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余钢铁公司不再欠电费(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卓[1](2021)在《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以HD钢铁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已逐步迈入新时代。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钢铁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浪潮中乘风破浪,就务必要把企业的经营重点放到成本控制上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钢铁企业纷纷踏上降本增效的道路,并提出一系列降成本的举措。但是,在这些措施中有的适合我国钢铁企业发展,有的仅停留在理论表面,不贴合实际。此时,探究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并运用实地调查法作为辅助,对我国钢铁企业实施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本文内容主要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为本文的撰写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对本文提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再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概述。第三部分为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现状分析。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困境,随后指出我国钢铁企业实施成本控制过程中的一般性问题,目的是从整体上了解我国钢铁行业的问题与特点。在了解完行业整体的基本情况后,进入第四部分的论述。第四部分为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选择的案例是具有代表性的HD钢铁企业。对案例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HD钢铁企业进行介绍,对其生产流程进行工序的划分,明确企业成本分类;其次根据前述分类分别从横、纵、预算三个角度逐项分析现状;最后通过现状分析指出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为案例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优化建议。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旨在为我国其他钢铁企业提供借鉴。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再次梳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研究重点,得出钢铁企业成本控制对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直接材料成本是钢铁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等结论,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钢铁企业成本明细构成进行了全面详细地剖析,为我国新时代钢铁企业全面推进成本控制,优化成本控制方案提供了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王英,徐志红[2](2018)在《推焦除尘在4.3m焦炉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焦炉的污染问题,介绍4.3M焦炉推焦除尘方案的选择、工艺相关配套技术的实施。
李龙[3](2016)在《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MS银行冶金事业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来自于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也在与日俱增,并对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来了巨大威胁。在经济金融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在经济风险中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的主导作用毋庸置疑,很多金融风险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极为紧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中,信贷行为是其主要的业务内容,因此,信贷风险的发生也就成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介入群体的数量来看,总体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并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客户在社会信誉、资产规模、经营业绩等方面所具备的不同优势,造成商业银行在对待不同客户信贷资金价格上的不同。但是,由于很多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还存在问题,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在国内,MS银行率先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在内部称为事业部体制,本文正是以MS银行为例,介绍了其内部独特的架构和风险管理体系,并指出了事业部体制上的优缺点。在对冶金事业部资产质量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行的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分析,并以实际案例做了数据验证,指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管理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优越性,之后的章节中也指出了MS银行风险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建议。在结论中本文指出,面对新的经济形势,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模式有其优点所在,作为银行,应在仔细分析授信企业经营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模式的优点,提高专业化程度、并利用已建立的数据资源对客户进行对比,甄别出有潜在风险的客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化解风险或最大限度的减少风险。本文分析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和事业部专业化的审批与风险管理对目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朱文博[4](2016)在《赣西电网市场占有率及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由于自备电厂建设的速度加快,建设的规模不断的扩大以及各种新型能源和新型产业的影响,使得赣西地区的电力市场趋向萎缩,电力市场占有率也在逐步的降低。因此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开拓潜在的电力市场,如何提高电力市场终端占有率,如何提高电网的供电量和售电量等问题。本文主要根据赣西地区的产业结构,一是研究企业自备电厂总装机容量、自发自用电量、分析目前非统调电厂的管理缺陷;二是分析研究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情况、收益情况,计算其能源成本;三是远期预测分析现行大客户直供电,远期预测与发电企业签订“大客户直供电”合同后的效果;四是分析研究电能在工业中替代潜力较大的锅炉方面,对比不同地区,不同电价情况下电力和天然气的能源成本。通过对以上因素的分析研究,得出影响目前电力市场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上述理论研究和数据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一是针对自备电厂的营销策略主要是通过督促政府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与企业自备电厂签订统购统销协议和增加各类附加费的营销策略;二是针对光伏发电的营销策略为投入资金为光伏发电企业建设专用光伏上网电站的营销策略,三是针对大客户直供电的营销策略为利用优质服务、通过宣传的营销策略;四是针对电力能源成本则通过实例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环节工艺等实施电能替代的营销策略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些的营销策略,为公司营销策略做出理论基础,直接或间接地提高电力市场占有率。
曾玉娇[5](2015)在《钢铁企业电力系统有功和无功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钢铁企业是我国耗能大户,其中电力是钢铁企业生产中仅次于煤炭的重要能源之一,其优化调度对于整个企业的节能降耗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学者对大电网的优化调度问题已有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但对钢铁企业电力系统或企业电网的有功优化调度与无功优化运行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钢铁企业电力优化调度水平还比较低,主要依靠工作人员的经验来安排机组的出力,因此该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钢铁企业电力系统以及调度问题的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然后分析了钢铁企业电力系统的特点,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钢铁企业电力系统有功和无功优化调度问题,并将所得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钢铁企业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现场,取得了较好的优化效果。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通过对钢铁企业发供电、输配电和用电三环节的深入了解,介绍了钢铁企业现有发电技术、输配电环节的无功补偿装置及补偿方式以及各工序用电情况,着重分析了钢铁企业发电现状和配电网存在问题,总结了钢铁企业发电、输配电和耗电特点,为后续章节开展相关调度与优化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2)建立了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有功优化调度优化模型。选取整个调度周期(多个操作周期)钢铁企业供电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充分考虑了影响钢铁企业供电成本的主要因素,包括外购燃料价格、煤气放散惩罚费用、机组煤气掺烧比例、分时电价等;以机组发电能力、电力平衡、富余煤气供应范围、混烧比例要求、机组爬坡限制等设备操作要求作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有功优化调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混沌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对该非线性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并将所建的优化模型应用到国内某钢铁企业自备电厂,节省了5%的供电成本。(3)建立了钢铁企业电力系统与蒸汽系统集成优化调度模型。本文针对目前钢铁企业蒸汽系统与电力系统相互关联的特点,建立了钢铁企业电力系统与蒸汽系统集成优化调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富余煤气的波动、燃料价格、分时电价等因素对成本的影响,并建立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性能模型,包括锅炉,汽轮机,余热余能发电设备和热电联产设备。通过模型优化求解可获得富余煤气在锅炉之间的优化分配方案,蒸汽和电力在生产设备之间的优化生产调度方案以及最经济的外网电力交易计划。并采用混沌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对所建的集成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实例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根据当前燃料价格、外购电及外送电价格等信息,为企业提供蒸汽、电力生产优化调度方案,实现了蒸汽、电力生产的优化与外购的合理化以及富余煤气和余热余能的充分利用。(4)建立了钢铁企业电力系统多目标无功优化调度模型。针对目前钢铁企业电网无功分布不合理,功率因数偏低,网损严重等问题,综合考虑了企业用户对电力系统高质、安全、经济运行的要求,以有功网损、电压偏差、功率因数以及静态电压稳定裕度四个指标作为目标函数,以潮流约束、设备调节能力、系统安全运行要求为约束条件,建立了钢铁企业电网多目标无功优化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自适应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求解。工业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电网现有的电压调节设备和无功补偿装置,达到提高电压稳定性、改善电能质量,降低网损的目的,从而为企业电网的优化运行提供新的有效手段。
朱瑾远[6](2014)在《电力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非线性电力设备使电网受到了极大的谐波污染。谐波污染不仅影响电能质量,还使电力部门电能计量表漏计,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的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将根据谐波污染来源和原理对非线性负载用户的谐波进行综合治理,同时分析谐波对两种常用电能计量表的影响特征,减少电力谐波的污染。
夏华刚[7](2013)在《新钢板坯连铸机润滑控制系统改造》文中研究说明机械设备的润滑是一项重要工作,合理地应用润滑技术,从而保障连铸机设备的健康地运行,是钢铁冶金工业正常运行的基础。目前,国内连铸机设备的润滑系统多采用油气润滑系统和脂润滑系统,脂润滑系统多采用双线式集中润滑系统和单线递进式集中润滑系统,人工润滑还在广泛地应用。这些润滑技术经常造成润滑的不足和过量,且故障点不易发现和解决。本文是结合新钢公司4#板坯连铸机的润滑系统的运行状况,对润滑方式和控制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设计工作在对国内外连铸机的发展现状和润滑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新钢4#板坯连铸机干油润滑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4#板坯机原双线式集中润滑系统故障频繁、设备使用寿命低、轴承损坏多等缺陷,对其润滑系统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润滑系统根据连铸机设备的特点、润滑要求和标准,精确的将油量控制、定时润滑、远程监控集中到一起,使润滑作业实现了自动控制和网络监控。采用电磁给油器和容积式流量计技术对油脂油量进行连续计量,实现润滑油量的可控。通过对润滑动力系统的设计,为系统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来源;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故障的发生地点和发生原因做出了详尽的记录;通过主从编解码控制电路设计,实现了多点顺序控制;通过人机界面(HMI)及上位机,及时提示维护人员进行正确的检修维护。改造后的润滑系统不仅克服原系统的不足,而且与现代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充分结合,实现各润滑点按需、按设定量给油,自动检测润滑系统故障,准确记录润滑系统每次给油量。在实际应用中,有效提高了扇形段的精度和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板坯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拓展了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本文在板坯连铸机设备润滑系统改造方面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刘向斌[8](2012)在《钢铁企业电力合理生产与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电力是钢铁企业生产中仅次于煤炭的重要能源之一,其地位不容忽视。在钢铁企业能源消耗结构中,因各企业工艺流程的差异,电力所占比例大致在20%~30%,电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10%左右。因此,借助有效方法优化钢铁企业电力生产系统,寻找合理的电力生产与外购策略,对落实企业节能减排工作、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综合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研究背景,本文分析了钢铁企业电力的生产工艺与消耗特点;建立了综合考虑电力、煤气和蒸汽的钢铁企业电力生产优化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电力生产系统,取得了较好的优化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钢铁企业电力生产、消耗等的深入调研,着重分析了钢铁企业现有发电技术的工艺原理与特点,并据此提出了钢铁企业的发电原则,简要分析了钢铁企业电力的消耗特点。(2)建立了钢铁企业电力生产优化模型。本文在对钢铁企业电力生产进行深入了解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电力、煤气和蒸汽三种能源介质的联合优化,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耦合电力生产优化模型,并用ILOG编程求解。模型从电力生产与外购、煤气分配和蒸汽生产三个角度进行联合优化调度,为钢铁企业提供合理的电力生产与外购策略,以达到降低系统综合运行成本的目的。其中,富余煤气的优化分配和蒸汽的生产优化调度是手段,而电力的生产与外购优化调度是最终目的。(3)将优化模型应用于首钢京唐公司,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针对首钢京唐公司实际,将提出的普适模型具体化,建立了考虑电力、煤气、蒸汽的京唐公司电力生产优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提出了京唐公司电力生产与外购策略,同时给出了煤气在缓冲用户之间的分配和蒸汽在生产设备之间的生产优化方案,反映出了季节性电价对模型的影响。其次,考虑峰谷分时电价对模型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取得了较好的优化效果。最后,讨论了钢铁企业生产中只买煤和只买电两种供电模式的经济性、合理性,并分析了外购电价和外购动力煤价格变化对两种模式经济性的影响。
姬立胜[9](2012)在《转炉烟气余热的充分回收与合理利用》文中研究指明转炉炼钢是目前国内外各大钢铁厂炼钢生产的主要手段,其在我国钢铁生产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转炉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余热烟气,转炉出口总热量约为1116.2MJ/t钢,其中81.8%为潜热,18.2%为显热,是重要的二次能源。如果能够实现此部分余热的充分回收,能有效降低炼钢工序生产成本,为实现转炉“负能”炼钢打下基础。与传统的OG湿法除尘相比,LT干法除尘在经济成本和节能量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LT干法回收的基础上,在不影响转炉煤气质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实现烟气余热的回收。本文提出充分回收汽化冷却烟道至蒸发冷却器过程中的显热和燃烧低质煤气产生热量的措施,前者可以通过改变烟道的管径增加辐射传热得以实现,后者则通过降罩操作吸入空气,在炉口充分燃烧。利用FLUENT软件对原有方案和设计方案进行数值模拟,验证换热效果的实际情况,并计算利用设计方案可以增加的蒸汽回收量,及其带来的额外效益。现阶段,转炉余热饱和蒸汽主要有两种用途,用于饱和汽轮机发电或者直接用作真空炉汽源抽真空,对这两种利用方式从能源利用率、耗能量和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钢铁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利用方式。随着对精炼钢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数量需求越来越大,精炼钢将会成为炼钢发展的方向,真空精炼系统在整个钢铁企业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在所有的精炼炉中,RH真空精炼炉的应用最为广泛,因此本课题中主要对RH真空循环脱气系统进行研究。用于RH抽真空的真空泵主要有多级蒸汽喷射泵和蒸汽喷射-水环泵和新型的干式(机械)真空泵,通过分析这三种不同真空精炼系统运行的经济成本和耗能量,针对不同类型钢铁企业转炉蒸汽的利用情况,论证分析适合其自身的真空精炼系统。重点分析将要大力发展的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转炉余热饱和蒸汽的利用,是将其直接用于抽真空还是转化成电能之后再用于真空精炼系统,还是发电与抽真空两者并施。通过对上述三种方案在经济效益和耗能量两方面进行比较计算,分析出在不同的精炼钢比例下最佳的蒸汽利用方式。
李杨[10](2009)在《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及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炼钢生产过程在消耗能源的同时,也产生大量的余热余能,本文主要研究炼钢烟气余热。转炉一直以来都是以汽化冷却的方式来回收这部分烟气余热。而由于电炉烟气预热废钢技术存在初始投资较大、废钢预热温度低、温升不均匀、烟气的显热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现在很多钢厂也开始采用汽化冷却法回收电炉烟气余热。本文把转炉和电炉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加以研究,以余热的回收和利用为主线,对炼钢烟气余热进行分析和说明。基于对炼钢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转炉烟气余热回收的改进措施,主要是对烟气对流段显热的回收和低质煤气炉口燃烧转化为烟气显热两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现阶段转炉烟气余热回收量的理想模型,并计算出在设定条件下的转炉饱和蒸汽的最大回收量。同时,还介绍了汽化冷却技术在电炉上的成功应用,并以两个成功的例子予以进一步地说明。随着炼钢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以及炼钢饱和蒸汽不连续、不等量特性的客观存在,现在的钢铁企业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更好的利用炼钢饱和蒸汽。本文重点介绍了炼钢饱和蒸汽用于真空炉汽源和直接发电两种利用方式,并对两者的能源利用率、节能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炼钢饱和蒸汽的利用方式。在对南钢炼钢系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转炉厂和电炉厂的余热回收和利用提出了一系列有效地改进措施。既是对理论的应用,更是对理论的补充。
二、新余钢铁公司不再欠电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余钢铁公司不再欠电费(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以HD钢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文献综评 |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成本及其分类 |
二、全面预算管理 |
第二节 理论分析 |
一、成本管理理论分析 |
二、成本控制理论分析 |
第三章 我国钢铁企业成本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困境 |
一、市场经济变幻莫测 |
二、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
三、企业之间竞争激烈 |
第二节 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重要问题 |
一、企业成本控制观念落后 |
二、企业成本控制范围片面无全局 |
三、员工缺乏管理意识与执行力 |
四、数据处理平台不完善 |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HD钢铁企业为例 |
第一节 HD钢铁企业基本概况 |
一、HD钢铁企业简介 |
二、HD钢铁企业主要产品及生产工艺流程 |
三、HD钢铁企业成本构成 |
第二节 HD钢铁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
一、制造成本的成本控制分析 |
二、非制造成本的成本控制分析 |
第三节 HD钢铁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基于制造成本方面 |
二、基于非制造成本方面 |
第五章 HD钢铁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制造成本的优化建议 |
一、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
二、提高废钢回收率和炼钢的废钢比 |
三、加强对于海外原材料的掌控 |
第二节 非制造成本的优化建议 |
一、扩大企业成本控制范围 |
二、合理规划运输路线 |
三、扩充企业筹资渠道 |
第三节 成本管理模式的优化建议 |
一、细化部分成本费用的核算 |
二、优化各部门管理模式 |
三、提升员工管理意识与执行力 |
四、以科技促进产业升级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制造成本各项生产工序成本明细表 |
附录二 非制造成本中管理费用成本明细表 |
致谢 |
(3)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MS银行冶金事业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信贷风险的概念 |
2.2 信贷风险成因理论及度量模型 |
2.3 三种典型的银行风险管理模式 |
2.4 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 |
2.5 事业部制的优劣势分析 |
第三章 MS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
3.1 MS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架构 |
3.1.1 MS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架构 |
3.1.2 MS银行独特的组织架构 |
3.1.3 风险授权体系 |
3.1.4 MS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
3.1.5 MS银行风险政策 |
3.2 MS银行资产质量状况 |
3.3 MS事业部制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
3.3.1 企业自身的原因 |
3.3.2 银行自身的原因 |
第四章 MS银行信贷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
4.1 Z计分模型 |
4.2 MS银行对Z模型的调整 |
4.3 MS银行信贷风险压力测试 |
第五章 完善MS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问题及建议 |
5.1 MS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2 关于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
5.2.1 内部管理角度管理建议 |
5.2.2 外部合作角度管理建议 |
5.2.3 具体操作管理建议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赣西电网市场占有率及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我国电力市场发展现状 |
1.3 电力系统市场占有率的狭义及广义定义 |
1.3.1 电力系统市场占有率的狭义定义 |
1.3.2 电力系统市场占有率的广义定义 |
1.4 营销策略分析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分析研究各种因素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
2.1 自备电厂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
2.1.1 自备电厂现状分析 |
2.1.2 自备电厂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
2.2 新能源市场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
2.2.1 光伏电厂的接入对电网的影响 |
2.2.2 分析建设光伏电厂的成本及收益 |
2.2.3 光伏电厂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
2.3 大客户直供电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
2.3.1 大客户直供电的试行情况 |
2.3.2 分析大客户直供电的受益及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能源成本的研究分析 |
3.1 电力能源成本 |
3.2 能源消耗对电力成本的影响 |
3.3 临界电价成本及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赣西电网市场占有率的分析研究 |
4.1 分析赣西电网的全社会用电市场现状 |
4.2 基于赣西电网的自备电厂的发展及营销策略 |
4.2.1 赣西地区自备电厂的发展现状 |
4.2.2 赣西地区自备电厂的发展趋势 |
4.2.3 提高赣西电网电力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策略 |
4.3 赣西电网光伏发电项目接入现状及营销策略 |
4.3.1 赣西电网光伏发电项目接入情况 |
4.3.2 提高赣西电网电力市场占有率的营销策略 |
4.4 基于赣西电网大客户直供电发展现状的营销策略 |
4.5 电力能源成本对赣西电网的影响及营销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钢铁企业电力系统有功和无功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铁企业电力系统优化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2.1 有功优化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2.2 无功优化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2.3 电力系统优化调度算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钢铁企业电力系统特性分析 |
2.1 钢铁企业电力系统的组成 |
2.2 钢铁企业发电环节 |
2.2.1 自备电厂发电 |
2.2.2 余热余能发电 |
2.2.3 钢铁企业发电现状分析 |
2.2.4 钢铁企业发电需要考虑的问题 |
2.3 钢铁企业输配电环节 |
2.3.1 钢铁企业配电网潮流计算 |
2.3.2 钢铁企业无功补偿装置及补偿方式 |
2.4 钢铁企业用电环节 |
2.4.1 生产工序用电分析 |
2.4.2 钢铁用电特性分析 |
2.4.3 钢铁企业电力负荷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有功优化调度 |
3.1 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机组建模 |
3.1.1 单燃料机组 |
3.1.2 煤/煤气混烧机组 |
3.2 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有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约束条件 |
3.3 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3.3.1 标准粒子群算法 |
3.3.2 混沌自适应粒子群算法 |
3.3.3 混沌自适应粒子群法求解钢铁企业自备电厂有功优化调度问题 |
3.3.4 算法性能测试与评价 |
3.4 实例分析 |
3.4.1 案例描述 |
3.4.2 优化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铁企业蒸汽系统和电力系统集成优化调度 |
4.1 问题描述 |
4.2 钢铁企业蒸汽系统和电力系统集成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3 实例分析 |
4.3.1 案例描述 |
4.3.2 优化模型建立 |
4.3.3 优化结果的计算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铁企业电力系统多目标无功优化 |
5.1 问题描述 |
5.2 钢铁企业电网多目标无功优化数学模型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条件 |
5.3 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5.3.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
5.3.2 惯性权重与加速因子动态变化 |
5.3.3 动态拥挤距离 |
5.3.4 自适应变异机制 |
5.3.5 约束处理 |
5.3.6 动态自适应多目标粒子群求解钢铁企业电网无功优化问题 |
5.3.7 算法性能测试与评价 |
5.4 实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电力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电力谐波类型和谐波源 |
2.1 电源质量不高容易产生谐波。 |
2.2 用电设备产生谐波。 |
2.3 铁磁饱和型。 |
2.4 电弧炉。工业用电弧炉, 比如炼钢炉 |
3、电力谐波的危害 |
3.1 产生附加损耗, 使设备温度升高谐波电流比例较小, 但是有效 |
3.2 影响电气设备正常工作谐波电流和电机旋转磁场相互作用产生脉动转矩使电机产生机械振动、噪声、过电压。 |
3.3 干扰信号谐波会干扰通信系统、降低信号传播质量、破坏信号正常传递, 甚至损坏通信设备。 |
3.4 降低经济效益谐波能够直接对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
4、电力谐波的测量 |
5、电磁感应式电能表 |
6、电力谐波对感应式电能表产生影响 |
7、谐波抑制 |
8、结尾 |
(7)新钢板坯连铸机润滑控制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钢铁连铸机的发展及润滑系统现状 |
1.2.1 国外连铸机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连铸机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连铸机润滑系统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
第2章 连铸机设备的特点及润滑方式 |
2.1 新钢4#板还连铸机设备的特点及润滑方式 |
2.1.1 新钢4#板还连铸机设备的特点 |
2.1.2 新钢4#板狂连铸机润滑系统 |
2.2 连铸机设备的特点 |
2.3 摩擦与磨损原理 |
2.4 润滑的分类 |
2.4.1 固体润滑 |
2.4.2 流体润滑 |
2.4.3 复(混)合润滑 |
2.5 连铸机常用润滑方法及润滑系统 |
2.5.1 常用润滑方法及润滑系统 |
2.5.2 连铸机常用集中润滑系统及特点 |
2.6 新钢4#板巧连铸机原润滑系统存在的问题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润滑系统改造方案 |
3.1 润滑系统改造目标 |
3.2 润滑系统总体结构 |
3.3 流量采集装置的设计 |
3.3.1 主油管容积带来的计量问题及解决思路 |
3.3.2 容积式流量计工作原理 |
3.3.3 容积式流量计脉冲产生电路设计 |
3.4 电控分油箱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润滑控制系统设计 |
4.1 PLC控制系统 |
4.1.1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2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2 主从编解码控制电路设计 |
4.2.1 编解码多点控制技术原理 |
4.2.2 编解码电路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现及运行效果分析 |
5.1 HMI(人机界面)监控系统的实现 |
5.1.1 Intouch软件介绍 |
5.1.2 系统监控画面 |
5.2 系统运行及调整 |
5.2.1 系统抗干扰措施 |
5.2.2 调整润滑间隔时间 |
5.2.3 现场润滑点油量控制 |
5.3 改造前后系统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钢铁企业电力合理生产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钢铁工业能耗现状 |
1.1.2 我国钢铁工业能源结构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钢铁企业电能管理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 |
1.3 钢铁企业电力合理生产与优化的研究进展 |
1.3.1 电力生产技术层面 |
1.3.2 电力生产优化调度层面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钢铁企业电力生产与使用 |
2.1 钢铁企业电力来源 |
2.2 钢铁企业电力生产端 |
2.2.1 自备电站发电 |
2.2.2 余热余能发电 |
2.2.3 钢铁企业发电原则 |
2.3 钢铁企业电力消耗端 |
2.3.1 钢铁企业电力消耗流向 |
2.3.2 主生产工序用电情况 |
2.3.3 钢铁企业用电分析 |
2.3.4 钢铁企业主要电耗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钢铁企业电力生产优化模型 |
3.1 电力生产优化模型 |
3.1.1 问题描述 |
3.1.2 模型简化与假设 |
3.1.3 目标函数 |
3.1.4 约束条件 |
3.1.5 参数定义 |
3.2 对模型的简要评价 |
3.2.1 适用范围 |
3.2.2 模型特点 |
3.2.3 模型用途 |
3.3 模型求解软件介绍 |
3.4 小结 |
第4章 优化模型在首钢京唐公司的应用 |
4.1 首钢京唐公司概况 |
4.2 首钢京唐公司电力生产端现状 |
4.2.1 自备电站发电 |
4.2.2 余热余能发电 |
4.2.3 蒸汽汽源 |
4.3 首钢京唐公司电力消耗端简介 |
4.3.1 京唐生产用电分析 |
4.3.2 京唐用电需求计算 |
4.4 首钢京唐公司电力生产优化建模 |
4.4.1 目标函数 |
4.4.2 约束条件 |
4.4.3 参数定义 |
4.5 模型求解与讨论 |
4.5.1 优化结果与分析 |
4.5.2 峰谷分时电价的影响分析 |
4.5.3 只买煤与只买电模式的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转炉烟气余热的充分回收与合理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及其能耗现状 |
1.1.2 钢铁工业余热回收利用现状 |
1.2 转炉烟气余热资源 |
1.2.1 转炉炼钢的广泛应用 |
1.2.2 转炉烟气余热构成 |
1.3 我国氧气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和利用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转炉烟气余热回收和利用 |
2.1 转炉烟气余热回收 |
2.1.1 烟气生成和变化规律 |
2.1.2 余热回收系统 |
2.2 转炉烟气余热利用 |
2.2.1 转炉余热饱和蒸汽用于汽轮机发电 |
2.2.2 转炉余热饱和蒸汽用作真空炉汽源 |
2.2.3 转炉烟气余热的其它利用方式 |
第3章 加强烟气余热回收 |
3.1 回收的烟气量与蒸汽量 |
3.1.1 烟气回收量计算 |
3.1.2 蒸汽回收量计算 |
3.1.3 加强蒸汽回收的理论性措施 |
3.2 汽化冷却烟道的数值模拟 |
3.2.1 数学模型 |
3.2.2 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 |
3.2.3 原始转炉烟道的模拟 |
3.2.4 改变管径后烟道的模拟 |
3.2.5 低质煤气燃烧模拟 |
3.2.6 烟尘颗粒模拟 |
3.3 改进方案蒸汽回收量计算 |
3.4 小结 |
第4章 余热饱和蒸汽的合理利用 |
4.1 未利用转炉余热饱和蒸汽的情形 |
4.1.1 采用转炉蒸汽抽真空 |
4.1.2 采用转炉饱和蒸汽发电 |
4.1.3 两种利用方式的比较 |
4.2 已利用转炉余热饱和蒸汽的情形 |
4.2.1 转炉余热饱和蒸汽已用来发电 |
4.2.2 转炉余热饱和蒸汽已用作真空炉汽源 |
4.3 千万吨级钢铁企业蒸汽的合理利用 |
4.3.1 将蒸汽直接用作蒸汽流喷射泵汽源 |
4.3.2 应用蒸汽流喷射-水环真空泵 |
4.3.3 蒸汽全部转化成电能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及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 |
1.1.1 我国钢铁行业的高速发展及能耗现状 |
1.1.2 钢铁厂余热余能回收现状 |
1.2 炼钢烟气余热资源 |
1.2.1 转炉烟气余热 |
1.2.2 电炉烟气余热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 |
2.1 烟气热能的回收利用 |
2.1.1 烟气及其特点 |
2.1.2 烟气的组成及性质 |
2.1.3 理论燃烧温度 |
2.1.4 烟气热能利用原则 |
2.2 转炉烟气余热回收的发展及现状分析研究 |
2.2.1 转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概述 |
2.2.2 炼钢生产流程 |
2.2.3 转炉烟气回收现状 |
2.3 转炉烟气余热回收的改进措施 |
2.3.1 烟气强化换热的研究 |
2.3.2 低质煤气转化为余热蒸汽的研究 |
2.3.3 转炉余热蒸汽回收的理想模型 |
2.4 电炉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 |
2.4.1 电炉炼钢的发展及展望 |
2.4.2 传统的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 |
2.4.3 电炉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 |
第3章 炼钢烟气余热的利用 |
3.1 炼钢烟气余热的利用方式 |
3.1.1 饱和蒸汽用于真空炉汽源 |
3.1.2 炼钢饱和蒸汽发电 |
3.2 炼钢余热蒸汽两种利用方式的比较 |
3.2.1 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
3.2.2 节能量的比较 |
3.2.3 经济效益的比较 |
第4章 南钢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和利用 |
4.1 南钢炼钢烟气余热的回收 |
4.1.1 余热回收状况 |
4.1.2 存在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
4.2 南钢炼钢烟气余热的利用 |
4.2.1 炼钢工序蒸汽使用现状 |
4.2.2 主要问题的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余钢铁公司不再欠电费(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钢铁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 ——以HD钢铁为例[D]. 陈子卓.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推焦除尘在4.3m焦炉的应用[A]. 王英,徐志红. 2018第三届焦化行业节能环保及新工艺新技术交流会暨“晋、冀、鲁、皖、赣、苏、豫”七省金属学会第十九届焦化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 [3]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以MS银行冶金事业部为例[D]. 李龙. 山东大学, 2016(03)
- [4]赣西电网市场占有率及营销策略的研究[D]. 朱文博.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5]钢铁企业电力系统有功和无功优化调度问题的研究[D]. 曾玉娇. 钢铁研究总院, 2015(02)
- [6]电力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研究[J]. 朱瑾远. 科技与企业, 2014(12)
- [7]新钢板坯连铸机润滑控制系统改造[D]. 夏华刚. 东北大学, 2013(03)
- [8]钢铁企业电力合理生产与优化研究[D]. 刘向斌. 东北大学, 2012(07)
- [9]转炉烟气余热的充分回收与合理利用[D]. 姬立胜. 东北大学, 2012(07)
- [10]炼钢烟气余热资源的回收及利用[D]. 李杨. 东北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