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绍宏,闫真,毕力格,徐冬冬,斯钦毕力格,张勇[1](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1例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的调查和处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内蒙古自治区1例使用二价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发生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评价处置效果。方法对该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脊灰病毒分离和型内鉴定;在当地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儿童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价和0-4岁儿童查漏补种工作。结果该例AFP病例接种第2剂bOPV后19d发病,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Ⅲ型脊灰病毒株,其VP1区发生11个(1.2%)核苷酸变异,鉴定为VDPV。经过采取脊灰疫苗查漏补种等控制措施后,未出现续发病例。结论该病例为Ⅲ型VDPV病例,及时采取查漏补种等措施有效地阻断了可能的VDPV循环。
宋全伟[2](2016)在《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主要针对传染病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评价免疫规划实施对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根据疫苗出现时间及国家免疫规划发展历程,将1950-2014年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疫苗前阶段、计划免疫前阶段、计划免疫阶段和免疫规划阶段,以麻疹、脊灰、百日咳、白喉、流脑和乙脑(以下简称“六种传染病”)这六种免疫规划主要针对传染病为代表,.采用以下方法分析发病与死亡变化情况。1.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六种传染病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幅度,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征。2.空间自相关分析采用空间聚集性分析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六种传染病的空间分布特征。3.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运用中断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6种传染病的发病率变化趋势。4.数学模型使用考虑人群异质性的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SIR模型估算麻疹真实发病率,比较不同阶段麻疹发病率的差异。结果1.通过汇总描述疾病报告发病率可见,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出现及免疫规划不同阶段的发病死亡较疫苗前均下降明显,计划免疫前阶段较疫苗前阶段脊灰的发病率下降40.6%,麻疹下降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麻疹(94.7%),幅度最小的是乙脑(44.8%),其余4种传染病为87.5%~96.9%;免疫规划阶段6种传染病发病率较疫苗出现前阶段降幅均>98%,其中脊灰和白喉在该阶段无病例报告。2.通过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发现,计划免疫前与疫苗前阶段相比较,脊灰(p<0.01)、流脑(p<0.01)、乙脑(p<0.01)和麻疹(p=0.02)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统计学差异,这4种疾病在疫苗上市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计划免疫前与计划免疫阶段比较,白喉(p<0.01)和百日咳(p<0.01)发病率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显着性差异,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脊灰(p=0.27)和麻疹(p=0.41)的趋势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六种传染病在疫苗前、计划免疫前和计划免疫这3个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空间聚集类型,但以高发病率聚集为主;六种传染病在4个阶段的高发病率聚集区覆盖的省份个数为21、18、13和6个,免疫规划阶段高发病率聚集区规模及涉及的省份个数较其他阶段均明显减少,表明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各省发病率水平差异缩小,经空间统计学检验,已无高发病率聚集区。4.运用麻疹传播动力学(SIR)模型模拟我国1950~2014年的麻疹发生情况,模型估计<5岁组的传染率参数分别为al=1.74,b1=3.28,c1=-1.12,≥5岁组.的参数分别为a2=1.67,b2=5.64,c2=-1.01。报告数据与估算数据在不同阶段相差分别为81.3%、68.0%、66.4%和56.2%。与疫苗出现前阶段麻疹发病率相比,计划免疫前阶段下降了34.9%,计划免疫阶段下降了94.7%,免疫规划阶段下降了99.4%。结论六种传染病报告发病与死亡水平较疫苗出现前均有明显下降,至免疫规划阶段,发病率下降幅度均超过98%,死亡率下降均超过99%。疫苗的出现和实施计划免疫均加快了六种病发病率的下降速度在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各省报告发病水平差异缩小、在免疫规划实施阶段已少有高发病率聚集区。与基于被动监测数据所得结果相比,国家免疫规划不同阶段估算麻疹发病水平较疫苗使用前降幅更大。疫苗的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病和死亡水平,全国实施计划免疫政策加速了其下降速率,计划免疫措施对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效果显着。扩大免疫规划措施将疾病发病率维持在低发水平,削弱了疾病流行周期,防止了大规模暴发,是维持传染病低发和消灭疾病必不可少的环节。
范钦[3](2016)在《Ⅲ型iVDPVs在宁夏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迄今为止,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计划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进入尾声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脊灰灭活疫苗(IPV)代替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中国在国家常规免疫活动中将逐步引入IPV,同时也将逐渐减少直至最后停止使用OPV。因此,免疫缺陷患者长期连续向外环境排出免疫缺陷相关疫苗衍生脊灰病毒(iVDPV)将越来越引起重视,因为在消灭脊灰野病毒以及停用OPV之后,长期排出的iVDPVs将成为自然界中循环的脊灰病毒的唯一来源。本研究中,我们报道了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名2.5岁的患有急性弛缓性麻痹(AFP)患儿,从该患儿发病到病死期间连续收集了12份粪便标本,分离得到12株Ⅲ型iVDPVs毒株(命名为CHN15017-1-CHN15017-12),同时该名患者经诊断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对这些iVDPV经过噬斑纯化后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在VP1编码区,12株iVDPVs与Ⅲ型Sabin株相比存在2-3.4%的核苷酸差异,且遗传学上相关,说明这些iVDPVs之间存在着非常相似的进化关系。进一步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这些iVDPVs同源性非常高,且均为Ⅲ型和Ⅰ型疫苗重组株,重组位点位于2C编码区的同一位置,与Ⅲ型脊灰病毒神经毒力和温度敏感性表型密切相关的两个关键位点(在5’非编码区的U472C和在VP1编码区的T2493C)均已发生回复突变。温度敏感实验表明,在12株iVDPVs中,第一份和第二份粪便标本分离的2株iVDPVs毒株(CHN15017-1, CHN15017-2)仍然保留着部分的Ⅲ型Sabin株温度敏感表型,即只能在36℃下繁殖,而在39.5℃高温不能繁殖。而从随后采集的10份粪便标本中分离的10株iVDPVs毒株(CHN15017-3-CHN15017-12)已经完全失去了Ⅲ型Sabin株温度敏感表型。该12株iVDPVs与亲代的Sabin株相比共享19个氨基酸差异,其中氨基酸变异位点K1419R仅在最后分离的10株iVDPVs中被发现,推测该位点可能是引起该Ⅲ型iVDPVs温度敏感性表型变化的潜在关键位点。基于全长VP1编码区采用贝叶斯蒙特卡罗马尔可夫链法进行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12株iVDPVs的平均进化速率约为2.79x 10-2个/年/核苷酸,因此估算出该名患者的服苗日期大约在2009年10月4日左右。本研究结果表明该免疫缺陷患儿长期持续地向外环境排出高滴度的Ⅲ型iVDPVs,具有失去了温度敏感表型,高度变异的特征,将对全球脊灰消灭计划构成了巨大地潜在风险。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对长期进化的iVDPVs的基因结构、温度敏感性以及抗原变异性质等方面,拓展了全球非常有限的关于iVDPV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长期复制过程中种群的动态改变和进化路径的知识。同时,本研究将为中国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脊灰消除后期疫苗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闫绍宏,闫真,张双一,徐冬冬,郭忠梅[4](2015)在《内蒙古自治区首次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Ⅰ型病毒健康携带者的调查及处理》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首次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健康携带者的发生及处理情况,评价处理效果。方法对发生的VDPV健康携带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分离病毒;对个案所在地及医院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搜索;对个案所在地及相邻地开展儿童常规接种率快速评价;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粪便标本带毒率调查。结果经过自治区专家诊断组诊断,该个案为VDPV健康携带者,从该健康携带者分离到脊灰Ⅰ型病毒株,VP1区发生10个碱基变异,与Sabin疫苗株脊灰病毒相比核苷酸变异率为1.1%。结论当地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和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指标良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乌审旗采取了包括AFP病例主动搜索、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补充免疫等多项措施,有效地阻断了VDPV的循环。
王斌冰[5](2015)在《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输入病例并局部传播事件后安徽省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的风险,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地区进行维持无脊灰的分类指导,制定应对策略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WPV的输入传播。方法在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用两级指标评估WPV输入传播的风险。一级评估指标包括人群免疫情况、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运转质量和WPV输入风险,每项一级指标包含多个二级指标。收集相关资料并按照标准对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累加各市的二级指标评分值得到各省分值,根据各省分值综合研判各市WPV输入传播的风险水平。根据全省及各市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应对措施。结果亳州、安庆和六安3个市WPV输入传播风险水平为高风险,阜阳等13个市为中风险,宣城市、马鞍山市为低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安徽省采取了加强脊灰疫苗免疫接种、强化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防范新疆往来人员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等应对措施,有效防范了WPV的输入与传播。结论参考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的结果,分类指导不同风险水平地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巩固无脊灰成果的有效策略。同时应根据维持无脊灰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所用的二级指标以适应实际情况。
温宁,樊春祥,严冬梅,祝双利,汪海波,刘波,张勇,余文周,郝利新,王东艳,安志杰,朱晖,曹雷,夏伟,梁晓峰,许文波,李黎,罗会明[6](2014)在《中国20012013年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实现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目标后,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的发生情况。方法分析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数据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对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的基因测序结果,各级CDC对VDPV及病例的调查和处置报告。结果 20012013年,中国AFP病例监测系统从37名儿童粪便标本中分离到VDPV,来源于12个省,其中AFP病例22例,AFP病例接触者13人,健康儿童2人。其中2004年贵州省2例Ⅰ型(Type 1)VDPV(VDPVⅠ)病例形成循环(Circulating)(cVDPVⅠ),20112012年四川省Ⅱ型(Type 2)疫苗高变异脊灰病毒(Vaccine-hypervariable Poliovirus,VHPVⅡ)病例/VDPVⅡ病例形成cVHPVⅡ/cVDPVⅡ。结论 VDPV可在健康儿童粪便中检出,也能导致儿童麻痹。其发生有疫苗因素,也有受种者因素和疫苗使用因素。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接种率低,是造成发生cVDPV的原因。只有达到人群OPV的高免疫覆盖率,通过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疫情,才能阻断病毒的传播。
檀晓娟[7](2012)在《1998-2011年中国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08年以来,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在我国大陆发生全国范围的大流行,成为危害婴幼儿健康的重要传染病。由此,HFMD于2008年5月2日开始,作为第38种法定报告传染病,纳入C类进行管理。同时开展全国范围的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从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Disease Reporting System, NNDRS)对发病时间为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病例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显示2009-2011年,每年报告病例数为1,155,491-1,619,689例,其中具有神经体统症状的重症病例13,481-27,043例,死亡病例355-904例。1岁和2岁年龄组儿童具有最高的发病和死亡率,分别为(/10万)1,211-2,953和0.61-2.12。病毒学监测数据显示:EV71和CA16为主要的病原,而EV71感染在重症和死亡病例具有较高比例,分别占79%-82%和92%-95%。为了对流行的EV71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本研究共测定或下载了(从GenBank)共3435株本土分离株的VP1全序列,以及129株的全基因组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4亚型自1998年以来作为优势型别在我国大陆持续循环,其起源于~1994年,以4.6×10-3的速率不断进化。在不断进化中,C4分离株与SHZH98的进化距离随着流行年代逐渐增大。从2002-2004年,进化分支从C4b转化为了C4a。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流行的EV71均与HEV-A组的其它EV发生型间重组。亲缘性和进化距离分析均表明:除P1以外的其它所有非结构区(P2、P3和UTR)均与HEV-A的其它EV发生了重组。虽然,重组发生部位和重组来源具有多样性,但大部分的流行株在基于各基因构建的亲缘性关系树上均相互聚为一簇,且相互间具有较小的进化距离(0.019-0.041)。提示:在我国大陆流行的C4亚型EV71为一群具有较高同源性的病毒。对各个基因进行的自然选择分析显示:EV71的整个基因组均处于负选择压力下,只有VP3的第93位密码子和VP1的第98位密码子为广泛存在的正选择位点。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我们认为:1)低年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是对HFMD进行预防和控制的重点目标人群;2)应对HFMD带来的健康威胁,重点应放在EV71;3)在持续传播过程中,C4亚型EV71通过点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方式不断进化,但还需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来阐述其在进化中是否获得了利于其传播的生物学性状;4)EV71基因组处于较强的负选择压力下,这将为EV71疫苗的研制提供便利。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8](2011)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文中提出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陈阿丽[9](2009)在《宁夏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网络评价及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调查》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整理和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2001-2007年确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调查表,了解宁夏回族自治区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动态掌握宁夏AFP病例发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和评价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同时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检测宁夏回族自治区0-14岁健康儿童血清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评价人群的免疫状况,并最终为保持人群较高的免疫水平和自治区保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和分析2001-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报并按照病毒学分类标准,经AFP病例分类诊断小组讨论确诊的AFP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和随访表等,分析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同时通过对2001-2007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性、完整性、敏感性三个指标的分析,评价AFP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中卫市、固原市0-14岁健康儿童,按0岁组、1岁组、2-4岁组、5-9岁组、10-14岁组分为5个不同年龄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健康儿童脊灰IgG抗体,调查了解我区健康儿童的脊灰免疫水平。结果2001-200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共确诊非脊灰AFP病例150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01/10万、1.40/10万、1.42/10万、1.58/10万、1.23/10万、1.77/10万、2.03/10万,均达到了国家卫生部规定的≥1/10万的标准;五个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固原市15岁以下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最高,为1.73/10万,其次是石嘴山市、中卫市、银川市和吴忠市,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47/10万、1.44/10万、1.30/10万和1.12/10万;以县为单位,有8个县报告发病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AFP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0-5岁,占56.0%;从免疫史分析来看,“0”剂次占3.3%,1-2剂次占14.7%,≥3剂次占76.0%,不详占6.0%;AFP是一组疾病,在众多的疾病中,格林巴利综合症所占比例最大,占42.7%;所有的AFP病例均采集了粪便标本,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5.3%,25例粪便标本分离到肠道病毒(EV),肠道分离阳性率为16.7%,其中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18株,NPEV分离率为12.0%,脊灰病毒7例,其中脊灰病毒(PV)Ⅰ型2例,脊灰病毒(PV)Ⅱ型1例,脊灰病毒(PV)III型3例,混合型脊灰病毒1例,所有脊灰病毒(PV)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复核均为疫苗株;以省为单位,AFP病例监测系统2001-2007年AFP病例报告后48小时调查及时率为84.2%-100%;14天内双份粪便标本采集及时率为66.7%-92.6%;粪便标本7天内送检及时率为90.5%-96.6%;分离结果28天内送达及时率为86.7%-100%;随访表75天内送达及时率为76.2%-100%;阳性标本14天送达国家及时率为均100%;银川市、固原市、中卫市403名健康儿童血清脊灰IgG抗体阳性率为99.0%,几何抗体平均滴度(GMT)为1:1567,脊灰抗体水平达到保护水平的382人,保护水平的阳性率为94.8%。结论2001-2007年宁夏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行良好,各指标达到了国家卫生部规定的标准,同时经过多年的基础免疫、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等免疫策略,健康儿童脊灰抗体水平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年来保持无脊灰状态强有力的保证。此外,研究也发现了在维持无脊灰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1)加强薄弱地区的监测工作;2)加强小年龄组和流动儿童的管理和免疫接种,保持高水平的免疫覆盖率;3)提高AFP病例报告的特异性;4)加强健康宣传,提高人群及时就诊率;5)加强基层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诊断水平和首诊报告率;6)提高AFP病例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质量;7)加强AFP病例监测管理的督导,及时做好每一例AFP病例的分类诊断;8)加强全区各疾控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联系,切实做好AFP病例监测工作;9)加强村医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村医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10)加强冷链体系监测,保证冷链质量。
杨志军[10](2008)在《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 ——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文中提出传染病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死亡最多的疾病,也是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三类疾病之一。医学技术的进展使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取得了重要成果。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进行经济学分析对传染病防治和医学技术发展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经济学分析的数学模型,并分析和评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影响。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了说明。本文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传染病的经济负担、卫生经济学中的评估工具、慢性传染病防治技术的发展、卫生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和成本研究、新技术的扩散、新技术的评价以及我国慢性传染病防治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完整介绍了国内外在本文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背景资料。本文第三章建立了模拟传染病扩散和估算我国慢性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数学模型。传染病扩散模型可以估算人群中感染者、易感染和健康者的数量,估算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模型可以根据感染者所处的不同疾病状态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估算出疾病负担。据此估算的我国2007年慢性乙型肝炎的直接医疗成本高达367亿元人民币。如果不进行免疫预防,我国2007年出生的人口在将来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54亿元人民币。在此之前,本章还分析了我国经济法发展与传染病控制的相关关系。第四章建立了分析疫苗免疫技术经济学影响的数学模型,并对我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经济学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根据最新公布的慢性乙肝调查数据,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用分析,证明疫苗免疫的经济效果非常显着,每年可以节约50多亿元人民币的治疗费。第五章建立数学模型对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进行经济学分析和评价。建立了确定最佳耐药检测时间的数学模型、确定定性检测条件下更换治疗方案的最优策略的数学模型、确定定量检测条件下更换治疗方案的最优策略的数学模型以及不同检测方法比较评价的数学模型。确定拉米夫定耐药监测时间间隔,分析和评估拉米夫定耐药检测经济学影响,发现如果采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手段,每年可以节约治疗费用5亿多元人民币。最后一章给出本文的如下结论:(1)现阶段我国传染病发病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呈显着负相关,病死率与农村恩格尔系数呈显着正相关;(2)我国慢性传染病的经济负担非常沉重,采用疫苗预防具有很高的经济效果;(3)采用本文建立的马尔科夫决策模型和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模型可以对慢性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监测进行经济学分析和评价;(4)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十分严重,采用疫苗免疫和合适的治疗监测可以节约大量治疗费用。文章的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对我国传染病防治与医学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卫生技术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在我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具体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本论文针对我国慢性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的特点,建立评估我国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数学模型、评价传染病预防技术及策略的数学模型和评价传染病治疗监测的数学模型,同时详细估算了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预防技术和策略的经济学影响和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影响。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确定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最优策略的数学模型:国内外的研究人员虽然对疾病负担、预防技术、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的评估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对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分析缺乏深入研究,这可能与治疗监测技术仅仅在最近几年才得到迅速发展有关。本论文应用马尔可夫决策方法建立了确定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最优策略的数学模型,为更加有效地治疗慢性传染性疾病、降低医疗费用和节约卫生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确定慢性传染病最佳治疗监测时间的数学模型:虽然对慢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已经成为临床专家的共识,但目前对治疗监测时间的确定仍然基于专家的经验判断,缺乏理论上的支持。本论文采用决策分析方法,建立了确定慢性传染病最佳治疗监测时间的数学模型,为慢性传染病的治疗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3、建立了对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技术进行经济学分析的数学模型:治疗监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基于药物基因组学的新技术,其临床应用的范围日益扩大,但对其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建立了对治疗监测技术进行经济学评价的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慢性疾病治疗监测策略的经济学意义奠定了基础。4、系统分析了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预防技术和策略的经济学影响以及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影响: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重负担国家,但目前仍缺乏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估算的系统研究。对免疫预防技术的评估也仅限于城市区域,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技术的经济学分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我国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全国普查的最新资料(本资料于2008年4月21日公布)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进行估算,并根据我国乙型肝炎免疫规划分析疫苗免疫接种的经济学影响,同时还对目前的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监测策略进行经济学分析和评价,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决策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二、贵州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自治区1例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的调查和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病例概况 |
2 AFP病例监测和主动搜索 |
3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 |
4粪便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结果 |
4.1患儿 |
4.2密切接触者 |
5控制措施 |
6调查结论和控制效果 |
讨论 |
(2)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我国免疫规划的发展简史 |
2.六种传染病控制阶段划分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统计方法 |
2.3 软件使用 |
2.4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疫情概述 |
3.2 脊灰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3 白喉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4 百日咳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5 流脑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 |
3.6 乙脑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7 麻疹发病死亡变化趋势 |
3.8 基于具有周期系数传染率的麻疹模型估算历年麻疹发病情况 |
3.9 总结 |
讨论 |
创新与局限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综述 断点回归分析在医药行业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3)Ⅲ型iVDPVs在宁夏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肠道病毒的分类 |
1.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病原学特征 |
1.3. 脊灰病毒基因结构特征 |
1.4. 脊灰病毒的生活周期 |
1.5. 全球消灭脊灰的进展 |
1.6. 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
1.7. 全球cVDPVs和iVDPVs的现状 |
1.8. 中国cVDPVs和iVDPVs的现状 |
1.9. 本课题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病例信息 |
2.2 标本信息 |
2.3 要试剂和仪器耗材 |
2.3.1. 主要试剂 |
2.3.2. 主要使用的分子生物学酶 |
2.3.3. 仪器设备 |
2.3.4. 主要耗材 |
2.4 课题研究相关生物信息软件 |
2.5 病毒分离 |
2.5.1. 粪便标本处理 |
2.5.2. 细胞的复苏 |
2.5.3. 细胞传代 |
2.5.4. 细胞冻存 |
2.5.5. 病毒接种 |
2.6 脊灰病毒中和实验 |
2.7 脊灰病毒型内鉴定 |
2.7.1. Poliovirus ITD rRT-PCR |
2.7.2. Poliovirus VDPV rRT-PCR |
2.8 脊灰病毒滴度测定(CCID_(50)) |
2.9 脊灰病毒噬斑纯化实验 |
2.10 脊灰病毒温度敏感性实验 |
2.11 宁夏iVDPVs VP1编码区基因特征 |
2.11.1. 病毒核酸提取 |
2.11.2. VP1编码区基因序列引物设计与合成 |
2.11.3.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
2.11.4. 电泳分析 |
2.11.5. PCR产物纯化回收 |
2.11.6. VP1编码区核苷酸测序 |
2.11.7. 核苷酸序列测定 |
2.11.8. 序列拼接整理 |
2.12 宁夏iVDPVs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
2.12.1. 病毒核酸提取 |
2.12.2. 宁夏iVDPVs全基因组测序引物设计与合成 |
2.12.3. RT-PCR扩增 |
2.12.4. PCR产物纯化 |
2.12.5. 标记反应 |
2.12.6. 标记反应产物纯化 |
2.12.7. 核苷酸序列测定 |
2.13 宁夏iVDPVs基因组序列特征及进化关系分析 |
2.14 宁夏iVDPVs全基因组重组分析 |
2.15 宁夏iVDPVs分离株分子进化起源分析 |
3. 结果 |
3.1 宁夏iVDPVs毒株的首次发现与分离鉴定 |
3.2 宁夏iVDPVs毒株的种群分析 |
3.3 宁夏iVDPVs毒株VP1区基因特征分析 |
3.4 宁夏iVDPVs毒株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
3.5 宁夏iVDPVs毒株关键位点分析 |
3.6 宁夏iVDPVs毒株温度敏感性研究 |
3.7 宁夏iVDPVs毒株的起源时间进化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附件 |
(4)内蒙古自治区首次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Ⅰ型病毒健康携带者的调查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调查方法 |
2诊断标准 |
3病毒分离与鉴定 |
结果 |
1 VDPV事件概况 |
2 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 病例监测系统情况 |
3 OPV接种率调查 |
4 AFP病例主动搜索 |
5 常规免疫调查情况 |
6 自治区脊灰实验室检测 |
7密切接触者采集情况 |
8 控制措施 |
讨论 |
1 OPV的意义 |
2 VDPV的意义 |
3 应急处置效果评价 |
4 结语 |
(5)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综述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评价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6)中国20012013年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资料来源 |
2分析方法 |
3判定标准 |
3.1 VDPV |
3.2 VDPV病例 |
3.3循环的(Circulating)VDPV(c VDPVs) |
3.4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VDPV(i VDPV)病例 |
3.5疫苗高变异(Vaccine-hypervariable)PV(VHPV) |
结果 |
1 VDPV发现情况 |
1.1 AFP病例 |
1.2 AFP病例接触者 |
1.3健康儿童 |
2 c VDPV的发生 |
2.1贵州c VDPVⅠ |
2.2四川c VHPVⅡ/c VDPVⅡ |
3 i VDPV病例 |
3.1安徽i VDPVⅡ病例(2005年) |
3.2宁夏i VDPVⅢ病例(2011年) |
3.3天津i VDPVⅡ+Ⅲ病例(2012年) |
3.4江西i VDPVⅢ病例(2013年) |
讨论 |
1 OPV特点及VDPV的发生 |
2 VDPV的危害及控制措施 |
3中国脊灰疫苗使用策略的转变 |
(7)1998-2011年中国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前言 |
1. 肠道病毒及肠道病毒71型概述 |
2. 分子病毒学研究背景及当前研究现况 |
3. EV71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材料和方法 |
1. HFMD的监测 |
2. 标本采集及运输 |
3. 标本处理 |
4. 标本中肠道病毒核酸检测 |
5. 病毒分离培养和鉴定 |
6. 序列测定 |
7. GenBank来源序列的收集整理 |
8. 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
1. 中国大陆HFMD监测 |
2. 我国EV71分子流行病学(基于VP1区) |
2.1. 用于分析的VP1序列 |
2.2. 我国EV71分子流行病学 |
2.2.1. 构建我国EV71亲缘性关系树 |
2.2.2. C4亚型EV71在我国的流行特征 |
2.2.3. C4亚型EV71在我国的起源和进化 |
2.2.4. 对我国C4的种群动态变化的推测 |
3. 我国EV71的基因组进化分析 |
3.1. 用于分析的基因组序列 |
3.2. 基于基因组序列的亲缘性分析 |
3.2.1. 非蛋白编码区 |
3.2.2. 结构蛋白编码区 |
3.2.3. 非结构蛋白编码区 |
3.3. C4亚型毒株各基因序列差异分析 |
3.4. 全基因组序列相似性曲线 |
3.5. 各基因的选择位点分析 讨论 |
1. 对我国HFMD暴发应对的启示 |
1.1. 低年龄组婴幼儿为开展HFMD控制的目标人群 |
1.2. 对EV71感染的控制是我国HFMD暴发应对的关键 |
2. EV71在我国的流行状况 |
2.1. C4亚型为我国流行EV71的优势基因型 |
2.2. 2007年以来的HFMD大暴发是固有病毒引起的新发流行 |
2.3. 关于我国新发EV71大流行原因的探讨 |
3. 我国C4亚型EV71的进化特征 |
3.1. C4亚型毒株在我国持续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进化 |
3.2. 基因重组在C4亚型毒株广泛存在 |
4. 展望 小结 综述 |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
附表1. 来自Genb-k的VP1序列信息表 |
附表2. 来自Genb-k的全基因组序列信息表 与课题相关文章的发表 |
(9)宁夏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网络评价及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2001-2007 年宁夏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AFP 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0-14岁健康儿童脊髓灰质炎IgG抗体水平分析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个人简历 |
(10)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 ——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内容安排与章节结构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慢性传染病的经济负担 |
2.2 卫生经济学中的评估工具 |
2.2.1 成本-效益分析 |
2.2.2 成本-效果分析 |
2.2.3 成本-效用分析 |
2.3 医学技术发展与慢性传染病防治 |
2.4 卫生保健的生产和成本 |
2.4.1 卫生保健的投入要素及相互替代 |
2.4.2 卫生保健的成本函数 |
2.4.3 医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成本 |
2.4.4 医学技术的推广及其影响因素 |
2.5 新技术的扩散 |
2.5.1 新技术扩散的基本模型 |
2.5.2 医学新技术的扩散 |
2.5.3 医疗管理与医学技术扩散 |
2.6 新技术的评价 |
2.6.1 结构 |
2.6.2 资料 |
2.6.3 一致性 |
2.7 我国慢性传染病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三章 我国慢性传染病的经济负担 |
3.1 我国慢性传染病概况 |
3.1.1 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的历史变迁 |
3.1.2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发病情况 |
3.1.3 我国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3.2 估算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数学模型 |
3.2.1 传染病传播的数学模型 |
3.2.2 传染病经济负担的数学模型 |
3.3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 |
3.3.1 乙型肝炎的基本资料 |
3.3.2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负担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的经济学分析 |
4.1 慢性传染病的预防策略 |
4.1.1 传染病预防的基本策略 |
4.1.2 传染病预防的全球行动 |
4.1.3 我国传染病预防的成就 |
4.1.4 我国计划免疫体系 |
4.2 疫苗的价值及其发展 |
4.2.1 疫苗的价值 |
4.2.2 疫苗技术的发展 |
4.2.3 疫苗接种的政策影响 |
4.3 评价疫苗接种经济效果的数学模型 |
4.4 基因工程疫苗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经济学分析 |
4.4.1 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生物学特性及接种策略 |
4.4.2 我国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普遍接种计划的经济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慢性传染病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 |
5.1 抗感染治疗过程中的耐药现象及其后果 |
5.1.1 慢性传染病治疗过程中的耐药现象及其经济损失 |
5.1.2 慢性传染病耐药的临床对策 |
5.2 传染病治疗监测技术的发展 |
5.2.1 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技术及其发展 |
5.3 模型 |
5.3.1 确定最佳耐药检测时间的模型 |
5.3.2 定性检测条件下更换治疗方案的最优策略 |
5.3.3 定量检测条件下更换治疗方案的最优策略 |
5.3.4 不同检测方法的经济学分析和评价 |
5.4 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治疗检测及其经济学分析 |
5.4.1 拉米夫定耐药检测时间间隔的确定 |
5.4.2 拉米夫定耐药检测的成本-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人口最低收入水平 |
6.2.2 重视疾病经济负担的评估,为实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和财政预算资料 |
6.2.3 重视疾病的预防,完善农村免疫接种网络建设 |
6.2.4 重视慢性疾病的治疗监测,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节约卫生资源 |
6.2.5 重视医学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经济学评估,完善公费医疗项目审核体系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6.4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贵州省消灭脊髓灰质炎控制措施及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自治区1例Ⅲ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病例的调查和处理[J]. 闫绍宏,闫真,毕力格,徐冬冬,斯钦毕力格,张勇.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9(03)
- [2]六种国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不同阶段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的研究[D]. 宋全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3]Ⅲ型iVDPVs在宁夏一例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的分子进化和抗原变异研究[D]. 范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6(02)
- [4]内蒙古自治区首次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Ⅰ型病毒健康携带者的调查及处理[J]. 闫绍宏,闫真,张双一,徐冬冬,郭忠梅.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5(05)
- [5]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D]. 王斌冰.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3)
- [6]中国20012013年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温宁,樊春祥,严冬梅,祝双利,汪海波,刘波,张勇,余文周,郝利新,王东艳,安志杰,朱晖,曹雷,夏伟,梁晓峰,许文波,李黎,罗会明.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4(03)
- [7]1998-2011年中国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檀晓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2(10)
- [8]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1(06)
- [9]宁夏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网络评价及儿童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调查[D]. 陈阿丽.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 [10]我国慢性传染病预防与治疗监测的经济学分析 ——以慢性乙型肝炎为例[D]. 杨志军. 上海交通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