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新时期高校的勤工助学(论文文献综述)
施拯[1](2019)在《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服务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为宝贵的资源。做出政策调整以合理吸收和利用留学生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对提高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符合国际化开放经济的发展趋势,能够带来显着经济效益的同时,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增强就业人口国际化比例、提升中国毕业生国际竞争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其健康发展也将对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促进作用。本文上海市为例,一方面对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就业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并利用权威数据对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引进就业的直接效果进行客观描述,着重对上海市实施“两证合一”、推出《关于外籍高校毕业生来沪工作办理工作许可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新举措后外国留学生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将外国留学生在华工作形式细分为就业、自主创业和实习三类,从这三个角度系统而全面的阐明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在就业、自主创业和实习时实际遇到的问题。在华外国留学生就业管理制度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求创造更完善的法律和政策环境,机制的顺利实施亦需要立法部门、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留学生群体、高校和企业等多方面共同配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与修正,从而达到让外国留学生中的优秀人才留在我国的目的。
杨秋玲[2](2019)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贫困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复杂社会现象,它既包括绝对贫困下的收入贫困,又包括相对贫困下的发展贫困和能力贫困。受家庭经济因素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发展等领域缺少必要的物质支撑,常面临着经济、学业、心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困境。近年来,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体系日渐完善。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学业帮扶、就业指导、能力拓展等方面。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贫困大学生之间也存在着隔阂。因此,研究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路径,是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忽视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忽视提高自我救助能力、忽视考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贫困大学生群体“标签化”问题严重;三是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法不够多样、教育方式不够灵活;四是贫困大学生认定精准度不够高、资助力度不够大、贫困大学生群体内部差距大、能力培养不够完善;五是工作队伍数量不够、综合素质不高、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六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不高,其跟踪反馈不完善。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路径选择,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要始终将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分类指导原则、系统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五大原则贯穿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注重贫困大学生教育内容与方法,强化贫困大学生经济解困,突出贫困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刘梅[3](2018)在《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基于农林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分析》文中指出大学生勤工助学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其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高校和大学生的重视。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重要内涵入手,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原因以及形式,指出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对创业素质养成的推动作用,优化勤工助学平台,努力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
赵正桥,胡雨薇,马佳文[4](2018)在《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政策的回应。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高校作为人才、科技、创新的高度集中地,不但应该在精准扶贫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在"精准扶贫"政策中吸收营养,更应该和国家扶贫开发中的精准扶贫思想相结合。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以精准扶贫作为指导思想,从中吸取经验,用精准扶贫的思想来指导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以期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和我国的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杨传民[5](2016)在《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模式的探析》文中指出新时期,高校后勤勤工助学工作可通过产学研结合这一模式实现学生经济解困与思想解困,达成协同育人与互助发展之目的。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模式具有现实必要性和育人的可行性。
胡玉翠,刘娜娜[6](2016)在《新形势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运行机制探索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其在我国高校育人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提出完善勤工助学工作运行机制应注意的六个方面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架构和运作机制。
林子鸿[7](2015)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 ——以福建S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对缓解家庭经济学生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资助上仍然存在政策滞后、组织实施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笔者通过了问卷调查和经验分析等方法对发展性资助进行梳理和总结,着力解决发展性资助实施的矛盾与难点,为我们进一步推进发展性资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部分,阐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问题的缘起,明确了有关本文已形成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研究的意义和工作的基础;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等作为实施发展性资助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特别是发展性资助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总结与评述;第四部分,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情况和资助体系组成部分;第五部分,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进行原因分析;第六部分,介绍了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有效举措,并对其有益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七部分,明确了发展性资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并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努力方向。
曹楠楠[8](2014)在《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高校肩负着传播知识、传授技能和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而如何做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和谐发展,也关系每一个贫困家庭的稳定。本文对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继续进行剖析,提出了解决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建议,以期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
欧嘉烟[9](2014)在《浅议构建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新模式》文中研究说明勤工助学依托高校这个平台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勤工助学工作应当树立新理念,规范管理,提高认识和能力扶持构建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新模式,以更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
袁雨茜[10](2014)在《高校助困理念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助困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困工作包括经济(物质)资助和精神(心理)援助两个方面。就经济(物质)方面而言,助困工作不仅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失去求学机会,还要缓解其在求学期间生活和学习费用不足的压力;就精神(心理)援助方面而言,通过助困,既要教会学生懂得接受、懂得感恩,更要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奋发向上,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因此,高校助困工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本文认为,当下我国针对高校贫困生已经建成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资助体系,包括“奖、贷、助、勤、补、减”,使贫困学生上得起学并解决基本生活困难,能够专心于学业。但是,高校助困工作中尚存在着助困理念与助困效果不完全吻合的现象,助困工作中重经济(物质)资助、轻精神(心理)援助的情况比较普遍。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比别的学生需要克服更多心理压力,因此,在建立起较系统的经济(物质)助困体系以后,高校助困工作方式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加强对贫困生的精神援助,应成为当下助困工作的关注点。本文以我国建国以来高校助困工作历史为线索,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问卷,探究高校不同历史时期助困理念的形成与演变以及当前助困工作的困境,提出了以人为本理念下,从高校的顶层设计、优化助困机制、重视实践教育、营造人文关怀氛围四个方面推进助困工作发展,以达到助困理念与助困效果的双向平衡,促进贫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浅议新时期高校的勤工助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新时期高校的勤工助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服务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管理理论概述 |
2.1 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的内涵 |
2.1.1 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管理相关概念 |
2.1.2 留学生与人才的关系 |
2.2 外国留学生人才引进机制构建的理论依据 |
2.2.1 推拉理论 |
2.2.2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就业管理现状与政策情况 |
3.1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就业管理现状 |
3.1.1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情况 |
3.1.2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就业情况 |
3.2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就业管理政策情况 |
3.2.1 外国留学生就业管理政策的主要历史发展 |
3.2.2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就业管理现阶段主要政策 |
第四章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管理研究分析 |
4.1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访谈设计及分析 |
4.1.1 访谈设计 |
4.1.2 访谈结果分析 |
4.2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调查问卷设计及分析 |
4.2.1 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意愿 |
4.2.2 外国留学生专业对口情况 |
4.2.3 外国留学生与我国学生竞争力对比 |
4.2.4 外国留学生对在华就业政策了解情况 |
4.3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人才引进发展存在的不足 |
4.3.1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实习难度大 |
4.3.2 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
4.3.3 企业招聘外国留学生经验不足 |
第五章 其他国家的经验做法及借鉴作用 |
5.1 其他国家的做法及利弊分析 |
5.1.1 美国吸引留学生就业的做法 |
5.1.2 日本吸引留学生就业的做法 |
5.1.3 印度吸引留学生就业的做法 |
5.2 上述国家的经验做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六章 完善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管理制度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外国留学生就业机制 |
6.1.1 制定重点专业清单 |
6.1.2 延长在华合法居留许可 |
6.1.3 学企校共同承担非法就业法律责任 |
6.2 引导外国留学生参与实习、创新创业 |
6.2.1 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
6.2.2 细化外国留学生实习政策规定 |
6.2.3 建立外国留学生创业机制 |
6.3 加强信息共享及政策宣传 |
6.3.1 各部门共享数据统一管理 |
6.3.2 加强外国留学生就业管理政策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问卷调查法 |
(三) 综合分析法 |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
(一) 贫困 |
(二) 贫困大学生 |
(三)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二、贫困大学生的困境表现 |
(一) 经济困难 |
(二) 心理困难 |
(三) 学业困难 |
(四) 能力困难 |
(五) 情感困难 |
三、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
(一) 针对性原则 |
(二) 实用性原则 |
(三) 分类指导原则 |
(四) 系统性原则 |
(五) 平等性原则 |
第二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分析 |
(一)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情况 |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
(二) 忽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
(三)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完善 |
(四) 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不完善 |
(五)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
(六)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跟踪反馈不完善 |
第三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 |
一、改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 |
(一) 拓宽贫困大学生受助资金来源渠道 |
(二) 提高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公平性和精准性 |
(三) 加大资助力度缩小内部经济差距 |
(四) 注重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隐私性保护 |
二、突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 |
(一) 引导贫困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
(二) 引导贫困大学生及时自我调节,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
(三)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学习技能能力 |
(四) 为贫困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高人际交往与就业能力 |
三、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一)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面性 |
(二)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
四、重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 |
(一) 严格坚持准入机制,提高队伍专业化 |
(二) 强化培养晋升机制,增强职业认同感 |
(三) 注重奖励激励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制 |
五、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建设 |
(一) 健全物质道德能力激励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
(二) 健全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融合育人机制 |
(三) 健全档案动态管理及受助资金使用跟踪调查机制 |
(四) 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基于农林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原因分析 |
(一) 以经济收入为主线, 确保顺利完成学业 |
(二) 以专业知识为主线, 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三) 以素质能力为主线, 寻求自身新的发展 |
二、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新特性 |
(一) 依托专业背景, 将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 |
(二) 导师制创业指导, 勤工助学和学业发展有保障 |
三、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
(一) 创业教育主体单一化 |
(二) 创业教育师资薄弱化 |
(三) 创业教育形式理论化 |
四、农林职业院校大学生勤工助学对创业素质养成的推动作用 |
(一) 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 |
(二) 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
(三) 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
(四) 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切入 |
五、农林职业院校勤工助学的创业教育功能优化措施 |
(一) 完善勤工助学政策, 加强大学生创业引导 |
(二) 整合勤工助学平台, 拓宽大学生创业思路 |
(三)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 |
(4)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及其对高校扶贫工作的指导意义 |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
(一) 识别工作模糊 |
(二) 扶贫模式单一 |
1. 以直接的经济资助为主 |
2. 勤工助学岗位存在不足 |
3. 缺乏对贫困生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
(三) 缺乏精神扶贫 |
(四) 以输血式扶贫为主, 缺乏贫困生的参与性 |
三、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路径 |
(一) 精确识别 |
1. 建立精准识别机制, 实行动态管理 |
2. 认定工作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 |
3. 认定工作与学生“一卡通”使用情况相结合 |
(二) 精确帮扶 |
1. 从单一的资助模式向混合型资助模式转变 |
2. 从注重物质帮扶到注重物质精神并举方向转变 |
3. 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
(三) 精准管理 |
1. 扶贫信息管理 |
2. 扶贫资金管理 |
3. 扶贫绩效管理 |
(四) 社会工作助力高校精准扶贫 |
1. 丰富理论研究 |
2. 链接整合多方面资源 |
3. 巩固脱贫成果 |
四、结束语 |
(5)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模式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模式的意义 |
(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
(二)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新模式有利于高校的发展 |
(三)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新模式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
二、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模式的可行性 |
(一)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为新型勤工助学模式保驾护航 |
(二)全国各地勇于尝试产学研后勤助学之路 |
三、构建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模式的实施要点 |
(一)确立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体系 |
(二)制定健全的产学研结合的后勤勤工助学机制 |
(三)建立科学的产学研结合的勤工助学基地 |
(6)新形势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运行机制探索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
(一)校内岗位有限,层次偏低,形式单一 |
(二)校外岗位分散多样,屡遭侵权 |
(三)岗位需求与学生需求信息不对称 |
(四)定位不准,重经济帮扶,轻精神帮扶 |
(五)社会各层重视不够,管理体制不尽合理 |
(六)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阻碍勤工助学的健康发展 |
二、新形势下完善勤工助学工作运行机制应注意的方面 |
(一)转变观念,注重精神帮扶,以育人为主 |
(二)拓宽渠道,注重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
(三)促进勤工助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
(四)成立专门部门,加强培训和指导 |
(五)充分利用微信等现代传播手段,实时推送信息 |
(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自主运营 |
三、高校勤工助学运营系统运作机制的探索与构想 |
(7)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 ——以福建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开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发展性资助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一节 国外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内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研究 |
第三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现状分析 |
第二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组成部分 |
第三节 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 |
第四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施效果 |
第四章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存在问题 |
第二节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国内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内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经验借鉴 |
第二节 国内部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启示 |
第六章 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发展性资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第二节 发展性资助构建体系的具体措施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1 关于家庭经济困难资助问题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现状 |
二、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现行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法律不够完善。 |
2. 勤工俭学的管理模式不够健全。 |
三、解决大学生勤工俭学问题的措施 |
1. 完善大学生勤工俭学相关法律。 |
2. 勤工助学的管理和考核。 |
3. 健全勤工俭学的管理模式。 |
(9)浅议构建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新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现状和存在不足 |
1. 岗位设置少, 信息渠道有待拓宽 |
2. 认识侧重济困, 忽视育人功能 |
3. 勤工助学的负面效应不断凸显 |
二、树立新理念, 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发展 |
1. 勤工助学与思想育人并重———筑梦 |
2. 勤工助学与精神扶志并举———励志 |
3. 勤工助学与心理帮扶结合———铸人 |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勤工助学育人新模式, 充分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
1. 规范管理, 完善管理过程 |
2. 提高认识, 引导学生自立自强 |
3. 能力扶持,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
(10)高校助困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难点、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高校助困的产生及发展 |
第一节 高校贫困学生的产生及界定 |
一、 高校贫困学生的产生 |
二、 高校贫困学生的界定 |
第二节 高校贫困学生阶段特点 |
一、 新中国成立时期的贫困学生发展特点 |
二、 改革开放初期的贫困学生特点 |
三、 进入 21 世纪贫困学生的发展特点 |
第三节 国内高校助困模式的发展演变历程 |
一、 形成阶段:人民助学金(1952-1983) |
二、 改革阶段:奖学金、助学金并存(1983-1986) |
三、 调整阶段:奖学金、贷学金并存(1987-1998) |
四、 成熟阶段: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资助(1999-2007) |
五、 完善阶段: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体的新型资助模式(2007-至今) |
第四节 我国高校助困理念的演变 |
一、 “人力资本”理念 |
二、 “教育成本分担”理念 |
三、 “以人为本”理念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助困工作现状 |
第一节 我国高校贫困学生基本状况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调查内容与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一、 调查结果 |
二、 助困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
三、 助困工作存在的消极现象 |
第四章 高校助困工作发展的困境 |
第一节 高校助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
一、 错把“目标”当“理念” |
二、 高校勤工助学普遍“重做事轻教育” |
三、 资助方式的“高曝光率”问题 |
四、 贫困学生个体心理失衡问题 |
五、 高校贫困学生的评定困难 |
六、 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要求与助困模式的矛盾冲突 |
第二节 高校助困工作问题原因分析 |
一、 理念与工作脱节,没有正确认识精神援助的重要性 |
二、 高校助困机制的不健全 |
三、 助困工作中育人功能的缺失 |
四、 社会关注与参与度低 |
第五章 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助困工作目标与途径 |
第一节 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助困工作的具体目标 |
一、 尊重学生的需求 |
二、 全面的人文关怀 |
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二节 以人为本理念具体目标下助困工作发展途径 |
一、 引入顶层设计,强化人文关怀 |
二、 优化高校助困机制,保障公平权益 |
三、 重视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发挥育人功能 |
四、 营造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氛围,关注精神需求 |
结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浅议新时期高校的勤工助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外国留学生在华就业服务管理创新研究[D]. 施拯.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D]. 杨秋玲. 扬州大学, 2019(02)
- [3]大学生勤工助学与创业素质养成教育研究——基于农林职业院校教育模式分析[J]. 刘梅. 现代交际, 2018(04)
- [4]精准扶贫视野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研究[J]. 赵正桥,胡雨薇,马佳文.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8(01)
- [5]产学研结合的高校后勤勤工助学模式的探析[J]. 杨传民.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6]新形势下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运行机制探索与分析[J]. 胡玉翠,刘娜娜. 统计与管理, 2016(03)
- [7]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体系研究 ——以福建S大学为例[D]. 林子鸿.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8]关于新时期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思考[J]. 曹楠楠.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23)
- [9]浅议构建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新模式[J]. 欧嘉烟.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 [10]高校助困理念研究[D]. 袁雨茜.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