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云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一、云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清明[1](2019)在《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园,一般是指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的产业园区。在我国,由政府主导的科技园区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其他类型科技园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参照。天河科技园是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其前身是1991年成立的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7年,广州市政府对高新区管理体制和地域范围进行调整,广州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更名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原广州天河高新区天河辖区部分成立天河科技园,奠定了当前园区规划格局。在天河科技园基础上,1999年成立广州天河软件园,2012年成立广州天河智慧城。天河科技园是华南地区软件企业最密集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业界曾有“北有中关村,南有天河软件园”之称,但在新一轮创新发展大潮中,园区面临着诸多体制机制问题,如管理机构地位与职能不匹配、缺少相应审批权限、与属地天河区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关系不畅、选人用人缺乏相应自主权、内部管理制度滞后、工作机制创新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造成园区突破性创新创业成果不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下降,发展面临瓶颈。本文以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天河科技园发展历程、管理体制变迁及现存问题开展分析研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借鉴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国内外同类型科技园区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三元参与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等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提出改革和优化天河科技园体制机制的思路和对策,即通过强化天河科技园管委会的管理主体地位,合理授予相关行政权限,理顺与天河区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构建高效专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积极引入多元参与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破除其体制机制障碍。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需要上下联动、持续推动,既需要上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天河科技园管委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实施相关具体措施,不断探索创新,使园区走上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樊贵莲[2](2018)在《面向产业集群创新的多维邻近协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产业集群作为创新的重要载体,具有比单个企业更多潜在的创新优势。这种优势与集群天然的地理邻近有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集群都欣欣向荣,不同产业集群的创新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单纯从地理邻近的优势很难对此做出解释。创新是一个空间和非空间因素的复杂联合,集群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受地理邻近的影响,还与认知邻近、制度邻近有关。只有通过扩大邻近的概念,分析多种邻近的作用才可能对集群创新有更深刻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探讨地理邻近、认知邻近等多种邻近对创新的影响,但大多是分别研究不同邻近的作用,尚没有充分的理论涉及邻近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以及动态性。而在实践中,各种邻近对于集群创新总是共同并且动态地发生作用的。因此,研究多维邻近如何协同作用于产业集群创新具有更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知识管理等相关理论,采用多案例研究、层次回归分析、系统动力学等方法,以“多维邻近如何协同作用于产业集群创新”为核心问题,以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为基本逻辑,构建了多维邻近协同作用于产业集群创新的分析框架,深入具体地分析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路径与机制,并从产业集群演化的不同阶段、多维邻近的不同组合两个角度探讨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及观点如下:(1)构建了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分析框架。在辨识并界定产业集群多维邻近,即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邻近势能的概念,建立起集群多维邻近——邻近势能——创新动能——集群创新的分析框架,即在集群这样一个“创新场”中,集群主体间的多维邻近产生了强大的邻近势能,在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邻近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创新动能的增加提升了集群的创新能力和创新速度,进而促进集群创新。(2)深入剖析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路径和机制。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调查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逐级编码,提炼出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三条路径:直接作用路径、间接作用路径、外部作用路径。同时,揭示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地理邻近、认知邻近、制度邻近彼此独立而又密切联系,以不同的方式贡献于集群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知识转移。其中,地理邻近是使能因素,是集群创新的加速机制;认知邻近是桥接因素,是集群创新的核心传导机制;制度邻近是环境因素,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协调机制。这三种邻近相互补充、相互加强,协同促进集群创新。地理邻近伴随制度邻近,使集群中认知邻近的主体能够更有效地处理他们的相似性,实现更大程度的结合,使认知邻近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3)基于产业集群演进的不同阶段,探讨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动态变化。选取237个研究样本,首先采用曲线拟合、动态聚类方法进行阶段划分,然后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样本分别进行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集群形成期,地理邻近发挥主导作用;在成长期,认知邻近起主导作用;在成熟再造期,制度邻近起主导作用。另外,创新活动支持力度对多维邻近与集群不同阶段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4)研究了多维邻近的各种不同组合对集群创新的影响。通过深入细致地分析多维邻近与集群创新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分别构建了地理邻近作用子系统、认知邻近作用子系统、制度邻近作用子系统,根据这三种邻近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总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设置多维邻近不同组合的多种情景模式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在适度范围内,任何一种邻近的提高都有利于集群创新绩效的增加,但超过某一界限即过度邻近会对集群创新绩效产生负影响,但这可以通过其它邻近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弥补。地理邻近和认知邻近的组合最有利于集群创新。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突破了仅从单一邻近维度难以完全解释集群创新的局限,将多维邻近的相互关联性和动态性纳入现有的研究框架,建构了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多维邻近影响集群创新的本质,即多维邻近的问题不是远近的问题,而是资源结构的问题;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不是资源集聚的问题,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其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产业集群建设和结构优化提供指导。政府管理部门在促进企业地理邻近的同时更要注重适度的认知邻近,而且应随着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地进行政策调整。从长期来看,应统筹考虑区域内产业间的相互关联性及地理邻近性,建立长期的产业共生计划。

李丽,李勇坚[3](2018)在《推动我国软件园区创新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软件园区集聚了大量的软件企业,已成为我国软件出口的主力,并占全国软件出口的比重已达到60%。本文总结了我国软件园区的各种类型,分析了我国软件园区经营情况与软件园区软件出口情况,分析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软件商业模式创新等对软件园区发展的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升软件园区竞争力的若干对策。

刘遹菡[4](2017)在《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出版产业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新兴文化产业,近年来一直是国家战略性的产业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当中明确提出要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集群,促进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而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孵化器与动力源。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我国基本已完成了全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布局,实现了 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的批复和运营。基地的发展不仅能够为数字出版以及整个出版产业带来文化创意和技术上的创新和平台,还能够将基地周边所有数字出版的上下游企业进行有效聚集和联动,实现集群化发展。因此,本文以全国14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为研究主体,以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竞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与演进、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开展深入探讨和分析。在基础理论以及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构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数据收集和导入,实现对基地运行绩效的横向和纵向测评。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利用文献分析法从产业集群以及出版基地两个方面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同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章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竞合理论、知识溢出理论等为接下来的研究构建好理论基础。第三章从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方式、演进动因和发展现状三个方面来挖掘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和演进的进程。通过分析发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形成有自组织、他组织以及混合组织三种不同方式。并且目前为止,基地在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经过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几个不同的阶段,且目前各个基地处于的演进阶段各不相同。技术、市场、政府行为、人文和人才因素是推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演进的最主要的五个因素。另外,通过基地布局、基地构成情况以及经济规模能够较为清晰的了解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现状。第四章从构成主体、主体间关联互动以及组织形态三个方面探讨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组织结构。全国14个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组织形态各不相同,分为无核心、多层次单核心、单层次多核心以及多层次混合四种组织形态。基地的主体由核心层和辅助层构成,核心层指的是开展数字出版产业业务的企业,辅助层则包括了政府及相关公共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和公共服务平台。各主体之间通过各种不同的连接方式共同参与到基地的运行当中,推动基地的整体发展。第五章分析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作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产业集群的三大运行机制,分别为协同创新机制、竞合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基地的协同创新主要由基于IP、基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以及基于产学研的三种创新形式构成,是基地得以发展迅速的主要推动力。另外,竞合机制将基地内的主体全部链接起来,以横向产业链中互补而形成的竞争为主导的竞合以及以纵向产业链中互补的合作为主导的竞合两种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以及风险共同承担,以达到共同开拓和占领市场,实现共赢的目的。而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的存在则是加速知识和技术在基地范围内的流通,促使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能力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快速创新,能够让基地拥有作为集群形式发展的独有优势。基地中知识溢出的主体主要是基地中的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用户,通过主动、被动以及非正式溢出三种形式产生知识流通和溢出。同时,知识溢出的主体也是进行知识和技术学习的主要来源和途径。知识溢出和学习通过知识转移、知识转换和知识收获的循环过程来实现。第六章是对全国14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运行绩效进行的实证研究。首先确定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的技术路径,包括评价的目标与原则、评价思路和流程以及评价方法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基地的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在收集定量和定性数据之后,将其代入指标体系,得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的测度和评估。一是通过4个二级模块的不同得分,能够分析出各个基地在不同模块的优势和劣势的横向测评结果;二是可以得出14个基地运行绩效的整体排名并且将其划分为绩效极高、较高、中等、较低和极低五个不同梯度的纵向测评结果。第七章是本文的总结与展望。简要陈述和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另外指出本研究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对未来的延伸研究进行展望。

肖慧[5](2017)在《大城市中心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演变机制研究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理论上产业集群是一种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企业集中分布的有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目前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创新中心。但众多产业集群发展实践显示并非所有的地区都具有能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而且集群都具有相同的有效性。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都会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形成各具特色的演变规律,因此产业集群的演变机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本文以广州市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为例,探讨大城市中心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演变机制。基于样本区三次经济普查数据,从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规模、构成、空间分布、集聚特征、集群效率等角度进行集群演变特征的分析。首先采用空间自相关与时空扫描统计量分析方法测算出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变特征:(1)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和时间特征,集群主要位于天河区中南部地区的天河CBD范围内,总体集聚时段是1995—2013年;(2)集群的地域范围总体上从天河区的西南部地区往中部和东南部方向延伸,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集群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张并成连片式发展,同时集群的集聚趋势也不断增强。其次,在对集群规模、集群构成、企业密度的演变情况分析上:(1)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软件企业数量增长最快;(2)集群以软件开发行业为主,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行业的比重增长最快;集群以小微型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其中微型企业与私营企业的比重不断上升;(3)集群的企业密度不断提高,早期形成集群的地区年均增长率较低,而集群延伸扩张方向上的地区年均增长率较高。再者,在软件产业集群识别的基础上,利用DEA模型对集群效率进行测算,并从企业大小、所有制形式等方面引入空间回归模型对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企业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软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效率比集群外的效率高,而且集群内外效率差距不断拉大,集群内效率存在不断提升的趋势;(2)软件产业集群的企业效率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企业规模是主导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企业效率的核心要素,企业大小、所有制形式与企业成立时间共同作用于企业效率。最后,在对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同时,结合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实际发展情况总结出影响集群演变的不同因素,并从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两个角度具体分析影响因素对集群演变的作用机理,试图探讨出集群的演变机制。本文得出: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变是微观机制与宏观机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微观机制中,市场需求是本质驱动力,技术创新是核心力量,人才要素与资金要素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宏观机制方面,专业化分工是集群发展的根本原因,政府政策为集群发展提供重要的引导作用,集群内各利益主体的协同共生是重要的支撑力量,与外部软件产业集群的协作竞争关系并存。

孙继伟,巫景飞[6](2010)在《经济转型中软件园开发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对4个案例的分析,得到我国经济转型中软件园开发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为:政商关系、主业与定位、土地性质与房产用途、软件产业与房地产双重时机、资金筹集与运用等。政商关系不仅是政府主导型软件园开发企业的首要成功因素,也是官助民办型和企业主导型软件园开发企业的首要成功因素。经济转型中的软件园开发企业要想把5个关键成功因素应用自如,一方面应培育自身的关系能力、市场能力、机会能力三重复合型核心能力;另一方面应根据所处的阶段而调整策略的重点:启动阶段的重点是借势,成长阶段的重点是明道,成熟阶段的重点是优术。

张伟[7](2010)在《长沙软件园:风景这边独好》文中研究表明长沙是一座古城,在其人文经典——有着“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称的岳麓书院门楣两旁,华夏先贤铭刻下了一副久远而意味深长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进入新经济时代,当诞生于美国硅谷、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敲开古城的城门,古老的长沙以超越时空的智慧揽其入怀?

张文,潘晓佳[8](2009)在《南京着力打造建设中国软件名城——走访南京软件“两园五基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上半年。南京市软件及服务外包迅速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发展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据统计,上半年南京市软件业务收入完成283.39亿元,比去年同期191.2亿元增长48.2%;软件外包服务业务收入为8.21亿元,比去年同期3.21亿增长155.76%,列江苏省第一。目前。南京市共认定软件企业724家,认定软件产品3398个,继续保持江苏省领先地位。软件业日益成为南京市调整产业结构、快速发展的"绿色引擎"。此外,南京市软件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推进。2009年1-6月各软件产业基地共引进软件企业163家,总投资20亿元。各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2009年上半年新增软件产业建筑面积40.6万平方米以上。可以说,"软件外包与服务"的概念在今年的南京炙手可热。3月份。南京市"喊"出了提速三年后初步建成中国软件名城的口号。鼓楼区、玄武区、江宁区、浦口区和雨花台区五大软件产业基地纷纷瞄准这块"绿地",各地方政府大力投资,众多软件园区、软件基地建设遍地开花。特别是位于玄武区的"江苏软件园"及浦口区的"南京软件园",更是借力发势,取得了骄人成果。夏末,《长三角》杂志走访了南京软件的"两园五基地"。

云南软件园管理办公室[9](2008)在《大力推进软件基地建设 促进云南信息产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软件园组建于1998年12月,其前身为昆明高新软件园,是云南省第一个培育软件技术企业、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2000年12月,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成为西部地区继成都西部软件园、西安软件园之后被认定的第三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全国34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之一。

曲会,郭娟[10](2007)在《火炬软件产业基地:行走在创新大道上》文中研究表明软件产业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日益凸显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应运而生。 11年里,32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在科技部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基地自身的积极努力下,始终?

二、云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科技园区的概念
        2.1.2 管理体制的概念
    2.2 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构成
        2.2.1 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主体构成
        2.2.2 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要素构成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三元参与理论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的演变、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功能定位及管理体制
        3.1.1 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科技园区的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
    3.2 天河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3.3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的演变
        3.3.1 领导体制的演变
        3.3.2 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演变
        3.3.3 管理权限与法律制度的演变
    3.4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的现状
        3.4.1 天河科技园的领导体制、管理权限及法律制度
        3.4.2 天河科技园的管理机构及其组织结构
        3.4.3 天河科技园“一区多园”的运行机制
    3.5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6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其他科技园区管理体制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科技园区的经验
        4.1.1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
        4.1.2 日本筑波科学城
    4.2 国内其它科技园区的经验
        4.2.1 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
        4.2.2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4.2.3 香港科技园
    4.3 对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和完善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5.1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与基本原则
        5.1.1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5.1.2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5.1.3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5.2 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措施
        5.2.1 明确天河科技园管委会的法律地位
        5.2.2 强化天河科技园管委会的管理主体作用
        5.2.3 理顺天河科技园管委会与天河区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5.2.4 构建高效专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2.5 打造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5.2.6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服务人才队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2)面向产业集群创新的多维邻近协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产业集群是创新的重要载体
        1.1.2 不同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呈现明显差异
        1.1.3 邻近研究视角的兴起及现有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业集群理论
        2.1.2 新经济地理理论
        2.1.3 创新网络理论
        2.1.4 知识管理理论
    2.2 邻近与创新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2 邻近与合作创新
        2.2.3 邻近与知识溢出
        2.2.4 邻近与创新网络
    2.3 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2.3.1 知识溢出与集群创新
        2.3.2 网络特征与集群创新
        2.3.3 环境因素与集群创新
        2.3.4 竞合关系与集群创新
    2.4 多维邻近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综述
        2.4.1 产业集群的邻近问题
        2.4.2 单一或多维邻近与集群创新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作用的分析框架
    3.1 产业集群创新相关概念界定
        3.1.1 产业集群
        3.1.2 产业集群创新
        3.1.4 产业集群创新绩效
    3.2 产业集群多维邻近辨析
        3.2.1 现有关于多维邻近的不同理解
        3.2.2 对多维邻近的重新认识
        3.2.3 多维邻近的特点
        3.2.4 产业集群多维邻近界定
    3.3 邻近势能概念的提出
        3.3.1 邻近势能的概念
        3.3.2 邻近势能的性质
    3.4 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协同作用框架构建
        3.4.1 多维邻近形成邻近势能
        3.4.2 邻近势能转化为创新动能
        3.4.3 创新动能转化为创新绩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维邻近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路径与机制
    4.1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取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及背景介绍
    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1 数据收集
        4.2.2 数据处理
    4.3 研究发现
        4.3.1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直接作用路径
        4.3.2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间接作用路径
        4.3.3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外部作用路径
        4.3.4 三种邻近在集群创新中的不同角色
        4.3.5 三种邻近协同促进集群创新的机制
    4.4 结果讨论
        4.4.1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路径
        4.4.2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协同作用机制
    4.5 主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集群不同阶段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5.1 产业集群演化阶段的划分
    5.2 基于集群演化阶段的多维邻近与创新绩效的时变关系
        5.2.1 研究假设
        5.2.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3 变量设定及测度指标选取
        5.2.4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5.3 结果讨论
        5.3.1 创新活动支持力度的调节作用
        5.3.2 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
    5.4 主要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维邻近不同组合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6.1 基于多维邻近协同作用的产业集群创新sd模型构建
        6.1.1 问题界定
        6.1.2 单一邻近与产业集群创新子系统
        6.1.3 多维邻近与产业集群创新总系统
        6.1.4 模型变量与方程构建
        6.1.5 模型有效性检验
    6.2 仿真模拟与结果分析
        6.2.1 单一邻近变化模式
        6.2.2 两种邻近组合变化模式
        6.2.3 三种邻近组合变化模式
    6.3 结果讨论
        6.3.1 过度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6.3.2 不同邻近之间的弥补作用
        6.3.3 不同组合模式对集群创新的影响
    6.4 主要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基于邻近视角的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7.2.1 根据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政策
        7.2.2 注重各种邻近的协同作用
        7.2.3 建立长期的产业共生计划
    7.3 研究局限与不足
    7.4 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
        1.1.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
    1.2 研究综述
        1.2.1 产业集群研究
        1.2.2 出版产业基地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1.1 规模经济理论
        2.1.2 工业区位论
        2.1.3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2.1.4 增长极理论
        2.1.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1.6 GEM因素模型
    2.2 社会经济网络理论
    2.3 知识溢出理论
    2.4 竞合理论
    2.5 小结
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与演进
    3.1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和演进动因
        3.1.1 技术因素
        3.1.2 市场因素
        3.1.3 政府因素
        3.1.4 人才因素
        3.1.5 人文因素
    3.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形成方式
        3.2.1 自组织方式
        3.2.2 他组织方式
        3.2.3 混合组织方式
    3.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演进历程
        3.3.1 萌芽阶段
        3.3.2 形成阶段
        3.3.3 成长阶段
        3.3.4 成熟阶段
    3.4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现状
        3.4.1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布局
        3.4.2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构成方式
        3.4.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经济规模
4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组织结构
    4.1 基地主体
        4.1.1 核心层主体
        4.1.2 辅助层主体
    4.2 主体间关联互动
        4.2.1 基地企业之间互动
        4.2.2 政府与基地之间互动
        4.2.3 高校、科研院所与基地之间互动
    4.3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组织形态
        4.3.1 无核心组织形态
        4.3.2 多层次单核心组织形态
        4.3.3 单层次多核心组织形态
        4.3.4 多层次混合形态
5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机制
    5.1 基地运行机制概述
    5.2 协同创新机制
        5.2.1 协同创新机制的内涵
        5.2.2 协同创新的动力
        5.2.3 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
    5.3 竞合机制
        5.3.1 竞合的内涵
        5.3.2 以竞争为主导的竞合
        5.3.3 以合作为主导的竞合
    5.4 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
        5.4.1 知识溢出与学习机制的内涵
        5.4.2 知识溢出主体分析
        5.4.3 基地知识溢出的过程和机理
        5.4.4 基地知识溢出与学习的形式
6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运行绩效
    6.1 基地运行绩效及其评估的意义与功能
    6.2 构建运行绩效评价体系
        6.2.1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确定
        6.2.2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立
        6.2.3 基地运行绩效评价模型
    6.3 基地运行绩效评价过程与结果
        6.3.1 评价过程
        6.3.2 评价结果分析
    6.4 小结
7 总结与讨论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之处
    7.3 本文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大城市中心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演变机制研究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数据来源
        1.3.5 研究区域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集聚与集群
    2.2 产业集群的研究综述
        2.2.1 产业集群定量辨识方法
        2.2.2 衡量产业地理集聚的方法
    2.3 产业集群演变机制的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集聚区识别
    3.1 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
        3.1.1 我国软件产业的规模与构成
        3.1.2 我国软件产业的空间分布
        3.1.3 我国软件产业集聚区的识别
    3.2 广东省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
        3.2.1 广东省软件产业的规模与构成
        3.2.2 广东省软件产业的空间分布
        3.2.3 广东省软件产业集聚区的识别
    3.3 广州市软件产业的发展状况
        3.3.1 广州市软件产业的规模与构成
        3.3.2 广州市软件产业的空间分布
        3.3.3 广州市软件产业集聚区的识别
    3.4 天河区软件产业的基本情况
        3.4.1 天河区软件产业的规模
        3.4.2 天河区软件产业的构成
        3.4.3 天河区软件产业的空间分布
第四章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分析
    4.1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识别
        4.1.1 识别方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
        4.1.2 识别结果——软件产业集群
    4.2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分析
        4.2.1 软件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
        4.2.2 软件产业集群的规模特征
        4.2.3 软件产业集群的构成特征
    4.3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效率特征分析
        4.3.1 效率测算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
        4.3.2 软件产业集群的效率测算
        4.3.3 软件产业集群的效率特征
第五章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演变特征
    5.1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演变
        5.1.1 软件产业集群的空间演变
        5.1.2 软件产业集群的规模演变
        5.1.3 软件产业集群的构成演变
        5.1.4 软件产业集群的企业密度演变
    5.2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变
        5.2.1 时空演变测算方法——时空扫描统计量
        5.2.2 时空演变测算结果分析
    5.3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效率演变
        5.3.1 软件产业集群的效率测算
        5.3.2 软件产业集群的效率演变分析
        5.3.3 软件产业集群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5.4.1 集群范围不断扩张,集聚趋势不断增强
        5.4.2 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密度不断提高
        5.4.3 集群内效率优于集群外效率,内外效率差距不断拉大
第六章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演变机制
    6.1 产业集群演变的影响因素
    6.2 天河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演变机制
        6.2.1 微观机制
        6.2.2 宏观机制
        6.2.3 演变机制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基本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着
致谢
附录一

四、云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天河科技园管理体制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D]. 张清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2]面向产业集群创新的多维邻近协同作用研究[D]. 樊贵莲. 山西财经大学, 2018(05)
  • [3]推动我国软件园区创新发展[J]. 李丽,李勇坚. 全球化, 2018(04)
  • [4]产业集群视野下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研究[D]. 刘遹菡. 武汉大学, 2017(02)
  • [5]大城市中心区软件产业集群的演变机制研究 ——以广州市天河区为例[D]. 肖慧. 广州大学, 2017(02)
  • [6]经济转型中软件园开发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基于多案例的比较研究[J]. 孙继伟,巫景飞.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3)
  • [7]长沙软件园:风景这边独好[N]. 张伟.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10
  • [8]南京着力打造建设中国软件名城——走访南京软件“两园五基地”[J]. 张文,潘晓佳. 长三角, 2009(09)
  • [9]大力推进软件基地建设 促进云南信息产业发展[J]. 云南软件园管理办公室. 中国科技产业, 2008(10)
  • [10]火炬软件产业基地:行走在创新大道上[N]. 曲会,郭娟.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2007

标签:;  ;  ;  ;  ;  

云南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