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全合一(All-in-One)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柳波[1](2021)在《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依据循证医学的方法,全方位收集完成国内外肠外营养安全性及合理性的评价指标,汇总形成肠外营养指标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为临床开发和应用肠外营养处方审核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方法:通过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关于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及合理性评价指标,整理汇总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与合理性评价指标知识库,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知识库开发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通过该系统对我院的100份TPN处方进行安全性及合理性的综合测评,了解我院TPN的使用情况。结果:(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了肠外营养安全性评价知识库,包括TNA电解质相容性指标体系表和TNA使用人群和疾病用药的配伍禁忌。(2)结合建立的肠外营养合理性评价知识库,本课题创建了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3)将知识库开发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依托该系统实现自动化、全方面的肠外营养处方审核。(4)应用该系统可实现对TPN处方进行快速审核,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应用确实能快速准确地发现TPN处方所存在的缺陷及不足。结果显示100份TPN处方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药师应持续加强TPN组分和配比、电解质浓度等指标的审核,同时医生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在审核系统的辅助下制定个体化的TPN给药方案。结论:评价指标知识库的建立是开发信息化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的基础,架构完善的PN信息系统可促进临床肠外营养精准化合理治疗,提高工作效率。
王晶[2](2019)在《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水溶性维生素调配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同时考察储存温度对稳定性的影响。比较含不同水溶性维生素的肠外营养液在早产儿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差异在于A厂家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不含抑菌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B厂家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含抑菌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方法:1.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使用含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和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混合液3.0 mL、1.5 mL分别调配高剂量、低剂量组的肠外营养液,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肠外营养液分别使用A厂家、B厂家的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室温下通过肠外营养液的外观性状、pH值、乳滴粒径大小及分布、不溶性微粒数、细菌生长情况等考察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2.储存温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影响使用含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和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混合液1.5 mL的肠外营养液,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肠外营养液分别使用A厂家、B厂家的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储存于不同温度(4℃、25℃、40℃)下,以肠外营养液的外观性状、pH值、乳滴粒径大小及分布、不溶性微粒数、细菌生长情况等考察储存温度对肠外营养液的影响。3.含不同水溶性维生素肠外营养液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2月以及2017年12月2018年2月不能完全耐受胃肠道喂养的60例患儿的相关数据。以使用含A厂家水溶性维生素的肠外营养液的患儿为对照组,使用含B厂家水溶性维生素的肠外营养液的患儿为实验组。对比患儿行肠外营养前及2周后的体质量、血糖、营养学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电解质的含量。结果:1.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低剂量和高剂量组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肠外营养液的pH值、乳滴平均粒径大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I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肠外营养液PDI值均大于对照组的。肠外营养液的无菌检查和不溶性微粒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两剂量组中实验组肠外营养液的颜色较对照组肠外营养液的偏黄。2.储存温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肠外营养液于40℃下的乳滴粒径大小与4℃、2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肠外营养液于40℃下24 h后,不溶性微粒数不符合《中国药典》(2015版)的规定且出现轻微的乳化现象。3.含不同水溶性维生素肠外营养液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疗效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肠外营养支持前及2周后的体质量、营养学指标、肝功能指标、血糖(Glu)以及电解质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儿在肠外营养支持前和2周后的体质量、白蛋白(ALB)、前蛋白(PA)以及总蛋白(TP)、血糖(Glu)以及非结合胆红素(I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调配的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较好,均可作为肠外营养支持的水溶性维生素补充剂,含有A厂家的水溶性维生素肠外营养液的乳滴分散性相对较好。2.在4℃、25℃的温度下,两组肠外营养液24 h内的稳定性均较好。若不能立即使用肠外营养液,应避免高温条件下放置,确保其稳定性。3.含两种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的肠外营养液均可满足新生儿生长发育的能量和营养素的需求,为了保障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医师将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和临床其他治疗统筹考虑,定期对营养支持治疗的患儿进行监测和评估,保障合理用药。4.虽然本研究显示含抑菌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的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临床疗效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注射剂中含有抑菌剂的安全性应引起重视。
杜佩瑜[3](2019)在《结直肠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与营养液的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我院临床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进行调查分析;考察一价电解质浓度对“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对肠外营养液的p H值进行模拟分析,构建统计学模型,对其稳定性进行预判,为规范临床营养支持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 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分析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结直肠肿瘤患者的全肠外营养液处方,对使用肠外营养患者的年龄情况、肠外营养制剂的种类和肠外营养处方涉及的热氮比、糖脂比、物质组成等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二部分 一价阳离子对“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影响设计7组不同一价阳离子浓度的TPN处方,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配制后,在室温(25℃)下,分别考察其在0、8、24h三个时间点的外观、p H值、脂肪乳平均粒径和粒径分布情况,探讨影响“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的因素。第三部分肠外营养液p H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随机选取99张临床使用的肠外营养液处方,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统计模型,预测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采用残差分析和相对误差对方程进行检验。结果:第一部分 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分析本次分析共收集肠外营养液766张处方,肠外营养液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糖脂比12:1处方232张,占30.3%,热氮比100200:1处方275张,占35.9%,一价阳离子浓度超过150mmol/L,占1.2%,因此肠外营养液的合理使用亟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肠外营养不合理处方的干预需要临床药师的参与,确保TPN处方用药合理、安全和有效。第二部分 一价阳离子对“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影响7组“全合一”营养液的稳定性指标结果如下,在0、8、24h时,肉眼观察外观无颜色变化,无分层、絮凝、挂壁等现象;在24h内p H波动于(5.58±0.01)5.95±0.02;平均粒径MDS大小波动于(280.2±5.3)316.0±13.8nm;多分散指数PDI波动于(0.020±0.003)0.099±0.044;当一价阳离子浓度>150mmol/L时,5μm粒径有明显下降。第三部分 肠外营养液pH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通过对肠外营养液中各物质浓度的分析,发现葡萄糖、钾离子、氯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浓度对p H有影响,p H随钾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其他物质的浓度增大而减小;p H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在1.3%以内,总体上精度较为合理。结论:临床医师应加强肠外营养知识学习,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临床药师应以静配中心为依托,加强TPN处方审查,重点筛查电解质对TPN的稳定性影响,确保TPN的配伍与应用安全。
赵彬,老东辉,商永光[4](2018)在《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肠外营养混合液处方组成和配制方法差别较大。为改善国内肠外营养液配制认知、减少不当配制、降低患者相关风险,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药学协作组组织专家,按目前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及国际上发表的研究结果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配制方面有关专家的经验,形成《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专家共识,为国内肠外营养液配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推荐意见。
赵彬,老东辉,商永光,蒋朱明,梅丹[5](2018)在《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医院肠外营养混合液处方组成和配制方法差别较大。为改善国内肠外营养液配制认知、减少不当配制、降低患者相关风险,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药学协作组组织专家,按目前中国当前实际情况及国际上发表的研究结果及循证医学证据,结合配制方面有关专家的经验,形成《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专家共识,为国内肠外营养液配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推荐意见。
周欣,姚高琼,邱峰,刘宇,赵青青[6](2017)在《营养支持药师参与个体化营养药物治疗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营养支持药师在个体化营养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营养支持药师参与1例食管癌患者的治疗过程。该患者由于病情进展,需改行放疗,营养支持药师根据其病情、外周静脉输注要求和经济状况,建议在原营养支持方案的基础上改行肠外肠内联合营养:肠外营养采用"全合一"营养液[含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50%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6~24)250 m L、8.5%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250 m L、10%氯化钾注射液10 m L、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1支和脂溶性维生素注射液(Ⅱ)10 m L,渗透压为750 m Osm/L]870 m L,外周静脉输注,每日1次;肠内营养为肠内营养粉剂55.8 g加温水250m L冲泡,口服,每日2~3次。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及进食量,建议将肠内营养粉剂的用药频次增至每日4~5次,并逐渐停用"全合一"肠外营养液。结果:医师采纳营养支持药师的建议,患者营养状况良好,共顺利完成17次放疗,于入院第37天出院。结论:营养支持药师作为临床治疗团队中的一员,从患者的实际需要和诉求出发,发挥自身药学优势,从营养支持途径、输液方式、营养液配比等方面对营养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在遵循医疗实践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了患者的个人意愿,为改善其营养状态、保证抗肿瘤治疗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王晓磊[7](2017)在《胃肠外科PN和EN药学监护的实践探讨》文中指出目的胃肠外科是较容易发生营养风险的科室,可能与胃肠外科较多的胃肠肿瘤的患者且需要手术治疗有关,对于有影响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临床结局,但不适当的营养支持却会导致患者并发症的增多、医疗费用增加,延缓住院天数等一系列负面临床结局。笔者通过对胃肠营养及疝外科有营养风险指症并进行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NS)的患者进行个体化药学监护,在PN和EN支持过程中,对药学监护的实践要点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163例营养评分≥3分,年龄在18~90岁,住院1天以上且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对营养评分暂<3分的成年患者每周进行重新营养筛查,若评分≥3分且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则重新进入监护管理。药学监护方法:(1)每日交接班、医学查房、药学查房记录患者的饮食、营养状况和用药史,跟患者家属沟通营养支持的重要性,以及营养支持期间的注意事项,书写用药教育方便患者家属更好的护理进行营养支持的患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2)对医结合患者的病例和现状,分析患者的生化指标,结合医师的治疗原则和治疗需求,计算营养需求量和合理的糖脂比、热氮比;(3)在护士配液前审核当天的肠外肠内营养处方,告知配液时的注意事项和流程;(4)节假日期间的病例通过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进行信息采集,记录的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入院诊断、营养支持的方案、营养支持的种类及用法用量、是否发生药物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各项生化指标情况等。结果监护期间发现不合理处方29次,干预成功次数为27次,成功率93.1%,其余2次根据患者不同指症,与医师进行协商后进行修改;发现肠外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患者26次,占总患者的15.9%,与往年相比,合理的药学监护可以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且可以预防大部分营养支持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医师对能量计算、三大营养物质供能比例,离子含量计算、维生素的生物效能以及护师对配液的注意事项和配伍禁忌等仍需要临床药师以专业知识来参与,且使用营养支持时并发症时常会出现,为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性,需要临床药师进行个体化的监护。结论临床营养支持由于应用复杂、药学相关专业性强、且患者使用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需要进行个体化药学监护和用药教育。合理化的药学监护可以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减少患者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既往对肠外肠内营养的研究都与营养支持的方式对临床结局影响的研究,未有对PN和EN监护路径方法的系统研究,所以本论文在营养支持的监护上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可以起到建议性的作用,为医师和护师都提供相关的参考,为患者接受更好的治疗提供保障。
马影[8](2017)在《1533份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及营养液稳定性考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2015年住院患者全肠外营养液(TPN)处方的全面分析,深入了解TPN的处方合理性和临床应用情况,为规范肠外营养合理使用提供可靠依据。并根据TPN处方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开展实验研究,对胰岛素在装有不同营养液成分的PVC输液袋中的吸附情况及典型全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进行考察,为TPN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533份TPN处方进行整理,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信息(性别、年龄、体重、诊断结果、营养状况等)及TPN用药情况(药物种类、用量及用药天数)。以糖脂比、热氮比、液体量、营养组分组成、电解质浓度及用药天数为主要评价指标对TPN处方进行全面分析。模拟临床使用状态,将胰岛素与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及TPN溶液分别置于PVC袋中混合,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取样时胰岛素的浓度变化情况,计算PVC袋对胰岛素的吸附率。选择四组临床常用的典型TPN处方,按标准操作规范配制肠外营养液,测定肠外营养液的渗透压、pH值及在不同时间脂肪乳粒径的变化情况,考察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结果:调查显示1533份TPN处方的使用主要分布在普通外科、消化内科、心胸外科和肝胆外科等科室,以老年患者为主。TPN处方构成和临床使用比较规范,但缺少针对具体病人情况的个体化用药方案,糖脂比、热氮比、液体量等指标上仍有不合理现象存在。为控制血糖平稳,其中有65.6%的TPN处方加入了胰岛素。研究发现胰岛素在装有不同液体的PVC袋中10h内未发生明显变化,装有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的PVC袋对胰岛素的吸附率低于5%,装有全肠外营养液的PVC袋对胰岛素吸附率低于6%,与文献报道不太一致。临床常用四组不同处方的TPN溶液pH值在5.7-5.9之间,渗透压在9001100mOsm/L之间,加入不同电解质的TPN溶液中脂肪乳的粒径随时间延长有增大的趋势,但24h内均小于250nm,表明营养液性质稳定,符合临床配制及使用要求。结论:1 1533份TPN处方使用基本合理、规范,药师应持续加强糖脂比、热氮比、液体量和用药时间等指标的审核,同时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2本研究使用的静脉营养输液袋(PVC袋)对胰岛素存在一定程度的吸附,但是吸附程度比以往报道明显偏低,不影响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将胰岛素加入到TPN中的给药方式既方便快捷也安全有效。3四组临床使用的TPN溶液的渗透压、pH值及脂肪乳粒径均在安全使用范围内,稳定性良好,临床可安全使用。本研究为TPN的安全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赵彬[9](2016)在《成人住院患者营养支持药品临床使用现状与营养支持临床药学服务实践》文中提出目的:调查成人住院患者营养支持药品使用现状,探索营养支持临床药师(nutritionsupportpharmacist, NSP)的药学服务模式。方法:1)采用回顾性全医嘱分析方法,研究成人住院患者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药品临床使用现状。2)回顾国内外营养支持临床药学实践,探讨建立适合国内情况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及培训方法。3)探讨通过肠外营养个体化处方审核及药学干预,促进患者用药安全,体现临床药师的作用。4)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商品化和全合一肠外营养液在胃癌术后患者应用的差别结果:调取2011年~2014年国内8家三甲医院的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药品的医嘱信息,分析比较PN与EN用量、营养支持患者比例、PN不同使用方式构成比、PN和EN患者比例以及营养支持联合形式;制定了营养支持临床药学模式及药学信息服务流程;个体化审核2013年北京协和医院全合一肠外营养处方6454张,实施临床药学干预处方154张(干预率为2.3996),其中不合理问题160次,预防差错44次,干预接受率为98.70%。本研究共纳入胃癌术后患者148例,个体化组与商品化制剂组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变化存在显着性差异(个体化组△Tbil值:-0.77±4.77,商品化组△Tbil值:6.74±12.18,p=0.013;个体化组△Dbil值:0.41±1.93,商品化组△Dbil值:5.09±7.78,p=0.001)。结论:8家三甲医院营养支持药品临床应用日趋规范,但多腔袋的应用以及PN/EN人次比值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不足,还需进一步规范;建立的营养支持临床药师工作模式、培训方法适合当前的药学模式,建立药学信息服务标准流程,为药师提供用药咨询的信息支持与管理平台;临床药师个体化审核肠外营养医嘱,并对不合理处方及用药差错进行干预,可促进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经济。对于胃癌术后肠外营养支持≥5天的患者,全合一肠外营养液对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小于商品化多腔袋。
李雪娇[10](2016)在《单瓶输注营养制剂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在全肠外营养制剂的输注过程中,单瓶输注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观察肠外营养制剂的输注途径及输注方式对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营养液输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再次寻求单瓶输注脂肪乳与氨基酸弊端的证据。方法:自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分别选取金陵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扬州苏北人民医院、江苏省机关医院、蚌埠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胃肠外科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采用连续定点便利抽样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189例全合一肠外营养输注患者与194例单瓶肠外营养输注患者纳入本研究。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使用NRS-2002量表为患者做营养风险的筛查(若NRS-2002评分≥3分提示有营养风险),且分别于入院后次日晨与同一方式连续输注营养液7天后次日晨检测营养相关指标、血液学指标、静脉炎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且记录性别、年龄、病种、营养液配置方式、营养液的种类、输注方式和输注途径等。所有调查项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先以单因素非条件的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的回归分析,找出患者静脉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影响营养液输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比较全合一组与单瓶输注组两组输注反应差异前,其基线资料使用秩和检验进行同质性检验,除身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他项目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结果:(1)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身高、民族、白细胞、血小板、血糖、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甘油三酯、总蛋白、营养液配置方式、营养液输注方式、营养液输注途径、平均滴速、营养液输注部位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15)。(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总蛋白、营养液配置方式、营养液输注方式、营养液输注途径、平均滴速是静脉炎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经标准化后显示(表4),总蛋白[危险度比值比(OR)=1.06,95%可信区间(CI)为1.028-1.093,X2=14.013]、营养液配置方式[危险度比值比(OR)=0.225,95%可信区间(CI)为0.100-0.509,X2=12.858]、营养液输注方式[危险度比值比(OR)=0.209,95%可信区间(CI)为0.111-0.392,X2=23.770]、营养液输注途径[危险度比值比(OR)=1.834,95%可信区间(CI)为1.304-2.578,X2=12.150]、平均滴速[危险度比值比(OR)=0.864,95%可信区间(CI)为0.828-0.903,X2=43.066]、营养液输注部位[危险度比值比(OR)=1.132,95%可信区间(CI)为1.433-2.452,X2=13.534],其标准化回归系数标准p值小于0.0001,为静脉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3)383例患者中总蛋白≥68.3g/L静脉炎的发生率(18.44%)低于总蛋白<68.3g/L静脉炎的发生率(37.25%),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普通病房配置台配置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36.40%)高于科室净化台配置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11.38%),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混合通道输注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34.82%)高于专用通道输注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16.91%),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留置针输注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31.53%)高于经外周静脉置管法(peripherau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PICC营养液输注静脉炎发生率(22.22%),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平均滴速≥52滴/分静脉炎发生率(40.72)高于平均滴速<52滴/分静脉炎发生率(16.76%),差异有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掌侧正中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33.59%;贵要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30.77%;肘正中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28.38%;头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35.00%;锁骨下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17.65%;颈内静脉静脉炎发生率为15.38%,差异无统计分析的意义(P>0.05)。(4)189例接受全合一营养支持患者与194例接受单瓶输注营养制剂的患者,经过7天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糖、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白蛋白、总蛋白、前白蛋白体重、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红蛋白、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9)。(5)全合一营养制剂支持的患者经过7天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白蛋白、前白蛋白明显较治疗前高,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体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血糖、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酐、身高较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接受单瓶输注营养支持的患者经过7天的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总蛋白、前白蛋白明显较营养治疗前高,患者血小板、体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血糖、白蛋白、身高较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全合一组的生理舒适度与总分较单瓶输注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理精神舒适度、社会文化舒适度及环境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单瓶输注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的时间、维持睡眠状态的时间、睡眠效率、催眠的药物、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总分均小于全合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催眠药物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单瓶输注组静脉炎、局部疼痛、局部组织水肿发生率均高于全合一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热、心慌、恶心呕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总蛋白、营养液配置方式、营养液输注方式、营养液输注途径、平均滴速、营养液输注部位为静脉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2)总蛋白≥68.3g/L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总蛋白<68.3g/L静脉炎的发生率;科室净化台配置营养液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专用通道输注营养液较混合通道输注营养液静脉炎发生率低;PICC营养液输注方式静脉炎发生率低于留置针输注患者;平均滴速<52滴/分可减少静脉炎发生率;掌侧正中静脉与头静脉输注静脉炎发生率较高。(3)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单瓶输注营养制剂血肌酐、血尿素氮明显升高,增加了患者的肝脏与肾脏负荷。(4)全合一输注组舒适度高于单瓶输注组。(5)单瓶输注患者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均较全合一组好。(6)本研究发现单瓶输注组静脉炎、局部疼痛、局部组织水肿发生率均高于全合一输注组。
二、两种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全合一(All-in-One)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种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全合一(All-in-One)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评价知识库的建立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1.3 评价方式 |
2 结果 |
2.1 纳入研究概况 |
2.2 文献质量等级和指标认可度 |
2.3 电解质浓度 |
3 结论 |
第二章 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评价知识库的建立 |
前言 |
1 知识采集方案 |
1.1 知识采集的途径 |
1.2 知识采集的标准 |
1.3 知识采集的结果 |
2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 |
2.1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的过程 |
2.2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的结果 |
3 应用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评价指标集进行病例分析和组方计算 |
第三章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
前言 |
1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要点 |
2 信息化肠外营养处方审核逻辑 |
3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功能模块设计 |
3.1 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模式 |
3.2 系统框架设计 |
3.3 系统功能模块 |
第四章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应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3.1 我院临床TPN使用的基本情况 |
3.2 典型不合理TPN处方案例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外营养混合液水相相容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肠外营养液的外观性状 |
2.2 两组肠外营养液测定的pH值 |
2.3 两组肠外营养液的乳滴粒径大小及其分布 |
2.4 两组肠外营养液的不溶性微粒数 |
2.5 两组肠外营养液无菌检查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储存温度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不同温度下肠外营养液的外观性状 |
2.2 不同温度下肠外营养液测定的pH值 |
2.3 不同温度下肠外营养液的乳滴粒径及粒度分布 |
2.4 不同温度下肠外营养液的不溶性微粒数 |
2.5 不同温度下肠外营养液的无菌检查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比较含不同水溶性维生素肠外营养液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疗效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基本情况和使用肠外营养液的相关指标比较 |
2.2 肠外营养支持2周后体质量、住院时间、日均体质量增长率变化 |
2.3 肠外营养支持前后各项生化指标比较 |
2.4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3.1 肠外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 |
3.2 肠外营养支持的患儿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各项生化指标 |
3.3 注射剂中添加抑菌剂的安全性需引起重视 |
3.4 积极开展上市后药品的综合评价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相关制剂及稳定性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结直肠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与营养液的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结直肠肿瘤患者的肠外营养处方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的基本情况 |
3.2 TPN处方品种组成和使用频率 |
3.3 TPN处方能量分布情况 |
3.4 TPN处方中物质比例 |
3.4.1 葡萄糖和氨基酸 |
3.4.2 丙氨酰谷氨酰胺 |
3.4.3 胰岛素 |
3.4.4 电解质浓度 |
4 讨论 |
4.1 能量供应 |
4.1.1 糖脂比 |
4.1.2 热氮比 |
4.2 物质组成 |
4.2.1 葡萄糖和氨基酸浓度 |
4.2.2 胰岛素 |
4.2.3 电解质 |
4.2.4 谷氨酰胺 |
第二部分 一价阳离子对“全合一”营养液稳定性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处方 |
2.2.2 调配方法 |
2.2.3 试验步骤 |
3 结果 |
3.1 外观与苏丹红检测 |
3.2 pH值测定 |
3.3 平均粒径MDS和粒度分布PDI的测定 |
3.4 大粒径脂肪乳的测定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肠外营养液pH值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构建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3.1 因变量正态检验 |
3.2 pH值与营养液中各物质浓度的单因素分析 |
3.3 肠外营养液pH值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4 统计学检验 |
3.4.1 残差分析 |
3.4.2 相对误差分析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肠外营养液分类与基本概念 |
2 肠外营养液的配制 |
2.1 配制环境 |
2.1.1 配制环境及洁净度要求 |
2.1.2 微生物限度 |
2.2 人员要求 |
2.3 配制方法 |
2.3.1 人工配制 |
2.3.2 自动配液设备配制 |
2.3.3 多腔袋的配制 |
3 TNA的稳定性与相容性 |
3.1 TNA中脂肪乳的稳定性 |
3.2 TNA中氨基酸的稳定性 |
3.3 TNA中维生素的稳定性 |
3.4 TNA中微量元素的稳定性 |
3.5 磷酸钙沉淀 |
3.6 其他沉淀 |
4 TNA应用注意事项 |
4.1 避光输注的要求 |
4.2 普通胰岛素 |
4.3 终端滤器 |
4.4 渗透压摩尔浓度 |
4.5 TNA的保存时间 |
5 其他异物污染 |
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6.1 质量控制 |
6.2 质量保证 |
(6)营养支持药师参与个体化营养药物治疗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治疗过程及营养方案的调整 |
3 分析与讨论 |
3.1 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基本原则 |
3.2 营养支持方案的设计与筛选 |
3.3 肠外营养方案的组成与调整 |
3.4 肠内营养方案的实施与调整 |
4 结语 |
(7)胃肠外科PN和EN药学监护的实践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发展 |
1.2 四种营养风险筛查的比较 |
1.3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药师的作用 |
1.4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例采集方法与药学监护路径的实施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一般结果 |
3.2 临床药师药学监护情况及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临床应用中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 |
4.2 肠内营养制剂支持途径的选择及监护要点 |
4.3 肠内营养制剂的并发症及药学监护 |
4.4 肠外营养混合液的组成 |
4.5 肠外营养液输注途径的选择及监护要点 |
4.6 肠外营养液的规范化处方设计 |
4.7 肠外营养的并发症及药学监护 |
4.8 营养支持合理药学监护对临床结局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1533份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及营养液稳定性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1533份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肠外营养液中胰岛素的稳定性考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全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考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全肠外营养液在肠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成人住院患者营养支持药品临床使用现状与营养支持临床药学服务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成人住院患者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药品临床使用调查研究:回顾性全医嘱分析 |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营养支持临床药学实践 |
1 临床药师与医嘱审核 |
2 临床药师与配伍禁忌 |
3 临床药师与药物相互作用 |
4 临床药师与用药咨询 |
5 临床药师与药学监护 |
6 临床药师与患者用药教育 |
7 临床药师与差错防范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药学干预在规范肠外营养处方及预防差错中的作用 |
第四部分 胃癌术后患者商品化多腔袋与个体化全合一肠外营养支持临床效果与费用比较 |
1 研究背景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着 临床药学信息服务标准流程及系统开发 |
相关综述 药物与营养的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1:营养支持临床药师入门阅读推荐 |
附录2:营养支持药历 |
致谢 |
(10)单瓶输注营养制剂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3 文献回顾 |
1.4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路线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4 实施方案 |
2.5 临床结局评价指标 |
2.6 研究工具及评定方法 |
2.7 统计处理 |
2.8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患者一般资料 |
3.2 静脉炎发生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3.3 静脉炎发生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Roc曲线 |
3.5 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 |
3.6 连续7天营养制剂两组血生化比较 |
3.7 全合一输注患者输注前与输注七天后血生化的比较 |
3.8 单瓶输注营养制剂患者输注前与输注后七天血生化的比较 |
3.9 单瓶与全合一输注舒适度的比较 |
3.10 单瓶与全合一输注睡眠质量的比较 |
3.11 营养液输注期间临床结局指标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输注肠外营养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 正确选择营养制剂 |
4.3 优化输注方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4.4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
4.5 加强护理工作监测,预防患者并发症 |
4.6 改进护理方式,预防患者相关护理并发症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附录 |
附录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成果 |
附录D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两种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在全合一(All-in-One)营养液中的稳定性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 柳波. 大理大学, 2021(09)
- [2]不同水溶性维生素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研究[D]. 王晶. 山西医科大学, 2019(09)
- [3]结直肠肿瘤患者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与营养液的稳定性研究[D]. 杜佩瑜.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4]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J]. 赵彬,老东辉,商永光. 协和医学杂志, 2018(04)
- [5]规范肠外营养液配制[J]. 赵彬,老东辉,商永光,蒋朱明,梅丹. 中华临床营养杂志, 2018(03)
- [6]营养支持药师参与个体化营养药物治疗的实践[J]. 周欣,姚高琼,邱峰,刘宇,赵青青. 中国药房, 2017(35)
- [7]胃肠外科PN和EN药学监护的实践探讨[D]. 王晓磊. 延边大学, 2017(01)
- [8]1533份全肠外营养处方分析及营养液稳定性考察[D]. 马影.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9]成人住院患者营养支持药品临床使用现状与营养支持临床药学服务实践[D]. 赵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10]单瓶输注营养制剂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D]. 李雪娇. 蚌埠医学院,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