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开发后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城市道路开发后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一、城市道路发展后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曦[1](2021)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精细化的发展背景开始进入城市发展领域,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已建成区的城市建设开始转向高质量、小规模的发展模式。同时经过几轮城市建设,城市增量用地转换为存量用地,城市也随之进入存量发展的时期。用地的产权归属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发展背景下,传统的规划模式不足以应对精细化发展和存量发展的诸多问题,城市更新作为一种灵活的规划类型开始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单元细化为基础的城市更新也成为目前国内城市更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首都功能核心区作为承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重要区域,近几年随着总体规划的更新,相关规划成果逐渐丰富,进行了多次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出现了落实不到实施、多元参与主体无法发挥作用以及政策不断更新带来的权责混乱等问题。基于以上不足,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更新开展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的基础上,可以认识到首都功能核心区需要归纳一套新的更新单元细化的模式。通过综合归纳城市精细化发展对城市提出的要求、存量时期城市发展的特点以及首都功能核心区目前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通过参照目前现有国内的更新模式,构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体系。首先,考虑到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单元划分的全面覆盖,在传统划分基础上总结历史文化保护、重点实施项目等的约束要素,通过ahp法确定约束要素的权重,利用层次空间推理法对不同层级的街区更新单元进行划分。同时通过万米网格、多元参与主体的校核从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角度对更新单元划分成果进行校核。其次,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建设时序出发,选取影响更新实施的四类要素,通过GIS进行技术的叠加分析,确定需要近期实施的更新单元。最后,通过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历史街区代表什刹海街道和一般街区代表广安门外街道对以上的划分方法进行实践。随着目前国内许多城市中心区经过几轮建设,单元细化的城市更新正成为解决中心区困境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国内没有一套完善的更新单元划分方法,本文通过对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的划分,希望为其他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区的更新单元细化提供参考。

郭媛媛[2](2021)在《西安城市社区公园布局的微区位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城市坏境、提升城市居民居住条件等方面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城市规划思想的不断丰富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公园作为居民可直接接触到的自然空间环境之一,其布局和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西安市以往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未专门提出针对社区公园布局及周边环境规划的措施,社区公园往往依附于城市公园绿地之中进行布局,缺乏对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等的考虑,也常常忽略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等因素在社区公园布局中的重要意义,故西安城市社区公园的布局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优化空间。与此同时,从经济-社会-文化-历史耦合角度出发揭示区位的多维空间规律和价值的“微区位”研究逐步兴起,并逐渐应用于探求城市各类生活场所的区位布局规律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的措施等方面。因此,研究社区公园的微区位布局特征及优化策略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微区位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解析,旨在对西安市中心城区范围内社区公园的分布及样本社区公园的微区位进行分析和问题总结,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今后相关课题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并为西安城市社区公园的布局和建设提供一定的优化建议。主要研究框架和内容如下:首先,以西安市中心城区内的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城市居住小区和城市道路的分布,对中心城区内社区公园的现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采用扎根理论和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筛选社区公园布局的微区位因子体系,包括区位可达性、地点实体特征、区位可视性和地点周边环境共4个要素层因子及11个类型因子,并以模糊综合评价法搭建社区公园的微区位评价模型。再次,依据所构建的微区位因子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现场调研和问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研究范围内的9座社区公园为研究样本进行微区位分析和评价。最后,基于西安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层面和微区位层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和基于微区位因子体系的微区位营造重点指标引导。其中布局优化策略包括:(1)补充建设空白,构建布局体系;(2)丰富参考因素,优化服务供给;(3)改善交通可达,提升使用效率。微区位优化策略包括:(1)优化外围人行条件,增加可达性;(2)营造复合功能空间,强化实体特征;(3)提升开放空间活力,凸显可视性;(4)注重周边环境互动,提升协调性。

贾晨茜[3](2021)在《“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城市中心区作为城市中交通、人口、就业与服务的高度聚集区,是城市的功能核心、产业核心与物质空间网络核心。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作为一个城市的开敞地带与公共环境,为市民提供活动的场地,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和节日聚会;也作为节点和过渡空间,承载着城市的公共生活及各项功能需求;更是成为一个窗口,为人们展现城市的气质。因此如何创造更加人性化、更加优质的城市外部空间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发掘。然而国内近些年来的部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缺乏整体设计,问题矛盾重重,同时缺乏专门针对外部空间的研究。故而对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进行设计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位于沣东新城能源金贸区商务核心区,是大西安新中心的起步区、示范区,作为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和探索,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样本,也为后续同类型的城市建筑设计实践带来启发。本文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实体空间层面,综合运用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理论,试图在对西咸中心项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和理论的研究,试图达到如下的研究目的:一、整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发展的演变历程、相关特征以及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总结得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五大设计要点以及发展走向;二、对“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进行系统化梳理研究,对项目进行使用后评价研究,对实践内容进行总结深化;三、结合前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结合使用后评价研究的结论,总结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设计策略,为后续其他的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和启发。本文的全部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研究(第一章、第二章)。重点阐释论文的相关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的总结,构筑论文的研究框架。之后阐明了本文中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研究范围,总结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相关特征,以及使用后评价(POE)的相关理论概念。第二部分(第三章)为案例研究和设计体系架构。本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四个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优秀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其内涵与外沿,总结出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中的“五大设计要点”,即规模尺度、交通组织、空间特质、景观绿化与配套设施,为后续的实践研究与策略总结提出了基本的研究框架,最后总结得出了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第三部分(第四章)为“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设计的具体实践。首先阐述了大西安新中心起步区——西咸中心项目的基本概况以及城市设计导则;而后以前文总结出的五大设计要点为框架,对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的设计进行重点研究分析;最终结合项目调研,对项目进行初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POE),总结出项目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第四部分(第五章)为设计策略的总结归纳。该部分基于西咸中心项目外部空间的建设实践与使用后评价(POE)的初步结论,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和深化,并结合国内外的优秀设计案例,以前文总结出的五大设计要点为研究框架,将项目的使用后评价研究结论作为支点,以期对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设计提出策略性的建议,总结出城市设计视角下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为营造优质的城市空间提供新的方法。通过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城市中心区建设以及外部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建立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道路。

广州市人民政府[4](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提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黄胜孟[5](2021)在《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滨江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市滨江绿地作为城市绿地向城市水体的有机延续,对于城市以及人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植物作为城市滨水绿地内重要的景观元素,对其进行恰当的营造显得至关重要。经过综合考虑,研究选择钱塘江北岸上城段、江干段、下沙段3个区段的滨江绿道,以及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白塔公园(白塔园)、CBD公园、市民广场-城市阳台区域、围垦(文化)公园在内的6个沿岸重要节点绿地进行植物景观调查。通过分析样地内植物景观营造的形式、特点以及就游人使用后情况对进行问卷调查,归纳总结出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现存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在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的研究样地内共调查到植物207种,隶属于82科169属,具体包括71种乔木、64种灌木、66种草本以及6种藤本植物。运用的植物种类数量从整体上来看是相对丰富的,但沿江不同区段内的植物丰富程度有所不同。单就滨江绿道而言,整体呈现出江干段>下沙段>上城段的现象。在对滨江重要节点绿地的植物多样性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滨江绿道的物种多样性分布情况相似,呈现出CBD公园>围垦(文化)公园>白塔公园(白塔园)>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的情况。结合现场调研的情况来看,发现越靠近中心城区的滨江绿地,其植物景观的营造就更为精细化,其群落构成也更加丰富。(2)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群落以“乔木+灌木+地被”型的多层结构为主,而在沿岸重要绿地的出入口、广场、观景平台等处则会出现“灌木+草坪”的简单复层群落结构。就各区段应用植物的观赏特性而言,大致呈现出观叶>观花>观干>观果的现象。其中,上城段目前存在常绿植物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植物季相变化的问题,从而导致滨江植物景观风貌相对单调的情况出现。(3)应用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对滨江300m范围内的植被元素进行提取分析后,可以发现各区段的植物覆盖度呈现出延伸段(47.27%)>下沙段(45.01%)>上城段(43.62%)>江干段(35.46%)的现象。其中,西湖山林的植物群体景观对于滨江延伸段与上城段的植物景观风貌塑造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下沙段滨江区域植物景观风貌的营建则得益于沿江大渠两侧气势恢宏的高大乔木群体组成的植物景观;而江干段滨江区域的植物覆盖度虽然相对较低,但与大气磅礴的城市建筑结合亦显得相得益彰。目前沿线各个节点绿地植物群落之间互相孤立,缺乏统一的引领与规划,因而无法在滨江沿线形成具有良好尺度感和连续性的滨江植物景观风貌。(4)通过滨江绿地游人使用后问卷调研数据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在自然因素方面,游人更为关注绿地内植物景观表现与自然空间构成的丰富程度。在人工因素方面,使用者表现得更为关注绿地内休憩设施设置情况、铺装设计的美观和合理性、内部交通的便捷程度、出入口设置的合理性以及标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等内容。而在文化因素方面,使用者则更加关注滨江绿地对城市文化的体现程度。同时,针对文化元素与植物景观、滨江绿地与空间功能、植物群落与亮点塑造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子璐[6](2020)在《北方干旱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海绵城市的推广是建立在低影响开发等既有理念的基础上,但由于城市水问题的多样性、区域性、复杂性,且涉及到多个不同行业和领域,大家对于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主要目标、建设途径、评价指标等均有不同认识,甚至有人对于推广海绵城市有一定的质疑。通过五年的努力,在国家层面的海绵技术标准、图集、绿化、定额等建设导则的基础上,每个城市都已经建立了基本的工作框架,逐步完成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来指导后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首先通过对目前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背景的分析、对海绵城市建设概念的理解,提出了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的建设意义。其次,文中以北方城市太原的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先期启动道路海绵技术设施的工程设计方案为例,从各级规划、方案与工程设计、实地效果评估、后期运营维护等多方面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系统分析,并总结设计与施工经验,提出改进方法。接着,结合试点城市的建设成果,文中对海绵城市建设效能评估的主要内容、指标和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以查阅资料、模型模拟与长期现场检测检查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方法。通过对北方其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果的考察和交流,进一步明确北方干旱城市应发展以蓄水、雨水回收再利用、增加水资源为主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向。论文尽量做到全面细致的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建设中的注意事项和适用条件,为下一步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罗妮妮[7](2020)在《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道路在城市中扮演无法取代的空间环境角色,是为人们指示地理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无时无刻在影响着城市形象。于城市景观而言,道路是为了处理城市景观轴线、点状景观构筑关系。目前现代化建设不断完善,城市道路建设显得极其重要,尤其是在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城市道路景观反映的是城市经济状况和地域形象,具有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能够将城市大气污染、城市内涝、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由于西安市目前的道路设计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缺乏整理性原则,一直将城市道路建设的重点放在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上,忽略了对景观植物的设计和建设,原有少数的城市道路植物景观更是缺乏后期的养护措施。城市道路景观的整体设计不仅不能够满足生态与经济协调共生的发展需求,而且所展现出的城市道路景观并不能够推动人的使用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综合提升。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海绵城市的加速推广,城市改造和更新备受重视,强化城区道路的提档升级,进而提升城市品质迫在眉睫,因此,目前的整改重点之一是城市的提升与改造,而城市道路景观则是市政景观设计的重点。本文立足于国内外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特选择西安市具有代表性的五类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作为具体参考,提出了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升改造的方法和策略,并以西咸新区思源环南路为例,在整改之前,将本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脉络进行系统整理,提出了一系列围绕海绵城市开展设计和建设的方案,为城市道路景观建设提供参考,为提升西安市整体道路景观水平和品质提供借鉴,从而整体上提升本市生态功能,为其他城市的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提供经验和借鉴。

王彬[8](2020)在《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路绿化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视觉效果的构建、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地处广州东部,致力打造成为广州市“后花园”,绿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成效显着。但受早期道路绿化建设相关指导性经验不足和缺乏长远规划等因素影响,现状部分道路存在植物生长立地条件较差、植物群落搭配较乱和区域植物多样性景观较为缺失等问题,降低了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视觉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同时也对道路沿线城市居民和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探寻解决之策。本文根据不同城市区域道路绿化建设现状特点,将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分为旧城区次干道、旧城区主干道、新城区次干道、新城区主干道4种类型,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座谈调查的方式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现状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从道路绿化立地条件、断面形式、垂直结构、植物应用频度、生长状况、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养护管理现状等方面综合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型道路绿化现存问题的总结,发现不同城市区域的绿化现存问题有所差异,其中旧城区道路绿化主要存在景观视觉效果较差、绿化结构相对简单、部分品种使用不恰当、行道树木修剪难度大及与城市居民矛盾凸显等突出问题;新城区相较旧城在对城市居民的干扰减少,但也存在景观较为雷同、植物配置过密、边分绿化带与道路附属绿地开发不足等问题。基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相关理论知识研究,结合增城区道路绿化建设现状情况,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的发展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适地适树、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及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的优化指导思想,并对不同城市区域内的不同类型道路提出了优化绿化结构、增加小体量绿化空间、合理植物选用等有针对性的优化措施。最后,通过对增城区已实施的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的实例分析,根据增城区“旧城区紧凑,新城区宽裕”现状情况,提出因地制宜构建“三环多绿轴多节点”城市道路绿地系统的设想,且通过园林景观路、普通绿化路的级划分,分别从行道树绿化带、中分绿化带、侧分绿化带、边分绿化带、交通岛绿地、道路附属绿地的角度对增城区城区中心道路绿化的优化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指引,以期在对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提出优化策略的同时为增城区城市道路绿化日后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李晓宇[9](2020)在《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硬化面积不断增加,城市雨水产流增加、汇流加快。洪涝问题在各个城市中不可避免的出现,部分城市出现了严重的暴雨内涝灾害,暴雨内涝灾害严重干扰和威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和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风险是城市竖向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科学合理的竖向规划有助于构建城市大排水系统,减小城市洪涝风险。由于竖向规划实际操作中常存在重视不足、规划缺乏系统性,建设和管理存在盲目性等现象,城市竖向规划中采取的技术和方法存在很大问题。城市在确定竖向规划时必须先处理好与城市防洪治涝的关系,准确合理的运用防洪排涝思想,在此基础上解决与城市用地布局、景观以及道路广场的关系。文章主要围绕城市竖向规划和城市大排水系统相关问题展开,首先通过对中国古代不同历史分期的城市排水竖向研究,得到了先规划、后建设、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从竖向出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竖向设计要利于行泄暴雨径流的经验启示;然后通过对城市大排水城市洪涝安全角度和雨水径流控制角度的分析,得到雨水径流水深、水速、水深*水速的要求,以及为实现大排水要求城市竖向的规划设计方法,并得出山地和平原水网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与竖向规划诉求以及竖向规划的路径;接着通过对城市竖向中典型问题的梳理,从宏观到微观的提出的当前城市竖向规划设计在城市认识层面、城市局部片区、河道两岸建设区、城市道路、下凹式立交桥地区、雨水口附近地区、雨水设施溢流口区域的竖向典型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建议;并通过分析大排水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实现,以大排水理念为指导得到了从基础资料的收集、城市总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四个阶段的城市竖向规划编制流程;然后通过分析城市关键要素城市道路、建筑、绿地、水系的衔接,得到道路自身的竖向衔接、道路与建筑的竖向衔接、道路与绿地的竖向衔接、道路与水系的衔接、建筑广场与绿地的竖向衔接、绿地与水系的衔接的竖向控制合理衔接设计;最后通过对实际规划案例分析,在利用GIS软件充分分析现状基础上,综合考量影响竖向规划的因素,基于城市防洪排涝模式和大排水系统的构建,确定竖向控制方案,保障城市安全。对城市进行积水模拟,分析积水形成原因,提出竖向规划方面的改善方案,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文章针对城市防涝和大排水系统构建的问题从竖向角度提供解决方案,增强了城市竖向规划控制和大排水系统的直接指导联系。

王秋晨[10](2020)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以贵阳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与演化是在区域城市群或者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全球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发展更为紧密、倡导互联网信息革命推动世界发展的重要作用下不断进行的。当前的发展背景赋予我国大城市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对城市综合资源管控和区域影响力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而山地城市的挑战则更为严峻。作为新兴的山地城市,贵阳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也存在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因此如何在经济产业转型和城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优化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选择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现代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从城市发展角度为贵阳找到可从容应对发展问题与挑战、把握机遇、合理发展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是基于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实践的结合,并且将实践解析作为贯穿研究的主线。本文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了快速城市化下城市空间结构探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本文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与整体框架;第二章主要对山地城市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学说;第三章主要针对国内外山地城市的理论学说进行了研究综述,结合国内外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案例,总结了当前研究发展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确定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第四章通过对当前山地城市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作用机制,构建一套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子研究框架;第五章主要通过前文对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发展的普适性策略;第六章以西南重点山地城市贵阳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山地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分析了贵阳市这个研究模型,再结合贵阳市具体发展需求提出适宜的空间结构优化模式以及实施规划策略;最终结论综合阐述了研究结果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二、城市道路发展后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道路发展后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及基础研究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1.1 .精细化发展背景
        1.1.1.2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规划时期
        1.1.1.3 .单元细化为基础的城市更新成为目前城市发展重点
        1.1.2 .政策背景:
        1.1.2.1 .北京新总规对首都功能核心区提出新要求
        1.1.2.2 .控规的前期研究需要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更新
        1.2.2 .首都功能核心区
        1.2.3 .城市精细化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2.1 .实践意义
        1.3.2.2 .理论意义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精细化的实践与问题
    2.1 .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更新
        2.1.1 .首都功能核心区概述
        2.1.1.1 .首都功能核心区物质层面当前发展情况
        2.1.1.2 .城市管理层面目前发展情况及发展诉求
        2.1.2 .首都功能核心区更新发展历程
        2.1.2.1 .保护性改造和拆除重建阶段
        2.1.2.2 .建设性破坏阶段
        2.1.2.3 .整体改造和渐进式改造阶段
        2.1.3 .城市精细化理念在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实践
        2.1.3.1 .中心城06 版控规分类管控
        2.1.3.2 .通州新城2018 年控规细化
        2.1.3.3 .规划实施单元探索
    2.2 .目前更新精细化划分实践的问题
        2.2.1 .基于控规的划分方式无法落实到实施
        2.2.2 .粗略的划分规则导致后续权责不清
        2.2.3 .多元参与主体无法发挥作用
        2.2.4 .政策不断更新导致实施混乱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更新单元划分及国内外实践
    3.1 .城市更新单元
        3.1.1 .城市更新单元概念
        3.1.2 .城市更新单元职能定位
        3.1.2.1 .面向实施的重要更新工具
        3.1.2.2 .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平台
        3.1.2.3 .存量时期的多元利益协商平台
    3.2 .国际城市更新单元实践
        3.2.1 .美国:社区为单位的更新
        3.2.2 .日本:都市再生特别区
        3.2.3 .法国:协议开发区(ZAC)
    3.3 .国内城市更新单元探索
        3.3.1 .深圳城市更新单元
        3.3.2 .上海城市更新单元
        3.3.3 .广州“三旧更新”
        3.3.4 .台湾城市更新单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对策研究
    4.1 .明确街区更新单元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定位
    4.2 .构建街区更新单元更新目标
        4.2.1 .对接总规要求与核心区自身发展需求
        4.2.2 .构建协调多元利益主体的平台
        4.2.3 .管理边界与城市权属关系边界的拟合
        4.2.4 .适应近期与远期发展需求
    4.3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体系构建
        4.3.1 .层级划分
        4.3.2 .各层级街区更新单元概念
        4.3.2.1 .宏观层面——街道级更新单元
        4.3.2.2 .中观层面——一级街区更新单元
        4.3.2.3 .微观层面——二级街区更新单元
        4.3.2.4 .实施层面——近期实施单元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5.1 .更新单元划分应用的方法
        5.1.1 .层次空间推理法
        5.1.2 .用于城市单元划分的适应性分析
    5.2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5.2.1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原则
        5.2.2 .基础底图生成技术路线
        5.2.3 .基础底图生成要素选取
        5.2.3.1 .现有城市更新单元划分要素总结
        5.2.3.2 .既有划分要素解读
        5.2.3.3 .影响要素提取
        5.2.4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边界约束规则
        5.2.4.1 .更新单元几何信息要素约束
        5.2.4.2 .更新单元紧凑度约束
        5.2.4.3 .更新单元用地功能约束
        5.2.4.4 .既有规划设计成果约束
        5.2.5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分析
        5.2.5.1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分析方法
        5.2.5.2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5.2.5.3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模型构建
        5.2.5.4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过程分析
        5.2.5.5 .更新单元划分约束权重评价结果分析
        5.2.6 .街区更新单元生成
        5.2.6.1 .基础更新单元划分底图生成
        5.2.6.2 .一级街区更新单元生成流程
        5.2.6.3 .多层级街区更新单元生成算法
        5.2.7 .街区更新单元边界校核
        5.2.7.1 .万米网格校核
        5.2.7.2 .多元参与主体校核
    5.3 .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5.3.1 .近期实施单元影响要素构成
        5.3.1.1 .历史文化街区
        5.3.1.2 .公共空间要素分析
        5.3.1.3 .产权影响分析
        5.3.1.4 .经济要素影响
        5.3.1.5 .街道发展目标相关因素影响
        5.3.2 .GIS技术下多因子叠加应用
        5.3.2.1 .基于GIS的多因子叠加分析法
        5.3.2.2 .缓冲区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案例实证
    6.1 .以西城区为例的街区更新单元划分
        6.1.1 .西城区基本情况概述
        6.1.2 .西城区街区更新单元划分实践
        6.1.3 .西城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校核
        6.1.3.1 .万米网格校核
        6.1.3.2 .多元参与主体校核
        6.1.4 .西城区三级街区更新单元划分成果
    6.2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的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2.1 .研究街道概况
        6.2.1.1 .街道基础概况
        6.2.1.2 .历史沿革
        6.2.2 .广安门外更新发展目标解构
    6.3 .广安门外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3.1 .空间叠加分析
        6.3.1.1 .广安门外街道历史文化要素分析
        6.3.1.2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空间要素分析
        6.3.1.3 .广安门外街道产权分析
        6.3.1.4 .广安门外街道现状经济情况分析
        6.3.1.5 .广安门外街道老旧小区分布情况
        6.3.2 .广安门外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4 .以什刹海街道为例的近期实施单元选取实践
        6.4.1 .什刹海街道概况
        6.4.1.1 .街道基础概况
        6.4.1.2 .历史沿革
        6.4.1.3 .什刹海目前已经开展的城市更新实践
        6.4.2 .街道更新目标解构
    6.5 .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5.1 .空间叠加分析
        6.5.1.1 .什刹海街道历史文化要素分布
        6.5.1.2 .什刹海街道公共空间要素分布
        6.5.1.3 .什刹海街道街巷肌理保护要素分析
        6.5.2 .什刹海街道近期实施单元选取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图表目录
致谢

(2)西安城市社区公园布局的微区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社会发展背景
        1.1.3 城市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3.1 城市公园相关文献综述
        1.3.2 社区公园相关文献综述
        1.3.3 区位和微区位的相关文献综述
    1.4 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1.4.1 研究区域
        1.4.2 研究对象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社区公园
        1.5.2 微区位
    1.6 研究内容
        1.6.1 基于Arc GIS的西安城市社区公园的空间分布研究
        1.6.2 社区公园的微区位因子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1.6.3 西安样本社区公园的微区位特征及认知评价研究
        1.6.4 基于微区位的西安城市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
    1.7 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及实践案例研究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公平正义理论
        2.1.2 微区位理论
        2.1.3 扎根理论
        2.1.4 有机更新理论
        2.1.5 环境行为理论
    2.2 社区公园微区位的实践案例分析
        2.2.1 俄罗斯圣彼得堡Jaanila社区公园
        2.2.2 广东省东莞市“小山小湖”社区公园
    2.3 本章小结
3 西安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的现状分布特征分析
    3.1 新旧版本城市公园绿地分类标准对比
    3.2 西安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现状概况
        3.2.1 西安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的识别
        3.2.2 西安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的数量
    3.3 西安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的分布现状及特征
        3.3.1 研究方法
        3.3.2 西安中心城区社区公园的分布现状
        3.3.3 社区公园的空间集聚特征
        3.3.4 社区公园的空间分布密度特征
        3.3.5 社区公园的最大服务覆盖范围
        3.3.6 社区公园的交通可达性
    3.4 存在问题剖析
        3.4.1 部分区域内存在建设空白
        3.4.2 二环外服务供给普遍较低
        3.4.3 未形成完整的社区公园空间布局体系
        3.4.4 外围社区公园交通可达性不高
    3.5 本章小结
4 社区公园布局微区位的因子及评价模型构建
    4.1 微区位因子筛选及评价流程
    4.2 社区公园布局的微区位因子体系构建
        4.2.1 基于扎根理论的微区位因子初选
        4.2.2 社区公园布局微区位因子体系阐述
        4.2.3 社区公园布局微区位因子指标权重的计算
        4.2.4 社区公园布局微区位因子指标体系的构成
    4.3 社区公园布局微区位的因子解析
        4.3.1 区位可达性
        4.3.2 地点实体特征
        4.3.3 区位可视性
        4.3.4 地点周边特征
    4.4 社区公园布局微区位的评价模型搭建
        4.4.1 评价方法选择
        4.4.2 评价方法概述
        4.4.3 评价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社区公园微区位的样本分析与评价
    5.1 样本社区公园的选取及公园概况
        5.1.1 样本社区公园选取
        5.1.2 样本社区公园概况及典型性概述
    5.2 样本社区公园的微区位分析
        5.2.1 区位可达性
        5.2.2 地点实体特征
        5.2.3 区位可视性
        5.2.4 地点周边环境
    5.3 样本社区公园的微区位评价
        5.3.1 问卷调研及回收
        5.3.2 区位可达性
        5.3.3 地点实体特征
        5.3.4 区位可视性
        5.3.5 地点周边环境
        5.3.6 综合评价分值
    5.4 存在问题剖析
        5.4.1 步行可达性较弱
        5.4.2 内部功能欠丰富
        5.4.3 开放性有待提升
        5.4.4 与周边协调欠佳
    5.5 本章小结
6 微区位视角下西安中心城区社区公园布局的优化策略
    6.1 优化原则
        6.1.1 区位引导与规避原则
        6.1.2 供需差异与匹配原则
        6.1.3 要素响应与配置原则
    6.2 优化目标
    6.3 优化策略
        6.3.1 布局优化
        6.3.2 微区位优化
        6.3.3 微区位营造重点指标引导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3)“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中心区迅猛发展
        1.1.2 城市中心区的外部空间缺乏整体设计
        1.1.3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对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的创新和探索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中心区
        1.2.2 城市外部空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发展
        1.3.2 国内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相关理论发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研究范围与涉及层面
        2.1.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研究范围
        2.1.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涉及层面
    2.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发展演变
        2.2.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两种传统模式
        2.2.2 国外城市外部空间的演变
        2.2.3 我国城市外部空间的发展历程
    2.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特征研究
        2.3.1 城市中心区相关特征
        2.3.2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基本属性及相关特征
        2.3.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的作用
    2.4 使用后评价(POE)基础理论
        2.4.1 使用后评价(POE)的概念
        2.4.2 “结构-人文”的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实例与设计要点
    3.1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实例
        3.1.1 日本东京六本木之丘
        3.1.2 香港中环核心区
        3.1.3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
        3.1.4 深圳福田中心区
    3.2 案例经验总结
    3.3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要点
        3.3.1 规模尺度
        3.3.2 交通组织
        3.3.3 空间特质
        3.3.4 景观绿化
        3.3.5 配套设施
    3.4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发展趋势
        3.4.1 形式多元化
        3.4.2 功能复合化
        3.4.3 空间立体化
        3.4.4 体量巨型化
        3.4.5 环境人文化
        3.4.6 景观多样化
    3.5 本章小结
4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设计研究与使用后评价
    4.1 项目概况
        4.1.1 大西安新中心
        4.1.2 “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大西安新中心起步区
        4.1.3 新区城市设计导则
        4.1.4 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的作用
    4.2 街区规模尺度
    4.3 交通组织
        4.3.1 交通网络
        4.3.2 步行系统
        4.3.3 停车系统
    4.4 空间特质
        4.4.1 空间构成
        4.4.2 空间布局
        4.4.3 空间尺度
        4.4.4 空间界面
        4.4.5 空间秩序
    4.5 景观绿化
        4.5.1 自然景观
        4.5.2 人工景观
    4.6 配套设施
        4.6.1 公共服务设施
        4.6.2 休闲设施
    4.7 使用后评价(POE)研究
        4.7.1 区域建设使用现状
        4.7.2 调研方法及目的
        4.7.3 行为地图数据分析
        4.7.4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7.5 综合评价结论
    4.8 本章小结
5 城市中心区外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5.1 合理的政策调控
        5.1.1 政策规定
        5.1.2 政策实施
        5.1.3 控制要素
        5.1.4 设计导则
        5.1.5 分图图则
    5.2 适宜的街区规模尺度
        5.2.1 交通因素
        5.2.2 经济因素
        5.2.3 建筑布局因素
        5.2.4 人性化因素
    5.3 便捷的交通组织
        5.3.1 建构合理的交通网络
        5.3.2 步行网络的水平布局与竖向组织
        5.3.3 步行网络与建筑的高效连接
    5.4 良好的空间特质
        5.4.1 基本构成方式
        5.4.2 空间布局模式
        5.4.3 空间尺度控制
        5.4.4 城市界面设计
        5.4.5 建立空间秩序
    5.5 宜人的景观绿化
        5.5.1 城市景观设计原则与设计要素
        5.5.2 城市景观系统的建设
        5.5.3 人工水体设计
        5.5.4 人工绿化景观设计
        5.5.5 硬质环境设计
        5.5.6 景观建筑一体化
        5.5.7 对自然景观资源的利用
    5.6 人性化的配套设施
        5.6.1 休闲设施的种类
        5.6.2 休闲设施的尺度
        5.6.3 休闲设施的位置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问卷调查
    附录3 图录
    附录4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城市滨水区
        1.3.2 滨江绿道
        1.3.3 城市公园
        1.3.4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滨水空间的研究进展
        1.4.2 国内滨水空间的研究进展
        1.4.3 国内外滨水空间建设案例分析
        1.4.3.1 美国哈德逊河河岸公园第五段景观区
        1.4.3.2 上海黄浦江杨浦区段滨江空间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区位概况
        1.5.2 地貌水文
        1.5.3 气候条件
        1.5.4 土壤条件
        1.5.5 岸线变迁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2.1 文献查阅法
        1.6.2.2 案例分析法
        1.6.2.3 实地调研法
        1.6.2.4 数据统计法
        1.6.2.5 多学科交叉法
        1.6.2.6 使用后评价法
        1.6.2.7 归纳总结法
        1.6.3 技术路线
2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研究
    2.1 滨江绿地整体风貌特征
        2.1.1 山水田园段
        2.1.2 中心城市段
    2.2 滨江绿道
        2.2.1 上城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2.2.1.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2.1.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2.1.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2.2.1.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2.2.2 江干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2.2.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2.2.2.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2.2.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2.2.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2.2.2.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2.2.3 下沙段绿道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2.3.1 滨江绿道整体概况
        2.2.3.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2.3.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2.3.4 植物观赏特性分析
        2.2.3.5 植物景观风貌分析
        2.2.4 不同区段滨江绿道植物景观对比分析
        2.2.4.1 植物构成情况对比
        2.2.4.2 植物空间营造对比
        2.2.4.3 植物景观季相对比
    2.3 沿岸重要节点绿地
        2.3.1 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1 节点绿地概况
        2.3.1.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1.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1.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1.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1.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2 杭州解放纪念碑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2.1 节点绿地概况
        2.3.2.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2.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2.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2.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2.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3 白塔公园(白塔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3.1 节点绿地概况
        2.3.3.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3.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3.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3.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3.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4 CBD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4.1 节点绿地概况
        2.3.4.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4.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4.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4.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4.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5 市民广场-城市阳台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5.1 节点绿地概况
        2.3.5.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5.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5.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5.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5.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6 围垦(文化)公园植物景观调查结果与分析
        2.3.6.1 节点绿地概况
        2.3.6.2 植物种类构成分析
        2.3.6.3 植物多样性分析
        2.3.6.4 出入口植物景观分析
        2.3.6.5 主要节点植物景观分析
        2.3.6.6 外围空间植物景观分析
        2.3.7 重要节点绿地植物景观对比分析
        2.3.7.1 植物构成情况对比
        2.3.7.2 植物景观风貌对比
    2.4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与整体风貌的联系
3 滨江绿地游人使用后评价
    3.1 使用后评价
    3.2 问卷设计
    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3.3.1 问卷发放地的选择
        3.3.2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3.3.3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
    3.4 问卷反馈结果分析
        3.4.1 使用者基础信息构成
        3.4.1.1 使用者个人特征
        3.4.1.2 使用者行为特征
        3.4.2 双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3.4.3 小结与讨论
        3.4.3.1 自然因素方面
        3.4.3.2 人工因素方面
        3.4.3.3 文化因素方面
4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4.1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现存问题
        4.1.1 文化元素与植物景观方面的问题
        4.1.2 滨江绿地与空间功能方面的问题
        4.1.3 植物群落与亮点塑造方面的问题
    4.2 滨江绿地植物景观优化建议
        4.2.1 探寻植物文化元素,提升滨江植物的景观内涵
        4.2.2 重视绿地服务功能,营造宜居宜游的绿色空间
        4.2.3 突出植物景观特色,打造尺度宜人的滨水绿带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的不足之处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附录
附录B 表附录
附录C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研究样地植物名录
附录D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推荐植物名录
附录E 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滨江绿地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北方干旱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
    1.3 现阶段海绵城市发展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绵城市的规划体系
    2.1 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
    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定位
    2.3 相关规划分析
    2.4 其它专项规划层面
第三章 北方干旱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的特点
    3.1 北方城市地理环境
    3.2 城市雨水特征和排水体制
    3.3 道路与开放空间体系的建设模式
第四章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
    4.1 设计理念
    4.2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潇河产业园区概况
    4.3 城市道路形式
    4.4 道路排水模式
    4.5 下沉式空间的设计方案
    4.6 潇河产业园区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经验
第五章 道路与开放空间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的效能评估
    5.1 效能评估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5.2 评估方法
    5.3 实例效能评估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城市道路的组成
        2.1.2 城市道路分级及其分类
        2.1.3 景观
        2.1.4 城市道路景观
        2.1.5 城市道路景观空间的类型
        2.1.6 城市道路景观的构成要素
        2.1.7 城市道路景观的特征
    2.2 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
        2.2.1 辅助道路交通安全功能
        2.2.2 景观功能
        2.2.3 社会功能
        2.2.4 生态需求功能
        2.2.5 微型活动场所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海绵城市理论
        2.3.2 线性景观设计相关理论
        2.3.3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2.3.4 道路生态学相关理论
        2.3.5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2.3.6 景观美学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现状调研
    3.1 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交通性道路景观设计——以科技路为例
        3.2.1 道路概况
        3.2.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3.2.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3.2.4 配套设施
        3.2.5 特色节点
        3.2.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3.2.7 总结
    3.3 生活性道路景观设计——以翠华路为例
        3.3.1 道路概况
        3.3.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3.3.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3.3.4 配套设施
        3.3.5 特色节点
        3.3.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3.3.7 总结
    3.4 风景区道路景观设计——以雁塔西路为例
        3.4.1 道路概况
        3.4.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3.4.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3.4.4 配套设施
        3.4.5 特色节点
        3.4.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3.4.7 总结
    3.5 立交桥道路景观设计——以二环南路东段为例
        3.5.1 道路概况
        3.5.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3.5.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3.5.4 配套设施
        3.5.5 特色景观节点
        3.5.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3.5.7 总结
    3.6 商业街道路景观设计——以小寨东路为例
        3.6.1 道路概况
        3.6.2 道路交通结构分析
        3.6.3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现状分析
        3.6.4 配套设施
        3.6.5 特色节点
        3.6.6 道路雨水系统现状分析
        3.6.7 总结
    3.7 西安城市道路景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3.7.1 道路景观缺乏整体性、连续性
        3.7.2 规划缺乏前瞻性,后续发展不足
        3.7.3 景观设计缺乏人本意识
        3.7.4 行道树的种植和养护水平有待提高
        3.7.5 功能性服务设施缺乏系统性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策略及方法
    4.1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原则
        4.1.1 安全性和功能优先的原则
        4.1.2 以人为本原则
        4.1.3 植物配置原则
        4.1.4 生态性原则
    4.2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目标
        4.2.1 强调道路与沿线环境的整体感
        4.2.2 完善参与性与统一性
        4.2.3 建立序列性和导向性
        4.2.4 回归城市慢行生活
    4.3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设计
        4.3.1 植物设计
        4.3.2 路面与铺地
        4.3.3 节点景观设计
        4.3.4 步行道
        4.3.5 道路景观小品
        4.3.6 道路功能服务设施
    4.4 城市道路景观改造的设计方法
        4.4.1 道路标准化设计
        4.4.2 通过微型活动场所推动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联
        4.4.3 加强交叉口道路节点的特色
        4.4.4 路面设计
        4.4.5 加强景观带的人文关怀
        4.4.6 海绵城市的融合设计
        4.4.7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设计
        4.4.8 服务设施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应用研究——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思源环南路
    5.1 项目背景
    5.2 现状分析
        5.2.1 功能设施不健全
        5.2.2 景观质量差
        5.2.3 缺乏人性化
    5.3 改造设计的理念
        5.3.1 功能定位
        5.3.2 周边用地性质
        5.3.3 交通规划
    5.4 场地特征
        5.4.1 道路空间特征
        5.4.2 设计依据
        5.4.3 思路解读
        5.4.4 设计理念
        5.4.5 设计目标
        5.4.6 设计范围及面积
        5.4.7 改造原则
    5.5 重要节点改造设计
        5.5.1 道路标准段
        5.5.2 联系周边用地的微型活动场所设计
        5.5.3 道路分区及节点设计
        5.5.4 路面设计
        5.5.5 海绵城市道路景观设施设计
        5.5.6 道路景观植物种植设计
        5.5.7 服务设施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城市道路绿化相关理论简析
        1.2.1 城市道路的分类及其空间特征
        1.2.2 城市道路绿化的功能及其构建形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1.5 论文研究创新性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状调查及特征分析
    2.1 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2.1.1 城市基本概况
        2.1.2 道路绿化建设现状
    2.2 调查对象分类划定
    2.3 调查方法
        2.3.1 实地调查
        2.3.2 问卷调查
        2.3.3 座谈调查
    2.4 调查结果与分析
        2.4.1 道路绿化景观视觉效果分析
        2.4.2 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结果分析
        2.4.3 道路绿化养护管理现状情况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1.1 未能凸显城市主干道的主体地位
        3.1.2 道路绿化的服务功能开发利用不足
        3.1.3 道路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存在困难
    3.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2.1 道路绿化植物与其所处生长环境矛盾明显
        3.2.2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视觉效果较差
        3.2.3 部分绿化植物品种不符合场地使用需求
    3.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3.1 道路绿化植物景观未能凸显新城区特色
        3.3.2 边分与侧分绿化带与居民通行矛盾明显
        3.3.3 街道附属绿地开发利用不足
    3.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现存问题总结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
    4.1 道路绿化优化指导思想
        4.1.1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1.2 始终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4.1.3 制定合理的植物保育规范
        4.1.4 打造区域特色道路植物景观
    4.2 道路绿化具体优化措施
        4.2.1 旧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2 旧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3 新城区主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2.4 新城区次干道绿化优化措施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5.1 增城区园圃路沙园路绿化改造项目
        5.1.1 项目背景介绍
        5.1.2 道路绿化优化改造概况
    5.2 增城区道路绿化优化建设指引
        5.2.1 优化总目标
        5.2.2 道路等级分类
        5.2.3 优化建设指引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对居民影响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4 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名录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洪涝风险加剧
        1.1.2 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的需求
        1.1.3 城市竖向规划存在不足
    1.2 大排水系统与城乡竖向规划
        1.2.1 大排水系统及其重要性
        1.2.2 城乡竖向规划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针对城市防涝和大排水系统构建的问题从竖向角度提供解决方案
        1.3.2 针对我国竖向深度不足问题从大排水角度科学完善竖向规划体系
        1.3.3 增强城市竖向规划控制和大排水系统的整合和直接指导联系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的历史经验
    2.0 引言
    2.1 竖向排水设计的起源
    2.2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历史分期
        2.2.1 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商时期
        2.2.2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2.2.3 秦汉至五代时期
        2.2.4 宋元明清时期
    2.3 中国古代城市排水竖向设计的启示
        2.3.1 先规划,后建设,高度重视城市规划的作用
        2.3.2 从竖向出发,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2.3.3 充分利用竖向设计行泄暴雨径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排水系统对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3.1 引言
    3.2 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对竖向控制的总体要求
    3.3 城市大排水系统构建对竖向控制的具体要求
        3.3.1 基于城市洪涝安全的竖向设计的要求
        3.3.2 基于城市雨水径流控制的竖向设计的要求
    3.4 典型特征城市大排水系统对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3.4.1 山地城市大排水系统对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3.4.2 平原水网城市大排水系统对城市竖向规划的要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大排水构建中竖向规划设计典型问题与对策
    4.1 引言
    4.2 城市竖向规划层面的典型问题与对策
        4.2.1 城市认识层面对自然竖向的过度干预
        4.2.2 城市局部区域对更大范围城市整体竖向分析不足
        4.2.3 对河道两岸建设区域竖向的不合理调整
    4.3 城市竖向设计层面的典型问题与对策
        4.3.1 下凹式立交桥区域的竖向设计常见问题
        4.3.2 城市道路竖向设计常见问题
        4.3.3 雨水口附近区域竖向设计常见问题
        4.3.4 雨水设施溢流口竖向设计常见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排水思想下的城市竖向规划编制
    5.1 引言
    5.2 大排水思想下的城市基础资料调查分析
        5.2.1 城市基础资料调查分析
        5.2.2 城市现状调研
        5.2.3 城市洪涝风险
    5.3 大排水思想下城市总体规划
        5.3.1 总体规划层面竖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
        5.3.2 大排水思想下城市竖向空间结构构建
    5.4 大排水思想下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5.4.1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竖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
        5.4.2 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竖向规划的落实
    5.5 大排水思想下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
        5.5.1 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竖向规划的原则和要点
        5.5.2 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设施设计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各要素间合理性衔接的竖向控制
    6.1 引言
    6.2 道路自身的衔接
        6.2.1 地表漫流式道路衔接
        6.2.2 路缘石豁口集中排水
    6.3 道路与建筑的衔接
    6.4 道路与绿地的衔接
    6.5 道路与水系间的衔接
    6.6 建筑广场与绿地间的衔接
    6.7 绿地与水系的衔接
    6.8 本章小结
7 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案例
    7.1 引言
    7.2 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方法革新
    7.3 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老区竖向规划——以TX区为例
        7.3.1 区域概况
        7.3.2 用地竖向规划
    7.4 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新区竖向规划——以XX新区为例
        7.4.1 区域概况
        7.4.2 用地竖向规划
        7.4.3 竖向规划方案模拟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以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城市化
        1.2.2 山地城市
        1.2.3 城市空间
        1.2.4 城市空间结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
    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1.1 城市集中主义
        2.1.2 城市分散主义理论
        2.1.3 增长极核与增长中心理论
        2.1.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1.5 核心-边缘理论
        2.1.6 多核心增长模式理论
        2.1.7 生态城市理论
    2.2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2.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2.2.2 城市空间动力理论
        2.2.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2.2.4 山地城市空间研究理论
第3章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3.1 研究进展
        3.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定义的研究
        3.1.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研究
        3.1.3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推动机制的研究
        3.1.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定义的情况
        3.1.5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对象的研究
        3.1.6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推动机制的研究
    3.2 案例借鉴
        3.2.1 日本广岛——组团型山地城市
        3.2.2 泰国清迈——单中心集中式山地城市
        3.2.3 香港——以高密度紧凑开发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3.2.4 重庆——多组团式的山水城市格局发展模式
        3.2.5 青岛——多中心带形结构滨海山地城市发展模式
        3.2.6 绵阳——空间分散转向集中圈层的山水城市格局发展模式
    3.3 研究评议
第4章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4.1 山地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4.1.1 城市空间特色缺失
        4.1.2 城市空间急剧蔓延
        4.1.3 自然环境严重破坏
        4.1.4 自然环境条件约束
        4.1.5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4.1.6 山地城市安全问题频发
    4.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自然影响因素
        4.2.2 社会影响因素
        4.2.3 经济影响因素
    4.3 影响因素对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3.1 自然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3.2 社会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3.3 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探究
    5.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原则
        5.1.1 尊重地形地貌环境
        5.1.2 把握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5.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
        5.2.1 以城市自然条件为基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5.2.2 基于山地城市社会因素,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5.2.3 基于山地城市经济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5.3 小结
第6章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6.1 贵阳市基本概况
        6.1.1 贵阳市历史沿革
        6.1.2 自然地形地貌条件
    6.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6.2.1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
        6.2.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6.3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6.3.1 贵阳市自然影响因素
        6.3.2 贵阳市社会影响因素
        6.3.3 贵阳市经济影响因素
    6.4 贵阳城市形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6.4.1 城市尺度急剧扩大
        6.4.2 新城市形态类型快速增加
        6.4.3 城市形态复杂多变
        6.4.4 中微观层面城市形态研究缺失
        6.4.5 传统城市形态保护与发展面临矛盾
    6.5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诉求
        6.5.1 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寻求发展与平衡
        6.5.2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需要结合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的协调
        6.5.3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城市自适应性为基础,建设生态绿色贵阳
    6.6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6.6.1 基于城市空间现状阶段下的分析
        6.6.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导向下提出优化方案
        6.6.3 基于城市自然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6.6.4 基于城市社会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6.6.5 基于城市经济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6.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城市道路发展后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首都功能核心区街区更新单元精细化划分研究[D]. 陈曦.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西安城市社区公园布局的微区位特征研究[D]. 郭媛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沣东新城西咸中心项目”城市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贾晨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5]滨江绿地植物景观调查研究 ——以钱塘江北岸杭州城区段为例[D]. 黄胜孟.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6]北方干旱城市道路与开放空间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研究[D]. 张子璐.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7]西安市城市道路景观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罗妮妮. 长安大学, 2020(06)
  • [8]广州市增城区中心城区道路绿化优化策略研究[D]. 王彬.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9]基于大排水系统构建的城市竖向规划研究[D]. 李晓宇.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1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以贵阳市为例[D]. 王秋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城市道路开发后续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