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风化花岗岩的使用

浅谈全风化花岗岩的使用

一、浅谈全风化花岗岩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柏杨,邓志祥,毕晓路,钏文韬,殷伟,夏建峰[1](2021)在《云南省澜沧地区风化壳型稀土矿化的新发现及找矿前景》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澜沧地区位于滇西南地区,地处西南"三江"造山带南段,主体属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结合带南段,是云南省重要的铅锌银多金属矿分布区,以往在澜沧地区开展了诸多铅锌银矿调查工作,未对澜沧地区稀土矿化进行详细工作,本次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发现有花岗岩风化壳型、火山岩风化壳型、灰岩风化壳型三种不同的稀土矿化类型,其中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具有较大的含矿层位面积,估算稀土资源量达大型;灰岩风化壳型矿化为调查区新发现类型稀土矿化,矿化与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吻合,稀土总量品位较高,含矿层位具有连续性,已开展概略调查地区估算稀土资源潜力达中型以上,具有较好的稀土矿找矿前景,今后对研究区开展详细的验证工作,特别是对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区开展研究,全面探索矿化层位特征、含矿性特征,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潘泽伟,卢映祥,罗建宏,唐忠,余海军,苏肖宇,杨清标,付浩[2](2021)在《滇西陇川营盘山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文中认为滇西陇川地区广泛分布着白垩纪至古近纪中酸性花岗岩,以邦棍尖山为代表的岩体花岗岩稀土含量较高,经复杂的风化淋滤作用,岩体中的稀土元素在风化壳中迁移、富集成矿,陇川营盘山稀土矿即为近年新发现的该类型矿产地之一。为研究新发现的营盘山稀土矿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规律及稀土配分特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成矿母岩及其风化壳不同风化程度样品稀土分量,结果表明:风化壳各层位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相比母岩具有明显的继承性,随风化程度升高,轻重稀土分馏程度升高,轻稀土在全风化层上部相对富集,且随风化程度升高轻稀土富集程度升高,而重稀土的富集程度则逐渐减弱,Gd是风化壳富集能力最强的元素,Dy富集能力最弱,Ce富集在近地表,重稀土具有更强的向下迁移能力。同时,研究发现该稀土矿床的稀土配分特征为低钇、铕,富镧、铈、钕。

张垚[3](2021)在《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坡面流水侵蚀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主要为粗晶黑云母花岗岩分布区,地表风化强烈,管沟回填土为花岗岩风化残积砂土,管道作业边坡坡面侵蚀十分严重。又因为花岗岩全风化后的残积层,岩土体结构松散,并伴随有大量的节理和裂隙发育,力学特性不稳定,极易被流水冲刷;管道上部基本为就地取材的风化层碎屑土,回填土土质更疏松,其与自然坡面原状土体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表层易被流水冲刷。因此,需要对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区坡面流水侵蚀灾害的机理进行研究。本实验以龙陵县油气管道通过的全风化花岗岩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规格的土槽(3m×1m×0.5m,3m×0.5m×0.5m)进行四个坡度(10°、20°、30°和40°)下的220mm/h降雨强度的侵蚀模拟实验,对全风化花岗岩地区残积砂土的侵蚀发育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侵蚀机理与坡度的关系坡体在降雨过程中,坡度对于降雨的入渗具有很强的影响,随着坡度的增大,降雨入渗所需的时间越少,入渗速率越高。因此,对于低缓斜坡,降雨侵蚀作用明显低于高度斜坡,且当坡度处于20°至30°之间时,侵蚀冲刷量会明显升高。(2)侵蚀机理与冲刷位置的关系坡体在降雨过程中,坡脚位置总是比坡顶位置下渗所需的时间要多,在同等降雨条件按下,因雨水沿坡面向下运动,所以坡脚位置的入渗速率会高于坡顶位置。这一点由坡体表面的含水率监测数据可以明显得出,坡顶的土体在10cm深度处达到饱和的时间都比坡脚要晚,大致为1-1.5小时。且坡面形成浅沟的位置往往在坡脚处,开始形成侵蚀沟的位置往往在坡体中段。(3)侵蚀机理与坡面流速的关系坡体在降雨过程中,坡度对于坡面上径流的流速具有很强的影响,随着坡度的增大,流速会增大,冲蚀作用增强。对于同一坡度的坡,降雨雨强越大,坡面流流速越大,越容易发生侵蚀作用。对于不同的坡度,坡面流速基本与坡度呈正相关,坡度越小,坡面流流速越小,但入渗量会增大,因此在10°以内侵蚀作用的变化并不明显,但坡度超过10°后,流速对侵蚀作用的影响会明显增大。

王永航[4](2019)在《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文中指出铀兼具放射性和化学毒性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天然污染物之一。花岗岩是自然界中U、Th等放射性核素的主要载体,其U、Th含量远高于其他常见的岩石类型。众多的研究表明,花岗岩在强烈风化过程中,其中的U大部分发生了活化转移。国外有研究表明富有机质土壤和沉积物对铀具有累积富集效应,使富有机质土壤或湿地沉积物中的铀含量可高达0.3%-0.4%,被解释为是一种环境风险,而其U源被认为主要来自花岗质岩石的风化作用。我国南岭地区是华南大花岗岩省的中心,也因此造就了世界闻名的南岭钨-稀土-铀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发育大量的高铀(>9×10-6)花岗岩体及相关铀矿床;而另一些高铀岩体大面积暴露地表,并发育离子型稀土矿床,江西赣县大埠岩体即为其代表。迄今为止,对南岭地区大面积暴露地表的高铀花岗岩体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缺乏专门研究。论文在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项目编号:GJJ160595)”等项目的资助下,以大埠离子型稀土矿(姜窝子矿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系统采集花岗岩基岩、半风化岩、全风化岩、堆浸场冲刷沉积物、地表水及其沉积物、以及稻米等样品,采用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及迁移组分质量平衡研究方法,研究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迁移转化的规律、机制及归宿,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估,对揭示南岭高铀花岗岩体在自然和人为(采矿)条件下发生铀迁移转化的规律和机制及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赣县大埠含稀土花岗岩体U平均含量高达21.6×10-6,Th/U比值为1.35(n=25),属典型的高铀岩体(U>9×10-6,Th/U<3);(2)全风化花岗岩相对基岩U质量变化率平均为-64.37,表明大部分(近2/3)的铀发生了活化转移,但并没有发现U在风化壳底层土壤和沟谷土壤/沉积物中累积富集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从花岗岩风化作用中活化转移出来的铀,可能主要呈铀酰络阳离子(UO22+)形态被大气降水淋溶汇入了河流之中;(3)源自堆浸场的冲积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11.6×10-6和33.1×10-6,显着高于全风化花岗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9.14×10-6和26.9×10-6)和未受开采影响的土壤/沉积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8.21×10-6和20.4×10-6);单因子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也反映堆浸场附近土壤或沉积物受到轻度放射性污染;这些都表明离子型稀土开采在放射性污染方面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显着的;(4)水稻土U平均含量高达8.09×10-6,约为江西土壤背景值2倍,甚至明显高于江西某铀矿含矿未采区水稻土U含量,表明高铀花岗岩对土壤U背景的影响是显着的;(5)稻米的U含量(3.80×10-9-47.0×10-6,平均21.4×10-9),是江西省大米U含量背景值的32倍,是江西某铀矿区稻米的11倍,可能存在食用安全问题;但稻米样本数较少(5件),分析结果未经进一步核实,建议对大埠岩体周边产出的稻米做进一步的食用安全评价。

栾帅[5](2019)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表明花岗岩残积土是一种特殊土,这种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广东、福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东北、西南山区。这些地区的建筑多采用高层、超高层建筑,其基础普遍采用桩基础,尤其是钻(冲)孔灌注桩。花岗岩残积土中钻(冲)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目前我国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以下简称“桩基规范”)中并没有关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的专门计算方法。本文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以及桩-土共同作用下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展开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为研究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特性,设计并完成了6根全尺寸钻孔灌注桩试验桩的载荷试验和内力测试,总结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内力分布形式,分析了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桩侧阻力与液性指数(IL)、标准贯入击数(N)和有效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影响。(2)针对现行桩基规范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缺失的问题,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实测数据分析,提出了砾质黏性土、砂质黏性土、黏性土三种土质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的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的修正方法。根据6根全尺寸试验桩的原位测试结果,验证本文提出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的建议计算方法的实用性,并依据实测结果提出了对单桩竖向承载力按不同施工工艺修正的建议方法。(3)针对现行桩基规范缺失关于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的规定,而仅按普通黏性土地基的计算方法失真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按原位测试结果计算的单桩竖向沉降的建议计算方法。并根据大量的工程实测数据,分析了不同施工工艺(人工挖孔、全套管护壁、泥浆护壁)对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的影响,提出了考虑施工工艺影响的沉降计算修正系数建议。(4)将本文所提出的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研究的结果,与前人提出的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结合,提出了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比,证明本文所建议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文根据当前东南沿海地区工程建设的实际,针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承载力与沉降的计算方法和参数取值问题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本文研究结果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文研究结果对花岗岩残积土地区的桩基础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资今后桩基规范针对花岗岩残积土桩基设计计算规定之修订和指导工程之实践所借鉴。

龚球[6](2018)在《浏醴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路基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浏醴高速公路15~17合同段分布有大量的风化花岗岩,本文以解决浏醴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筑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在调研相关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对浏醴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的工程特性、现场压实特性以及土体改良技术展开了研究,并最终确定了全风化花岗岩路基的施工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首先,本着参考借鉴的目的,广泛收集了湖南省已建高速公路工程中风化花岗岩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对风化花岗岩的工程特征进行了研究。其次,拟定了6个现场压实方案,分别在15~17合同试验段开展了现场压实试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15、16合同段的压实度均低于93%,只有17合同段的压实度能满足规范对下路堤填料的要求;现场沉降量检测结果表明15~17合同段采用最优压实方案时累计沉降量分别为9cm、9cm和6.3cm。再次,对浏醴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土体改良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掺入水泥或石灰均可降低全风化花岗岩的塑性指数,并提高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借助相关数学工具拟合得到了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随水泥或石灰掺量的变化关系。最后,在经济性比选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浏醴高速公路风化花岗岩路段的施工方案和质量控制标准:15~17合同段的下路堤应分别按方案3、方案4和方案3进行施工;上路堤和路床施工时,首先在上路堤区域换填强风化板岩,上路堤换填完成后进行弯沉测试,若上路堤顶面的弯沉值小于293(0.01mm),则路床继续换填强风化板岩;若弯沉值大于293(0.01mm),则在路床区进行一定厚度的改良,改良厚度视弯沉测试结果确定。

任贵政[7](2019)在《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高速公路的主干网建设基本完成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即将进入后高速公路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将会越来越少,而对之前的低等级公路、高速公路进行改扩建将逐渐成为常态,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对公路改扩建项目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全风化花岗岩等地质)、不良路基填料等情况下的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成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结合莲株高速升级改造工程项目采用室内外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成果如下:(1)首先通过室内土工基础试验得出了项目沿线全风化花岗岩土样为含砂低液限粘土,强度仅符合下路堤填筑的要求,并通过室内承载板试验、静三轴试验,得出了该全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弹塑性力学参数随含水率、压实度的变化规律。(2)然后对全风化花岗岩进行一系列的水泥改良试验研究,研究发现:经过4%水泥处理的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满足路基上路堤(94区)部位的填筑,经过8%水泥处理的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可以用于填筑路基的各个部位,水泥改良土的强度、刚度参数随水泥掺量的增大而不断增大。(3)接着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利用GeoStudio软件模拟了在长期的气候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下,路基建成以后内部的湿度场随时间的变化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受气候以及地下水位的影响,路基建成后内部湿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建成3~5年以后,路基工会达到湿度平衡,基本上不再产生变化。(4)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利用ABAQUS软件模拟了含水率变化后,复杂地质条件下公路改扩建工程在不同施工技术方案处治下的新老路基、地基以及路面表面的差异沉降变形状况,说明了处治方法的可行性。为复杂地质条件(软土、全风化花岗岩等地质)、不良路基填料等情况下的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成高等级公路工程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麦棠坤[8](2018)在《压实风化花岗岩的宏微观特性及其分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南方湿热区,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残积土常常作为路基填料,不少路基病害与填料所处压实度及干湿状态有关,考虑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压实土的力学性质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广西玉林容县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残积土为研究对象,取击实曲线上三个不同含水率对应的压实样(最佳含水率及干侧、湿侧,后两者对应的干密度相同)分别进行了直剪试验、SEM观测和压汞试验,并从微观特征解释其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1)花岗岩残积土在三种压实状态下具有相同应力-应变曲线形状,无明显峰值,抗剪强度在最佳状态下最高,湿侧状态抗剪强度与干侧状态相近,三种状态下内摩擦角值差别较小,但黏聚力在最佳状态时最大,干侧和湿侧状态较最佳状态分别下降66.4%和43.1%;(2)花岗岩残积土在湿侧状态下普遍形成团聚体,团聚体之间呈架空结构,累积孔隙体积最大,为明显的双峰分布孔隙特征;在最佳状态下组构最密,高岭石片定向性排列;在干侧状态下高岭石片呈片架结构,累积孔隙体积最小;随着含水率的降低,土样双峰孔隙特征逐渐变得不明显;(3)全风化花岗岩在三种压实状态下有明显峰值与应变软化,且随着含水率接近最佳含水率时,应变软化现象逐渐明显,最佳状态抗剪强度在最佳状态下最高,干侧状态抗剪强度稍大于湿侧状态,内摩擦角φ最优>φ干侧>φ湿侧,黏聚力c最优>c干侧>c湿侧,且c值随不同干湿状态的变化较φ值敏感;(4)全风化花岗岩在湿侧状态下普遍形成复合体,组构呈紊流状;在最佳状态下组构最密,因破碎带来的细颗粒以及微孔更多,在干侧状态下组构呈均匀松散状,湿侧与干侧状态的孔隙所呈双峰分布特性较最佳状态明显;(5)花岗岩残积土以及全风化花岗岩在不同状态下的微观特性较好地解释其力学性质的差异。此外,在研究其各压实状态下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特性基础上,对其各压实状态下渗透性能进行对比研究。最后,通过引入分形理论来对不同压实状态下风化花岗岩的粒度和孔隙分布进行分形研究,得到粒度与孔隙分布的分形维数。通过分维与宏观性能建立数学关系,且分析其相关性,从而以此来对风化花岗岩的力学性能与渗透性能进行定量的描述。结果表明:对于粒度分维,花岗岩残积土与全风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分界区间;对于孔隙体积分维,花岗岩残积土有较好的自相似性,而全风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多重分形特征;全风化花岗岩的孔径为2-30μm的孔隙分形区间起主导作用,即其团粒内孔隙以及少部分粒间孔隙是对宏观性质起控制性作用的孔隙范围;粒度分维能较好地表征花岗岩的风化程度,孔隙分维能够较好地描述不同压实状态下风化花岗岩的宏观性质。

蒋煌斌[9](2018)在《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灌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华南、西南等地区的基础工程建设大量涉及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的防渗加固,该地层呈致密砂砾石状,细微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崩解。对该类地层进行防渗加固灌浆,现有技术主要存在材料可灌性差或无法灌注,钻孔易塌孔,灌浆压力不易控制,易造成劈裂跑浆,灌浆理论大多集中在单一渗透、挤密和劈裂理论研究,不能适应于工程实际的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全风化花岗岩地层为对象,对其灌浆机理进行分析,并进行可灌性浆材性能改进、室内模拟及现场灌浆试验,得出研究成果如下:(1)复合灌浆机理研究。结合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特性及可灌性理论,对浆液在地层中的扩散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分析渗透-劈裂复合灌浆机理,考虑浆液粘度的时变性及劈拉压力衰减的影响,得出了渗透-劈裂复合灌浆机理下浆液扩散半径与灌浆量、灌浆时间及灌浆深度之间的关系。(2)可灌性浆材改进试验研究。采用苯系高效减水剂FDN-C和聚羧酸盐系高效两种减水剂,对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全风化花岗岩地层可灌性浆材——湿磨粘土水泥进行改进,通过大样本室内试验对改进后浆液的基本性能及结石体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得出采用苯系高效减水剂FDN-C对浆液的性能改性效果更为优异,且减水剂掺量不宜超过水泥质量的1%。(3)适宜的灌浆材料及工艺组合研究。在不同的给压方式(稳压和脉动)和不同灌浆材料(改进前后的湿磨粘土水泥浆液)组合下对全风化花岗岩土体进行室内灌浆试验,对灌浆过程参数及灌后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在脉动灌浆方式下采用改进后湿磨粘土水泥浆液进行灌浆,灌后结石体呈均匀规则圆柱体,效果良好。验证了渗透-劈裂复合灌浆扩散半径计算公式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差异范围为23%~45%,在可接受误差范围内。(4)工程应用研究。在云南省红河州邦干水库进行常规灌浆材料及工艺和新材料及工艺的现场适用性试验,对灌后效果进行检查,发现常规灌浆材料及工艺无法形成封闭的防渗帷幕,灌后透水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新材料及新工艺灌浆防渗效果良好,灌后透水率满足设计要求,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灌浆施工参数,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王凯[10](2017)在《全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交通基础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隧道建设过程中的不良地质灾害的控制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随着建设中心向西南部山区的转移,这些地区地处花岗岩强烈风化区,围岩条件差,给隧道的安全施工增加了难度。花岗岩在我国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以东,包括秦岭-大别山在内的东南部广大地区,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桂东南与湘南、赣南等地区,受气候炎热多雨的影响,这些地区花岗岩呈现“风化作用强烈、含砂量高,胶结性差,遇水极易软化崩解”等鲜明特征,在隧道开挖过程中极易造成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注浆作为控制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突水突泥的有效手段,受被注介质特殊的物理力学特性及水理特性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扩散模式及加固机制,目前对其的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工程实践,亟需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针对工程中危险性较高的全风化花岗岩地层,采用室内试验对其物理力学特性及水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重新界定了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的特征属性;探讨了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的浆液扩散加固模式,定量描述了注浆条件(浆液类型、浆液配比、注浆压力)对于注浆效果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全风化花岗岩地层注浆加固机理;基于大型三维注浆模型试验系统,研究了前进式分段注浆不同序次注浆影响下的多物理场演化规律,揭示了浆脉扩展形态、注浆加固效果的空间分布规律;最后形成了针对全风化花岗岩的基于综合地质分析的泄水诱导注浆治理方法,并依托广西均昌隧道突水突泥注浆治理工程开展了大量的现场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高效性。(1)通过分析大量全风化花岗岩地质资料,并基于对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力学特性及水理特性的系统研究,得到广西全风化花岗岩介质的特征属性,并研究了各物理参数对其力学特性及水理特性的影响规律。(2)全风化花岗岩的黏土矿物含量影响介质的渗透性及水稳定性,进而对浆液在其中的扩散加固模式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全风化花岗岩中黏土矿物含量的不断增大,将全风化花岗岩地层注浆扩散加固模式划分为渗透扩散注浆模式、强渗透-低劈裂扩散注浆模式、强劈裂-低渗透扩散注浆模式、劈裂扩散注浆模式。(3)基于全风化花岗岩注浆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注浆压力下,单液注浆对被注介质强度特性、抗渗性、水稳定性的加固改善效果。并通过全风化花岗岩单、双液注浆对比试验,研究浆液性质、注浆压力对其扩散模式及注浆加固体强度特征的影响机制。(4)考虑了浆液压力的空间衰减特性对浆脉空间分布形态的影响,并基于半平面体边界上集中力所引起地层位移的符拉芒解答,建立了浆脉厚度的控制方程,揭示了注浆扩散过程中劈裂通道宽度的时空分布规律。(5)探究了全风化花岗岩前进式分段注浆加固机制:开展了大型全风化花岗岩前进式分段注浆模型试验,实时监控不同序次注浆影响下多元物理场演化规律;分析注浆压力与注浆速率、排水量的响应特征;揭示不同序次注浆过程中浆脉厚度变化及扩展规律;定量研究了前进式分段注浆加固前后各物理力学参数的加固改善效果。(6)全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地下水径流主通道的发育状态对浆液扩散形态具有重要影响,通过改变注浆模拟试验排水条件,研究浆脉扩展形态特征及加固效果,研究发现排水通道的数量及位置是影响浆脉扩展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浆脉扩展形态对应的注浆加固体表现出不同的注浆加固效果。(7)提出了基于综合地质信息分析的泄水诱导注浆技术,针对全风化花岗岩遇水易软化崩解的地质特点,以综合地质探查获取的水文地质信息为先导,以帷幕注浆为主要注浆治理手段,通过泄水孔的泄压、排水,引导浆液的扩散及加固,提高浆脉的扩展性及分支性,强化围岩的整体加固效果,最终形成了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突水突泥灾害的系统性注浆治理方法,并应用研究成果对广西岑水高速公路均昌隧道突水突泥灾害段进行了注浆治理,实现了隧道安全开挖。

二、浅谈全风化花岗岩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全风化花岗岩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澜沧地区风化壳型稀土矿化的新发现及找矿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特征
    1.1 石炭系下统平掌组玄武岩建造(Cpz)
    1.2 中粗粒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建造(ηγdT)
    1.3 鱼塘寨组灰岩、灰质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建造(CPy)
2 澜沧地区稀土元素化探异常特征
3 稀土矿化类型及矿化特征
    3.1 稀土矿化类型
        3.1.1 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
        3.1.2 火山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
        3.1.3 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化
    3.2 矿化特征
        3.2.1 稀土矿化具多样性
        3.2.2 矿化具差异性
        3.2.3 矿化分布连续性较好
4 三种稀土矿化类型对比
5 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
    5.1 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成矿规律
    5.2 花岗岩风化壳型稀土矿找矿潜力
    5.3 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成矿规律
    5.4 灰岩风化壳型稀土矿找矿潜力
6 结论

(2)滇西陇川营盘山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成矿母岩
    2.2 风化壳
    2.3 矿体特征
3样品及测试
4 讨论
    4.1 母岩稀土矿物
    4.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稀土元素富集特征
    4.4 稀土配分
5 结论

(3)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坡面流水侵蚀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油气管道的发展及分布
        1.1.2 管道区流水侵蚀的危害及研究意义
    1.2 坡面流水侵蚀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目前待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方法与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侵蚀状况调查
    2.1 研究区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状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2 区域调查概述
    2.3 坡面侵蚀的影响因素
    2.4 全风化花岗岩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风化花岗岩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3.1 室外实验
    3.2 室内试验
第四章 边坡侵蚀破坏的降雨模拟试验
    4.1 侵蚀破坏模拟试验平台搭建
        4.1.1 试验步骤
        4.1.2 雨量设计
        4.1.3 数据监测
    4.2 侵蚀破坏模拟试验参数选取
    4.3 侵蚀破坏模拟试验过程
        4.3.1 试验一10°斜坡
        4.3.2 试验二20°斜坡
        4.3.3 试验三30°斜坡
        4.3.4 试验四40°斜坡
    4.4 降雨冲刷侵蚀机制分析
    4.5 本章小结
        4.5.1 全风化花岗岩回填土侵蚀的典型特征
        4.5.2 地面冲刷实验主要结论
第五章 坡面侵蚀冲刷过程分析
    5.1 坡体侵蚀冲刷结果
    5.2 坡面流速与侵蚀冲刷的关系
    5.3 不同坡度下坡体土壤抗冲刷系数
    5.4 不同坡度下坡体土壤分离速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4)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铀、钍和稀土在花岗岩中的存在形式与共生富集规律
        1.2.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及其归宿
        1.2.3 高铀花岗岩体大面积暴露潜在的环境风险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概况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背景概述
    2.1 自然环境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概述
        2.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2 矿床岩石特征
        2.2.3 矿体特征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埠稀土矿区铀元素分布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论文试验样品
        3.1.2 样品预处理
        3.1.3 分析测试方法
    3.2 铀在矿区花岗岩中的分布
        3.2.1 花岗岩基岩中的铀含量
        3.2.2 花岗岩基岩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2.3 半风化花岗岩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2.4 半风化花岗岩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2.5 全风化花岗岩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2.6 全风化花岗岩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3 铀在矿区表层环境中的分布
        3.3.1 表层土壤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3.2 表层土壤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4 铀在矿区地表水及稻谷中的分布
        3.4.1 地表水体中的铀含量
        3.4.2 稻米中的铀含量
    3.5 铀在矿区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埠稀土矿区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
    4.1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含量的变化特征
        4.1.1 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中铀含量的变化特征
        4.1.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含量随风化程度的变化特征
    4.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形态变化特征
        4.2.1 表生风化作用过程中铀的形态特征
        4.2.2 土壤pH值对铀形态转化的影响分析
    4.3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质量平衡迁移计算
        4.3.1 花岗岩风化壳元素迁移结果分析
        4.3.2 花岗岩风化壳中铀的迁移率及活化转移量
    4.4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归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5.1 稀土矿开采造成的放射性核素污染
        5.1.1 稀土矿开采对矿区表层土壤的影响程度
        5.1.2 矿区表层土壤污染评估结果
    5.2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污染现状
        5.2.1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水平
        5.2.2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风险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残积土的分类
        1.2.2 花岗岩残积土的工程地质特性
        1.2.3 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
        1.2.4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承载力及沉降计算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与沉降的现场试验.
    2.1 引言
    2.2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原位试验
        2.2.1 试验场地及地质概况
        2.2.2 花岗岩残积土的标贯试验与土工试验结果
        2.2.3 试桩设计、施工与试验过程
        2.2.4 试验结果
        2.2.5 试验结果分析
    2.3 典型工程实例实测数据
        2.3.1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2.3.2 增城市某项目桩基工程
        2.3.3 广州上元岗项目桩基工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现行花岗岩残积土地基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3.2.1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3.2.2 现行花岗岩残积土地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估算方法
        3.2.3 现行规范建议方法存在的问题
    3.3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估算建议方法
        3.3.1 花岗岩残积土天然地基承载力规律分析
        3.3.2 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3.3.3 钻(冲)孔灌注桩桩端阻力
        3.3.4 钻(冲)孔灌注桩桩侧阻力
    3.4 考虑施工工艺影响时的修正系数调整
        3.4.1 修正系数实测分析
        3.4.2 考虑钻(冲)孔灌注桩工艺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3.5 工程试桩实例分析
        3.5.1 深圳药检所项目专项试验
        3.5.2 增城市某项目桩基工程
        3.5.3 广州上元岗项目桩基工程
        3.5.4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3.6 特殊情况下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探讨
        3.6.1 后注浆工艺下钻(冲)孔灌注桩承载力
        3.6.2 强夯法处理后的花岗岩残积土回填地基中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沉降实用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在花岗岩残积土中适用性讨论
        4.2.1 常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
        4.2.2 规范方法在花岗岩残积土地基中的适用性讨论
    4.3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建议
        4.3.1 本文建议的花岗岩残积土地基钻(冲)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沉降计算方法
        4.3.2 本文建议的花岗岩残积土压缩模量取值方法
        4.3.3 计算系数sg取值的讨论
        4.3.4 考虑施工工艺影响时的修正系数
    4.4 工程案例分析
        4.4.1 中山某项目桩基工程
        4.4.2 深圳药检所项目桩基工程
        4.4.3 增城某项目桩基工程
        4.4.4 对工程实例计算结果的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土共同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计算方法
    5.1 引言
    5.2 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及应用
        5.2.1 桩-土共同作用的机理
        5.2.2 桩-土共同作用的应用
    5.3 花岗岩残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建议设计方法
        5.3.1 桩-土共同作用下花岗岩残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5.3.2 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5.4 工程实例分析
        5.4.1 厦门嘉益大厦项目概况
        5.4.2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原理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5.4.3 根据桩-土共同作用原理验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沉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浏醴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路基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风化花岗岩工程特性及其改良技术研究现状
        1.2.2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浏醴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特性研究
    2.1 浏醴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室内试验研究
        2.1.1 筛分试验
        2.1.2 含水率分析
        2.1.3 液塑限和CBR试验
        2.1.4 矿物成分分析
        2.1.5 填料击实特性研究
    2.2 周边已建公路相关数据调研与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现场压实试验
    3.1 压实机理研究
        3.1.1 静碾压实机理
        3.1.2 振动压实机理
        3.1.3 风化花岗岩路基碾压过程分析
    3.2 路基现场压实试验
        3.2.1 碾压工艺及要求
        3.2.2 各试验段现场压实度检测
        3.2.3 各试验段现场沉降量检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土改良技术研究
    4.1 土体改良机理
    4.2 全风化花岗岩土体改良技术研究
        4.2.1 改良土的液、塑限
        4.2.2 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4.2.3 改良土的承载比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浏醴高速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效果评价
    5.1 相关已建工程的施工技术调研
    5.2 浏醴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处置基本原则的确定
        5.2.1 相关行业规范的规定
        5.2.2 浏醴高速全风化花岗岩填料处治基本原则
    5.3 浏醴高速下路堤拟采用的施工技术
    5.4 浏醴高速上路堤、路床填料调查及施工技术的确定
        5.4.1 浏醴高速上路堤、路床填料分布调查
        5.4.2 浏醴高速上路堤、路床填料各处治方案费用估算
        5.4.3 浏醴高速上路堤、路床填料处治方案的确定
    5.5 浏醴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5.5.1 下路堤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5.5.2 上路堤、路床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5.5.3 填方路堤边坡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5.5.4 挖方路堑边坡施工质量控制方法
    5.6 浏醴高速运行状况监测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A 浏醴高速公路2017年检测数据

(7)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土质特性的研究现状
        1.2.2 拓宽工程中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莲株高速公路沿线自然地理及地质情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水文
        2.2.3 地层岩性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
    2.3 工程地质评价
        2.3.1 区域地质稳定性评价
        2.3.2 工程地质分区
        2.3.3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3.1 概述
    3.2 全风化花岗岩的物理性质试验
        3.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3.2.2 颗粒分析试验
        3.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3.2.4 击实试验
    3.3 承载比(CBR)试验
    3.4 抗剪强度试验
        3.4.1 TSZ全自动三轴仪简介
        3.4.2 不同含水率、不同压实度下全风化花岗岩的试件制备
        3.4.3 试验数据结果及分析
    3.5 回弹模量试验
    3.6 小结
第四章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4.1 概述
    4.2 水泥改良原理
    4.3 全风化花岗岩改良土的物理性质试验
        4.3.1 界限含水率试验
        4.3.2 击实试验
    4.4 CBR试验
    4.5 回弹模量试验
    4.6 抗剪强度试验
    4.7 小结
第五章 全风化花岗岩填方路基湿度场分析
    5.1 引言
    5.2 VADOSE/W模块简介
    5.3 计算几何模型
    5.4 路基湿度场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
        5.4.1 湿度场模型参数
        5.4.2 湿度场模型边界条件
    5.5 路基湿度场数值结果分析
        5.5.1 全风化花岗岩填方路基湿度场分析
        5.5.2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内部湿度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老路基差异沉降变形数值模拟分析
    6.1 引言
    6.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6.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3.1 土体本构关系的选择
        6.3.2 模型的假定条件
        6.3.3 交通荷载的静力等效计算
        6.3.4 计算断面和参数
        6.3.5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6.3.6 加载填筑历时及固结过程
    6.4 不同处治方法下的新老路基位移场数值结果分析
        6.4.1 直接拼接状况下新老路基位移场分析
        6.4.2 新老路基开挖台阶拼接技术的应用分析
        6.4.3 土工格栅在新老路基拼接中的应用分析
        6.4.4 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应用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压实风化花岗岩的宏微观特性及其分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风化花岗岩工程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风化花岗岩微结构的国内外研究形状
    1.4 分形理论在工程应用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风化花岗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2.1 引言
    2.2 主要试验介绍
    2.3 全风化花岗岩及其残积土基本性质
        2.3.1 颗粒级配
        2.3.2 物理参数
        2.3.3 物质成分
    2.4 不同状态下的力学性质
        2.4.1 击实试验及状态选取
        2.4.2 直剪试验与力学特性
    2.5 渗透试验
        2.5.1 试验介绍及基本理论
        2.5.2 渗透试验结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化花岗岩的微观特性
    3.1 引言
    3.2 微观试验介绍
        3.2.1 SEM介绍及其制样过程
        3.2.2 压汞仪器、原理以及试验步骤
    3.3 扫描电镜观测
        3.3.1 原状样SEM
        3.3.2 花岗岩残积土重塑样SEM
        3.3.3 全风化花岗岩重塑样SEM
    3.4 压汞试验
        3.4.1 花岗岩残积土压汞试验
        3.4.2 全风化花岗岩压汞试验
    3.5 分析与讨论
        3.5.1 花岗岩残积土微观特性
        3.5.2 全风化花岗岩微观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分形理论与风化花岗岩粒度及孔隙分维
    4.1 引言
    4.2 应用在岩土工程中的分形理论
        4.2.1 粒度方面的分形
        4.2.2 孔隙体积分布方面的分形
        4.2.3 孔隙平面(或三维表面)方面的分形
    4.3 风化花岗岩分维求解
        4.3.1 粒度分维
        4.3.2 孔隙分布分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维与力学、渗透特性的关系
    5.1 引言
    5.2 粒度分维与孔隙分维
    5.3 孔隙分维与渗透系数
    5.4 孔隙分维与力学特性
    5.5 分维对宏观性质定量描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申请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灌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全风化花岗岩特性
        1.2.2 灌浆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灌浆机理
    2.1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灌浆特性
        2.1.1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特性
        2.1.2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灌浆特性
    2.2 渗透-劈裂复合灌浆机理的定性描述
    2.3 渗透-劈裂复合灌浆扩散模型
        2.3.1 基本假定
        2.3.2 渗透灌浆扩散规律
        2.3.3 劈裂灌浆扩散规律
        2.3.4 渗透-劈裂复合灌浆扩散规律
    2.4 小结
第三章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可灌性材料改进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材料
        3.2.1 水泥
        3.2.2 粘土
        3.2.3 减水剂
    3.3 试验仪器及设备
    3.4 试验方案及步骤
        3.4.1 试验方案
        3.4.2 试验步骤
    3.5 试验内容
        3.5.1 比重
        3.5.2 流动度
        3.5.3 析水率
        3.5.4 粘度
        3.5.5 凝结时间测试
        3.5.6 结石率
        3.5.7 结石体单轴抗压强度
    3.6 试验结果分析
        3.6.1 浆液比重
        3.6.2 流动度
        3.6.3 析水率
        3.6.4 浆液漏斗粘度
        3.6.5 凝结时间
        3.6.6 结石率
        3.6.7 结石体力学性能
    3.7 小结
第四章 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灌浆模拟试验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试验材料
        4.2.1 受灌土体
        4.2.2 灌浆材料
    4.3 试验设备及仪器
    4.4 试验方案及步骤
        4.4.1 试验方案
        4.4.2 试验步骤
    4.5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1 灌浆过程分析
        4.5.2 浆液扩散分析
    4.6 渗透-劈裂复合灌浆机理验证
    4.7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背景
        5.1.1 概况
        5.1.2 工程地质条件
        5.1.3 水文地质条件
    5.2 常规灌浆材料及工艺适用性试验
        5.2.1 试验区的选择与布置
        5.2.2 灌浆参数设计
        5.2.3 灌浆设备及器具
        5.2.4 灌浆流程
        5.2.5 灌浆效果分析
    5.3 新材料及工艺适用性试验
        5.3.1 灌浆材料
        5.3.2 灌浆工艺
        5.3.3 试验区的选择与灌浆孔的布置
        5.3.4 灌浆参数设计
        5.3.5 灌浆设备及器具
        5.3.6 灌浆流程
        5.3.7 灌浆效果分析
    5.4 新材料及工艺组合的施工参数确定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目)
附录B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

(10)全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注浆加固方法概述
    1.3 注浆理论研究现状
        1.3.1 渗透注浆理论
        1.3.2 裂隙岩体注浆理论
        1.3.3 压密注浆理论
        1.3.4 劈裂注浆理论
        1.3.5 动水注浆理论
    1.4 注浆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5 风化花岗岩注浆特性研究现状
        1.5.1 风化花岗岩物理力学特性及工程特性研究
        1.5.2 风化花岗岩注浆治理研究
    1.6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7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7.1 主要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7.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全风化花岗岩物理力学特性研究及水理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全风化花岗岩基础物理特性研究
    2.3 全风化花岗岩力学特性研究
        2.3.1 全风化花岗岩固结试验
        2.3.2 全风化花岗岩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3.3 全风化花岗岩直剪试验
    2.4 全风化花岗岩水理特性研究
        2.4.1 全风化花岗岩渗透试验
        2.4.2 全风化花岗岩湿化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风化花岗岩注浆扩散模式研究
    3.1 引言
    3.2 全风化花岗岩注浆扩散加固试验模拟系统研制
        3.2.1 注浆扩散加固系统结构及功能要求
        3.2.2 注浆扩散加固试验系统组成
    3.3 全风化花岗岩注浆扩散模式研究
        3.3.1 试验思路及设计
        3.3.2 试验流程及结果
        3.3.3 全风化花岗岩注浆扩散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风化花岗岩注浆加固机制及浆-土耦合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全风化花岗岩单液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4.2.1 试验思路及设计
        4.2.2 注浆模拟试验过程
        4.2.3 注浆模拟试验结果及分析
        4.2.4 注浆模拟试验结果对比
    4.3 全风化花岗岩单、双液注浆加固效果对比研究
        4.3.1 试验设计及准备
        4.3.2 浆液扩散加固模式对比分析
        4.3.3 注浆加固体强度特性对比分析
    4.4 浆-土界面破坏机制研究
        4.4.1 浆-土界面结构特征研究
        4.4.2 浆-土界面破坏特征分析
    4.5 基于浆-土耦合效应的劈裂注浆机制分析
        4.5.1 模型简化及模型基本假定
        4.5.2 注浆起劈压力及劈裂通道扩展压力确定
        4.5.3 浆液扩散运动扩散方程及劈裂通道宽度扩散方程
        4.5.4 注浆模拟试验结果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风化花岗岩前进式分段注浆扩散加固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注浆模型试验系统
        5.2.1 模型试验架
        5.2.2 水压-水量供给系统
        5.2.3 注浆系统
        5.2.4 信息采集、监测系统
    5.3 试验设计
        5.3.1 试验目的
        5.3.2 模型试验方案
        5.3.3 监测方案
        5.3.4 试验过程
    5.4 前进式分段注浆试验数据分析
        5.4.1 应力变化规律
        5.4.2 土压力变化规律
        5.4.3 渗透压力变化规律
        5.4.4 注浆压力特征分析
        5.4.5 前进式分段注浆浆液空间扩展特征分析
        5.4.6 基于浆-土耦合效应的劈裂注浆理论的试验验证
    5.5 前进式分段注浆加固效果分析
        5.5.1 强度变化规律
        5.5.2 水稳定性变化规律
        5.5.3 抗渗性变化规律
    5.6 排水条件对全风化花岗岩注浆加固形态的影响机制分析
        5.6.1 对比试验设计
        5.6.2 试验结果
        5.6.3 注浆加固形态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风化花岗岩泄水诱导注浆技术研究及应用
    6.1 引言
    6.2 泄水诱导注浆技术原理
    6.3 泄水诱导注浆设计方法
        6.3.1 泄水诱导注浆综合治理思路
        6.3.2 泄水孔设计
        6.3.3 注浆材料的选型
        6.3.4 注浆参数设计
        6.3.5 注浆效果评价
    6.4 均昌隧道突水突泥地质灾害
        6.4.1 均昌隧道概况
        6.4.2 突水突泥灾害过程
        6.4.3 工程特点与难点
    6.5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6.5.1 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性
        6.5.2 水文地质条件
    6.6 泄水诱导注浆综合治理方案及实施
        6.6.1 止浆墙设计
        6.6.2 综合地质分析
        6.6.3 泄水诱导注浆方案设计
        6.6.4 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
        6.6.5 基于浆-土耦合效应的劈裂注浆理论的工程验证
    6.7 诱导注浆效果评价
        6.7.1 检查孔分析
        6.7.2 注浆加固体稳定性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博士期间获得/申请的专利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博士期间获得奖励
附件

四、浅谈全风化花岗岩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澜沧地区风化壳型稀土矿化的新发现及找矿前景[J]. 柏杨,邓志祥,毕晓路,钏文韬,殷伟,夏建峰.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2]滇西陇川营盘山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稀土元素分布特征[J]. 潘泽伟,卢映祥,罗建宏,唐忠,余海军,苏肖宇,杨清标,付浩. 地质与勘探, 2021(04)
  • [3]中缅油气管道龙陵段坡面流水侵蚀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张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D]. 王永航.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5]花岗岩残积土地基桩基竖向承载力与变形计算方法[D]. 栾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浏醴高速公路全风化花岗岩路基施工技术研究[D]. 龚球. 湖南大学, 2018(06)
  • [7]莲株高速全风化花岗岩路基填料改良及新老路基差异沉降控制技术研究[D]. 任贵政.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8]压实风化花岗岩的宏微观特性及其分形研究[D]. 麦棠坤. 桂林理工大学, 2018(05)
  • [9]全风化花岗岩地层灌浆技术研究[D]. 蒋煌斌.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1)
  • [10]全风化花岗岩富水地层注浆加固机理及应用[D]. 王凯. 山东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浅谈全风化花岗岩的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