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抗菌成分的筛选提取及其活性比较分析(英文)

芦荟抗菌成分的筛选提取及其活性比较分析(英文)

一、芦荟抑菌成份的筛选提取及其活性的比较分析(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易惺钱[1](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范睿深[2](2021)在《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指出山桐子是十分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果实含油率高,亚油酸含量在60%以上具有“树上油库”的美称,在食品、保健品、医药、化工等方面拥有多种用途,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选育优良品种,是开发利用山桐子的前提,然而由于缺乏山桐子果实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理论研究及完善的遗传转化体系,严重制约了山桐子这一优良油料树种的良种选育。深入了解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对山桐子果实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山桐子遗传转化体系有利于利用分子育种技术对山桐子进行遗传改良,还能为其他油料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山桐子果实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发育时期山桐子果实的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对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对油脂合成有关基因成功进行了克隆,从中选出与亚油酸合成有关的基因,通过表达分析验证其基因功能。为了进一步对山桐子进行遗传改良,以叶片为外植体,建立了山桐子遗传转化受体系统,取得以下结果:(1)揭示了山桐子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在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含油率逐渐增加呈“S”型增长模式,在80~90 DAP(days after pollination)有一个间歇期,在此时期果实颜色发生变化;亚油酸含量在脂肪酸组分中的比例逐渐减小,但其最终值仍在64%以上,在70 DAP和130 DAP时期,果实中的油脂含量,主要脂肪酸组分均差异显着。(2)通过转录组测序发掘油脂合成相关基因。从转录组中发掘出了33个与山桐子油脂合成有关的基因,其中有18个基因在70 DAP和130 DAP的表达量差异显着。其中,Ip ACCase、Ip KAS I、Ip KAS II、Ip SAD、Ip FAD2和Ip FAD3等6个基因是山桐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Ip GPAT和Ip DGAT2等2个基因是山桐子TAG合成的关键基因。(3)克隆获得了Ip SAD、Ip FAD2、Ip FAD3、Ip GPAT和Ip DGAT2等5个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它们与毛果杨和胡杨的亲缘关系较近。预测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这5个功能基因在山桐子油酸、亚油酸及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4)对亚油酸合成关键基因Ip FAD2和Ip DGAT2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原核表达载体的重组质粒在IPTG的诱导下可以正常表达出与预测蛋白大小基本一致且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转化拟南芥表明,转Ip FAD2和转Ip DGAT2分别可以使拟南芥种子的亚油酸和油脂含量增加13.50~29.86%和27.70~39.09%;Ip FAD2和Ip DGAT2的表达量决定了山桐子果实中亚油酸含量及油脂含量。(5)建立了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受体系统。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0 mg/L+2,4-D 2.0 mg/L+琼脂6 g/L(p H=5.8),诱导率为36.67%;愈伤组织继代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5 mg/L+NAA 0.5mg/L+琼脂6 g/L(p H=5.8),愈伤组织增值系数为4.46;不定芽诱导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2.0 mg/L+NAA 0.2 mg/L+TDZ 0.1 mg/L+琼脂6 g/L(p H=5.8),不定芽诱导率为22.22%;不定芽复壮最适培养基:MS+蔗糖30 g/L+6-BA 1.5 mg/L+NAA 0.1 mg/L+TDZ 0.08 mg/L+琼脂6 g/L(p H=5.8),增值系数为4.45。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Cef对愈伤组织致死的最大浓度为200 mg/L,Kan对愈伤组织致死的最小浓度为50 mg/L。

韩芳[3](2021)在《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莼菜(Brasenia schreberi)为莼菜科(Cabombaceae)多年生水生蔬菜,原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多数地区,现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北美和大洋洲东部等地,野生种已濒危,在我国以重庆石柱、湖北利川、四川雷波和浙江西湖四大产区为主。莼菜是中国传统药食兼用植物,富含多糖、蛋白质、多酚、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肿瘤、降血糖等功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莼菜的研究较为零散,不够深入,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形态解剖、食用等方面,且各方面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对莼菜活性物质的基础研究较少,莼菜黄酮类物质的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以我国四大产区莼菜为试验材料,首先筛选出对莼菜黄酮提取效果较好的提取溶剂,其次对莼菜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性、定量分析各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同时对各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进行抗氧化、抑菌活性测定。最后,分析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及含量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的相关性,确定黄酮类物质中主要的抗氧化、抑菌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乙酸乙酯、丙酮、无水甲醇、无水乙醇和蒸馏水5种提取溶剂对莼菜黄酮的提取效果,发现甲醇提取效果优于其他4种提取溶剂,故以甲醇为提取溶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对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为:甲醇体积分数90%、液料比40:1(mL:g)、超声时间54 min、超声温度58℃,该工艺下,莼菜总黄酮的提取含量为46.56±0.030 mg/g。(2)通过比较10种大孔树脂对莼菜总黄酮的吸附率与解吸率,发现AB-8型大孔树脂综合效果最优,故选择AB-8型大孔树脂,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莼菜总黄酮的纯化工艺,其结果为:上样浓度0.5 mg/mL、上样流速1.0 mL/min,上样p H=2,洗脱剂用量40 mL,洗脱剂浓度70%,洗脱速率1.0 mL/min,该工艺下,莼菜黄酮粗提物中总黄酮含量由纯化前的6.27%提高到了22.65%,约为纯化前的3.6倍。(3)四大产区莼菜总黄酮含量在20.137±1.658 mg/g~46.593±1.642 mg/g之间,其中,石柱莼菜总黄酮含量最高,利川(43.586±1.397 mg/g)和雷波(28.525±1.741 mg/g)次之,西湖莼菜含量最低。利用12种黄酮类物质标准品,通过HPLC法从莼菜甲醇提取物中共检测到7种黄酮类物质,分别为异鼠李素、槲皮素、山奈酚、圣草酚、木犀草素、红草苷和芹菜素,含量在0.36±0.01 mg/kg~367.53±3.82mg/kg之间,其主要成分为异鼠李素和槲皮素。(4)四大产区莼菜黄酮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在85%和95%以上,对应的半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在0.1055±0.001 mg/mL和0.0543±0.006 mg/mL以下,且对这2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大于抗坏血酸;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在55%和59%以上,对应的半清除浓度IC50值分别在0.3233±0.008 mg/mL和0.1824±0.004 mg/mL以下,对这两类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小于抗坏血酸。抗氧化APC指数表明,莼菜黄酮抗氧化活性的大小存在产区差异,其大小顺序为:石柱>利川>雷波>西湖。(5)四大产区莼菜黄酮对5种细菌和4种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抑菌APC指数表明,抑菌活性的产区差异大小顺序为:石柱>利川>雷波>西湖。整体而言,在对细菌的抑菌过程中,除石柱莼菜对大肠杆菌(15.66±0.803 mm)和变形杆菌(13.23±1.358 mm)、利川莼菜对大肠杆菌(13.75±1.894mm)为中度敏感外,其余均为低度敏感;在真菌的抑菌过程中,发现对毛霉和黑曲霉的抑菌活性较强,抑菌率分别在72%和55%以上,对青霉的抑菌活性次之,对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最弱,抑菌率在41%以下。最小抑菌浓度(MIC)显示,石柱、利川和雷波3产区莼菜对各菌的MIC值无产区差异,但均小于西湖的MIC值,且对细菌的MIC值整体小于真菌的MIC值,表明细菌对莼菜黄酮的敏感性强于真菌。(6)莼菜黄酮类物质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黄酮及7种黄酮类物质均在抗氧化、抑菌活性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与抗氧化活性间相关系数在0.518~0.997之间,与抑菌活性间相关系数在0.407~0.999之间。抗氧化过程中,总黄酮(r=0.986)、异鼠李素(r=0.966)和红草苷(r=0.979)在DPPH自由基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木犀草素(r=0.997)在羟自由基清除过程中为关键作用因子,总黄酮(r=0.970)及红草苷(r=0.952)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菌过程中,总黄酮、异鼠李素及红草苷3类物质在各种细菌和真菌的抑菌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此外,槲皮素(r=0.999)、山奈酚(r=0.998)和木犀草素(r=0.991)在变形杆菌的抑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槲皮素(r=0.992)和木犀草素(r=0.999)在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山奈酚(r=0.958)在镰刀菌抑菌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沈泓佑[4](2020)在《羟基蒽醌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指出蒽醌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起初常用作有机染料,随后它们被用于制药领域如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等方面。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蒽环药物如:阿霉素、克拉仙、米托蒽醌和柔红霉素等相继被合成出来,这些化合物都是具有酚羟基结构的蒽醌衍生物。随着对蒽环类抗癌药物的研发,我们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它的毒副作用以及其在药物应用上的缺陷。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设计合理的结构以获得高活性、低毒性的蒽醌衍生物。在此次的课题设计中,我们选取拓扑异构酶II为靶标,将文献中具有一定抗肿瘤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收集并整理,并研究其结构特征与抗肿瘤活性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以最新的深度学习算法作为建模工具,取得一定结果。然后又利用靶标拓扑异构酶II(Topoisomerase II,TOPOII)的三维晶体结构(PDB代码:1ZXM)为受体,1,4-二羟基蒽醌作为配体的母核结构,采用对接计算方法,结合运用骨架跃迁、拼合原理等药物设计的基本思路,合成一系列1,4-二羟基蒽醌衍生物,得到更有药效的TOPOII抑制剂,提高其在抗肿瘤活性等方面的作用。我们以1,4二羟基蒽醌为起始原料,在醌茜的1,4号位接上磺酰基,利用其易离去的性质,通过亲电、亲核取代反应在1号位合成具有苯基、烷基链、氮杂环的A系列衍生物。然后在2号位上通过迈克反应合成具有苯基、萘基的B系列衍生物。本文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13C谱和质谱分析确定了29个化合物的纯度和结构。本文采用MTS法对所合成的蒽醌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蒽醌衍生物的活性均表现出高于蒽醌母核,其中A15和A20显示出优越的抗肿瘤活性,其对DU145的IC50分别为16.88μM和5.48μM,说明通过引入杂原子烷基链作为主要的药效基团,它不仅大幅提高了化合物的脂溶性,也显着提高其生物活性。为我们后续对蒽醌改造提供了一个方向。

王立雪[5](2020)在《基于生物活性的大黄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大黄为蓼科植物(Polygonaceae)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为我国最常用大宗中药材,主要分布于甘肃、四川、青海等地。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的药用历史,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病证。现代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泻下、抗肿瘤、抗炎镇痛、抗氧化、保肝利胆、降血脂等作用,而且不同的功效对应不同的药效物质基础,如蒽醌和番泻苷主要发挥泻下活性,而以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为代表的多元酚类主要起逐瘀通经作用。而且,有文献报道不同来源的大黄其优势活性不同。前期研究发现,不同基源、不同产地的大黄化学组成有较大差别,理论而言其优势活性也应该不同。但是无论是《中国药典》还是世界主流草药典如《欧洲药典》、《香港药典》和《日本药典》中大黄的质量控制都是只制定了蒽醌类成分或番泻苷的含量标准,而未考虑其广泛的药理活性和针对不同药效有不同物质基础的客观实际。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制定面向大黄不同功效的质量控制标准,这样才有助于临床的精准用药和药材资源的充分利用。目的通过谱效关系和组效关系研究,辨识大黄发挥泻下、抗肿瘤、抗炎及解热功效的活性成分,以这些成分为检测指标建立大黄面向不同生物活性的质量控制标准,为临床的精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HPLC技术建立大黄药材的指纹图谱,对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代表性样品。2、采用ICR小鼠模型,考察1中筛选出的典型样品灌胃给药后对小鼠排便、小鼠腹泻发生率和小鼠小肠推进率的影响。通过典型样品的化学成分差异与其活性差异的关联度分析辨识大黄泻下活性成分。3、采用MTT法考查28批大黄甲醇提取物对人肝癌HepG 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计算IC50值。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将28批大黄指纹图谱数据与各批次药材的IC50值进行相关分析,辨识其抗肿瘤活性成分。4、考查28批大黄甲醇提取物对LPS刺激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分泌TNF-α的影响,计算TNF-α分泌的抑制率;通过SPSS-pearson相关分析法将28批大黄指纹图谱数据与TNF-α分泌的抑制率进行相关,辨识其抗炎活性成分。5、采用色差仪对28批大黄样品进行测定,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将28批大黄指纹图谱数据与对应批次药材的色度值L*、a*、b*进行相关分析,探讨大黄颜色与其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为大黄的“辨色论质”提供科学依据。6、利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考察大黄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物对大鼠体温升高的抑制作用,确认大黄解热活性部位;采用UPLC-ESI-Orbitrap-MS/MS技术对活性部位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辨识大黄解热活性成分。7、采用HPLC技术建立了大黄中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与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共7个蒽醌苷类成分的同步测定方法。以儿茶素为对照品,采用香草醛-硫酸显色法建立了大黄中缩合鞣质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1、采用HPLC建立了 28批大黄药材的指纹图谱,选出了 28个共有峰,经LC-MS/MS推测了其中25个共有峰的结构,通过对照品比对指认了其中15个共有峰,包括7个蒽醌苷、5个游离蒽醌、番泻苷A、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同一色谱条件下对这15个共有峰进行了含量测定。依据各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RSI)将28批样品分为A、B两组,A组RSI≥0.88,B组RSI<0.88。A组样品中苷类(蒽醌苷+番泻苷A)成分的总含量显着低于B组。经PLS-DA分析选出A、B两组的典型样品分别为S10和S22。采用2015版药典方法测得S10和S22号样品的总蒽醌含量相当,分别为1.508%和1.602%,但总结合蒽醌含量相差甚远,前者为0.432%,后者为1.229%,该结果与本文指纹图谱分析及含量测定结果吻合。2、采用S10和S22号大黄样品的70%甲醇提取物灌胃给药ICR小鼠,结果发现S10和S22号大黄均有泻下活性,但S22泻下作用更强。前文已知二者差别主要在于S22号样品蒽醌苷含量显着高于S10号样品,因此蒽醌苷类成分是大黄泻下活性成分。3、28批大黄中,只有17批样品可计算出IC50值,其IC50值介于0.513~5.897mg·m L-1之间。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与大黄抗肿瘤活性具有强相关的成分有1个,为Emodin-1-O-β-D-glucopyranoside;中等强度相关的成分有 7 个,分别是 Procyanidin B-1,3-O-gallate、1-O-galloyl-2-O-cinnamoyl-glucose、1-O-galloyl-6-O-cinnamoyl-glucose、Chr ysophanol-1-O-β-D-glucopyranoside、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Physcion-8-O-β-D-glucopyranoside和Aloe-emodin。弱相关的成分有10个,包括3个鞣质、2个蒽醌苷、1个酰基糖苷、1个未知化合物,以及Senatosine A、Emodin和Physcion。4、ELISA试验结果显示28批大黄中只有S1,S3和S7号样品在一定程度上对LPS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TNF-α有抑制作用,但抑制活性均较弱,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0.8%、33.7%、8.8%。本结果显示在此模型下,大黄抗炎活性很弱。5、大黄中化学成分与颜色指数a*(红绿色)拟合效果最好,与颜色指数b*、L*的曲线拟合不理想,各点分布散乱。因此,可通过颜色指数a*值的变化来解释相关成分的变化。其中 Catechin、Procyanidin B-1,3-O-gallate、Procyanidin B-2,3,3’-di-O-gallate、(-)epicatechin-3-O-gallate、Rhein-8-O-β-D-glucopyranoside 和 Physcion-8-O-β-D-glucop yranoside与颜色指数a*的曲线拟合效果好,方差检验Sig.值均小于0.05,所得回归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较好的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由Pearson相关系数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大黄的颜色指数a*(红绿色)与上述6种成分具有中等强度相关,且均为正相关,说明这些成分量越高,大黄颜色越红。6、组效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黄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位和萃余水部位是其解热活性部位。经LC-MS/MS分析,从正丁醇部位推测了 33个化合物,包括10个鞣质类化合物(1个没食子酸,6个没食子酸糖苷,1个儿茶素,2个缩合鞣质),15个蒽醌苷,4个蒽酮苷,1个萘苷,1个简单酚苷,1个蒽醌和1个蔗糖,其中10个化合物的结构经对照品比对进行了确认。萃余水部位共推测了 12个化合物,包括5个没食子酸及其糖苷,6个蒽醌苷和1个蔗糖,这12个化合物均与正丁醇部位的化合物重叠。7、28批大黄中7种蒽醌苷的总含量介于0.539~2.577%之间,其中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范围为0.036~0.403%,大黄酸-8-O-β-D-葡萄糖苷为0.005~1.316%,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为0.005~0.141%,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为0.050~0.355%,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为0.113~1.06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为0.165~0.436%,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为0.038~0.243%。28批大黄药材中缩合鞣质的含量范围在3.631~16.717%之间。结论1、蒽醌苷类成分是大黄发挥泻下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蒽醌苷和鞣质类成分是大黄发挥抗肿瘤和解热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蒽醌苷和鞣质类成分含量越高,大黄颜色越深,就泻下功效而言,大黄偏红棕色者较偏黄色者品质更佳。2、采用谱效关系进行中药活性成分辨识研究中,活性成分识别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纹图谱中共有峰的数目的多寡,因此应采用质谱指纹图谱与中药活性进行相关,以识别更多的活性成分。

郝俊颖[6](2020)在《芳香植物复合抗菌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研究了芳香植物蒸馏废渣和废液抗菌及抗氧化活性,同时分析其活性成分,旨在为开发芳香植物抗菌剂和芳香植物复合阳性药物抗菌剂作为化妆品抗菌剂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各芳香植物蒸馏废渣进行提取,通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筛选出最佳的5种进行复合。通过对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还原能力的测定,对5种芳香植物提取物与芳香植物复合抗菌剂(APCAA)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并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将芳香植物复合抗菌剂(APCAA)与阳性药物尼泊金甲酯进行复合,得到阳性药物复合抗菌剂(PDCAA),并测定两种复合抗菌剂在不同温度、紫外光照时间以及p H值下的稳定性。通过微生物挑战实验分析两种复合抗菌剂成为化妆品抗菌剂的可能性。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的筛选发现芳香植物蒸馏废渣的抑菌效果普遍好于蒸馏废液,其中美国薄荷叶、雪菊、罗勒、玫瑰和罗马洋甘菊蒸馏废渣的抑菌效果最好。与芳香植物提取物相比,芳香植物复合抗菌剂(APCAA)提高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并且芳香植物与阳性药物复合抗菌剂(PDCA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酿酒酵母菌和黑曲霉菌的抑菌效果均有提高,甚至高于阳性药物,通过对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总还原能力的测定,发现雪菊蒸馏废渣的抗氧化能力最好。通过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发现APCAA的总黄酮含量最高达到0.8071 mg芦丁当量/mg样品(mg RT/mg DW),玫瑰蒸馏废渣的总酚含量最高达到0.1434 mg没食子酸当量/mg样品(mg GAE/mg DW),同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结果,发现5种芳香植物蒸馏废渣提取物和APCAA的类黄酮成分含量较高,而酚酸含量较少。研究发现两种复合抗菌剂在不同温度、紫外光照时间以及p H值下的稳定性良好,且按照美国药典标准,0.2%PDCAA组和0.1%PDCAA组均可通过微生物挑战实验。结论APCAA可以与尼泊金甲酯进行复配,还可以起到协同增效作用,有效的减少合成防腐剂的使用量,并且使用废渣提取物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减少精油提取后废弃物的排放,降低了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由于天然植物复合抗菌剂的抗氧化效果较好,为开发天然的功效性化妆品提供了新的方向。

李欣欣[7](2020)在《大黄芒硝粉不同配比外用促进重睑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进一步研究大黄芒硝粉外敷药包在重睑术后的应用,筛选出大黄芒硝粉促进重睑术后恢复的最佳配比,探讨两者不同配比对整体复方功效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病例来自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诊断为单睑或单睑内眦赘皮的求美者,纳入拟行手术且符合纳入标准者100例(200只眼),随机分组A、B、C、D四组,每组25例(50只眼),其中大黄芒硝粉配比:A组2:1,B组1:1,C组1:2,D组1:5,手术均由同一术者采用同一术式,术后均予常规冷敷和大黄芒硝粉药包外敷,除药包配比不同,其余术后护理均相同。评估、计算术后24h与术后1h疼痛评分的差值,以及术后1天、术后7天的重睑线宽度和眼周肿胀评分与术后即刻的差值,术后7天评估切口愈合情况、上睑创伤反应改善程度。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对比,筛选出疗效最佳的配比,探讨不同配比的功效侧重。结果:术后24h疼痛评分差值D组和B组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天重睑线宽度和眼周肿胀评分的增加值D组最小,其次是B、C组,A组最大,且有统计学意义;甲级愈合率:A组>B组>D组>C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效率之间存在显着差异:D组>B组、A组,总有效率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D组>A组。结论:大黄芒硝粉1:5配比在促进重睑术后恢复整体疗效最佳,1:2、1:1组在减轻术后肿胀方面无明显差异。1:5配比相较1:1组有止痛效果。适当增大芒硝比例可能有助于加强复方的消肿作用。

孟晓伟[8](2020)在《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及活性成分阔叶黄檀酚的大鼠体内过程研究》文中提出降香(DALBERGIAE ODORIFERAE LIGNUM)为豆科植物降香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树干和根的干燥心材,具有化瘀止血,理气止痛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降香主要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成分,具有舒张血管、增加冠脉流量、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菌等作用。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 Pierre ex Laness)是降香檀同属植物,俗称“大红酸枝”,主要分布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2],目前在我国云南、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已有大面积人工种植[3-6]。在泰国地区交趾黄檀心材常作为传统药材使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血瘀和癌症。文献研究表明交趾黄檀心材主要含有黄酮类成分。交趾黄檀心材与降香外观十分相似,常被掺伪在降香药材中。新黄酮类成分是黄檀属植物的一类特征性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抗雄性激素、抗炎、抗肿瘤、抗过敏、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阔叶黄檀酚是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共有的新黄酮类成分,在交趾黄檀心材中含量较高,且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其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和H9c2细胞缺氧复氧所致损伤均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本论文基于“亲缘关系—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植物亲缘学说理论,采用HPLC、GC-MS和LC-MS现代技术方法对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研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对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新黄酮类成分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氧化应激相关酶—COX-2酶和i NOS酶进行虚拟筛选研究,基于分子对接虚拟筛选和课题组前期药理药效研究结果,对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共有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进行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组学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1. 阔叶黄檀酚等8种成分的HPLC法含量测定:建立了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阔叶黄檀酚等8种成分的HPLC测定方法,发现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阔叶黄檀酚等8种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18批降香中甘草素、木犀草素、柚皮素、异甘草素、刺芒柄花素、黄檀素、阔叶黄檀酚和生松素的百分含量依次为:0.1341%~0.4952%、0.0282%~0.1670%、0.0163%~0.5913%、0.0535%~0.1880%、0.1424%~0.6401%、0.0680%~0.5907%、0.0032%~1.9807%、0.0096%~0.7402%;交趾黄檀心材中检测到阔叶黄檀酚等5种成分,阔叶黄檀酚的百分含量0.4736%~2.3815%。HPLC指纹图谱和相似度分析表明:18批降香之间差异性较大,仅有11批降香的相似度值在0.5以上;5批交趾黄檀心材的相似度均在0.85以上,差异性较小。PCA和PLS-DA分析结果表明:18批降香可建立较好的PLS-DA分析模型,可用于降香药材质量评价研究。2.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比较分析:建立了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顶空进样、苯醇抽提物和挥发油的GC-MS分析方法,交趾黄檀心材中挥发性成分与降香中挥发性成分相差巨大,降香中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反式橙花叔醇、7-(2,6-dimethyl-hepta-1,5-dienyl)-3,8,8-trimethyl-bicyclo[4.2.0]oct-2-ene和dihydro-3-(2-methyl-2-propenyl)-2,5-furandione,含有红没药烯、(±)α-红没药醇、金合欢烯和金合欢醇等成分;交趾黄檀心材顶空气质和苯醇抽提物分析含量最高的分别为3-pyridinemethanol,[1R-(1R*,4Z,9S*)]-bicyclo[7.2.0]undec-4-ene和methyl 4’-methoxy-4,5-methylenedioxybiphenyl-2-carboxylate。3.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甲醇提取物的UPLC-Q-TOF-MS/MS快速分析:建立了降香对照药材和交趾黄檀心材甲醇提取物的UPLC-Q-TOF-MS/MS快速分析的方法,从降香对照药材中鉴定出83个化学成分,包括6个黄酮、12个二氢黄酮、18个异黄酮、13个二氢异黄酮、10个新黄酮类、4个查尔酮类、9个异黄烷类、2个紫檀烷类、3个苯并呋喃类和6个其他类成分;从交趾黄檀心材中鉴定出101个化学成分,包括8个黄酮、14个二氢黄酮、23个异黄酮、11个二氢异黄酮、15个新黄酮类、7个查尔酮类、2个鱼藤酮类、5个异黄烷类、3个紫檀烷类、4个苯并呋喃类、3个苯丙素类、2个苯乙烯类和4个其他类成分,其中确定具体结构的已知成分85个。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甲醇提取物中共有相同成分54个,主要为异黄酮、黄酮和新黄酮类成分。二、新黄酮类成分对COX-2和i NOS酶抑制活性的虚拟筛选研究利用分子对接方法对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新黄酮类成分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氧化应激酶—COX-2酶和i NOS酶进行了虚拟筛选研究,发现在14个新黄酮类成分中latifolin与i NOS酶的3个活性位点分子对接得分均较高,与活性位点d的得分最高,与活性位点c对接仅有5-O-methyllatifolin比latifolin得分高,与活性位点e对接仅有4’-hydroxy-4-methoxydalbergione和4,5-dimethoxy-2-hydroxydalbergiquinol比latifolin得分高;黄檀酚类新黄酮成分与COX-2酶活性位点a分子对接得分高低依次为:3’-hydroxy-2,4,5-trimethoxydalbergiquinol>2-h ydroxy-4,5-dimethoxydalbergiquinol>5-O-methyllatifolin>latifolin>dalbergipheno l>mimosifoliol,A环5-OCH3和B环上的-OH可能对COX-2酶活性位点a的分子对接影响很大,而与活性位点b分子对接得分依次为:mimosifoliol>dalbergi phenol>latifolin>2-hydroxy-4,5-dimethoxydalbergiquinol>3’-hydroxy-2,4,5-trimet hoxydalbergiquinol>5-O-methyllatifolin,几乎与活性位点a的得分顺序相反。三、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1.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吸收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具有显着性性别差异,体内药动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较快,达到最大血药浓度时间为30~40min,T1/2为30~40min,高、中、低三个剂量组Cmax分别为9.276±1.791、3.06±0.568和1.897±0.400mg/L,Tmax分别为40.5±12.778、47.0±7.483和28.5±7.806min;T1/2分别为43.248±11.159、30.361±4.992和31.227±7.696min;药时曲线存在二次吸收峰情况,具有明显的雌、雄性别差异,雌性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明显高于雄性大鼠,且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2.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分布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均有分布,但分布存在一定差异。雌性大鼠灌胃给阔叶黄檀酚后,在0.5、1和2h三个时间点小肠和胃部阔叶黄檀酚的浓度远高于其他组织器官,而4h时各组织中阔叶黄檀酚的含量依次为:脑>脂肪>小肠>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肌肉>胃;雄性大鼠灌胃给阔叶黄檀酚后,在0.5、1和2h三个时间点小肠和胃部阔叶黄檀酚的浓度也普遍高于其他组织器官,但在1和2h两个时间点小肠组织的药物浓度下降较快。3.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血浆、尿液、粪便样品中的代谢产物各有差异,不同生物样品中均检测到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同时检测到与原型药物的质谱信息相同的成分,推测可能是原型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结构异构变化,产生右旋构型成分;不同生物样品中Ⅱ相代谢主要发生甲基化、硫酸酯化和乙酰化等,Ⅰ相代谢主要发生氧化、还原、去甲基化等,Ⅰ相代谢产物中存在较多的酸、酮、成醇类成分,可能与阔叶黄檀酚结构中双键发生氧化还原有关。文献研究表明,大鼠体内的CYP450酶存在明显的雌雄性别差异,雌性大鼠CYP450酶含量较雄性大鼠低10%~30%,这可能是导致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代谢呈现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4.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尿液中尿排速率和平均累积排泄量存在显着性性别差异,雄性大鼠的尿排速率比雌性的尿排速率明显快,且平均累积排泄量明显多;但阔叶黄檀酚在雌、雄组大鼠尿液中平均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21%和1.43%,无统计学差异。阔叶黄檀酚在雌、雄组大鼠粪便中平均累积排泄率分别为17.80%和14.79%,雌、雄大鼠的平均累计排泄率具有一定差异,却无显着性统计学意义;但雌性大鼠从粪便中的排泄量大于雄性大鼠的排泄量。阔叶黄檀酚在大鼠胆汁中的平均累积排泄率为1.0940±1.0277%,个体间差异较大;雌、雄大鼠胆汁中的原型平均累积排泄率分别为0.2284±0.1111%、1.9596±0.7756%,具有显着性差异;而雌、雄组大鼠胆汁中阔叶黄檀酚的平均累积排泄量和平均排泄速率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存在尿液、粪便和胆汁排泄三种情况,但主要通过粪便排泄,且粪便的原型排泄率较高,在10%以上。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存在的显着性雌雄性别差异,可能与其在雌、雄大鼠体内不同排泄速率有关。四、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组学初探采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血浆、尿液、粪便和胆汁样品,发现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血浆、尿液、粪便和胆汁样品均存在雌、雄性别差异,正/负离子模式下均检测到不同数量的差异性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发现阔叶黄檀可能对大鼠体内的甾类激素生物合成和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两条通路具有明显影响。阔叶黄檀酚对甾类激素生物合成通路的影响可能就是导致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具有显着性雌雄性别差异的原因。

刘洋[9](2020)在《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文中研究说明中药药源丰富、低毒低残,在消除细菌耐药性方面具有多靶性且不引起耐药性等特点,因此中药消除细菌耐药性研发成为人们关注焦点。本项目研究11味中药水提物消除鸡源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效果,初步阐明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为开发绿色、天然新型的消除细菌耐药性中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1.11味中药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研究。以8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多重耐药鸡源大肠杆菌为试验对象,大肠杆菌经1/2 MIC中药水提物处理,用微量反应板法检测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大肠杆菌MIC变化。结果显示7味中药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效果明显,消除耐药效果由强至弱依次为山楂、黄芩、黄连、大黄、地锦草、蒲公英和舌草,其中山楂水提物对9种β-内酰胺类抗菌药耐药均具有消除效果。2.山楂水提物对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消除率影响。8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具有多重耐药鸡源大肠杆菌经山楂水提物处理,利用影印法测定其耐药消除率,结果显示:除头孢吡肟(FEP)外,其它抗生素耐药消除率均在20%以上,其中头孢西丁(FOX)耐药消除率高达41.2%。3.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质粒和对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的影响。参照临床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双纸片法,对受试菌株进行筛选,测定山楂水提物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的影响及山楂水提物作用大肠杆菌前后耐药质粒变化。结果显示8株经山楂水提物处理大肠杆菌的质粒条带均减少13条,山楂水提物不能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活性。综上所述,从11味中药筛选出具有消除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作用的7味中药,其中山楂水提物效果最好,其能消除大肠杆菌对9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与其质粒消除密切相关,而不是通过抑制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活性实现的,为开发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的药物奠定基础。

陶丽宇[10](2019)在《何首乌及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何首乌及首乌藤与患者肝损伤风险发生的相关性及可能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口服何首乌及首乌藤的病例资料;以符合RACUM评分≥3的标准筛选有效病例,分析发生肝损伤风险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合并用药、过敏史、中医辨证分型等临床参数特征,探讨肝损伤风险发生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12330例服用何首乌的门诊患者资料,涉及29940份处方。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生何首乌的处方剂量指数与ALT无相关性(W=11.5,P=1.000),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无法判断与ALP的相关性;(2)制何首乌剂量指数与ALT、ALP未显示出相关性(W=231380,P=0.050;W=36799,P=0.210);(3)对生、制何首乌处方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与低风险处方人群相比,高风险处方人群的何首乌剂量指数更高(W=7200,P=0.015),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比例更高(P<0.001),女性患者更多(P=0.030),患者中位年龄更大(W=7600,P=0.034);对合并的处方数据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损伤的发生与服用何首乌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强度及基础疾病具有关联性(P<0.05),其中女性患者相对于男性具有更高的风险,用药强度越高发生肝损伤风险越高,有肝病或肿瘤疾病的患者相对于其他疾病风险更高(P<0.05)。在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中,何首乌使用强度与肝损风险相关,使用强度越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越高;女性和年龄大者发生肝损伤风险更高(P<0.05)。2.本研究共收集269例服用何首乌的住院患者资料,其中32例发生肝功能异常。6例RUCAM评分≥3分,发生率2.23%。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UCAM评分5分4例,占比66.66%,4分和3分各1例,分别占比为16.67%;肝损伤类型均为胆汁淤积型;中医辩证均属虚证(100%);青霉素过敏者2例(33.33%);均患有肿瘤相关疾病,在使用何首乌的同时均合并使用了抗肿瘤药物;与同期6例服用何首乌的患有肿瘤但肝功能正常者比较,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用药强度、合并用药种类对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均未见显着影响(P>0.05)。3.本研究共收集48220例服用首乌藤的门诊患者资料,涉及165355份处方。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首乌藤剂量指数与ALT、ALP均未显示出相关性(W=14544000,P=0.108;W=4380200,P=0.081);(2)与低风险处方人群相比,高风险处方人群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比例更高(P<0.001),男性患者更多(P<0.001)。两组间首乌藤剂量指数、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损伤的发生与服用首乌藤患者的性别及基础疾病具有关联性(P<0.05),与首乌藤的剂量指数不存在关联性(P>0.05);其中男性较女性的风险高,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较其它疾病患者的风险高。在肝病或肿瘤疾病患者中,首乌藤剂量指数与肝损风险相关,使用强度越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越高(P<0.05)。4本研究共收集1968例服用首乌藤的住院患者资料,其中127例发生肝功能异常。12例患者RUCAM评分≥3分,肝损伤风险发生率为0.61%,分析结果显示,RUCAM评分7分和6分各1例,分别占比8.33%;5分3例,占比25%;4分7例,占比58.33%;胆汁淤积型7例(58.33%),混合型4例(占比33.33%);9例患者(占比75.00%)患有肿瘤相关疾病,在使用何首乌的同时均合并使用了抗肿瘤药物;3例(25%)患者合并使用了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其它西药(抗生素合并精神障碍药物和消化系统药物各1例,分别占比8.33%。激素合并免疫抑制剂1例,占比8.33%);中医辨证分型中虚证10例(占比83.33%),实证2例(占比16.67%);均无过敏史;按疾病类别将12例患者分为肿瘤亚组与非肿瘤亚组,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用药强度、合并用药种类对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均未见显着影响(P>0.05)。结论:1.在269名服用何首乌的患者中,肝损伤风险发生率为2.23%;在1968例服用首乌藤的患者中,肝损伤风险的发生率为0.61%,患者性别、年龄、过敏史、用药强度、合并用药种类对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均未见明显影响,推测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特异质体质有关。2.在患有肝病或者肿瘤的人群中,何首乌和首乌藤用药强度与肝损伤风险的发生可能有一定相关性。

二、芦荟抑菌成份的筛选提取及其活性的比较分析(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芦荟抑菌成份的筛选提取及其活性的比较分析(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3.讨论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3.3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2 Hp的治疗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3.讨论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3.讨论
临床验证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数据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4.讨论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1.4 分组方法
        1.5 结局评价
        2.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局
        4.讨论
结语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3.本研究的不足
    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2)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山桐子的研究进展
        1.2.1 山桐子概述
        1.2.2 国内外山桐子研究现状
    1.3 植物油脂的生物合成
        1.3.1 植物油脂的合成步骤
        1.3.2 植物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功能基因的研究方法
        1.4.1 基因测序技术
        1.4.2 基因克隆技术
        1.4.3 植物基因的功能验证
    1.5 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目的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分的动态变化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3 山桐子果实油脂的提取
        2.1.4 山桐子果实脂肪酸组分的测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山桐子果实的含油率
        2.2.2 山桐子果实的脂肪酸组分
    2.3 讨论
        2.3.1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油脂含量的动态变化
        2.3.2 山桐子果实发育过程中酸组分的动态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山桐子果实转录组分析及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挖掘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1.3 山桐子果实RNA的提取及检测
        3.1.4 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3.1.5 转录组数据的过滤及从头组装
        3.1.6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1.7 Unigene的差异表达检测
        3.1.8 差异表达Unigene的Pathway功能分析
        3.1.9 q-PCR分析验证转录组测序准确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质量检测
        3.2.2 转录组数据分析及组装
        3.2.3 山桐子Unigene的功能注释
        3.2.4 山桐子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5 山桐子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
        3.2.6 参与山桐子油脂合成基因的鉴定
        3.2.7 转录组测序的q-PCR验证
    3.3 讨论
        3.3.1 山桐子油脂的生物合成模型
        3.3.2 参与山桐子脂肪酸合成的关键基因
        3.3.3 参与山桐子TAG合成的关键基因
    3.4 小结
第四章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1.3 引物设计
        4.1.4 山桐子果实RNA的提取及检测
        4.1.5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核心序列的克隆
        4.1.6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4.1.7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1.8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
        4.2.2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3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4.3 讨论
        4.3.1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基本信息
        4.3.2 山桐子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4.4 小结
第五章 山桐子亚油酸合成关键基因Ip FAD2 和Ip DGAT2 的功能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引物设计
        5.1.4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1.5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原核表达
        5.1.6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真核表达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山桐子Ip FAD2 和Ip DGAT2 基因的的原核表达
        5.2.2 山桐子Ip FAD2 基因的的真核表达
        5.2.3 山桐子Ip DGAT2基因的的真核表达
    5.3 讨论
        5.3.1 山桐子Ip FAD2 基因的功能验证
        5.3.2 山桐子Ip DGAT2基因的功能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山桐子遗传转化受体系统的建立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1.3 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
        6.1.4 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6.2 结果与分析
        6.2.1 叶片的消毒与灭菌
        6.2.2 愈伤组织的诱导
        6.2.3 愈伤组织的继代
        6.2.4 不定芽的诱导
        6.2.5 不定芽的复壮
        6.2.6 抗生素敏感性
    6.3 讨论
        6.3.1 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再生体系
        6.3.2 山桐子叶片愈伤组织的抗生素敏感性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莼菜概述
        1.1.1 莼菜的形态学特征
        1.1.2 莼菜的营养成分
        1.1.3 莼菜的药理作用
        1.1.4 莼菜黄酮类物质研究进展
    1.2 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1.2.1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
        1.2.2 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
        1.2.3 黄酮类化合物纯化方法
        1.2.4 黄酮类化合物检测方法
    1.3 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1.3.1 体外抗氧化方法概述
        1.3.2 常用体外抗氧化检测方法
    1.4 抑菌活性研究方法
        1.4.1 抑菌活性检测方法概述
        1.4.2 常见抑菌活性检测方法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3.2 提取溶剂的筛选
        3.3.3 响应面法优化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3.3.4 大孔树脂对莼菜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研究
        3.3.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测定
        3.3.6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测定
        3.3.7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测定
    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4.1.1 芦丁标准曲线
        4.1.2 提取溶剂的筛选
        4.1.3 莼菜黄酮提取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4.1.4 响应面Box-Behnken结果及分析
        4.1.5 提取工艺的优化与验证
    4.2 莼菜总黄酮纯化工艺研究
        4.2.1 树脂型号的筛选
        4.2.2 AB-8 型大孔树脂吸附与解吸单因素结果
        4.2.3 动态吸附正交试验结果
        4.2.4 动态解吸正交试验结果
        4.2.5 纯化工艺验证
    4.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分析
        4.3.1 四大产区莼菜总黄酮含量比较
        4.3.2 黄酮类物质标准品HPLC分析结果
        4.3.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及含量差异
    4.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
        4.4.1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自由基清除率比较
        4.4.2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综合抗氧化活性比较
    4.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4.5.1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对细菌的抑菌活性比较
        4.5.2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对真菌的抑菌活性比较
        4.5.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综合抑菌活性比较
        4.5.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
    4.6 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抗氧化、抑菌活性间相关性分析
        4.6.1 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抗氧化活性间相关性
        4.6.2 黄酮类物质组成与抑菌活性间相关性
第5章 讨论
    5.1 莼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
    5.2 莼菜总黄酮纯化工艺优化
    5.3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组成分析
    5.4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抗氧化活性研究
    5.5 四大产区莼菜黄酮类物质抑菌活性研究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创新点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
致谢

(4)羟基蒽醌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蒽醌类化合物简介
    1.2 蒽醌类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1.2.1 抗癌作用
        1.2.2 抗菌消炎作用
        1.2.3 抗病毒作用
        1.2.4 与DNA的相互作用
        1.2.5 蒽醌类药物存在的问题
    1.3 蒽醌类药物的合成进展
        1.3.1 1,4 二羟基蒽醌的主要合成方法
        1.3.2 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修饰
第二章 蒽醌衍生物的设计及虚拟筛选
    2.1 虚拟筛选的简介
    2.2 系列一化合物的设计
    2.3 系列二化合物的设计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所用程序及在线工具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2.1 目标化合物A1-A20 的制备方法
        3.2.2 目标化合物B1-B9 的制备方法
    3.3 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图数据
第四章 分子对接与药理实验
    4.1 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步骤与方法
        4.1.4 实验结果
    4.2 蒽醌衍生物与抗肿瘤靶标的对接研究
        4.2.1 深度学习建模
        4.2.2 DNA拓扑异构酶Ⅱ(1ZXM)的对接结果
        4.2.3 对接作用分析
    4.3 化合物构效关系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致谢

(5)基于生物活性的大黄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综述-大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 蒽醌类化学成分
        1.2 蒽酮类化学成分
        1.3 芪类成分
        1.4 鞣质类成分
        1.5 酰基糖苷类成分
        1.6 苯丁酮苷类和色原酮类成分
        1.7 其它化学成分
    2 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进展
        2.1 药理学研究进展
        2.2 毒理学研究
    3 质量控制研究
        3.1 指纹图谱
        3.2 含量测定
        3.3 液质联用
        3.4 谱效关系及组效关系
        3.5 药代动力学
    4 展望
前言
第一章 基于谱效关系的大黄活性成分辨识研究
    第一节 大黄HPLC指纹图谱研究
    第二节 大黄指纹图谱共有峰的LC-MS/MS结构推测
    第三节 大黄泻下活性成分辨识研究
    第四节 大黄抗肿瘤活性成分辨识研究
    第五节 大黄抗炎活性成分辨识研究
    第六节 大黄化学成分与其外在颜色的相关性研究
第二章 基于组效关系的大黄活性成分辨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面向不同活性的大黄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大黄中7个蒽醌苷类成分的同步测定研究
    第二节 大黄中缩合鞣质的含量测定
全文总结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图
参考文献

(6)芳香植物复合抗菌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抗菌剂概论
        1.1.1 无机抗菌剂
        1.1.2 有机抗菌剂
        1.1.3 天然抗菌剂
    1.2 天然芳香植物
        1.2.1 芳香植物的功效性
        1.2.2 芳香植物的药用价值
    1.3 化妆品中抗菌剂的使用
        1.3.1 化妆品抗菌剂种类
        1.3.2 检测标准
        1.3.3 有效性检测标准
        1.3.4 化妆品防腐剂发展趋势
    1.4 立题依据
第2章 抗菌活性芳香植物的筛选及复配
    2.1 仪器与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材料
    2.2 方法
        2.2.1 芳香植物的提取
        2.2.2 溶液的制备
        2.2.3 芳香植物抗菌活性的筛选
        2.2.4 APCAA 的建立
        2.2.5 扩散法检测 APCAA 的抗菌活性
        2.2.6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2.2.7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2.2.8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芳香植物蒸馏废液的抗菌活性分析
        2.3.2 芳香植物蒸馏废渣的抗菌活性分析
        2.3.3 芳香植物蒸馏废液抗菌活性的筛选结果分析
        2.3.4 芳香植物蒸馏废渣抗菌活性的筛选结果分析
        2.3.5 最优芳香植物复合抗菌剂配比的筛选
        2.3.6 芳香植物提取物及APCAA抗菌活性的比较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APCAA的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材料
    3.2 方法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2.3 O_2~-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2.4 总还原能力的测定
        3.2.5 芳香植物抗菌剂总酚及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2.6 HPLC法检测芳香植物抗菌剂的活性成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分析
        3.3.2 O_2~-自由基清除活性分析
        3.3.3 总还原能力分析
        3.3.4 芳香植物抗菌剂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分析
        3.3.5 芳香植物抗菌剂的活性成分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APCAA与尼泊金甲酯的复配及在乳液中的应用研究
    4.1 仪器与材料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材料
    4.2 方法
        4.2.1 芳香植物与尼泊金甲酯物的复配
        4.2.2 扩散法检测芳香植物与尼泊金甲酯复合抗菌剂的抗菌活性
        4.2.3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4.2.4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4.2.5 复合抗菌剂抗菌活性的稳定性试验
        4.2.6 乳液基质的配制
        4.2.7 乳液基质的稳定性测定
        4.2.8 微生物挑战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最优芳香植物与尼泊金甲酯复合抗菌剂配比的筛选
        4.3.2 APCAA及 PDCAA抗菌谱的比较分析
        4.3.3 乳液基质的稳定性分析
        4.3.4 温度对复合抗菌剂的影响
        4.3.5 pH值对复合抗菌剂的影响
        4.3.6 紫外光对复合抗菌剂的影响
        4.3.7 微生物挑战实验结果分析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附图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大黄芒硝粉不同配比外用促进重睑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大黄、芒硝的相关研究
        1.1 大黄的功用及药理研究
        1.2 芒硝的功用及药理研究
        1.3 大黄芒硝粉不同配比的临床应用
    2. 促进重睑术后恢复的研究进展
        2.1 围手术期护理
        2.2 手术因素
        2.3 药物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案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果
致谢

(8)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及活性成分阔叶黄檀酚的大鼠体内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汉缩略语表
前言
文献综述
    珍稀濒危中药降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
        1.1 提取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
        1.2 GC-MS分析的化学成分
        2.药理作用
        2.1 心血管系统作用
        2.2 抗氧化作用
        2.3 抗炎作用
        2.4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5 抗菌作用
        2.6 抗癌作用
        2.7 其他活性
    黄檀属植物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化学成分
        1.1 提取分离鉴定的化学成分
        1.2 GC-MS分析的化学成分
        2.药理作用
        2.1 抗缺血性心脏病作用
        2.2 抗雄性激素作用
        2.3 抗氧化作用
        2.4 抗骨质疏松作用
        2.5 抗菌、抗炎、抗过敏作用
        2.6 抗癌作用
        2.7 其他活性
实验部分
    第一章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第一节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阔叶黄檀酚等8种成分的HPLC比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色谱条件优化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制备
        2.5 线性关系
        2.6 精密度
        2.7 重复性
        2.8 稳定性试验
        2.9 加样回收率
        2.10 样品含量测定
        2.11 指纹图谱和PCA、PLS-DA等多模式分析
        3.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中挥发性成分的GC-MS比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方法
        2.1 顶空气质分析条件
        2.2 苯醇抽提物气质分析条件
        2.3 挥发油气质分析条件
        2.4 样品的制备
        3.结果
        3.1 化学对照品的GC-MS
        3.2 顶空进样GC-MS
        3.3 苯醇抽提物的GC-MS
        3.4 挥发油的GC-MS
        4.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化学成分的UPLC-Q-TOF-MS/MS比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3.结果
        3.1 化学成分与质谱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3.2 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3.3 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相同化学成分
        3.4 化学成分的质谱解析
        4.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新黄酮类成分对COX-2和i NOS酶抑制活性的虚拟筛选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平台和软件
        1.2 受体蛋白
        1.3 配体小分子
        2.方法
        2.1 受体蛋白准备,定义活性位点
        2.2 配体小分子前处理
        2.3 分子对接
        3.结果
        4.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阔叶黄檀酚和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血浆样品配制
        2.4 标准质控血浆样品配制
        2.5 灌胃试药样品的制备
        2.6 血浆样品的制备
        3.结果
        3.1 质谱信息
        3.2 专属性考察
        3.3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3.4 精密度与准确度
        3.5 样品稳定性
        3.6 提取回收率
        3.7 基质效应试验
        3.8 样品平均血药浓度
        4.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阔叶黄檀酚和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组织样品配制
        2.4 标准质控样品配制
        2.5 灌胃试药样品的制备
        2.6 组织样品的制备
        3.结果
        3.1 质谱信息
        3.2 专属性考察
        3.3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3.4 精密度与准确度
        3.5 样品稳定性
        3.6 提取回收率
        3.7 基质效应
        3.8 组织含量测定
        4.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排泄(尿液、粪便)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阔叶黄檀酚和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排泄物样品配制
        2.4 标准质控排泄物样品配制
        2.5 灌胃试药样品的制备
        2.6 排泄(尿液、粪便)样品的制备
        3.尿液排泄结果
        3.1 专属性考察
        3.2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3.3 精密度与准确度
        3.4 样品稳定性
        3.5 提取回收率
        3.6 基质效应
        3.7 尿液样品测定
        4.粪便排泄结果
        4.1 专属性考察
        4.2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4.3 精密度与准确度
        4.4 样品稳定性
        4.5 提取回收率
        4.6 基质效应
        4.7 粪便样品测定
        5.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胆汁排泄研究
        1.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阔叶黄檀酚和内标物溶液的配制
        2.3 标准曲线胆汁样品配制
        2.4 标准质控胆汁样品配制
        2.5 灌胃试药样品的制备
        2.6 大鼠胆管插管手术
        2.7 大鼠胆汁样品的制备
        3.结果
        3.1 专属性考察
        3.2 标准曲线与定量范围
        3.3 精密度与准确度
        3.4 样品稳定性
        3.5 提取回收率
        3.6 基质效应
        3.7 胆汁样品测定
        4.小结与讨论
        第五节 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初探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给药样品的制备
        2.3 质控样品的制备
        2.4 样品测试与分析
        3.结果
        3.1 血浆中代谢产物
        3.2 尿液中代谢产物
        3.3 粪便中代谢产物
        3.4 各代谢产物解析
        4.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新黄酮类成分阔叶黄檀酚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组学初探
        1.仪器与材料
        2.方法
        2.1 色谱—质谱条件
        2.2 给药样品的制备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结果
        3.1 血浆样本的代谢组学分析
        3.2 尿液样品的代谢组学分析
        3.3 粪便样品的代谢组学分析
        3.4 胆汁样品的代谢组学分析
        4.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简历

(9)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大肠杆菌耐药现状
    1.2 大肠杆菌耐药引起危害
        1.2.1 动物疾病防控
        1.2.2 动物源食品安全
        1.2.3 生态环境的破坏
    1.3 大肠杆菌耐药产生机制和消除方法
    1.4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研究
        1.4.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机制
        1.4.2 单味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研究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11味中药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研究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主要试剂
        2.1.3 药物与大肠杆菌菌液制备
        2.1.4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
        2.2.2 中药水提物MIC测定
        2.2.3 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中药筛选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谱
        2.3.2 β-内酰胺类药物对大肠杆菌MIC的测定
        2.3.3 中药水提物对大肠杆菌MIC测定
        2.3.4 中药水提物处理后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MIC变化
    2.4 讨论
        2.4.1 中药消除细菌耐药与其活性成分关系
        2.4.2 中药水提物对大肠杆菌耐药性消除作用
        2.4.3 中药水提物抑菌和消除耐药效果相关性
    2.5 小结
第三章 山楂水提物对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消除率测定
    3.1 材料
        3.1.1 菌种
        3.1.2 主要试剂
        3.1.3 药物菌液制备
        3.1.4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山楂水提物处理大肠杆菌对抗菌药MIC测定
        3.2.2 影印法测定山楂水提物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消除率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山楂水提物处理前后大肠杆菌对抗菌药MIC比较
        3.3.2 山楂水提物对大肠杆菌耐药消除率
    3.4 讨论
        3.4.1 山楂水提物的耐药消除效果
        3.4.2 耐药消除率的测定方法
    3.5 小结
第四章 山楂水提物对产ESBLs活性影响及质粒DNA消除研究
    4.1 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药物菌液制备
        4.1.4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山楂水提物对产ESBLs活性影响
        4.2.2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质粒研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K-B双纸片法检测
        4.3.2 山楂水提物对大肠杆菌ESBLs活性的影响
        4.3.3 多重耐药菌株质粒消除试验结果
    4.4 讨论
        4.4.1 大肠杆菌质粒和ESBLs的关系
        4.4.2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和ESBLs的关系
        4.4.3 山楂水提物消除大肠杆菌耐药和质粒消除
    4.5 小结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简介

(10)何首乌及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门诊患者服用何首乌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2 基于含有何首乌的处方分析
    3 分析
第二部分 住院患者服用何首乌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与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2 基于含有何首乌处方资料分析
        2.3 服用何首乌的患者肝损伤风险评估
        2.4 组间对照分析
    3 分析
第三部分 门诊患者服用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基于含有首乌藤的处方资料分析
    3 分析
第四部分 住院患者服用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与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2.2 基于含有首乌藤的处方资料分析
        2.3 服用首乌藤患者的肝损伤风险评估
        2.4 组间对照分析
    3 分析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评分表及患者主要信息采集表
    附录 2 文献综述 中药何首乌的临床应用及其相关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3 已发表论文
    附录 4 参与课题及学术会议
    附录 5 专利申请

四、芦荟抑菌成份的筛选提取及其活性的比较分析(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山桐子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范睿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莼菜黄酮类物质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 韩芳. 西南大学, 2021(01)
  • [4]羟基蒽醌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沈泓佑. 广西大学, 2020(07)
  • [5]基于生物活性的大黄质量控制研究[D]. 王立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芳香植物复合抗菌剂的开发及应用研究[D]. 郝俊颖. 佳木斯大学, 2020
  • [7]大黄芒硝粉不同配比外用促进重睑术后恢复的临床研究[D]. 李欣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降香和交趾黄檀心材的化学成分比较及活性成分阔叶黄檀酚的大鼠体内过程研究[D]. 孟晓伟.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消除鸡源大肠杆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中药筛选[D]. 刘洋.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10]何首乌及首乌藤与肝损伤风险的相关性研究[D]. 陶丽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芦荟抗菌成分的筛选提取及其活性比较分析(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