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欢东油田压裂工艺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远英[1](2021)在《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压裂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分析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压裂废液的水质特征,采用絮凝沉降、离子去除、污泥调质等工艺处理压裂废液,开展预处理除油、絮凝剂优选、离子去除剂优选、石英过滤器适应性分析及参数优化、污泥调质剂优化等工作,实现了压裂废液处理后回注或回用的目标,并开展了现场应用。1.对絮凝剂种类及浓度进行优化筛选实验并经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浓度梯度的絮凝剂包括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Al2(SO4)3、Fe Cl3筛选实验,筛选出30%的PAC混凝效果最佳,实验处理后压裂废液含油从47mg/L下降到7.2mg/L以下,悬浮固体(SS)从182mg/L降至14mg/L以下。通过采用优选试剂方案处理后的10口井压裂废液水样含油均<10mg/L,SS(悬浮固体)<10mg/L,现场水质检测结果均达标。2.对离子去除剂和废液处理配方优化筛选试验并经过现场应用,结果表明:(1)将Na2CO3和NaOH的复配体系、Na2CO3、NaOH对Ca2+、Mg2+的去除效果做对比,优选出配比1000:800的复配体系不仅加药量和经济成本有效降低,且去除效果更优,对废液中腐蚀产物、悬浮物、微生物的去除能力也非常好。(2)对Fe3+的去除,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后文简写EDTA)和NaOH对Fe3+都有较好的去除能力,从经济性考虑,NaOH的加药量远低于EDTA和柠檬酸,成本也小很多,因此最终确定用NaOH钠作为Fe3+控制剂,其优选的加药量为120mg/L。(3)对B3+离子的去除,采用不同配比的三乙醇胺和葡萄糖对处理后压裂废液进行处理后配胶试验,考虑成本等问题选用三乙醇胺和葡萄糖复配比2:8,最佳加药量为20mg/L。优化后的压裂废液处理剂配方为30%PAC(1200mg/L)+分子量为1200的CPAM(15mg/L)+碳酸钠(1000mg/L)+氢氧化钠(800mg/L)+葡萄糖/三乙醇胺(20mg/L)+柠檬酸,对10口现场试验井压裂废液处理后进行压裂液配制试验,配胶成功率达95%以上,离子去除效果达标。3.通过对压裂废液处理试验,确定了适合于压裂废液处理现场的“预处理+混凝+过滤+污泥脱水”的处理流程,结果表明:(1)优选斜管除油装置作为预处理除油单元,可作为单井压裂废液含油量≤100mg/L时的预处理除油装置,可使废液含油量在混凝前降低至20mg/L以下,满足过滤进水含油指标要求。(2)优选石英砂滤池作为过滤装置,并对其进行了现场测试,得到其最佳过滤速度为8-10m/h,过滤周期为40小时,反冲洗强度为15L/m2·s,反冲洗时间大于或等于3min,过滤器的过滤效率最高。(3)优选板框压滤机作为单井井场废液处理中污泥处理装置,优选出PAC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作为污泥的调质剂,并确定其最佳加量分别为PAC300-500mg/L,CPAM 80-120mg/L,通过现场处理试验确定调质后的污泥经板框压滤机处理,出泥含水为60%-70%,达到标准要求。
王涌[2](2021)在《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文中指出油田作业废水的妥善处置是保障生态脆弱地区石油可持续开采的重要前提。传统处理工艺因流程的单一性、固定性而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油田作业废水。特别是在地形复杂区域,受场地条件限制,作业废水无法得到良好的均质和均量,致使出水SS与石油类等污染物无法稳定满足回注或者回用要求。对此,本研究调研了长庆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点,得到了不同种类油田作业废水的处理特性。通过比较各模块化组合工艺,优化配置了适用于不同种类作业废水的处理模式,研发了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工艺。在此基础上,评价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工艺在实际应用条件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油田作业废水高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长庆油田作业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稳定性强等特点,不同种类作业废水污染物指标差异显着。结合作业废水水质特征,建立了水质评价矩阵。根据水质评价结果将6种油田作业废水分成了3类(易处理、较难处理与难处理作业废水)。其中减阻压裂废水(EM废水)和洗井废水的可处理指数均在0.150以下,属于易处理废水。生物胶废水(0.176)、稠化废水(0.170)和酸化废水(0.154)的可处理指数在0.150~0.200之间,属于较难处理废水。胍胶废水可处理指数为0.287,可归为难处理废水。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2)基于水质评价结果,结合8种模块化组合工艺的对比分析,确定了适用于不同种类作业废水的模块化组合模式。结果表明,对于易处理作业废水,仅采用除油预处理模块(聚结除油)与固液分离模块(空气气浮)可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针对其高有机物含量及高悬浊的特点,在除油的基础上,需采用一定的氧化手段并结合固液分离措施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模块化组合工艺的比选,采用除油预处理与臭氧气浮(DOF)模块的组合工艺可实现对该类作业废水的高效处理;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针对其高粘度的特点,需在除油的基础上增加氧化降粘预处理模块。通过工艺比选,增加铁碳降粘预处理与后续臭氧气浮模块可协同强化去除污染物。(3)根据模块化配置结果,进一步探究了铁碳与DOF模块最佳运行工况。在最佳处理条件下,铁碳预处理模块的CODcr去除率可达53%,DOF模块的CODcr和SS去除率分别可达到67.2%和82.1%,DOF模块可有效去除色氨酸和腐殖质类污染物,疏水中性物质(HON)和疏水酸性物质(HOA)含量明显下降;在强化固液分离方面,由于分离区中絮体粒径与气泡的绕流强度与碰撞概率均成反比,为了提高污染物的分离效果,可通过适当降低分离区的絮体粒径,强化絮体与气泡碰撞作用,提高气浮效率。(4)探明了油田作业废水回注地层的处理模块配置与现场应用效果。针对处理水回注地层,水质限制性因子主要为悬浮物(≤2 mg/L)及中值粒径(≤1.5μm)等。因此,针对易处理、较难处理以及难处理三类废水,需采用的通用组合模块为聚结除油、空气气浮与微滤模块;而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在上述通用组合模块的基础上,启动臭氧气浮模块;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同时增加铁碳预处理与臭氧气浮模块。采用上述模块化可变流程组合工艺,三类油田作业废水出水水质完全满足回注要求。(5)针对处理水配制钻井泥浆,其水质约束条件为总硬度(≤300 mg/L),同时也需考虑有机物的适度去除,因此对于上述三类废水,其通用组合模块为聚结除油、EDTA除硬、空气气浮与微滤模块,而对于较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在上述模块组合基础上,启动臭氧气浮模块。对于难处理作业废水,需同时增加铁碳预处理与臭氧气浮模块;针对处理水配制钻井压裂液,其水质限制因子为CODcr(≤300 mg/L)和含盐量(≤20000 mg/L),对三类废水均需要在配制钻井液模块化组合工艺的基础上,新增旁路反渗透模块以强化盐分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针对处理水用于城市杂用的水质要求,考虑处理成本与工艺复杂性,仅针对易处理作业废水进行处理,此时系统由聚结除油、EDTA除硬、臭氧气浮、微滤与反渗透模块构成,出水SS≤10mg/L,色度≤30倍,浊度≤5 NTU,TDS≤1000 mg/L,满足城市杂用要求。
陈楠[3](2020)在《欢北低渗透油藏污染井综合解堵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酸化解堵工艺的不断出新,综合解堵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由于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解除地层伤害,恢复油井产能,一般采用有机、无机复合解堵技术。但是有机、无机复合解堵技术一般只能针对单一或者特定油层污染类型,解堵效果受到很大的制约。采用复合解堵剂能获得有机、无机复合解堵的效果。但在低渗透油藏,特别是稠油、超稠油油井解堵时,由于地层能量低,复合类解堵表现为作用周期短,同时、成本超出预期等情况。针对低渗透油藏污染井的特性,开发一套低渗透油藏污染井综合解堵增产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工艺施工的成本,有效治理油层污染。欢北低渗透油藏区块污染井的研究与实验主要采取理论研究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油井堵塞原因,通过阐述不同酸化解堵的机理,对比不同解堵工艺的解堵效果。通过分析优选出适合不同类型污染井的解堵剂和现场可行的解堵工艺施工方法。实验分别选用氮气泡沫解堵技术、多氢酸解堵技术、缓速酸解堵技术、除垢剂配方选择、选取适合实验区块进行综合解堵技术的可行性方案,分析实验中,结论的利弊,对其工艺流程进行不断的优化,确定合适的解堵工艺,解决常规解堵剂反应速度快、处理半径小、易产生二次沉淀、布酸不均匀的问题,实施后有效地解决了注水井的堵塞问题,提高了注水能力,为注水井的正常注水提供了技术保障。
程凯[4](2020)在《压裂工具用可溶性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提出随着油气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近几年我国探明的油气资源储量,70%都是非常规油气资源。因此,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对我国油气资源产能的增加有着巨大的影响。水平井分段压裂是提高非常规油气增产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目前的分段压裂技术,在压裂作业完成后,需要钻磨铣来移除密封件胶筒,工艺复杂且作业时间长,严重影响压裂作业的生产效率。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大力研发可溶性橡胶密封材料,实现完井工具无干预作业。因此,开发高性能可溶橡胶密封材料在采油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在压裂工具用可溶橡胶材料的技术空白,本文以降解较快的混炼型聚氨酯橡胶(MPU)为基体,研究了聚醚基双键封端聚氨酯预聚物(DTPUP)、聚酯基DTPUP、蓖麻油基DTPUP及氢化丁腈橡胶(HNBR)对MPU材料复合改性,制备出系列可溶性橡胶材料,研究了可溶橡胶材料的降解机制及性能。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研究工作:第一部分以聚醚基DTPUP对MPU进行改性,制备出聚醚基DTPUP/MPU可溶性橡胶,研究了聚醚基DTPUP的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降解行为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体系中,随着聚醚基DTPUP含量的增加,材料的拉伸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随其含量增加而下降,当聚醚基DTPUP含量最高时,材料降解速率也是最慢的;随着聚醚基DTPUP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第二部分以聚酯基DTPUP对MPU进行改性,制备出聚酯基DTPUP/MPU可溶性橡胶,研究了聚酯基DTPUP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解行为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体系中,聚酯基DTPUP的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但由聚酯基DTPUP的硫化反应构建的交联网络,提高了材料在高温下的力学性能保留率;随着聚酯基DTPUP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下降,当其含量为50 phr时,材料浸泡168 h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最高;随着聚酯型DTPUP含量的增加,材料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改善。第三部分以蓖麻油基DTPUP对MPU进行改性,制备出蓖麻油基DTPUP/MPU可溶橡胶,研究了蓖麻油基DTPUP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降解行为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混合体系中,随着蓖麻油基DTPUP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撕裂强度、100%定伸强度和硬度都逐渐增加,扯断伸长率逐渐降低;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随其含量增加而下降,当其含量为30 phr时,材料浸泡168 h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最高;复合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硬软段的最快分解速率温度及随蓖麻油基DTPUP含量的增加均提高,复合材料的热稳定得到提高。第四部分使用HNBR对MPU进行改性,制备出HNBR/MPU可溶橡胶,研究了共混比对复合材料硫化特性、力学性能、相容性、热稳定性、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HNBR用量的增多,复合材料的交联程度逐渐下降,力学性能略有所降低;任何比例复合材料都有较好的相容性,随着HNBR用量的增多,材料热稳定性提高;HNBR的使用大大降低了MPU的降解速率,当HNBR的用量从20 phr变化至40 phr时,复合材料浸泡后的拉伸强度保持率由27.0%升高至52.1%,同时可在浸泡48 h到168 h之间能维持较高拉伸强度满足密封要求。
王博[5](2019)在《暂堵压裂裂缝封堵与转向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现场监测与室内研究表明,暂堵压裂技术能够产生多裂缝而提高储层整体改造程度,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暂堵压裂现场施工核心环节在于暂堵剂形成有效封堵和后续裂缝成功转向扩展。暂堵剂封堵裂缝受多种因素影响,暂堵剂形成封堵后,在人工暂堵体和先压支撑裂缝的影响下,后续裂缝起裂与扩展规律更加复杂。裂缝封堵与转向规律缺乏深入研究,相关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尚未建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暂堵压裂裂缝封堵与转向规律。本文成果不仅为暂堵压裂相关规律研究提供了新方法,而且对暂堵压裂现场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定性分析了裂缝封堵增压机理并定量评价了裂缝封堵增压效果。缝口封堵提高井周环向应力,缝内封堵提高裂缝闭合应力,缝端封堵阻断缝内流体压力传递至缝尖,以此提高裂缝重张压力,实现裂缝封堵止裂。基于扩展有限元方法定量研究了缝内非均布净压力对裂缝封堵增压的影响。封堵改变了缝内净压力分布,减小了缝尖应力强度因子,实现裂缝封堵止裂。(2)建立了暂堵剂缝内封堵物模实验方法并开展了系统实验。控制围压可以产生不同壁面形态的水力裂缝,采用钢珠支撑能够定量控制裂缝开度,改装大内径管线能够有效避免暂堵剂堵塞管线,这些手段保证了暂堵剂缝内封堵物模实验的顺利实施。不同壁面形态裂缝形成有效封堵由快到慢依次为迂曲缝、倾斜平面缝、轴向/横切平面缝;纯纤维可有效封堵1.5 mm缝,但无法封堵2.5 mm缝;增大暂堵剂浓度,暂堵剂倾向于在缝口堆积,入缝能力减弱,达到有效封堵的时间大大缩短;裂缝宽度与暂堵剂架桥颗粒粒径关系是决定能否形成有效封堵及影响封堵快慢最关键的因素。(3)大物模实验研究了暂堵压裂压力响应及整体裂缝形态。物模实验验证了通过暂堵可以产生复杂多裂缝的可行性。当应力差为2.5 MPa时,通过暂堵,可以较为容易地产生复杂网状结构的转向缝;当应力差为7.5 MPa时,产生的转向裂缝近似与初次裂缝方向相同,而且需要异常高的泵注压力。相对于纤维暂堵剂,粉末暂堵剂能够更快地封堵已有裂缝;纤维形成的暂堵体厚度较大但压实程度相对较低。泵注液体不含暂堵剂时,泵注压力曲线表现出明显的裂缝破裂压力和扩展压力,含暂堵剂时则不会出现。(4)开展了多工况暂堵压裂裂缝转向规律数模研究。建立了暂堵压裂裂缝转向扩展数值模拟方法。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定义“转向角”定量研究了近井筒暂堵压裂转向裂缝转向规律;定义“偏转角”定量研究了水平井暂堵分段压裂后续裂缝转向规律;对比天然裂缝开启压力定量研究了缝内暂堵压裂转向激活天然裂缝的规律。
罗天雨,芳桂,梁丽娟,伍巧兰,雷俊雄[6](2019)在《化学暂堵剂在石油工程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化学暂堵剂在钻完井、驱替、压裂改造、均匀酸化等作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暂堵剂发展历程中,随着暂堵剂的广泛开发和应用,其种类越来越丰富。根据颗粒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情况,主要分为碱溶性暂堵剂、酸溶性暂堵剂、油溶性暂堵剂、水溶性暂堵剂。针对暂堵剂的应用及研究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与研究,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暂堵剂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暂堵剂研究新成果、暂堵剂研究新进展,对暂堵剂在现场的应用进行了分类研究与总结,并对暂堵剂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展望。
刘康[7](2019)在《低孔低渗油井的井下作业技术措施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低孔低渗油井的井下施工,只有对井下作业的工艺技术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施工成果。如执行水力压裂工艺技术方法,能够有效增加低孔低渗油井的产量。并且在酸化施工环节中倘若储层的碳酸盐岩含量较高,通过酸液的化学溶蚀性能有效提升储层的渗透度,科学地使用酸液化学溶蚀作用不仅能够提高油井的产量,还可提升整个低孔低渗油井的井下施工效率,使低孔低渗油井更加符合实际生产的要求。
凌晨[8](2019)在《新疆油田胍胶体系压裂返排液循环利用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油田开采的不断深入,压裂已成为各大油田保产、增产最重要的途径,然而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非常规油田的开发,体积压裂开发模式的规模化应用,压裂返排液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对其的有效处理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已成为制约油田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大型压裂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另一方面因压裂产生的大量压裂返排液需要外排,直接外排对环境的危害甚大且持久。因此,无论从生态环境的保护,还是从节约施工成本,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油田污水资源、有效处理压裂返排液,已成为制约油田可持续、快速发展面对的首要问题。本文以新疆油田胍胶体系的压裂返排液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分析和研究油田的压裂返排液返排随着时间变化的水质特征参数,围绕高分子聚合物、乳化油、高浓度无机盐的物理化学去除技术,利用飞行时间质谱解析了压裂返排液中胍胶的分子结构及返排液处理前后压裂返排液结构变化,建立了压裂返排液中胍胶含量和分子量检测方法,展开压裂液高效处理及循环利用的技术研究;并开展了压裂返排液催化氧化技术研究,研发出两种性能优异的催化剂,研究并开发了一种耐盐型压裂返排液用高效絮凝剂,处理性能好,未使用贵金属元素,同时其制备方法较为简单,成本低廉,不易发生钝化和中毒现象。通过对压裂返排液的水质特征的研究,获得了压裂返排液水质特征和返排规律,并通过对压裂返排液处理循环利用技术主要的影响因素研究,确定了压裂液处理关键技术,以及循环利用技术关键指标体系,几种重要元素的技术指标可确定为:硼元素含量≤10 mg/L,调节体系p H后可增加至≤20 mg/L;一价金属离子,如Na+含量≤5000 mg/L;Fe2+含量≤5 mg/L;二价金属总含量,如Ca2+含量≤1000 mg/L;三价金属总含量,如Al3+含量≤100 mg/L。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形成一套适合压裂返排液处理及循环利用的工艺技术体系,实现压裂返排液达标处理和回用的目的。既有效利用油田外排污水资源,又解决了压裂返排液处理的污染排放问题,在环保环境的同时实现了油田可持续发展。
李宝军[9](2019)在《大宁-吉县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宁-吉县含气区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致密气层序多,无自然产能,只能通过压裂增产。早期改造过程中存在压裂设计参数与储层条件不匹配、压裂液储层伤害大、现场施工成功率低,压裂后试气措施不当导致有效产能得不到释放等问题。通过对前期4口井压裂试气工艺的分析与评价,发现单层压裂、逐层试气周期长,储层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发现该区块压裂改造难点为:含气层序多,层间干扰大;储层埋深较浅,储层温度低,对压裂液性能要求高要求严,需要压裂液满足低温交联,低温破胶,快速返排的特点;需要形成一整套的快速压裂试气一体化工艺技术。通过对管柱功能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一套适应含气层序多、层间干扰大、分层压裂试气周期长工况的压裂试气一体化管柱,并优选了配套的压裂液体系和支撑剂。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压裂后的一体化试气制度,形成了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实现了压裂液低温交联好、携砂能力强、破胶好和快速返排的目的,大大缩短了试气周期。运用本文提出的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在大宁-吉县区块致密气储层试验7口井,并与未用该技术的3口井从试气周期和单井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的井大大缩短了试气周期,很好的保护了储层,7口井均获得较高产量,施工成功率100%,为后续储层评价、选井选层和施工工艺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赵德宝[10](2017)在《欢东双油田套管损坏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欢东双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情况的全面调查与分析,找出了造成油水井套管损坏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针对套管损坏的不同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套管修复治理技术。
二、欢东油田压裂工艺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欢东油田压裂工艺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压裂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内外常用废液处理方法 |
1.1.2 长庆油田压裂废液处理技术 |
1.2 压裂废液的组成及主要危害 |
1.2.1 压裂废液对油藏储层的危害 |
1.2.2 压裂废液对各类水体的危害 |
1.2.3 压裂废液对周边土壤环境的危害 |
1.2.4 压裂废液对原油集输系统的危害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压裂液及压裂废液特征 |
2.1 压裂液及添加剂 |
2.1.1 压裂液的发展及功能 |
2.1.2 压裂液的分类 |
2.1.3 压裂液添加剂的分类 |
2.2 压裂废液水质特点 |
第三章 压裂废液处理剂配方优化 |
3.1 絮凝剂优选 |
3.2 离子控制剂优选及加量优化 |
3.2.1 Ca~(2+)、Mg~(2+)的去除 |
3.2.2 Fe~(3+)的去除 |
3.2.3 B~(3+)的去除 |
3.3 压裂废液再利用 |
3.3.1 优化后处理配方 |
3.3.2 再利用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裂废液处理工艺优化 |
4.1 预处理除油工艺 |
4.1.1 处理工艺流程 |
4.1.2 预处理除油装置应用 |
4.2 废液过滤工艺 |
4.2.1 油田常用过滤器介绍 |
4.2.2 常用过滤技术及其影响因素 |
4.2.3 石英砂过滤器试验 |
4.3 污泥处理技术 |
4.3.1 压裂废液处理产出污泥特性 |
4.3.2 板框压滤机进泥指标 |
4.3.3 调质剂对污泥SRF的影响 |
4.3.4 调质剂对污泥CST的影响 |
4.3.5 污泥SRF与 CST的相关性 |
4.3.6 污泥脱水工艺优化 |
4.3.7 设备配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现场应用 |
5.1 现场主要设备 |
5.2 现场试验效果 |
5.3 废液处理方式经济分析 |
技术总结和展望 |
一、技术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油田作业废水的来源、组成及潜在环境风险 |
1.1.1 油田作业废水的来源 |
1.1.2 油田作业废水的组成与潜在环境风险 |
1.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 |
1.2.1 以物化/化学组合工艺为核心的处理技术 |
1.2.2 以生化处理为核心的组合技术 |
1.3 油田作业废水常规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
1.4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研究技术路线 |
1.4.1 油田作业废水可变流程模块化解决思路的提出 |
1.4.2 臭氧-气浮固液分离工艺的提出 |
1.4.3 臭氧气浮多元耦合一体化技术的构造与耦合作用机制 |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5.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材料与方法 |
2.1 油田作业废水水质调研与分析方法 |
2.1.1 调研区域 |
2.1.2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 |
2.1.3 三维荧光分析方法 |
2.1.4 分子量分析方法 |
2.1.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方法 |
2.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方法 |
2.3 油田作业废水各模块运行条件 |
2.4 微观条件下气絮颗粒运移特性研究方法 |
2.4.1 气泡-絮体碰撞试验方法 |
2.4.2 气泡-絮体运移试验装置 |
2.5 有机物分级方法 |
2.6 臭氧气浮接触区试验装置 |
2.7 臭氧气浮分离区试验装置 |
3.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性及处理模式构建 |
3.1 油田作业废水水量特性 |
3.2 油田作业废水水质特性 |
3.2.1 油田作业废水常规指标特征 |
3.2.2 油田作业废水三维荧光特性 |
3.2.3 油田作业废水分子量分布规律 |
3.3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评价 |
3.3.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归宿及约束条件 |
3.3.2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特性归类分析 |
3.4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构建 |
3.4.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模块 |
3.4.2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处理模式的提出 |
3.5 小结 |
4.以臭氧气浮为核心的处理模块优化配置与单元解析 |
4.1 油田作业废水处理工艺模块化配置研究 |
4.1.1 易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2 较难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3 难处理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配置工艺研究 |
4.1.4 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处理工艺流程 |
4.2 铁碳预处理模块条件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
4.2.1 铁碳预处理模块的作用效果与优化 |
4.2.2 有机物改性与作用机理研究 |
4.3 臭氧气浮固液分离模块条件优化与作用机制研究 |
4.3.1 臭氧气浮对油田作业废水有机物去除特性研究 |
4.3.2 气絮颗粒形成机理与运移规律研究 |
4.3.3 分离区中污染物去除效果研究 |
4.4 小结 |
5.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可变流程工艺案例分析 |
5.1 分区建设原则及处理规模 |
5.2 达标回注为目的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
5.3 达标回用为目的处理工艺效果评价 |
5.3.1 以配制钻井泥浆为回用目的 |
5.3.2 以配制钻井压裂液为回用目的 |
5.3.3 以城市杂用为回用目的 |
5.4 小结 |
6.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3)欢北低渗透油藏污染井综合解堵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欢北低渗透油藏污染井综合解堵技术研究背景 |
1.1 欢北低渗透油藏特征 |
1.1.1 地层构造复杂、储量分布不均匀、地层断块多 |
1.1.2 储层物性差、连通程度低、非均质性强 |
1.2 欢北低渗透油藏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欢北低渗透油藏储层污染机理研究 |
2.1 储层敏感性研究 |
2.1.1 储层速敏性实验评价 |
2.1.2 储层水敏性实验评价 |
2.1.3 储层盐敏性实验评价 |
2.1.4 储层酸敏性实验评价 |
2.2 欢北低渗透油藏水井堵塞特殊性研究 |
2.2.1 粘土膨胀运移造成堵塞 |
2.2.2 乳化水锁造成堵塞 |
2.2.3 近井地带存在蜡胶质沥青质造成堵塞。 |
2.2.4 注入液配伍性差造成堵塞 |
2.2.5 地层结垢造成堵塞 |
2.3 欢北低渗透油藏油井堵塞特殊性研究 |
2.3.1 因地层亏空发生倒灌污染造成堵塞 |
2.3.2 低孔低渗地层因污染造成堵塞 |
2.3.3 洗井液与地层不配伍发生水锁造成堵塞 |
2.3.4 蜡析出造成堵塞 |
2.4 小结 |
第三章 欢北低渗透油藏污染井综合解堵技术研究 |
3.1 氮气泡沫解堵技术研究 |
3.1.1 氮气泡沫解堵机理 |
3.1.2 泡沫的选择性研究 |
3.1.3 缓速能力研究 |
3.1.4 抑制二次沉淀研究 |
3.1.5 穿透剂的研究 |
3.1.6 粘土稳定剂的研究 |
3.2 多氢酸解堵技术优化 |
3.2.1 多氢酸解堵技术机理研究 |
3.2.2 多氢酸解堵技术优势 |
3.2.3 多氢酸技术的改进与完善 |
3.2.4 多氢酸解堵体系的研究 |
3.2.5 多氢酸与添加剂配伍性研究 |
3.3 缓速酸解堵技术优化 |
3.3.1 缓速酸解堵机理研究 |
3.3.2 缓速酸解堵技术的主体酸优选 |
3.3.3 有机溶剂的优选 |
3.3.4 水锁解除剂的优选 |
3.3.5 防膨剂的优选 |
3.3.6 助排剂的优选 |
3.4 欢北低渗透油藏的除垢技术研究 |
3.4.1 除垢剂配方优选 |
3.4.2 除垢剂性能评价 |
3.4.3 除垢配方的确定 |
3.5 欢北低渗透油藏污染井综合解堵技术针对性研究 |
3.5.1 欢北低渗透油藏综合解堵技术选择原则 |
3.5.2 欢北低渗透油藏缓速酸解堵技术针对性研究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解堵技术现场应用及效果评价 |
4.1 施工工艺设计 |
4.1.1 氮气泡沫解堵施工工艺设计 |
4.1.2 多氢酸与缓速酸施工工艺设计 |
4.1.3 除垢施工工艺设计 |
4.1.4 分层解堵施工工艺设计 |
4.2 油井解堵应用效果 |
4.3 水井解堵应用效果 |
4.3.1 欠注井、注不进井恢复了正常注水 |
4.3.2 注水压力高的井显着降低了注水压力 |
4.3.3 地层改造效果明显,吸水剖面发生变化。 |
4.3.4 对应井见到增油效果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压裂工具用可溶性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缩写说明 |
1 绪论 |
1.1 前言 |
1.2 水平井压裂完井技术 |
1.2.1 裸眼封隔器+滑套分段压裂技术 |
1.2.2 泵入式可钻桥塞分段压裂技术 |
1.2.3 连续油管水力喷射压裂技术 |
1.2.4 可切换滑套分段压裂技术 |
1.3 压裂桥塞和封隔器 |
1.3.1 压裂桥塞 |
1.3.2 封隔器 |
1.3.3 压裂桥塞及密封胶筒 |
1.4 可溶压裂井下工具 |
1.4.1 可溶压裂球 |
1.4.2 可溶压裂球座 |
1.4.3 可溶压裂桥塞 |
1.5 井下橡胶密封材料 |
1.5.1 橡胶密封材料的种类 |
1.5.2 可溶性橡胶材料的发展现状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7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2 聚醚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2 聚醚基DTPUP的制备 |
2.2.3 聚醚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制备 |
2.2.4 测试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聚醚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FTIR分析 |
2.3.2 聚醚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3 聚醚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溶解行为 |
2.3.4 聚醚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溶解过程结构演变探讨 |
2.3.5 聚醚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热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聚酯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2.2 聚酯基DTPUP的制备 |
3.2.3 聚酯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制备 |
3.2.4 测试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聚酯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FTIR分析 |
3.3.2 聚酯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 |
3.3.3 聚酯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溶解行为 |
3.3.4 聚酯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溶解过程结构演变探讨 |
3.3.5 聚酯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热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蓖麻油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4.2.2 蓖麻油基DTPUP的制备 |
4.2.3 蓖麻油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制备 |
4.2.4 测试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蓖麻油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FTIR分析 |
4.3.2 蓖麻油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力学性能 |
4.3.3 蓖麻油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溶解行为 |
4.3.4 蓖麻油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溶解过程结构演变探讨 |
4.3.5 蓖麻油基DTPUP/MPU可溶橡胶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HNBR/MPU可溶橡胶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5.2.2 HNBR/MPU可溶橡胶密封材料的制备 |
5.2.3 测试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HNBR/MPU复合材料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 |
5.3.2 HNBR/MPU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
5.3.3 HNBR/MPU复合材料的相容性及热稳定性 |
5.3.4 HNBR/MPU复合材料的溶解行为 |
5.3.5 HNBR/MPU可溶橡胶材料溶解机制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 |
(5)暂堵压裂裂缝封堵与转向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暂堵压裂现场应用现状 |
1.2.2 裂缝封堵增压机理及评价方法 |
1.2.3 暂堵剂裂缝封堵规律实验研究 |
1.2.4 真三轴水力压裂物模实验研究 |
1.2.5 水力裂缝扩展数值模拟研究 |
1.2.6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裂缝封堵增压机理及评价方法 |
2.1 裂缝封堵增压物理模型 |
2.1.1 “应力笼”模型 |
2.1.2 “裂缝闭合应力”模型 |
2.1.3 “裂缝扩展阻力”模型 |
2.2 裂缝封堵增压效果评价解析模型 |
2.3 裂缝封堵增压效果评价数值方法 |
2.4 裂缝封堵增压效果定量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暂堵剂缝内封堵物模实验方法探究 |
3.1 实验设备与岩样准备 |
3.2 实验设计与实验步骤 |
3.3 裂缝开度支撑与测量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物模实验中暂堵剂入缝能力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暂堵剂缝内封堵规律物模实验研究 |
4.1 不同壁面形态的水力裂缝制备 |
4.2 缝内封堵物模实验简易设备搭建 |
4.3 暂堵剂缝内封堵物模实验方案设计 |
4.4 缝内封堵物模实验结果汇总 |
4.4.1 1.5 mm钢珠支撑实验结果 |
4.4.2 2.5 mm钢珠支撑实验结果 |
4.4.3 3 mm钢珠支撑实验结果 |
4.4.4 4 mm钢珠支撑实验结果 |
4.5 缝内封堵物模实验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暂堵压裂压力响应及整体裂缝形态特征实验研究 |
5.1 实验准备与方案设计 |
5.2 实验结果汇总 |
5.2.1 泵注压力曲线 |
5.2.2 裂缝整体形态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3.1 缝口致密封堵体形态 |
5.3.2 暂堵剂浓度的影响 |
5.3.3 暂堵剂形状的影响 |
5.3.4 三向应力的影响 |
5.3.5 泵注程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暂堵压裂裂缝转向扩展数值模拟方法建立 |
6.1 流体流动和岩石变形控制方程 |
6.1.1 流体流动方程 |
6.1.2 岩石变形控制方程 |
6.2 扩展有限元方法 |
6.3 内聚区模型 |
6.4 暂堵体数值模拟方法 |
6.5 先压支撑裂缝模拟方法 |
6.6 数值模拟方法验证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暂堵压裂裂缝转向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7.1 近井筒暂堵转向数值模拟研究 |
7.1.1 模型建立与基础参数 |
7.1.2 模拟结果 |
7.1.3 模拟结果定量分析 |
7.2 水平井暂堵分段数值模拟研究 |
7.2.1 模型建立与基础参数 |
7.2.2 模拟结果 |
7.2.3 模拟结果定量分析 |
7.3 缝内暂堵转向数值模拟研究 |
7.3.1 模型建立与基础参数 |
7.3.2 模拟结果 |
7.3.3 模拟结果定量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化学暂堵剂在石油工程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暂堵剂研究新进展 |
1.1 碱溶性暂堵剂历程 |
1.2 酸溶性暂堵剂历程 |
1.3 油溶性暂堵剂历程 |
1.4 水溶性暂堵剂历程 |
2 国内外暂堵剂研究新成果 |
2.1 呋喃树脂内固化剂及自生泡沫暂堵剂 |
2.2 水溶性PVA纤维暂堵剂 |
2.3 高强度水溶性压裂暂堵剂 |
3 暂堵剂的现场应用 |
3.1 高强度水溶性暂堵剂应用于重复压裂技术 |
3.2 高强度水溶性暂堵剂应用于自然选择甜点暂堵体积压裂技术 |
3.3 油溶性暂堵剂应用于油层保护 |
3.4 暂堵转向剂应用于储层立体均匀改造 |
3.5 固体颗粒及纤维暂堵剂组合应用于低孔裂缝性致密储层暂堵转向酸压技术 |
3.6 蜡球暂堵剂应用于低渗透油田重复压裂 |
3.7 冻胶型化学暂堵剂应用于油田酸化、酸压 |
3.8 纤维暂堵剂应用于复杂低压碳酸盐岩储层油田开发 |
3.9 高强度复合凝胶体系暂堵剂应用于堵漏、堵水 |
3.1 0 聚酯纤维类暂堵剂应用于提高酸压暂堵转向效果 |
3.1 1 屏蔽暂堵剂应用于热洗井作业中 |
3.1 2 绒囊暂堵液应用于原缝无损暂堵转向重复压裂 |
3.1 3 柔性暂堵转向剂应用于提高高含水后期水驱效率和剩余油挖潜程度 |
4 国内外暂堵剂研究展望 |
(7)低孔低渗油井的井下作业技术措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孔低渗油井的井下施工简介 |
2 影响低孔低渗油井井下作业的因素 |
2.1 地层堵塞 |
2.2 外来流体破坏储层渗透率 |
2.3 生产环节中微粒运移对储层的影响 |
2.4 钻井泥浆和水泥封层以及泥浆和水泥浆滤液影响储层的渗透率 |
3 低孔低渗油井的井下作业优化方法 |
3.1 对水力压裂工艺技术进行改进 |
3.2 对酸化施工技术进行改进 |
3.3 对水平井大修工艺技术进行改进 |
3.4 对不压井技术进行改进 |
4 结束语 |
(8)新疆油田胍胶体系压裂返排液循环利用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压裂液的分类、组成及性能要求 |
1.2.1 压裂液的分类 |
1.2.2 压裂液组成 |
1.2.3 压裂液性能要求 |
1.3 国内外低渗油藏压裂液新体系 |
1.3.1 低浓度胍胶压裂液 |
1.3.2 低分子聚合物压裂液 |
1.3.3 低分子胍胶压裂液 |
1.3.4 低分子醇基压裂液 |
1.3.5 清洁压裂液 |
1.4 压裂返排液对环境的影响 |
1.5 压裂液国内外处理方法及存在问题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1.5.2 国内研究进展 |
1.5.3 压裂液处理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7.2 创新性 |
第二章 压裂返排液参数研究 |
2.1 压裂液返排液量的变化分析 |
2.2 压裂返排液水质参数的变化研究 |
2.2.1 压裂返排液基本特性 |
2.2.2 压裂返排液中的硼元素含量分析 |
2.2.3 压裂返排液中的钠离子和钾离子含量分析 |
2.2.4 压裂返排液中的铁离子含量分析 |
2.2.5 压裂返排液中的二价金属元素及总硫含量分析 |
2.2.6 压裂返排液中的铝元素含量分析 |
2.3 压裂返排液中胍胶含量的检测研究 |
2.3.1 方法原理 |
2.3.2 方法的应用 |
2.3.3 压裂返排液中胍胶分子量的检测 |
2.3.4 压裂返排液中瓜尔胶分子量和分子结构变化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返排液循环利用影响因素及其回用技术指标体系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胍胶压裂液粘度的测定 |
3.1.2 胍胶压裂液耐温耐剪切能力的测定 |
3.2 水体内多种元素含量对所配制胍胶压裂液性能的影响 |
3.2.1 硼元素含量对胍胶压裂液的影响 |
3.2.2 钠离子含量对胍胶压裂液的影响 |
3.2.3 钾离子含量对胍胶压裂液的影响 |
3.2.4 铁离子含量对胍胶压裂液的影响 |
3.2.5 钙离子含量对胍胶压裂液的影响 |
3.2.6 铝元素含量对胍胶压裂液的影响 |
3.2.7 其他影响因素对胍胶压裂液的影响 |
3.3 压裂返排液处理回用技术指标体系 |
3.3.1 压裂返排液处理回用技术指标 |
3.3.2 压裂返排液处理回用技术指标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研究 |
4.1 压裂液氧化技术研究 |
4.1.1 不同氧化剂对返排液降粘破乳效果 |
4.1.2 次氯酸钠直接处理压裂返排液 |
4.1.3 催化氧化下次氯酸钠处理压裂返排液 |
4.1.4 次氯酸钠催化氧化与芬顿氧化氧化效果对比 |
4.2 絮凝工艺技术研究 |
4.2.1 无机絮凝剂的选取及工艺参数研究 |
4.2.2 有机絮凝剂的选取及工艺参数研究 |
4.3 除硼工艺技术研究 |
4.4 压裂返排液处理及循环利用工艺流程设计 |
4.5 压裂返排液小试处理示范工程 |
4.5.1 示范工程概况 |
4.5.2 示范工程试验运行工艺流程 |
4.5.3 示范工程试验运行效果 |
4.5.4 处理成本核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大宁-吉县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大宁-吉县区块的地质概况及勘探历程 |
1.3 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现状及进展 |
1.3.1 国外压裂技术发展 |
1.3.2 国内压裂技术发展 |
1.3.3 储层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大宁-吉县区块致密气前期压裂效果及压裂试气一体化难点分析 |
2.1 大宁-吉县区块前期压裂效果分析研究 |
2.1.1 前期压裂井储层物性 |
2.1.2 压裂施工简况及分析 |
2.1.3 压裂效果分析 |
2.1.4 前期压裂井压裂液及支撑剂体系分析 |
2.1.5 影响压裂效果综合因素 |
2.2 大宁-吉县致密砂岩气储层物性及压裂试气一体化难点研究 |
2.2.1 储层物性差 |
2.2.2 储层埋深较浅且对压裂液性能要求高要求严格 |
2.2.3 缝高难于有效控制 |
2.2.4 储层岩性复杂 |
2.2.5 含气层序多且层间干扰大 |
2.2.6 储层对砂浓度敏感 |
2.2.7 压裂难度大 |
2.2.8 对压裂管柱要求高 |
2.3 小结 |
第3章 压裂试气一体化管柱及研究与优选 |
3.1 前期压裂试气管柱分析 |
3.1.1 前期压裂管柱 |
3.1.2 前期压裂管柱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 压裂试气一体化管柱的研究与优选 |
3.2.1 压裂试气一体化管柱结构 |
3.2.2 工作原理与流程 |
3.2.3 压裂试气一体化管柱工具结构及性能参数 |
3.2.4 压裂施工井口压力预测及管柱强度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宁-吉县致密气储层压裂试气一体化工艺措施 |
4.1 多角度对致密储层的物性资料分析 |
4.2 小型压裂测试的分析 |
4.3 前置液段塞技术 |
4.3.1 前置液段塞降阻作用 |
4.3.2 前置液段塞降滤失作用 |
4.3.3 前置液多段塞有利形成主裂缝 |
4.4 单井控缝技术 |
4.5 支撑剂评价及粒径组合导流试验 |
4.5.1 支撑剂评价试验 |
4.5.2 粒径组合导流能力试验 |
4.6 大宁-吉县区块致密气储层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的压裂液体系 |
4.6.1 压裂液体系优选 |
4.6.2 现场压裂液交联及携砂能力试验 |
4.7 试气优化 |
4.7.1 试气 |
4.7.2 地面试气流程 |
4.7.3 排液技术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现场应用分析 |
5.1 采用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与未采用该技术试气时效对比 |
5.2 现场应用实例分析 |
5.2.1 大吉7-10向5井 |
5.2.2 大吉7-9向6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欢东双油田套管损坏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套管损坏的原因分析 |
1.1 油层出砂 |
1.2 断层发育 |
1.3 注水开发 |
1.4 注汽热采 |
1.5 射孔 |
1.6 其他因素 |
2 套损井预防与治理 |
2.1 套管整形技术 |
2.2 取换套管工艺技术 |
2.3 套管补贴技术 |
2.4 衬管加固技术 |
3 结论 |
四、欢东油田压裂工艺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庆油田胡尖山区压裂废液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王远英. 西北大学, 2021(12)
- [2]水质多变型油田作业废水模块化处理工艺原理与应用[D]. 王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欢北低渗透油藏污染井综合解堵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压裂工具用可溶性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 程凯.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暂堵压裂裂缝封堵与转向规律研究[D]. 王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 [6]化学暂堵剂在石油工程方面的研究新进展及应用[J]. 罗天雨,芳桂,梁丽娟,伍巧兰,雷俊雄. 新疆石油天然气, 2019(03)
- [7]低孔低渗油井的井下作业技术措施优化[J]. 刘康. 化工设计通讯, 2019(06)
- [8]新疆油田胍胶体系压裂返排液循环利用处理技术研究[D]. 凌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9]大宁-吉县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压裂试气一体化技术研究[D]. 李宝军.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欢东双油田套管损坏原因分析及治理技术[J]. 赵德宝. 石油知识,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