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问化妆品,是美容还是毁容(论文文献综述)
赵欣[1](2017)在《常见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证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面部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此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祖国医学在针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有其较好的优势和临床效果,但在辨证施治方面各家众说纷纭,亟待找寻中医在本类疾病辨证上的规律性,以便更好地运用祖国医学来进行有效的施治。目的通过《面部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常见面部炎症性皮肤病较全面的中医证候,结合《面部皮损四级评分表》,《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了解皮损严重程度、对生活的影响情况,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各个证候的分布规律,进而分析本类疾病的病因病机,旨在初步探讨常见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让祖国医学在辨证施治此类疾病时更加规律化,试图为以后此类疾病的中医诊治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我科使用设计规范的问卷调查表,收集整理襄阳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诊断为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患者的望、闻、问、切较全面的中医资料及皮肤专科的一系列相关的资料,统计各证候表现,皮损分布等各类问题,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1.设计附录一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2.统计出329例就诊于襄阳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患者符合研究标准,人数分别为痤疮110例、激素依赖性皮炎89例、玫瑰痤疮72例、脂溢性皮炎58例。3.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结合询问患者收集详细资料填写在《面部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参见附表一)、《面部皮损四级评分》(参见附录二)、《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参见附录三)。4.根据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在2015年11月一2016年12月期间共收集到襄阳市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研究标准的329例患者的中医证候信息,包括痤疮110例、激素依赖性皮炎89例、玫瑰痤疮72例、脂溢性皮炎58例。年龄分布在1258岁。2.中医症状分析通过调查表统计出痤疮、激素依赖性皮炎、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各病所有患者的中医症状,以大便干结、乏力、胸胁胀闷、小便短赤、大便粘腻等症状出现频率较高。3.中医证型分布根据总结出的诊断标准,归纳总结出风热证、湿证、阴虚证、气滞证、血瘀证、血热证、气虚证、阳虚证8种单一中医证型。结论1.面部炎症性皮肤病患者中医分型较多,以湿证、血热证、血瘀证为主,部分可见虚实夹杂,在中医辨证中应尤其关注。2.此类疾病患者多表现出湿证、热证、瘀证;此类疾病女性患者中多有月经异常,在治疗时应重视以上证候,有助于辨证施治。3.此类疾病病程基本都在13年之间,以0.5年2年最多见;发病年龄主要在31岁40岁;因为痤疮的特殊性,其发病最多集中在21岁至30岁之间,其次为31岁至40岁之间。
汪哂秋[2](2017)在《基于进化理论的时尚产品设计心理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时尚产业已经在全球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产业。时尚产业的高速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时尚已然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上,还是潜意识层面上,时尚都影响着我们,成为一种衡量自身和他人的标准。本文使用进化心理学作为研究的理论背景,将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争议的时尚理论进行了整合。通过整理归纳现有的时尚产品设计理念指出:由于原始的社会挑战所带来的原始动机,使人们拥有与生俱来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偏好,人们正是携带着这样的基因,为了满足原始的根本动机去追求时尚。那么驱动人们追求时尚的根本动机到底是什么?本文指出,时尚是一种为了满足人们原始动机的炫耀产物。立足于以上现实,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验证进化心理在时尚产品设计中的核心机制,通过对人们进化而来的心理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时尚产品设计心理模型。具体研究问题着眼于以下方面:(1)人类追求时尚产品的根本动机。(2)择偶策略在时尚产品设计中的作用机制。通过梳理文献以及对现有时尚产品设计从外形到内容的归纳,推论出择偶策略是如何影响时尚产品并满足人们的需求。(3)建立有实践意义的时尚产品设计心理模型,获得对未来进行时尚产品设计的指导原则。在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方面,本文以进化心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两性择偶策略、化美学中的审美心理及要素、需要动机理论、认知理论、以及设计心理学中的原型理论、设计情感理论。通过理论与现实考量的基础上建立起本研究的实证模型,并提出研究问题与假设。完成对时尚产品外形设计要素、高昂代价手段、两性择偶策略、审美价值、炫耀价值、自我监控、群体压力敏感性等概念的操作化,形成信度和效度很高的测量工具和问卷。问卷经过前测修订并实施网络调查,经回收和筛选后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通过对变量的现状分析发现: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婚恋状态等体现在对时尚产品的心理感知和参与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对时尚产品的关注度高于男性,两性在女性择偶策略上的感知存在显着的差异。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口在择偶策略、炫耀价值、审美价值和付出高昂代价的强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30-39岁之间的人群是对时尚产品心理需求最高的人群,而到达50岁以上人群在对时尚产品心理需求的各个层面上都是明显下降。不同职业的人在面对时尚产品的需求心理及行为表现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的婚恋状态在择偶策略、审美价值、炫耀价值以及群体压力上形成了显着的差异。对时尚产品设计心理的核心机制分析是本研究的一条主线,在对核心机制进行三重剥离与分析的过程也包含对变量间影响因素的把握。第一,消费者在面对时尚产品时的心理及行为机制为:择偶动机心理需求→对产品审美的需求→对产品具有高炫耀价值的需求→购买意愿,符合消费理论的基本心理和行为过程。其中,择偶动机的心理需求对时尚产品的审美价值具有正面影响。产品审美价值对炫耀价值具有正面影响。炫耀价值对购买意愿起着显着的积极影响。第二,在时尚产品设计参与刺激因素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中发现:具有性别化的时尚产品外形设计与择偶策略显着相关。男性化的设计元素与女性择偶策略显着相关。而女性化的设计元素也与男性择偶策略显着相关。也就是说,男性时尚产品中,比例、色彩和材质等设计要素体现了男性的好的经济地位和好的生物基因以及优秀的社会性格,但其本质上是为了满足女性对男性的择偶要求。而女性时尚产品中,例如纤细的线条、柔和的色彩、细腻的材质等设计要素体现了女性的年轻,美貌以及温柔或独立的气质。但其本质上是为了满足男性对女性的择偶要求。时尚产品的外形设计要素对两性择偶策略和审美价值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时尚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所具有的高昂代价,高昂代价是产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来源。高昂代价意味着稀有的材质,高昂的时间成本以及生命健康风险的代价。时尚产品通过塑造其高昂代价来形成产品的美感,进而使其具有极强的炫耀价值。时尚产品所具有的高昂代价对审美价值和炫耀价值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效应;第三,在时尚产品设计中调节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结果中发现:消费者个人的自我监控状态对炫耀价值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消费者所感受到的群体压力敏感性,对时尚产品的炫耀价值与购买意愿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本文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定量研究的检验结果,通过以上三重机制整合得出了时尚产品设计心理的核心机制模型,使一直以来的以炫耀理论为核心的时尚产品设计理论得到了数据上的验证。(2)将此理论扩充为了以消费者的择偶动机心理需要为起点的潜意识下的时尚产品设计心理模型。(3)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时尚产品设计进行评估和预测,有效消除了在问卷调研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由于不完整信息,甚至假象,错误的信息来源而导致的混乱,给出合理的识别判断和预测。最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计算机辅助评估软件系统的原型。实验证明,该评估模型可有效对时尚产品的购买意愿进行评估。囿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和不足,这也意味着此命题的后续研究还存在很大的完善和深化的空间。
魏焕[3](2013)在《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研究 ——以央视“3.15晚会”为例》文中指出大众传媒与群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近些年传播研究的热点,消费维权是涉及群体利益的重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大多选择报纸为研究对象,而电视媒介因为在材料收集上有困难,因此较少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而我国电视媒介从9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消费者的权益保护问题,央视1991年开播的“3.15晚会”一直持续至今,见证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变化和公民维权意识的觉醒。研究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领域的作为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也是对这一领域研究的补充和丰富。本文从“社会角色理论”切入研究电视媒介与消费维权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电视媒介承担的角色功能各不相同,且角色扮演也随着传媒发展而不断演变。由于社会角色理论的通适性和戏剧性,用它来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央视“3.15晚会”节目为例,结合消费维权领域的经典案例,以质化分析为主,同时辅以一定的量化研究,从社会学、传播学、新闻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来研究电视媒介与消费维权的互动关系。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基本概念的阐述,包括消费维权问题的产生、兴起和发展,角色理论的概念和本文的研究路径。第二部分从“功能——角色”理论出发,探究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演变,分析了这一演变背后存在的经济、制度、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原因。第三部分以宏观的媒介发展理论为视角,研究电视媒介通过设置消费维权议题来实现与社会的互动。同时以3.15晚会曝光垃圾短信事件为个案,深入分析当前电视媒介角色扮演的方式及其现实意义。第四部分也是本文的重点,讨论了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角色扮演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分析了角色不清、角色错位、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这五种角色失调情况;紧接着使用量化研究,分析了对农村消费者的忽视引发的角色缺失;最后探讨了隐性采访的滥用及所引发的法律伦理问题。第五部分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角色强化与提升的若干途径。
袁丹[4](2014)在《基于信息诉求的身体语言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图像研究为基本线索,分析以信息诉求为目的的身体图示的表述特征、语言传达方式,以及身体图示背后的生物、社会、文化、心理是如何影响身体语言表达方式的。本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身体的局部图示入手,按照设计中的实际案例作以类型上的分类。首先,以兼具生物功能与精神象征性的手部为例,分析其信息转述、形态象征与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以感官聚集的头部为例,分析五官的指意和象征,面部偏爱与吸引,重点梳理头部毛发作为个性标出方面的时代流变。此部分主要就身体语言在设计中浮现出来的外层现象问题作图像研究;第二部分,以整体的身体为着眼点,着重探讨图像背后的身份问题。设计中的身体图示因为具有明确的信息诉求之特性,所以在受众定位明确的前提下,通常使劲浑身解数彰显职业、阶层、种族与文化身份,以争取受众的认同。因此在大量的设计案例中出现了借用身份身体与对经典符号动作戏仿的情景,角色扮演、明星效应、都是建立在身份身体的能指基础上进行的设计语艺策略。此部分主要研究身体语言背后的文化认知与设计中的身份身体符号化生成,以及借用身体的象征进行设计说服的语艺策略问题。第三部分,就身体的性别身份部分作进一步的分析,从自然主义的性态化图示,到社会建构下的性别概念,身体与性别消费、与观看心理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促进强化的关系。在男性霸权的话语权下,进一步探讨身体图像的流变,女性运动和男性运动,对当时的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随着多元文化与审美趋向的出现,其性别的呈现也存在模糊性与倒错性的一面,由此引发了关于禁忌与尺度的纷争。此部分主要分析这些复杂的设计中的性别身体图像背后的观看心理与社会思潮问题。第四部分,从身体的物质性与生物性中抽离,此部分以暴露的身体为展开切口,讨论身体观念如何逐步解禁,进一步以打开的双腿为例,论证身体“打开”与“观念”之间的关系。之后,着重分析在现代精神中,对于“美好的身体”的去伪观念是如何在公益宣传的设计图示中强化展示的,又是如何在以商业为诉求的设计中柔化、缓和的。最后,就藏匿身体的图示案例分析现代人的精神彷徨与自我消解现象;就网络虚拟人物的产生分析受众消费心理的变化。此部分主要探讨身体背后的价值与判断——即身体观念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与审美流变问题。
杨斌[5](2011)在《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 ——湖南长、株、潭职业女性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当时光进入到21世纪时,身体成为了最流行的话语。其中以女性身体的审美尤为凸显,且在媒体介入的今天,古希腊辉煌文化在今天女性身体美塑造中也渐渐无语。面对当今男权主流文化控制的女性身体的病态审美文化,如果没有一种健康文化去取代它,想要改变女性对身体痴狂的局面是有很大难度的。本研究以女性身体美与健身健美体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个案研究、访谈、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从女性身体审美与身体塑造的历史视角阐述女性身体文化对女性身心的影响,多角度剖析女性身体美的内涵,特别是通过对女性身体塑造与美的追求现状描述,来凸现女性健身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揭示由此给城市职业女性而带来的深层次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女性健身健美体育发展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一、病态的审美文化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制约着女性的发展。女性身体美的追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从女蜗补天时期的生殖崇拜、文明社会初期的健壮自然、春秋的素朴与战国的修饰、汉至唐的重修饰兼顾才貌、宋至清的阴柔病态之美、民国至建国初期的形体趋于健康之美、文革时期女性身体美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健康多元的美等,构成女性身体美的历史。然而,在当今新的“文化移入”条件下,出现对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以及对非常态美的认定与追逐。表现为:美的现代标准下女性对身体不满加剧、美丽消费成为职业女性个人消费首选、“美女”行业走进大众生活、美丽消费使女性痛并焦虑着。也正是由于这种认定与追逐使女性身体走向物化、消费化,使女性丧失了自由发展的空间、降低自我生存的价值,给女性自身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是一种病态的审美文化。二、新时代的公共健康服务在全球倍受重视,但我国城市职业女性的健康意识不佳、健身参与不足。一是职业女性对于工作、家庭和情感等带来的压力,应对方法和排遣方式非常有限。二是普遍存在焦虑感。三是不太重视体检,尤以20-30岁人群为最突出。四是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与客观指标所反映的情况存在矛盾,表现为对自身的健康关注不足、缺乏正确的健康认知、也较少采取积极行动,当然健康美产品和服务不能充分满足女性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虽说健身可以作为身心减压阀是城市职业女性共识,但女性健身参与不够、健身消费热情不高。当然目前健身运动的硬件建设、健身的主要组织形式、舆论与媒体正面的积极干预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健身参与。三、女性健身体育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是人本理念缺失、人文体育疏离。表现为:一是健身参与中,健康维护收效甚微。二是更多的是为减肥,塑造形体,而对健身运动的文化品性和育人功能、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其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等方面存在不足。三是受媒体的影响,健身层面女性难以寻找到持续的支持与鼓励,运动参与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女性身体美形象出现异化现象,很难表现对女性的生存健康权、主体人的发展和塑造以及审美需求实施人文关怀,因而也难发展基于女性立场健身参与的价值判断。四、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女性权力的张扬。在经历千百年的审美追寻后的今天,现代女性认识到:女性身体的美、健康、快乐与活力作为一种理想的、个性化的、不断创新主体自觉的价值世界,是引导女性走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道路的必要所在。这种既强调内在的塑造又注重女性外在性征的表现与美化,是现代职业女性身体美的基础和内核,它体现女性生活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为此,当今社会女性身体的美必须重新赋予多元意义,并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修正。尤其是要充分认识打造女性身体美的健身健美体育功能,它能体现女性对美的追求,能建构女性身体真正的美丽,能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五、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整体建构必须立足女性视角,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其理论建构主要包括对健身健美体育的要义、特征、价值、动力、目标和主体进行探寻,要体现女性对身体美的追求,是建立在对自身有了自觉意识特别是自身价值意识的基础上的人本理念观,是从本来意义上探索人的价值的价值观。总体目标应是女性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反映在信念、信仰、理想等方面的基本价值的总和。同时在目标建构中必须明确女性健身健美体育是面向现实身体还是理想身体、是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单向发展、健身参与上两性平等是相对还是绝对的问题,使女性健身参与建立在一个更高意义并寻求文化、社会学意义上的权利结构重组,从而促进职业女性对健身健美体育的广泛参与。实践层面的建构则主要体现建构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健身健美目标多元的、在过程中体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健康生活方式,并将它融入到广大职业女性的日常生活、工作、休闲和出行等活动中,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丰富、拓展、培育能激发职业女性积极主动参与的健身健美体育文化,使之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态势,为新时期中国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六、女性身体美的未来走向是在追求女性身体的健康与美丽的同时,赋予女性身体美多元意义,以一种生命理性来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女性身体审美上的自由与女性个体的生命价值。健身健美体育在女性追求健康、美丽、充满活力和快乐的新的发展价值取向上,将成为女性全面发展的第一需要。
曾繁花[6](2011)在《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 ——基于若干报刊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晚清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汇频繁的剧变时代。西方近代医学知识、生活理念在新式媒体的鼓噪中渐渐得以传播。昔日仅在医学界中进行探讨的女性月经、乳房、生育等问题,以及在传统社会被视为女性隐私的足部、修饰等问题,均在晚清报刊中有较多报道,向来被忽视的女性健康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鸦片战争后,尤其是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的压力,迫使时人对救亡图存进行探索。将希望寄托在培养强健的下一代国民是其中的愿望之一。担负孕育下一代国民重任的晚清女性,被时人赋予“国民之母”的桂冠,她们的身体健康问题被提上日程。基于此,晚清文人利用报刊为阵地,使用近代卫生医疗知识及手段对女性身体健康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打造。女性的生理现象、身体健康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女性的专门医院以及女医生开始出现,并逐渐向分科细化迈进。本论文拟以挖掘和整理晚清报刊为主,同时在参考时人的回忆录、笔记、年谱等资料基础上,以19世纪70年代至1911年为考察时间段,对晚清女性身体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论文主要按照六个部分进行,概述如下:第一部分:导言。主要对与本选题相关的学术界研究现状及成果进行审视,并对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及材料收集进行阐述,从而凸显本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善待身体的新动向主要探讨晚清女性在足部、面部的修饰上,倾向追求天足、自然美的变化;女性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问题,经过报刊宣传而走上护理知识的调养趋向;女性乳房是维护母婴亲情的天然纽带,报章倡导亲自哺乳取代雇用乳母,还乳房之自然功能。第三部分:分娩场域的生命拯救。中国传统的接生法多以稳婆等女性为之,晚清以后,随着西医接生法的传入及在践行中彰显出高超的技术,中国传统接生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新旧接生法的博弈中,人们渐渐将筹码偏向近代西医接生法,但鉴于中国传统社会性别严防之划分,时人逐渐提出让女性学习西医接生法来取代稳婆。第四部分:关注女性身体健康的专门场所——女子医院的出现。随着晚清新式医学对人们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以及在媒体的渲染下,近代医学逐渐对女性身体介入、监视及指导。女性疗疾及生育出现了新的空间——近代女子医院,随之出现女医生的培养及在诊治过程中开始趋向分科的细化。第五部分:追求健康的形体美。在媒体宣传的卫生观念影响下,晚清女性也由单纯的注重健康,转向通过锻炼来获得更健康的体魄。再加上当时强调“母健而后儿肥”的说教,女性与强国强种紧密地联系起来。昔日社会所倡导的瘦弱女性形体观,变为对强健体魄的追求,女子体操及简易健身法开始得到践行,随后又流行脚踏车的户外活动,女性的活动空间被进一步拓展。第六部分结论。对全文进行简单的总结,提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陈然[7](2009)在《精神病院》文中认为第一章1医生你看,这次我真的病了。他在医生对面的凳子上坐了下来。医生坐的椅子有靠背,而凳子光秃秃的,好像船行到水中心,四周没有岸。他把屁股放好,尽量让它占的面积大一些。
洪涛,杨超[8](2005)在《标准的主体是企业——安全卫生标准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人性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年重点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健全食品等标准体系,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以及消费者协会等终结机构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3月31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各部门应认真总结几年来的经验,健全食品等标准体系,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以及消费者协会等终结机构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标准专家认为,这里的宣传教育和调动积极性是建立在人性化的基础之上的。
倪青,张静红[9](2000)在《试问化妆品,是美容还是毁容》文中研究指明 护肤霜、增白膏、祛斑油;洗面乳、粉底霜、指甲油………目前上市的近千种化妆品,为爱美的新人类增了几多姿色,也凭添了几多烦恼!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杂志书刊……如果你留心,哪天没有几件化妆品不良反应的媒体新闻? 如今的社会大气候春意正浓,生活水平高了,经济发展了,消费水平上去了,美化生活的主观愿望几乎人人都
二、试问化妆品,是美容还是毁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问化妆品,是美容还是毁容(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证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及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西医对面部炎症性皮肤病的认识 |
2 中医对面部炎症性皮肤病的认识 |
3 资料的一般情况 |
4 发病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综述 |
参考文献 |
2 面部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 |
3 皮损四级评分细则 |
4 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 |
致谢 |
(2)基于进化理论的时尚产品设计心理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时尚的渗透性时代 |
1.1.2 时尚经济一体化 |
1.1.3 时尚的进化视角解读 |
1.2 国内外时尚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基于社会学的时尚研究 |
1.2.2 基于科学的美学及艺术研究 |
1.2.3 基于进化的消费行为研究 |
1.2.4 对研究现状的评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
2.1 概念界定 |
2.1.1 繁衍模块与择偶策略 |
2.1.2 炫耀性假设 |
2.1.3 时尚产品的概念及范围 |
2.1.4 时尚与流行的区别 |
2.2 理论基础 |
2.2.1 进化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
2.2.2 性选择理论 |
2.2.3 原型及设计情感体验 |
2.2.4 需要动机理论及卷入度 |
2.3 研究问题 |
2.3.1 形成时尚产品的基础 |
2.3.2 塑造时尚产品的手段 |
2.3.3 追求时尚产品的根本动机 |
2.3.4 时尚产品设计心理的核心 |
2.4 研究假设与模型 |
2.4.1 时尚产品的设计心理的逻辑假设 |
2.4.2 时尚产品刺激因素作用机制假设 |
2.4.3 设计心理调节因素的作用假设 |
2.4.4 人口统计变量的影响假设 |
2.4.5 研究模型的确立 |
2.5 方法与技术路线 |
2.5.1 总体研究方法 |
2.5.2 数据分析与检验方法 |
2.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 深度访谈设计与执行 |
3.1.1 深度访谈方法的选取 |
3.1.2 拟定深度访谈提纲 |
3.1.3 深度访谈对象的选取 |
3.1.4 深度访谈的实施 |
3.2 概念的操作化 |
3.2.1 参与刺激变量的操作化 |
3.2.2 心理动机及感知变量的操作化 |
3.2.3 消费者人际知觉行为变量的操作化 |
3.2.4 人口统计变量的测量 |
3.3 问卷的拟定和调查实施 |
3.3.1 问卷的编拟 |
3.3.2 问卷前测及修订 |
3.3.3 抽样调查的实施 |
第4章 时尚产品设计及消费心理现状分析 |
4.1 样本分布状况 |
4.1.1 样本结构 |
4.2 变量的信度效度检验 |
4.2.1 量表的信度检验 |
4.2.2 量表的效度检验和变量维度划分 |
4.3 产品设计心理变量的现状分析 |
4.3.1 时尚产品设计外形特征分析 |
4.3.2 高昂代价变量的现状分析 |
4.3.3 择偶策略变量的现状分析 |
4.3.4 审美价值变量的现状分析 |
4.3.5 炫耀价值变量的现状分析 |
4.3.6 自我监测变量的现状分析 |
4.3.7 群体压力变量的现状分析 |
4.4 人口变量在时尚产品设计心理上的现状差异 |
4.4.1 时尚产品设计心理在性别上的差异 |
4.4.2 时尚产品设计心理在年龄上的差异 |
4.4.3 时尚产品设计心理在职业上的差异 |
4.4.4 时尚产品设计在婚恋状态上的差异 |
第5章 时尚产品设计心理假设验证分析 |
5.1 时尚产品设计消费心理及行为机制 |
5.1.1 择偶策略对审美价值的影响 |
5.1.2 审美价值对炫耀价值的影响 |
5.1.3 时尚产品炫耀价值对购买意愿的作用 |
5.2 时尚产品设计中参与刺激因素的作用机制 |
5.2.1 时尚产品外形的作用机制 |
5.2.2 时尚产品高昂代价的作用机制 |
5.3 时尚产品设计中调节因素的作用机制 |
5.3.1 自我监控状态的调节效应检验 |
5.3.2 群体压力敏感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
5.4 原有研究假设的分析结果 |
5.4.1 时尚产品设计心理及行为作用机制 |
5.4.2 时尚产品设计中刺激因素作用机制 |
5.4.3 时尚产品设计调节因素作用机制 |
5.4.4 人口变量对时尚的心理需求差异 |
5.5 时尚产品设计心理模型的现实检视 |
第6章 基于进化心理的时尚产品评价模型 |
6.1 产品设计评价方法 |
6.2 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估研究 |
6.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特点 |
6.2.2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
6.3 基于神经网络的时尚产品评估案例 |
6.3.1 时尚产品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
6.3.2 时尚产品设计网络模型构建 |
6.3.3 网络的训练及检验结果 |
6.4 时尚产品评价软件的构建 |
6.4.1 时尚产品评价软件构架 |
6.4.2 时尚产品评价软件界面布局 |
6.4.3 时尚产品评价软件操作流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用户的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及学术论文 |
(3)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研究 ——以央视“3.15晚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一章 消费维权与电视媒介 |
第一节 消费维权概述 |
一. 消费维权问题的提出 |
二. 消费维权在我国的兴起、发展 |
第二节 大众传媒与消费维权 |
一. 消费维权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议题 |
二. 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三节 角色理论界说 |
一. 角色理论的含义 |
二. 媒介角色理论的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研究路径 |
第二章 从央视“3.15晚会”看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演变 |
第一节 央视“3.15晚会”的发展变迁 |
一. 央视“3.15晚会” |
二. 央视“3.15晚会”的发展变迁 |
(一). 艰难探索期(1991年—1993年) |
(二). 快速发展期(1994年—1999年) |
(三). 缓慢成熟期(2000年—2005年) |
(四). 品牌建设期(2006年—至今) |
第二节 从央视“3.15晚会”的发展变迁看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角色演变 |
一. 消费维权意识的启蒙者 |
二. 消费维权政策法规的宣传者和理念的普及者 |
三. 消费市场的监督者和维权平台的提供者 |
四. 消费维权事件的舆论引导者和立法推动者 |
第三节 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角色演变的主要原因 |
一. 经济环境的变迁: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 |
二. 法律制度的健全:从无法可循到不断完善 |
三. 传媒政策的调整:从新闻宣传到舆论监督 |
四. 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从默认倒霉到主动维权 |
五. 公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从被动收看到主动参与 |
第三章 当前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扮演—基于传媒与国家发展理论的分析 |
第一节. 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定位 |
一. 以电视促发展——新时期传媒与国家发展理论的本土化实践 |
二. 守望社会是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主要角色定位 |
第二节 当前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角色扮演的现实意义 |
一. 监督消费市场,净化市场风气 |
二. 搭建维权平台,缓和社会矛盾 |
三. 发挥社会动员作用,促成参与型公民产生 |
四. 影响政府决策,推动制度完善 |
第三节 当前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扮演——以曝光“垃圾短信”问题为例 |
一. “3.15晚会”曝光垃圾短信过程回顾 |
二. 当前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角色扮演的具体方式 |
第四章 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角色扮演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失调 |
一. 媒介双重属性引发的角色不清 |
二. 夸大传媒权力带来的角色错位 |
三. 新闻专业主义缺失产生的角色冲突 |
四. 过度新闻管控造成的角色中断 |
五. 专业知识缺乏导致的角色失败 |
第二节 对农村消费者的忽视引发的角色缺失 |
一. 央视“3.15晚会”缺乏对农村消费者的关照 |
二. 电视民生新闻忽视对农村消费者的报道 |
第三节 使用隐性采访引发的法律伦理问题 |
一. 电视媒介中隐性采访的使用 |
二. 使用隐性采访引起的法律冲突 |
三. 隐性采访运用失当引发伦理失范 |
第五章 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角色强化和提升的若干途径 |
第一节 强化电视媒介“社会守望者”的角色意识 |
一. 加大对消费市场的舆论监督,做好舆论引导 |
二. 增加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关照,帮助农村消费者维权 |
三. 增强电视媒介的行业自律,树立责任意识 |
第二节 提升电视从业者的自身素质,规避职业风险 |
一. 强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搞好平衡报道 |
二. 提升电视从业者的科学素养,避免报道偏差 |
三. 增强法律意识,慎用隐性采访 |
第三节 建立电视媒介与政府、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
一. 政府放松新闻管控,以立法保障新闻自由 |
二. 公众提高自身的维权意识和媒介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后记 |
(4)基于信息诉求的身体语言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提出与意义 |
1.2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1.3 文献准备 |
1.4 方法与结构 |
第二章 身体的局部释义——设计中的特写图示 |
概述 |
2.1 手部的语言 |
2.1.1 手势的信息转述 |
2.1.2 手部的形态象征 |
2.1.3 手部的情感表达 |
2.2 头部的象征 |
2.2.1 五官的指意与象征 |
2.2.2 毛发的个性标出 |
2.2.3 面部偏爱与吸引 |
2.3 肢体的表意 |
2.3.1 肢体局部的表意方式 |
2.3.2 肢体动作的类型与模式 |
2.3.3 肢体动作的定格与联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身体的整体象征——设计中的身份表述 |
概述 |
3.1 姿势流露身份信息 |
3.1.1 基本姿势类型分析 |
3.1.2 姿势流露身份信号 |
3.2 身份显示的形式变迁 |
3.2.1 阶层身份显示的淡化 |
3.2.2 着装与身体的身份展示 |
3.3 身份的身体设计策略 |
3.3.1 明星身体对应设计概念 |
3.3.2 无名模特凸显产品特质 |
3.4 身份的戏仿与扮演 |
3.4.1 经典符号身份的戏仿 |
3.4.2 变身的角色扮演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身体的性别消费——设计中的吸引法则 |
概述 |
4.1 从自然主义性别到社会建构性别 |
4.1.1 自然主义之生理性别 |
4.1.2 社会建构之心理性别 |
4.2 性感身体图示的消费模式 |
4.2.1 男性的目光与女人的身体 |
4.2.2 女性的消费与男色营销 |
4.3 性别的观照与公众尺度 |
4.3.1 以性的名义吸引观看 |
4.3.2 女性运动影响的身体设计策略 |
4.3.3 性策略图示的禁忌与尺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身体的观念流变——设计中的伦理与审美 |
概述 |
5.1 身体观念的开放与身体审美的多元 |
5.1.1 退却的羞耻感与暴露的身体 |
5.1.2 打破的古典与开放的双腿 |
5.1.3 真实的直视与设计的柔化 |
5.2 身体在社会中的藏匿与虚拟 |
5.2.1 藏匿的身体形象 |
5.2.2 虚拟的网络身体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5)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 ——湖南长、株、潭职业女性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女性身体审美研究 |
2.1.1 女性身体美理论 |
2.1.2 女性身体审美意识及其表现形式 |
2.1.3 女性身体审美价值 |
2.1.4 消费时代女性身体审美 |
2.1.5 社会性别视角的女性身体美 |
2.2 女性身体美再造现状研究 |
2.2.1 女性身体再造现象(表现形式) |
2.2.2 女性身体美消费 |
2.3 女性身体美与健身体育 |
2.3.1 东西方古代妇女体育 |
2.3.2 现代女性健身体育 |
2.3.3 女性体育文化与女性身体美 |
2.4 健身体育实践中人文理念的研究 |
2.4.1 体育的人文内涵及其价值 |
2.4.2 实践中体育人文观反思与重构 |
2.4.3 国外人文体育相关研究 |
2.5 以往研究之不足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3.2.1 研究思路 |
3.2.2 研究方法 |
4. 历史审视:女性身体美的演进 |
4.1.女性身体美的演变形式 |
4.1.1.不同历史时期女性身体美的崇尚 |
4.1.2 女性身体审美演变的缘由 |
4.2 女性身体再造之历史轨迹 |
4.2.1 女性身体再造的表现形式 |
4.2.2 女性身体再造透视 |
4.3 女性身体美标准 |
4.3.1 美的本质与特征 |
4.3.2 美学视野中的女性身体美 |
4.3.3 社会性别语境中女性身体美 |
4.3.4 女性身体美的时代标准 |
4.4 女性身体美与自我认同 |
4.4.1 当代女性身体审美 |
4.4.2 女性身体美的自我认同形式 |
4.5 女性身体审美暴力 |
4.5.1 女性身体审美暴力的表现 |
4.5.2 现代社会产生审美暴力的缘由 |
5. 现象透视:城市职业女性身体美再造与健身现状考察 |
5.1 城市职业女性身体再造及消费 |
5.1.1 城市职业女性对身体的自我评价 |
5.1.2 城市职业女性的身体消费状况 |
5.1.3 身体美意愿与态度 |
5.1.4 城市职业女性身体美消费的解读 |
5.2 城市职业女性健身消费 |
5.2.1 健身消费情况 |
5.2.2 健身消费的认知与认同 |
5.2.3 影响女性健身消费的因素 |
5.2.4 城市职业女性健身消费的解读 |
5.3 城市职业女性健身参与 |
5.3.1 健身价值认知 |
5.3.2 健身喜爱度调查 |
5.3.3 参与健身状态 |
5.3.4 健身参与的影响因子 |
5.3.5 促进健身活动开展的主要途径 |
5.3.6 城市职业女性健身解读 |
5.4 城市职业女性身体健康 |
5.4.1 自我健康管理调查 |
5.4.2 对健康状况的思考 |
6 焦点探析:城市职业女性身体美再造的成因 |
6.1 女性身体审美文化形成与演变透析 |
6.1.1 男性文化霸权的张扬 |
6.1.2 女性自我意识的唤醒与身体的解放 |
6.1.3 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女性身体审美的异化 |
6.2 社会变迁对女性身体审美与塑造的影响 |
6.2.1 社会变迁对女性身体审美与塑造的积极影响 |
6.2.2 社会变迁对女性身体审美与塑造的消极影响 |
6.3 影响城市职业女性健身消费的社会学分析 |
6.3.1 消费社会的商品繁荣 |
6.3.2 大众媒体的全面渗透 |
6.3.3 日常生活的审美泛化 |
6.3.4 社会分层的文化转向 |
6.3.5 健身消费的价值取向 |
7. 现实反思:健身体育在女性身体美塑造中缺失 |
7.1 女性身体美塑造中健身体育缺失现状 |
7.1.1 职业女性的健身参与情况不理想 |
7.1.2 针对身体美塑造的专门健身项目和器材严重缺失 |
7.1.3 社区与单位缺少必要的组织,健身氛围不佳 |
7.2 女性身体美健身缺席的缘由 |
7.2.1 人本理念缺失,人文体育疏离 |
7.2.2 病态美学误导,女性自我迷失 |
7.2.3 媒体导向偏失,科学认识缺位 |
7.2.4 健身硬件缺乏,健身效果甚微 |
7.2.5 健身价值重构,健身消费欠缺 |
7.3 女性身体美健身参与的制约因素 |
7.3.1 自身素质 |
7.3.2 家庭环境 |
7.3.3 大众传媒 |
7.3.4 角色定位 |
7.3.5 生活方式 |
8. 框架建构:城市职业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理论阐释 |
8.1 对身体美的追求是女性的权利:健身健美体育的提出 |
8.1.1 女性的权利之一——对身体美的追求,权利的张扬 |
8.1.2 社会对女性身体美要求——健身健美体育中健力美乐的关系 |
8.1.3 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要义与分类 |
8.2 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基本特征 |
8.2.1 整体健康性 |
8.2.2 体态优美性 |
8.2.3 身心愉悦性 |
8.2.4 科学全面性 |
8.2.5 形式多样性 |
8.3 女性健身健美体育的发展 |
8.3.1 发展的理论构建 |
8.3.2 发展的现实可能 |
8.3.3 发展的制约 |
9. 理性回归:健身健美体育文化的培育 |
9.1 走向未来的女性身体美 |
9.1.1 女性身体审美的记忆——作为异己的存在 |
9.1.2 主体意识的萌动——女性身体审美文化的颠覆 |
9.1.3 重建“美丽”——健身健美体育的呼唤 |
9.1.4 健康、美丽、快乐、活力与健身健美体育的互动 |
9.2 女性健身健美体育文化的培育 |
9.2.1 可能性 |
9.2.2 艰巨性 |
9.2.3 现实途径 |
9.3 女性身体美走向 |
9.3.1 女性身体审美更加理性 |
9.3.2 女性身体美的形式更加多样 |
9.3.3 女性健身健美方式更加科学 |
10. 结论 |
致谢 |
主要中文引用文献 |
主要英文参考文献 |
附件一:专家访谈提纲 |
附件二:城市职业女性、女大学生访谈提纲 |
附件三:城市职业男性访谈提纲 |
附件四:健身美体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附件五:退休职业女性访谈提纲 |
附件六:城市职业女性调查问卷 |
附件七:女大学生问卷(准职业女性) |
附件八:专家名单一览表 |
附件九:《城市职业女性健身美体研究深访案例档案》 |
附件十:其他深度受访者基本情况一览 |
附件十一:教育经历与科研简况 |
博士就读期间科研简况 |
(6)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 ——基于若干报刊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导言 |
一、学术史回顾 |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三、研究方法及材料收集 |
第一章 善待身体的新动向 |
第一节 冶容新观 |
一、由缠足到天足的转变 |
二、西医整容的推介与失败 |
三、自然美与修饰美的交织 |
第二节 敏感部位的调护 |
一、对月经保健品的解读 |
二、女性对月经的自我关怀 |
三、性病的监视与治疗 |
第三节 亲自哺乳的倡导—乳房功能回归自然 |
一、倡议妇女亲自哺乳 |
二、乳母的“新出路” |
三、代乳品的流行 |
第二章 分娩场域的生命拯救 |
第一节 传统接生法的困境 |
一、稳婆接生伤亡受到的责难 |
二、中医界的回应及改造稳婆 |
第二节 新式接生法的登场 |
一、西医解决难产的相关报道 |
二、剖腹产的应用与推广 |
第三节 中西医的接驳 |
一、西医接生法的“取”和“舍” |
二、女性宜习医论 |
第三章 关注女性身体健康的专门场所—女子医院的出现 |
第一节 女子医院的出现与发展 |
一、清末教会女子医院 |
二、华人自办女医院 |
第二节 女子医院的医生与诊疗分科 |
一、新式女医生的培养 |
二、分科的细化 |
第四章 追求健康的形体美 |
第一节 舆论对传统形体美的批判 |
一、瘦弱顽长有碍健康观 |
二、提倡新式的体魄美 |
第二节 女子体操与健美 |
一、女子学堂的体操课程 |
二、女子简易健身法的推广 |
三、时尚、休闲、运动三合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后记 |
(7)精神病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
1 |
2 |
第二章 |
1 |
2 |
3 |
4 |
5 |
6 |
第三章 |
1 |
2 |
3 |
4 |
5 |
6 |
第四章 |
1 |
2 |
3 |
4 |
5 |
6 |
7 |
A |
B |
C |
8 |
9 |
10 |
11 |
12 |
尾声 |
(8)标准的主体是企业——安全卫生标准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人性化(论文提纲范文)
跨国企业正在利用不同标准要求的落差规避责任? |
标准的人文意义在于维护民众的权益 |
再积极的消费者也不可能成为标准化专家 |
编后: |
四、试问化妆品,是美容还是毁容(论文参考文献)
- [1]常见的面部炎症性皮肤病中医证候分析[D]. 赵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 [2]基于进化理论的时尚产品设计心理实证研究[D]. 汪哂秋. 湖南大学, 2017(06)
- [3]电视媒介在消费维权中的角色研究 ——以央视“3.15晚会”为例[D]. 魏焕.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 [4]基于信息诉求的身体语言设计研究[D]. 袁丹. 中央美术学院, 2014(08)
- [5]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 ——湖南长、株、潭职业女性的调查[D]. 杨斌.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6]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 ——基于若干报刊的考察[D]. 曾繁花. 暨南大学, 2011(10)
- [7]精神病院[J]. 陈然. 文学港, 2009(01)
- [8]标准的主体是企业——安全卫生标准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人性化[J]. 洪涛,杨超. 上海标准化, 2005(04)
- [9]试问化妆品,是美容还是毁容[J]. 倪青,张静红. 家庭中医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