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莹[1](2020)在《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为了应对企业扩张、业务规模扩大而开创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将多个分散的相关管理部门集中起来,整个公司对这一新的部门集合主体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时至今日,这一模式已经被绝大多数世界五百强企业引入。针对这种先进模式,本文结合国内外大量文献梳理,结合实际工作应用中的具体案例,对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了分析研究,系统性刻画了企业基于这一管理模式而设立的职能部门的工作机理、职责组成等,归纳出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描述了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体的运行状况,客观总结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实践中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企业决策者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位不够准确,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共享模式主要暴露出四项重点问题:第一,财务人员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第二,财务共享业务流程不够完善;第三,财务信息系统功能弱化严重;第四,财务共享模式缺乏风险管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财务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由于“管理盲区”的存在,又衍生出有很多合规隐患。本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刻剖析,归纳出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置、人员能力素质、网络信息系统自身、风险管控等多个维度的不足。同时,通过问题原因的深入分析,清晰地认识到各环节存在的重点问题,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企业中的定位不够明确、执行过程不尽规范、优化完善滞后、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最后,本文紧抓“以人为本,深化流程再造,完善业务共享”的理念,结合实际情况给出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共享模式的一些思考,从企业决策者的角度给出了优化建议。其核心内涵是树立起“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识,从企业全局的高度支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模式的高效推进和优化再造。基于合规管理这一基础背景提出:重点关注人员配置的合理性、业务流程的消除冗余、业务系统的高效互通、风险点的防范与控制,实现可持续的财务共享模式。
朱若尘[2](2020)在《FSSC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天津港集团为例》文中认为由于人力成本的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市场经济竞争也日渐猛烈,一种新型的财务组织机构——财务共享中心,开始在各大企业领域被应用。该组织机构注重组织的统一和事务的处理效率,将大型企业规划在各地区的财务部门汇集,统一实行运作管理。财务共享中心机构以节省人力资源、降低财务风险、易操作易管理为宗旨,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以该财务组织机构的大体概况、机构特色、中心实质为着手点,对此组织机构进行了综合概述。并且以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为实例,综合分析该共享中心在创办、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了解该公司的实体能力、认真研讨相关资料的根本上给出了可行性的发展意见。本文章的大体内容如下:第一,经过多次翻阅资料、总结概括,使财务共享中心的大体理念富有条理性,并且对其加以阐述。第二,结合天津港的发展现状,探讨该地设立新型财务组织机构的原因,分析财务共享中心近况下可能遇到的风险或者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通过对集体技能、机构地域、工作流程、岗位职责、通用影响交换格式及机构专业人才培养几个大体要领进行阐明论述,归纳设立该机构之后对天津港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整合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对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前景加以分析讨论。第三,对于大型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机构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境做出分析整合。通过天津港财务中心这个实体发展的案例,对这种新型财务组织机构的长远发展做出规划。
VATTHANA KEODOUANGDY[3](2020)在《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的诞生。企业财务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密切结合,对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集团目标价值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集团财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完善思路,对集团财务信息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对该集团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集团财务信息理论,介绍了能源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在北京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本文分析了北京公司的财务信息和现状,总结了北京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数据质量问题。目前,在北京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作中,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因此,该集团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缺乏明确的数据管理责任、数据信息较为冗杂、融合率低、信息缺乏可信度以及安全风险较高等方面,本文将针对具体问题,为北京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希望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建立质量体系的数据,提高数据安全系统(如数据管理对策和改进思想),希望能为公司完善财务等业务信息系统,提高数据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李慧玲[4](2020)在《TY公司重组的财务整合案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増长,长期以来积累隐患逐渐显现出来,粗放型发展的企业面临的环境日渐严峻,很多产能过剩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国务院在2016年出台《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指导困境企业在利用企业兼并重组脱困的同时,辅助以资产盘活、债务重组、破产重整等措施,由此可见政府帮扶财务困境企业进行整合脱困的决心。重组是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困境的有效方式,但是存在部分企业对重组后的财务整合并未十分重视,使得问题逐渐趋于严重,重组后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再次走向财务困境。因此,财务整合是企业重组后整合的核心,是实现企业成功重组的重要保证,企业应高度重视财务整合,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整合措施是帮助企业真正脱困的关键。在财务整合的过程中,企业应对财务管理目标、会计人员及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对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会计核算体系等进行优化,对存量资产和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为完成财务整合提供最大限度的保证。本论文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是论文案例描述,包括相关理论概述、公司的重组背景、财务整合前的准备工作以及重组后财务整合的过程简介。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是对TY公司的财务整合路径及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三个路径,包括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及效果评价、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及效果评价、存量资产和负债整合及评价。第四部分是案例启示,通过对TY公司重组财务整合的案例分析,作者总结出了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成功的经验,提出了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应该注意的事项。通过对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的案例研究,本文从重视期间费用的管控、企业获利能力、品牌创新、企业长远发展等财务整合方面提出了TY公司重组的财务整合应该注意的事项,使公司在同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希望对同类型企业提供一定程度借鉴和指引。
王雅瑗[5](2019)在《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企业间呈现出并购热潮,众多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迅速规模化的效应,使得企业从单一化发展为集团化。企业集团是在投资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主体,并对下属控股公司实施控制权。企业利用不断的并购重组,快速的实现外延式扩张、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经研究表明,有各种因素使得企业并购后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并购失败。企业并购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前期双方谈判过程以及交易对价,更为重要的在于并购后对于目标企业的有效整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统一企业发展战略,如果并购双方发展战略迥异,将无法实现战略协同效应;其次由于并购双方拥有不同的内外部资源,双方都拥有各自的优劣势,只有通过财务整合,才能协调共享外部资源,合理分配内部资源。最终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整合使得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达到最佳状态,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果,保持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首先对企业财务整合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印证了财务整合的重要性及有效性,明确并购后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整合方案,以保证企业并购达到预期并购目标。同时基于案例分析发现财务整合中遇到财务制度贯彻受阻、账务处理方式差异、财务管控成本较高、业财融合见效缓慢等多项难点。笔者通过前期的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分别提出优化财务制度流程、财务数据标准化输出、压降财务管控成本、业财一体新型管控模式等多项优化建议。总体上看,在Z集团并购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财务整合问题及建议,有助于企业完善并购后财务整合方案,为企业并购后实现1+1>2发展战略保驾护航,实现集团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本文以期Z集团财务整合的成功经验,可以为行业内其他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提供参考和借鉴。
陈向飞[6](2019)在《山东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的科技、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张,使得企业逐步走向了集团化的形式,加之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带来的竞争日益加剧问题,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呈现出了多样和复杂的特点,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集团形式的企业在资本运作以及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在一个更大、更广的范围内展开,因而相对于以往财务部门的资金流动范围小、时间短,如今的大企业集团面临着严峻的现金流周转受空间和时间约束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模式尤其是财务管理模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由此而诞生,它是在企业集团的财务会计的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融合了会计的相关服务以及财务监督于一体,是一种位于战略层面的新型的财务管控模式。通过信息化的平台将管理方式和控制手段结合起来,使得企业集团的总部对各个下属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督,对资金进行监控,对预算进行审核,对风险予以控制等,提升了整个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以及综合竞争实力。山东RC集团是于1998年成立的,自成立之后便逐步涉足房地产领域,并于1999年进行了战略规划的调整从而正式将自己界定为一家房地产企业,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山东RC集团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多种业务同时经营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公司规模大,分公司遍布全国各地;业务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多种业务综合运营;目前山东RC集团的资金规模不仅大而且较散,其每年的过百亿的运营收入来自各个省级和市级的分公司。因此集中管理财务的需求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壮大不断增加,作为山东RC集团建立了财务集中管控模式,选择该模式是加强财务管理及控制,提升山东RC集团的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优化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现状的关键,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个山东RC集团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这对于山东RC集团而言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本文的研究以山东RC集团目前运行的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探索对财务管控模式、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的内涵进行阐述,并指出了财务集中管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协同效应理论以及信息不对称理论,以便更好地分析财务集中管控的必要性以及改善的原则和目标等。其次,根据山东RC集团的实际的运营情况以及财务集中管控的情况,在企业集团内部以实际调查的方式探究了目前山东RC集团的财务集中管控模式中的现状,并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了山东RC集团内部员工对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的满意度情况,以及认为需要改善的地方。最后本研究基于实际调查和问卷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目前山东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存在的问题,借鉴上述的三个理论指出了优化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的必要性,提出了改进的原则和目标,以及具体的针对性改进建议,以期能够对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的不断发展完善带来借鉴意义。
尹俊霞[7](2019)在《浅谈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文中提出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将形成新经济、新模式、新动能、新供给趋势,在此宏观经济环境下,是否能适应经济新常态对于企业经营管理显得尤其重要。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特别是国有企业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既能谋求产业发展,又能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简要探讨了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措施和思路。
张安东[8](2019)在《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约化管理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实现财务一体化管理、提高财务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企业借助集约化管理,改进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制度,革新发展理念,为企业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国电力企业不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2009年,M电力公司参照《关于加强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意见》(国家电网财[2009]442号)指导性文件,结合人资、财务、物资、生产、营销、基建等部门的实际情况,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目的。本文以M电力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构建集约化管理体系等视角为切入点,归纳了M电力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M电力公司进行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M电力公司实际情况,从标准化体系、会计集中核算体系、资金集约化管理体系、预算控制体系、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税收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问题。
吴长鸣[9](2019)在《国有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国有企业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只有深入的进行财务分析才能准确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因此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对国有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分析了国有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其次,对目前国有企业财务分析工作存在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了对应问题对策的探索和思考。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国有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段亚楠[10](2019)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内部审计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与时俱进,审计署第11号令的颁布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展开研究,构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书面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胜任力理论、国内外相关组织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规定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开展书面访谈,发现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审计沟通意识不足、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缺乏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等主要问题。本文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更新等方面阐述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的必要性,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组织针对注册会计师、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规定和有关学者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基于能力要素法和功能分析法相结合的构建方法,同时结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书面访谈结果,本文构建了以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审计工具和技术、职业道德和政治意识五个要素组成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并阐述了框架中各专业胜任能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关键要素的含义。本文设计调查问卷进一步检验了框架的合理性,文章的最后根据框架的要求从从完善准入制度、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加强政治素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国内外组织的相关规定和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整理,为框架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为了使框架更具有针对性,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书面访谈结果,将政治意识纳入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中,并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验证了框架的合理性。
二、提高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模式现状 |
2.1 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基本情况 |
2.2 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状况 |
2.3 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模式 |
第3章 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模式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人员积极性低 |
3.2 财务共享业务流程不完善 |
3.3 财务业务信息系统功能弱化严重 |
3.4 财务共享模式风险管控不利 |
第4章 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化措施 |
4.1 优化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人员配置 |
4.2 优化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业务流程 |
4.3 优化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业务系统 |
4.4 优化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控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FSSC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天津港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2 发展趋势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财务共享中心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财务共享中心的概念及内涵 |
2.1.1 财务共享中心的概念 |
2.1.2 财务共享、会计集中、财务分散的对比 |
2.1.3 财务共享中心的应用模式 |
2.2 共享服务的理论基础 |
2.2.1 规模经济学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业务流程重组理论 |
2.3 财务共享中心实施的方法论体系 |
2.4 财务共享中心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
第三章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现状及问题 |
3.1 天津港简介 |
3.2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现状 |
3.2.1 在流程设计方面 |
3.2.2 在组织架构方面 |
3.2.3 在影像资料传递方面 |
3.2.4 在财务人员培养方面 |
3.2.5 IT与现代信息科技结合方面 |
3.3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成效 |
3.4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优化的可行性 |
3.5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现存的问题 |
3.5.1 在组织构架设计及财务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
3.5.2 在财务流程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3.5.2.1 差旅管理 |
3.5.2.2 出纳 |
3.5.2.3 应付账款 |
3.5.2.4 应收账款 |
3.5.2.5 税收筹划及管理 |
3.5.2.6 固定资产 |
3.5.2.7 总账 |
3.5.3 IT与现代信息科技结合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天津港基于SPORTS方法的财务共享中心方案设计 |
4.1 基于SPORTS方法的财务共享中心总体规划方案 |
4.1.1 财务共享中心SPORTS方法体系 |
4.1.2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框架 |
4.2 组织构架及财务人员的设计优化 |
4.2.1 组织架构设计优化 |
4.2.2 财务人员培养优化 |
4.3 在财务流程设计的优化 |
4.3.1 差旅管理 |
4.3.2 出纳 |
4.3.3 应付账款 |
4.3.4 应收账款 |
4.3.5 税收筹划及管理 |
4.3.6 固定资产 |
4.3.7 总账 |
4.4 财务共享中心政策法规分析 |
4.5 IT与现代信息科技结合的优化 |
4.6 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水平 |
4.7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效果评价 |
第五章 天津港财务共享中心有效运行的保障措施 |
5.1 设立财务管控组织机构 |
5.2 应用验证支持 |
5.3 完善风险管理措施 |
5.3.1 考虑业务风险 |
5.3.2 考虑技术风险 |
5.3.3 考虑管理风险 |
5.4 建立内部审计队伍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中国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分析 |
2.1 财务管理信息化 |
2.2 企业信息化理论分析 |
2.2.1 企业信息化概念 |
2.2.2 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
2.2.3 企业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
2.2.4 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评价模型 |
2.3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分析 |
2.3.1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概念 |
2.3.2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 |
2.3.3 实现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途径 |
2.3.4 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 |
2.4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理论分析 |
2.4.1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概念 |
2.4.2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的意义 |
2.4.3 实现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途径 |
2.4.4 集团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方向 |
3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发展历程及现状 |
3.1 情况简介 |
3.1.1 概况 |
3.1.2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 |
3.2 北京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发展历程 |
3.3 财务信息系统现状 |
3.3.1 财务信息化水平概况 |
3.3.2 财务信息系统简介 |
3.3.3 系统数据应用情况 |
4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1 管理责任不清 |
4.1.1 主要问题 |
4.1.2 问题原因分析 |
4.2 数据冗余度高 |
4.2.1 问题的主要表现 |
4.2.2 问题原因分析 |
4.3 数据融合率低 |
4.3.1 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
4.3.2 问题原因分析 |
4.4 数据可靠性弱 |
4.4.1 问题主要表现 |
4.4.2 问题原因分析 |
4.5 数据安全风险大 |
4.5.1 问题主要表现 |
4.5.2 问题原因分析 |
5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信息系统问题对策研究 |
5.1 完善业务数据规划 |
5.1.1 数据认责 |
5.1.2 规划数据全生命周期 |
5.1.3 开展数据治理考核 |
5.2 建立数据标准管理体系 |
5.2.1 建立数据标准 |
5.2.2 执行数据标准 |
5.2.3 维护数据标准 |
5.2.4 开展数据标准考评 |
5.3 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
5.3.1 确认数据质量要求 |
5.3.2 开展数据质量考评 |
5.3.3 促进数据质量提升 |
5.4 完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
5.4.1 要求数据安全分级 |
5.4.2 进行数据访问授权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TY公司重组的财务整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案例描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重组后财务整合的措施及效果评价 |
2.2 TY公司重组的背景介绍 |
2.2.1 钢铁行业市场概况 |
2.2.2 重组双方基本情况 |
2.2.3 重组交易实施阶段 |
2.3 TY公司进行财务整合准备工作 |
2.3.1 制定财务管理目标 |
2.3.2 统一会计核算体系 |
2.4 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的过程简介 |
2.4.1 整合前的风险评估 |
2.4.2 制定整合计划 |
2.4.3 整合后的财务风险控制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TY公司重组后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整合及效果评价 |
3.1.1 打造“市场化薪酬激励政策”推动财务人员整合 |
3.1.2 实行“集中一贯、分权管理”以优化财务组织机构 |
3.1.3 高标准建设财务管理制度以提升效率 |
3.1.4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效果评价 |
3.2 TY公司重组后现金流转内部控制的整合及效果评价 |
3.2.1 产供销联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
3.2.2 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减少资金占有 |
3.2.3 运用现金集中管理模式以平衡收支 |
3.2.4 现金流转内部控制整合的效果评价 |
3.3 TY公司重组后存量资产和负债的整合及效果评价 |
3.3.1 通过优化组合以实现资产的整合 |
3.3.2 注重无形资产管理以强化资产的整合 |
3.3.3 市场化“债转股”以增加负债的整合 |
3.3.4 存量资产和负债整合的效果评价 |
第4章 案例启示 |
4.1 TY公司重组成功整合的经验 |
4.1.1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财务整合的前奏 |
4.1.2 重视财务整合人员是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的基石 |
4.1.3 完善供应链是实现现金流转内部控制整合的关键 |
4.1.4 负债整合是财务整合的核心 |
4.1.5 建立业绩评估考核体系是财务整合的保障 |
4.2 TY公司重组后财务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2.1 加强期间费用的管控 |
4.2.2 资金回笼得到保障 |
4.2.3 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
4.2.4 加强企业品牌创新 |
4.2.5 重视企业长期发展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
2 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基本理论 |
2.1 财务整合的概念 |
2.2 财务整合的目标 |
2.3 财务整合的内容 |
2.3.1 财务战略目标的整合 |
2.3.2 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 |
2.3.3 会计核算体系整合 |
2.3.4 资金管控整合 |
2.3.5 存量资产整合 |
2.4 财务整合的模式 |
2.4.1 融合模式 |
2.4.2 分立模式 |
2.4.3 移植模式 |
2.5 财务整合的评价方法 |
3 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案例分析 |
3.1 案例简介 |
3.1.1 并购背景及动机 |
3.1.2 并购方介绍 |
3.1.3 被并购方介绍 |
3.1.4 并购历程简述 |
3.1.5 Z集团并购F公司的动因分析 |
3.1.6 并购双方优势互补 |
3.2 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目标 |
3.2.1 以大并小实施控制 |
3.2.2 财务战略一体化 |
3.2.3 财务管理体系建设 |
3.2.4 资源的合理配置 |
3.2.5 发挥协同效应 |
3.3 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现状 |
3.3.1 总体整合原则及模式 |
3.3.2 统一财务战略目标 |
3.3.3 优化财务管理职能 |
3.3.4 标准化财务管理制度 |
3.3.5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 |
3.3.6 实现资金管控 |
3.3.7 存量资产整合 |
3.4 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的效果分析 |
3.4.1 提升盈利能力 |
3.4.2 增强偿债能力 |
3.4.3 实现战略提升 |
3.4.4 财务管理提升 |
3.4.5 优化财务人力资源 |
3.4.6 强化核心竞争力 |
4 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中遇到的难点 |
4.1 财务制度贯彻受阻 |
4.2 账务处理方式差异 |
4.3 财务管控成本较高 |
4.4 业财融合见效缓慢 |
4.5 财务人员重复配置缺乏积极性 |
4.6 财务监管力度不够 |
5 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中遇到难点的优化建议 |
5.1 优化财务制度流程 |
5.2 财务数据标准化输出 |
5.3 压降财务管控成本 |
5.4 业财一体新型管理模式 |
5.5 激发活力统筹配置财务人员 |
5.6 强化财务管理监管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东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财务管控模式 |
二、财务集中管控模式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内部资本市场理论 |
二、协同效应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三章 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现状分析 |
第一节 RC集团的基本情况 |
第二节 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的现状 |
一、RC集团现有的财务组织架构 |
二、成本系统的集中管控 |
三、会计核算的集中管控 |
四、资金结算的集中管控 |
五、预算监督的集中管控 |
第三节 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满意度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样本描述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节 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问题及成因 |
一、总部监管难度大,成本高 |
二、财务信息系统尚未健全 |
三、人员配备不合理 |
四、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
五、预算的准确性不高 |
六、财务管控模式有待创新 |
第四章 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的改进建议 |
第一节 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改进的必要性 |
一、整合资源以发挥资金效益 |
二、全面预算以降低经营成本 |
三、正确决策以减少经营风险 |
第二节 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改进目标和原则 |
一、改进目标 |
二、改进原则 |
第三节 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改进的具体建议 |
一、把握财务集中管控的实质 |
二、完善财务信息系统 |
三、统一制度以加强内部监控 |
四、责任分工以打造专业化的财务团队 |
五、统筹规划以加强预算管理 |
六、面向核算积极尝试新的管控模式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浅谈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
1. 适应人工智能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
2.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
3.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求 |
三、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
四、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措施 |
1. 转变企业人员的思想观念 |
2. 构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产业板块 |
3. 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方法 |
4. 健全并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
5. 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 |
五、结束语 |
(8)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成果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集约化管理的相关概念 |
一、集约化管理的内涵 |
二、集约化管理的方法 |
三、集约化管理的体系 |
第二节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相关理论 |
一、财务管控理论 |
二、分层管理理论 |
三、扁平化管理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电力公司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现实基础 |
第一节 M电力公司资源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M电力公司概况与资源现状 |
二、M电力公司问题及分析思路 |
第二节 M电力公司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
一、满足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
二、适应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的大趋势 |
三、降低与下属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
四、推进M电力公司决策制定科学化 |
五、提高抗风险能力和优化管理基础 |
第三节 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可行性分析 |
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 |
二、国资委的国家政策支持 |
三、成功案例的有益借鉴 |
四、企业性质的自身保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一节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路径设计 |
一、方案制定 |
二、组织划分 |
三、划定模块 |
四、确定指标 |
五、绩效评定 |
六、反馈机制 |
第二节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实施方案 |
一、标准化体系建设 |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
三、资金集约化管理 |
四、建立全面预算管控体系 |
五、构建财务风险管控模块 |
六、强化工程财务和税务的统一管理 |
第三节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组织设计 |
一、财务组织设计 |
二、业务支撑设计 |
三、技术保障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实施 |
一、提高会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
二、构建资金管理账户体系 |
三、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 |
四、提高预算管理精度 |
第二节 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
一、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效果分析 |
二、财务集约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有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
(一) 财务分析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改善决策 |
(二) 财务分析可以及时向管理层提示业务绩效和业务风险 |
二、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财务分析工作不受企业重视 |
(二) 缺乏财务报表分析体系 |
(三) 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
(四) 财务人员对业务渗透性不高 |
(五) 财务分析结论未发挥应有的价值 |
三、完善企业财务分析的对策 |
(一) 管理决策中要加强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 |
(二) 建立全面的报表分析体系 |
(三) 重视财务分析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
(四) 财务人员必须向业务端延伸 |
(五) 充分利用财务分析结论指导财务管理工作 |
(10)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及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研究 |
2.2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及框架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文献述评 |
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3.1 胜任力理论 |
3.1.1 胜任力内涵 |
3.1.2 胜任力模型 |
3.2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相关规定 |
3.2.1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相关规定 |
3.2.2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相关规定 |
4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现状分析 |
4.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突出优势 |
4.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内部审计人员配置不科学 |
4.2.2 内部审计团队管理的长效性不足 |
4.2.3 内部审计人员审计沟通意识不足 |
4.2.4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和工作热情 |
4.2.5 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有待提高 |
5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设计 |
5.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构建的必要性 |
5.1.1 国有企业的特点 |
5.1.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
5.1.3 提升政治觉悟的需要 |
5.1.4 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 |
5.1.5 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更新 |
5.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原则 |
5.2.1 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
5.2.2 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 |
5.2.3 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
5.3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构建方法 |
5.3.1 功能分析法 |
5.3.2 能力要素法 |
5.3.3 两种方法相结合 |
5.4 国内外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借鉴 |
5.4.1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借鉴 |
5.4.2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借鉴 |
5.4.3 国内学者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借鉴 |
5.5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实践需要 |
5.6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确定 |
5.7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 |
5.8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关键要素含义 |
5.8.1 专业知识 |
5.8.2 专业技能 |
5.8.3 审计工具和技术 |
5.8.4 职业道德 |
5.8.5 政治意识 |
6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检验 |
6.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调查问卷的设计 |
6.1.1 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
6.1.2 调查问卷的设计内容 |
6.1.3 调查问卷的回收统计 |
6.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6.2.1 调查样本总体情况统计 |
6.2.2 专业胜任能力要素的描述性分析 |
6.2.3 专业胜任能力要素的分类检验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2.1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准入制度 |
7.2.2 更新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 |
7.2.3 提升专业技能,实现价值增值 |
7.2.4 运用新兴审计工具和技术,提高审计效率 |
7.2.5 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赢得信赖 |
7.2.6 加强政治素养建设,强化政治意识 |
7.2.7 完善培训体系,多路径强化内部审计人员培训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提高国有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鑫安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模式研究[D]. 刘莹. 吉林大学, 2020(08)
- [2]FSSC建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天津港集团为例[D]. 朱若尘.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3]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VATTHANA KEODOUANGDY.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4]TY公司重组的财务整合案例研究[D]. 李慧玲.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5]Z集团并购F公司财务整合案例研究[D]. 王雅瑗.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7)
- [6]山东RC集团财务集中管控模式改进研究[D]. 陈向飞. 安徽财经大学, 2019(03)
- [7]浅谈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J]. 尹俊霞. 商场现代化, 2019(22)
- [8]M电力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研究[D]. 张安东.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9]国有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 吴长鸣. 中国集体经济, 2019(18)
- [10]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D]. 段亚楠.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