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腹癌中P21~(WAF1/CIP1)和P5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19)在《CUL4 E3连接酶调控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增殖及凋亡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细胞内约80%的蛋白经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E3连接酶在UPS中决定了底物特异性,充当泛素与底物空间接近的脚手架结构。其中CUL4A和CUL4B组成了CUL4家族,虽然两个分子同源相似性达到近80%,但二者在其细胞定位及功能上各有特色,同时因CRL4s中不同的底物受体呈递不同的底物,使得CUL4A和CUL4B在不同的生物刺激下及不同的细胞定位中发挥不尽相同的作用,增加了CRL4s的生物功能多样性。近年的研究表明,肿瘤中CUL4参与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转录调控、DNA损伤修复、表观遗传学稳定性等多种生物学过程。CUL4在多种肿瘤中存在异常高表达,并与肿瘤进展、转移、不良预后相关,如:乳腺癌、前列腺癌、鳞癌、肾上腺皮质腺癌、肝癌等。我们前期研究发现CUL4在肺癌中高表达,且与吸烟指数、肿瘤高级别分期及不良预后相关。另外,在敲降CUL4的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小鼠皮下成瘤实验中发现,降低CUL4表达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UL4在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细胞学实验探索CUL4对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的生长调控及凋亡调控的机制,为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潜在治疗靶点提供有力证据。方法:1.通过免疫印迹技术筛选高表达CUL4A及CUL4B的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细胞株后,应用慢病毒质粒系统转染并包装成能够敲降CUL4A和CUL4B表达的病毒液,构建稳定低表达CUL4A、CUL4B的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模型各2株。通过免疫印迹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筛选构建的稳系中CUL4A、CUL4B的蛋白水平和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并应用细胞镜下计数法观察降表达CUL4A和CUL4B后细胞增殖速度的变化情况。2.通过PI单染法检测沉默CUL4A、CUL4B蛋白后对肺癌细胞系细胞周期的影响。同时,提取同批次细胞总蛋白检测P21及cyclin E1蛋白水平在CUL4A敲降后的变化情况。进一步通过流式细胞方法检测沉默P21后对CUL4A敲降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现象的挽救作用。3.通过Annexin V-FITC/PE法检测敲降CUL4A、CUL4B蛋白后对肺癌细胞系细胞凋亡的影响。提取同批次细胞总蛋白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抗凋亡相关蛋白在稳定敲降CUL4A、CUL4B后的变化。IHC法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UL4B与FOXO3A蛋白相关性和细胞中FOXO3A及P-FOXO3A在敲降CUL4B后的变化情况。另外,在敲降CUL4B的基础上RNA沉默FOXO3A后观察肺癌细胞系凋亡情况的变化,以确定FOXO3A对肺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4.利用免疫印迹法检测ERK通路活性在CUL4B敲降后的变化情况,并通过PD98059的抑制实验检测P-FOXO3A的蛋白水平以验证ERK通路对FOXO3A的磷酸化调控。应用MG132、MLN4924及沉默UBC12等方法确定P-FOXO3A通过UPS途径降解,且非CUL4B介导。5.通过查阅文献及细胞学实验排除LATS1在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中参与CUL4B调节ERK活性,最终结合文献、质谱检测及细胞学实验发现P16可能受CUL4B的转录抑制,同时,在敲降CUL4B的基础上RNA沉默P16后发现ERK通路活性恢复,验证了CUL4B通过可能转录抑制P16参与调控ERK通路活性。结果:1.敲降CUL4A和CUL4B后,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增殖速度减缓。2.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敲降CUL4A导致G1期阻滞;双敲减CULA和P21后,G1期阻滞现象被解除。3.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敲降CUL4B导致细胞凋亡增加;双敲减CUL4B及FOXO3A能够逆转凋亡增加的现象。CUL4B低表达后,FOXO3A上调,并伴随P-FOXO3A的下调。FOXO3A的上调并非受CUL4B转录调控,而是由于CUL4B降表达后,ERK活性下调引起的磷酸化降解减少引起的。随后的P16 m RNA检测及双敲降实验结果显示,CUL4B可能通过抑制P16的转录,使P16的ERK抑制作用减弱,上调ERK活性。综上,在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中CUL4B通过抑制P16的转录,上调ERK活性,促使FOXO3A磷酸化降解,从而减少细胞凋亡。结论:1.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中,CUL4A和CUL4B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及细胞凋亡调控。2.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中,CUL4A通过调控其泛素化底物P21的蛋白水平影响细胞周期调控。3.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中,CUL4B通过转录抑制P16的表达情况上调ERK通路活性,使FOXO3A磷酸化及泛素化降解增加,抑制其促细胞凋亡的作用,从而增强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的生存能力。
田研[2](2016)在《C-MYC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起源于骨髓中B淋巴细胞的单克隆浆细胞恶性肿瘤,是最常见发生于骨的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目前其发病机制不清,无法治愈,尤其是临床分期越高,预后越差。因此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寻找其临床治疗的可能靶点及预后判断指标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C-myc基因是MYC癌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其与细胞周期的调控密切相关。C-myc基因的异常表达在调节细胞的恶性转化、生长及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在很多肿瘤,如淋巴瘤、乳腺癌、胃癌、结肠癌和头颈部肿瘤等,均有C-myc基因的扩增或过度表达。小鼠双微体基因(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是一种原癌基因,最初是从含有双微体的小鼠成纤维母细胞中克隆出的一个高度扩增的基因。MDM2通过激活E2F-1可以促进细胞G1期到S期的转变,通过抑制野生型P53的功能可以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其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软组织肉瘤、骨肉瘤和胶质瘤等,因此,靶向作用于C-myc或MDM2及其相关基因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途径之一。C-myc蛋白或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表达的报道非常有限,联合检测C-myc蛋白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组织的表达情况,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MDM2蛋白和C-myc蛋白在不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和非肿瘤骨髓组织的表达情况,以期了解二者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9000三步法检测不同临床分期多发性骨髓瘤组织和非肿瘤骨髓组织中的C-myc蛋白及MDM2蛋白的表达情况。2.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1.0软件处理,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于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C-myc蛋白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7%、80.0%,在非肿瘤骨髓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20.0%,两种蛋白在非肿瘤骨髓组织及多发性骨髓瘤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myc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临床ISS分期呈正相关性(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3.在多发性骨髓瘤中,C-myc蛋白和MDM2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1.C-myc蛋白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高表达,其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生及临床分期有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2.在多发性骨髓瘤中,C-myc蛋白和MDM2蛋白可能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发展。
王秀梅[3](2016)在《P300和PAX6在人乳腺癌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第一章 ChIP-seq数据分析P300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结合位点目的:为了揭示雌二醇(estrogen,E2)刺激前后乳腺癌细胞MCF7中P300结合位点的分布特征,筛选受雌激素受体信号激活的P300调控基因,确定P300及其调控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以E2刺激前后人类乳腺癌细胞MCF7中P300增强子结合蛋白的Ch IP-seq数据(GSE39623)为基础,首先分析了E2刺激前后P300结合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以及结合位点信号变化的差异。通过对P300结合位点周围基因的检测,对P300调控的靶基因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GO数据库对这些靶基因进行了功能富集分析。此外,我们还确定了E2刺激前后与P300结合信号显着增强的特异性靶基因,并同时进行了GO功能富集分析。最后我们分别对E2刺激前后特异性的P300结合位点进行了Motif finding分析,并对E2刺激后新出现能够与P300发生共定位的转录因子进行了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乳腺癌细胞MCF7中P300的结合位点主要集中在5’UTR区域、3’UTR区域、转录起始位点和转录终止位点两侧,而E2刺激后P300结合位点在TSS区域的分布密度出现少量上升。在E2刺激后确定的24899个差异P300结合位点中,39%位点的结合信号显着上升。E2刺激前P300调控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与神经细胞分化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而E2刺激后富集在细胞连接、细胞粘附等过程的靶基因显着增多。此外,针对结合信号显着增强的P300调控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发现这两组靶基因均与神经分化的功能相关,而E2刺激后细胞运动功能出现了大量基因的富集。最后,我们在E2刺激前后P300结合位点周围分别找到了225和176个Motif富集显着水平较高的转录因子。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P300共定位转录因子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分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此外我们发现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相关因子ESR1、BRCA1也能够与P300发生共定位。结论:P300在乳腺癌中发挥了广泛的转录调控作用,并与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第二章 PAX6和P300在人乳腺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目的:为了揭示P300和PAX6在人乳腺癌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PAX6及P300在人乳腺上皮细胞株HBL-100,人乳腺癌细胞株BT-474、MDA-MB-231、MCF-7中的表达水平。进而通过收集经手术切除临床雌激素受体阳性淋巴转移人乳腺癌组织样本30例,雌激素受体阳性无转移人乳腺癌组织样本30例以及相应的癌旁组织(非癌组织),同样采用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PAX6及P300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PAX6在人乳腺癌细胞系BT-474中高表达,而相对的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MCF-7中的表达较低(P<0.01)。P300则在三种乳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P<0.01)。P300和PAX6在癌旁组织(非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相应的癌组织(P<0.05),且转移乳腺癌组织样本中P300和PAX6的表达明显高于非转移乳腺癌组织(P<0.05)。结论:PAX6和P300在乳腺癌中均高表达,且与乳腺癌的转移能力相关。第三章 P300基因敲除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目的:为了揭示P300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凋亡、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化学合成构建了3组si RNA片段(si P300-1,si P300-2及si P300-3)用于P300的沉默。转染乳腺癌细胞MCF-7后,我们首先通过定量PCR检测了该3组片段对P300的沉默效率,以及对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MMP9、VEGF和u PA表达的影响。接着通过Western blot验证了si P300-1对P300以及PAX6表达的影响。随后通过CCK-8、流式细胞仪检测了三组片段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并通过划痕实验以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了si P300-1对乳腺癌细胞MCF-7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si P300-1,si P300-2及si P300-3都可以明显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中P300的表达,但各组si RNA的抑制效果有所不同。si RNA转染3天后,si P300-1,si P300-2及si P300-3均表现出明显抑制MCF-7细胞活性的能力(P<0.05)。si RNA处理2天后,NC、si P300-1、si P300-2及si P300-3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18.22%、18.60%、21.94%、17.94%,组间无显着差异。P300沉默后,肿瘤侵袭转移基因MMP9、VEGF和u PA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0.05),并且明显减缓的愈合程度以及减少的细胞数目都进一步说明了乳腺癌细胞MCF-7的侵袭及迁移能力受到了抑制。此外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PAX6的表达也受到了si P300-1的抑制。结论:si RNA可以有效的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中P300的表达,并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而乳腺癌细胞MCF-7的凋亡水平并未受到明显的影响。
李琳[4](2016)在《PA28γ、TGFβ1及p2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喉癌是我国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全国耳鼻咽喉科癌肿发病率的11.7%22%,在北方居首位,南方仅次于鼻咽癌。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喉癌的发生发展亦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细胞分裂周期的调控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任何一个调控单元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细胞无限增殖,进而引发恶性肿瘤,其中以G1/S限制点的调控最为关键。p21是G1/S期的主要调控因子之一,其表达能使细胞停滞在细胞周期的G1期,从而发挥其抑癌的作用,PA28γ是一种蛋白酶体激活因子,可以直接介导p21的降解,从而发挥与p21相拮抗的致癌作用,TGFβ1是一类转化生长因子,可以诱导p21的活化,在细胞周期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复发性喉癌及部分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喉癌患者来说,除化疗外,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当前学术界努力探索肿瘤分子学变化,试图通过靶向治疗开拓治疗肿瘤的有效途径,我们遵循新的趋势,开展喉癌相关肿瘤基因及蛋白变异的研究,本试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A28γ、TGFβ1及p21几种基因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异常表达情况,探讨三者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性,从而探索喉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寻找喉癌潜在的治疗靶点提供线索和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S-P法),选择喉鳞状细胞癌组织53例作为试验组,喉癌旁组织1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中PA28γ、TGFβ1及p21的表达情况。2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PA28γ的表达PA28γ的阳性染色部位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以细胞核内出现淡黄色及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PA28γ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程度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28γ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有关,病理学分级G3组的阳性表达率(89.5%)高于G1+G2组(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28γ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2 TGFβ1的表达TGFβ1阳性染色部位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着色为棕黄色至棕褐色。TGFβ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程度高于癌旁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病理学分级G3组的阳性表达率(89.5%)高于G1+G2组(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的阳性表达率(87.5%)高于I、Ⅱ期组(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9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6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性别、吸烟量、肿瘤大小及临床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3 p21的表达p21阳性染色部位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着色为棕黄色至棕褐色。p2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程度低于癌旁组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有关,病理学分级G3组的阳性表达率(31.6%)低于G1+G2组(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Ⅲ、Ⅳ期组的阳性表达率(37.5%)低于I、Ⅱ期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年龄、吸烟量、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4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A28γ、TGFβ1及p21的表达程度有相关关系,且PA28γ与TGFβ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352,P<0.05),PA28γ与p2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289,P<0.05)。结论:1 PA28γ蛋白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现出高表达,而在喉癌旁组织中无表达,这显示出其作为喉鳞状细胞癌标记物的可能。2在喉鳞状细胞癌中,PA28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相关,TGFβ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p2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及临床分期相关,表明三者可能通过某种或某些机制参与了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过程。3在喉鳞状细胞癌中,PA28γ蛋白和TGFβ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A28γ蛋白和p2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4联合检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PA28γ、TGFβ1和p21的表达水平,有助于探索喉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喉癌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小慧[5](2013)在《p53、p21、VEGF和CXCR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p53、p21、Ki-67、VEGF、CXCR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ladder UrothelialCarcinoma,BUC)中表达,探讨它们与BU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2010年12月连云港地区105例术后病理检查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标本蜡块,将其作为BUC组。入选的病例中,男74例,女31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6.3岁。膀胱癌病理分级(WHO/ISUP,2004):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64例,浸润性尿路上皮癌41例;临床分期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标准分为:浅表性癌(TaT1)62例,浸润性癌(T2T4b)43例。并选择同期的2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20例正常膀胱粘膜取自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手术的标本。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5例BUC病理标本和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53、p21、Ki-67、VEGF、CXCR4的表达;另将105例患者中初发的69例与复发的36例BUC标本中p53、p21、Ki-67、VEGF、CXCR4的表达进行统计。将上述免疫组化结果与BUC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Spearman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test),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53、p21、Ki-67、VEGF、CXCR4在正常膀胱粘膜中的阳性表达率极低,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P<0.01)。2.从病理分级的角度p53、VEGF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21、Ki-67、CXCR4在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与其在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并无明显差异(P>0.05)。3.从临床分期的角度p53、p21、Ki-67、VEGF、CXCR4在浸润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浅表性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病例中p53、p21、Ki-67、VEGF、CXCR4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初发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对五个标记物两两比较,p53与p21、p53与Ki-67、p53与VEGF、Ki-67与VEGF以及VEGF与CXCR4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其余组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53、p21、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及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CXCR4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p53、p21、Ki-67、VEGF、CXCR4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及血管生成的相关机制,促进了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进而影响其进展与预后。p53、p21、Ki-67、VEGF、CXCR4的表达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秀茹[6](2012)在《HDAC6与P21WAF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HDAC6与P21WAF1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经手术及内镜下收集标本102例,分为三组。胃癌组40例,男性3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3±11.3岁,所有胃癌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和化疗处理;癌前病变组(萎缩性胃炎伴肠化)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1±13.1岁;正常对照组32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10.1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癌前病变组及正常胃粘膜组织中HDAC6及P21WAF1蛋白的表达。结果:1、HDAC6表达阳性率在胃癌组,癌前病变及正常对照组依次降低,分别为65.0%,43.3%和15.6%,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670,P<0.01),其中,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X2=17.677,P<0.01)胃癌组与癌前病变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62,P>0.05);癌前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X2=5.770,P<0.05)。2、P21WAF1表达阳性率在胃癌组,癌前病变及正常对照组依次升高,分别为45.0%,63.3%,81.2%,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36,P<0.01),其中,胃癌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X2=9.830,P<0.01);胃癌组和癌前病变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12,P>0.05);癌前病变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98,P>0.05)。3、在胃癌组织中HDAC6蛋白阳性表达率,低分化腺癌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78,P<0.05);TNM分期Ⅰ、Ⅱ、Ⅲ、Ⅳ期,随着胃癌分期增高,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四组间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X2=9.050,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58,P<0.05)。4、在胃癌组织中P21WAF1蛋白阳性表达率,低分化腺癌明显低于高、中分化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08,P<0.05);TNM分期Ⅰ、Ⅱ、Ⅲ、Ⅳ期,随诊胃癌分期增高,阳性表达率依次下降,四组间比较,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X2=9.224,P<0.0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X2=5.560,P<0.05)。5、HDAC6(?)P21WAF1两种蛋白的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胃癌组织中HDAC6与P21WAF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95,P<0.01);癌前病变组织中HDAC6与P21WAF1的表达呈负相关(r=-0.451,P<0.05);正常胃粘膜组织中HDAC6与P21WAF1的表达无相关性(r=-0.314,P>0.05)。结论:1、胃癌组织中存在HDAC6高表达和P21WAF1(?)表达,并与病理分化程度、胃癌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提示HDAC6与P21WAF1的异常表达可能具有促进胃癌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的作用。2、胃癌组织中HDAC6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过程中存在着相互负向调节的作用,HDAC6可能下调P21WAF1的表达,导致并促进胃癌的发生发展。3、癌前病变组,HDAC6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低于胃癌组;P21WAF1阳性表达高于胃癌组,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HDAC6与P21WAF1表达异常在胃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标志物。4、癌前病变组织中HDAC6和P21WAF1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二者在胃黏膜发生恶变倾向(萎缩肠化)的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作用,HDAC6可能下调P21WAF1的表达,导致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的发生5、HDAC6和P21WAF1可能作为胃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及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高锋利[7](2011)在《人类肝细胞性肝癌RUNX3、p21WAF1/CIP1、CyclinD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RUNX3、p21WAF1/CIP1、cyclinD1蛋白在人类肝细胞性肝癌(HCC)与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RUNX3、p21WAF1/CIP1、cyclinD1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RUNX3、p21WAF1/CIP1、cyclinD1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43例HCC患者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癌及癌旁组织中基因RUNX3、p21WAF1/CIP1、cyclinD1蛋白的表达,并收集相关临床病理资料,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UNX3蛋白在肝癌组织标本中表达明显低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WAF1/CIP1蛋白在肝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clinD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1)。RUNX3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性别、年龄、HBsAg、AFP、肿瘤大小、静脉癌栓无明显关系(P>0.05),与TNM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p21WAF1/CIP1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性别、年龄、HBsAg、AFP、肿瘤大小、静脉癌栓、TNM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cyclinD1蛋白相对表达量与性别、年龄、HBsAg、AFP、肿瘤大小、静脉癌栓无明显关系(P>0.05),与TNM分期及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肝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与p21WAF1/CIP1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0.696, P<0.001);RUNX3蛋白表达与cyclinD1蛋白表达成负相关性(r=-0.435, P<0.05);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cyclinD1蛋白表达成负相关性(r=-0.328, P<0.05)。结论RUNX3和p21WAF1/CIP1基因在HCC组织中蛋白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cyclinD1基因在HCC组织中蛋白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三者的表达异常与HCC发生有关;RUNX3与p21WAF1/CIP1蛋白表达正相关,与cyclinD1蛋白表达负相关,p21WAF1/CIP1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RUNX3与p21WAF1/CIP1、cyclinD1基因表达关系密切,且与HCC发生、发展有关;RUNX3、cyclinD1蛋白表达与HCC的病理分化及临床分期有关,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HCC的病理分化有关,联合检测RUNX3、p21WAF1/CIP1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可能会对判断HCC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有一定参考价值。
白涛,齐鲁楠,黎乐群[8](2010)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53、p21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p53与p21蛋白在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肝癌组织及11例正常肝组织p53蛋白与p2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67例肝癌组织中p53和p2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9.1%(53/67)和44.8%(30/67)。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20.0%(2/10)、73.3%(11/1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和对照组A组与B组的阳性率分别为45.2%(19/42)、60.0%(6/10)、33.3%(5/15)。p53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21蛋白表达在实验组与对照组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和p2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呈低度负相关,其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53与p21蛋白表达率在实验组及对照组A组和B组中,其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11例正常肝组织p53及p21蛋白表达均为阴性。结论在双暴露因素下的肝癌发生过程中,p53有更高的阳性表达率,且p53的表达对p21具有着促进或抑制的多重作用,提示可能为乙肝病毒和黄曲霉毒素双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赵宇航[9](2010)在《Bcl-2、Bax和p21WAF1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Bcl-2和Bax与p21WAF1因子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从而进一步研究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实验组)的腺肌病病灶(包括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Bcl-2、Bax和p21WAF1的表达,其中增殖期30例,分泌期30例。并选择因子宫肌瘤行子宫次全切患者(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病理证实为正常子宫内膜30例,其中增殖期15例,分泌期15例进行对照。结果:1.Bcl-2、Bax主要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浆中有阳性表达,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p21WAF1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腺上皮细胞的胞核中有阳性表达。2.Bcl-2在对照组的子宫内膜中有周期性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的在位内膜组中有周期性表达,增生期高于分泌期,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的异位内膜组中失去周期性表达,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期对照组、实验组的在位内膜组中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同期对照组、实验组的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同期实验组的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Bax在对照组子宫内膜的增生期和分泌期均有表达,分泌期强于增生期,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的在位内膜组中,增生期和分泌期均有表达,分泌期强于增生期,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的异位内膜组中失去周期性表达,两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在位内膜组表达相比较,增生期(P>0.05)无统计学意义,分泌期(P<0.05)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相比较,增生期(P>0.05)无统计学意义,分泌期(P<0.05)结果有显着性差异;在同期实验组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p21WAF1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在位内膜中的表达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的在位内膜组和异位内膜组中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5.在实验组的在位内膜组中,Bcl-2和p21WAF1之间呈正相关P<0.05 r=0.386, Bax和p21WAF1之间呈负相关P<0.05 r=-0.301;在实验组的异位内膜组中,Bcl-2和p21WAF1之间呈负相关P<0.05 r=-0.320, Bax和p21WAF1之间亦呈正相关P<0.05 r=0.290。结论:1.在正常的月经增殖周期中,Bcl-2强表达,Bax弱表达,抑制子宫内膜凋亡,促进增殖;分泌期Bax强表达,Bcl-2弱表达,促进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两者协同作用于正常内膜,共同调控其形态功能变化。2.Bcl-2在对照组、实验组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三组中同期两两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Bcl-2的过度表达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同样,Bax和p21WAF1的低度表达对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也起一定作用。3.Bcl-2和Bax在正常子宫内膜中都有周期性表达,在子宫腺肌病的在位内膜组中仍可看出周期性表达,但明显高于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而在异位内膜组中周期性表达消失。4.Bcl-2、Bax和p21WAF1在子宫腺肌病的的发生、发展中起相互促进作用。
张玮,付芬,汪庆余,温如玉[10](2010)在《上皮性卵巢癌中P73蛋白、P21WAF1/CIP1蛋白、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P73蛋白、P21WAF1/CIP1蛋白与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为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包括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Eli Visionplus免疫组化研究4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15例正常卵巢组织、25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7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P73蛋白、P21WAF1/CIP1蛋白与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上皮性卵巢癌病理学分级及临床分期增高,①P73蛋白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与上皮性卵巢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P21WAF1/CIP1蛋白表达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与上皮性卵巢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CNA蛋白表达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与上皮性卵巢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P73蛋白、PCNA蛋白表达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阳性率升高,并随恶性程度增高而增高。②P21WAF1/CIP1蛋白表达在上皮性卵巢癌中阳性率降低,并随恶性程度增高而降低,与P73蛋白表达呈负相关。
二、壶腹癌中P21~(WAF1/CIP1)和P5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壶腹癌中P21~(WAF1/CIP1)和P5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CUL4 E3连接酶调控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增殖及凋亡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CUL4A和CUL4B对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增殖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主要仪器 |
1.1.3 实验材料 |
1.1.4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1.2.1 稳系的构建 |
1.2.2 CUL4A和CUL4B敲降对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生长的影响 |
1.2.3 CUL4A和CUL4B表达下调后对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CUL4A对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的周期调控及其作用机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对象 |
2.1.2 主要仪器 |
2.1.3 实验材料 |
2.1.4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CUL4A敲降后P21表达上调 |
2.2.2 CUL4Aknockdown中敲降P21后,CyclinE1表达水平恢复及G1期阻滞现象解除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CUL4B对肺鳞癌及小细胞肺癌的凋亡调控及其作用机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对象 |
3.1.2 主要仪器 |
3.1.3 实验材料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CUL4B敲降后凋亡蛋白上调,抗凋亡蛋白下调 |
3.2.2 CUL4B与FOXO3A的关系 |
3.2.3 CUL4B与ERK的关系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CRLs介导的泛素化与肿瘤的关系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C-MYC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和附表清单 |
参考文献 |
综述 C-myc及MDM2对肿瘤发病机制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P300和PAX6在人乳腺癌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CHIP-SEQ数据分析P300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结合位点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PAX6和P300在人乳腺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P300基因敲除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本课题的创新性 |
本课题后续工作 |
文献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PA28γ、TGFβ1及p2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A28γ 的生物学功能及与相关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p53、p21、VEGF和CXCR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HDAC6与P21WAF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人类肝细胞性肝癌RUNX3、p21WAF1/CIP1、CyclinD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图及相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8)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53、p21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临床材料 |
1.2 主要试剂及方法 |
1.3 阳性结果判断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p53和p21蛋白的表达 |
2.2 p53和p21蛋白表达与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肝癌的关系 |
2.3 p53蛋白与p2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 |
3 讨论 |
(9)Bcl-2、Bax和p21WAF1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文缩写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壶腹癌中P21~(WAF1/CIP1)和P53的表达及其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CUL4 E3连接酶调控肺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增殖及凋亡的机制研究[D]. 李婷.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2]C-MYC和MDM2蛋白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的相关性[D]. 田研. 郑州大学, 2016(03)
- [3]P300和PAX6在人乳腺癌中的功能研究[D]. 王秀梅.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4]PA28γ、TGFβ1及p2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D]. 李琳.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5]p53、p21、VEGF和CXCR4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陈小慧. 苏州大学, 2013(S2)
- [6]HDAC6与P21WAF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其意义[D]. 王秀茹.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7]人类肝细胞性肝癌RUNX3、p21WAF1/CIP1、CyclinD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研究[D]. 高锋利. 宁夏医科大学, 2011(05)
- [8]乙肝病毒/黄曲霉毒素双暴露人原发性肝细胞癌中p53、p21的表达及意义[J]. 白涛,齐鲁楠,黎乐群.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2010(04)
- [9]Bcl-2、Bax和p21WAF1在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D]. 赵宇航. 佳木斯大学, 2010(04)
- [10]上皮性卵巢癌中P73蛋白、P21WAF1/CIP1蛋白、PCNA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J]. 张玮,付芬,汪庆余,温如玉. 中国妇幼保健, 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