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剂量的美施康定用于癌痛病人起始阶段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曾媛[1](2021)在《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2种抗抑郁药(度洛西汀、帕罗西汀)分别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对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湖北省中山医院收治的108例就诊于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单盲划成3组(各36例),即:羟考酮缓释片(C组),帕罗西汀+羟考酮缓释片(D组),度洛西汀+羟考酮缓释片(F组)。对比所有组患者于治疗后各时点的焦虑、抑郁、疼痛状况,和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羟考酮用量、副作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F组的NRS评分于治疗后7天明显低于D组与C组(P<0.05);治疗后14天的SAS评分、NRS评分及治疗后7天的SDS评分,F组明显低于D组、D组明显低于C组(均P<0.05);治疗后14天的SDS评分和治疗后1、2个月的SAS、SDS及NRS评分,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F组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在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PSQI评分上,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C组(P<0.05);3组的PSQI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组在治疗后2个月的每条生活质量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F组和D组在除角色功能评分外的其余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C组和D组、D组和F组的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明显高于C组(P<0.05),3组副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处理(调整剂量或相应治疗)后均逐渐缓解或消失。结论:度洛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治疗伴抑郁的晚期癌痛症状较帕罗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起效更快,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疼痛、生活和睡眠质量,降低羟考酮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不良反应不会增多。
黄家英[2](2021)在《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世界卫生组织成人和青少年癌痛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管理指南》(WHO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Radio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1月正式推出的2018版癌痛指南。该指南主要是为癌症疼痛的管理提供循证医学指导,目标是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使其达到可以正常生活的状态。本报告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源语文本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个案分析法,结合文本中的各种实例,分别从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重点探究医学类文本翻译的重难点。本次的翻译材料中涉及大量药品名称、缩略语以及其他医学术语翻译,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平行文本,参考医学专业词典,遵循音译、直译等常用方法进行翻译,以期体现医学文本的权威性。在面对复杂的长难句时,则是通过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等翻译方法处理。而在语篇层面,主要斟酌相关衔接手段在报告中的运用,并通过调整语序结构使得篇章更加连贯。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在探讨医学文本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同时,为相关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人员、方案管理人员等提供指导与借鉴意义。
杨梦怡[3](2020)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针刺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为33例,治疗1组为33例,治疗2组为32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穴,阿是穴为辅穴。四关穴施以提插泻法,阿是穴施以捻转补法,治疗1组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2组得气后留针60分钟,两组均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前复行针。每日一次,6日为一疗程,三组均治疗1周。最后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7.37±0.89,治疗后NRS评分4.73±1.76;治疗1组:治疗前NRS评分7.50±0.94,治疗后NRS评分3.77±1.59;治疗2组:治疗前NRS评分7.43±1.10,治疗后NRS评分3.80±1.8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6.7%,治疗1组:96.7%,治疗2组:9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1 6.7%,治疗1组:40.0%,治疗2组:4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56.97±14.77,治疗后67.03± 16.18;治疗1组:治疗前54.43±15.61,治疗后75.57±13.77;治疗2组:治疗前53.20±16.52,治疗后76.10±15.31。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1组:36.67%,治疗2组:40.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均可降低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针药结合法疗效更佳。第二,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三,针刺留针30min和60min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治疗癌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似。故针刺留针30分钟更加适合于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
刘玲兰[4](2020)在《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度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该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从而为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肝癌疼痛的临床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研究方法: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及肿瘤科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期间的病人中筛选符合课题入组标准的74例原发性肝癌中度癌痛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在均给予保肝、提高免疫及抗病毒等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不同处理:对照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三阶梯止痛原则,予曲马多缓释片50mg q12h口服,根据疼痛调整剂量;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芍药甘草汤加味进行穴位贴敷,两组都观察14天。分别采用数字分级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rief pain inventory,BPI)对患者的疼痛情况、功能状态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用SPSS 25.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入组37例,完成35例,对照组入组37例,完成36例。1.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均较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降低更显着。2.疼痛改善有效率比较: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有效率为74.29%,对照组有效率为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KP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PS评分提高者较对照组多,联用穴位贴敷组改善患者功能状态更明显。4.BP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P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PI评分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尤其在情绪、睡眠、生活兴趣方面差异明显(P<0.05)。5.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均发生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便秘等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便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便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度癌痛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镇痛药,不但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降低镇痛药所引起便秘的发生率。
孙立巧[5](2020)在《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大的负担之一,癌痛控制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仍较为普遍,癌痛给病人带来的心身影响极其严重,超过50%的患者遭受过癌痛的折磨。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给家属带来一种负担。如果癌痛得不到控制,一方面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免疫力,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慢性疼痛不能解决将会发展成顽固性癌痛,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癌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阶梯止痛的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临床上大部分的疼痛,但是由于其成瘾、不良反应,使得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受限。近几年,中药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的疗效。尽管华蟾素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痛的治疗,但是对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潜在机制研究甚少,近几年来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在癌痛的地位备受关注,本课题将初步观察华蟾素胶囊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对阿片类药物便秘的改善情况以及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二者与华蟾素治疗疼痛的关系,从而对临床癌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研究目的]观察和评价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服用药物止痛药物的基础上,口服华蟾素胶囊(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3粒,3次/日。观察14天,研究结束时评价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便秘情况、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的水平等。[研究结果]1.疼痛改善方面:根据WHO疼痛评价标准,收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0例,轻微缓解3例,无效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4例,轻微缓解8例,无效5例,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计算有效率,治疗组疼痛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为56.6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NRS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组为:5.6±1.48分;对照组30例癌痛患者为5.6±1.75分;经t检验,P=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NRS评分治疗组为:3.7±2.17分;对照组3.7±2.17分,经t检验,t值P=0.02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来评价生活质量。治疗组改善17例,稳定8例,无效5例,显效率83.33%;对照组改善11例,稳定5例,无效14例,显效率53.33%,经秩和检验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依据中医对癌痛的评价标准和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疼痛、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等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治疗下降,其中治疗组的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的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烦热症状改善不明显,对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4.阿片类药物便秘效果的评价:依据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来评价便秘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经检验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疼痛相关因子情况: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β-内啡肽及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39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5-HT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5-HT肽水平,经检验P=0.5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5-HT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方面:依据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来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安全等级分为4级,以1级和2级计算安全率,其中治疗组的1级安全的人数为12例,2级安全的人数14例,3例安全的人数4例,4级安全0例,安全率为86.66%,对照组1级安全的人数为8例,2级安全的人数9例,3例安全的人数13例,4级安全的人数0例,安全率为56.66%,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部分中医症状评分、减轻患者的便秘、安全性好,发挥止痛的机制考虑和提高癌痛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降低5-HT炎症指标水平有关,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夏中颖[6](2020)在《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胃癌患者癌性疼痛爆发时疼痛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爆发痛发作频次高,本研究观察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提供新的方法。方法:该研究纳入从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期间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晚期胃癌的癌性疼痛患者,以肿瘤临床分期、爆发痛发作频次、止痛药使用剂量为分层因素,以是否接受针灸治疗非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的止痛药物为基础的规范止痛治疗。爆发痛发作时,针灸组立即予以针灸治疗,取穴足三里、内关,观察针灸治疗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药物组依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予以止痛药物止痛,观察使用止痛药后1min、10min、30min、1h、2h时的疼痛缓解程度;予以止痛治疗后,观察并统计24h内止痛药副作用发生情况,24h内的下次疼痛发作时间。治疗结束后对2组患者分别进行评价,以NRS评分记录患者疼痛缓解情况,以疼痛缓解率及疼痛评分变化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疼痛缓解持续时间,疼痛副作用发生情况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根据入组治疗后24h内的消化道反应和皮肤毒性等评价安全性。结果:对52例患者进行基线资料统计。治疗前,针灸组和药物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可比。治疗后1min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20例,部分缓解的7例,无效2例;止痛药组治疗后1min时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例,无效2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h时针灸组完全缓解的共16例,部分缓解的共12例,无效的1例;止痛药组2h时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2例,无效2例;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不同止痛药使用剂量的患者中,针灸均有更快的止痛效果,药物起效平均需要30min,针灸组疼痛缓解持续时间较药物组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药副反应针灸组比药物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缓解胃癌癌性爆发痛的疼痛程度,降低疼痛等级,延长疼痛缓解时间,在爆发痛发作时对于临床分期III期的患者可以用针灸替代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且安全性更强;对于不同临床分期、不同爆发痛发作频次、用药情况的患者,针灸均具有缓解癌性爆发痛的作用,且安全性好;对于临床分期晚、疼痛程度重、止痛药剂量大的患者,针灸虽然也能止痛,但是相对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止痛效果差。
彭慧心(PANG Wai Sum Nicki)[7](2019)在《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癌症疼痛是大肠癌患者经历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同时它亦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问题,有效之止痛治疗尤其对晚期癌症病者乃是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综合规划中四项重点之一。癌痛是所有疼痛中机制最复杂、类型最全、种类最多的一种,并会随着肿瘤的进展而不断变化,大约有6 9%病者之疼痛症状会影响机体之正常功能。尽管现代医学有许多资源,然而不同癌症患者仍未得到适切的癌症疼痛治疗,并且它亦大大地降低了患者之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应寻求更多以及适切的癌痛治疗,以提高病者的生活质量。许多患有大肠癌的病者寻求补充和替代治疗,例如艾灸。麦粒灸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之一。它不仅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还用于缓解不同类型的疼痛。最近更有研究显示,艾灸能有效地治疗癌症疼痛。采用非药物的针灸治疗方法包括麦粒灸,成为人类战胜癌痛的一个亮点。岭南名中医林国华教授的临床经验丰富,尤其治疗痛症,一直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选取麦粒灸及四花配募合穴(林国华教授之经验穴)以治疗大肠癌症疼痛,对于充实传统中医疗法对治疗癌症疼痛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观察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林国华经验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可行性及安全性;了解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大肠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四花配合募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大肠癌病人,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以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下服用第一及第二阶梯口服药物为对照组,以接受麦粒灸及依据WHO三阶梯给药原则下服用第一及第二阶梯口服药物为治疗组。在接受治疗时,会先于治疗组患者的穴位涂上薄薄一层的跌打万花油,再将1:35的精制艾绒搓成麦粒般大小(约重2mg)置于已覆盖一层薄薄万花油的四花穴及募合穴;然后用线香点燃麦粒炷,于艾炷燃至约3/4,患者告诉有疼痛感约2~3秒后,便用镊子将艾炷移开,然后去掉残艾,每次灸7壮,灸后干棉签擦拭。隔日1次,共治疗10次。研究的主要结局以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评价。次要结局则采用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ICP-C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所有指标均于开始研究前,完成第一次疗程及完成第二次疗程结束后评定一次,以评价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每整个研究过程中,皆会监察有否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将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项研究计划在研究之前已获得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试验组7.457±0.158 VS对照组7.520±0.155)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中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4.307±0.073)均显着低于对照组(4.740±0.18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试验组55.500±1.863 VS对照组54.067±1.74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躯体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72.200±1.760)显着优于对照组(62.433±1.80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理功能指标(试验组66.200±1.313 VS对照组68.800±1.401)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心理功能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8.700±1.294)显着优于对照组(61.733±1.190)(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社会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社会功能指标(试验组75.667±1.201 VS对照组72.000±1.826)亦未有得到一定改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共性症状及副作用指标(试验组54.933± 1.130 VS对照组55.933±1.46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副作用指标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0.567±1.044)显着优于对照组(48.767±1.168)(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特异模块指标(试验组65.767±1.602 VS对照组67.600±1.39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特异模块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44.100±1.272)显着优于对照组(57.033± 1.247)(P<0.05);总括而言,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试验组61.533±0.567 VS对照组61.833±0.426)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于各个时间点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一定改善,试验组(56.267±0.631)显着高于对照组(60.500±0.481)(P<0.05)。此外,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中只有2位受试者在麦粒灸后出现晕灸,经医师治理后已无大碍,属轻微事件。有3位受试者起水泡,均属于精灸造成,水泡很小,未有给予特殊处理后亦自行恢复。其他出现之症状与整合措施无关,于试验组则出现了 3人食欲不振、2人口干次和2人便秘;药物组出现了 1人心悸,3人口干、2人食欲不振、4人头晕次以及2人便秘,纵使有以上副作用,然而均属于轻度,未给予特殊处理,这可能是药物副作用造成。总括来说,整合针灸与药物治疗均属安全,故值得推广。结论:本研究观察到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有利于减轻大肠癌疼痛;另一方面,除了社会功能外,这个研究发现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大肠癌症患者生存质量之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特异模块、共性症状及副作用以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未来可考虑依据不同癌症种类之特点,进行针对性多中心以及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完善干预之方案。
刘磊[8](2019)在《华蟾素片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华蟾素片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治疗作用,观察华蟾素片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华蟾素片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探讨其中医机制,以期拓展华蟾素片新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医师选用中成药提供新的参考。方法: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广州市中医院肿瘤科住院病人且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予口服华蟾素片治疗,治疗2周共14天。对照组予酚酞片口服治疗,也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观察患者便秘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运用统计学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果及结论。结果:组内差异:1.试验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便秘症状整体情况改善(P<0.05)、生活质量改善(P<0.05),与治疗1周后相比,治疗2周后便秘及生活质量也有改善(P<0.05)。2.对照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便秘症状及生活质量也有所改善(P<0.05),与治疗1周后相比,治疗2周后便秘及生活质量也有改善(P<0.05)。组间差异:1.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便秘评分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生活质量评分上无显着差异(P>0.05)。3.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改善生活质量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组内单项症状比较:1.试验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后排便频率、排便感到未尽、腹部疼痛、排便需要类型、每天排便不成功次数、每次大便需要时间症状改善(P<0.05),对排便费劲无明显改善(P>0.05)。精神状态、疲乏、睡眠改善(p<0.05),对食欲、生活日常无明显改善(P>0.05)。2.对照组中,治疗2周后排便频率、排便感到未尽、腹部疼痛、每次大便需要时间、每天排便不成功次数有所改善(p<0.05),对排便费劲、排便需要类型改善不明显,疲乏、食欲、睡眠改善,对精神状态、生活日常改善不明显。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治疗1周后后总有效率69.7%。对照组治疗1周后总有效率63.6%,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81.8%,对照组治疗2周后总有效率78.8%,试验组与对照组仍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华蟾素片能有效改善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症状。2.华蟾素片改善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非劣效于酚酞片。3.华蟾素片能改善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且优于酚酞片。
崔小天[9](2018)在《中药配合低剂量强阿片对中度癌痛镇痛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肺癌癌痛时的处方特点,研究癌痛代表中药“胆南星”的作用机理,明确低剂量强阿片药治疗中度癌痛是否优于传统二阶梯药,进一步探讨低剂量强阿片药与中医药联合治疗癌痛的协同增效作用。材料与方法:1.肺癌合并癌痛治疗的处方分析。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曾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肿瘤科门诊及住院肺癌癌痛患者,每名患者随机纳入1张处方。统计其用药味数、高频药物、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用量、毒性药以及中医辨证情况进行统计;将处方所用高频药物药物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组方规律及不同疼痛评分中药应用特点。2.胆南星止痛作用的实验研究。选择健康雄性KM小鼠,体重20±2g。将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胆南星组3组,阳性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0.2g/kg,胆南星组给予胆南星7.8g/kg,两组给药每日一次,连续5天。抗炎实验以两耳片之差为肿胀度,计算肿胀率、抑制率;热板实验观测小鼠舔足时间,计算阈值提高率,扭体实验观测小鼠扭体次数,计算镇痛率。3.中药联合阿片类药治疗中度癌痛的对照研究。1)研究对象:既往未接受过阿片治疗疗的中度癌痛患者(NRS4-6)。2)分组及给药: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强阿片组(简称阿片组)和传统二阶梯组(简称二阶梯组)。分别给于口服低剂量强阿片药物和二阶梯药物以控制疼痛,两组患者从小剂量开始,逐渐滴定直至NRS≤3分,并持续用药直至观察结束。二阶梯组患者如应用至药物极量更换为盐酸吗啡片,直至NRS≤3。阿片组患者如超过低剂量限定仍NRS>3分,给予原止痛药物加量,直至NRS≤3。根据口服中药情况,将两组患者进行分层研究,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亚组(简称结合组)和单纯西医治疗亚组(简称西医组)。结合组为阿片类药物基础上加入中药汤剂,单纯西医治疗则仅口服阿片类止痛治疗。对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西医组给予西医对症处理或观察。3)观察时间:28天,每7天1个时间节点,每个时间节点进行数据统计。4)观察指标:疗效指标根据数字评分表(NRS)测量疼痛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分为:0度-4度(0度为未缓解、4度完全缓解);疼痛缓解率=(轻度缓解人数+中度缓解人数+明显缓解人数+完全缓解人数)/总人数*100%;不良反应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从轻至重赋分0-3分;生活质量评定根据KPS赋分0-100分;一般症状评分采用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ESAS)表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由轻至重赋分为0-10分。结果:1.肿瘤合并癌痛治疗的处方分析结果:收集肺癌癌痛处方共273剂,每剂用药在12-36味之间,平均24味。共计用药158种。1)药物的属性、剂量分析结果:炙甘草使用频次最多;药性分布,寒性药物种类最多,其次是温、平、凉、热性药物;药味分布:甘味药使用种类及频次最多,其余依次为苦、辛、酸、咸;功效分布:142味药物功效共分为15类,使用种类最高为清热药,使用频次依次最高化痰止咳药;归经分布:142味中药最多为入肝经,用药频次最多为肺经;剂量分布:除泻下药外,其余14种功效药物中有87味药物平均使用剂量超过理论最大计量,8种有毒药物毒性较小,5种药物超过理论使用计量。2)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将前24味高频药物通过系统聚类方法分析得到9类药物,将9类药物分为4组,包括:底方、抗肿瘤中药、止痛中药、改善症状中药,底方补益剂中使用频次最高为太子参,抗肿瘤药物频次最高为半枝莲,止痛中药频次最高为胆南星,对症治疗药频次最高为苦杏仁。将不同NRS评分患者的每组药物数目进行分析,中度癌痛平均用药味数最多,轻度疼痛用药味数最少,轻度疼痛与中重度疼痛用药数量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控制肿瘤药物最多的为轻度疼痛7.13±0.76味,止痛中药最多为中度疼痛组4.05±0.55味,而改善症状药物使用最多的为重度疼痛组12.15±4.21味,三组比较(p<0.05)。2.胆南星止痛药效学实验结果:与模型组对比,阿司匹林组和制胆南星组给药后的结果:抗炎实验中小鼠耳肿胀度两组相同(13.30±1.35mg和11.08±1.00mg,p>0.05),比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抑肿率分别为50.49%和40.59%;热板实验的痛阈值两组相当(20.10±3.57s和20.46±3.22s,p>0.05),比模型组明显提高(p<0.05),分别提高30.63%和18.25%;扭体反应实验的扭体次数,阿司匹林组少于制胆南星组(15.11±1.83vs20.08±2.15次,p<0.05),但均比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减少率/镇痛率分别为53.74%和38.52%。3.中药联合强阿片类药治疗中度癌痛的对照研究结果:1)阿片组(126例)与二阶梯组(136例)比较:试验结束时阿片组疼痛缓解率(88.89%vs.88.24%),疼痛评分(2.02±1.23vs2.6±1.17),爆发痛次数(1.30±0.59次vs.1.74±0.88次)、KPS改善方面(68.5±8.55vs.64.12±9.58)均优于二阶梯组(p<0.05);各观察节点,阿片组NRS>3分患者人数均少于二阶梯组(p<0.05),阿片组NRS>3分患在21天时开始升阶梯治疗,至试验结束时阿片组共10人升级为三阶梯,占总人数7.9%,占NRS>3分患者人数的15.38%,二阶梯组NRS>3分患从14天开始升阶梯治疗,试验结束时28人升级为三阶梯,占总人数20.59%,占NRS>3分人数的34.15%;年龄大于70岁的老年患者中,阿片组的疼痛评分低于二阶梯组(p<0.05),缓解率优于二阶梯组(p<0.05)。在乏力、气短、疼痛及自我感觉方面,低剂量强阿片组显着优于二阶梯组(p<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相似,主要为便秘,恶心,呕吐,眩晕,嗜睡等,阿片组呕吐的程度显着高于二阶梯组(p<0.05),余未见明显差别,但经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程度均明显降低(p<0.05)。2)分层研究:阿片组中结合组(63人)和西医组(63人)比较,结合组疼痛缓解程度,疼痛缓解率,用药剂量,爆发痛次数和KPS评分均优于西医组(p<0.05)。结合组在改善乏力、食欲下降、疼痛、焦虑及自我感觉方面显着优于西医组(p<0.05)。结合组对便秘的疗效显着优于西医组(p<0.05)。3)相关性分析:将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是否转移,西医用药,中医辨证等指标与患者止痛效药应用组数进行回归分析,与入组时疼痛评分相关的是性别(女),疾病种类(妇科肿瘤)以及中医辨证(虚证);疼痛缓解率相关因素为西医用药(低剂量强阿片)和中医辨证(实证)。4)用药分析:将15味止痛中药(方剂)分为4组,实证用药频次由高到底为行气药、止痛效药、活血药、补虚药,频次最多为“柴胡”。虚证为止痛效药、补虚药、理气药,频次最多为“胆南星”。无论辨证,胆南星在止痛中药中均占有很大比例。中药组数与吗啡应用成正相关(p<0.05),与疼痛缓解率、入组时疼痛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1.肺癌患者出现癌痛时的中药治疗处方具有底方、抗肿瘤中药、止痛中药、改善症状中药的组方规律,并根据患者的NRS评分及一般症状增减药物及调整个别药物数目及剂量,以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真实世界的缩影。2.胆南星作为临床常用的止痛效药在药效学研究中显示了较好的抗炎止痛效果,也证实了其在止痛方药中作为主要止痛效药的原理及有效性,为中药治疗癌痛奠定了药效学基础。3.与传统二阶梯止痛药物比较,低剂量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疗效更明显及止痛时间更长,一般状态及症状的改善更明显,在老年人中群中的止痛效果更佳。4.在低剂量强阿片类药物治疗中度癌痛时,中药可以对其增加止痛疗效、延长止痛时间、缓解副作用、减缓剂量增加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顺利取代传统二阶梯药物起到了协同作用。5.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也能治疗癌痛,为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一般状态、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了又一个临床证据。
王晶[10](2017)在《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肿瘤患者的癌性疼通的疗效;研究其对癌性疼痛患者缓解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评价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同时探讨祖国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及治疗策略,寻找二者在治疗肿瘤相关性疼痛的结合点。方法选取来自于湖北省武汉市四医院肿瘤科就诊并且时间是在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的肿瘤相关性中度疼痛患者54例,均经NRS评分为中度(4-7分)慢性癌痛的患者。将入组的病人用电脑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即延胡索颗粒组)31例,对照组(奥施康定组)23例。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予以初始稳态剂量(疼痛评分48小时内≤3分)奥施康定片20mg Q12h吞服,勿掰开嚼服、含服等。根据疼痛情况进行滴定,连续用药4周;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延胡索颗粒2袋/次,即1g/次Q12h,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滴定,连续用药四周。治疗前后检查患者常规体检指标,如血象、肝肾功能等;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四周后,观察组的疼痛控制率为74.19%,对照组的疼痛控制率为52.17%;两组患者在疼痛缓解率上有显着差异(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为54.84%,对照组为91.31%,二者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两组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能明显改善中度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能较好的减少暴发痛次数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能明显减轻奥施康定引起的不良反应。
二、不同剂量的美施康定用于癌痛病人起始阶段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剂量的美施康定用于癌痛病人起始阶段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
1.3.1 研究来源 |
1.3.2 研究目的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样本量计算 |
2.2.2 分组方法 |
2.2.3 给药方法 |
2.2.4 观察指标及相关事项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评分 |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评分 |
2.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 |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 |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 |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
2.3.8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副作用比较 |
2.3.9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满意度比较 |
2.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阿片类药物联用抗抑郁药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翻译项目简介 |
1.2 翻译项目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实践报告结构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分析源语文本 |
2.1.2 参阅平行文本 |
2.1.3 制作术语表 |
2.2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
2.2.1 医学术语的翻译 |
2.2.2 长难句的翻译 |
2.2.3 语篇的翻译 |
2.3 译后工作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 |
3.1.1 疾病、症状名称 |
3.1.2 药品名称 |
3.1.3 医药商标名称 |
3.1.4 缩略语 |
3.2 句法层面 |
3.2.1 顺序译法 |
3.2.2 逆序译法 |
3.2.3 分句译法 |
3.3 语篇层面 |
3.3.1 语篇的衔接 |
3.3.2 语篇的连贯 |
第四章 总结 |
4.1 主要收获 |
4.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术语表 |
附录2 表2 与表3 中英对照 |
附录3 中英对照文本 |
致谢 |
(3)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中止标准 |
(六) 脱落标准 |
二、治疗方法 |
(一) 干预措施 |
1. 对照组(三阶梯止痛法) |
2. 治疗组(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 |
2.1 选穴 |
2.2 腧穴定位 |
2.3 针具 |
2.4 操作方法 |
2.5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
(二) 指标的观察方法 |
1. 疼痛程度评估 |
2. 疗效指数 |
3. 生活质量评估 |
4. 数据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一)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二) 三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
(三) 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
(四)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
(五) 三组生活质量评估 |
(六) 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及治疗 |
1. 中医对癌痛病因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癌痛的治疗 |
3.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
4. 针灸对癌痛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研究及其治疗 |
(三) 针刺镇痛机制 |
(四) 选穴依据 |
1. 四关穴 |
2. 阿是穴 |
(五) 留针时间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
五、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4)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病例来源 |
1.5 样本量估算 |
1.6 入组方法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药物组成 |
2.2 治疗方法 |
2.3 临床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伦理学要求 |
2.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2.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2.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 |
3 临床疗效分析 |
3.1 疼痛评分分析 |
3.2 镇痛药物剂量分析 |
3.3 镇痛起效时间分析 |
3.4 KPS评分分析 |
3.5 BPI评分分析 |
4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西医肝癌癌痛的研究现状 |
1.1 西医肝癌概况 |
1.2 西医癌痛病因及机制 |
1.3 西医肝癌癌痛的治疗方法 |
1.4 西医肝癌癌痛的治疗难点 |
2 中医肝癌癌痛的理论研究 |
2.1 中医肝癌癌痛的记载 |
2.2 中医肝癌癌痛的病因病机 |
2.3 中医肝癌癌痛的治则 |
2.4 中医肝癌癌痛的治疗 |
3 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治疗肝癌癌痛的依据 |
3.1 芍药甘草汤加味选方依据 |
3.2 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 |
3.3 选穴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4.1 NRS评分分析 |
4.2 镇痛药物剂量分析 |
4.3 镇痛起效时间分析 |
4.4 KPS评分分析 |
4.5 BPI评分分析 |
4.6 不良反应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及研究现状 |
1. 中医概述 |
2. 癌痛的病因病机 |
3. 中医内治法 |
4. 中医外治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 癌性疼痛的西医认识 |
前言 |
1. 癌痛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
2. 癌痛的评估 |
3. 癌痛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入组标准 |
1.3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
2. 临床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周期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研究内容 |
3. 临床研究结果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3.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3 华蟾素胶囊镇痛机理 |
5.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癌性疼痛研究进展 |
一、癌性疼痛评估 |
二、癌性疼痛发生机制 |
三、癌性疼痛治疗现状 |
四、阿片类药物止痛的局限性 |
五、癌性爆发痛的研究进展 |
六、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对癌性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癌性疼痛的中医内治法 |
三、癌性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
四、针灸止痛机制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结果 |
(一) 基线资料 |
(二) 结果 |
(三) 结论 |
(四)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癌症与癌性疼痛的现况 |
1.2 疼痛的类型 |
1.3 大肠癌疼痛 |
1.4 癌性疼痛中西医治疗之进展 |
1.4.1 西医治疗 |
1.4.2 中医治疗 |
1.5 癌痛药物治疗癌痛的难点 |
1.6 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 |
1.7 麦粒灸临床应用与特点 |
1.7.1 麦粒灸的临床应用 |
1.7.2 麦粒灸的特点 |
1.8 四花穴的发展趋势及临床研究概况 |
1.8.1 古代四花穴定位方法 |
1.8.2 近代四花穴组成 |
1.8.3 四花穴配伍主治 |
1.8.4 四花穴之针灸方法 |
1.8.5 四花穴治疗坐骨神经痛Sciatica |
1.9 俞募与募合配穴的发展趋势及临床研究概况 |
1.9.1 四花配募合乃俞募配穴与募合配穴之结合 |
1.9.2 常用配穴 |
1.9.3 前后配穴 |
1.9.4 俞募配穴法 |
1.9.5 上下配穴 |
1.9.6 募合配穴治疗腑病 |
1.9.7 对本研究应用之募合穴作个别分析探讨-天枢与上巨虚 |
1.9.8 联合募合及俞募配穴的临床应用 |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入选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剔除标准 |
2.1.6 终止研究标准 |
2.2 研究设计与研究步骤 |
2.2.1 研究设计 |
2.2.2 随机分组方法 |
2.2.3 设盲 |
2.2.4 治疗方案 |
2.2.5 研究步骤 |
2.2.6 治疗及操作方法 |
2.2.7 研究日程表 |
2.3 疗效标准与评价 |
2.3.1 疼痛程度和疗效标准 |
2.3.2 生活质量评定疗效 |
2.3.3 安全性标准 |
2.4 研究质量控制与原则 |
2.4.1 研究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2.4.2 研究资料之收集 |
2.4.3 数据安全监查 |
2.4.4 临床研究的伦理学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2.5.1 分析有效性 |
2.5.2 安全性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情况 |
3.1.1 受试者一般资料 |
3.1.2 性别构成比较 |
3.1.3 两组年龄比较 |
3.1.4 受试者病程构成比较 |
3.1.5 受试者病程诊断诊断构成比较 |
3.1.6 受试者癌症分期构成比较 |
3.1.7 受试者文化程度构成比较 |
3.2 统计分析 |
3.2.1 主要结局分析 |
3.2.2 次要结局分析 |
3.3 安全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主要结局分析 |
4.1.1 从中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病因病机 |
4.1.2 从西医角度看癌性疼痛的原因 |
4.1.3 疼痛产生的机制 |
4.1.4 四花穴之作用机理 |
4.1.5 四花穴对五脏神之整合效应 |
4.1.6 从现代医学角度探讨四花穴如何缓解疼痛 |
4.1.7 募合配穴之作用机理 |
4.1.8 本研究所应用之募合配穴-天枢与上巨虚 |
4.1.9 俞募配穴舆募合配穴之组合 |
4.1.10 灸法治痛机制 |
4.1.11 麦粒灸的作用 |
4.1.12 麦粒灸之温通特性及其镇痛机制 |
4.1.13 小结 |
4.2 次要结局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4.4 主要贡献与创新 |
4.5 问题评估 |
4.6 关键技术和实践难点 |
4.7 研究之不足及优点 |
4.8 研究展望与建议 |
4.8.1 进一步修正量表 |
4.8.2 采用后续法(横断后续法) |
4.8.3 寻找大肠癌疼痛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性 |
4.8.4 探讨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对不同类型或不同位置的癌症疼痛的效果 |
4.8.5 探索不同艾灸量对治疗大肠癌痛的疗效与改善症状与生活质量的效果 |
4.8.6 探索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介入时机及其他疗法综合应用的切合点 |
4.8.7 依据辨证论治设计研究方案 |
4.8.8 研究运用中医理疗结合四花穴配募合穴治疗其他癌痛 |
4.8.9 研究四花穴配募合穴并吩坦尼止痛贴片治疗癌痛之疗效 |
4.8.10 制定针灸治疗癌症疼痛指南 |
4.8.11 倡中西共济,互补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视觉类比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记录表 |
附录2: 大肠癌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QLICP-CR) |
附录3: 纳入/排除标准审查表 |
附录4: 受试者日程表 |
附录5: 受试者安全性记录表 |
附录6: 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 |
附录7: 随机分组程序 |
附录8: 内脏痛觉传入通路 |
附录9: 内脏痛觉的神经支配 |
附录10: 三阶梯止痛法 |
附录11: 伦理审查批件APPROVAL LETTER(共2页) |
附录12: 缩略词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担当讲者及演讲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华蟾素片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研究 |
1.1.1 OIC的流行病学 |
1.1.2 OIC的诊断 |
1.1.3 OIC的发生机制 |
1.1.4 OIC的西医治疗 |
1.2 祖国医学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研究概况 |
1.2.1 便秘的历史沿革及基本病因病机 |
1.2.2 中医对阿片类药物的基本认识 |
1.2.3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病机及其辨证分型 |
1.2.4 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中医治疗 |
1.3 中西医对于华蟾素片的认识 |
1.3.1 中药蟾酥文献记载及现代药理研究 |
1.3.2 华蟾素现代医学抗癌作用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估算 |
2.1.2 诊断标准 |
2.2 临床试验方案 |
2.2.1 对象随机入组及分组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观察指标 |
2.2.4 疗效评定 |
2.2.5 质量控制 |
2.2.6 数据管理与统计 |
2.2.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3.2 基线的比较 |
3.2.1 两组年龄、身高、体重比较 |
3.2.2 两组性别、使用止痛药种类比较 |
3.2.3 两组治疗前卡氏评分、CC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3 本课题使用的统计方法简述 |
3.4 便秘评分的比较 |
3.5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6 量表单项症状的比较 |
3.6.1 两组治疗前后腹部疼痛评分单项比较 |
3.6.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频率评分单项比较 |
3.6.3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费劲评分单项比较 |
3.6.4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感到未排净评分单项比较 |
3.6.5 两组治疗前后每次大便需要时间评分单项比较 |
3.6.6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需要类型评分单项比较 |
3.6.7 两组治疗前后每天排便不成功次数评分单项比较 |
3.6.8 两组治疗前后精神状态评分单项比较 |
3.6.9 两组治疗前后疲乏评分单项比较 |
3.6.10 两组治疗前后食欲评分单项比较 |
3.6.11 两组治疗前后睡眠评分单项比较 |
3.6.12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日常评分单项比较 |
3.7 两组便秘疗效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机制 |
4.2 阿片类药物引起便秘的治疗 |
4.3 本研究立论依据 |
4.4 华蟾素片治疗阿片类相关性便秘的机制探讨 |
4.5 临床疗效分析 |
4.5.1 基线资料比较分析 |
4.5.2 试验组自身前后比较 |
4.5.3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 |
4.5.4 两组便秘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单项比较 |
4.5.5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 |
4.5.6 安全疗效评价 |
4.6 脱落原因及分析 |
4.7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中药配合低剂量强阿片对中度癌痛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利用聚类分析挖掘中药治疗肺癌癌痛的方药规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胆南星抗炎镇痛体内药效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强阿片药代替二阶梯及结合中医药治疗中度癌痛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癌症疼痛全程管理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中医中药癌痛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判定 |
2.4 统计方法 |
3.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研究 |
3.中医学对癌性疼痛的病因的认识与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成果 |
致谢 |
四、不同剂量的美施康定用于癌痛病人起始阶段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D]. 曾媛. 江汉大学, 2021(01)
- [2]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D]. 黄家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梦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芍药甘草汤加味穴位贴敷联合镇痛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的疗效观察[D]. 刘玲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孙立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针灸治疗胃癌癌性爆发痛的临床观察[D]. 夏中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麦粒灸四花配募合穴治疗大肠癌疼痛的临床研究[D]. 彭慧心(PANG Wai Sum Nic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华蟾素片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临床研究[D]. 刘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中药配合低剂量强阿片对中度癌痛镇痛作用的研究[D]. 崔小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8(07)
- [10]延胡索颗粒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王晶.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