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虚构与重复》中的重复概念研究

米勒《虚构与重复》中的重复概念研究

一、对米勒《小说与重复》中的重复观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琳[1](2021)在《论梁晓声小说的温情叙事 ——以《人世间》为中心》文中认为与共和国同龄的梁晓声在四十余年笔耕不辍的写作生涯中,始终自觉担负文学反映现实并给予社会现实正确引领导向的使命责任,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极力突破不同作家同质化情感诉求的认知局限。本着关照百姓生活、关怀大众心灵的原则,梁晓声在文字中注入温情特质,将“温情性”叙事内容和“温情化”叙述方式有机结合,以求淡化消解当代社会苦难困境给人带来的精神和物质双重伤害。本文以梁晓声小说《人世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加以他本人的随笔传记等内容作为辅助性研究。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论文简要介绍梁晓声小说温情叙事的写作成因,将地域文化因素、个人成长经历和自我身份转变后的情感诉求变化纳入观察视野,立足整体把握梁晓声小说温情特质的精神成因。其次,详细阐释梁晓声小说温情叙事的主题意蕴,对作品包含的悲悯情怀主题和家国情怀主题分别进行深层次剖析,反映作家对个人小家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使命的忠诚扞卫与积极承担。再次,具体分析梁晓声小说温情叙事的艺术表现,根据文本内容重点探讨小说叙事技巧、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三个方面,旨在展现出梁晓声小说温情叙事策略的娴熟运用,挖掘写作中作家化真挚情感于严谨技法中的精妙艺术水准,令读者领略作品独特有趣的审美体验。最后,总结梁晓声小说温情叙事的价值功用,由浅入深分别通过探究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的发展新变历程,平民文学与好人文化在作品中双向演绎融汇的体现,最终呈现出梁晓声小说温情叙事姿态下营造的充满爱与希望的精神家园温情氛围。小说《人世间》作为一部代表梁晓声创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无论是对梁晓声小说研究内容的丰富创新,还是对当代文坛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扩展都极具价值。梁晓声在创作中坚持温情写作,对社会具有道德教化功用,对个人具有精神导向引领作用,同时透过温情文字的背后可挖掘出多重解读空间,意义深远。

王韵[2](2020)在《重复:后现代视域下的同一与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对重复的关注来最早来源于个体对自然的体验,关于“重复”问题的研究古已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与柏拉图思想。本文首先从重复的多重含义与叙事传统方面展开论述,追溯了历史上对于重复问题的多种解读与思考,进入后现代,重复在文学中的新形式与其含义的膨胀似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把握“重复”概念与现象的变化与发展,有利于理解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借此对当下现实进行关照。历史上对重复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哲学与诗学层面,第一章首先选取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片段,从“重复即回忆”“重复即行动”“差异之重复”三方面分析柏拉图、尼采、克尔凯郭尔、德勒兹等人的重复观。通过这几种不同的哲学观,可以看到哲人对重复的思考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中,重复由最初的“同一性重复”发展为“差异性重复”,这使得重复不再是一种机械性地运动,而是在差异性之中生发出创造性价值。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与米勒的解构批评思想丰富了重复在诗学层面的解读。热奈特提出叙事频率这一概念,通过对事件发生的次数进行分类,来分析重复在叙事结构中的现象,从而进一步探讨重复叙事的意义。米勒将文学中的重复分为“柏拉图式重复”与“尼采式重复”,第一种类型的重复模仿已经存在的事物,第二种类型的重复在写作与被阅读之中创造新的意义。除两种重复的类型外,米勒还对小说中出现的重复现象进行划分,将小说中出现的重复现象分为细小处的重复,一部作品中事件和场景的重复,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动机、主题、事件、人物上的重复。重复的诗学解读进一步将对重复的同一性关注发展到对重复的差异性关注中,进而从重复的文学现象中看到差异创造出的新的意义。进入后现代,重复在叙事上出现了非同以往的后现代特征与审美倾向,这与后现代内核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时间的重置与空间的并置、同质重复的差异性阐释、连续性的断裂、无限之承诺。后现代主义小说打破了时间的一维性,通过重复叙述同一个时间发生的事情,使文本呈现出后现代的不确定感。重复阐释经典文本是对经典的反复改写,阐释排斥唯一的逻各斯,打破了文本中心论,强调不会有确定的一种阐释。重复为后现代小说中创造了断裂,体现出后现代历史意识的消失。重复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提供了为对无限的承诺,后现代没有未来,只有永恒的当下。后现代主义的价值取向影响着重复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不同于前的表现,同样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重复相较于之前,也指向了后现代主义不确定、多元化、断裂、瞬间即永恒的特质。重复本身包含着差异,两者相互寄寓。在后现代文化中,重复表现出一种矛盾,一边是对差异化的大肆提倡,一边充斥着大量的模仿、复制。消费主义差异化背后是虚假的个性化,是对同一性重复的趋同。重复在后现代文化中的代名词是复制与拟像,鲍德里亚提出的拟像消解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呈现一种超真实,大众在无穷无尽的表象重复中迷失了方向。重复不再停留于哲学层面的思考与文学艺术的表现,而是成为后现代主义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一面是寻求差异化的积极重复,一面是沉浸于复制的消极重复。当下重复的普遍性对思考后现代的走向与意义提供了借鉴。

张晓楠[3](2020)在《《一九八四》的重复性形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二十世纪重要的小说家,散文家。奥威尔的长篇小说《一九八四》普遍被认为是一部反对极权的政治寓言,其中呈现在文中的重复形式及其体现的美学意味值得被进一步探讨。以米勒的重复理论为理论基础,《一九八四》可被分为文体重复和叙事重复。文体上的重复主要包含词语重复和句式重复。词语重复从多个层面体现出极权社会黑暗的社会环境;句式及句子内容重复体现出极权世界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文体重复揭示出极权统治对人们的压迫从肉体伤害转向精神摧残。叙事上的重复形式主要围绕情节的重复展开。死亡情节的重复体现出人们反抗极权的困境;厌女事件的重复显示出人们的情感困境;篡改历史事件的重复体现出人们的身份认同困境。极权统治中人们的生存困境经由这三种情节重复得以揭示。除此之外,《一九八四》的修辞和日记体的重复使用丰富了反乌托邦文学的美学特征,体现出真实美和荒诞美。重复性形式研究一方面填补对《一九八四》重复形式的研究空白,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对《一九八四》的主题和美学方面的研究。因此,重复性形式研究为理解小说的形式和内涵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拓宽奥威尔小说的研究视角。

武文静[4](2020)在《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1928-)是美国着名的文学批评家,“耶鲁批评派”解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小说与重复》和《解读叙事》两本专着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围绕“重复”理论和“线条”观,瓦解文本的单一性和权威性,揭示出文本的异质性维度,用理论和实践展示出文本的无穷可能性,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系统研究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对推进我国当代文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在当前文本外部研究盛行的情况下,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始终立足于文本的异质性,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给予文本阐释以无限空间;同时,又给予文本足够的地位,否定外部研究的霸权主义。此前关于希利斯·米勒的研究或集中于重复、或集中于线条等其它部分观点,对其研究仍较为分散,这是当下梳理、分析和研究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的重要原因,并且重复、线条理论中的异质性论点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借鉴意义。一、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渊源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一方面立足于文本话语层次的特性,聚焦于语言的修辞性,通过“重复观”展现文本话语层次的复杂、多义;一方面立足于文本本身的结构,聚焦于叙事逻辑,通过“线条观”解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叙事观。其总体理论奠基于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的语言符号观念之上,着重从文本的异质性入手,进而破除传统的逻各斯主义形而上学的掣肘。二、叙事理论的重复观通过对七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分析,米勒指出文中存在着三种不同规模、二种不同形式和三种不同功能的重复,这些重复带来对文本内涵的丰富阐释,是破开一元解释牢笼的一把利刃,通过文本语言的重复性,可以发现看似有序完整的故事背后隐藏的无序、混乱,甚至自相矛盾的因素。三、叙事理论的线条观在《解读叙事》中,米勒则与叙事学家热奈特展开了对话。在米勒看来,热奈特希望通过“倒叙、省叙、元叙事”等一系列的术语将叙事线条逻辑分明地梳理出来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首先是由语言编织成的,任何一个语言主体必先是在特定的语言系统内使用,语言不仅具有所指功能,同时也具有能指功能,它是矛盾多元的、多义的,用语言书写的文本同样也具有多义性。米勒从宏观的角度入手,解构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的观点。米勒指出,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开头和结尾,事件的中间部分也绝对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在米勒看来语言的意义是多义的、游移的,由语言书写的文本必然也是多义的。米勒强调文学批评应注重文本语言的地位,这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当然他并不否认作者、历史语境等外部因素对文本的影响,他否定的是外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反对批评者将文本阐释在一种“史”的幻象之中,在文学批评中要认清语言现实与物质现实的区别,给予文本应有的地位。结语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打开了文学异质性的大门,为文本的阐释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但是语言符号仍然是为语言主体所制造,并为语言主体所服务,脱离了语言主体的符号也不具有意义。如果从语言主体在实际中的运用于交流思想意识的形式上看,语言却是明晰的、单义的。从这一点来看,米勒对异质性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的同质性,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

张灵雪[5](2020)在《回顾·转型 ——作为哈代精神自传的《意中人》》文中指出哈代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十九世纪他主要从事小说创作,晚年他却突然放弃小说,转而写作诗歌,他停止小说创作的原因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作为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意中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意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哈代的精神自传,通过刻画皮儿斯通这一雕刻家形象,哈代对自己过往的感情经历进行了回顾,同时总结了自己小说创作经验并预示了自身艺术上的转型。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皮儿斯通的艺术创作经历,从而进一步揭示他与哈代之间的相似性,并且对哈代放弃小说创作作出一定的解释。最终说明《意中人》是一部集回顾与转型意味于一体的小说。本文主要内容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皮儿斯通艺术家的起点,九岁时他两次遇到自己心仪的女孩,这使他认识到自己的爱人是抽象的“意中人”。二十岁时他回到小岛,遇到了十七八岁的艾薇丝,并确认她是自己的“意中人”。然而,他未能与她顺利结合。实际上,他的“意中人”与但丁的贝雅特丽奇有颇多相似之处,“意中人”不仅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永恒的灵感和素材,而且促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雕刻家。第二部分介绍皮儿斯通艺术的巅峰期,中年时皮儿斯通将理想美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对理想美的追求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他在艺术中寻找理想美,由于早年他曾与摩惜娅缔结过婚约,认为自己应该受到婚约的约束,因而,中年时他几乎不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意中人”,他将自己对“意中人”的全部热情投入到雕刻创作中。多年的艺术积累也使他在四十岁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状态。第二阶段他在女人身上寻找理想美。四十岁时皮儿斯通再次回到小岛,遇到了艾薇丝的女儿艾薇丝二世,并试图在她身上复活“意中人”。皮儿斯通的潜心雕刻以及使“意中人”复活的努力令我们想起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因而,中年时他可被视为唯美主义的皮格马利翁。然而,无论在艺术的天地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他都未能如愿复活“意中人”,这暗示着他未来追求理想美的道路同样不会平坦。第三部分介绍皮儿斯通艺术的转型期,四十岁以后皮儿斯通的艺术创造力逐渐减弱,但他依然以理想美为追求目标,并试图将它定格在自己的雕刻作品中。然而,他始终未能成功。于是当见到艾薇丝三世时,他选择无视时间的流逝,把她看作艾薇丝本人,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定格理想美、使“意中人”永葆青春的愿望。对艺术美的执着使他“着了魔”,他将现实世界当作艺术世界的延续,这使得他与堂吉诃德非常相似。然而,艾薇丝三世是一位现代女性,她以逃婚的方式拒绝了皮儿斯通,这使得他大病一场。在死亡的恐惧下,他泯灭了过去的艺术感觉,选择在艺术上重新出发。因而,他艺术上的困境只是暂时的,未来他很有可能创作出全新的艺术作品。第四部分介绍皮儿斯通与哈代之间的“同影异象”的关系,实际上,诸多研究者认为《意中人》可被视为哈代的自传,二人在感情生活和艺术创作上也表现出了诸多的相似性。实际上,哈代通过塑造皮儿斯通这一艺术家形象,既回顾了自己早年的感情经历,又总结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经验、预示了自身艺术创作的转型。《意中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哈代的精神自传。然而,皮儿斯通也只是作家塑造的虚构人物,将皮儿斯通完全看作哈代本人是荒谬的。即使如此《意中人》的研究仍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它能够为哈代晚年放弃小说创作给予一定的解释。因而,《意中人》是一部介于哈代小说与诗歌创作之间的作品,它既回顾了作家过往的创作,又预示着他创作上的转型。

陈聪[6](2019)在《J.希利斯·米勒小说批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的学术生涯分为四个阶段,即新批评阶段、现象学-意识批评阶段、解构主义阶段和文学言语行为阶段。本文以希利斯·米勒的小说批评理论为研究对象,纵向梳理并总结了他在这四个阶段中的小说批评实践和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构建米勒小说批评理论体系。纵观米勒的研究生涯,从新批评的起步到意识批评的崭露头角,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走向成熟,在言语行为理论中形成自己的独特思路。尽管米勒的文学批评实践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性,甚至他本人也认为自己研究阶段更易的实质是学术重心的转移,而这种转移并不具有前后的关联性。但是,细读其每一个阶段的批评实践和研究结果,对语言的浓厚兴趣与对“异质性”的考察构成了米勒小说批评理论和实践的绳之两股,打通了米勒小说批评乃至整个文学批评的路径。本论文由绪论、主体部分的五个章节和结语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在绪论部分,在对国内外关于米勒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米勒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对解构主义时期的批评理论与实践的浓墨重彩与对早期新批评和现象学-意识批评时期理论与实践的寡淡形成对照;米勒研究的丰富性与“误读”和“缩水”同时并存;针对米勒小说批评理论的研究尚未成型;缺乏针对米勒整体文学研究进行描述的关键词。以上米勒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奠定了本文的整体思路和框架。同时绪论部分还阐述了米勒小说批评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文学批评理论家,米勒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密切。对于中国的学者来说,米勒已经成为一种文学现象,对于米勒的文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经呈现百家争鸣的状态,米勒本人和他的文学理论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中的关键因素,融入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之中。米勒几十年来将自己的文学研究建立在具体文本的基础上,以细读为主要方法,通过对文本的阐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为当下中国文论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构成了米勒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米勒的小说批评理论展开研究,将他的研究阶段分成四个部分,以他的小说批评的“异质性”和小说批评的语言重心为主要线索,并对新批评、意识批评阶段的小说批评理论进行了阐述,力图呈现完整的小说批评理论体系,这构成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历时梳理了米勒的文学理论谱系。作为一名批评成绩斐然的文学批评家,米勒的文学理论是他从事文学批评和小说批评的背景,为具体的批评实践提供了基础和思路。从新批评到文学言语行为理论,米勒的文学研究一直是“有法可依”的,每一次研究重心的调整都是米勒谦虚、谨慎地向理论靠近的结果,同时也伴随着米勒对理论创造性地运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米勒新批评时期的小说批评理论。新批评作为米勒文学研究的起始阶段,不仅是他从事小说批评的开端,更重要的是,米勒在这一阶段通过阅读传统哲学和新批评学者的着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他对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之间差异的关注成为他探讨文学语言“别异性”的起点。新批评作为米勒文学批评的起点,对米勒的文学批评实践,特别是小说批评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从新批评那里所继承的“细致阅读”的策略成为他以后各个时期所秉持的重要方法论。细读策略本身就是一种致力于对文本中存在的各种奇异语言现象辨识和阐释的方法论,对于新批评来说,在细读的方法下探寻文学语言的怪异和奇特是其旨归,正是在新批评的细读策略下米勒开始了自己小说研究的“求异”之旅。现象学时期对作者整体意识的把握,解构主义时期通过细读作品而实现对作品意义稳定性的解构,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时期对作品不同层面上述行效力的分析等都是建立在新批评时期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第三章主要从小说的意识本体、小说的结构、叙事要素与阅读模式方面讨论米勒在现象学-意识批评时期的小说批评理论。现象学-意识批评是米勒文学研究初露锋芒之时。米勒受到乔治·布莱意识批评理论的影响,将小说视为各种意识交汇的场所,而非仅仅是对现实的机械反映。小说以意识为本体,意识具有整体性,即一位作家的意识总是体现在不同的作品中,具有一种稳定性和一致性。同时,在一位作家不同的作品中所体现的意识也是差异的,是一种“变化中的一致”。米勒从意识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上对小说中的各种意识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作品中的意识并不是处在静止的状态,而是运动的。意识的主体间性与时间性使小说的结构呈现出开放和自我支持、自我生长的特点。这使小说成为一种类句子的结构。小说的意义并不存在于小说之外,而是存在于小说各部分的关系之中。小说结构的这种类语言特点模糊了小说与现实的界限。米勒后期对小说作品中虚构问题的探讨为他向解构主义转折提供了预设。在细读维多利亚时期经典小说的基础上,米勒在意识批评的框架内探讨了小说中的叙述者问题。他注意到这一时期的作家都采用全知的叙述者,都力图表现一种“集体意识”。但是,同时代作家的意识也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每一个作家都在作品中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彰显了这种独特性。在阅读方法上,米勒并不认同布莱的“认同”批评。后者认为阅读应该是一种读者的“牺牲”行为,牺牲掉自己的欲望、信仰等,以一种完全中立的姿态去体会作者的意识,实现完全的“认同”;尽管个体意识不同,但最后读者意识应该与作者意识达到完全的认同。这是一种“差异中的认同”。米勒的阅读方式是“认同中的求异”,即在认同的前提下去探求意识的多样性。第四章论述解构主义时期米勒的小说批评理论。本章重点探讨了米勒在解构主义时期的语言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小说的意义、小说的结构和小说的阅读的解构。从现象学-意识批评到解构主义,米勒的批评重心从意识回到语言,并且在德里达和德·曼等人的影响下阐述了语言的“异质性”。米勒认为语言内部语法和修辞互相颠覆与解构的状态是语言“异质性”的表现。语言的异质性使语言失去了稳定的所指。他以语言的“异质性”为逻辑起点,解构了小说稳定的意义,认为一部小说的语言、句子和文本层面都是异质的,并不能指向一个稳定的外部现实。继而米勒探讨了小说的结构特征。他认为小说由纵向和横向两条线共同编织而成,前者在“异质性”的重复中体现自身,后者解构了传统叙事理论中连续的“线条”意象。小说的语言、意义和结构的“异质性”需要一种新的阅读模式,米勒称之为修辞性阅读或解构性阅读。具体说来就是指两种阅读模式,“寄生性阅读”与“重复性阅读”。这两种阅读模式在尊重语言本质的基础上,共同致力于解构主义小说批评,延续并深化了小说批评的“求异”之旅。第五章主要探讨文学言语行为理论时期的小说批评实践与理论。在文学言语行为阶段,米勒认为小说是一种言语行为。米勒在言语行为理论时期进一步探讨了语言的异质性问题,由解构主义时期对语言的静态的异质性的探讨深入到对语言内部记述与施为的动态异质关系的研究,指出“言即行”,从而论证了叙事作品以言行事的品格,即作品的述行性,并进一步阐述了作品以言行事的路径,即“活现法”与“词语误用”。这两种述行的方式都是使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都建立在一种差异的基础上。从作者方面来看,作者试图通过写小说实现自己以言行事的意图,通过艺术性地运用语言引起读者的兴趣,建立一个虚构的世界,实现与现实的互补。但是,由于语言的“异质性”特点,作者的意图并不能被完全实现。这样,作者的写作意图总是与文本的实际效果之间存在着距离。写作的述行性就在这种差异中体现。在阅读方面,由于语言的“异质性”,读者的阅读的过程是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求异”的过程。作者通过写作所创造的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读者阅读的重点应该放在阐发作品的独特性上,这是一个揭示人生法则、创造新异的现实的过程。在结论中,本论文总结了米勒小说批评的整体品格,总结了贯穿于他小说批评实践过程的两条线索,即对语言的关注与对“异质性”的探索,并阐明了二者的关系。对语言的重视与对“异质性”的探索共同构成了米勒小说批评体系的纲纪,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区分,语言是异质的语言,“异质性”是语言的“异质性”。语言是米勒小说批评的重点和出发点,“异质性”是其小说批评实践的旨归和目的。

王雅楠[7](2018)在《希利斯·米勒述行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希利斯·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观为研究对象。述行理论是在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由塞尔、德里达和米勒等人不断发展和完善。述行理论强调语言行事的普遍力量,根源于语言学领域,后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研究和文艺批评领域,并向政治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延伸。米勒在述行理论,尤其是文学述行理论的建构和延伸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通过对奥斯汀、德·曼和德里达等人述行观的述评,将述行的力量从词语本身拓展到作者的写作行为和读者的阅读行为,建构了自己的文学述行理论和以伦理为核心的阅读理论。除此之外,他还将述行理论运用到媒介批评和图像批评中,为理解媒介和阅读图像提供了新的视角。米勒进行述行批评的核心方法是修辞性阅读,通过寻找和发现阅读对象中的异述性,建构新的规则、范例和世界,并将这些规则和范例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作为述行性阅读的方法,修辞性阅读可以被广泛运用到文学、媒介和图像批评中,并最终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以语言为核心,强调文学、媒介、图像等与现实世界的交互关系,关注读者的阅读和批评行为的建构性品格。因此该理论表现出宽广的理论包容性和极大的实践性,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梳理了述行理论从语言学向文学以及政治社会生活领域拓展的历程,对该理论的深化和演变进行深入剖析。作为建构性理论,在分析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时,述行理论不仅与反映论、模仿论等有着极大的差别,还将作者和读者纳入了理论体系中。因此,对于米勒的述行理论分析,本文也从作品、作者和读者三个层面展开,突出解析其理论的建构方法和意义。米勒的理论建构大多基于具体的文本批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本文在对其理论进行系统阐释和研究的同时,也将对其文本批评进行审视。在分析和阐发理论观点的同时,本文还将从方法论层面上对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进行研究,以期为文学研究、媒介批评甚至文化批评提供可资借鉴之处。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着重探讨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米勒的学术研究重心几经转移,但是无论从着作数量、研究时间还是影响程度来看,述行理论都是他理论体系和批评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米勒的述行研究不仅丰富和拓展了述行理论,也为文学批评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在将国内外学者对米勒理论的研究和对述行理论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之后,我们发现,米勒的述行理论虽频繁出现在学者们的研究视域中,其理论贡献和地位也被予以肯定,但是少有系统研究。因此,对于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的研究不仅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更是极为必要的。第一章梳理了述行理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奥斯汀在日常语言的范围内发现语言行事的能力,并为其作用的发生设置了诸多规则。塞尔将说话者的意向性纳入研究范围,为述行理论从语言学向文学领域扩展提供了可能。德里达完成了文学述行理论的建构,强调述行语的重复特征。巴特勒、布尔迪厄和哈贝马斯将述行运用于性别研究和社会学领域。这些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为米勒述行理论的理论资源。一方面,塞尔、德里达等人的理论直接影响了米勒文学述行理论的建构;另一方面,作为研究范式的融合,述行理论的跨界运用被米勒用来反观文学事件和文学研究的理论危机,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其述行理论在媒介和图像批评中的运用。述行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范畴,强调语言行事的能力以及言后行为。因此与言语行为理论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相比,述行理论有更广泛的研究对象。此外,作为述行理论的核心,文学述行从建构的角度构建文学作品与作者、读者和世界的关系。第二章主要阐释了米勒的文学述行理论。米勒的文学述行理论包括三种不同形态的述行:一是作者的文学创作行为;二是文学作品本身作为整体具有述行性;三是读者通过阅读来述行。另外,文学语言的述行性特征是文学述行的基础。米勒认为具有异述性的文学语言通过重复、修辞等方法建构了虚构的文学世界,产生了未知的述行效果。文学作品不仅建构了虚构的世界,还建构了新的自我和他者。在述行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情感作为述行话语而存在,并对述行行为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述行最终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修辞性阅读是米勒竭力倡导的述行性阅读方法。米勒关注阅读中的伦理时刻,他认为读者对作品的阅读、批评和传授并不是传递知识,而是用语言做事。因此阅读伦理观的建构也是米勒对述行观念的拓展。第三章探析米勒媒介批评的述行之维。米勒提出媒介就是制造者的论断,揭示了媒介从载体到述行主体的变化。他认为媒介不仅能传递信息,还会改变信息的内容。媒介发生述行作用的方式是心灵感应。心灵感应建构了人与人、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米勒强调文学作品的物化模式决定了它的述行性力量,而作为意识形态的物化模式,媒介同样决定着传播内容的述行性力量。本文认为基于媒介的述行之维,反观米勒在数字媒介兴起时提出的“文学终结论”,可以重新审视数字媒介时代的文学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米勒媒介批评的最终目的是建立高效、合理的媒介阅读路径。修辞性阅读不仅适用于媒介阅读,而且有助于辨别媒介信息的真伪、揭穿其真实目的。第四章阐释米勒图像阅读中的述行观念。除了将述行理论运用于媒介批评,米勒在图像阅读中也运用了述行理论。他的研究从小说和插图的关系开始,揭示了图像和文字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关系,建构了共生而异质的图文关系。米勒认为尽管图像和文字在表达方法和审美传达上有极大的不同,读者阅读图像时也可以像阅读文字一样关注细节及其重复的部分,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建构新的意义。由此,米勒实现了修辞性阅读方法在图像阅读领域的运用,凸显了图像阅读的述行维度。在文化研究的转向中,米勒也开始关注文化现象,并提出用修辞性阅读的方法阅读一切文化现象。尽管米勒并没有建立图像述行理论,本文仍然认为无论是图像本身,还是图像阅读都具有述行特征。米勒将述行理论拓展到图像阅读之上,也为述行理论走向图像述行和文化述行提供了可能。第五章主要是将米勒的述行理论置于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进行审视。米勒认为述行理论最终的落脚点是阅读。在系统阐释其述行理论之后,本文回归米勒的文本阅读批评实践,一方面是对其述行理论的深化,另一方面是对述行理论内涵的回应。米勒认为批评家记录、发表或者传播自己的阅读心得是阅读对象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是对阅读对象述行效用的回应。《米德尔马契》和《押沙龙,押沙龙》是米勒运用文学述行理论分析的经典文本。揭示广告的虚伪内容和真相,则是米勒述行理论的拓展性运用。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了米勒如何运用修辞性阅读方法进行文本分析,以期建构修辞性阅读的方法论。在结语部分,回溯了整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再次对希利斯·米勒的述行理论和述行批评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进行总结和升华。同时提出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并对米勒述行理论未来的研究和运用进行展望。

张旭[8](2018)在《话语追踪与体系重构: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之构想》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为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之总体构想,尝试运用现代批评方法,从四个不同特质的时期,对当代美国文艺批评家米勒及其文艺批评思想进行多视角观照。研究通过介绍选题背景、动机和主要任务,来重估米勒文学批评的价值,并为当下中国批评话语体系重构提供借鉴。

王晴[9](2017)在《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中国接受研究》文中提出一种思想的复活不仅在于其自身的思想魅力,还在于人们对其不同视角的开掘解读,更在于读者的一代代接受传承。本文所论及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文论界对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接受情况,也就是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的复活,主要着眼于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译介传播、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评析、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批评实践、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接受反思四个方面。首先,由对米勒的文本和访谈译介让其走入中国学术界,并为中国文论界所熟识,进而引发关于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探讨热潮。其次,在这股探讨热潮背后梳理出中国文理论界对米勒文艺理论富有针对性的评析,即关于文学终结论和解构叙事理论的评析。再次,随着对其理论的深入剖析,尤其是解构叙事理论,自然而然挖掘出中国文论界对米勒重复理论和叙事线条的实践应用已蔚然成观。至此,中国文理论界完成了对米勒文艺美学的思想的接受,米勒的文艺理论也在中国实现了自身的复活。然而,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接受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特别是理论变异性和实践强制性。问题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从"接受"的角度切入研究米勒的文艺美学思想在中国的接受情况,一方面,有利于让人们清晰地看到米勒批评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更好的认识到米勒文论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的视域下构建我国文论的主体性。

吴润[10](2015)在《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观》文中指出文学批评是希利斯·米勒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文学理论的实战演练场。他在长达六十年的批评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观。本文力图从三个方面对其文学批评观进行论述。首先,米勒批评观的形成与其对文学语言和文本的独特认识密切相关:在他看来,文学是“世俗的魔法”,召唤读者和批评家进入文本;文学是施行语言,不仅具有描述功能,还具有施行功能,它在带领读者和批评家走进超现实世界的同时,重新建构着现实世界;文学是异质性和修辞性的语言,因而批评家很难对文本做出统一的、最终的解释。其次,在不同的理论时期,米勒对文学批评表现出不同的认识:受到新批评的影响,细读成为其进行文学批评的基础;意识批评与解构主义批评时期,追求作品内在的异质性,成为其两个不同批评阶段的重心;言语行为理论时期,将揭示文本中的真相作为其文学批评的目标。最后,米勒对文学接受者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首先,无论何种时代何种语境,文学接受者都应当坚持细读原始语言;其次,接受者要发现文本间的重复纽带,构建起文本丰富的意义结构,从而使文本意义不断增殖;最后,文学接受者应当打破传统批评以寻找作者意图为目的的观念,以文本为依据,创造出丰富的意义。因此,其文学批评观的积极意义在于为读者争取了更多自由阐释的空间,使文学批评成为一种富于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二、对米勒《小说与重复》中的重复观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米勒《小说与重复》中的重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论梁晓声小说的温情叙事 ——以《人世间》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温情叙事的内涵及范围界定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回望的历史:温情叙事的写作缘起
    第一节 东北地域文化的浸染影响
    第二节 贫寒温馨交织的成长经历
    第三节 个人身份转变的话语诉求
第二章 热望的情怀:温情叙事的主题意蕴
    第一节 悲悯情怀主题的文本呈现
        一、苦难书写: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展示
        二、成长经历:苦难过后的坚强与成长
    第二节 家国情怀主题的文本表达
        一、责任担当:对自我小家的眷顾
        二、使命忠诚:对国家民族的关切
第三章 凝望的艺术:温情叙事的艺术表现
    第一节 人间巧艺夺天工:叙事技巧的巧妙设置
        一、双向叙事线索的同构
        二、重复性叙事策略表达
        三、笑容与眼泪的运用
    第二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叙事视角的多重变换
        一、直面社会图景的全知视角
        二、多重式内聚焦的情感传递
    第三节 风光不与四时同:叙事时间的详略掌控
        一、叙事时间的单位节点
        二、宏大叙事的包容书写
第四章 希望的收获:温情叙事的价值启迪
    第一节 现实主义写作的依据和革新
        一、真诚民间立场下的理性创作
        二、冷峻现实与温情书写的交融
    第二节 平民意识与好人文化的双重演绎
        一、平民命运转变的可能及表现
        二、社会道德观要求之善的哲学
    第三节 人文关怀影响下的情感升华
        一、世俗关怀和宗教关怀的观照
        二、精神家园温情化氛围的营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重复:后现代视域下的同一与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重复”理论渊源与叙事传统
    第一节 “重复”含义的多维度视角
        一、“重复”的哲学观
        二、“重复”的诗学观
    第二节 “重复”叙事传统
        一、叙述话语的重复
        二、故事的重复
        三、叙事行为的重复
第二章 后现代“重复”的叙事特征与审美效果
    第一节 时间的重置与空间的并置
        一、共时空间中的时间重复
        二、不确定的不安
    第二节 同质重复的差异性阐释
        一、《吉诃德》:《堂吉诃德》的创造性重复
        二、重复书写的可能性
    第三节 连续性的断裂
    第四节 无限之承诺
第三章 后现代文化中的“重复”
    第一节 后现代“重复”与“差异”
        一、差异:一种后现代品质
        二、差异的幻觉
    第二节 作为后现代现象的“重复”
        一、表像的扩张
        二、完美的复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一九八四》的重复性形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重复理论概述
    第二节 反乌托邦文学与其美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一九八四》文体重复及涵义
    第一节 词语重复中的极权社会环境
        一、自然,身体和文化词语的重复
        二、极权社会的黑暗压抑
    第二节 句子重复中的人物精神状态
        一、重复句式与表意
        二、思想控制引发的内心创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九八四》叙事重复及涵义
    第一节 重复出现的死亡事件与反抗困境
    第二节 重复出现的厌女事件与情感困境
    第三节 重复出现的篡改过去事件与身份认同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九八四》的重复之美
    第一节 荒诞美
    第二节 真实美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渊源
    (一)学术经历
    (二)理论渊源
二、叙事理论的重复观
    (一)重复的两种形式
    (二)重复的三种规模
    (三)重复的三种功能
三、叙事理论的线条观
    (一)线性叙事的式微
    (二)叙事线条三段论
    (三)叙事的解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回顾·转型 ——作为哈代精神自传的《意中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意中人》的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二) 本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 贝雅特丽奇之恋:艺术家的起点
    (一) 尘世中未果的精神之恋
        1. 邂逅“意中人”
        2. 错失“意中人”
    (二) 艺术中永恒的完美女性
二、 唯美主义的皮格马利翁:艺术家的巅峰期
    (一) 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雕刻家
    (二) 在生活中“复活”爱人的“雕刻家”
        1. 复活“意中人”的尝试
        2.“意中人”的反叛
三、 “堂吉诃德式艺术家”的妄念及其破灭:艺术家的转型期
    (一) 试图抗衡时间的妄念
        1. 在艺术中试图抗衡时间的妄念
        2. 在生活中试图抗衡时间的妄念
    (二) 死亡恐惧下艺术家的抉择与妄念的破灭
        1. 死亡恐惧下艺术家的抉择
        2. 艺术家妄念的破灭
四、 同影异象:皮儿斯通与哈代
    (一) 感情生活上的相似性
        1. 相似的感情经历
        2. 相似的感情观
    (二) 艺术创作上的相似性
        1. “一名而数形”:相似的艺术癖性
        2. 相似的创作困境与艺术的转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J.希利斯·米勒小说批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1.1.1 米勒文学批评理论在国外的研究状况
        1.1.2 米勒文学批评理论在国内的研究状况
        1.1.3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析
    1.2 研究内容与思路
        1.2.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2.2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 本文的现实意义与创新
        1.3.1 本文的现实意义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1章 文学世界:米勒文学研究的理论谱系
    1.1 新批评:牛刀小试
    1.2 现象学:初露锋芒
    1.3 解构主义:声名远播
    1.4 文学言语行为:创新求异
    1.5 米勒文学研究的特点:经典的关注与求异的批评
第2章 文本细读:“新批评”的理论馈赠
    2.1 新批评理论的承袭:细读策略与文本语言的特异性探求
    2.2 新批评与意识批评:细读策略与意识的探异之旅
    2.3 新批评与解构主义批评:细读策略与文本的“异质性”解读
    2.4 新批评与言语行为:细读策略与文本伦理价值的阐释
第3章 意识批评:现象学批评时期的精神内在结构探索
    3.1 理论背景:从胡塞尔到日内瓦学派
        3.1.1 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
        3.1.2 日内瓦学派的意识批评理论
    3.2 小说与本体:作者的意识呈现与作品的精神现实
        3.2.1 小说的意识本体
        3.2.2 意识与语言的关系
        3.2.3 意识的整体性与别异性
    3.3 小说的结构特质与意识的时空二维
        3.3.1 意识的时空二维
        3.3.2 小说结构的开放与自足
        3.3.3 小说与现实
    3.4 叙述要素与意识呈现:全知的叙述与时代的整体意识
        3.4.1 叙述者
        3.4.2 叙述视点
    3.5 意识本体与作品的批评方式:小说阅读的主体间性
        3.5.1 阅读是对意识的意识
        3.5.2 阅读是主体间的行为
第4章 阐释的多元:解构主义批评时期的经典再现
    4.1 理论背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与解构的阅读模式
        4.1.1 解构逻各斯中心
        4.1.2 修辞性的语言
    4.2 同质与异质:小说语言的解构分析
        4.2.1 “异质性”来源
        4.2.2 小说语言的“异质性”阐述
    4.3 重复与线条:小说结构之解构
        4.3.1 横组合与纵聚合
        4.3.2 异质的重复
        4.3.3 断裂的线条
        4.3.4 解构与建构
    4.4 小说与阅读:关注差异的修辞性阅读
        4.4.1 两种阅读模式
        4.4.2 求异的阅读
第5章 以言行事:言语述行理论的后期演变
    5.1 理论背景:奥斯汀的“以言行事”与德里达的解构质疑
        5.1.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5.1.2 德里达与奥斯汀的争执:一场关于“差异”的争执
    5.2 记述与施为:小说的述行探讨
        5.2.1 不彻底的解构主义语言观
        5.2.2 小说语言的施为性
        5.2.3 小说以言行事的途径:词语的误用与活现法
        5.2.4 作为整体的小说文本的述行
    5.3 写作与行为:作者的述行之维
        5.3.1 写作意图的表达与文本效果的距离
        5.3.2 精巧微妙的谎言与心甘情愿的入局
    5.4 作品与阅读:阅读的伦理性探讨
        5.4.1 读不完的书,还不完的债
        5.4.2 来自文本背后的伦理命令
        5.4.3 阅读的伦理时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希利斯·米勒述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述行的概念及范畴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价值
第一章 述行理论的发展及演变
    第一节 述行: 从语言到文学
        一、文学述行: 从奥斯汀到德里达
        二、跨越文学的述行理论
    第二节 述行理论与其他理论
        一、述行理论与言语行为理论
        二、文学述行与文学本质论
第二章 米勒的文学述行理论
    第一节 文学的三重述行
    第二节 述行性文学语言
        一、文学语言的述行性特征
        二、文学述行中的自我与他者
        三、述行性情感
    第三节 述行性文学阅读
        一、阅读的伦理
        二、述行性阅读方法: 修辞性阅读
        三、文学述行理论视域中的文学、人文学科与大学
第三章 米勒媒介批评的述行之维
    第一节 作为制造者的媒介
        一、媒介: 从载体到制造者
        二、媒介的述行方式: 心灵感应
        三、媒介就是意识形态
    第二节 赛博空间的媒介与文学
        一、媒介的述行视域中的“文学终结论”
        二、理解媒介: 媒介的修辞性阅读
第四章 米勒图像阅读的述行之维
    第一节 图文关系的述行之维
        一、语境: 从文本到图像
        二、文本中的插图: 共生而异质
        三、阅读特纳: 述行性图像阅读
    第二节 数字复制时代的图像阅读与文化批评
        一、米勒述行理论视域下的文化批评
        二、米勒文化批评实践: 人类世偶像的黄昏
    第三节 建立图像述行理论的可能
第五章 米勒的述行性阅读实践
    第一节 修辞性阅读案例: 《押沙龙,押沙龙!》
    第二节 修辞性媒介批评: 广告
    第三节 展望: 米勒的述行理论与自媒体时代的文学
结语
附录一 希利斯·米勒学术年表
附录二 希利斯·米勒在中国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话语追踪与体系重构: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之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米勒文艺批评思想概观
2. 米勒文论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3. 国内外米勒文论研究现状
4. 米勒文论研究方法和意义

(9)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中国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译介传播
    (一) 文本翻译
    (二) 作者访谈
二、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理论评析
    (一) 关于文学终结论评析
    (二) 关于解构叙事理论评析
三、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批评实践
    (一) 关于重复理论批评实践
    (二) 关于叙事线条批评实践
四、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接受反思
    (一) 理论变异性
    (二) 实践强制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米勒对文学语言和文本的认识
    1.1 文学是世俗的魔法
        1.1.1 包含秘密
        1.1.2 制造梦境
    1.2 文学是施行语言
        1.2.1 进入超现实的世界
        1.2.2 构建现实世界
    1.3 解构主义语言观
        1.3.1 文学是异质性的语言
        1.3.2 文学是修辞性的语言
第2章 米勒对文学批评的认识
    2.1 细读:文学批评的基础
        2.1.1 何谓细读
        2.1.2 细读与文本意义
    2.2 探异:文学批评的重心
        2.2.1 米勒与意识批评
        2.2.2 米勒的解构主义批评观
    2.3 求真:文学批评的目的
        2.3.1 作者是“骗子”
        2.3.2 去神秘化阅读:还原真相的方法
第3章 米勒对接受者的要求
    3.1 做文学忠实的信徒
        3.1.1 全球化时代文学的处境
        3.1.2 坚持细读原始语言
    3.2 寻找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3.2.1 两种“重复”
        3.2.2 重复:文本间的纽带
    3.3 作为寄主的批评家
        3.3.1 寄主与寄生
        3.3.2 创造意义:读者的使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对米勒《小说与重复》中的重复观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梁晓声小说的温情叙事 ——以《人世间》为中心[D]. 马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2)
  • [2]重复:后现代视域下的同一与差异[D]. 王韵. 山东大学, 2020(10)
  • [3]《一九八四》的重复性形式研究[D]. 张晓楠.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4]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研究[D]. 武文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5]回顾·转型 ——作为哈代精神自传的《意中人》[D]. 张灵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J.希利斯·米勒小说批评理论研究[D]. 陈聪. 辽宁大学, 2019(11)
  • [7]希利斯·米勒述行理论研究[D]. 王雅楠. 山东大学, 2018(12)
  • [8]话语追踪与体系重构:多维视野下的希利斯·米勒文论研究之构想[J]. 张旭. 外语与翻译, 2018(01)
  • [9]希利斯·米勒文艺美学思想的中国接受研究[D]. 王晴. 西北民族大学, 2017(08)
  • [10]论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批评观[D]. 吴润. 河北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米勒《虚构与重复》中的重复概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