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性别与发展理论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杜芳琴[1](2021)在《入脑入心 扎根创新——乡村治理的行动研究案例》文中提出以登封市周山村为个案,对性别研究者和农村教育行动者同村民一起推进探索村庄治理的过程进行了阶段性回顾。该研究不同于传统田野实证研究的观察—分析—解释—结论的模式,而是与在地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村庄治理20年间发生变化过程贯穿始终的行动研究。采用社会性别视角和性别分析方法,开展与合作伙伴连续性的性别赋权,以三度修订村规民约的制度完善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治理作为时空载体,观察以人为本的村民主体如何用入脑入心的艺术赋权来完善有效治理的村庄制度,从而进一步落实赋权艺术促进制度健全和扎根创新,营造"村庄活起来""人情暖起来""家乡美起来"在地扎根的新农村和未来憧憬。
宋少鹏,高小贤[2](2021)在《“妇女/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历史语境、组织实践、理论反思》文中指出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以自己为方法",以高小贤的个体经历为对象,把高小贤及其参与的妇女/性别发展项目放置在更大的时代背景和更长的历史—文化脉络里,通过追随高小贤的视角、追溯她的思想历程来呈现她为何接受GAD,如何创建与改革组织让GAD落地,在什么样的事件与思想触发下不断地推动她反思,思考GAD的本土化、中国经验以及中国本土的"妇女/性别与发展"。并以此来呈现1990年代初外来的GAD作为一种触媒,是如何激活与对接深嵌在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的"妇女研究者/妇女工作者"与农村妇女工作经验,生长出不同于GAD的西方模式而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性别与发展"实践。
王妍[3](2021)在《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经济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国家政策和影视制作行业的影响,我国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制作水平、内容创作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在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反映这种社会巨变的思想主题和一系列从传统到现代转化的人物形象,其中最能体现时代思想和艺术变革的是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其具有多元的意识嬗变和形象创新。从二十世纪三十代开始,乡村女性形象在中国影视艺术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与中国乡村社会传统观念和五四新文化启蒙主义思想相纠葛,乡村女性形象具有传统与现代双重意识。新时代与旧时代的文化冲突、思想冲突以及大环境的变迁,都是女性形象变迁的原因。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题材电影和电视剧创作,在新时期同类题材创作的基础上,再次肩负起了反映社会变革和变革中的乡村女性形象和女性意识的历史重任,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社会风貌和乡村女性群像。她们是传统文化的现实载体,更是思想解放的主体。我们在梳理和评价这些形象鲜明的乡村女性形象时,不能不思考几个问题:她们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她们与新时期姊妹们有些什么样的异同?她们的形象塑造具有哪些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作为观众和研究者我们要以什么样的视角去诠释这些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及其塑造方式?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努力在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中去寻找相关答案。从社会学和影视创作理论的角度分析并阐述新世纪以来乡村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类型和呈现方式,以表现对乡村女性群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注。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大潮的惯性影响下,新世纪影视剧中乡村女性的形象也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以此其形象的变迁来印证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历程,并从中看到了乡村女性在人生价值观、道德取向、情感诉求等方面的变化。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女性的社会处境也发生进一步变化乃至分化。在市场化、都市化和网络化等浪潮冲击下,中国乡村社会结构、道德伦理、人生行为和家庭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其中乡村女性的身份、价值和命运的变化最为显着。以乡土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够充分表征这种时代的新变化,另一方面也能够最适宜表达中国社会传统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对于当下的深层影响。不同于以往或从电影或从电视的单一形式和单部作品的角度分析乡村女性形象的常见方式,本文以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创作为起点进行纵向梳理、以作品中女性形象类型及其特征横向比较的全方位视角,力求从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发展演变和乡村女性形象谱系的延续中,去溯源乡村题材影视剧对乡土和乡村女性的重新审视和再塑造,同时从中探索新世纪中国乡土社会的变革及其引发的乡村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职业身份、价值观念的变化过程。通过梳理乡村题材影视剧的女性形象谱系及其人生历程,发现当下乡村女性形象大致分为两大系列:一类是更加趋于开放和现代的乡村女性形象。她们接受了当代文明的洗礼,也留下了当代文明的伤疤。这类女性通过现实和网络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并给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她们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勇于挑战传统宗法观念和女性道德,争取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家庭地位。这类女性形象包括乡村女干部、女性创业者和某些大学生女村官等。同时,在现代文明和都市文化的负面影响下,乡村女性形象也发生了现代性的畸变。她们从社会底层冲杀出来寻找自己新的人生之路,这是一种正常的人性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将人性良知、自然身体和个人尊严都变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资本,金钱至上、自我中心、纵欲享乐成为其追求的价值观。当代乡村题材影视剧生动地刻画了这些堕落或复杂女性的形象,其中包括乡村女贪官、风尘女和留守情妇等。另一类是受传统道德影响和宗法观念迫害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中国乡村社会和农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遍和最持久的保守者,往往也是最终的受害者。由于乡村社会与现代文明的自然间隔,传统文化对于乡村女性的影响源远流长。这种影响培养和保留了中国乡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征,具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和审美价值。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大量出现的贤妻良母形象是其中的代表,她们是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好儿媳和好邻居。在商品化大潮中,这类形象和这种思想性格成为现实生活的东方女性的楷模,也成为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审美价值中最诱人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贤妻良母式的传统乡村女性形象往往是建构在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坚忍性格之上的,她们往往是传统道德的崇高者,又是封建道德的殉葬者。因此,除去正常的贤妻良母之外,在传统乡村女性中还有传统道德的牺牲品。新世纪以来,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一支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抛家舍业辛勤劳作,为城市建设和城里人的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支队伍在新时期是人数寥寥的,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迅速壮大,同时也就在乡村社会产生出另外一支数量众多的队伍—留守妇女。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塑造了许多留守妇女这一新的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她们的人生处境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过去寡妇和弱女的命运。作品在描写这些人物形象时,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但同时也表现出将其与贤妻良母形象融合的模糊认识。当然,不能简单地将是否走出家庭或乡村作为新旧女性和觉醒蒙昧女性形象的划分依据,因为从新世纪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家务劳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分工,家庭主妇或者全职太太也可能是一种新女性的形象。但是,在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这类的形象和观念还十分鲜见,可能就是因为乡村社会的现实状况和农民意识制约所致。论文在比较全面的对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类型进行了归类、界定的基础上,对于“留守妇女”“风尘女”等形象及其评价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这些问题与困惑不仅仅在影视作品创作中会遇到,而且还是“女性形象”在社会变革中必然面临的困惑。因此,以女性形象为理论出发点,将新世纪以来的乡村影视作品创作为背景,探讨未来女性形象塑造的发展新途径,试图为影视剧中的女乡村性形象的创作及批评提出一点有价值的参考。在这两大类乡村女性形象系列之间,还有两种跨界性的女性形象,那就是靠近现代文明的大学生女村官和靠近乡村民间文化的农村“泼妇”形象。大学生女村官严格来说不属于乡村社会中人,但是其中扎根农村就业的女村官从身份和生活来说,具有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新女性形象特质;而“泼妇”形象既有传统乡村民间文化的源流,又有现代文化的自我意识张扬。应该说,乡村现代女性中的这两类形象大多并不是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才新出现的人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时期文艺中已经登场,但是,在新世纪同类题材影视剧中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和鲜明,而且这其中有的是新出现的女性形象。不同于二十世纪的乡村题材影视作品,新世纪同类题材的创作者具有了新的人学思想和美学理念,对于乡村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更加多样,特别是受当代影视艺术观念和技巧的影响,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多元性,显示出新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复杂性。而在艺术手法上更加注意融会新的视听语言表现方式,特别是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与现代主义表现技巧相结合,运用色彩、声音、构图和音乐等多种方式的不同变化来刻画各种女性形象,创造了比以往同类题材作品中更加丰富的乡村女性形象。本文力图从个案研究和文本细读中梳理总结出乡村女性形象并全面地分析其影像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意蕴,结合跨学科跨文化研究方法,将所研究的影视作品放置在新世纪市场化、城市化的叙事语境下,对其进行全景式的解读和阐释,并努力综合社会学、传播学、电影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方法,以尽量扩展当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中专门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于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不同艺术手法进行细致的分区,努力在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女性形象建构进行艺术本体分析。新世纪以来的乡村题材的影视作品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用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新风貌,也引起了全社会对乡村女性群体命运的关注。当然,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女性意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特别是在表达女性内在精神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还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讨,进而塑造出具有文艺史价值的典型形象。
王辉,徐红罡[4](2021)在《中国内地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和展望》文中指出女性主义地理学主要研究女性与空间、地方的互动和重构,西方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源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相关研究进展相对缓慢。文章通过关键词搜索,利用主题分析法将研究文献分为女性与城乡空间、就业空间、家庭空间、女性人才与地理、文学艺术空间、旅游六个主题,归纳和分析目前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引起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总起来说,国内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问题紧密地与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相关联,体现了很强的现实关怀,结论对中国未来的政策有借鉴作用。但研究中主要借鉴了西方理论,缺少自己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未来学者们应继续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关注本土情境和中国经验,从性别、空间、可持续的交叉领域切入,生产本土女性主义地理学知识。
邢二涛[5](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妇女养老保障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苏瑾[6](2021)在《乡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基于F机构乡村社区发展项目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芦晓萌[7](2021)在《女性参与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马晓晴[8](2021)在《社会工作推动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实务研究 ——以X社区妇女自助互助项目为例》文中认为
孙雅[9](2021)在《性别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雷陈陈[10](2021)在《农村妇女社区参与研究 ——以贵阳市M村为例》文中认为
二、从性别与发展理论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性别与发展理论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入脑入心 扎根创新——乡村治理的行动研究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背景与过程 |
(一)周山村简况 |
(二)二十年来的过程与背景 |
1. 三次修订性别平等的村规民约(2002—2015) |
(1)从性别平等教育到首次修订村规民约(2002—2011) |
(2)两度重修完善村庄治理制度(2012—2015) |
2. 村民作为主体:制度/文化全面治理的扎根创新(2015年至今) |
二、概念与方法 |
(一)行动研究视角的社会性别在地转换 |
(二)性别赋权:概念与运作 |
1. 妇女与性别赋权(empowerment) |
2. 艺术与性别赋权 |
3. 草根艺术赋权的多形态 |
三、入脑入心:性别视角的艺术赋权助推村庄制度建设 |
(一)教育赋权:姐姐妹妹站起来(2002—2008) |
1. 组织起来,建立协会 |
2. 性别赋权:自信、性别意识和集体能力的提升 |
3. 姐妹站起来,走向公领域 |
(二)三次修订村规民约,完善性别平等导向的村庄制度 |
1. 破冰:首次修订村规民约 |
2. 遇阻:反对出嫁女村民待遇 |
3. 深广:法理情兼具的新村规民约 |
四、扎根创新:共同行动的赋权艺术圆“周山梦”(2016年至今) |
(一)让村庄活起来 |
1. 村民组织:村庄活起来的中坚和推手 |
2. 互助路:志愿精神和历史承载 |
3. 梦里老家:周山精神扎根创新的发祥地 |
(1)梦里老家:“团结经济”与“周山精神”扎根 |
(2)游学取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蓝图 |
(二)让人情暖起来 |
1. 公共性:“我们的晚年不一样” |
(1)“爷爷奶奶说村规” |
(2)尊老重阳节,展艺学期末 |
2.“家”:人情冷暖的变化 |
(1)夫妻对话谈分工 |
(2)代际:母女与婆媳 |
(3)家族:祠堂变革 |
3. 男声:“周山男性早觉悟” |
(三)让家乡美起来 |
1. 环境之美 |
2. 艺术之美 |
(2)“妇女/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历史语境、组织实践、理论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以自己为方法”的研究进路:对话与反思 |
二、初触GAD理论:历史语境、时代关切与理论需求 |
三、GAD落地中国时的独特历史条件 |
四、GAD实践在中国:以陕西妇女研究会与妇女发展项目为例 |
五、理论反思:从“本土化”到“中国经验” |
六、对话后记 |
(3)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依据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四、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一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历史谱系 |
第一节 “定量”与“变量”:乡村题材影视剧的理论辨析 |
一、“乡村题材影视剧”和“乡村女性形象”的概念界定 |
二、影视剧对“乡村”的发现、叙述和再造 |
三、“乡村题材影视剧”中的文化之“根” |
第二节 “一体”与“多面”:“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
一、1949-1978 年:在传统女性藩篱内外 |
二、1978-1992 年:革命女性的现代借用 |
三、1993-2000 年:世俗女性的“无名”和“分散” |
第二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身份类型 |
第一节 德性与重负:传统乡村女性形象 |
一、传统的贤妻良母 |
二、被“遗弃”的女性 |
三、留守女童 |
第二节 乡土与城市:由乡入城的乡村女性形象 |
一、“打工妹” |
二、“风尘女” |
三、“泼妇” |
第三节 坚守与新生:乡村新女性形象 |
一、女村官 |
二、创业“女强人” |
第三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 |
第一节 转型与裂变:乡村女性主体意识的重构与乡村伦理的转向 |
一、乡村传统伦理中的女性意识 |
二、“女性主义”、乡村传统伦理与女性主体 |
第二节 觉醒与新生:乡村女性意识的强化与乡村伦理的弱化 |
一、现代法理精神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自审 |
二、现代生活和女性主体意识的唤询 |
三、身体爱欲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激发 |
四、女性传统身份的转变和女性主体意识的超越 |
第四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艺术呈现 |
第一节 女性形象塑造与视听语言艺术手段 |
一、视觉与认知:画面元素交错间乡村女性形象的确立 |
二、听觉与情感:声音元素构架与乡村女性形象的烘托 |
第二节 乡村女性形象的审美意蕴 |
一、时代与环境中呈现的形象之美 |
二、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人伦之美 |
三、不同时空交错下的意象之美 |
第五章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价值和愿景 |
第一节 困境突围与精神再造:乡村女性形象的两个价值维度 |
一、影视剧的商业困境与乡村题材的突围 |
二、乡村女性形象的精神意义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完善 |
第二节 愿景与可能性: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 |
一、乡村女性道德和价值观念的理性化 |
二、乡村女性故事的现实化 |
三、乡村女性形象的多元化 |
四、乡村女性意识的内面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世纪乡村题材影视剧主要作品辑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内地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国内女性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2.1 女性与城乡空间 |
2.2 女性与就业空间 |
2.3 女性人才与地理 |
2.4 女性与家庭空间 |
2.5 女性与文学艺术空间 |
2.6 女性与旅游空间 |
3 前景与展望 |
四、从性别与发展理论角度看农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入脑入心 扎根创新——乡村治理的行动研究案例[J]. 杜芳琴.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1(06)
- [2]“妇女/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历史语境、组织实践、理论反思[J]. 宋少鹏,高小贤.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题材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研究[D]. 王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国内地女性主义地理学研究进展和展望[J]. 王辉,徐红罡. 人文地理, 2021(04)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妇女养老保障的历史经验研究[D]. 邢二涛.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6]乡村妇女参与社区发展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 ——基于F机构乡村社区发展项目的实践[D]. 苏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7]女性参与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多伦县为例[D]. 芦晓萌.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8]社会工作推动少数民族妇女发展的实务研究 ——以X社区妇女自助互助项目为例[D]. 马晓晴. 西南大学, 2021
- [9]性别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D]. 孙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10]农村妇女社区参与研究 ——以贵阳市M村为例[D]. 雷陈陈. 贵州民族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