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省城市物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尚颖[1](2021)在《河北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现实图景与问题破解》文中研究指明根据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称新《立法法》)规定,各设区的市人大及政府,可以结合本行政区域内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三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本文以河北省各设区的市为分析样本,采用实证分析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辖区内8个新获授权的设区的市进行调研。其中,河北省会石家庄市由于法律规定而直接享有地方立法权,唐山市于1984年、邯郸市于1992年分别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而拥有地方立法权。根据新《立法法》规定的权限和程序,经河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保定市、廊坊市、邢台市、秦皇岛市自2015年8月1日起拥有地方立法权,张家口市、承德市、沧州市、衡水市自2016年3月29日起被赋予地方立法权。截至2020年底,8个新获授权的设区的市积极作为,均制定了若干部地方性法规,其中大部分能够紧贴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地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各设区的市立法经验不足等原因,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以河北省为例,深入研究新《立法法》新赋权的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现状及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全面梳理河北省新获授权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之上,深度剖析了河北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问题的根源所在。笔者认为,根源主要在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限划分不够明确;立法公开程序不到位,让公众难以参与到地方立法的过程中来;立法监督制约机制乏力,导致不合理的地方性法规未能及时被发现;最后是京津冀区域对立法的协同性考量不够周全这四个方面。应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首先应通过科学列举厘清设区的市权限范围,以避免越权立法和重复立法情况;其次是应加快进行设区的市立法人才队伍建设,扩充立法机构配置及人员,将立法培训常态化;加大设区的市立法公开力度,通过制定上位法方式统一立法信息公开,扩大公众参与;完善设区的市立法监督制约机制,研究起草备案审查工作规范,建立立法监督责任制;最后提出由于河北省的特殊性应建立区域协同立法机制,搭建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提出这五个改进建议,以期对河北省设区的市提高立法质量尽一些微薄之力。
宋晓娟[2](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郑伟丽[3](2021)在《邯郸市R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在,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多样化,购买理性也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提高,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对房地产行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只有建造令顾客满意的房地产项目,才能赢得顾客的满意与肯定,使企业在市场中有更强大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增强对顾客满意度的研究,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大地产开发商,三线城市的发展有其独特之处,在不同的经济政策文化环境下,顾客的需求和期望也与一二线城市有不同之处。但三线城市的地产企业也亟需加强顾客满意度研究,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在新形势下继续发展。本文从国内外理论研究梳理开始。将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从而确定了邯郸市R房地产开发公司中影响客户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确定相关的指标是通过与内部专家和客户的访谈来评估顾客对住宅项目的满意度。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方法,确定了影响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的几个重要因素,并得出相应结论:物业的服务和工程质量是需要重点改进的因素。据此提出了包括加大工程全面监督、落实工程“样板先行”、实施项目“工地开放”、提升精装修工程质量、建立客户投诉机制、提供差异化增值服务、加大基础服务水平等在内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张慕子[4](2021)在《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提出社会风险作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教育、医疗、公共安全、舆论传播、环境卫生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威胁着人类的共同生存发展。我们正处于复杂深刻的风险社会,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已经成为共识。上世纪60年代至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风险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政府作为提供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一环,其责任实现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于我国政府管理风险的责任实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国际国内形势深入变革,我国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面对着来自金融领域、文化领域、社会生活领域、生态领域的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风险,努力实现管理社会风险责任,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是提升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题中之义。房地产风险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风险,广泛存在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与复杂多变的房地产风险相比,地方政府管理风险的责任实现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政府管理房地产风险的责任实现能力亟待提升,如何管理房地产风险,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政府责任理论和政府风险管理理论展开,以河北省政府管理房地产风险的过程为例,通过分析河北省政府在房地产领域风险管理责任实现的现状和效果,剖析河北省政府在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实现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短板,并由此衍生出地方政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房地产风险识别评估缺乏科学性,二是房地产风险内部控制缺乏制度规范,三是社会风险管理文化未培育形成,四是缺乏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事后评价。针对问题的研究尝试提出了弥补政府管理短板,提升地方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能力的对策建议:一是提升政府人员识别评估房地产风险科学性;二是建立健全房地产风险管理长期管理制度;三是在省内全面培育风险文化;四是建立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全面绩效评价体系。
崔研[5](2021)在《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及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老龄化问题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而养老资源不足,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与压力。利用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提供精准化、全覆盖、高效率的养老服务平台,缓解养老资源不足,并释放宝贵的医疗资源是当务之急。因此,本文聚焦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及其优化研究,创新性地利用共享经济、双边匹配等理论对于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及其平台开展研究,并利用演化博弈理论对于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存在的合理性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别研究了创新型居家养共享老服务平台和居家养老者的分类,也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为了理论论证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合理性,系统地分析了共享经济平台的特征、结构及模型后,通过科学地抽样调查方法,对目标地区的老年人口的现实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切实地发现在养老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接着,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和双边匹配理论论证了养老产业的演化发展机制及定价管理机制。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居家养老者、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都需要一个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来提高供需信息的共享以及稀缺服务资源的共享;同时,合理地制定定价策略能够实现养老供需匹配的良性发展。其次,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营管理过程中,具备专业素质的服务提供者的数量较少。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效率,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需要提高其运营效率,尤其是要进行相关的路径规划。该研究中,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服务提供者的最优服务路径的规划具有普适性,适合于任何城市的居家养老服务。为了验证该路径规划的正确性及有效性,本文以唐山市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行为例,对于唐山市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服务提供者的最优服务路径的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构建不确定条件下的鲁棒优化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结果显示:本文所提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者的路径规划方案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再次,为保证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行具有可持续性,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定价与收费问题非常重要。本文以双边市场平台以及交叉网络外部性的概念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相关双边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最优定价、最优用户数量以及平台收益,从三方策略选择中探讨最优服务定价管理策略。通过数值案例分析后,总结了人员转移比例、交叉网络外部性关键参数的响应性,从多个方面为居家养老共享平台的运营提供支持,探究实现平台的平稳发展的实现途径。最后,本文研究共享模式的养老支付保障问题,以河北省老年群体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居家养老者的养老服务支付能力的因素。在支付保障分析中,将年龄、性别、居住地区和配偶情况等18项变量作为研究要点,对秦皇岛市老年群体展开抽样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共享居家养老的二元Logistic模型,对养老支付保障变量的影响要素进行回归分析,进而归纳影响养老支付保障的关键因素。使本文构建了有支付保障、安全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系统,为改善养老服务质量与提高居家养老者的生活水平提供了支持。
张佳[6](2020)在《DR物业管理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居民们生活质量得到快速提升,物业服务行业在我国发展态势也不断提升。随着物业管理向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迈进,物业服务行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服务质量的优劣更会直接关乎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物业服务公司应在服务质量上提出更高更严格的标准。但目前许多物业公司提供的服务只有基本服务,甚至在服务过程中还暴露出许多问题,例如物业服务人员素质低,培训不足,服务理念和认识不足,而业主在追求物业服务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时会对物业人员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而双方的观念不同且沟通不畅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矛盾与冲突。如今,当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时,这种矛盾与整体环境是背道而驰的。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必须努力提高物业服务的质量,提高员工的敬业精神,并加强对为业主提供服务过程的管控,以提高物业管理公司和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本文从研究物业管理原理及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入手,以DR物业管理公司为研究背景,基于SERVQUAL评价模型构造评价体系,形成调查问卷并展开调研,分析调查结果找出该公司在对业主进行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能改进其服务水平的策略,以期对物业管理公司提升服务质量提供理论指导。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技术路线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物业管理和服务质量理论进行概述,并对多种服务评价模型进行介绍,对比分析找出适合本公司的评价模型。第三部分是对DR物业管理公司及其服务现状的介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展开调研,对问卷结果分析,找出DR物业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针对公司服务质量还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案。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张昌[7](2020)在《万拓体育恒大华府运动中心运营模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选题意义及背景:当今中小型体育场馆适用群体相当广泛、体量大小不一、使用用途多。相比传统大型体育场馆具有占地少、易选址、投资低、受众群体更广泛等优势领其拥有更高的使用率更受运动市场欢迎。由此引发这类体育场馆的传统运营模式操作方式过于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运营模式的中小体育场馆的内部管理及运营,以万拓体育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为例,如何在传统运营模式下衍生出的多种多样化运营模式,如何实现创新是本文主要研究问题。本文主要以万拓体育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日常运营模式为例进行分析,对比传统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现状和问题,就有关未来中小型规模的体育场馆规划及经营发展开展先期调研,以期实现对相关体育产业及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进行有效探究。发现运营模式中的有益经验及相关不足,针对性提出建议及创新管理方法,从而为全省乃至其他国内同类型规模的体育场馆开展相关体育创新管理、开展体育产业经营提供一丝经验启迪。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本文以一线城市、二线城市45所中小型健身场所和万拓体育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访谈法和SWOT分析法对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与一、二线城市健身场所运营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不足与优势,为日后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中小型体育场馆运营提供理论性依据。结论:1.体育健身场馆选址、场馆规模、装修:一线城市和二线运营体育健身场馆选址、规模、装修方面客户满意度均相对表现一般;石家庄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顾客对选址、规模、装修方面满意度要略高于一、二线城市运动健身场馆。2.安全方面:一线城市安全设施和安全保障机制相对完善;二线城市和石家庄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的安全设施和安全保障机制与一线城市安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3.课程与个人体验:一线城市运动场馆课程相对单一,客户体验感和课程满意度均不高;二线运动场馆课程由于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不同,课程衍生品较多,客户体验感较好,但课程的满意度一般;恒大华府中心店在课程方面和客户满意度均处于较好趋势,均略高于一线、二线城市。4.人员方面:一线、二线教练员的满意度虽然不差,但均低于石家庄恒大华府中心店;管理人员方面,一线城市要略高于二线和石家庄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这与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关;会籍人员方面,二线城市满意度最高,其次是石家庄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最后是一线城市,这个与企业的运营模式有着直接关系。5.场馆运营方式:一线城市场馆主要以代管的方式运营,采用政府配套相关支持获得收益;二线城市场馆主要以加盟或合作的方式运营,利用场馆众多衍生产品和推销获取相关收益。恒大华府运动中心采用的租赁的方式,采用多元化方式盈取收益。6.场馆运营理念:一线城市应相关部门要求需要兼顾大众健身需求,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场馆产品简单,产品的衍生品种类较少;二线城市体育场馆的衍生品较多,比较注重业绩增长,在课程、专业技术方面与市场结合能力薄弱;恒大华府中心店主打日常化、家庭化,主攻顾客的心智,保证可持续性发展。7.通过对恒大华府运动中的SWOT分析,优势:发展运动衍生产品增加盈利点优势;场馆设施无形资产运营优势;定制会员管理系统优势;引入物业管理系统优势。机遇:可结合现阶段的国家利好政策和国情;疫情的良好机遇进行强有力的发展。劣势:主要宣传力不够;交通对场馆经营管理上的劣势;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威胁:在竞争中引发会客户的忠诚度下降;多元化市场带来的需求增高等威胁。
刘慧[8](2020)在《加快住宅物业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型的对策——以石家庄市住宅物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大力发展客观上需要住宅物业管理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型。智能化物业管理既可以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也能提升业主满意度,值得在整个行业中大力推广。目前很多物业服务企业由于对物业智能化管理模式认识不足,采用的技术落后,缺乏相关技术人才,导致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型面临困难。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对前沿技术的推广会起到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物业服务企业要重视与科技公司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大力引进技术和管理人才,积极促进住宅物业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型。
高菲菲[9](2020)在《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管理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城市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管理仍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收费管理成为了民生热点问题,也是社会和政府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研究政府对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阐释了物业服务收费和政府调控等相关概念和理论。然后以承德市为例论述了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政策调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虽然主管部门使用调控政策对物业服务收费进行管理,出台了相关的物业服务费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政策法规,但管理效果仍然不理想,还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从政府管理角度来看,即当地政府对物业服务收费调控工作不到位或越位。通过分析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调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就完善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调控提出建议。政府职能部门应引导各方市场主体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进行调整,制定规则,定位好政府的角色。论文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现状及政府政策调控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采用引导型职能模式,改进和创新出新的履职方式,促进物业服务收费管理科学发展。同时推动业主委员会协商民主、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前瞻性工作和培育业主自治,切实履行市场监管、引导与服务的职责。通过这些调控解决因物业服务收费而产生的种种矛盾,促进现代住宅小区和谐治理,构建和谐社会。
刘乐[10](2020)在《人际网络视角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影响分析及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老旧小区管理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高质量发展,影响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的关键,而管理模式问题是老旧小区管理难的重点所在。不同种类的管理模式便意味着对住区内共有财产的不同管理方式,这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居民有必要选择适合小区现状的管理模式。由此将引发两个关键问题:其一,如何判断各类管理模式为居民带来的影响;其二,如何根据这种影响来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根据Mark Granovetter的研究,居民在小区内的各类行为内嵌于其所处的人际网络。因此,从人际网络视角出发,探究现存管理模式的影响,并结合这种影响为老旧小区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将成为解决现有问题的重点。本文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老旧小区居民人际网络的形成并分析其演化规律。先从单位制小区与商品房小区的人际关系特点入手(单位制小区指房改前由单位承担小区管理职能的住区,是多数老旧小区的前身;商品房小区指由市场化企业承担小区管理职能的住区,是物业社会化的结果),通过居民特征分析得到了人际网络演化的起始端与终点端;而后借助复杂网络理论构建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模型,并进行人际网络生成实验,得到了不同规模、不同演化程度的人际网络;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了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规律。第二部分研究人际网络视角下老旧小区各类管理模式的影响。先分析现存五种管理模式的内涵及其组织方式,得到了人际网络视角下各类管理模式的具体影响,并将其网络化为边与节点的重构方式;而后借助复杂网络理论构建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影响模型,并进行管理模式影响实验;最后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发现了人际网络视角下各类管理模式的影响及其在应用中的特点。第三部分基于各类模式影响提出老旧小区管理模式选择对策。先借助社会认知理论与已有成熟量表来阐释问卷的构成,并通过对陕西省10个地级市共1238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了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在四个方面的关系;而后将问卷统计结果与仿真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实验的有效性;最后基于已有结论与委托-代理理论,提出老旧小区管理模式的选择对策。本文依托陕西省软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分析”(2018K RM050)写成,目的是为了通过分析人际网络视角下老旧小区各类管理模式的影响,探究老旧小区管理困境的根源所在并为老旧小区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二、河北省城市物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河北省城市物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现实图景与问题破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河北省各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现状 |
2.1 河北省各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概况 |
2.2 河北省各设区的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制定情况 |
2.3 河北省各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程序法规情况 |
2.4 河北省各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按调整领域分布情况 |
2.4.1 城乡建设与管理类立法概况 |
2.4.2 环境保护类立法概况 |
2.4.3 历史文化保护类立法概况 |
2.5 小结 |
第三章 河北省设区的市立法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
3.1 河北省设区的市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乡村领域立法所占比例较少 |
3.1.2 立法重复比居高不下 |
3.1.3 立法操作性不强 |
3.1.4 立法针对性不强 |
3.1.5 立法工作队伍人员能力薄弱 |
3.1.6 立法过程中地方人大主导性作用不强 |
3.1.7 立法过程中民众参与度不高 |
3.2 河北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 |
3.2.1 立法权限划分上不够明确 |
3.2.2 立法公开程序不到位 |
3.2.3 立法监督制约乏力 |
3.2.4 立法的协同性考量不够周全 |
第四章 改进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对策建议 |
4.1 应明确设区的市立法权限范围 |
4.1.1 通过科学列举厘清设区的市权限范围 |
4.1.2 明确设区的市与省、自治区在立法重叠领域的权限划分 |
4.1.3 实现设区的市立法权限与原较大的市立法权限的有效衔接 |
4.2 应加快设区的市立法队伍建设 |
4.2.1 立法机构配置和人员应尽快扩充 |
4.2.2 增强立法协调制度的顶层设计 |
4.2.3 建立立法培训常态化机制 |
4.3 应加大设区的市立法公开力度 |
4.3.1 坚持立法信息公开透明原则 |
4.3.2 以制定上位法方式来统一公务信息公开 |
4.3.3 强化表决前评估程序,扩大公众参与 |
4.4 应完善设区的市立法监督制约机制 |
4.4.1 对现行监督制约体系进行系统完整的评估 |
4.4.2 建立合宪性审查制度 |
4.4.3 研究起草备案审查工作规范 |
4.4.4 建立立法监督责任制 |
4.5 应建立区域协同立法机制 |
4.5.1 区域协同立法机制建立必要性考察 |
4.5.2 应设立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协调机构 |
4.5.3 应搭建京津冀区域协同立法信息交流共享平台 |
4.5.4 应依托公众参与平台建立京津冀协同立法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 |
(一)城市社区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
(四)共生 |
二、理论基础 |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二)治理理论 |
(三)共生理论 |
三、分析框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邯郸市R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4.1 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顾客满意度理论基础 |
2.2 顾客满意度研究 |
2.3 房地产行业顾客满意度 |
2.4 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房地产行业现状及R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现状 |
3.1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现状 |
3.2 河北省房地产行业现状 |
3.2.1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快速增长 |
3.2.2 企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
3.2.3 法人分布区域化特点显着 |
3.2.4 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带动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 |
3.3 邯郸市房地产行业现状 |
3.4 邯郸市R房地产开发公司 |
3.5 邯郸市R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现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邯郸市R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问卷调查设计 |
4.3.1 量表信度检验 |
4.3.2 量表效度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邯郸市R房地产公司顾客满意度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
5.1 顾客满意度调查实施 |
5.2 调查问卷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5.2.1 顾客家庭结构分析 |
5.2.2 购房目的分析 |
5.2.3 再购意向分析 |
5.2.4 推荐意向分析 |
5.3 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量表描述性分析 |
5.3.1 描述统计量 |
5.3.2 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4 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高R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的建议 |
6.1 工程质量提升 |
6.1.1 加大工程全面监督 |
6.1.2 落实工程“样板先行” |
6.1.3 实施项目“工地开放” |
6.1.4 提升精装修工程质量 |
6.2 物业服务提升 |
6.2.1 建立客户投诉机制 |
6.2.2 提供差异化增值服务 |
6.2.3 加大基础服务水平 |
6.2.4 积极创新服务方式 |
6.3 项目规划提升建议 |
6.4 房屋设计提升建议 |
6.5 销售服务提升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Ⅰ R房地产开发公司内部访谈提纲 |
附录 Ⅱ 房地产开发公司住宅顾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
(4)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点 |
1.研究内容 |
2.可能的创新点 |
一、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1.风险 |
2.风险管理 |
3.政府责任 |
(二)基础理论 |
1.政府风险管理理论 |
2.房地产市场调控理论 |
3.房地产风险管理的政府责任界定 |
二、河北省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实现现状 |
(一)河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主要风险分析 |
1.河北省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及新特点 |
2.河北省房地产市场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风险 |
3.河北省房地产风险的不良影响 |
(二)河北省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的责任实现举措 |
1.风险识别评估阶段 |
2.风险内部控制阶段 |
3.风险外部控制阶段 |
(三)河北省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实现的效果评价 |
三、河北省政府落实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中存在的问题 |
(一)风险识别评估体系不健全 |
1.风险识别不及时 |
2.风险评估标准单一 |
3.风险管理权责划分不明晰 |
(二)风险内部控制阶段管理分散 |
1.风险管理行为缺乏行动指导 |
2.风险管理过程存在只注重短期效应,忽视长期防范 |
(三)风险外部控制群众作用发挥不够 |
1.对社会舆论监督和反应滞后 |
2.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度低 |
3.缺乏对群众高层次需求的关注 |
四、河北省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实现中产生原因探究 |
(一)政府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
1.政府工作人员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
2.没有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辅助评估过程 |
(二)政府风险管理系统不健全 |
1.政府缺乏对潜在性风险的系统性管理 |
2.房地产风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机构设置不健全 |
(三)政府忽视社会风险意识培育 |
1.社会未凝聚房地产风险共识 |
2.政府忽视群众在房地产风险管理的作用 |
(四)政府缺乏风险管理事后评价 |
1.缺乏风险管理事后责任追究 |
2.缺乏事后反思总结 |
3.缺乏社会全面考核评价体系 |
五、河北省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实现对策建议 |
(一)提升政府人员管理风险的能力 |
1.加强政府工作人员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 |
2.建立精准风险评估体系 |
(二)建立健全房地产风险体制机制 |
1.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体制 |
2.建立全面长期房地产风险管理机制 |
(三)培养风险管理社会参与性 |
1.开展风险管理文化宣传 |
2.重视引导社会组织和群众的参与 |
(四)建立政府风险管理全面绩效评价体系 |
1.建立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问责机制 |
2.在系统内开展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过程反思 |
3.以全社会风险影响的角度开展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5)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共享经济及共享经济平台相关理论 |
2.1.1 共享经济概念及内涵 |
2.1.2 共享经济平台的概念及其发展 |
2.1.3 双边市场概念及价值创造过程 |
2.2 创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 |
2.2.1 服务运营管理的相关概念 |
2.2.2 创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 |
2.2.3 创新型居家养老服务系统 |
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1 演化博弈理论和基本原理 |
2.3.2 演化博弈模型 |
2.4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相关理论 |
2.4.1 二元Logistic回归的概念 |
2.4.2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检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居家养老者的养老需求分析 |
3.1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营方面的科学问题提出 |
3.2 居家养老者的分类及现状 |
3.2.1 居家养老者的分类 |
3.2.2 不同类别的养老者的现状 |
3.3 居家养老者对医疗的需求分析 |
3.3.1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发展现状 |
3.3.2 居家养老者的医疗服务需求调查数据 |
3.3.3 居家养老者的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
3.4 居家养老者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4.1 居家养老者的医疗康复需求的实证分析 |
3.4.2 居家养老者的精神慰藉需求的实证分析 |
3.4.3 养老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共享经济的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演化博弈 |
4.1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1.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
4.1.2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各方演化博弈机制 |
4.2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演化博弈模型 |
4.2.1 共享服务平台的收益函数及复制动态方程 |
4.2.2 共享服务平台的演化博弈均衡 |
4.2.3 共享服务平台的演化博弈结论 |
4.3 居家养老者的演化博弈模型 |
4.3.1 居家养老者的收益函数及复制动态方程 |
4.3.2 居家养老者演化博弈均衡 |
4.3.3 居家养老者的演化博弈结果 |
4.4 共享服务平台服务人员的演化博弈模型 |
4.4.1 服务人员收益函数及复制动态方程 |
4.4.2 服务人员的演化博弈均衡 |
4.4.3 服务人员的演化结果 |
4.5 共享服务平台演化博弈结果的综合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最优路径规划 |
5.1 共享服务平台服务的路径规划问题描述 |
5.2 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者的路径规划模型 |
5.2.1 有关符号定义说明及基本假设 |
5.2.2 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者路径规划模型建立 |
5.2.3 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者路径规划模型的算法设计 |
5.3 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鲁棒优化模型构建 |
5.3.1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不确定需求 |
5.3.2 不确定条件下的鲁棒优化模型 |
5.3.3 不确定条件下鲁棒优化模型算法设计 |
5.4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最优服务路径规划案例分析 |
5.4.1 居家共享服务平台的基础数据 |
5.4.2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服务人员的路径规划 |
5.4.3 盒子集-鲁棒优化模型的路径规划方案 |
5.4.4 多面体集-鲁棒优化模型的路径规划方案 |
5.4.5 椭球集-鲁棒优化模型的路径规划方案 |
5.5 鲁棒优化模型的灵敏度分析 |
5.5.1 模型运行效率对比 |
5.5.2 碳排放限制对配送路径的影响 |
5.5.3 需求波动程度和安全参数的影响 |
5.5.4 路径规划服务水平及其响应性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双边定价 |
6.1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运行机制 |
6.2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服务定价的模型 |
6.2.1 相关基本假设说明 |
6.2.2 有关符号定义与说明 |
6.2.3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定价的双边模型 |
6.3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策略选择 |
6.3.1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服务最优定价分析 |
6.3.2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最优用户数量分析 |
6.3.3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的收益分析 |
6.4 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定价模型的案例分析 |
6.4.1 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影响 |
6.4.2 人员转移比例的影响分析 |
6.4.3 初始规模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共享经济的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支付体系设计 |
7.1 传统型居家养老经济支付体系 |
7.1.1 传统型居家养老经济支付体系的描述 |
7.1.2 传统型居家养老经济支付模型 |
7.1.3 传统型养老经济支付模型的参数筛选和变量检验 |
7.1.4 传统型居家养老经济支付能力分析 |
7.2 基于共享经济的创新型居家养老经济支付体系的构建 |
7.2.1 创新型居家养老经济支付体系的描述 |
7.2.2 创新型居家养老支付模型分析 |
7.2.3 创新型居家养老支付模型的变量检验 |
7.2.4 创新型居家养老经济支付能力分析 |
7.3 共享经济的居家养老服务支付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 |
7.3.1 企业层面的支付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 |
7.3.2 政府层面上支付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
7.3.3 用户层面上支付体系建设的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DR物业管理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对服务质量的研究 |
1.3.2 国内外对物业管理的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物业管理概述 |
2.1.1 物业涵义与特性 |
2.1.2 物业管理涵义与特性 |
2.1.3 物业管理的原则 |
2.1.4 物业管理的目标和宗旨 |
2.2 服务质量相关理论 |
2.2.1 服务的涵义与特性 |
2.2.2 服务质量的涵义与特性 |
2.2.3 服务质量要素 |
2.3 服务质量评价方法 |
2.3.1 差距分析模型 |
2.3.2 SERVQUAL评价方法 |
2.3.3 SERVPERF评价方法 |
2.3.4 加权绩效评价方法 |
2.3.5 归因模式 |
2.3.6 “非差异”评价方法 |
2.3.7 几种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的对比 |
第三章 DR物业管理公司服务现状调研及评价 |
3.1 DR物业管理公司简介 |
3.1.1 公司简介 |
3.1.2 服务项目 |
3.1.3 服务理念 |
3.2 服务质量调研过程与结果分析 |
3.2.1 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3.2.2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 |
3.2.3 信度分析 |
3.2.4 效度分析 |
3.2.5 服务质量权重的确定 |
3.3 DR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有形性维度 |
3.3.2 可靠性维度 |
3.3.3 响应性维度 |
3.3.4 保证性维度 |
3.3.5 移情性维度 |
3.3.6 安全性维度 |
第四章 DR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
4.1 实行物业服务标准化管理 |
4.1.1 制定服务质量的具体标准 |
4.1.2 明确服务质量标准的要求 |
4.1.3 加强对物业服务质量标准监控力度 |
4.2 提升员工物业服务水平 |
4.2.1 严格招聘和选拔员工 |
4.2.2 注重物业服务人员培训工作 |
4.2.3 加强物业服务人员考核 |
4.3 优化物业设施 |
4.3.1 建筑及公共设备设施建设 |
4.3.2 公共安全设施建设 |
4.3.3 环境绿化清洁设施建设 |
4.3.4 车辆交通设施建设 |
4.4 构建物业服务质量沟通反馈体系 |
4.4.1 建立物业信息管理系统 |
4.4.2 重视与业主的有效沟通 |
4.4.3 构建完善的物业服务投诉机制 |
4.5 完善物业服务质量的保障条件 |
4.5.1 塑造以服务满意为导向的企业文化 |
4.5.2 建立服务质量分析和改进体系 |
4.5.3 创新物业服务项目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针对 DR 物业管理公司服务质量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7)万拓体育恒大华府运动中心运营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体育场馆建设现状 |
1.1.2 体育场馆运营现状 |
1.1.3 万拓体育恒大华府中心店现状 |
1.1.4 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体育场馆现状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中小型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分析 |
1.2.3 国内体育场馆整体运营现状及问题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文献资料法 |
2.1.2 访谈法 |
2.1.3 问卷调查法 |
2.1.4 SWOT分析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结果汇总 |
3.1.1 一线城市中小型体育健身场馆问卷调查结果 |
3.1.2 二线城市中小型体育健身场馆问卷调查结果 |
3.1.3 石家庄万拓体育恒大华府中心店问卷调查结果 |
3.2 各级城市中小体育场馆运行模式对比 |
3.2.1 场馆的运营思路对比 |
3.2.2 场馆运营方式对比 |
3.2.3 运营理念定位 |
3.3 万拓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的运营SWOT因素分析 |
3.3.1 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的运营优势因素分析 |
3.3.2 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的运营劣势因素分析 |
3.3.3 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的发展机遇因素分析 |
3.3.4 恒大华府运动中心店的威胁因素分析 |
3.3.5 万拓体育恒大华府中心店运营应对策略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中小型体育场馆运营现状问卷调查表 |
附件 2 访谈提纲 |
(8)加快住宅物业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型的对策——以石家庄市住宅物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化物业管理的含义 |
二、智能化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势 |
(一)提升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效率 |
(二)降低物业管理成本 |
(三)有效提升物业服务质量和业主满意度 |
三、石家庄市住宅物业智能化管理现状 |
(一)智能化管理水平整体较低且不同项目间差距较大 |
(二)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在物业管理中应用较少 |
(三)物业从业人员和业主均对智能化管理模式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认识 |
(四)物业服务企业普遍缺乏智能化物业管理模式所需的高素质从业人员 |
四、加快住宅物业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型的对策 |
(一)政府对物业服务企业智能化管理转型要进行引导和支持 |
(二)行业协会要为企业搭建学习物业管理智能化模式的平台 |
(三)物业服务企业要与科技公司加强合作,共同开发智能化管理系统 |
(四)物业服务企业要大力引进智能化物业管理需要的人才 |
(9)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物业服务收费与政府调控概述 |
2.1 物业服务收费的阐释 |
2.1.1 物业服务的概念及特点 |
2.1.2 物业服务收费的概念及原则 |
2.1.3 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的计费及定价 |
2.2 政府调控的阐释 |
2.2.1 政府调控的概念 |
2.2.2 政府调控的内容 |
2.2.3 政府调控作用的分析 |
2.2.4 政府对物业服务收费进行调控的必要性 |
2.3 物业服务收费与政府调控的相关理论 |
2.3.1 市场供求理论 |
2.3.2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
2.3.3 公共选择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及政府调控状况调查 |
3.1 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的总体情况调查 |
3.1.1 设计调查问卷 |
3.1.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1.3 收费标准及费用构成 |
3.2 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调控主要举措 |
3.2.1 政府在物业服务收费方面发挥行政管理职能 |
3.2.2 政府为公共物业服务费用提供公共支出 |
3.2.3 政府为物业服务收费提供公共服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调控存在问题及成因 |
4.1 政府在物业服务收费调控中存在的问题 |
4.1.1 物业服务收费公众参与不足 |
4.1.2 政府对物业企业收费项目规定不明确 |
4.1.3 政府对物业服务收费市场监督不力 |
4.1.4 政府对物业收费纠纷化解不力 |
4.2 政府在物业服务收费调控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
4.2.1 政府宣传力度低 |
4.2.2 职能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晰 |
4.2.3 市场乱象监管不到位 |
4.2.4 引导机制不健全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调控的建议 |
5.1 健全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法律法规 |
5.2 加大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宣传力度 |
5.2.1 培育住宅小区业主服务消费意识 |
5.2.2 树立诚实守信的市场观念 |
5.2.3 利用官方网络平台增加公众参与度 |
5.3 加强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 |
5.4 加强政府对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的监管 |
5.4.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5.4.2 加强政府对物业服务质量与收费标准匹配度的监管 |
5.4.3 坚持在尊重市场规律前提下的政府适度调控 |
5.4.4 培育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的健康生态环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10)人际网络视角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影响分析及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老旧小区的研究现状 |
1.3.2 物业管理模式的研究现状 |
1.3.3 人际网络与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老旧小区的概念 |
2.1.2 物业管理的概念 |
2.1.3 物业管理模式的概念 |
2.2 主要理论基础 |
2.2.1 复杂网络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社会认知理论 |
本章小结 |
3 基于不同网络特征分析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规律 |
3.1 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规则 |
3.1.1 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起始端-单位制小区 |
3.1.2 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终点端-商品房小区 |
3.1.3 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过程 |
3.2 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仿真-老旧小区人际网络生成实验 |
3.2.1 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模型 |
3.2.2 仿真实验环境与实验参数设置 |
3.2.3 仿真实验步骤与初始网络结构特征 |
3.3 老旧小区人际网络演化规律分析 |
3.3.1 人际网络生成实验结果 |
3.3.2 演化规律分析 |
本章小结 |
4 人际网络视角下老旧小区各类管理模式影响分析 |
4.1 老旧小区管理模式的网络化影响 |
4.1.1 现有管理模式类型、内涵及其组织方式 |
4.1.2 基于组织方式分析各类管理模式影响及其网络化 |
4.2 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影响仿真-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影响实验 |
4.2.1 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影响模型 |
4.2.2 仿真实验环境与实验基础 |
4.2.3 仿真实验步骤与初始网络结构特征 |
4.3 老旧小区各类管理模式影响分析 |
4.3.1 管理模式影响实验结果 |
4.3.2 各类管理模式影响分析 |
本章小结 |
5 实证检验仿真结果及管理模式选择对策 |
5.1 基于陕西省老旧小区调研数据的问卷统计分析 |
5.1.1 陕西省老旧小区调研现状概述 |
5.1.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
5.1.3 信度及效度检验 |
5.1.4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5.1.5 仿真结果与问卷统计结果的比较分析 |
5.2 老旧小区管理模式选择对策 |
5.2.1 现阶段老旧小区管理模式选择背景 |
5.2.2 各类管理模式选择策略 |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1 :老旧小区人际网络生成实验源代码 |
附录2 :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影响实验源代码 |
附录3 :调查问卷 |
附录4 :老旧小区规模、现行管理模式与管理效果评价表 |
致谢 |
四、河北省城市物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现实图景与问题破解[D]. 尚颖. 河北大学, 2021(02)
- [2]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3]邯郸市R房地产开发公司顾客满意度研究[D]. 郑伟丽.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4]政府房地产风险管理责任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张慕子.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5]居家养老共享服务平台运营管理及其优化研究[D]. 崔研. 燕山大学, 2021(01)
- [6]DR物业管理公司提升服务质量研究[D]. 张佳.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6)
- [7]万拓体育恒大华府运动中心运营模式分析[D]. 张昌.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加快住宅物业向智能化管理模式转型的对策——以石家庄市住宅物业为例[J]. 刘慧.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05)
- [9]承德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政府调控研究[D]. 高菲菲. 燕山大学, 2020
- [10]人际网络视角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影响分析及选择研究[D]. 刘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