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松”——智能信息书包(论文文献综述)
韩雪童[1](2021)在《困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学信念生成机制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
周玉宁[2](2021)在《农村儿童真实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支持研究 ——以L镇初级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赵鑫[3](2021)在《基于多网络级联预测的异常行为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软硬件水平迅猛发展,数字远程监控系统大规模普及,采集的视频数据量也急剧增加,大量的视频数据给以人工为观察主体的监控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智能行为识别系统通过计算机提取图像序列中的特征信息,构建行为规则模型对异常行为的分类和识别,可以提高安防监控的效率。但传统端到端的深度学习的异常行为识别方法受数据集种类和规模影响,模型自适应能力差,对人类行为的刻画能力有限。而且,异常行为定义一般取决于场景,精确分类困难,导致对于异常行为检测实时性较差、分类算法识别率不高。本文从如何提取异常行为识别鲁棒性为起点,为了实现对多人员异常行为快速识别,结合行人在正常运动具有规律性,且异常事件和违规操作具有连续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网络级联预测的异常行为识别方法。采用实例分割模型提取人体位置,利用提取骨架与稀疏光流相结合,完成视频中骨骼的跟踪,通过双向递归编解码网络预测动态骨架信息,将骨架异常分数与阈值对比判断行为异常。同时,针对采集视频中冗余骨架信息的参与影响整体网络计算效率的问题,本文提出的骨架关节点信息联合特征方法,对人体的行为进行更有效的特征表示,提高复杂背景下的行为识别准确率;另外,在异常行为识别模块中,通过在循环神经网络中增加注意力机制的方式,对人员躯干不同部位匹配不同权重值,能够使得神经网络在众多的输入信息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与异常行为关系更重要的部分。最后通过Shanghai Tech Campus公开数据集和自建数据集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不同场景、不同类型的异常行为下都有较高的检测精度。
李林泽[4](2021)在《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文中研究表明典型的语义异指现象有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两种。以往研究针对该现象提出的“移位说”“形义错配说”“语法隐喻说”等假设没能揭示此类语言现象的本质,没有对此类现象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系统性描写,也无法探明此类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认知语言学具有解决以上问题的潜能。本文在对语义异指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问题:1.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句法特征?2.语义异指具有哪些典型的语义特征?3.语义异指现象产生的认知理据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发现如下:第一、语义异指现象体现了语言象似性这一根本性的句法语义特征。表层句法结构的底层是概念结构,意义就是概念化。意义是无限的,而句法结构是有限的。言者用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意义,同时还要兼顾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势必造成对现有句法结构的主观操作。虽然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各有独特的句法特征,但总的来说,语义异指结构在异指成分的形态特征、数量限定语、句型分布以及句子的体等方面都受到相对于语义正指结构来说更为严格的限制。第二、修饰类语义异指和述补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语义特征,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语义指向是异指现象语义特征研究的重点内容。从还原观的角度来看,两类语义异指中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并不因进入这些结构(或构式)而有所改变,其配价要求和词汇选择限制保持不变。从整体观的角度看,异指相关的结构(特别是动结式)的整体论元结构和语义指向特征都与异指成分的论元结构密切相关。另外,异指结构具有较高的信息密度,是概念化者有意的句法安排,体现了较高的主观性。第三、语义异指的产生具有明显的认知理据。从根本上讲,语义异指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认知识解结果而对习以为常的语义正指结构的图形-背景关系的逆转,是认知主体不同识解方式在句法形式上表现。修饰类语义异指是言者对同一情景的不同方面进行突显、静态到动态心理扫描方式的转换等认知识解操作的结果。异指成分以及中心成分存在于同一个注意窗口,两个成分作为输入项而形成新的整合空间,从而产生了迥异于组成构件的语义特征。此类语义异指是言者有意识的句法操作,具有强烈的语用动机。通过对语言符号单位的操作,将性状焦点化,更好承载主观情感、体现表达意图,完成话语构建。述补类语义异指逆转了述语和补语的图形背景关系,补语成为图形并构建主要事件,可以独立或共同支配论元。本研究再次证明了认知语言学提出的不同句子结构即代表不同意象的观点。所谓的句型变换根本不存在,“移位说”赖以存在的“源句式”也仅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假设。第四、语义异指现象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内部并不匀质。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具有迥异的句法语义特征、语用效果、语言理据等,但在认知理据方面具有统一性。本研究明确界定了语义异指现象的研究范围及其认知、心理学基础,构建了对该现象进行描写-解释的基本框架。对典型的述补类语义异指和修饰类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和产生理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引向深入,对汉语语法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国家当下急需发展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即时翻译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李娜[5](2021)在《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探析》文中认为本文从对家庭题材电影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论阐述出发,探讨日本家庭题材电影在日本电影不同发展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人物形象的变化,随之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日本家庭题材电影中最负盛名的导演小津安二郎。本文通过对形象学、社会学、叙事学等学科内容的研习形成理论依据,同时,以小津安二郎影片的实例分析研究为基础,综合理论与实践,在巩固和丰富电影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寻找创作实践上的学习与借鉴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以及结语。首先,绪论内容主要阐述本文选题“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探析”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文章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文章主要从四个章节展开论述,本文第一章为日本家庭题材电影及人物形象的发展概述。从厘清家庭题材电影及人物形象的概念出发,探讨日本家庭题材电影及人物形象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以此形成对日本家庭题材电影的整体把握。本文第二章内容为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从特定主题、身份定位以及现实语境三个层面来研究角色形象的选择、角色形象的发展以及角色关系的走向。第一节主要分析小津安二郎电影创作主题——庶民、童年与青春,家的式微及嫁女主题以及不同主题下人物形象选择的倾向,其中庶民、童年与青春主题创作下,人物形象侧重于对普通人、儿童以及青年人的塑造,而在家的式微以及嫁女主题下,人物形象更倾向家庭关系中的角色扮演,比如孤独的父母亲,待嫁的女儿,冷漠的子女等。第二节主要是基于人物的身份定位对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主要探讨小津安二郎电影中不可忽视的母亲形象、父亲形象、子女形象等。第三节则主要探讨在传统家庭文化以及现代家庭经济影响下人物关系的演变。通过以上研究达到对小津安二郎电影中的人物形象的深刻理解。本文第三章为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策略。主要从生活化的角色矛盾建构、日常化的人物活动空间以及现实化的叙事技法三个层面分析,以此提炼出小津安二郎在进行家庭题材电影创作时的方法,为创作实践提供方法支撑。本文第四章为基于家庭题材电影人物形象分析的影视创作。分别分析了创作的背景、选题立意以及人物形象,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同时借实践巩固理论知识。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对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一方面丰富个人理论知识,提高自我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借此丰富国内关于家庭题材电影的文本研究,为国内家庭题材电影创作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吴轶[6](2020)在《基于脑电的多模态情绪放松系统的实现与研究》文中指出压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一个对人们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的问题,压力情绪的折磨甚至会导致高血压、中风、冠心病、抑郁等身心疾病。因此,有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究放松减压的有效手段,如音乐、按摩、灯光等等。然而,在过往的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一致不明确的地方,其主要原因在于现有情绪放松系统不完善,研究者往往只能局限于单一模态刺激的研究,缺乏一个通用的多模态实验平台来控制放松环境以更有效地进行控制变量实验。围绕探究更为有效的情绪放松方式这一核心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脑电的多模态情绪放松系统来开展科学研究。该系统能根据需要调节放松环境,系统开发使用了安卓和PHP等前后端开发技术,系统实现后给出了详细的测试和对比结果。而后基于此系统开展了对照实验,分别以灯光颜色、闪烁频率、刺激调节方式、刺激模态为自变量,采集脑电数据和压力量化问卷分别作为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进行处理,通过方差分析、t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整个实验分四轮,有22名志愿者参加,共计286人次。数据处理的结果是,第一轮实验中的蓝光组相比于无光组、偏好色光组,第二轮实验中的0 Hz组相比于4 Hz组、8 Hz组、21 Hz组,第三轮实验中的动态调节组相比于静态调节组,第四轮实验中的音乐振动灯光组相比于无刺激组、音乐振动组,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且被试者的各项指标(包括脑电中α波占比、压力问卷得分和进入禅定状态耗时)体现出其放松程度更高。实验结果表明蓝色光、不闪烁的灯光、动态调节的刺激、多模态的刺激对促进人的情绪放松更为有效,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所实现系统的可用性和实用性。
付秀莹[7](2020)在《他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么多年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不愿意回忆往事。比起往事,如果一定要,我更愿意谈论现在。现在,我的生活似乎不算太坏。至少表面上如此。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生活能够经得起深究,或者追问。那谁说过,难得糊涂。不是吗?上篇一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爱上喝酒这件事的呢?好像是,来北京之后。帝都太大了,大到
高境阳[8](2020)在《科幻小说新词汉译实践报告 ——以《小兄弟》为例》文中认为本报告以科幻小说《小兄弟》中的新词翻译实践个案为例,从皮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出发,总结新词的翻译方法,力求对科幻小说的翻译实践提供借鉴。本篇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对于新词的处理一直是科幻小说翻译过程中的难题,且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视。因此,新词的翻译研究对于科幻小说翻译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对象《小兄弟》和翻译实践目标,并参照了郭建中教授在其着作《科普与科幻翻译》中提出的科幻小说翻译标准,尽量还原原文的特色和风采。此次翻译实践从皮特·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出发,同时运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处理。通过实践,本篇报告证实了交际翻译理论在科幻小说翻译中的可行性。本篇报告例举了此次翻译实践中出现的新词,并根据其构词法进行分类,具体分析了形式新词、语义新词以及语用新词的翻译方法。在形式新词翻译中主要采用的是异化译法,语义和语用新词则较多采用了归化译法。
秦北[9](2020)在《归心》文中研究指明叶明义飞机从纽约起飞的时候,叶明义还在想,也许北美的原住民真是从亚洲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地面的物体在舷窗里变小,化作线条和网格,还有不规则的色块。陆地的模样越来越像显微镜下他钻研了一辈子的半导体芯片。陆地与半导体本来也是同质的。岩石、沙砾里富含的硅元素,提纯,生长成单晶硅棒,再
二湘[10](2019)在《暗涌》文中研究说明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第一章吴贵林一行到达喀布尔的时候,天已近黄昏。太阳如一颗没有温度的咸蛋黄,温软地挂在天际。从机场一开出来就是尘土飞扬,窗外灰蒙蒙的天,像是打底的薄薄的灰色秋衣,映衬着不远处一座座土黄的山,黄土崖上密密匝匝镶嵌着一个一个颜色斑驳的土房子,有几分像他小时候住过的土坯房。这让他对这个地方生出了一种模糊的熟悉感,像是回到他的老家,回到童年那
二、“松松”——智能信息书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松”——智能信息书包(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多网络级联预测的异常行为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基于传统方法的行为识别现状 |
1.2.2 基于深度学习异常行为识别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基于深度学习的异常行为识别理论基础 |
2.1 深度学习理论 |
2.1.1 神经网络的原理 |
2.1.2 循环神经网络与GRU |
2.2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循环神经网络 |
2.3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运动目标检测技术 |
2.3.1 YOLO目标检测框架 |
2.3.2 Mask RCNN目标检测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基于多网络级联预测的异常行为识别方法 |
3.1 多网络级联预测结构 |
3.2 数据集的构建 |
3.2.1 主流公开数据集 |
3.2.2 自建数据集 |
3.2.3 数据集增广 |
3.3 骨架关键点提取模型 |
3.3.1 基于Mask RCNN的目标人员检测 |
3.3.2 骨架提取网络 |
3.3.3 基于稀疏光流的骨架关键点跟踪网络 |
3.4 异常行为识别方法 |
3.4.1 目标人员运动分解 |
3.4.2 基于GRU单元的骨架关键点重建和预测 |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公开数据集识别结果分析 |
3.5.2 自建数据集识别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基于注意力机制的异常行为识别方法 |
4.1 基于骨架异常行为识别存在的问题 |
4.2 基于注意力机制与骨架联合特征的异常行为识别 |
4.2.1 骨架关键点联合结构特征定义 |
4.2.2 融合注意力机制的GRU模型 |
4.2.3 Dropout |
4.3 整体流程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网络训练 |
4.4.2 识别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5.2 本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问题和意义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意义 |
1.4 语料来源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语义异指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
2.1 引言 |
2.2 语义指向研究纵观 |
2.2.1 国内外语义指向研究 |
2.2.2 语义指向研究的范围 |
2.3 语义异指的界定与判定标准 |
2.3.1 语义异指的判定及分类 |
2.3.2 语义异指的判定标准及认知心理基础 |
2.4 语义异指的分析维度 |
2.5 语义异指的多视角研究 |
2.5.1 语义异指的修辞学研究 |
2.5.2 语义异指的语用研究 |
2.5.3 语义异指的系统功能研究 |
2.5.4 语义异指的生成研究 |
2.5.5 语义异指的认知研究 |
2.6 典型语义异指的研究综述 |
2.6.1 异指定语研究 |
2.6.2 异指状语研究 |
2.6.3 异指补语研究 |
2.7 小结 |
第3章 理论基础和描写-解释框架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 |
3.2.1 图形-背景理论 |
3.2.2 认知识解理论 |
3.3 描写-解释框架 |
3.3.1 描写与解释的内涵 |
3.3.2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原则 |
3.3.3 描写与解释语义异指的基本框架 |
3.4 小结 |
第4章 异指定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4.1 引言 |
4.2 定语及定语的语义指向 |
4.2.1 定语的定义 |
4.2.2 定语类别及语义指向特征 |
4.3 异指定语的句法特征 |
4.3.1 异指定语的指向特征 |
4.3.2 异指定语的形态特征 |
4.4 异指定语的语义特征 |
4.4.1 异指定语的语义选择限制 |
4.4.2 定语类别与语义异指的关联 |
4.4.3 主内定语与宾内定语的语义及指向差异 |
4.5 异指定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
4.5.1 主宾侧重关系与焦点突显 |
4.5.2 观察排列与异指定语语义差异 |
4.5.3 句位选择与定语突显面调变 |
4.5.4 概念依存与异指定语长距离指别 |
4.6 小结 |
第5章 异指状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5.1 引言 |
5.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
5.2.1 状语及定状区别 |
5.2.2 状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
5.2.3 异指状语的类别划分 |
5.3 异指状语的句法特征 |
5.3.1 指宾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
5.3.2 指主状语句的句法特征 |
5.4 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
5.4.1 三个维度的异指状语语义分析 |
5.4.2 不同类型异指状语的语义特征 |
5.5 异指状语句与定语句的句法语义差异 |
5.5.1 指主状语句与主内定语句 |
5.5.2 指宾状语句与宾内定语句 |
5.6 异指状语结构的认知理据 |
5.6.1 视角调变与观察排列方式变化 |
5.6.2 认知突显与句型选择差异 |
5.6.3 心理扫描与动态语义增加 |
5.6.4 语序差异与概念可及路径 |
5.6.5 句式选择与焦点化效果差异 |
5.7 小结 |
第6章 异指补语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分析 |
6.1 引言 |
6.2 补语类型及其语义指向特征 |
6.2.1 补语语义指向的分析维度 |
6.2.2 补语类别及其语义指向倾向 |
6.2.3 补语语义歧指 |
6.3 异指补语的句法特征 |
6.3.1 异指补语结构的内部构成 |
6.3.2 异指补语的句型分布及规律 |
6.4 异指补语的语义特征 |
6.4.1 异指补语的语义类型 |
6.4.2 异指补语结构的成分整合 |
6.4.3 异指补语结构的配价问题 |
6.4.4 异指补语的语义歧指分析 |
6.5 异指补语的认知理据 |
6.5.1 异指补语与背景-图形顺序调变 |
6.5.2 语序选择与状补认知突显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语 |
7.1 研究发现及启示 |
7.1.1 研究发现 |
7.1.2 语义指向分析的价值与启示 |
7.1.3 语言中无所不在的象似性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正指形容词、动词定语列表 |
附录二 情绪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三 动作类二价动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四 二价形容词充任状语汇总 |
附录五 动补结构补语语义指向对象分类表 |
附录六 单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
附录七 双音节形容词作结果补语的考察结果 |
致谢 |
(5)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日本家庭题材电影及人物形象的发展概述 |
第一节 家庭题材电影及人物形象概念阐释 |
一 关于家庭题材电影 |
二 关于电影研究中人物形象的解读 |
第二节 日本家庭题材电影及人物形象不同时期的发展 |
一 日本电影的兴起与小市民电影(1896—1930) |
二 有声电影的出现与现实主义电影(1931—1940) |
三 战后电影的发展与写实主义家庭图景(1952—1960) |
四 日本电影新浪潮与庶民风貌(1961—1989) |
五 独立制片的形成与现代家庭题材电影(1990 至今) |
第二章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
第一节 基于主题确立的角色形象选择 |
一 庶民、童年与青春 |
二 家的式微 |
三 嫁女母题 |
第二节 基于身份定位的人物形象解读 |
一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母亲形象 |
二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父亲形象 |
三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子女形象 |
四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妻子形象 |
五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外来者”形象 |
第三节 基于现实语境的人物关系走向 |
一 日本传统家族文化影响下的情感留存 |
二 日本现代家庭经济作用下的情感缺憾 |
第三章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人物形象塑造策略 |
第一节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生活化的角色矛盾建构 |
一 父辈子辈间的代际隔阂 |
二 兄弟姐妹间的情感弱化 |
三 夫妻之间的情感淡薄 |
第二节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日常化的人物活动空间 |
一 家庭之内:显性矛盾 |
二 家庭之外:隐性表达 |
第三节 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现实化的叙事技法 |
一 传统线性叙事结构 |
二 留白构成场景外想象 |
三 简明精炼的对白 |
四 饱含意味的物件细节设置 |
五 独特风格的镜头架设 |
第四章 基于家庭题材电影人物形象分析的影视创作 |
第一节 剧作《一杆秤》创作背景及命题思路 |
第二节 剧作《一杆秤》选题立意 |
一 艺术价值 |
二 社会价值 |
第三节 《一杆秤》的人物形象分析 |
一 主要剧作人物设定 |
二 人物展开行动的空间场景安排 |
三 人物情感断裂的前因后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电影剧本《一杆秤》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脑电的多模态情绪放松系统的实现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情绪放松研究综述 |
1.2.1 脑电作为情绪放松研究指标的理论依据 |
1.2.2 情绪放松研究概况 |
1.2.3 情绪放松系统产品 |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情绪放松研究规划与系统设计 |
2.1 实验规划及对系统的要求 |
2.1.1 四轮实验的规划 |
2.1.2 实验所需的系统框架 |
2.2 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 |
2.2.2 开发和设计要求 |
2.3 系统架构和模块设计 |
2.3.1 架构设计 |
2.3.2 模块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关键功能实现 |
3.1 硬件部分 |
3.1.1 数据采集模块 |
3.1.2 情绪放松模块 |
3.1.3 灯光控制解决方案 |
3.2 软件部分 |
3.2.1 客户端APP——智观心境 |
3.2.2 服务器后台——智观心境Platform |
3.3 测试与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智观心境系统的情绪放松实验探究 |
4.1 实验设计与开展 |
4.1.1 实验志愿者招募 |
4.1.2 实验分组 |
4.1.3 实验数据采集 |
4.1.4 实验流程 |
4.2 实验数据处理 |
4.2.1 脑电数据处理 |
4.2.2 统计分析 |
4.3 实验结果结论 |
4.3.1 四轮实验各组的平均值、中位数 |
4.3.2 灯光颜色实验 |
4.3.3 灯光闪烁频率实验 |
4.3.4 动态调节实验 |
4.3.5 多模态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他乡(论文提纲范文)
上篇 |
一 |
二 |
三 |
四 |
彼此 |
五 |
六 |
七 |
八 |
跌宕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下篇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谁起了反叛之心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三十二 |
人生若只如初见 |
三十三 |
断章,或者浮云 |
三十四 |
亲爱的某 |
(8)科幻小说新词汉译实践报告 ——以《小兄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Research Background |
1.2 Aims and Significance |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
2 Task Description |
2.1 Introduction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
2.2 Introduction of Little Brother |
3 Task Process |
3.1 Pre-translation Stage |
3.1.1 Time Plan for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
3.1.2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3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Science Fiction |
3.2 While-translation Stage |
3.2.1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2.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3.3 Post-translation Stage |
3.3.1 Self-revision |
3.3.2 Quality Assessment |
4 Case Study |
4.1 Translation of Formal Neologisms |
4.1.1 Translation of Acronyms and Abbreviations |
4.1.2 Translation of New Coinages |
4.1.3 Translation of Derivatives |
4.2 Translation of Semantic Neologisms |
4.2.1 Translation of Compounds |
4.2.2 Translation of Blendings |
4.3 Translation of Pragmatic Neologisms |
5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A E-C Translation Practice on Little Brother |
Acknowledgements |
(10)暗涌(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卷喀布尔的白梨花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二卷硅谷墓园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三卷深圳病人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四、“松松”——智能信息书包(论文参考文献)
- [1]困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学信念生成机制的叙事研究[D]. 韩雪童.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农村儿童真实成长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支持研究 ——以L镇初级中学为例[D]. 周玉宁. 青岛大学, 2021
- [3]基于多网络级联预测的异常行为识别方法研究[D]. 赵鑫. 中北大学, 2021(09)
- [4]现代汉语语义异指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理据[D]. 李林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5]小津安二郎家庭题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探析[D]. 李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基于脑电的多模态情绪放松系统的实现与研究[D]. 吴轶.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他乡[J]. 付秀莹.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2)
- [8]科幻小说新词汉译实践报告 ——以《小兄弟》为例[D]. 高境阳.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归心[J]. 秦北. 当代, 2020(02)
- [10]暗涌[J]. 二湘.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