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度贫血剖宫产术致心脏停搏死亡1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骏达,梁凌云,殷艳,马俊旗[1](2021)在《高龄孕产妇心脏病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合并心脏病的特点和母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娩的614例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年龄将其分为适龄组(>18~<35岁)216例和高龄组(≥35岁)398例。比较两组合并心脏病的种类和母儿结局。结果高龄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高于适龄组,心律失常的发病率低于适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孕产妇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胎儿生长受限和医源性早产的发生率高于适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孕妇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高于适龄孕妇,以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居多,心律失常多发于适龄孕妇,高龄合并心脏病孕妇的围生儿结局更差。
徐锦玲[2](2017)在《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力衰竭有其自身特点,孕晚期其血浆渗透压下降20%,总血容量和心排血量增加30%45%[1];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阻力增加、左心后负荷增加;产后因回流血量增多等多种因素致心脏前后负荷均增加,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输液量及速度增加等极易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重度子痫前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危及母胎安全,其病死率高达11.4%[2]。因此,在临床护理重度子痫患者过程中,应提高警惕,仔细观察、注意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
武文斐[3](2017)在《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严重影响患者精神、心理及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其中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Nova Sure impedance controlled endometrial ablation,Nova Sure)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合并药物相关禁忌症、拒绝切除子宫且同时无生育要求的以月经量过多为临床表现的患者。本文旨在探讨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在治疗以月经量过多为临床表现的异常子宫出血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评价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3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因月经量过多行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的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妊娠可能,且无生育要求、术前均已行诊断性刮宫术排除了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月经量PBLAC评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以及血红蛋白测定,并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定期随访观察并记录上述各指标数值,分别与术前对比来评价治疗的效果。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及率表示;计量资料分布如符合正态性,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如不符合正态性,用中位数(M)和上、下四分位数(P25,P75)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中基本情况:36名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测量宫腔深度、宫腔宽度以及手术时间、所用功率、出血量分别为:5.55±0.67cm、4.17±0.26cm、90.53±13.91s、110.69±16.22w及5.31±2.04ml。2月经量PBLAC评分情况:患者术前PBLAC评分为281.50(195.50,325.50),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为:0(0,14.75)、0(0,8.75)、0(0,9.00)及0(0,7.75),与术前相比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痛经程度VAS情况:36名患者术前痛经程度VAS得分为4(0,6.00),其中合并有痛经的人数为21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人数分别为12名、8名、6名和5名,且VAS评分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红蛋白情况: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平均值为89.25±19.33g/L,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为:104.17±13.45g/L、117.72±11.30g/L、118.92±9.80g/L及120.50±6.70g/L,与术前相比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手术有效率均为97.2%;患者闭经率分别为58.3%、66.7%、66.7%及69.4%;性生活满意率为75.00%、80.56%、91.67%及91.67%;手术满意率为97.2%、94.4%、94.4%及91.7%。结论: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可有效减少月经量、缓解痛经程度、改善贫血以及提高性生活满意率,在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中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前无需特殊处理、操作易于掌握以及适用于伴随有多种内科合并症的情况等一系列优点,具有很大临床价值。
侯琳琳[4](2011)在《62例围生期心肌病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探讨围生期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近期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1年1月到2011年1月收治的62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血液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治疗及转归。结果1.一般资料特点:62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中,高龄产妇(年龄≥30岁)35人(56.5%);农民40人(64.5%);初产妇33人(53.2%);产后发病者45人(72.6%),其中在产后1月内发病者33人(53.2%);单胎59例(95.2%);剖宫产37例(59.7%);合并有贫血(血红蛋白≤110g/L)的23例(37.1%);合并有感染的22例(35.5%);合并有高血压的14例(22.6%)。2.临床发病特点:62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表现,其中43例(69.4%)患者以心慌、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急性左心衰竭表现为首发症状。入院时心功能(NYHA分级)III级32例(51.6%)、IV级30例(48.4%)。3.相关检查结果:40例(64.5%)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62例(100%)患者胸片表现为心影增大。60例(96.8%)患者心脏超声提示心脏增大,其中左房左室增大21例(33.9%),左室增大20例(32.3%),全心增大19例(30.6%)。心脏超声提示左室整体活动受抑的44例(7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平均值为57.06±5.82mm,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值为45.13±6.19%。且心功能IV级组LVD较心功能III级组更大(P=0.027),心功能IV级组LVEF较心功能III级组更小(P=0.011),在统计学上均有显着性差异。4.治疗效果及预后:住院期间经过休息、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抗感染、抗栓等综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14例显效,43例有效,5例无效。18例患者出院前复查心脏超声,前后对比LVD和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0),说明治疗有效。以出院时的疗效为界,将本组患者分为好转组(显效和有效)与恶化组(无效)作为应变量;年龄、发病时间、产次、产式、职业、心功能分级、贫血有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为协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LVD和LVEF(P=0.041,P=0.044)为预测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本组62例围生期心肌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与国内外无明显差异,但本组患者初产妇占了较高的比例(53.2%)。入院心功能较差均在III级以上,且69.4%的患者以急性左心衰为首发症状。64.5%的患者入院心电图表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96.8%的患者心脏超声提示心脏增大。经过及时的诊断治疗,91.9%的患者好转,首次治疗效果较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为预测近期预后的影响因素。
王玲玲,焦雪娟[5](2008)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35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诱因、早期诊断和处理。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5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孕妇死亡外,其余34例均抢救成功。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呼吸道感染、输液不当以及不适当扩容等是诱发和加重心衰的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应早期诊断、治疗,防止恶化。终止妊娠是治疗关键,终止妊娠的方式以剖宫产为宜。
梁爱青,张廉,孙聚霞[6](2007)在《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方法对l994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63例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产妇死亡,4例死胎外,经积极治疗,母婴均获良好结局。结论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本身或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的水肿和不恰当的扩容治疗,是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②治疗应在扩血管的基础上强心、利尿,慎用硫酸镁。控制心衰68h应及时终止妊娠。③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早期诊断心衰及严格掌握扩容指征。
张红卫[7](2006)在《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3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文慧[8](2005)在《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45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措施。方法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对1994年1月至2004年1月间,收治的45例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1例产妇死亡,3例死胎外,经积极治疗,母婴均获良好结局。结论(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本身或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的水肿和不恰当的扩容治疗,是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病的危险因素。(2)治疗应在扩血管的基础上强心、利尿,慎用硫酸镁。控制心衰6~8h应及时终止妊娠。(3)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早期诊断心衰及严格掌握扩容指征。
苏桂栋[9](2005)在《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产科子宫切除术是治疗产科顽固性出血,挽救孕产妇生命的一项措施和手段,是一种临床上用于严重产科出血经保守治疗达不到完全止血,危及孕产妇生命时阻断大出血的最重要的措施。阴道分娩的子宫切除率很低,近20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日趋增长,在解决难产及高危妊娠的同时也带来了产后出血及子宫切除比率升高等相关问题。剖宫产子宫切除术主要指征也在随着剖宫产指征和保守方法的改进不断变化。如何降低产科尤其剖宫产的子宫切除率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子宫切除虽然可以有效控制产科出血,但使发病年龄均是生育期妇女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因为子宫不仅能产生月经及孕育胎儿,而且也是人体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子宫切除后卵巢功能也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妇女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因此,如何严格把握子宫切除在产科出血的指征及时机一直是值得重点讨论的热点。 在控制产后出血的过程中,放宽指征切除子宫会对患者造成一定伤害,但不能及早准确地作出决断,失去手术时机又可导致抢救无效至病人死亡,得不偿失。临床上还会遇到产科失血性休克致心跳停止行心肺复苏后子宫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切除子宫的价值有待研究。鉴于目前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指征模糊和剖宫产子宫切除不断上升的现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近5年来广州市7所医院产科急症子宫切除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了解现阶段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的发生率、手术指征及存在问题,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后出血率和子宫切除率,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时和心肺复苏后的子宫切除情况,以期为降低孕产妇子宫切
周刚,于洪涛[10](2001)在《重度贫血剖宫产术致心脏停搏死亡1例》文中指出
二、重度贫血剖宫产术致心脏停搏死亡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度贫血剖宫产术致心脏停搏死亡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高龄孕产妇心脏病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妊娠合并心脏病孕产妇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母儿结局比较 |
2.3 孕产妇死亡情况 |
3 讨论 |
3.1 妊娠合并心脏病主要种类及高龄孕产妇心脏病特点 |
3.2 高龄合并心脏病孕产妇母儿结局 |
(2)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方法 |
1.2.1 一般护理: |
1.2.2 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
1.2.3用药护理: |
1.2.4围手术期的护理: |
1.2.5 心理护理: |
1.2.6 健康教育: |
1.3 抢救治疗方法 |
2 结果 |
3讨论 |
(3)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月经过多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62例围生期心肌病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3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2.1 孕产妇情况 |
2.2 围生儿情况 |
3 讨论 |
3.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机制 |
3.2 发病诱因及预防 |
3.2.1 缺乏正规治疗 |
3.2.2 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
3.2.3 呼吸道感染 |
3.2.4 不适当扩容及补液量过多过快 |
3.3 早期诊断 |
3.4 治疗 |
3.4.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的特点 |
3.4.2 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后负荷 |
3.4.3 减轻心脏前负荷 |
3.4.4 加强心肌收缩力 |
3.4.5 其他 |
3.5 产科处理 |
(6)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病孕周和心衰发作时间 |
2.2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心衰表现 |
2.3 本组患者心衰发作诱因 |
2.4 结果 |
3 讨论 |
3.1 诱因 |
3.2 治疗 |
3.3 产科处理 |
(8)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45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发病孕周和心衰发作时间 |
2.2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心衰表现 |
2.3 本组患者心衰发作诱因 |
2.4 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与产前检查的关系 |
2.5 结局 |
3 讨论 |
3.1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本身就是诱发心脏病的原因 |
3.2 治疗 |
3.3 产科处理 |
(9)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资料收集 |
2.诊断标准 |
3.产后出血量计算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不同分娩方式对产科出血的影响 |
2.阴道分娩产科出血子宫切除情况 |
3.剖宫产产科出血子宫切除组和子宫未切除组情况 |
3.1 一般情况 |
3.2 术前病理因素 |
3.3 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
3.4 剖宫产急症子宫切除手术指征 |
3.5 剖宫产子宫切除的时机和方式 |
3.6 剖宫产产科出血子宫切除相关危险因素 |
4.产科失血性休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的子宫切除术情况 |
讨论 |
1.产科出血及急症子宫切除的发病率 |
2.产后出血急症子宫切除的高危因素 |
2.1 胎盘因素 |
2.2 宫缩乏力 |
2.3 妊娠合并多发性或巨大子宫肌瘤 |
2.4 子宫破裂与疤痕子宫 |
2.5 DIC与凝血功能异常 |
2.6 产后出血量 |
3.子宫切除指征和时机 |
4.子宫切除方式的选择 |
5.心肺复苏后的子宫切除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第一军医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重度贫血剖宫产术致心脏停搏死亡1例(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
四、重度贫血剖宫产术致心脏停搏死亡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龄孕产妇心脏病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J]. 赵骏达,梁凌云,殷艳,马俊旗. 中国医药导报, 2021(02)
- [2]重度子痫前期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J]. 徐锦玲.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32)
- [3]诺舒阻抗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及评价[D]. 武文斐.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4]62例围生期心肌病临床特征及近期预后因素分析[D]. 侯琳琳.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0)
-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发心衰35例分析[J]. 王玲玲,焦雪娟. 中华全科医学, 2008(11)
- [6]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回顾性分析[J]. 梁爱青,张廉,孙聚霞. 医药论坛杂志, 2007(18)
- [7]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36例临床分析[J]. 张红卫. 山西医药杂志, 2006(07)
- [8]妊娠期高血压性心脏病45例分析[J]. 文慧.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5(06)
- [9]产科急症子宫切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苏桂栋.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10]重度贫血剖宫产术致心脏停搏死亡1例[J]. 周刚,于洪涛.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