现代全面失调"的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脉络,深刻反映出人与自然关系是贯穿广州旧城演变历程的核心主线。抓住这一主线,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层面概括总结了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现状特征,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经验教训进行相应的设计策略分析,进而综合集成了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群。一体化设计策略群作为互联、动态、开放的体系,价值取向是内在的核心影响因素,论文最后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价值观念,探索性地从稳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序活力的人类滨水活动、延续多元的城市历史文脉三方面总结提炼出了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设计价值取向。论文分四大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立题。包括本论文的第一章、第二章。结合背景研究、相关学科理论及各种研究的综述,通过追踪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演进历程,确立了"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作为本论文研究的主题。第二部分:体系建构。主要是本论文的第三章。结合"人与自然协调"这一主线,从"整体思维、价值观念、专业理论"三方面,对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的内涵进行解读和研究体系建构。明确了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包括:"规划"、"建筑"、"景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综合集成一体化设计策略群;并提出"指导原则"、"多级策略"、"总结提炼"三个层次的设计研究推导模式。第三部分:分析求证。主要包括本论文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的主线,分别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层面进行论证,详细分析并概括了广州1旧城滨水地区的现状特征,结合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的经验教训,总结出规划层面"总体协调"、建筑层面"特色延续"、景观层面"多维均衡"的多项具体策略。第四部分:总结提炼。总结回顾前文基础上,围绕人与自然协调的主线,综合集成了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群,并进一步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的价值观念,总结提炼出了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设计价值取向。
陈锦哲[5](2016)在《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以A房地产公司B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房地产业从产生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及相关部门对房地产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迅速。但是随着近年来房价的一再飙升,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导致我国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在发展上逐渐呈现出一种良莠不齐的态势。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存在和健康发展,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还能够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房地产公司在实际经营中的利润主要由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决定,当公司无法借助销售收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时,那么对公司成本的科学有效控制就会成为获取经济效益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并在房地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那么就必须对能够降低成本的途径进行更为深入的挖掘,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内容结构上首先介绍了论文整体的研究背景以及意义,同时还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针对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涵义进行分析与阐述。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房地产公司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强调了房地产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意义。然后对A房地产公司以及项目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A公司的项目进行成本控制的分析,在全过程中对房地产公司B项目成本控制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A房地产公司B项目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决策阶段、设计阶段以及建设阶段对成本控制进行分析。最后,以A房地产公司B项目为例,结合所存在的问题,基于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对其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三个阶段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以期达到更好地运营成绩,可以为我国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项目的成本控制提供一定参考。本文研究表明:现行的经济体制下,房地产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加强成本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将会计领域可借鉴的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引入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中,有利于提高其成本管理的效率;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要贯穿始终,通过全过程控制将项目成本控制和企业管理很好的结合起来,将成本控制分为三个阶段加强成本控制更加具有针对性。
周静文[6](2015)在《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以XX房地产项目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百姓的购房需求日益增加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前几年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的快速膨胀,使得房地产所处的社会及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而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日渐完善,趋于成熟和规范,就在房地产业日益精耕细作的背景下,开发商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如此残酷的压力下生存下去,实现项目的利润最大化,那就必须要一改以往的粗放式管理,而项目成功的关键点在于,需要开发商们重新思考新的有效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战略决策。而如何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成本,改变企业整个的决策水平、管理模式,就需要以项目开发全生命周期为基础加强全过程成本控制,发挥房地产开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是传统成本管理因环境变化为行业竞争所要做出的适应性变革,是为保证房地产行业持续经营的必然发展趋势。房地产项目作为大型建筑施工项目,一般住宅开发周期大概在15个月左右,而商业地产则能达到一年以上,因此对其开发成本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是绝对必要的。本文以XX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将项目成本管理理论和实践与项目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XX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的现状研究,为该项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实用的参考。本文在此背景下,首先对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进行阐述,对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进行说明,再对本文所应用的相关理论进行总结,为文章后续论证打下基础。本文的主干内容是运用房地产开发项目生命周期理论、全过程成本控制理论、价值工程分析以及SWOT分析等管理工具和手段,分别对立项决策环节、设计环节、招投标环节、施工环节及竣工结算环节五个重点环节进行控制要点梳理,并结合案例,对XX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每个环节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再对照问题一一提出实用的改进建议和设计方案。最后是论文的总结。
袁东升[7](2013)在《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工程建设项目发展速度十分迅猛。做好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对于提高投资使用效率,节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从整体上改善社会经济效益。在某种意义上讲,工程管理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方法上不足,因此必须对工程造价进行改革研究,建立起我国科学规范的工程建筑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达到对工程造价的有效管理和合理控制。本文通过分析,以现阶段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理论特点,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五阶段划分,并阐述了各阶段的控制重点。在工程建设项目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阐述全寿命周期造价费用构成。通过分析分别确定了本文对工程建设项目在各阶段各种成本控制的重点,阐述了各阶段造价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个相应的造价控制的方法,以此来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成本最低的目标。
李雅婷[8](2013)在《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渐增大,同时因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覆盖面过窄,且大中城市商品房住宅价格上涨速度过快等原因,使新就业职工为代表的中低收入群体出现住房难题。自2010年以来,国家大力推行公租房建设,逐年加大对公租房建设投入。但是公租房建设仍面临建设资金不足、缺乏合适建设用地和配租标准不清等问题,因此对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的分析与控制对提高公租房建设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公租房定位和公租房自身特点入手,运用全寿命周期理论,首先对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应由公租房的资金成本、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构成,重点研究了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确定思路和方法。其次以公租房全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对公租房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成本控制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公租房决策阶段应合理定位,设计阶段选用优良设计方案,施工阶段在工期合理前提下按时保质完成施工任务避免工程变更,运营阶段制订合理运营管理制度。第三,以西安一公租房项目为例,对其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成本控制进行了针对性分析,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的可行性。最后在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影响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因素提出了成本控制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公租房具有双重性,政府主导性,适用对象特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具有多主体、多阶段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特点。利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公租房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可由资金成本、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三类构成。从政府提高公租房建设效率的需要出发,应对公租房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进行系统、全面的估算。在合理估算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基础上,结合公租房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建设与管理的工作内容,公租房全寿命周期各阶段具有不同的成本控制重点。基于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合理规划公租房寿命年限和定位公租房,且需要完备的公租房运营准入和退出机制,公租房建设形势应趋向于小区小型化,户型小型化,积极引导居民住宅实用意识。
汪亚宁[9](2011)在《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节能建筑项目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筑节能被视为节能工作和能源政策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它将成为各种节能途径中潜力最大、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缓解能源紧张,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供应不足这对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之一。然而,节能建筑似乎是高标准、高技术、高投入的“三高”项目,创新往往要附加着高昂的代价,节能的目标不是以牺牲利益为代价,而是可以通过综合的优化,通过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以达到全寿命周期整体经济效益的最优化来实现。本论文通过对国外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在充分学习和借鉴该理论与方法体系构成要件与精髓所在的基础上,结合建筑节能技术理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节能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确定与控制的方法理论体系,从而实现对节能建筑项目更加科学的决策、优化的设计、合理的施工组织及生产运行规划安排,以便在确保质量及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实现降低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目标。全论文的核心内容是阐述在中国建立全寿命周期造价确定与控制的原理、方法和技术。首先,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建设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筑节能技术方面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搭建起结合国情并构建起我国节能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总体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基本理论;节能建筑物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关键部位、阶段划分及各阶段造价管理运行方式等几个部分,最后归纳总结出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成功要素。并结合节能建筑项目工程实例——某部委业务基地项目,通过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该项目中的实际运用说明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分析方法,最终得出推广与实施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的模式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的结论,建议政府机构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以行政手段推进实施全寿命周期造价的确定与控制的模式与方法。
陈进杰[10](2011)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本文以我国大城市轨道交通为背景,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案比选和决策问题,根据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考虑城市轨道交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构成,并建立相应的内部成本、外部成本数学模型,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框架,建立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动态数学模型,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分析了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是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条件下,由各年度决策设计成本、施工建设成本、运营维护成本、报废回收成本以及各项外部成本所构成,并对各成本内容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过程、时机和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优点。在调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及南京等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的基础上,按照成本发生的不同阶段,分析了地上线、地下线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建成本、机电设备成本、运营维护成本等内部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建立了决策设计阶段、施工建设阶段、运营维护阶段及报废回收阶段各种内部成本模型;提出了阻断成本的概念,建立了阻断成本数学模型,给出了阻断成本计算方法步骤;在分析外部成本含义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增长收益、公交替代收益、能源消耗节约收益、环境成本、沿线不动产增值效益、劳动生产率提高收益、旅行时间节约收益、安全性提高收益及噪声成本等数学模型,并阐述了不完全信息下小样本的模糊聚类成本估算方法,提出了小样本支持向量机成本估算方法。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的目标和优化内容,在详细分析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最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措施建议。以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实例,计算了地上线和地下线两种不同敷设方式的传统全寿命周期成本现值和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现值。结果表明以传统全寿命周期成本为评价指标,地上线敷设方式每千米现值为2.175亿元,地下线为5.227亿元,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应选择地上线敷设方式。而以广义传统全寿命周期成本现值为评价指标,地上线敷设方式为5.533亿元,而地下线敷设方式为5.227亿元,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应选择地下线敷设方式。通过实例解释了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敷设方式倾向于地下线的工程实践现象。
二、城市水利工程造价偏高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水利工程造价偏高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城市水系领域文献分析 |
1.2.2 城市水系演化特征及发展规律研究现状 |
1.2.3 城市水系发展驱动机制及城水关系研究现状 |
1.2.4 城水系统论与模拟调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范围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创新点 |
2 西安城市水系概况及演变历程 |
2.1 研究区域及城市水系概况 |
2.1.1 研究区域概况 |
2.1.2 水资源量与水质 |
2.1.3 水系主体工程 |
2.1.4 水系附属工程 |
2.2 城市水系演变的环境基底 |
2.2.1 水系发育的地形地貌 |
2.2.2 水系发育的水资源禀赋 |
2.2.3 历史进程中的城水关系变化 |
2.3 古代城市水系演变历程 |
2.3.1 自然河系变迁 |
2.3.2 人工渠系建设 |
2.3.3 湖泊池沼演变 |
2.4 现代城市水系变化历程 |
2.4.1 建国后的城市水系发展 |
2.4.2 近30 年城市水系发展 |
2.4.3 城市水系规划设计进展 |
2.5 本章小结 |
3 西安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及时空演化特征 |
3.1 城市水系功能指标体系 |
3.1.1 古代城市水系功能体系 |
3.1.2 现代城市水系功能体系 |
3.2 城市水系演变的时间特征 |
3.2.1 研究方法引入 |
3.2.2 古代城市水系时间变化特征 |
3.2.3 现代城市水系时间变化特征 |
3.3 城市水系演变的空间特征 |
3.3.1 研究方法引入 |
3.3.2 古代城市水系空间变化特征 |
3.3.3 现代城市水系空间变化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4 西安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
4.1 驱动机制分析与因素识别 |
4.1.1 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机制 |
4.1.2 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识别 |
4.2 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 |
4.2.1 气候水文 |
4.2.2 城市发展 |
4.2.3 突发灾害 |
4.3 驱动力定量分析 |
4.3.1 驱动力计算 |
4.3.2 各时期驱动力变化 |
4.3.3 各因素驱动力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效应及适宜性评估 |
5.1 VAR-Km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
5.2 关联模型建立与计算 |
5.2.1 模型建立与检验 |
5.2.2 Granger因果检验 |
5.2.3 脉冲响应计算 |
5.2.4 方差分解计算 |
5.3 城水发展适宜性评估 |
5.3.1 等级计算 |
5.3.2 等级判别 |
5.3.3 结论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SD模型的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模拟预测 |
6.1 模型设计框架 |
6.1.1 SD建模方法 |
6.1.2 模型设计思路 |
6.2 仿真模型设计与检验 |
6.2.1 模型参数设定 |
6.2.2 模型流图与方程 |
6.2.3 模型检验 |
6.2.4 模型运行 |
6.3 调控方案优选 |
6.3.1 调控方案设计 |
6.3.2 方案模拟结果 |
6.3.3 方案比选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协同发展调控策略 |
7.1 调控策略设计思路 |
7.2 城市社会经济与发展规模调控 |
7.2.1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
7.2.2 加强城水发展的空间耦合度 |
7.2.3 实现水经济市场全域覆盖 |
7.3 水源供给调控 |
7.3.1 强化秦岭生态腹地水源涵养 |
7.3.2 建立峪口水源工程 |
7.3.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7.4 生态环境调控 |
7.4.1 构建水系统循环自净模式 |
7.4.2 推广城区水污染实时治理模式 |
7.4.3 建立适宜的自然-人工空间尺度 |
7.5 景观格局调控 |
7.5.1 营造适宜的水域景观 |
7.5.2 适度恢复河系历史规模 |
7.5.3 强化湖池历史文化展示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附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1)学术价值 |
(2)现实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1)PPP模式研究 |
(2)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
2.国内文献综述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 |
一、基本概念和理论概述 |
(一)基本概念 |
1.公共服务 |
2.PPP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1.新公共服务理论 |
2.公共治理理论 |
二、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发展现状 |
(一)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发展概况 |
(二)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分析 |
1.政府:引入和监督 |
2.社会资本:主要投资者 |
3.企事业单位:参与投资和运营 |
4.商业银行:信贷支持 |
(三)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的应用领域分析 |
1.市政交通领域的PPP模式引入与效果评价 |
2.水利领域的PPP模式引入和效果评价 |
三、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
1.应用范围相对狭窄 |
2.PPP资金流入不充分 |
3.项目启动后中途更换承建单位等问题频繁发生 |
4.PPP项目过度集中在城市中心区 |
5.PPP项目模式的社会认可度不足 |
(二)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
1.政府主导公共服务领域的招标信息公开不充分、不积极 |
2.未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与金融机构积极性 |
3.PPP项目多主体的矛盾分歧未得到有效监督和约束 |
4.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改革与扶持力度不足 |
5.PPP项目质量管理与验收不严格 |
四、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发展对策 |
(一)构建公开的公共服务PPP招投标体系 |
1.明确公共服务PPP项目要求 |
2.公开招投标流程与信息 |
(二)着力解决民营企业投资公共服务资金难题 |
1.明确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 |
2.改善民营企业投资公共服务的融资环境 |
(三)明确政府和其他多元主体的权责 |
1.提升政府引导和监督功能,弱化对公共服务的干预 |
2.突出非政府主体的功能,保证其合法权益 |
(四)深化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并增强对农村倾斜力度 |
1.放宽公共服务市场准入 |
2.适度向农村地区倾斜 |
(五)严控PPP项目验收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建设 |
1.严控项目验收 |
2.建立长效的责任追究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沈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及试点区域实施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沈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研究 |
2.1 沈阳市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条件 |
2.1.1 降雨 |
2.1.2 城市下垫面 |
2.1.3 城市水体污染 |
2.1.4 合流制及其污染 |
2.1.5 土壤特性 |
2.1.6 地下水 |
2.1.7 中心城区汇水分区 |
2.1.8 城市开发前水文特征分析 |
2.2 问题识别 |
2.2.1 水资源 |
2.2.2 水环境 |
2.2.3 水生态 |
2.2.4 水安全 |
2.3 需求分析和建设重点 |
2.3.1 需求分析 |
2.3.2 建设方向与建设重点 |
2.4 主要指标选取 |
2.5 主要指标制定 |
2.5.1 主要指标研究过程 |
2.5.2 指标体系 |
2.6 重点控制指标分区落实 |
2.6.1 各建设分区海绵指标分解 |
2.6.2 控详单元径流总量控制分解 |
2.7 本章小结 |
3 沈阳市水系、绿地、道路及建筑小区系统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指标研究及应用 |
3.1 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 |
3.1.1 建设主要目标 |
3.1.2 限制条件 |
3.1.3 主要建设标准 |
3.1.4 辉山明渠水系综合整治建设应用实例 |
3.2 绿地系统海绵城市建设 |
3.2.1 建设主要目标 |
3.2.2 限制条件 |
3.2.3 主要建设标准 |
3.2.4 前山公园海绵设计应用实例 |
3.3 道路系统海绵城市建设 |
3.3.1 建设主要目标 |
3.3.2 限制条件 |
3.3.3 主要建设标准 |
3.3.4 改造鸭绿江街海绵设计应用实例 |
3.3.5 新建高管台东街海绵设计应用实例 |
3.4 建筑与小区系统海绵城市建设 |
3.4.1 建设主要目标 |
3.4.2 限制条件 |
3.4.3 主要建设标准 |
3.4.4 某建筑小区海绵设计应用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4 沈阳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实施方案研究 |
4.1 试点区域概况 |
4.1.1 试点区域位置 |
4.1.2 试点区域建设条件 |
4.1.3 试点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确定依据 |
4.2 试点区域建设指标 |
4.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4.2.2 年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
4.2.3 具体目标 |
4.2.4 总控制水量核算 |
4.2.5 区域内分区总量控制目标 |
4.3 试点区域建设实施方案 |
4.3.1 总体建设构想 |
4.3.2 技术措施选择 |
4.3.3 建设任务 |
4.3.4 建成区内主要工程项目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与自然协调理念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外滨水地区相关研究 |
1.2.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相关研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滨水地区 |
1.3.2 广州旧城范围的界定 |
1.3.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 |
1.3.4 人与自然协调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人与自然关系视角下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历史演进 |
2.1 古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演进历程 |
2.1.1 广州旧城的初步产生时期(秦汉时期) |
2.1.2 广州旧城的逐渐发展时期(唐宋时期) |
2.1.3 广州旧城的基本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
2.1.4 古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启示 |
2.2 近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演进历程 |
2.2.1 近代广州旧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水系状况 |
2.2.2 近代广州旧城的滨水地区活动状况分析 |
2.2.3 近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启示 |
2.3 现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演进历程 |
2.3.1 现代广州旧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与水系状况 |
2.3.2 现代广州旧城的滨水地区活动状况分析 |
2.3.3 现代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理论建构 |
3.1 人与自然协调对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的启示 |
3.1.1 人与自然协调的内涵 |
3.1.2 人与自然协调视角下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 |
3.1.3 人与自然协调对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的意义 |
3.2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原则 |
3.2.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共同演进、协调发展的整体原则 |
3.2.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社会和谐、经济高效、自然良性循环的原则 |
3.2.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原则 |
3.3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体系建构 |
3.3.1 整体思维、价值观念、专业理论为指导的理论建构 |
3.3.2 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体系建构 |
3.3.3 "指导原则"、"多级策略"、"总结提炼"的层次化模式建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规划设计研究 |
4.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规划的现状特征 |
4.1.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职能现状特征 |
4.1.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
4.1.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交通现状特征 |
4.1.4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空间现状特征 |
4.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职能的设计研究 |
4.2.1 自然生态优先 |
4.2.2 保护历史文化 |
4.2.3 提升城市活力 |
4.2.4 促进社会和谐 |
4.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土地利用的设计研究 |
4.3.1 控制保护水系网络用地空间 |
4.3.2 调整优化滨水地区用地功能与布局 |
4.3.3 合理调控滨水地区用地强度 |
4.3.4 倡导多样混合紧凑的土地利用模式 |
4.4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交通的设计研究 |
4.4.1 减弱滨水地区过境交通的干扰性 |
4.4.2 增强滨水地区联系交通的可达性 |
4.4.3 保障滨水地区内部交通的连续性 |
4.5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城市空间的设计研究 |
4.5.1 凸显山水城一体的空间形态 |
4.5.2 突出以水系网络为主体的空间结构 |
4.5.3 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空间意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设计研究 |
5.1 广州旧城滨水建筑的现状特征 |
5.1.1 功能与空间的现状特征 |
5.1.2 建筑形式的现状特征 |
5.1.3 建筑技术运用的现状特征 |
5.1.4 建筑文化内涵的现状特征 |
5.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功能调适与空间组合的设计研究 |
5.2.1 功能的保留拓展与重置 |
5.2.2 外部空间的组织 |
5.2.3 内部空间的组合 |
5.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形式表达与特色展现的设计研究 |
5.3.1 注重形体与尺度的处理 |
5.3.2 加强界面的塑造 |
5.3.3 突出建筑审美特色 |
5.4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适宜技术与措施运用的设计研究 |
5.4.1 强调对自然要素的结合与利用 |
5.4.2 注重传统特色展现的技术 |
5.4.3 倡导节能环保与智能化技术 |
5.5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建筑场所特征与文化内涵的设计研究 |
5.5.1 注重场所特征的展现 |
5.5.2 强调岭南建筑文化脉络的继承 |
5.5.3 反映岭南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景观设计研究 |
6.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景观的现状特征 |
6.1.1 广州旧城水系网络的现状特征 |
6.1.2 广州旧城河流廊道的现状特征 |
6.1.3 广州旧城绿化的现状特征 |
6.1.4 广州旧城人文景观的现状特征 |
6.2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水系网络设计研究 |
6.2.1 塑造完整连续的水系网络 |
6.2.2 构建功能复合的水系网络 |
6.2.3 体现独特个性的水系网络 |
6.3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河流廊道设计研究 |
6.3.1 注重水域的改善与恢复 |
6.3.2 增强护岸的多种功能 |
6.3.3 注重水陆缓冲带的合理建设 |
6.4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绿化设计研究 |
6.4.1 构建完整多层级的绿化网络 |
6.4.2 加强绿化网络与水系网络的融合 |
6.4.3 建设各类绿化斑块 |
6.5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人文景观设计研究 |
6.5.1 突出滨水地区人文景观特征 |
6.5.2 营造人文景观网络 |
6.5.3 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策略集成及提炼 |
7.1 人与自然关系视角下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发展趋势——走向人与自然协调 |
7.1.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 |
7.1.2 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了广州旧城演变的历史过程 |
7.1.3 人与自然协调——广州旧城滨水地区的发展趋势 |
7.2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策略的综合集成 |
7.2.1 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群的综合集成 |
7.2.2 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群集成简表 |
7.2.3 一体化设计策略群是互联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系 |
7.3 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策略的总结提炼 |
7.3.1 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价值取向的探索 |
7.3.2 稳定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水系网络为骨架的自然生态网络 |
7.3.3 有序活力的人类滨水活动——合理导控和积极促进各类滨水活动 |
7.3.4 延续多元的城市历史文脉——尊重城市历史和展现岭南文化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学术着作 |
学位论文 |
学术期刊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以A房地产公司B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概述 |
2.1 我国中小型房地产企业的界定 |
2.2 房地产企业成本及项目成本的涵义 |
2.2.1 房地产企业成本的涵义 |
2.2.2 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的涵义 |
2.3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涵义及其意义 |
2.3.1 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涵义 |
2.3.2 房地产成本控制的意义 |
2.4 全生命周期理论 |
2.5 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阶段划分 |
第三章 A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A房地产公司项目简介及成本控制现状 |
3.1.1 A房地产公司简介 |
3.1.2 A房地产公司项目简介 |
3.1.3 A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的现状 |
3.2 A房地产公司B项目相关数据分析 |
3.3 A房地产公司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3.1 决策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3.3.2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3.3.3 建设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第四章 A房地产公司项目成本控制措施 |
4.1 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A房地产成本控制措施 |
4.2 决策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
4.2.1 重视设计可行性研究方案 |
4.2.2 控制好土地的竞拍价格 |
4.2.3 加强税收成本中土地增值税的控制 |
4.2.4 对投资过程进行准确估算 |
4.3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
4.3.1 推行设计招标举措 |
4.3.2 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
4.4 建设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
4.4.1 优化材料及设备采购成本控制方式 |
4.4.2 实行动态方式的现场签证和变更设计 |
4.5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控制总结 |
4.5.1 决策阶段成本控制 |
4.5.2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
4.5.3 建设阶段成本控制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以XX房地产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3.4 可能的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 |
2.1 成本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
2.1.1 房地产项目全生命周期理论 |
2.1.2 全生命周期集成化管理 |
2.2 价值工程 |
2.3 全过程成本控制理论 |
3 XX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
3.2 XX房地产开发项目基本情况 |
3.2.1 项目概述 |
3.2.2 组织架构 |
3.2.3 项目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
3.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XX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现状 |
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XX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建议 |
4.1 加强生命周期集成化管理,建立全过程成本控制 |
4.2 立项决策环节成本管理对策 |
4.3 设计环节成本管理措施 |
4.4 招投标环节成本管理相关建议 |
4.5 施工环节成本管理设计 |
4.6 竣工决算环节成本管理要点 |
5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 |
2.1 项目管理理论 |
2.2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 |
2.3 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与项目匹配性研究 |
第三章 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阶段划分及费用构成 |
3.1 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阶段划分 |
3.2 全寿命周期成本 |
第四章 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 |
4.1 项目决策阶段初始化建设成本的造价控制 |
4.2 项目设计阶段初始化建设成本造价控制 |
4.3 项目形成阶段初始化建设成本的造价控制 |
4.4 项目结算阶段初始化建设成本的造价控制 |
4.5 项目使用阶段运行维护成本的控制 |
4.6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评价方法 |
4.7 案例应用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3 论文创新之处 |
1.5 本章小结 |
2 全寿命周期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工程造价与管理 |
2.1.1 工程造价 |
2.1.2 工程造价管理 |
2.2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和局限性 |
2.2.1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发展 |
2.2.2 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局限性 |
2.3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意义 |
2.3.1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 |
2.3.2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 |
2.3.3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
2.3.4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内涵 |
2.4 本章小结 |
3 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
3.1 公租房的相关基本概念 |
3.1.1 公租房概念 |
3.1.2 公租房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比较 |
3.1.3 公租房的特征 |
3.2 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概述 |
3.2.1 公租房全寿命周期 |
3.2.2 公租房全寿命周期阶段划分 |
3.3 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
3.3.1 公租房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
3.3.2 公租房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特点 |
3.3.3 公租房的各个阶段特点和其影响力 |
3.3.4 公租房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
3.4 本章小结 |
4 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 |
4.1 公租房的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思路 |
4.2 公租房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原则 |
4.3 公租房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确定 |
4.3.1. 公租房资金成本估算 |
4.3.2 公租房环境成本估算 |
4.3.3 公租房社会成本估算 |
4.3.4 公租房成本估算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控制 |
5.1 全寿命周期公租房成本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
5.1.1 公租房项目各地建设现状 |
5.1.2 各地公租房项目集中体现的问题 |
5.1.3 公租房项目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控制的必要性 |
5.2 全寿命周期公租房成本管理的特点 |
5.3 公租房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成本管理控制 |
5.3.1 决策阶段成本管理控制 |
5.3.2 设计阶段成本管理控制 |
5.3.3 施工阶段成本管理控制 |
5.3.4 运营阶段成本管理控制 |
5.4 本章小结 |
6 西安公共租赁房 LCC 实例研究 |
6.1 项目简介 |
6.1.1 蓝博公寓基本情况 |
6.1.2 蓝博公寓项目自身特点 |
6.2 蓝博公寓全寿命周期成本模拟估算 |
6.2.1 蓝博公寓资金成本估算 |
6.2.2 蓝博公寓环境成本估算 |
6.2.3 蓝博公寓社会成本估算 |
6.2.4 蓝博公寓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分析的不足之处 |
6.3 蓝博公寓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控制 |
6.3.1 蓝博公寓决策阶段成本管理控制 |
6.3.2 蓝博公寓设计阶段成本管理控制 |
6.3.3 蓝博公寓施工和运营阶段成本管理控制 |
6.4 蓝博公寓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控制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9)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节能建筑项目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途径及方法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基本理论 |
2.1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理念 |
2.1.1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含义 |
2.1.2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
2.2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体系 |
2.2.1 传统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
2.2.2 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体系组织形式 |
2.3 全寿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引入节能建筑项目的意义 |
3 节能建筑物的全寿命期造价管理 |
3.1 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3.1.1 建筑物节能关键部位分析 |
3.1.2 节能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
3.2 节能建筑项目各阶段造价管理 |
3.2.1 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
3.2.2 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
3.2.3 项目实施阶段的造价管理 |
3.2.4 项目运营维护阶段的造价管理 |
3.3 节能建筑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成功要素 |
4 案例分析:某节能建筑项目 |
4.1 项目概述 |
4.2 项目的节能方案 |
4.3 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的分析和评价 |
5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全寿命周期成本研究概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研究存在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参考文献 |
2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2.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 |
2.1.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 |
2.1.2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内涵 |
2.1.3 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成本特点 |
2.1.4 现金流量与现金流量图 |
2.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 |
2.2.1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阶段成本 |
2.2.2 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 |
2.2.3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组成 |
2.2.4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特点 |
2.3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
2.3.1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过程 |
2.3.2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时机 |
2.3.3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特点 |
2.3.4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优点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内部成本 |
3.1 内部成本构成 |
3.2 决策设计阶段及施工建设阶段成本 |
3.2.1 总成本构成分析 |
3.2.2 土建成本构成分析 |
3.2.3 机电设备成本构成分析 |
3.2.4 主要成本构成 |
3.2.5 决策设计阶段及施工建设阶段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3 运营维护阶段成本 |
3.3.1 运营维护阶段成本构成 |
3.3.2 运营维护阶段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3.4 报废回收阶段残值 |
3.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城市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外部成本 |
4.1 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成本特征分析 |
4.2 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成本的构成 |
4.3 社会承担的外部成本 |
4.3.1 阻断成本 |
4.3.2 经济增长收益 |
4.3.3 公交替代收益 |
4.3.4 能源消耗节约收益 |
4.3.5 环境成本 |
4.3.6 噪声成本 |
4.3.7 其他成本 |
4.4 他人和其它生产者承担的外部成本 |
4.4.1 沿线不动产增值效益 |
4.4.2 劳动生产率提高收益 |
4.4.3 旅行时间节约收益 |
4.4.4 安全性提高收益 |
4.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 |
5.1 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内部成本模型 |
5.1.1 决策设计阶段成本现值模型 |
5.1.2 施工建设阶段成本现值模型 |
5.1.3 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现值模型 |
5.1.4 报废回收残值模型 |
5.1.5 内部成本模型 |
5.2 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外部成本模型 |
5.2.1 阻断成本 |
5.2.2 经济增长收益 |
5.2.3 公交替代收益 |
5.2.4 能源消耗节约收益 |
5.2.5 环境成本 |
5.2.6 沿线不动产增值效益 |
5.2.7 劳动生产率提高收益 |
5.2.8 旅行时间节约收益 |
5.2.9 安全性提高收益 |
5.2.10 噪声成本模型 |
5.2.11 外部成本现值模型 |
5.3 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模型中有关参数的选择 |
5.3.1 折现率 |
5.3.2 项目寿命期与计算期 |
5.4 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6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 |
6.1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框架 |
6.1.1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的概念 |
6.1.2 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目标 |
6.1.3 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优化内容 |
6.2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数学模型 |
6.2.1 目标函数 |
6.2.2 约束条件 |
6.2.3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数学模型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7 城市轨道交通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方法 |
7.1 完全信息下成本计算方法 |
7.2 不完全信息下成本估算方法 |
7.3 大量样本信息成本估算方法 |
7.4 小样本成本估算方法 |
7.4.1 模糊聚类 |
7.4.2 支持向量机 |
7.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8 工程应用—石家庄市轨道交道1号线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 |
8.1 石家庄市轨道交通规划 |
8.2 折现率、寿命期和残值率等参数的确定 |
8.3 决策设计阶段成本计算 |
8.4 施工建设阶段成本计算 |
8.5 运营维护阶段成本计算 |
8.5.1 运营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8.5.2 运营成本计算 |
8.6 阻断成本 |
8.6.1 阻断区间的划分 |
8.6.2 经济预期增长率 |
8.6.3 阻断交通量 |
8.6.4 通道交通容量 |
8.6.5 阻断成本 |
8.7 噪声成本 |
8.8 其他成本 |
8.9 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 |
8.10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9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后续工作展望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城市水利工程造价偏高的原因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D]. 张欣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日照市公共服务领域PPP模式发展研究[D]. 王婷.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沈阳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标及试点区域实施方案的研究[D]. 王宇阳.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4]基于人与自然协调的广州旧城滨水地区设计研究[D]. 刘锐.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5]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以A房地产公司B项目为例[D]. 陈锦哲. 江苏大学, 2016(11)
- [6]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以XX房地产项目为例[D]. 周静文. 重庆理工大学, 2015(03)
- [7]工程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研究[D]. 袁东升. 天津大学, 2013(01)
- [8]公租房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研究[D]. 李雅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9]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在节能建筑项目的应用研究[D]. 汪亚宁.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9)
- [10]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广义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与应用研究[D]. 陈进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