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性”调运应用题(初二、初三)(论文文献综述)
米雪[1](2018)在《学法指导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会学习密切相关的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法指导以人的学习活动、学习现象为对象,通过揭示学习规律,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习潜力,因此,学法指导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独立要素,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目前的学法指导实践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到学法指导对学习成绩产生的影响,相关研究也仅停留在论证学法指导可以有效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层面,而关于学法指导的“调控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何种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立足“学法指导调控类型”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以数学学习为例,选取N校七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对三组实验班分别采取分享型、松散型以及强制型的调控方法进行学法指导,采用准实验法,探索学法指导调控类型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以准实验法为主,在资料收集、整理中综合运用了课堂观察法、聚焦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开展了五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等手段,选择恰当的研究工具,编写不同调控类型学法指导的教学设计。其二,选取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其三,从“学习策略”、“学习成绩”两个维度,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以N校七年级的159名学生为被试,依据高丙成、刘儒德改编的“学习策略量表”对学生学习策略展开调查与测量。以N校七年级的159名学生为被试,采用N校统一编制的七年级数学测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查,同时,辅以利用自编数学口试题,对N校七年级按比例抽取出的45名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考察。数学口试能够展示出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数学思维过程的真实状态,可以与纸笔测试相互补充对学习成绩的测试效果。其四,从“学习策略”维度,探究“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与特征”与“学法指导调控类型与学生学习策略的关系”,旨在解决问题1与问题2。其五,从“学习成绩”维度,探究“学法指导调控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旨在解决问题3。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数学学科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各类学习策略均有正向影响。其次,不同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存在差异:松散型调控或分享型调控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显着,强制型调控的学法指导对学生考试、态度、动机、焦虑、专心、时间管理、自我测试及学业求助类型的学习策略产生显着影响。再次,数学学科学法指导可以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不同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分享型调控对绩优生影响最为明显,松散型调控次之;强制型调控的学法指导对中等生学生影响最为明显,分享型调控次之;分享型调控对学困生影响最为明显。最后,不同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松散型与分享型调控同对绩优生的思维能力(数与代数)影响最为明显;强制型调控对中等生影响最为明显,分享型调控次之;分享型调控对学困生影响最为明显,强制型调控次之。松散型与分享型调控同对绩优生的思维能力(图形与几何)影响最为明显;强制型调控对中等生影响最为明显,分享型调控次之;分享型与强制型调控同对学困生影响最为明显。本研究针对学法指导在初中数学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将学法指导融入初中数学日常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达成“会学”。学会学习恰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普及学法指导,可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其次,将学法指导整合到初中数学内容之中,使“学会”与“会学”同步发展,需要教师具备研发学法指导教案的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至为关键。最后,在调整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实施“同层异班同法”的方式进行分层、分法的学法指导。
叶晶[2](2014)在《基于内外部表征的数学应用题解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运用表征的相关理论研究提高学生应用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文中第二章作为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改革研究及福建省财政厅资助项目——基于课标的数学科高考命题改革与评价研究的重点研究课题中的一项研究,部分成果已被《数学教育学报》录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作为加强数学应用的重要手段的应用题教学研究,意义凸显.应用题的解决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应用题的教学不仅要包含数学知识层面,更应涉及到学习心理层面,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维是如何展开的.“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其涉及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成分.故将表征应用于应用题的解决彰显了心理学对学科教学强大的指导意义.本学位论文以数学应用题为载体,以内外部表征为研究视角,提出影响学生应用题解决的内部与外部表征因素并以高考例题加以佐证;通过问卷调查、问卷测试了解学生在应用题解决中的表征习惯及表征能力;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学困生与学优生在问题表征上的差距;结合学生现状,通过应用题教学实验及数据统计结果的分析与论证,验证了基于内外部表征的应用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肖霄[3](2014)在《初中生函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强调数学应用在课程中的地位。目前,函数应用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分析初中生在求解函数应用题过程中出现的障碍,探究其成因,将有助于提高函数应用题的教学质量。本研究关注的是整个初中阶段函数应用题学完后,学生在求解中存在的解题障碍及障碍成因。笔者首先对初中阶段的函数应用题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和测试卷,并选取了六个不同层次班级的248名学生为样本进行测试,最后根据调查问卷和测试卷的结果以及师生的访谈情况对存在的解题障碍进行成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初中生在函数应用题求解中存在如下解题障碍:(1)阅读理解障碍,具体表现为:审题不仔细,考虑不全面;审题时思维混乱,思路不清晰,对题目中函数关系式不理解;审题方法选取不当;难以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数学符号语言间进行准确的“互译”等。(2)转译障碍,即模型构建障碍,表现为学生无法准确建立题目中符合题目要求的变量关系,或所建立的关系式有误。此外,还有不少学生在题目已明确以文字或图像、表格的形式描述或呈现量间关系时,仍旧无法建立起函数关系式等。(3)加工操作障碍在学生求解函数应用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①对初步建立的函数关系式进行等价变形等化简运算时错误;②在求解方程(组)以获取函数关系式系数时出现错误;③在运用“配方”法或“系数”法求解二次函数最值时有误;④建立函数关系式后不给出相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或错误给出;⑤不检验二次函数取得“最值”时的自变量取值是否满足题意。(4)迁移即学习迁移,迁移障碍表现为某类型函数应用问题已为学生掌握,但当此类型问题情境或条件发生局部变化时,学生无法识别问题类型,及时有效唤醒已有解题经验,激活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及技能,正确求解问题。(5)情感态度障碍,表现为学生对函数应用题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强,在求解函数应用题,特别是某些未常见的类型的问题时存在心理障碍,不愿去尝试解决问题,畏难情绪较为突出。调查中发现,11%的学生讨厌函数应用题,而20%的学生明确表示害怕做函数应用题,在测试卷的解答题部分,儿乎每题都有学生因“畏难”、“害怕”等情感态度的原因而放弃解答。(6)认知结构障碍,认知结构障碍是指知识基础较筹,解题所需的各项技能较为缺乏,还包括未能将知识、技能合理整合,形成组织良好的系统。调查中,20.2%的学生表示自己数学基础差,14.9%的被试学生表示其运算能力很影响自己对函数应用题的求解,而表示会受到运算能力影响的被试占36.7%。(7)编码障碍,表现为学生发生书写错误或简单的运算错误,几乎在测试卷的所有问题中都有学生因为解题中存在编码障碍,致使对结果的书写有误或出现简单的计算错误。通过对师生的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分析,学生函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成因主要是:问题情境不熟悉,不理解某些关键词的含义及其蕴含的变量关系,函数概念及相关性质理解不足导致无法理解问题或题意理解有误;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泽”能力薄弱,无法完整理解题意;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求解函数应用题时难以从算术思维过渡到代数思维(函数关系式),未能认识到自变量取值范围在求解中的重要性,缺少方法性指导;求解过程中缺乏策略性、算法性知识;解题过程中的元认知监控的意识和能力比较薄弱,甚至是缺失;畏难情绪比较严重;等等。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笔者为初中“函数应用题”的教学提出了一些相关教学对策。
郭玉峰[4](2012)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 ——理论与实践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在课程目标中首次提出。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数学知识”并列,作为“四基”之一单独提出。为什么在数学课程目标中单独提出?怎么理解?实践中如何落实?相关问题的研究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包括“思维活动的经验”和“实践活动的经验”,论文针对“思维活动的经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结合实践的探讨。理论方面构建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和维度划分;理论结合实践,构建了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层次水平划分;根据维度划分和层次水平划分,自行研制测试问卷,调查研究了1295名初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进行持续两个多月的日常课堂教学追踪,研究初二“一次函数”课堂教学积累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并给出改进建议。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框架的构建通过定性研究,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调研通过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包括层次分析法确定每题不同层次的相对合理赋分;对测试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求样本均值考察总体状况;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年级间差异;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层次水平划分等。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是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和数学发展的需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亲身经历和感悟的结果,它不同于数学知识,也不同于数学能力。知识能够传递,可以不经过亲身实践而被告知;能力更细化,直接体现在数学活动效率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能传递,必须亲身实践和感悟,更为综合,需要长时间积淀。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长时间经历和感悟了数学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后,形成的一种数学思维模式,进而获得一定的数学直观。表现在中小学生身上,主要为“从最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地摸索规律和性质,并获得一般结论的数学思维模式”。其中“摸索规律”,是尝试性分析特例、发现共性、特性、关系的“思考”过程。3.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维度划分是观察联想、归纳猜想、表达、验证或证明,层次水平划分包括模仿阶段、性质阶段和实质阶段。“模仿阶段”没有形成“观察入手、特例启发、探索规律和结论”的有效数学思维模式,只是单纯模仿;“性质阶段”形成了这种有效数学思维模式,能看到问题共性,但还不能看到问题的最本质,也不能触类旁通;“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共性、特性和关系,看到问题的核心和本质,能进行问题的远端联想。4.自行研制的测试问卷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四个维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初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总体状况一般;四个维度中,学生在归纳猜想维度发展均衡,其他维度呈偏态分布;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大部分处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第一级水平“模仿阶段”和第二级水平“性质阶段”,即能进行模仿,初步归纳概括,看到问题的形式或表面;很少一部分学生达到第三级水平“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但没有丰富联想;极少一部分学生达到第三级水平“实质阶段”,能看到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并有丰富联想。5.课堂教学观察的结果,以及教学过程中“看图编故事”的测试表明:教师不能自觉、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从最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探索规律和结论”的数学思维模式;学生的思考往往带有自己的原始直观,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原始直观;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三是重要的,即能看到问题“实质”并展开“联想”,但看到“实质”未必一定有丰富“联想”,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认识问题实质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要保护学生的原始直观,要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直观;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即观察入手、特例揭示,归纳推理得到猜想;广泛联想、进入“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浮想联翩境地。
杨华[5](2009)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广大师生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物理学科的发展,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符合物理学科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在当前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对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的研究较多,而物理学科却较少,因此,本课题从学生方面和教学方面对影响初中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因素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形象思维的四条对策:加强感知训练,增加形象贮备;借助学科内容,强化想象训练;重视物理情景,强化定性分析;利用多种形式,增强记忆能力。在实践研究中,分别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类课型入手进行实践层面的研究。最后通过个案访谈、学生的成绩对比和调查问卷说明了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性。
袁亚平[6](2004)在《“线性”调运应用题(初二、初三)》文中研究指明以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来解决的问题.可称为“线性”问题.本文介绍中考数学里的线性调运问题的求解思路.
二、“线性”调运应用题(初二、初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调运应用题(初二、初三)(论文提纲范文)
(1)学法指导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学法指导的研究 |
(一)学法指导的基本含义 |
(二)学法指导概念的界定 |
(三)学法指导的类型 |
(四)学法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
(五)学法指导的教学原则研究 |
(六)学法指导模式的相关论述 |
(七)学法指导中的教师调控研究 |
(八)学法指导的理论基础 |
二、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影响的研究 |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内涵 |
(二)学习策略类型、成分 |
(三)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发展 |
(四)学习策略的掌握现状调查 |
(五)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影响的研究 |
三、学法指导对学习成绩关系影响的研究 |
(一)学习成绩评定的研究 |
(二)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实践研究 |
四、述评 |
(一)学法指导的本质 |
(二)学生学习策略掌握水平的现状 |
(三)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
(四)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问卷调查与纸笔测验的样本 |
(二)口试测验的样本 |
(三)实验教师的样本 |
四、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构想与假设 |
(三)实验模式与过程 |
五、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
第三章 不同调控类型学法指导课的设计与实施 |
一、数学学科学法指导课教案的制定依据 |
(一)理论基础 |
(二)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三)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
(四)学法指导课的内涵解析 |
(五)学法指导课的特点 |
二、学法指导课的教学环节与教师的理解 |
(一)学法指导课的教学环节 |
(二)教师对学法指导意义的理解 |
(三)教师对学法指导教学环节的理解 |
三、三种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课 |
(一)三种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课教学环节 |
(二)学法指导课教学设计——以《代数式》为例 |
第四章 学生学习策略的状况与特征 |
一、问题阐述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一)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二)学习策略的描述性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五章 学法指导对于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影响 |
一、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
(一)假设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二、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一)假设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基本结论 |
(一)数学学科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有直接影响 |
(二)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存在差异 |
(三)数学学科学法指导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
(四)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笔试部分) |
(五)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思维能力) |
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的若干建议 |
(一)深化初中数学学科学法指导的开展 |
(二)进行分层、分法教学 |
(三)用学法指导统整初中数学内容 |
(四)重视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内心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2)基于内外部表征的数学应用题解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表征的一般概念 |
1.2.2 问题表征的一般概念 |
1.2.3 问题解决的概念 |
1.2.4 数学应用题的概念 |
1.3 研究综述 |
1.3.1 表征研究综述 |
1.3.2 数学应用题解决策略研究综述 |
1.3.3 问题表征与数学应用题解决的关系研究综述 |
1.4 问题提出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内外部表征对应用题解决影响的例题分析 |
2.1 外部表征对应用题解决影响的例题分析 |
2.1.1 文字表征对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
2.1.2 符号表征对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
2.1.3 图表表征对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
2.1.4 背景表征对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
2.2 内部表征对应用题解决影响的例题分析 |
2.2.1 概念表征对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
2.2.2 命题表征对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
2.2.3 图式表征对应用题解决的影响 |
第三章 调查研究与结果 |
3.1 学生应用题解决表征习惯调查研究——问卷调查 |
3.1.1 研究方法 |
3.1.2 问卷调查结果 |
3.1.3 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
3.2 学生应用题解决表征能力调查研究——问卷测试 |
3.2.1 研究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学生应用题解决表征能力调查研究——个案访谈 |
3.3.1 研究方法 |
3.3.2 结果与分析 |
3.4 学生应用题解决表征能力调查研究——案例测试 |
3.4.1 研究方法 |
3.4.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基于内外部表征的应用题解决之案例研究 |
4.1 应用题教学设计之理论依据 |
4.1.1 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可教性 |
4.1.2 元认知理论 |
4.1.3 问题解决的表征态理论 |
4.1.4 CPFS结构理论 |
4.2 教学设计 |
4.2.1 教学设计一 |
4.2.2 教学设计二 |
4.2.3 教学设计三 |
4.2.4 教学设计四 |
4.2.5 教学设计五 |
4.3 教学效果分析 |
第五章 提高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建议 |
5.1 提供典型的案例,扩充学生的样例学习 |
5.2 创设合适的情景,丰富学生的问题背景 |
5.3 保证阅读的时间,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
5.4 掌握不同的语言,增强学生的转化能力 |
5.5 突出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的多元表征 |
5.6 加强知识的联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
5.7 形成正确的导向,建立学生的解题信心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初中生函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函数概念学习和理解的相关研究 |
2.3 函数应用题的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4 文献综述的小结与思考 |
3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3.1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3.2 样本的选取 |
3.3 调查工具和有关信度、效度问题 |
3.4 调查实施 |
4 函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问卷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4.2 测试卷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
5 研究的结论与教学对策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本文的新意、局限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5.3 教学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 ——理论与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 |
(一) 问题提出背景 |
(二) 问题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问题的确立 |
三、 研究意义和研究创新 |
(一) 澄清相关问题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不足 |
(二) 明确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出的价值 |
(三) 梳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形成归纳推理的思维模式 |
(四) 研究创新:明确主线并量化研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 国内文献研究 |
(一) 为什么提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什么 |
(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分类 |
(四)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划分 |
(五)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双基”关系 |
二、 国外文献研究 |
(一) 从社会、文化、课堂等多重角度研究经验,经验是一个大范畴 |
(二) 将“经验”视为学习后的感受和体会 |
(三) 从数学学科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 |
三、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设计、方法、过程 |
一、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问题 |
(三) 研究假设 |
(四) 研究重点和难点 |
二、 研究方法 |
(一) 问题 1、2 的研究方法 |
(二) 问题 3、4、5 的研究方法 |
三、 研究过程 |
(一) 探究、摸索阶段 |
(二) 逐步明朗阶段 |
(三) 清晰、明确阶段 |
四、 测试问卷的研制及确定 |
(一) 测试问卷的研制过程 |
(二) 正式测试问卷 |
第四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的构建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出 |
(一) 关于数学的存在与作用的认识 |
(二) 关于数学创造的认识 |
(三) 关于学生的数学创造的认识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的构建 |
(一)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的大纲(课程标准)演变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与基础知识、数学能力 |
(三)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涵 |
第五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维度划分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维度划分 |
二、 维度划分的解释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获得的起始阶段:观察联想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第二步:归纳猜想 |
第六章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划分研究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划分 |
(一) 层次水平划分 |
(二) 层次水平划分的实践依据 |
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划分的理论阐述 |
第七章 实践研究 1: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现状调研 |
一、 测试题目设计 |
(一) 测试目的 |
(二) 测试题目考察目的、来源及设计思想 |
(三) 测试题目权重分配及层次划分 |
(四) 测试题的评分依据 |
(五) 测试对象的选择和测试过程 |
二、 测试的数据结果 |
(一) 各学校平均分 |
(二) 各年级平均分 |
(三) 每题得分 |
(四) 四个维度得分 |
(五) 每题各层次得分 |
(六) 所有题目的聚类分析 |
三、 测试得到的主要结论 |
(一) 初中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总体状况一般 |
(二) 归纳猜想维度,学生表现均衡,其他维度偏态分布 |
(三)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分为三级层次水平 |
(四) 学生不易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层次水平三 |
(五) 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三,恰是平时数学成绩中上等的学生 |
第八章 实践研究 2:初中“一次函数”课堂实践 |
一、 课堂实践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二、 课堂实践研究——基于经验框架结构的研究 |
(一) “一次函数”教科书内容的编排 |
(二) “抽象一次函数概念”的课堂实践研究 |
(三) “一次函数”图象的课堂实践研究 |
(四) “一次函数”应用的课堂实践研究 |
三、 课堂教学研究结果 |
(一) 很多教师不能有意识建立学生有效数学思维模式 |
(二) “课题学习”更多是应用题教学 |
(三) 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原始直观 |
(四) 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实现丰富联想 |
第九章 实践研究 3:“看图编故事”测试 |
一、 “看图编故事”题目测试 |
(一) 测试问题 |
(二) 测试目的和测试形式 |
二、 学生测试情况汇总 |
三、 测试结果的分析 |
(一) 很多学生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三“认识实质” |
(二) 极少数学生达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层次水平三“大跨度联想” |
(三) 能“认识实质”的学生,期末数学成绩一般较好 |
(四) 达到层次水平三“大跨度联想”有一定年龄和阅历区分 |
第十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 |
(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的构建:建立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 |
(二) 维度划分:观察联想、归纳猜想、表达、验证或证明 |
(三) 层次水平划分:模仿、性质、实质三级水平 |
(四) 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现状:总体一般 |
二、 启示与展望 |
(一) 研究启示 1:由观察启发、特例揭示,归纳推理得到猜想 |
(二) 研究启示 2:广泛联想,进入浮想联翩的境地 |
(三) 展望:继续深入研究,落实课程目标要求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 初中生思维特点 |
(二) 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 |
(三)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
(四) 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本问题的相关研究状况 |
三、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认知心理学的表象加工理论 |
二、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思维 |
二、形象思维 |
三、形象思维的基本形式 |
四、物理形象思维 |
第四章 影响初中生形象思维发展的因素 |
一、学生方面 |
二、教学方面 |
第五章 发展初中生物理形象思维的对策 |
一、加强感知训练,增加形象贮备 |
二、借助学科内容,强化想象训练 |
三、重视物理情景,强化定性分析 |
四、利用多种形式,增强记忆能力 |
第六章 发展初中生形象思维的实践研究 |
一、实验设计 |
二、实践研究 |
(一)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 |
1、导入环节 |
2、指导学生读书 |
3、进行模块式练习 |
4、让学生感悟思考方法 |
5、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
6、作业环节 |
(二) 从各种课型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 |
1、概念教学 |
2、规律教学 |
3、习题教学 |
4、实验教学 |
5、复习课 |
第七章 总结 |
一、个案访谈 |
二、成绩对比 |
三、调查问卷及分析 |
四、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五、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线性”调运应用题(初二、初三)(论文参考文献)
- [1]学法指导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D]. 米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2]基于内外部表征的数学应用题解决研究[D]. 叶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3]初中生函数应用题解题障碍的研究[D]. 肖霄. 西南大学, 2014(10)
- [4]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研究 ——理论与实践探讨[D]. 郭玉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实践研究[D]. 杨华.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6]“线性”调运应用题(初二、初三)[J]. 袁亚平.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