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B6.0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及其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卢亚琪[1](2020)在《基于SEP 2.0的智能电网用户侧通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电网用户侧通信技术是确保电网用户侧和供应侧之间双向电力信息交互的关键。由于电网用户侧设备种类繁多、通信技术多样,为用户侧智能设备提供一套通用的数据传输和应用接口,提高电网供应侧和用户侧不同平台或设备信息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智能电网用户侧通信技术展开研究,设计并开发了基于SEP 2.0(Smart Energy Profile 2.0)通信标准的上层中间件开发方案,降低了SEP 2.0标准的开发复杂度,提高了其在电网用户侧的适用范围。首先,本文阐述了SEP 2.0在用户侧应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了SEP 2.0和Simple Link Wi-Fi解决方案,对SEP 2.0信息模型、功能集和Simple Link Wi-Fi解决方案的应用特点、协议栈进行分析,为后续中间件的研发打下理论基础。其次,针对SEP 2.0在用户侧应用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Simple Link Wi-Fi解决方案的SEP 2.0上层中间件的研发方案,搭建了SEP 2.0开发框架。硬件方面,使用Simple Link Wi-Fi CC3220SF Launch Pad,软件方面,通过对URI查询字符串和XML文件的处理,实现电网与用户侧之间的数据交互;通过对安全项目的设置,实现数据的安全传输;通过使用m DNS和对服务名称、TXT记录格式等内容的设置,实现定位包含需要访问的功能集的服务器设备。最后,基于SEP 2.0上层中间件进行智能电能表应用案例研发,主要从计量、定价、账单三个功能进行通讯过程分析和开发,验证所研发SEP 2.0上层中间件的有效性。
李运生[2](2012)在《基于TTCAN的码头供电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船舶运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船舶到港停泊所产生的污染,船舶岸电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但随着用电船舶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到港船舶使用岸电的管理越来越复杂,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且同时为了满足监控系统中各信息的实时性,本课题提出了基于TTCAN通信机制的码头供电监控管理方案。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实时性取决于TTCAN网络的实时性,所以可以通过优化TTCAN的系统矩阵(静态调度表)来提高监控系统的实时性,传统方式采用平均分配优化算法,这已无法满足系统各信息的实时性;传统的遗传优化算法的适应度函数也不能很好的反映优化目标。本课题通过构建TTCAN系统矩阵的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系统矩阵设计过程中的各参数,并给出了各参数的计算公式,为了更好的设计系统矩阵,提出了系统矩阵的三个约束条件,从而使系统矩阵的设计过程可以进行量化处理;并且提出了基于字母编码的改进遗传优化算法,把网络信息的系统矩阵转化成字母形式的矩阵,通过结合数学模型,将信息实时率作为遗传优化算法的适应度函数,通过实验仿真和现场调试,经过字母编码遗传算法优化后的静态调度表能满足系统各信息的实时性要求。针对于到港船舶的用电特点,本课题设计了码头供电监控分站控制板的硬件和软件,以及具有远程监控管理功能的码头供电监控管理软件。在充分考虑了现场干扰的前提下,CAN总线的通信电路采用了数字隔离技术;码头供电监控分站使用了OLED显示屏和键盘,从而方便了用户用电操作;针对于系统各节点时钟步调不统一,通过软件设计使各节点具有统一的网络时间单元(NTU),从而保证了各节点的时间统一;针对于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数据信息复杂性,设计了基于SQL Sever2005的数据库,从而实现了对系统信息的有效管理。通过福建三江口港口码头的应用,说明了上述方案的可靠性,系统的通信实时性到达预期效果。
于佳[3](2008)在《配电网规划优化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配电网规划是电网改造与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作为电力网的末端而直接与用户相连,敏锐地反映着用户在安全、优质、经济等方面的用电要求。随着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配电网络规划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规划方法的研究也从最初的方案比较和数学优化方法发展到近几年应用比较广泛的现代启发式算法。论文对近几年兴起的仿生优化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配电网GIS环境下,针对配电网规划的特点,将粒子群算法与蚁群算法应用到配电网规划中,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电网改造和规划质量,满足配电网建设发展的需要。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理信息系统是能够收集、管理、查询、分析、操作以及表现与地理相关的数据信息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它能够为分析、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持平台。论文应用GIS管理规划所需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将需要规划的电网直观地显示于规划人员的面前,使配电网规划实现了可视化,使规划过程更具交互性,并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使变电站选址规划避开了山地、河流等不适宜的位置,规划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2)将粒子群算法引入到变电站选址优化问题的求解中,并运用惯性权重动态调整策略,有效地平衡了算法的全局和局部搜索能力,从而改善了PSO算法的性能。在变电站选址定容过程中,以GIS数据库为平台,充分考虑地理信息系统对规划站址的影响,尝试把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和图形问题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某市变电站选址定容的工程实际中,算例分析结果表明,GIS和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结合提高了变电站优化规划过程中得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和收敛速度,并实现了规划的可视化。(3)针对变电站选址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的模糊量的特点,论文在获取若干可行待选站址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粗集-模糊识别理论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变电站选址的专家优化调整过程中。对影响站址选择的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尝试将粗集理论中属性重要度的概念引入到变电站选址评价的权重确定过程中,并研究了运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确定各选址决策指标和样本数据的优属度的方法。(4)配电网网架规划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组合优化问题,现代启发式算法做为一种新兴的智能优化算法已经逐步得到了重视并开始应用于该领域,但目前各种现代启发式算法仍存在计算速度和收敛性的问题。论文针对基本蚁群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缺点,首次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蚁群算法,它在基本蚁群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动态调整信息素挥发因子p来控制其正反馈过程,提高了网络优化规划过程中得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和收敛速度。并针对配电网络的辐射性特点,使用生成树算法来指导蚂蚁的搜索过程,可以避免网络辐射性的检验,大大提高算法的优化效率。算例分析显示,在相同参数下,改进蚁群算法的迭代次数明显减少。结果表明,改进蚁群算法提高了电力网络优化规划过程中得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和收敛速度。
樊丰华[4](2008)在《基于PLC通信的配电网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分析了基于PLC通信的配电网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主要利用配电网中的10 kV电力线作为传输媒介实现监控中心与监控终端之间实时可靠的通信。根据配电网管理需求,利用面向对象语言VC++6.0开发界面友好,使用方便的配电网管理系统后台管理软件。配电网管理系统后台管理软件主要实现了部分SCADA与GIS功能的集成。利用MapX控件开发配电网GIS管理功能,突出配电网可视化管理。针对配电网特点,分析DNP3.0协议的基础上,制定遥测、遥信和遥控通信协议,并通过串口实现数据传输。管理软件利用不同的功能模块实现配电网涉及到各类数据的处理,并存储于SQL Server 2000关系型数据库。
晏林勇[5](2007)在《基于面向对象的失业保险系统分析与设计宜春市就业信息子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失业保险在劳动就业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治理劳动就业问题的重要保障。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推动江西省劳动就业的信息化发展,便于决策者宏观调控,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咨询,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本文以宜春市劳动就业局的就业信息系统开发为项目背景,在已有系统模型的基础上,利用Boland公司的Boland c++ builder平台实现了该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征缴管理,发放管理,信息维护,日常查询等模块,采用C/S/S结构,即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具有面向对象软件可重用和可维护性良好的特点。目前该系统已运行在江西省宜春市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上,支持中心日常的就业信息管理工作。从用户的反馈情况得知,该系统为就业系统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全方位支持日常相关工作;同时,满足了中心信息管理需求,减少了工作中的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马民涛,赵永梅,李旭,仁杰[6](2006)在《基于MapGIS的中小区域地下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MapGIS作为地理信息基本工作的平台,以组件式为开发方式,采用Visual Basic6.0为开发工具,以北京雁栖开发区为例,建立了适用于中小区域的地下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根据系统设计的原则和管网数据的特点,说明了系统总体结构,合理组织管网数据与工作底图数据并实现了系统各项功能,为中小区域的基础设施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种经济、灵活的高技术管理工具。
赵春水,许镇琳,王秀芝,杨晓东,赵卫平[7](2004)在《电能量自动计费及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该系统集成了单片机数据采集、RS 485总线通讯、大型关系数据库、B/S、C/S、ActiveX等技术,实现了电能远程计量、分类分时段计费、电力负荷管理,具有通用化、模块化、网络化的特点。经实际运行验证,系统测量准确,功能完善,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徐志范[8](2004)在《VB6.0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及其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讨论了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概念 ,VB6 0的面向对象特性 ,以及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运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程序设计的具体应用
二、VB6.0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及其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B6.0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及其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EP 2.0的智能电网用户侧通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用户侧通信技术 |
1.2.2 智能电网用户侧相关通信标准和组织 |
1.2.3 SEP2.0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SEP2.0和Simple Link Wi-Fi技术研究 |
2.1 Smart Energy Profile2.0 技术研究 |
2.1.1 SEP2.0信息模型 |
2.1.2 SEP2.0功能集 |
2.2 Simple Link Wi-Fi解决方案技术研究 |
2.2.1 特点与应用 |
2.2.2 协议栈分析 |
2.3 SEP2.0和Simple Link Wi-Fi技术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EP2.0上层中间件研发 |
3.1 开发环境搭建 |
3.2 数据传输 |
3.2.1 URI查询字符串处理 |
3.2.2 XML文件处理 |
3.3 安全 |
3.4 服务发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EP2.0中间件的智能电能表应用案例开发 |
4.1 智能电能表规范 |
4.2 智能电能表设计 |
4.2.1 智能电能表系统设计 |
4.2.2 智能电能表原型机设计 |
4.3 智能电能表功能实现 |
4.3.1 计量功能 |
4.3.2 定价功能 |
4.3.3 账单功能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基于TTCAN的码头供电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到港船舶的港口污染及岸电技术 |
1.1.2 到港船舶的岸电使用特点 |
1.1.3 码头供电监控系统总体功能 |
1.2 相关领域概述及研究现状 |
1.2.1 供电监控技术的概述 |
1.2.2 电能计量的发展 |
1.2.3 远程自动抄表方式的现状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 |
1.3.1 课题主要内容 |
1.3.2 课题的创新点和先进性 |
第2章 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 |
2.1.1 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 |
2.1.2 监控分站的功能需求 |
2.1.3 通信网络要求 |
2.2 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
2.2.1 港口码头的岸电技术 |
2.2.2 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 |
2.2.3 码头供电监控分站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 TTCAN 实时通信 |
3.1 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通信机制 |
3.1.1 监控系统的通信方式 |
3.1.2 监控系统的通信特点 |
3.1.3 监控系统的通信机制选择 |
3.2 TTCAN 的系统矩阵优化 |
3.2.1 系统矩阵参数分析 |
3.2.2 系统矩阵的约束条件 |
3.2.3 遗传算法优化系统矩阵 |
3.2.3.1 编码及适应度函数选择 |
3.2.3.2 遗传算法过程 |
3.2.3.3 遗传算法仿真 |
3.2.3.4 仲裁窗信息的优化 |
3.3 系统通信的实时算法实现 |
3.3.1 系统通信网络分析 |
3.3.2 网络的系统矩阵 |
3.4 TTCAN 的实现 |
3.4.1 TTCAN 的同步时间 |
3.4.2 信息标识符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码头供电监控控制板的设计 |
4.1 控制板硬件设计 |
4.1.1 C8051F040 的简介 |
4.1.2 数据采集接口设计 |
4.1.3 人机接口的设计 |
4.1.3.1 IC 卡接口 |
4.1.3.2 键盘接口 |
4.1.3.3 显示接口 |
4.1.4 驱动接口的设计 |
4.1.4.1 指示灯接口 |
4.1.4.2 继电器控制接口 |
4.1.5 远程通信 CAN 接口 |
4.1.6 控制板的电源设计 |
4.1.7 硬件抗干扰设计 |
4.2 控制板软件设计 |
4.2.1 人机接口软件设计 |
4.2.1.1 读卡软件设计 |
4.2.1.2 用电操作过程软件设计 |
4.2.2 系统信息采集软件设计 |
4.2.3 TTCAN 通信软件设计 |
4.2.4 断电控制软件设计 |
4.2.5 软件的抗干扰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码头供电监控管理软件的设计 |
5.1 监控管理软件的总体设计 |
5.2 数据表设计 |
5.3 上位机的 TTCAN 通信 |
5.4 监控软件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应用 |
6.1 三江口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
6.2 码头供电监控系统的现场调试 |
6.3 三江口码头供电监控系统运行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配电网规划优化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配电网规划的研究概况 |
1.2.1 配电网的发展概况 |
1.2.2 配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基本流程 |
1.2.3 配电网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规划的理论基础 |
2.1 配电网的分类与供电要求 |
2.2 配电网规划的分类与规划编制 |
2.3 配电网规划基础资料 |
2.3.1 现状电网资料 |
2.3.2 电力需求预测 |
2.4 配电网潮流计算 |
第三章 GIS理论及其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
3.1 GIS的发展概况 |
3.2 GIS简介 |
3.2.1 GIS的分类与构成 |
3.2.2 空间数据模型 |
3.2.3 空间数据的获取与管理 |
3.2.4 空间数据的空间分析 |
3.2.5 空间数据的数据挖掘 |
3.3 GIS在配电网规划中的应用 |
3.3.1 GIS技术在配电网规划中的优越性 |
3.3.2 基于GIS配电网规划的体系结构 |
第四章 变电站选址优化设计 |
4.1 变电站选址的意义 |
4.2 变电站选址的特点 |
4.3 变电站选址原则 |
4.4 变电站选址的模型分析 |
4.4.1 最优选址问题 |
4.4.2 变电站选址优化数学模型的分类 |
4.4.3 最优选址问题的数学模型 |
4.4.4 变电站选址的优化模型 |
4.5 变电站选址研究综述 |
4.6 变电站选址优化规划 |
4.6.1 新增变电站容量、数量的确定 |
4.6.2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
4.6.3 粒子群算法的优化过程 |
4.6.4 粒子群算法的改进策略 |
4.6.5 改进粒子群算法在变电站选址优化规划中的应用 |
4.7 算例分析 |
4.7.1 算例一 |
4.7.2 算例二 |
第五章 变电站选址的专家优化调整 |
5.1 模糊模式识别理论 |
5.1.1 模糊模式识别的基本概念 |
5.1.2 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 |
5.2 粗糙集理论 |
5.2.1 粗糙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5.2.2 粗糙集理论的特点 |
5.2.3 粗糙集的基本概念 |
5.3 粗集—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在变电站优化规划中的应用 |
5.3.1 指标特征值矩阵 |
5.3.2 相对隶属度矩阵 |
5.3.3 元素权重向量阵 |
5.3.4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 |
5.4 算例分析 |
第六章 配电网网架结构优化 |
6.1 网架结构优化的特点 |
6.2 网架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
6.3 网架优化的优化算法 |
6.4 基本蚁群算法 |
6.4.1 基本蚁群算法的原理 |
6.4.2 基本蚁群算法的特点 |
6.4.3 基本蚁群算法的基本概念 |
6.4.4 基本蚁群算法的优化过程 |
6.4.5 基本蚁群算法的缺点及改进策略 |
6.4.6 基本蚁群算法的参数分析 |
6.5 图论 |
6.5.1 图论的基本定义 |
6.5.2 最小生成树的构造方法 |
6.6 改进蚁群算法在配电网网架优化中的应用 |
6.6.1 搜索策略的改进 |
6.6.2 参数的改进 |
6.6.3 改进蚁群算法在配电网网架规划中的优化过程 |
6.7 算例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基于PLC通信的配电网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配电网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外配电网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
1.2.2 国内配电网管理的发展和现状 |
1.2.3 配电网管理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配电网管理系统PLC 通信方案 |
2.1 配电网特点 |
2.2 配电网组网方式 |
2.3 配电网通信系统 |
2.3.1 配电网管理系统的通信要求 |
2.3.2 配电网管理系统常用通信方式 |
2.4 PLC 通信方案 |
2.4.1 PLC 通信概述 |
2.4.2 PLC 通信技术在配电网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 |
2.4.3 配电网管理系统PLC 通信方案 |
2.4.4 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配电网管理中的应用 |
3.1 GIS 概述 |
3.1.1 地理信息系统的组成 |
3.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
3.1.3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
3.1.4 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
3.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配电网管理中的应用 |
3.2.1 配电GIS 的特点及其相关技术 |
3.2.2 GIS 在配电网管理的应用现状 |
3.2.3 配电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电网管理系统设计 |
4.1 配电网管理系统的概述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编程语言 |
4.2.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3 地理信息系统子模块开发平台的选择 |
4.2.4 配电网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4.2.5 通信规约设计 |
4.2.6 通信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配电网管理系统后台管理软件的实现 |
5.1 登录界面 |
5.2 可视化管理模块 |
5.3 曲线绘制模块 |
5.4 数据查询模块 |
5.5 参数设置模块 |
5.6 数据采集模块 |
5.7 开关控制模块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5)基于面向对象的失业保险系统分析与设计宜春市就业信息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意义及依据 |
1.2 信息系统与面向对象 |
1.3 国内外保险信息系统发展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二章 系统网络架构设计 |
2.1 系统架构介绍 |
2.2 数据库服务器 |
2.3 应用服务器系统 |
2.4 系统联网 |
第三章 系统软件设计 |
3.1 设计依据 |
3.1.1 面向对象的方法 |
3.1.2 面向对象方法在MIS中的应用研究 |
3.1.3 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分析与设计 |
3.2 设计原则 |
3.3 系统需求分析 |
3.3.1 单位登记需求分析 |
3.4 系统软件架构 |
3.4.1 系统与宜春市劳动就业信息系统的关系 |
3.4.2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
第四章 失业保险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
4.1 三层软件结构 |
4.1.1 传统的C/S架构 |
4.1.2 系统软件结构体系 |
4.1.3 系统软件结构与两层软件结构的比较 |
4.2 系统安全 |
4.3 数据库系统 |
4.3.1 数据库物理结构的设计 |
4.3.2 系统硬盘的划分及分配 |
4.4 数据备份 |
4.4.1 数据后备系统概述 |
4.4.2 数据备份方式 |
4.4.2.1 物理备份 |
4.4.2.2 逻辑备份 |
4.4.3 失业保险信息系统对数据备份的要求 |
4.4.4 数据备份恢复方案和策略的制定 |
4.4.4.1 Oracle备份策略 |
4.4.4.2 Oracle的备份特性 |
4.4.5 主要备份和恢复手段 |
4.4.6 辅助备份手段 |
4.4.7 备份系统组成 |
第五章 系统模块的实现 |
5.1 应用软件开发平台 |
5.2 系统主要模块功能及工作流程 |
5.2.1 单位征缴 |
5.2.2 失业金发放 |
5.2.3 查询统计 |
5.3 模块的实现 |
5.3.1 征缴管理模块 |
5.3.2 发放管理及其他模块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失业保险部分模块的实现 |
1.1 发放管理 |
1.1.1 失业保险待遇审核 |
1.1.2 单独签到 |
1.1.3 失业保险金批量申领 |
1.1.4 暂停/恢复发放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6)基于MapGIS的中小区域地下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1.1 系统开发工具 |
1.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1) 实用性原则: |
(2) 可靠性原则: |
(3) 科学规范性原则: |
(4)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式原则: |
1.3 系统的结构设计 |
2 数据获取及数据库的建立 |
2.1 开发区地形图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库的建立 |
2.2 地下管网数据的获取及数据库的建立 |
3 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
3.1 管网管理功能 |
3.2 管网分析功能 |
3.3 管网维护功能 |
3.4 系统安全设置 |
4 实际运行效果 |
5 结语 |
(7)电能量自动计费及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系统整体结构 |
2 智能抄表器硬、软件设计实现 |
2.1 硬件设计 |
2.2 软件设计 |
(1) 实时采集脉冲电度表脉冲, 存入实时数据缓冲区。 |
(2) 按广播方式和扫描方式与上位机进行通讯。 |
3 上位机系统设计实现 |
4 结束语 |
四、VB6.0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及其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EP 2.0的智能电网用户侧通信技术研究[D]. 卢亚琪.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TTCAN的码头供电监控系统设计[D]. 李运生. 江苏科技大学, 2012(04)
- [3]配电网规划优化方法的研究[D]. 于佳.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1)
- [4]基于PLC通信的配电网管理系统研究[D]. 樊丰华.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5]基于面向对象的失业保险系统分析与设计宜春市就业信息子系统[D]. 晏林勇. 南昌大学, 2007(06)
- [6]基于MapGIS的中小区域地下综合管网信息系统的建立[J]. 马民涛,赵永梅,李旭,仁杰. 给水排水, 2006(06)
- [7]电能量自动计费及负荷管理系统的设计[J]. 赵春水,许镇琳,王秀芝,杨晓东,赵卫平.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04(04)
- [8]VB6.0的面向对象开发技术及其在电力负荷管理系统中的运用[J]. 徐志范.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4(01)
标签: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电力负荷论文; 矩阵管理论文; 智能监控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