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查雪梅[1](2019)在《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自成立以来,隶属过人民公社,并入过人民银行,也受过农业银行管理,1996年脱离农业银行,2003年至今则受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随着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转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农村信用社省联社今后怎么改事关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健康发展,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新一轮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的改革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定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改革对策。首先,对农村金融理论进行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研究成果。其次,梳理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同时从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本级和其辖内行社两方面分析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再次,具体分析了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行政管理色彩浓厚和服务功能有待加强两方面。然后,从国内外相关改革案例中,挑选出秦农农村商业银行和德国储蓄银行来进行详细分析,并从中得出经验和启示。随后,通过深入调研,从农村信用社省联社自身及其辖内行社未来发展需要两方面,剖析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并对目前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的五种主要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之上,本文结合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实际情况,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淡化行政管理、提高服务能力和相关配套改革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本文建议在保持县级行社法人地位不变的前提下,选择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对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以资本管理代替行政管理,按照市场化原则,不断提高其服务能力。
张叶雨[2](2018)在《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创新转型模式及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吉林省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农业省份之一,当前其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尚不能够满足本身农业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吉林省现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供给的主要力量,承担吉林省“三农”问题与农业发展金融服务的主要任务。由于设立较早,吉林省农信联社积累了很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在新时期金融市场竞争环境下,服务主体界定不清、市场化发展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吉林亟需对农信联社进行改革,通过清晰的农村金融服务定位以及市场化运作来为吉林农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保障。因此深入分析吉林省农信联社改革与转型问题,不仅有助于提升吉林省农村金融的服务理论水平,也有助于化解农村金融的服务难题,促进吉林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本文从吉林省农信联社发展的现状与当前主要经营问题入手,探索其未来的改革方向;其次,借鉴各地农信联社改革与转型经验,总结对比四种转型模式的优劣之处,并指出当前适合吉林省农信联社转型的最优模式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模式;然后,文章进一步说明设立一家农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可行性,并指出构建吉林省农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为了更好地实现改革转型,本文从多方面提出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吴刘杰,张金清[3](2016)在《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信用社逐步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省联社已名不副实,推进省联社改革正在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在对省联社改革动因和现实条件进行深入探讨的前提下,通过对省联社改制模式的比较分析,认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是省联社改革的方向,而将省联社改制成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又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由成员行社通过法律程序共同发起设立全牌照省级农商联合银行则是最优选择。
李通[4](2016)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评价及选择》文中研究说明海南作为农业大省,其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着整个省的经济发展状况。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备受各方关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于2007年挂牌营业,是全国最后一家改革的农信社,2007年改革前,资产质量差、信贷风险大,历史包袱沉重,因此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的创新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汇总了因内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梳理了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整理了现行农村信用社经营可选模式,并用实证分析方法评价了海南农村信用社的效率和经营模式综合评价。采用海南省农村信用社2012年第4季度的数据,运用DEA分析方法对其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三亚市、澄迈县和五指山市4个地区DEA有效。文章还给出了在保持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各地区农村信用社需要减少的投入量。对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选用因子分析方法,最终使用前7个公共因子作为原始28个变量的代理变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海口市综合得分最高,五指山市综合得分最低。通过对比现行农村信用社改革五种可靠模式的利弊,笔者认为联合银行模式是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当前最佳经营模式选择方案。文章的最后从内部优化建设、体制建设、管理和经营四个角度提出了完善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的对策建议。
唐雅丽[5](2015)在《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案例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银行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组成。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信用社,主要肩负着为农民、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任务,其机构众多、覆盖面广的特点,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三农”的金融纽带。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经营模式、服务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2003,中国启动了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改革宗旨为服务“三农”,当前农村信用社部分兑付了中央银行票据,财务实力得到提高,支持“三农”的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产权不明晰与独立法人地位矛盾的问题,致使农村信用社出现所有者缺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长期高度关注,随着2004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新一轮的农村信用社改革也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次改革把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点,特别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并把实现决策、管理、监督的相互制衡及促成激励和约束相互结合的经营机制作为最终改革目标。为更好地解决其法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符合现代企业运行规则的法人治理结构,构建产权清晰、资本金充足及财务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使农村信用社成为真正能够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真正服务“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是当前各方值得关注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收都需要金融的支撑。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不同经济时期经历了多次改革,在肯定改革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问题,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所以建立高效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后改革的着力点。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在公司治理理论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农村信用社选择不同的产权制度要因地制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的建议,试图寻找出适合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发展又有利于支持辖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较佳的法人治理结构。本文研究成果对我国其他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赵鑫[6](2014)在《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合作金融是指在农村地区以合作制为原则,由广大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自愿入股联合,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成员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农村合作金融的组织主体主要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农业合作基金会、农村党员互助会与合会等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本文简称农村信用社)是农村合作金融最有代表性、最为主要的组织类型。农村合作金融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作经济组织思想中建立起来的。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决定了,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及豁免范围。反垄断法的基本属性是普遍适用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反垄断豁免是反垄断法实施的例外,又是重要的补充。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豁免问题就是在探讨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农村合作金融垄断合法性问题。反垄断法豁免制度是国家反垄断法在农村金融领域功能强弱的检测器,其价值取向与制度设置受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也决定了这一制度的设立应当根据国家的实际国情而进行取舍、整合和平衡。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发展程度和农村金融产业政策是影响和决定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豁免的重要因素。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作为市场主体,从事一定的经营活动,与其它市场主体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就这一特点而言,其具有一定的商业性与竞争性。正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的商业竞争性质,决定了其可以进入反垄断法领域来探讨适用与否的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在互助合作的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为了维持合作金融组织的长期有效运行,最大程度上满足成员的互易性、服务性的资金需要。正是这种特殊的经营性质,决定了有必要深入探讨反垄断法是否应对其适用豁免的问题。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中农村信用社等市场主体,因客观经济环境因素,形成了资源占有的优势,从而造成了市场份额、市场影响力、价格控制能力等多方面优势,最终形成了市场支配地位。取得了市场支配地位的农村信用社等农村合作金融市场主体,进行了诸如差别待遇交易、附加条件交易、强制收费、捆绑收费、强制搭售、指定交易及强制交易等滥用支配地位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利益,而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反垄断法重要的法益目标,消费者权益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中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适用标准。这类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属于学理上“剥削性滥用”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类型。同时,农村合作金融又存在利率同盟等限制竞争协议行为。另外,因其机构合并重组等事件的发生和经营者集中审查标准的“失灵”,农村合作金融领域还存在着经营者集中的垄断风险。虽然农村合作金融领域存在着垄断问题与垄断风险,但是基于农村合作金融的特殊性,我国的反垄断法应该对其实现一定程度的豁免。农村合作金融进行反垄断法豁免有充分的依据,主要体现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作为弱势主体联合体的互助共济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财产关系的特殊性及民主管理的组织原则等“合作经济组织”属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实现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制度功能与反垄断法及反垄断豁免制度的功能具有契合性。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与地区分别以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对于农村合作社行为进行豁免规定,我国可以考虑借鉴这些先进立法经验。关于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豁免的行为认定问题,首当其冲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认定的原则。关于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豁免的认定原则问题,我们应该依据具体情况而综合运用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在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豁免的认定过程中,还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所涉行为是否符合合作社目的、“规定识别”与“推定识别”的区别、组织行为对内性与对外性的区分等。农村合作金融如何具体适用反垄断法豁免制度问题,需要在机制与程序层面予以解决。我国当前《反垄断法》有关豁免的规定体现在第七条、第十五条、第二十八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等规定中,农村合作金融若想获得反垄断豁免并不能直接套用以上规定,或者说,现有法律条文中并不能找到农村合作金融可获豁免的直接依据。豁免制度是包括于反垄断法中的固有制度,因此,关于农村合作金融的反垄断豁免,不能单独创设出一种制度,而是应该运用“解释论”的方法,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解释适用,在我国反垄断法现有的制度框架中,探讨如何将反垄断法的豁免制度适用于农村合作金融领域,从而探究出农村合作金融进行反垄断豁免的具体适用方式与程序。在豁免方式方面,我国应选择酌定豁免方式;在豁免决定权的配置机制方面,基于行政权决定机制本身的制度优势以及与中国反垄断法律制度的兼容性,我国应确立行政权决定机制,同时在机构与职能的设置上,对于商务部、工商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三大执法机构进行合理的职能设置与分工;在豁免程序方面,我国应该适用行为豁免程序。
龚灵枝[7](2014)在《省联社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金融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冲击,特别是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面临着深层次的改革。省联社作为农村信用社新一时期的产物,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在面临利率市场化、民营银行和村镇银行的纷纷设立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带来的竞争时,分析省联社模式管理的利弊,探索省联社未来的改革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以达到服务三农的目的。本文从分析省联社的模式的利弊入手,在此基础上,探索省联社未来改革的方向,对可能的四种模式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入分析。采用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测试,进而得出如下结论:省联社改革的最优目标模式是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农村商业银行从各方面综合来看表现出了的整体优势超越了其它三种模式。本文写作的目的旨在探索出省联社未来对于农村金融最有促进作用的发展模式,希望对于各省信用社的发展的探索提供自己的一管之见。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对问题的背景进行了概述,阐明了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改革农村信用社对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省联社作为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产物,有很多缺陷,省联社的未来发展如何,该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次表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探索省联社未来最有可能的发展模式,研究价值是促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相关的文献进行评述。首先,介绍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五个改革历程,在2003年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深化改革后,在八个省份试点推行了省联社这一模式,由此产生了省联社。其次,着重对省联社管理体制进行分析和省联社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省联社模式的内在缺陷进行了分析,认为省联社模式存在改革的必要性。最后归纳各位学者对省联社的改革方向和模式的争论,总结出省联社未来发展的四种模式。第三章,对省联社未来可能发展的四种模式(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模式、行业协会模式、金融服务公司模式)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定位,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利弊和其适应性各自进行了分析。第四章,设立相关的测试指标,对四种模式进行效率价值的比较,推出效率价值最高的是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对重庆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后这一成功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各种模式适用的情况也有所差异,需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采用相适应的改革模式。第五章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并分析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董涛[8](2014)在《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业本身具备资本密集、知识密集和科技密集的行业特点,这决定了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育,而薪酬制度对人力资源效能发挥着最直接、最有力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社区的中小金融机构,面临日益激烈的同质化市场竞争,构建区分同行的核心业务特质,需要通过核心薪酬体系来吸引和发展有效人才资源。在知名度、资金实力、管理水平、竞争力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农村信用社普遍比不上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如何在有限的人力成本下,构建具体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达到吸引保留高素质、较强竞争力的员工队伍的远大目标,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梳理薪酬管理理论和国内外商业银行薪酬管理最新成果,总结分析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薪酬管理问题,能够为现阶段县市级农村信用社的薪酬管理提供理论借鉴。本论文在分析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管理的现状的基础上,以现代薪酬管理理论及激励思想为指导,借鉴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吉林、江西、四川等农信社薪酬管理模式,从而为SDJL农村信用社研究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薪酬管理体系,以期能为SDJL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及人力资源竞争力的提升做出一定的贡献,也对其他农村信用社的薪酬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从主流薪酬层次理论、薪酬设计原则及流程的相关理论切入,对国有商业银行、吉林、江西、四川农信社的薪酬管理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以SDJL农村信用社为例,实证分析了 SDJL农信社薪酬管理现状的优缺点,并对SDJL农信社薪酬管理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为保障新薪酬管理体系实施开展就相关措施给予了建设性意见。本文的重点是农村信用社薪酬管理体系优化设计,通过SDJL农村信用社的薪酬案例分析,得出保障薪酬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措施,有利于保障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论文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实证调查方法,从薪酬体系优化设计的视角得出完善和保障薪酬体系建设执行的主要结论,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
宫晓飞[9](2013)在《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研究:农商行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众所周知农业、农村、农民(以下简称为“三农”)问题是我国政府工作的重点,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加上文化传统、思维模式、政府治理环境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三农”问题不断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农村的发展模式,进而更加有效解决的“三农”问题,这都离不开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的资金支持。农业银行或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自身发展的利益要求,己将业务逐渐向城市市场转移,而民间金融也因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但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在为“三农”的服务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为了更好的为“三农”服务,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多次改革,尤其是2003年的深化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由于改革的不彻底以及发达地区的农村经济一体化不断提高和金融服务竞争日益激烈,加剧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迫切性,如何因地制宜的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模式改革,这便产生了当今农村金融改革的热点话题,即:如何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模式,使其能更好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的农村信用社主要有三种改革模式,是继续以合作制模式存在的金融机构或是改革为股份合作制建立农村合作银行还是以股份制形式存在的农村商业银行(又简称为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的三种改革模式同时存在,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股份制将会逐步占主导地位。对于股份制的模式而言,农村商业银行将会是一个有效的探索,因为农村商业银行是根据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的,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目标,其经营效益也将会不断提高,2012年6月,大连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并坚持以服务“三农”、服务中小、服务百姓的市场定位;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之路。这种模式是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股份制改革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了哪些业绩,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也为其他地区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提供了参考标准。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案例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更新了数据,其不足点在于由于大连市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时间较短,其数据分析的可信度有待考察。本文从介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存在的问题入手,说明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迫性,根据大连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对其可选的改革模式进行利弊分析,并对大连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可行性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实证分析,并借鉴大连市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经验提出了一些关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是绪论。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存在的现实意义。并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农村信用社对于股份制模式所持有的观点,在阐述本文的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之后,给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点。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发现了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迫切性。此部分从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不同阶段入手,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历史包袱重、服务范围缺陷、政策支持不到位以及负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限制了其更好的为“三农”服务。并从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和我国农村信用社的重要性两个方面来概括总结了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迫切性。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大连市农村信用社发展状况及其可选改革模式利弊分析。此部分先是对大连市农村信用社的整体概况进行了阐述,并对大连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可选的三种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指出根据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模式选择,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实行合作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实行股份合作制以及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则实行股份制。第四部分介绍了大连市股份制改革的建立以及取得的成果。这一部分论证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是正确的选择。首先是对大连市农村信用社改革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动因分析出其改革的可行性,并对大连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五部分主要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主要是完善内部治理、加强人才培养、增加金融产品的研发、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将“三农”服务放在第一位和优化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
安华勇[10](2013)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改革研究 ——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金融被誉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同样,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稳定有利促进者。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关系到农村金融服务的改善,关系到农村金融效率的提升,关系到“三农”的全面健康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自成立起,历经多次改革,时至今日,对农村信用社改革仍争议不断,有些学者认为合作制更符合实际,还有学者认为股份制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唯一出路。2003年以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政策就是在各方争议中推出了一个相对折中的方案,即确定了一个总目标要求:市场化和产权清晰,而在产权形式上并没有做具体要求,坚持合作制可以,股份制也行,股份合作制亦可。回顾十年来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取得重要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盈利能力显着增强,资产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信用社改革一些深层次机制问题尚存在,离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还有一段距离。本文从公司治理视角,首先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内外部治理面临的难题。农村信用社先前是以合作制为基础的内部治理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农村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股份制形式日益增多。但就目前农村信用社的演进来看,合作制面临很大挑战。农村信用社面对内部治理的诸多挑战,加强和完善其外部治理就显得尤为必要,在现实中,尤其是政府行政力量作为外部治理的主要力量,作用不可小觑。从各国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政府行政的力量在整个治理结构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的国家(例如我国)一直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因此,研究政府干预和管理在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十分有必要。为此对政府参与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的理论进行分析,分析了政府参与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的原因,随后分析了在外部治理中把握政府干预合理度的难题。接下来,本文回顾了中国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改革历程,分析了历程特征,介绍了当前的治理结构现状,对接下来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梳理。随后,又介绍了我国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公司治理改革模式选择,介绍了省联社改革的六种模式,结合六种模式及前面的理论分析,提出山东省联社未来可行模式及路径选择。论文最后,结合前几部分分析,对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公司治理从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即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农信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架构,加强自我约束;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力与履职边界:合理分配股东权力,实现科学决策;政府以适当的模式参与信用社治理;确保社员能够以低成本的手段行使治理权六个方面。
二、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本文的框架结构 |
四、本文特色与不足 |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综述 |
一、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二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历程回顾 |
一、2003年以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回顾 |
二、2003年以来农村信用社改革进程回顾 |
第二节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基本情况 |
一、浙江省基本情况 |
二、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本级基本情况 |
三、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辖内行社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改革取得的成效 |
一、农村金融机构运行评价标准:覆盖面和可持续性 |
二、补贴依赖指数(SDI) |
三、改革前后辖内行社经营状况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的主要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行政管理色彩浓厚 |
一、定位模糊、职责不清晰 |
二、产权与实际控制权倒置 |
第二节 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
一、科技服务存在短板 |
二、理财平台功能匮乏 |
三、缺乏专业性人才 |
第四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秦农农村商业银行 |
一、秦农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模式 |
二、秦农农村商业银行的启示 |
第二节 德国储蓄银行 |
一、德国储蓄银行发展模式 |
二、德国储蓄银行的启示 |
第五章 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及主要模式分析 |
第一节 改革动因分析 |
一、辖内行社未来发展的需要 |
二、省联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改革模式分析 |
一、全省统一法人模式 |
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 |
三、联合银行模式 |
四、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
五、完善省联社模式 |
六、五种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淡化行政管理的建议 |
一、明确浙江省联社职能定位 |
二、按照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改造浙江省联社 |
第三节 提高服务能力的建议 |
一、补齐科技服务短板 |
二、拓展理财业务平台 |
三、引进复合型人才 |
第四节 相关配套改革的建议 |
一、加快相关牌照的申领实践 |
二、推进浙江农村金融立法 |
三、健全差异化金融监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创新转型模式及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创新转型主要基础理论 |
2.1 法人结构理论 |
2.1.1 超产权理论 |
2.1.2 两权分离理论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 产权制度理论 |
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发展现状与面临的主要问题 |
3.1 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的发展概述与现状 |
3.1.1 吉林省农信联社发展概述 |
3.1.2 吉林省农信联社发展现状 |
3.2 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存在的问题 |
3.3 吉林省农信社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的转型模式选择 |
4.1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
4.1.1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性质与功能定位 |
4.1.2 运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利弊分析 |
4.2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
4.2.1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的性质与功能定位 |
4.2.2 运行金融服务公司模式的利弊分析 |
4.3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
4.3.1 农村合作银行的性质与功能作用定位 |
4.3.2 运行农村合作银行模式的利弊分析 |
4.4 资产管理公司模式 |
4.4.1 资产管理公司的性质和功能作用定位 |
4.4.2 运行资产管理公司的利弊分析 |
4.5 各个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4.5.1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
4.5.2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
4.5.3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
4.5.4 资产管理公司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
第五章 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转型的最佳选择 |
5.1 构建吉林省农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可行性分析 |
5.1.1 资金来源设想 |
5.1.2 职能定位 |
5.1.3 意义与作用展望 |
5.2 构建吉林省农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机遇与挑战 |
5.2.1 构建吉林省农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机遇 |
5.2.2 构建吉林省农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挑战 |
5.3 构建吉林省农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政策建议 |
5.3.1 清晰界定吉林省农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产权制度 |
5.3.2 确立独立法人地位 |
5.3.3 建立金融沟通与协调机制 |
5.3.4 强化三农服务支持效力 |
5.3.5 加强风险管理和引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后记 |
(3)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一)关于省联社的角色定位方面 |
(二)关于省联社的未来改革发展模式方面 |
二、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分析和现实基础 |
(一)深化省联社改革的动因分析 |
1. 辖内成员行社未来发展的内在需要 |
2. 省联社需要严格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健全管理架构 |
3. 省联社需通过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明确与相关机构的关系 |
4. 辖内各成员行社不断改制为农商银行使省联社已经名不副实 |
(二)省联社改革具备的现实基础 |
1. 省联社改革具有国家政策层面的指导 |
2. 农村信用社整体具备地方金融机构的经营实力 |
3. 省联社平台战略为改制提供了发展基础 |
三、省联社改革的模式选择 |
(一)省联社改革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
1. 关于组建全省统一法人的模式 |
2. 关于组建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 |
3. 关于组建全省金融服务公司的模式 |
4. 关于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的模式 |
(二)关于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的两种选择模式 |
1. 组建全牌照农商联合银行模式 |
2. 组建有限牌照农商联合银行模式 |
四、省联社改革的实现路径 |
(4)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评价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 |
第2章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历史及现状 |
2.1 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的理论基础 |
2.2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历史沿革 |
2.3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分析 |
2.4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现行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国外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借鉴 |
3.1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经验借鉴 |
3.1.1 孟加拉乡村银行组织体系 |
3.1.2 孟加拉乡村银行经营管理经验 |
3.2 德国合作金融组织经验借鉴 |
3.2.1 德国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
3.2.2 德国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 |
3.3 美国合作金融组织经验借鉴 |
3.3.1 美国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
3.3.2 美国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 |
3.4 日本合作金融组织经验借鉴 |
3.4.1 日本合作金融组织体系 |
3.4.2 日本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经验 |
第4章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综合评价 |
4.1 海南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描述分析 |
4.1.1 海南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对比 |
4.1.2 海南农村信用社风险管控水平对比 |
4.1.3 海南农村信用社盈利能力对比 |
4.1.4 海南农村信用经营管理水平对比 |
4.2 海南农村信用经营管理模式的综合评价 |
第5章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率评价 |
5.1 模型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
5.2 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
5.3 实证分析结果 |
第6章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可选项模式及利弊分析 |
6.1 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及利弊分析 |
6.1.1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及利弊分析 |
6.1.2 行业协会模式及利弊分析 |
6.1.3 金融持股模式及利弊分析 |
6.1.4 统一法人模式及利弊分析 |
6.1.5 联合银行模式及利弊分析 |
6.2 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选择 |
第7章 结论 |
7.1 总体经营概况 |
7.2 DEA分析结论 |
7.3 综合评价结论 |
7.4 经营模式的选择 |
参考文献 |
(5)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目前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法人治理结构的相关理论 |
2.1 治理的概念 |
2.1.1 治理的含义 |
2.1.2 治理的研究途径 |
2.2 法人治理的概念 |
2.2.1 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 |
2.2.2 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 |
2.3 法人治理理论概述 |
2.3.1 委托代理理论 |
2.3.2 超产权理论 |
2.3.3 两权分离理论 |
2.3.4 内部人控制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 |
3.1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
3.2 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 |
3.3 现行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模式 |
3.3.1 县联社一级法人治理模式 |
3.3.2 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模式 |
3.3.3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 |
第四章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案例背景 |
4.1 阿坝州当地经济金融概况 |
4.1.1 阿坝州经济概况 |
4.1.2 阿坝州金融业概况 |
4.2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历程 |
4.3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总体情况 |
4.3.1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具体操作 |
4.3.2 目前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现状 |
4.4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典型性分析 |
4.4.1 各项风险管理指标符合州级统一法人要求 |
4.4.2 实行州级统一法人治理的原因 |
第五章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案例分析 |
5.1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模式的特点 |
5.1.1 股权结构特点 |
5.1.2 人员特点 |
5.1.3 监事会和独立理事现实处境的特点 |
5.2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取得的阶段性成效 |
5.2.1 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管理机制转换取得初步成效 |
5.2.2 化解历史包袱和经营风险取得一定效果 |
5.2.3 经营规模日益扩大 |
5.2.4 支农主力军作用进一步体现 |
5.3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5.3.1 股权结构欠合理 |
5.3.2 法人治理结构不注重实质 |
5.3.3 监督机制失灵 |
5.3.4 内部人控制严重 |
第六章 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的绩效分析 |
6.1 盈利性分析 |
6.1.1 资产规模分析 |
6.1.2 资产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分析 |
6.2 流动性分析 |
6.2.1 资产流动性比率分析 |
6.2.2 存贷款比率分析 |
6.3 安全性分析 |
6.3.1 资本充足率分析 |
6.3.2 不良贷款率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结论 |
7.2 启示 |
7.2.1 完善股权结构 |
7.2.2 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
7.2.3 完善监督机构和机制 |
7.2.4 推进法治建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论文基本框架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的一般原理 |
第一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概念、组织形式与相关理论 |
一、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辨析 |
二、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形式 |
三、 农村合作金融中的“合作经济组织思想” |
第二节 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概说 |
一、 适用豁免与适用除外 |
二、 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的必要性分析 |
第二章 农村合作金融领域垄断行为的特殊性分析 |
第一节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
一、 农村合作金融“相关市场”的特定化 |
二、 市场支配地位的形成 |
三、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表现 |
四、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理分析 |
第二节 限制竞争协议 |
一、 协议主体 |
二、 主观目的 |
三、 客观行为 |
四、 市场影响 |
第三节 经营者集中 |
一、 客观表现 |
二、 审查标准“失灵” |
三、 反竞争效果分析 |
第三章 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的依据 |
第一节 农村合作金融的“合作经济组织”属性 |
一、 互助共济性 |
二、 经营活动的特殊性 |
三、 财产关系的特殊性 |
四、 民主管理的组织原则 |
第二节 农村合作金融与反垄断豁免制度功能的内在契合 |
一、 实现经济民主的功能契合 |
二、 实现政治民主的功能契合 |
三、 实现社会公益的功能契合 |
第三节 国外立法的借鉴 |
一、 关于农业合作社行为豁免之借鉴 |
二、 关于金融业豁免之借鉴 |
第四章 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的认定 |
第一节 认定原则 |
一、 本身违法原则 |
二、 合理原则 |
三、 本身违法原则与合理原则的综合运用 |
第二节 认定中的综合考量因素 |
一、 合作社目的 |
二、 “规定识别”与“推定识别” |
三、 组织行为的对内性与对外性 |
第五章 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的方式与程序 |
第一节 我国当前《反垄断法》对农村合作金融的规制现状与评析 |
一、 规制现状 |
二、 现状评析 |
第二节 豁免方式的选择 |
一、 法定豁免和酌定豁免方式的比较 |
二、 我国对酌定豁免方式的选择 |
第三节 豁免决定机制的适用 |
一、 司法权决定机制 |
二、 行政权决定机制 |
四、 不同决定机制的比较 |
五、 我国对行政权决定机制的适用 |
第四节 豁免程序的应用 |
一、 行业豁免与行为豁免程序的比较 |
二、 我国对行为豁免程序的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省联社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的目标与价值 |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文献述评 |
第一节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历程及省联社由来的研究 |
第二节 省联社管理体制分析 |
第三节 省联社模式的实践效果评价 |
第四节 省联社模式的内在法理缺陷与改革的必要性 |
第五节 对省联社的改革方向与模式选择的争论 |
第三章 对省联社各种可能的改革模式的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商业银行模式 |
一、 一级法人的商业银行体制与多级法人的商业银行体制 |
二、 选择农村商业银行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三、 选择农村商业银行模式的条件与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分析 |
一、 农村合作银行的性质分析 |
二、 运行农村合作银行的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
三、 农村合作银行有效运作方式及改革路径的探讨 |
第三节 行业协会模式的分析 |
一、 行业协会的性质与功能作用定位 |
二、 运行行业协会模式的利弊分析 |
三、 信用社行业协会模式的适应性分析 |
第四节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的分析 |
一、 金融服务公司的性质与功能定位分析 |
二、 运行金融服务公司的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 |
三、 金融服务公司的适应性分析 |
第四章 省联社改革模式的选择分析 |
第一节 对四种模式的效率价值进行测评 |
第二节 通过案例对改革效率价值最高的模式的进行效果分析 |
第三节 省联社改革路径设计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一节 本文总结 |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
(8)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技术路线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薪酬体系设计相关理论概述 |
2.1 薪酬概述 |
2.1.1 薪酬的含义及演变 |
2.1.2 薪酬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
2.2 薪酬体系设计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2.2.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
2.2.3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2.3 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
2.3.1 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 |
2.3.2 薪酬体系设计的流程 |
2.4 薪酬策略的类型及策略选择 |
第三章 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的利弊分析 |
3.1 SDJL信用社及其薪酬体系现状 |
3.1.1 SDJL信用社概述 |
3.1.2 SDJL信用社部门与岗位设置 |
3.1.3 SDJL信用社薪酬体系现状及其特点 |
3.2 SDJL农村信用社现有的薪酬体系弊端 |
3.2.1 薪酬管理机制落后且结构不合理 |
3.2.2 薪酬制度分配不公 |
3.2.3 福利性收入缺乏长效性 |
3.2.4 绩效考核体系不健全 |
3.2.5 岗位定价机制缺乏公平性 |
3.2.6 薪酬水平缺乏外部竞争力 |
第四章 国内商业银行薪酬体系改革经验借鉴 |
4.1 我国商业银行成功薪酬模式概述 |
4.2 信用社薪酬改革的相关经验分析 |
4.2.1 农信社薪酬改革的整体情况 |
4.2.2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薪酬改革 |
4.2.3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薪酬改革 |
4.2.4 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薪酬改革 |
4.2.5 对SD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的改革启示 |
第五章 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的优化设计 |
5.1 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设计的流程及思路方法 |
5.1.1 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设计的流程 |
5.1.2 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设计的思路方法 |
5.2 确立SDJL农村信用社部门及岗位设置 |
5.2.1 部门及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
5.2.2 确立具体的部门职责 |
5.2.3 制定岗位职责说明书 |
5.3 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设计的主要内容 |
5.3.1 基本薪酬设计方案 |
5.3.2 绩效薪酬设计方案 |
5.3.3 中长期薪酬激励体系设计 |
第六章 落实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的保障措施 |
6.1 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
6.1.1 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
6.1.2 加强沟通宣传 |
6.1.3 进行方案内容实施 |
6.2 构建绩效考核体系 |
6.2.1 绩效考核体系指标的设置内容 |
6.2.2 绩效考核体系指标的设计原则 |
6.2.3 绩效考核体系在薪酬体系中的作用 |
6.3 进一步加强薪酬管理 |
6.3.1 做好薪酬预算 |
6.3.2 要做好总量控制 |
6.3.3 要做好及时调整工作 |
6.4 进一步完善岗位体系建设 |
6.4.1 建立岗位评价机制 |
6.4.2 建立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序列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研究:农商行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从国外研究状况来看 |
1.2.2 从国内研究状况来看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基本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迫切性 |
2.1 我国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1 历史包袱化解难,资金质量较差 |
2.1.2 服务范围缺陷,没有竞争优势 |
2.1.3 政策支持不到位,股权结构分散 |
2.1.4 负债结构单一,不良贷款居高不下 |
2.2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迫切性 |
2.2.1 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金的需要 |
2.2.2 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性 |
3 大连市农村信用社发展及改革模式分析 |
3.1 大连市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 |
3.2 大连市农村信用社可选模式的利弊分析 |
3.2.1. 坚持合作制的利弊 |
3.2.2 试行股份合作制的利弊 |
3.2.3 改革为股份制的利弊 |
4 大连市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及取得的成果 |
4.1 大连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 |
4.1.1 农村商业银行设立的条件 |
4.1.2 大连市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可行性 |
4.2 大连市农村商业银行的建立 |
4.3 大连市农村商业银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
4.3.1 业务发展迅速 |
4.3.2 改革前后经营业绩评估 |
5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政策建议 |
5.1 加强本身的构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
5.1.1 完善内部的治理,明晰产权关系 |
5.1.2 增强自身的文化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
5.1.3 创新金融产品,完善网点服务 |
5.2 农村信用社改革后仍须把“三农”放在第一位 |
5.2.1 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产业调整 |
5.2.2 加大为“三农”服务的范围 |
5.3 优化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 |
5.3.1 改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 |
5.3.2 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
5.3.3 健全存款保险制度 |
5.3.4 增加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改革研究 ——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章节结构 |
1.2.2 研究方法 |
1.3 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公司治理的研究成果 |
2.1.1 公司治理的概念 |
2.1.2 公司治理机制 |
2.2 合作制思想与信用社相关理论 |
2.3 农村信用社治理相关研究 |
第3章 农村信用社内外部治理面临的困境 |
3.1 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困境 |
3.1.1 企业内部治理成本 |
3.1.2 基于合作制的信用社内部治理困境 |
3.2 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面临困境 |
3.2.1 政府参与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的理论分析 |
3.2.2 政府参与农村信用社外部治理的原因 |
3.3 在外部治理中把握政府干预合理度的难题 |
第4章 中国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改革及模式选择 |
4.1 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历程及特征 |
4.2 我国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现状 |
4.2.1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并存的产权制度 |
4.2.2 省联社管理下的法人治理 |
4.2.3 多层次的监督管理体系 |
4.3 当前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中的弊端 |
4.3.1 产权制度改革取得进展的同时支农服务出现弱化趋势 |
4.3.2 县级法人结构无法适应外部大市场要求 |
4.3.3 法人治理结构有形无实 |
4.3.4 各方利益博弈履职边界不清 |
4.3.5 政府外部治理优势地位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
4.4 我国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公司治理改革模式选择 |
4.4.1 金融服务公司模式 |
4.4.2 行业协会模式 |
4.4.3 金融监管模式 |
4.4.4 金融持股模式 |
4.4.5 统一法人模式 |
4.4.6 联合银行模式 |
第5章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公司治理改革模式选择 |
5.1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概况 |
5.2 山东农村信用社特点分析 |
5.3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公司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
5.4 山东省农信社公司治理模式改革的路径 |
第6章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公司治理政策建议及思考 |
6.1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农信产权制度改革 |
6.2 完善法人治理架构,加强自我约束 |
6.3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力与履职边界 |
6.4 合理分配股东权力,实现科学决策 |
6.5 政府以适当的模式参与信用社治理 |
6.6 确保社员能够以低成本的手段行使治理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农村信用社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改革对策研究[D]. 查雪梅. 厦门大学, 2019(02)
- [2]吉林省农村信用联社创新转型模式及选择研究[D]. 张叶雨. 吉林财经大学, 2018(02)
- [3]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改革方向和实现路径研究[J]. 吴刘杰,张金清.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6(05)
- [4]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经营模式评价及选择[D]. 李通.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1)
- [5]阿坝州农村信用社统一法人治理案例研究[D]. 唐雅丽.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6]农村合作金融反垄断法适用豁免研究[D]. 赵鑫. 吉林大学, 2014(03)
- [7]省联社改革的模式选择分析[D]. 龚灵枝. 云南财经大学, 2014(12)
- [8]SDJL农村信用社薪酬体系设计研究[D]. 董涛. 山东理工大学, 2014(07)
- [9]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路径研究:农商行模式[D]. 宫晓飞.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10]我国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改革研究 ——以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为例[D]. 安华勇. 山东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