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柔性版印刷发展缓慢原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华[1](2021)在《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柔性版印刷是印刷电子行业的生产制造方式之一,转墨量的精准控制是产品一致性过程中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对柔性版印刷进行研究,确定影响转墨的关键技术及其影响规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COMSOL建立了二维的柔版印刷模型,采用VOF模型对自由界面进行追踪,明确了柔版印刷过程中油墨转移的变化情况。通过柔性版印刷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影响柔性版印刷转墨的关键技术及其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油墨从网纹辊转移至印版滚筒的过程中网穴传墨微单元模型,基于动量方程和连续方程定义了油墨体积传输方程;(2)建立了二维的柔版印刷仿真模型,发现油墨转移过程中油墨会出现拉丝现象;油墨最终于初始拉丝点位置处后下方发生断裂;(3)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印刷速度、网纹辊网穴形状、油墨黏度、网穴与印版平面初始接触状态对转墨的影响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表明:随着速度从5m/min增加至60m/min,油墨转移率逐渐降低;油墨黏度在800 mpa?s至1200 mpa?s范围内,油墨转移率与黏度呈负相关趋势;在模拟所采用的600LPI、800LPI、1000LPI网纹辊中,800LPI的网纹辊油墨转移率最高;在网穴与印版平面初始位置间隙较小时,油墨转移率变化不大,当超过1μm的范围内,油墨转移率出现明显下降。(4)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印刷速度、合压量、网穴形状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度越大,油墨转移率越低;实验机合压量满足处于一定范围内,油墨转移率较高;三种规格的网纹辊中,800LPI网纹辊的油墨转移率最高。实验表明,实验结果趋势与仿真结果一致;印刷速度、网纹辊参数、压力、油墨黏度对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彭明[2](2020)在《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在2010年联合签订的《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推动了绿色印刷在我国印刷行业的全面实施。柔版印刷作为最环保的绿色印刷技术之一,正在逐步替代其它产生环境污染和高耗能的传统印刷方式,中国柔版印刷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数字柔版制版技术的发明是柔版印刷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柔版的印刷品质提高到可以媲美其它印刷方式的高度,极大地拓宽了柔版印刷的应用领域。本文首先对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的发展历史,经营情况及营销面临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明确艾司科在产品品牌,技术以及市场地位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然后详细阐述产品在市场定位和定价、渠道管理和市场促销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宏观营销环境角度研究分析了国家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于柔版印刷市场的影响,国家环保政策对企业的治理越来越严厉,同时也出台诸多利好政策鼓励印刷企业向柔版印刷进行技术转型,数字柔版市场进入高速的发展阶段。在微观营销环境研究分析中,从柔版印刷和柔版制版两个主要市场的行业环境,需求分析,竞争者以及营销渠道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柔版印刷规模不断在扩大,行业形势好,呈向上发展形势,但艾司科数字柔版制版设备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艾司科营销方面存在渠道网路建立不完善,市场推广力度和深度不够,传统的直销模式不能满足快速抢占市场的发展需求等问题。基于SWOT矩阵分析法,研究得出艾司科现阶段在中国市场营销比较适用SO策略,抓住市场快速发展的机会,在企业技术转型的大趋势下,发挥已有的领先产品和市场优势,巩固市场的领先地位,扩大市场占有率。最后依据STP理论,基于2014-2018年中国柔版印刷市场的数据统计分析,从柔版印刷市场的区域分布特点,柔版印刷企业的业务种类及其印版的制版渠道等方面进行细分市场分析,最终将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标签印刷企业和柔版制版企业作为目标市场,在确定目标市场后,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品牌和产品的技术优势,以4P理论为基础制定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结合华东和华南地区的标签印刷和柔版制版的市场现状,从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设计营销组合策略。基于客户的实际需求,推出CDI5080-C和DLI2120-C作为两个目标市场的定制化产品方案。通过竞争导向的定价目标,给出了定制产品方案的价格建议,并制定了渠道经销商网络发展和建立管理制度的具体计划,然后从市场推广,渠道和服务促销,样板客户宣传几个角度出发,完善营销促销方案。根据研究制定的营销组合策略,分析策略执行存在的风险,艾司科公司需要在人才、资金、组织、文化和激励五个方面提供充分保障,确保本研究提出的营销策略可以落地实施。
杜得喜[3](2020)在《印制纳米银导电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便携式电子器件和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发展促使印制电子技术这一新兴电子技术领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电子制造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采用印制电子技术制作光电器件具有操作简单、产品轻薄、柔性化、成本低、个性化和绿色环保等特点。纳米导电墨水作为制作导电图案的基础材料是印制电子技术发展的关键,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性能决定着工艺的选择和最终产品的品质。本论文首先概述几种印制电子工艺和导电墨水的研究进展;其次优选表面活性和颗粒生长抑制剂,采用普通的液相化学法和多元醇法制备了类球形纳米银颗粒、纳米银片和纳米银线;然后采用自制的不同形貌纳米银分别配制丝网印制技术和喷墨印制技术用的导电墨水,研究纳米银的形貌、墨水的粘度和表面张力等的印制适应性以及对印制导电图形微观结构以及电性能等影响等;最后成功利用喷墨打印制作纸基功能电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普通的液相还原法制备类球形纳米银颗粒和纳米银片,采用多元醇法制备纳米银线。研究了硝酸银的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颗粒生长抑制剂等合成不同形貌纳米银的影响,进而获得类球形纳米银颗粒、纳米银片和纳米银线可控结构的制备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SN5040(丙烯酸钠盐分散剂)与AgNO3用量比例为1:1时获得平均粒径为7.8 nm的类球形纳米银颗粒;在AgNO3浓度为8.50mg·L-1时获得平均厚度为26.34 nm和平均直径为111.42 nm纳米银片;在Br-:Cl-的浓度比例为8:2时获得平均长度为18.91μm和平均直径为43.33nm的纳米银线。(2)分别以自制的类球形纳米银颗粒、纳米银片和纳米银线为导电填料,通过优选各种助剂配制丝网印刷用导电墨水。采用丝网印制工艺研究不同形貌的纳米银对导电墨水的物化性能以及丝网印刷线路结构和网印图案的电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羟乙基纤维素为粘结剂,配制粘度范围为790890 mPa?s的墨水可适用于丝网印刷;相同导体填料用量情况下,纳米银片墨水的粘度较类球形纳米银墨水的粘度略高,但表面张力明显增加,而纳米银线墨水的粘度则较其他两种形貌配制的墨水的粘度明显低,而表面张力明显增加;类球形纳米银颗粒含量为17.27wt%时,网印膜的方阻为5.33Ω?sq-1,RMS为29.9 nm;纳米银片含量为25.30 wt%时,网印膜的方阻为1.83Ω?sq-1,RMS为181 nm;纳米银线含量为10 wt%时,网印膜的方阻为2.56Ω?sq-1,RMS为33.6 nm。(3)分别以自制的类球形纳米银颗粒和纳米银线为导电填料配制了喷墨导电墨水。采用喷墨印刷技术研究了不同粘度、不同表面张力对喷墨导电墨水的印刷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了打印参数对导电墨水喷印图形的影响;探讨了类球形纳米银墨水和纳米银线墨水喷印图形的电学性能;最后研究了反应型墨水的电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墨水的粘度范围为2.89.1 mPa?s,表面张力为33.4 mN?m-1可适用于喷印;选择合适喷孔数目(2个)可以改善印刷的精度;打印墨滴间距对印刷图案的精度影响很大,间距太小不利于细小线宽的打印,间距太大容易造成印刷线路断开或者有半圆形凸边;打印速度对印刷的精度影响不大,可以适当的改变打印速度,提高效率;打印次数对细小线路的精度影响比较大,随着次数的增加,误差值越来越大;当AgNPs固含量为6.91 wt%时,喷印图形的方阻为2.71Ω?sq-1(打印四层),打印第六层时方阻增至3.19Ω?sq-1;当AgNWs固含量为0.32 wt%时,喷印图形的方阻为2857Ω?sq-1,打印层数为8层时喷印图形的其方阻为11.01Ω?sq-1。当反应型墨水浓度为0.13 g·mL-1时,膜方阻为4.6Ω?sq-1,打印层数为7层时,膜方阻为5.15Ω?sq-1,当退火温度为130℃时,其方阻为1.35Ω?sq-1;反应型墨水喷印图形有着很好的柔韧性,弯曲3000次后,其电阻基本上不变化。最后用喷墨导电墨水实现简单电路的印制。表明了喷墨印制工艺在印刷电子技术有着很大的优势和潜能。
孙冰[4](2018)在《纸品印刷残留溶剂迁移行为及柔印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绿色环保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印刷方式正在被取代,环保型的柔性版印刷得以进一步发展。像传统胶版印刷只是部分被取代,而非全部。为了能够使传统印刷朝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很多印刷企业开始重视对传统印刷工艺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与管控,而传统印刷品表面残留的有害物质检测也是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重视传统印刷行业中的有机物污染问题的同时,也应该对一些具有环保特征的印刷方式加以关注,比如柔性版印刷。环保型柔性版印刷作为一种工艺技术日益成熟的印刷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内印刷企业的青睐。与国外相比,我国柔性版印刷工艺还比较落后,相关的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印刷企业对胶印、凹印这些传统工艺已十分熟悉,而对于柔印工艺,尚还在起步阶段。因此,对柔性版印刷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为了阐明我国目前传统印刷纸品中残留溶剂的危害性,本文首先探究了胶印印刷品贮存过程中其表面残留溶剂(以矿物油为主)在不同温度下的气/固两相间分配平衡系数以及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规律,并建立了印刷后纸张中残留溶剂迁移量的经验模型,其预测值与实际检测值间的相关系数R2为0.962,以期为准确阐明当前胶版印刷纸品在贮存过程中残余溶剂的持久危害性以及抑制其迁移策略提供指导。为了实现利用环保型的柔版印刷方式部分替代传统胶版印刷,需要首先对该印刷方式的油墨质量进行准确分析与评价。基于国际标准ISO 2846-5,本文探究了国内主流的柔印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标准化。研究发现,除个别情况外,所选的10种柔印三原色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基本都能满足该标准的要求;而部分柔印黑墨存在明度和偏色程度不能同时满足标准要求的状况。为了加强柔印油墨颜色评价方法在实际印刷过程中的实用性,以密度检测法为基础,比较分析水性和醇溶性油墨的色强度、色相误差(即色偏)、灰度、色效率。研究发现水性三原色油墨的色强度要略强于醇溶性油墨。除个别情况外,醇溶性三原色油墨的灰度要略高于水性三原色油墨。水性和醇溶性黄墨的色效率最高,其次是青墨,最后是品红油墨。水性油墨的三原色的色效率略高于醇溶性油墨,说明了水性油墨在色彩表现要比醇溶性油墨要好一些。这可为实际过程中印刷厂对柔性版印刷油墨颜色标准化提供指导。最后,探究了柔性版水基油墨印刷关键过程参数对涂布纸和非涂布纸印刷效果的影响,发现网纹辊线数对铜版纸和牛皮挂面纸印品的实地密度及明度有十分显着的影响。而印刷压力、网纹辊压力以及印刷速度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的作用不显着。又结合统计学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的手段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纹辊线数与实地密度呈负相关,而与明度呈正相关。另外,印刷品的实地密度和明度的回归评价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施建屏[5](2010)在《推广柔性版印刷 保障人民健康》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食品安全现状的分析,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规,提出了在食品包装印刷工艺上,急需推广绿色印刷,特别要推广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柔性版印刷方式,以杜绝由于包装物的印刷造成的食品不安全现象发生。
林燕[6](2010)在《柔性版印刷迎来大发展》文中认为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装印刷工业也正向着高档、精细、多品种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健康"、"绿色环保"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柔印版印刷在我国的发展可谓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环境。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柔性版印刷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产品质量直追胶印和凹印,具有了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柔印版印刷势必将迎来一
林燕[7](2009)在《柔性版印刷迎来大发展的春天》文中提出在我国,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装印刷工业也正向着高档、精细、多品种方向发展。近年来,随着"健康"、"绿色环保"概念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柔印版印刷在我国的发展具备了大好的环境。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柔性版印刷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产品质量直追胶印和凹
胡腾辉[8](2009)在《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的研究》文中提出柔性版印刷作为一种高速、卷筒式印刷方式,主要应用于包装行业。柔性版印刷的优势不仅仅可以使用各种各样的承印材料,并且可以采用水性油墨进行印刷,大大的提高了环保性能,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绿色印刷方式。柔印也有一些局限性。其中网点扩大被认为是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主要因素,与胶印、凹印相比,柔性印刷品的网点扩大更为严重。本文从网点传递的全过程入手,分析了影响网点增大的主要因素,对指导实际印刷过程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对圆形网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机械网点增大的规律性。结合实际,本文主要从印刷速度、印版的加网线数及衬垫密度这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分别分析这几个因素对印刷中网点增大现象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到印刷曲线和网点增大曲线,分析及提出了控制网点增大的方法,有助于实际生产中提高柔性版印刷品的质量。
杜维兴[9](2008)在《辟路探索 任重道远——回顾柔性版印刷在我国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均有一个萌芽、发展、提高、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快慢、简繁、优劣,取决于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们主观意志的努力,需要用科学发展观作出实事求是的剖析。柔性版印刷是印刷种类中的一个门类,它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整体印刷工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对印
钟泽辉[10](2008)在《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改进彩报印刷质量的研究》文中提出新闻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用纸,是传播信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的印刷适性对报纸印刷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本论文以我国二次纤维配抄的新闻纸为研究对象,结合目前彩报印刷工艺特点,进行了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改进彩报印刷质量的研究。对我国目前常用的新闻纸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分析了新闻纸贮存条件对新闻纸性能的影响,温湿度的波动对新闻纸的印刷适性影响很大,低温低湿有利于新闻纸的保管,纸张仓库保持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60%~70%对新闻纸较合适。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胶印水墨平衡有密切的联系。在相同的时间内,新闻纸吸水量随着润版液中异丙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少,吸水速率随着异丙醇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横向抗张强度从开始平均值15.36KN/m至最终平均值18.47KN/m,润版液异丙醇体积含量每增加2%,纸张的抗张强度就增加0.62KN/m。新闻纸的伸长率在异丙醇体积含量16%的润版液中最低,为0.2%,增加润版液中异丙醇体积含量有利于套印,但过高导致印刷油墨的过度乳化。控制合适的异丙醇含量可以有效防止新闻纸的变形,并有利于保障彩报的印刷质量。比较了新闻纸Y、M、C、K(黄、品红、青、黑)四种油墨印刷的颜色密度、网点增大、印刷反差和色彩反差,研究分析了新闻纸对印品阶调和色彩再现的影响,得到了新闻纸的最佳实地密度范围,确保了阶调和色彩再现的合理性,并确定给墨量、印刷压力、墨层厚度等参数,通过实验分析了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工艺的网点扩大规律,画出了适合彩报印刷复制工艺的系统灰平衡曲线,比较了调频加网、调幅加网在新闻纸印刷过程中的网点扩大规律,探索加网最佳实地密度的确定方法,形成彩报印刷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工艺。油墨的Tack值随乳化率的升高而缓慢下降,粘度越大,抵抗乳化的能力越强,乳化率越低。油墨粘度顺序为Y<C<M<K,乳化率高低顺序为K<M<C<Y,彩色报纸印刷色序应以C、M、Y、K的排列为最佳。实验测得在印刷5000份报纸过程中,润版液浓度从3.5%降到3.2%,pH值从4.98上升到5.54,电导率从1237 Ns降到675 Ns。利用先进的数码打样系统在新闻纸喷墨打样中定标及色彩校正,得出最佳技术参数。以Kubelka-Munk定律为基础,研究了油墨、新闻纸在印刷中墨层的表面反射、承印物纸张内的多重内反射、墨层内光的吸收和散射,针对其中的光散射距离的长短两种可能,修正了Clapper-Yule颜色预测模型,引入代表长短光散射距离的比例系数h,建立了新的颜色预测模型,计算得到h=0.43。利用现代化的柔性版印刷适性仪,通过实验证实了加网线数对网点增大有较大的影响,证实了柔性版版材的硬度对网点增大的影响,得出印刷压力与网点增大的关系,推导各种条件下的拟合方程,各方法的R2都在0.95以上。为实现柔性版报纸印刷工艺的标准化、数据化和规范化提供技术依据,对彩报的柔性版印刷实际应用和推广有指导意义。
二、我国柔性版印刷发展缓慢原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柔性版印刷发展缓慢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柔印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
1.1.2 柔性版印刷特点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柔性版印刷工艺 |
1.3.1 柔性版印刷流程 |
1.3.2 网纹辊对油墨转移率的影响 |
1.3.3 油墨及承印物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模型 |
2.1 网纹辊与印版滚筒运动描述 |
2.2 油墨转移模型 |
2.2.1 润湿现象 |
2.2.2 网穴单元内油墨转移 |
2.3 本章小结 |
3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数值模拟 |
3.1 用于仿真的软件介绍 |
3.2 参数设置和模型建立 |
3.3 油墨从网穴到印版转移过程 |
3.3.1 网穴形状及速度对油墨转移影响 |
3.3.2 油墨黏度对油墨转移影响 |
3.3.3 接触状态对油墨转移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油墨转移率实验研究 |
4.1 实验准备 |
4.1.1 柔版设计 |
4.1.2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案设计 |
4.1.4 实验步骤 |
4.2 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实验处理 |
4.2.1 合压量数据处理 |
4.2.2 油墨转移率计算原理 |
4.3 柔性版印刷工艺参数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3.1 印刷速度和网纹辊线数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3.2 压力对油墨转移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章 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现状及问题 |
2.1 艾司科公司简介 |
2.2 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的营销现状 |
2.3 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面临的问题 |
第3章 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营销环境分析 |
3.2 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
3.3 SWOT分析 |
第4章 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保障 |
4.1 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STP策略 |
4.2 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组合策略 |
4.3 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印制纳米银导电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印制工艺 |
1.2.1 丝网印刷 |
1.2.2 凹版印刷 |
1.2.3 喷墨式印刷 |
1.3 导电墨水 |
1.3.1 导电填料 |
1.3.2 导电墨水相关理论 |
1.4 导电墨水的应用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与创新 |
1.5.1 结构安排 |
1.5.2 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二章 可控结构纳米银制备 |
2.1 引言 |
2.2 实验内容 |
2.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3 材料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类球状纳米银的特征 |
2.3.2 纳米银片的特征 |
2.3.3 纳米银线的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丝网印刷纳米银导电墨水配制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内容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3 样品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粘结剂对纳米银墨水的网印适应性影响 |
3.3.2 纳米银形貌对墨水网印适应性影响 |
3.3.3 丝网印刷纳米银导电膜结构和电学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墨印制纳米银导电墨水配制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内容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粘度和表面张力对导电墨水喷印适印性的影响 |
4.3.2 打印参数对导电墨水喷墨打印图形的影响 |
4.3.3 导电墨水喷印图形的电性能研究 |
4.3.4 喷墨印制反应型墨水 |
4.3.5 印制功能电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纸品印刷残留溶剂迁移行为及柔印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纸品印刷溶剂残留的来源及危害 |
1.1.2 柔性版印刷的发展现状 |
1.1.3 国内外关于柔性版印刷研究现状 |
1.2 柔性版印刷概述 |
1.2.1 柔性版印刷的原理 |
1.2.2 柔性版印刷油墨 |
1.2.3 柔性版印刷过程参数 |
1.3 油墨颜色以及印品印刷质量的评价 |
1.3.1 油墨颜色的评价 |
1.3.2 印品印刷质量的评价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传统印刷纸品表面残留溶剂迁移行为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原料和药品 |
2.1.2 仪器和设备 |
2.1.3 试样的制备 |
2.1.4 分析与检测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矿物油在气/固两相间分配平衡系数 |
2.2.2 贮存条件对传统印刷纸质印品中矿物油迁移行为影响 |
2.2.3 传统印刷纸质印品中矿物油迁移的经验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柔性版印刷四色油墨的颜色和透明度标准化的探索 |
3.1 实验部分 |
3.1.1 原料 |
3.1.2 设备 |
3.1.3 测试印样的制备 |
3.1.4 测试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柔性版印刷油墨基准承印物的选取 |
3.2.2 水性油墨和醇溶性油墨的颜色评价 |
3.2.3 水性油墨和醇溶性油墨的透明度评价 |
3.2.4 柔印油墨颜色和透明度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密度法评价柔性版印刷三原色油墨颜色 |
4.1 实验部分 |
4.1.1 原料 |
4.1.2 设备 |
4.1.3 测试印样的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三原色油墨呈色分析 |
4.2.2 油墨颜色质量评价的密度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版印刷质量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设备 |
5.1.3 实验设计和方法 |
5.1.4 检测方法 |
5.1.5 实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印刷参数对铜版纸印品各评价印刷效果指标的影响 |
5.2.2 印刷参数对铜版纸印品印刷效果影响的统计学分析评价 |
5.2.3 印刷参数对牛皮挂面纸印品各评价印刷效果指标的影响 |
5.2.4 印刷参数对牛皮挂面纸印品印刷效果影响的统计学分析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1 柔性版印刷四色油墨颜色和透明度的相关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7)柔性版印刷迎来大发展的春天(论文提纲范文)
一、柔性版印刷发展现状 |
1. 欧美 |
2. 中国 |
二、柔性版印刷的优势 |
三、柔性版印刷发展的困难 |
1. 需提高生产速度 |
2. 控制墨膜厚度难 |
四、柔性版印刷发展前景 |
(8)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1 柔性版印刷概述 |
1.1.1 柔性版印刷国内、国外发展现状 |
1.1.2 柔性版印刷的主要优势 |
1.1.3 柔性版印刷存在的问题 |
1.2 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及意义 |
1.2.1 课题研究方向 |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网点增大的理论分析 |
2.1 网点及其在柔性版印刷中的作用 |
2.2 影响网点增大的因素及其控制 |
2.2.1 印前因素与网点增大 |
2.2.2 原稿与网点增大 |
2.2.3 印版与网点增大 |
2.2.4 印刷压力与网点增大 |
2.2.5 网纹辊与网点增大 |
2.2.6 油墨分配系统与网点增大 |
2.2.7 油墨与网点增大 |
2.2.8 纸张和网点增大 |
3 柔性版印刷网点增大的实验设计 |
3.1 实验设计方案 |
3.1.1 实验测试原版内容的设计方案 |
3.1.2 实验条件 |
3.2 印刷实验过程 |
4 实验数据及数据分析 |
4.1 实验数据的获取 |
4.2 实验数据分析 |
4.2.1 加网线数的影响 |
4.2.2 衬垫密度的影响 |
4.2.3 印刷速度的影响 |
4.3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
5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改进彩报印刷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其对报纸的影响 |
1.1.2 报纸进入"读图"新时代 |
1.1.3 报纸彩色印刷成为发展必然 |
1.2 中国新闻纸业的发展 |
1.3 彩报印刷质量与工艺技术适应性研究进展 |
1.3.1 我国报纸发行与印刷的现状 |
1.3.2 彩报印刷工艺技术面临的问题 |
1.4 彩报印刷的工艺条件对印刷质量的影响 |
1.4.1 纸张基本物理性能与印刷的关系 |
1.4.2 纸张基本光学性能与印刷的关系 |
1.4.3 纸张基本力学性能与印刷的关系 |
1.4.4 吸收性 |
1.4.5 纸张的pH值 |
1.4.6 新闻纸张印刷作业适性 |
1.5 报纸主要生产环节的工艺技术适应性研究 |
1.5.1 图片分色 |
1.5.2 制版技术 |
1.5.3 报纸印刷 |
1.6 报纸印刷工艺质量控制变量特征参数研究 |
1.6.1 实地密度 |
1.6.2 印刷相对反差值 |
1.6.3 油墨量的控制 |
1.6.4 印刷网点扩大值 |
1.7 报纸印刷质量评价方法 |
1.7.1 影响报纸质量评价的因素 |
1.7.2 印刷质量评价方法的分类 |
1.8 现代报纸印刷新技术进展 |
1.9 印刷适性研究进展 |
1.9.1 纸张的印刷性能和印刷适性 |
1.9.2 印刷适性研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
1.10 印刷纸各项性能与印品质量的关系研究进展 |
1.11 胶印水墨平衡研究进展 |
1.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本论文对新闻纸印刷性能的实验基本方法与路线 |
1.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闻纸印前性能检测与贮存条件对印刷质量影响的研究 |
2.1 实验原料和方法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2.1.2 新闻纸基本性能检测实验和方法 |
2.1.3 新闻纸存放条件和时间对彩报印刷质量的影响实验与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新闻纸物理性能对彩报印刷的影响分析 |
2.2.2 环境温湿度变化对新闻纸印刷适性的影响 |
2.2.3 温湿度作用的机理分析 |
2.2.4 新闻纸存放条件和时间对彩报印刷质量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闻纸印刷适性对胶印水墨平衡影响的研究 |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1 新闻纸对异丙醇润版液吸收率的实验 |
3.1.2 润版液含量变化对新闻纸抗张强度和伸长率的实验 |
3.1.3 印刷压力对涂布润版液新闻纸表面强度的影响实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新闻纸对异丙醇润版液吸收率的研究 |
3.2.2 润版液中异丙醇含量变化对新闻纸抗张强度的影响 |
3.2.3 润版液异丙醇含量变化对新闻纸伸长率影响分析 |
3.2.4 印刷压力对涂布润版液的新闻纸表面强度的影响 |
3.2.5 印刷工艺对对纸张吸水伸缩的消除和控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闻纸印刷色调再现的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测试方法 |
4.1.3 新闻纸对阶调再现影响实验 |
4.1.4 新闻纸对色彩再现影响实验 |
4.1.5 新闻纸最佳实地密度确定实验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新闻纸对阶调再现的影响研究 |
4.2.2 彩报印刷控制图像阶调的重要性 |
4.2.3 新闻纸阶调复制进行印前图像色彩调整重要性 |
4.2.4 新闻纸的特性对阶调再现的影响 |
4.2.5 网点扩大值的计算与实测 |
4.2.6 新闻纸对色彩再现影响研究 |
4.2.7 影响色彩再现的因素 |
4.2.8 新闻纸的性能对色彩再现的影响研究 |
4.2.9 实地密度对印刷品质量的影响 |
4.2.10 最佳实地密度与相对反差和色彩反差之间的关系 |
4.2.11 以色彩反差C值来确定最佳实地密度 |
4.2.12 印刷反差及色彩反差实验数据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墨乳化及水墨平衡对新闻纸性能影响的研究 |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原料及器材 |
5.1.2 实验方法 |
5.1.3 油墨乳化率的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搅拌时间对油墨乳化率的影响 |
5.2.2 润版液供液量变化对油墨乳化率的影响 |
5.2.3 润版液浓度变化对油墨乳化率的影响 |
5.2.4 乳化率对印刷密度及光泽度的影响 |
5.2.5 新闻纸pH值对润版液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CTP流程的色彩与网点转移特性研究 |
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6.1.1 实验主要设备器材及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新闻纸测试样张设计 |
6.1.4 CTP制版实验 |
6.1.5 印刷实验 |
6.1.6 印刷样张测量方法 |
6.2 结果和讨论 |
6.2.1 印版输出质量分析 |
6.2.2 印刷品主观评价 |
6.2.3 传统调幅实地密度与印刷反差分析 |
6.2.4 调频实地密度与印刷反差分析 |
6.2.5 网点扩大分析 |
6.2.6 调频加网的灰平衡研究 |
6.2.7 基于数据分析的CTP流程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新闻纸数码打样色彩空间转换方法的研究 |
7.1 基于新闻纸的EFI Colorproof XF数码打样系统定标及色彩校正实验 |
7.1.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7.1.2 测量方法 |
7.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1.4 数码打样精确度比较 |
7.2 实现彩色打印机色彩空间转换流程和方法 |
7.3 建立彩色打印机色彩空间颜色预测新模型的方法 |
7.3.1 Kubelka-Munk定律 |
7.3.2 结合光散射现象的颜色预测模型 |
7.3.3 基于Clapper-Yule模型的修正 |
7.4 颜色新模型的建立 |
7.4.1 模型中参数的确定 |
7.4.2 比例系数h的确定 |
7.5 新模型的验证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新闻纸柔性版彩色印刷网点扩大的研究 |
8.1 轮转胶印印报存在的问题及柔印印报的优势 |
8.2 新闻纸柔性版印刷网点扩大的研究 |
8.2.1 柔性版印刷网点增大的实验设计 |
8.2.2 实验条件 |
8.2.3 实验数据的获取方法 |
8.2.4 结果和讨论 |
8.3 柔性版网点扩大控制 |
8.3.1 印前工艺 |
8.3.2 新闻纸的印刷适性 |
8.3.3 印刷工艺基本参数 |
8.4 拟合方程与分析 |
8.4.1 多项式曲线的拟合方程 |
8.4.2 补偿曲线的求取 |
8.5 网点增大的控制与校正 |
8.5.1 建立数据化观念 |
8.5.2 了解网点增大的原因 |
8.5.3 网点增大在彩色复制中的调整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柔性版印刷发展缓慢原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柔性版印刷油墨转移特性研究[D]. 刘美华.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艾司科公司数字柔版制版设备营销策略研究[D]. 彭明. 吉林大学, 2020(08)
- [3]印制纳米银导电墨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杜得喜.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纸品印刷残留溶剂迁移行为及柔印质量分析与评价模型的研究[D]. 孙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5]推广柔性版印刷 保障人民健康[A]. 施建屏. 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0
- [6]柔性版印刷迎来大发展[J]. 林燕. 中国包装, 2010(05)
- [7]柔性版印刷迎来大发展的春天[J]. 林燕. 湖南包装, 2009(04)
- [8]柔性印刷网点扩大规律的研究[D]. 胡腾辉.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9]辟路探索 任重道远——回顾柔性版印刷在我国的发展[J]. 杜维兴. 印刷杂志, 2008(S2)
- [10]新闻纸的印刷适性与改进彩报印刷质量的研究[D]. 钟泽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