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毒毒素A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双盲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志[1](2021)在《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观察“天柱Ⅱ穴”在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今后针灸治疗CEH提供一定的思路及依据。方法本次研究共纳入CEH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完成研究的患者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联合电针治疗,并配合按揉风池穴疗法。治疗组选穴:百会、太阳(双)、风池(双)、合谷(双)、天柱Ⅱ穴,对照组选穴:百会、太阳(双)、风池(双)、合谷(双)、天柱;电针穴位:治疗组:天柱Ⅱ穴(重侧)—百会,对照组:天柱(重侧)—百会。两组每次治疗时间均为30分钟,每日1次,每周连续治疗5次,5天一疗程,休息2天后进入下一疗程,共治疗2疗程,于治疗后4周随访。通过观察两组各时间节点的每周头痛指数、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总积分、睡眠质量评分的改善程度,进行科学的统计学分析,评估电针“天柱Ⅱ穴”治疗CEH的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组内评价指标得分比较:治疗后,除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对比外,两组各评价指标得分在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在治疗后,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均较前有明显好转。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对比各项评价指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在改善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方面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3.组间评价指标得分比较:(1)每周头痛指数:两组1个疗程(P<0.01)、2个疗程(P<0.05)及4周后随访(P<0.05)的每周头痛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颈椎活动度:两组1个疗程(P<0.05)、2个疗程(P<0.01)及4周后随访(P<0.01)的RO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伴随症状总积分:两组2个疗程(P<0.05)及4周后随访(P<0.01)的伴随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睡眠质量评分:两组2个疗程及4周后随访的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各个观察时点,治疗组头痛症状、颈椎活动度、伴随症状、睡眠质量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4.天柱Ⅱ穴处有激活扳机点特性者统计:(1)组内对比:治疗组除2个疗程时和4周随访的对比外,治疗组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各观察时点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电针天柱Ⅱ穴对此处扳机点灭活效果明显,且有较为理想的远期疗效;但电针天柱穴对天柱Ⅱ穴处的扳机点灭活效果不明显。(2)组间对比:2个疗程治疗结束时和4周随访的扳机点统计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天柱Ⅱ穴处有扳机点特性者明显减少。说明与电针天柱穴相比,电针天柱Ⅱ穴能更精准地对天柱Ⅱ穴处的扳机点进行灭活。5.综合疗效评定及安全性评价:(1)综合疗效评定:两组综合疗效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总有效率均较高(治疗组100%,对照组96.77%),但两组愈显率相比,治疗组(53.13%)明显高于对照组(12.90%)。说明两组均能有效治疗CEH,但治疗组能在2周的治疗周期内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2)安全性评价:两组出现不良情况后,经妥善处理均可继续治疗,组间安全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较安全,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别。结论1.两组均能有效治疗颈源性头痛,但治疗组近期及稍远期(4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2.电针天柱Ⅱ穴对此处的扳机点有明显且精准的灭活作用。3.两组治疗方法均较安全,且安全性无明显差别,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王亦乐[2](2021)在《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的方法治疗颈源性头痛,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1个月的疼痛各维度自我评价及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情况,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个可行的优化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为自身前后对照,对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9例颈源性头痛患者进行研究。治疗点的选择为目标肌肉肌腹处的结节、条索或压痛点。通过望诊及触诊,可选择的目标肌肉为较紧张一侧的的头后大直肌、对侧头下斜肌,乳突位置较后一侧的头下斜肌、对侧胸锁乳突肌及肩峰端较高侧的上斜方肌。针刺时,以押手固定进针点局部皮肤,刺手持0.25×40mm毫针快速刺入皮肤,针刺效果以目标肌肉跳动、医者手下肌肉紧张度降低为度,达到效果后即行出针。每位患者1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1-3天,治疗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次后、治疗4次后及治疗结束1个月后的随访对患者进行简化McGill问卷评分和颈椎活动度(ROM)评分,对比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异。对所有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P<0.05即表明所得到的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若P<0.01,则表明所得结果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差异。研究结果:1.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简化McGill问卷总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总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已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总体情况产生显着疗效。2.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均有减少,且各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各维度情况已产生显着疗效。3.治疗前与治疗2次后在颈椎ROM评分上比较:治疗2次后较治疗前颈椎ROM评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2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已产生显着疗效。4.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简化McGill问卷总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总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总体情况具有显着疗效。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简化McGill问卷各分维度评分均有减少,且各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头痛各维度情况具有显着疗效。6.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在颈椎ROM评分上比较:治疗结束后较治疗前颈椎ROM评分减少,且两组分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本疗法在治疗4次后对颈源性头痛患者的颈椎活动度具有显着疗效。7.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在治疗4次后,简化McGill问卷总分总有效率达到94.7%,愈显率达到89.5%。8.随访效果评估:相比于治疗4次后,治疗结束1个月时的简化McGill问卷感觉维度、情感维度、PPI评分均有上升,但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疗法在上述三个维度上的疗效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有所减退,但减退不明显;VAS评分、颈椎ROM评分与治疗4次后持平,二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疗法在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上的疗效可持续至少1个月;简化McGill问卷总分相比治疗4次后有所上升,且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疼痛的总体评估上,本疗法的疗效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有所减退。研究结论:1.基于颈部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是基于中医经筋理论和人体解剖学提出的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方法,该方法对于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疼痛及颈部活动度均有显着疗效。2.该疗法对于患者疼痛自我评价的各维度均有显着疗效。3.该疗法治疗2周共4次后,对于患者的疼痛程度及颈椎活动度的改善效果可持续至少1个月;对于患者对疼痛自我评价的感觉维度、情感维度和现时疼痛程度的改善效果在1个月后有所减退。
丁婀慧[3](2021)在《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的作用是评估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腹针结合体针及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差异,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初步探讨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该疗法在颈源性耳鸣的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将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名患者。A组包括20例接受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的患者,B组包括20例接受腹针结合体针的患者,C组包括20例接受体针的患者。通过耳鸣残疾度量化表(THI)、耳鸣评价量表(TEQ)、颈痛量表(NPQ)等主观指标及纯音听阈测定(PTA)的客观指标在治疗前后及1月后随访时的变化,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三组的基线数据分布均匀,具有可比性。三组治疗前的THI、TEQ、NPQ、PT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后,A组有效率为89.47%,B组有效率为60%,C组为47.37%,A组与B组、C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B组和C组之间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THI、TEQ、NPQ、PTA的改善情况优于B组及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治疗后THI、TEQ、NPQ、PTA的改善情况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8周随访时A组的THI、TEQ、NPQ优于B组及C组(均P<0.05),B组随访时THI的改善情况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B组随访时TEQ、NPQ的改善情况优于C组(均P<0.05)。所有组别均是安全的,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腹针结合体针及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均有效,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疗效优于他组取穴,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听损程度、耳鸣症状及颈痛症状。
刘应林[4](2020)在《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ino Med(CBM)、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搜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 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RCT,总共纳入413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比较,A型肉毒毒素对偏头痛患者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MD=-0.1,95%CI:-0.410.21,P=0.53);按偏头痛类型进行亚组分析后,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A型肉毒毒素对慢性偏头痛患者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高于安慰剂组(MD=-0.43,95%CI:-0.70-0.17;P=0.001),而对于发作性偏头痛患者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减少方面无明显差异(MD=0.08,95%CI:-0.160.33,P=0.50)。与安慰剂组相比,A型肉毒毒素对慢性偏头痛患者平均每月偏头痛天数减少情况、平均每月急性期头痛用药频率减少情况以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变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安慰剂组(P<0.05),但A型肉毒毒素对发作性偏头痛患者此三项结局指标由于纳入研究过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分析显示A型肉毒毒素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安慰剂(OR=1.41,95%CI:1.231.62,P<0.00001),但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A型肉毒毒素能有效地减少慢性偏头痛患者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和减少平均每月急性期头痛用药频率及改善生活质量,但对发作性偏头痛无明显效果。不管是慢性偏头痛还是发作性偏头痛患者均对BTX-A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倪芝琳,金军,申文,袁燕[5](2020)在《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痛。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治疗方式,但无法将其治愈。A型肉毒毒素是肉毒梭菌分泌的一种细胞外毒素,具有嗜神经性,且毒力最强。A型肉毒毒素通过解除肌痉挛,抑制中枢和外周敏化和抗炎机制来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本文通过阐述A型肉毒毒素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机制和用法,旨在为其在颈源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提供进一步的临床指导。
赵远[6](2019)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联合文拉法辛与单独应用A型肉毒素毒素相比对慢性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头痛及焦虑抑郁的改善情况。方法:病例资料均来自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 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偏头痛患者。依据ICHD-3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的评价标准,筛选出共病焦虑状态和(或)抑郁状态的慢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肉毒毒素治疗组(BTX组)和肉毒毒素联合文拉法辛治疗组(BTX-VF组)。BTX组予以155单位肉毒毒素3 1个固定点的局部注射和相应的痛点注射,BTX-VF组用A型肉毒毒素与文拉法辛联合治疗。在治疗前和在治疗12周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头痛每月天数来反应头痛特征,采用头痛影响测评量表-6(HIT-6),偏头痛残疾问卷的评估(MIDAS)量表来反应头痛对患者生活的影响,采用SDS和SAS量表来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应用SPSS 22.0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义P<0.05为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头痛每月天数、HIT-6、MIDAS、SDS、SAS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2.治疗前后各指标改善量上,BTX-VT组较BTX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1.对于慢性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障碍患者,单独应用A型肉毒毒素在改善头痛发作情况的同时,其焦虑抑郁状态亦有所改善。2.A型肉毒毒素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要优于单独A型肉毒毒素治疗。
李玉荣[7](2018)在《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丰富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手段,探索安全、有效的推拿手法,拓展临床诊治思维,以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颈部理筋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与单纯采用颈部理筋手法治疗进行对比,通过检测手段将疼痛症状转化为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在验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评估手法的安全性,探讨可能的作用机理,为“筋骨并重”理念应用于推拿手法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服务社会。方法:根据诊断标准选择病例,经过排除,最终纳入研究67例。以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进行简单随机化分组,设立对照,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并分别对两组病例基本情况进行差异性统计分析。观察组施以上颈段旋转提拉法+颈部理筋手法,对照组施以颈部理筋手法。每次治疗20分钟,1次/日,10天1疗程,共1疗程。其中,观察组每3次施用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1次,1疗程共施用3次。以体感诱发电位为检测手段,将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以数字的形式具体化。疗程结束,统计两组病例关于头痛程度、总体有效率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PD值(疼痛度):观察组:治疗前695.93±401.13,治疗后101.87±48.10,均值降低率约为85.36%;对照组:治疗前813.30±428.22,治疗后150.90±70.76,均值降低率约为81.46%;统计分析,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P<0.05(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P<0.05(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治疗前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P<0.05(有统计学差异)。(2)未发生手法不良事件。(3)总体疗效:观察组:治愈5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治愈1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经统计分析,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有效:结合PD值及VAS值的统计分析,可认为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颈部理筋手法与单纯采用颈部理筋手法都可以改善头痛症状;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说明采用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颈部理筋手法比单纯采用颈部理筋手法有优势,筋骨并重优于单纯理筋。(2)安全:疗程结束,未发生因手法治疗产生的不良事件,初步评估该手法治疗安全。(3)可推广:观察组有效例数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亦比对照组高,结合(1)、(2)结论,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颈部理筋手法可推广,为临床服务。
李静[8](2017)在《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随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观察固定位点+痛点联合法多次小剂量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 A,BTX-A)与固定位点法大剂量BTX-A在治疗慢性偏头痛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17例慢性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BTX-A(50U/次)组(A组),大剂量BTX-A(155 U/次)组(B组)及对照(生理盐水/次)组(C组)。观察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8周、12周、16周、20周、24周的头痛发作频率、头痛天数、VAS评分、HIT-6评分、急性药物过量使用患者的百分比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行统计分析,评估不同剂量BTX-A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各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发病年龄及病程)及治疗前一月的基线期各项头痛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4周起各组的头痛相关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A、B两组的头痛发作频率从治疗后8周开始显着低于C组(p<0.01),头痛天数从治疗后12周开始显着少于C组(p<0.01),VAS评分和HIT-6评分从治疗后开始即显着低于C组(VAS评分p<0.05,HIT-6评分p<0.01)。治疗后16周及20周A、B组急性药物过量使用百分比明显低于C组(p<0.01)。117例患者接受BTX-A治疗后,14例患者诉有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A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显着低于B组(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固定位点+痛点联合法小剂量多次BTX-A注射治疗慢性偏头痛效果与固定位点法大剂量BTX-A相似,前者不良反应显着少于后者,因此小剂量多次BTX-A治疗慢性偏头痛优于大剂量疗法。
单筱淳[9](2016)在《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刺络拔罐配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寻求行之有效的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案。方法:本课题将选取60例符合标准的颈源性头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大椎穴刺络拔罐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常规针刺均每天1次,每次30分钟,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大椎穴刺络拔罐3天1次,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6天后休息1天,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头颈部僵硬感以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所得数据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经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2例,愈显率70.0%,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愈显率33.3%,总有效率73.3%。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具有显着性差异(P=0.023<0.05)。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在视觉模拟评分(VAS),头颈部僵硬感及颈椎活动度评分(ROM)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大椎穴刺络拔罐配合常规针刺治疗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均能改善患者头痛程度、头颈部僵硬感和颈椎活动度的症状;2.大椎穴刺络拔罐配合常规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
刘福平[10](2014)在《A型肉毒毒素与类固醇激素治疗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骶髂关节是腰背痛和下肢牵涉痛的来源之一。类固醇激素注射已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疼痛,但这往往需要重复注射。A型肉毒毒素已被证明能够明显缓解关节疼痛和改善功能。本研究主要观察A型肉毒毒素注射与类固醇激素注射在缓解骶髂关节疼痛和临床疗效维持方面的比较。方法:选取通过体格检查和诊断性注射后诊断为骶髂关节疼痛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肉毒毒素组和类固醇激素组;肉毒毒素组注射A型肉毒毒素,类固醇激素组注射曲安奈德与利多卡因的混合液,两组都是通过C型臂透视完成的;用数字评分量表(NR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评估。结果:在术后第1月肉毒毒素组跟类固醇激素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然而在第2和第3个月时肉毒毒素组的NRS和ODI评分要明显低于类固醇组。结论:A型肉毒毒素在骶髂关节疼痛患者中显示出明显的疼痛减轻和功能改善。这个效果维持到注射后3个月,而这时类固醇激素的作用已经减退甚至消失。
二、肉毒毒素A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双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肉毒毒素A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双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估算样本量 |
2.2 随机对照 |
2.3 盲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对比 |
3.2 治疗前后两组各量表评分对比 |
讨论 |
1 祖国医学认识CEH的病名、病因、病机 |
1.1 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2 现代医学认识CEH的病机 |
2.1 解剖学基础 |
2.2 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 |
3 诊断标准选取依据 |
3.1 中医诊断标准 |
3.2 西医诊断标准 |
4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4.1 每周头痛指数 |
4.2 颈椎活动度(ROM) |
4.3 伴随症状总积分 |
4.4 睡眠质量评分 |
5 结果分析 |
5.1 每周头痛指数、ROM、伴随症状总积分 |
5.2 睡眠质量评分 |
5.3 综合疗效评定 |
5.4 安全性评价 |
6 相关治疗方法选用依据 |
6.1 按揉风池穴依据 |
6.2 电针相关依据 |
7 扳机点 |
7.1 扳机点与CEH |
7.2 扳机点与阿是穴 |
7.3 “天柱Ⅱ穴”与扳机点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近3年中西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
1. 中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颈源性头痛与经脉的关系 |
3. 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
4. 总结 |
综述二 西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
1. 概述 |
2. 颈源性头痛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
3. 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 |
4. 西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研究进展 |
5. 总结 |
综述三 经筋病和结筋病灶点的相关研究 |
1. 《灵枢》对经筋病的认识 |
2. 结筋病灶点的传统认识 |
3. 结筋病灶点的现代认识 |
4. 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剔除和中止标准 |
1.6 安全性评价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疗效评定 |
2.4 观察时点及回访 |
2.5 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基本资料 |
3.2 治疗2次后疗效观察 |
3.3 治疗后疗效观察 |
3.4 随访效果评估 |
3.5 疗效判定标准 |
4. 安全性评价 |
5. 脱落情况记录 |
6. 小结 |
7. 研究结果 |
8. 分析与讨论 |
8.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8.2 针刺点选择依据 |
8.3 观察结果及分析 |
8.4 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疗法的优势及机制探讨 |
8.5 相关因素分析 |
9.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
个人简历 |
(3)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选题依据 |
2.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认识 |
1.1 概念及流行病学 |
1.2 发病机制 |
1.3 颈源性耳鸣的西医治疗 |
2. 祖国医学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疗 |
3. 腹针疗法 |
3.1 腹针与耳鸣 |
3.2 腹针与颈源性耳鸣 |
4. 针刺运动疗法 |
5. 腹针动气疗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主要研究对象 |
3. 研究设计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标准 |
3.5 中止标准 |
3.6 脱落标准及处理 |
4. 治疗方法 |
4.1 病例分组 |
4.2 针具 |
4.3 疗程 |
4.4 观察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耳鸣评价量表 |
5.2 耳鸣残疾度量化表 |
5.3 颈痛量表 |
5.4 纯音听阈测定 |
6. 疗效评定标准 |
7. 样本量计算 |
8. 数据统计分析 |
9. 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病例情况 |
2. 基线分析 |
3. 组内比较 |
4. 不同时间节点指标比较 |
4.1 三组不同时间节点THI 比较 |
4.2 三组不同时间节点TEQ 比较 |
4.3 三组不同时间节点NPQ比较 |
4.4 三组不同时间节点PTA比较 |
5. 基于耳鸣评价量表的疗效比较 |
6. 安全性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1. 腹针及体针选穴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3. 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机制探讨 |
3.1 基于脑肠轴探讨腹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可能机制 |
3.2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颈源性耳鸣的可能机制 |
3.3 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可能机制 |
结论 |
结语与展望 |
1. 问题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2: 耳鸣评价量表 |
附录3: 耳鸣残疾度量化表 |
附录4: 颈痛量表 |
附录5: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类型 |
1.2 研究对象 |
1.3 干预措施 |
1.4 结局指标 |
1.5 文献排除标准 |
1.6 检索策略 |
1.7 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
1.8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质量评价 |
2.2 与基线相比,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变化 |
2.3 与基线相比,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变化 |
2.4 与基线相比,平均每月急性期头痛药物使用频率变化 |
2.5 与基线相比,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变情况 |
2.6 不良反应 |
2.7 发表偏倚分析 |
3.讨论 |
3.1 与基线相比,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频率变化讨论 |
3.2 与基线相比,平均每月急性期药物服用频率变化讨论 |
3.3 与基线相比,平均每月偏头痛发作天数变化讨论 |
3.4 与基线相比,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改变讨论 |
3.5 不良反应讨论 |
3.6 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
4.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5)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A型肉毒毒素的概述 |
2 A型肉毒毒素治疗CEH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
3 A型肉毒毒素治疗CEH的方法 |
4 A型肉毒毒素治疗CEH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
5 总结 |
(6)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1.对象 |
1.1 入选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慢性偏头痛诊断标准 |
1.5 纳入对象分组 |
2.方法 |
2.1 基本资料收集 |
2.2 肉毒毒素注射方法 |
2.3 研究数据采集 |
3.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统计 |
1.2 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 |
2.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变化 |
2.1 治疗前后头痛特征相关量表变化 |
2.2 治疗前后头痛对生活的影响相关量表变化 |
2.3 治疗前后焦虑抑郁相关量表变化 |
3. 两组间各量表改善量均值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的选择 |
(一)诊断标准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脱落标准 |
(五)剔除标准 |
二、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三、基本资料 |
(一)病例完成情况 |
(二)性别分布情况 |
(三)年龄分布情况 |
(四)病程分布情况 |
(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PD分布比较 |
(六)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VAS分布比较 |
四、治疗方法 |
五、治疗时间 |
六、观察指标 |
七、疗效评定 |
八、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PD值比较 |
二、VAS评分比较 |
三、治疗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四、安全性评估 |
分析与讨论 |
一、颈源性头痛的中西医认识 |
二、推拿手法治疗疾病的特色 |
三、本课题研究所用推拿手法的特点 |
四、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 |
五、手法安全性评价 |
六、不足之处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8)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随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门诊偏头痛患者知情同意书 |
2. 门诊偏头痛患者调查问卷 |
3. 门诊偏头痛患者随访问卷 |
4. 偏头痛患者头痛日记 |
5. HIT-6评分 |
6.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及待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9)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颈源性头痛与经络的关系 |
1.4 中医药治疗方法 |
2. 西医学对颈源性头痛的认识 |
2.1 临床特征 |
2.2 颈源性头痛的生理解剖及结构的基础 |
2.3 颈源性头痛的病因病机 |
2.4 颈源性头痛的治疗方法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价标准 |
3. 统计方法 |
4.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 本研究的选穴依据 |
3. 本研究的治疗方法依据 |
4. 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10)A型肉毒毒素与类固醇激素治疗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药品和仪器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分析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肉毒毒素A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双盲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天柱Ⅱ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刘超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颈部解剖结构选取结筋病灶点针刺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王亦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腹针动气疗法结合体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研究[D]. 丁婀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效性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刘应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5]A型肉毒毒素在治疗颈源性头痛中的临床应用[J]. 倪芝琳,金军,申文,袁燕.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0(01)
- [6]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联合文拉法辛治疗慢性偏头痛共病焦虑抑郁障碍的疗效观察[D]. 赵远.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7]上颈段旋转提拉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研究[D]. 李玉荣. 云南中医学院, 2018(10)
- [8]A型肉毒毒素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的临床随机研究[D]. 李静.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9]大椎穴刺络拔罐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单筱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A型肉毒毒素与类固醇激素治疗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比较[D]. 刘福平. 中南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