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中老年人极限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

正常中老年人极限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

一、正常中老年人极量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论文文献综述)

李甲民[1](2020)在《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立足中医形神观,以魂强魄弱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医五神辨治方法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中风病患者形、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探究缺血性中风病形神病变过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进行预试验,一方面评估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正式试验样本量估计提供依据。正式试验中试验对象需经两轮筛选,第一轮根据团队前期研制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魂”要素评定表》、《“魄”要素评定表》筛选出符合“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第二轮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于“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患者各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再分别分为两组:对照组1(阴虚风动证)60例、试验组1(阴虚风动证)60例、对照组2(气虚血瘀证)60例、试验组2(气虚血瘀证)60例。对照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育阴通络汤治疗、试验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照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治疗、试验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形(NIHSS评分)、神(“魂强魄弱”证候积分)、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和相关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职业分布方面,“个体私营、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人数较多。2.疗效评价(1)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状态: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SDS、SAS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魂强魄弱”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的安魂益魄汤相比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形、神、心理状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短时间应用安全可靠。

李俊俊[2](2020)在《基于中医养生典籍的新编导引方对中老年慢性肩痛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随着国家全民健身的推进,“体医融合”已成为国家战略。体育与医学融合、体育与健康结合是提高身体体质,促进健康生活的重要途径,疾病的预防远远大于治疗。本研究充分挖掘中医养生导引治疗肩部疼痛的巨大潜能,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从中医养生典籍中选取记载治疗肩痛的导引方,创编一套针对性强、简单易学的康复肩痛的导引方,并从多个角度观察新编导引方对慢性肩痛患者的康复疗效,探讨新编导引方对慢性肩部疼痛的防治作用,以期提供一种适合中老年肩痛患者锻炼的安全有效的运动方法。研究对象方法:以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中心,在周边的社区、居民健身活动中心招募45岁至74岁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中老年人40例,运用EXCEL软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实验组进行每周2次,每次60分钟,为期12周的新编导引功法的运动干预,对照组在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开展健康知识主题教育讲座。将肩关节疼痛变化、肩关节活动功能、肌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患者焦虑状态、生活质量作为次要评价指标。用Constant-Murley量表对肩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用状态-特质焦虑(STAI)量表对患者焦虑状态进行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运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应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数据统计分析比较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数据统计分析比较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中Wann-Whitney U检验,等级资料运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和实验前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状态-特质焦虑(STAI)评分、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结果2.1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干预前后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的疼痛评分明显升高,且实验前后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疼痛评分变化较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干预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升高,且实验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变化较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干预前后肩关节角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的肩关节角度评分明显升高,且实验前后肩关节角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肩关节角度评分变化较小,评分差异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2.4运动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前后两组各自组内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肌力评分略有提高,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运动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总体疗效效率评定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状态-特质焦虑(STAI)评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干预前后状态焦虑评分、特质焦虑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状态焦虑评分、特质焦虑评分明显降低,且实验前后状态焦虑评分、特质焦虑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状态焦虑评分、特质焦虑评分变化较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实验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较小,且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基于中医养生典籍的新编导引方能够有效缓解中老年慢性肩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提高肩关节活动功能。2.基于中医养生典籍的新编导引方能够有效改善中老年慢性肩痛患者的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对心理状态的调节起到一定积极作用。3.基于中医养生典籍的新编导引方能够有效改善中老年慢性肩痛患者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体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基于中医养生典籍的新编导引方可以作为改善慢性肩关节疼痛患者的辅助治疗方式进行推广。

马淑洁[3](2020)在《基于最大脂肪氧化率的运动减肥“量-效”关系研究 ——以慢跑、健步走和骑自行车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组合搭配的燃脂效果,旨在为运动减肥人群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以20名肥胖者为受试对象(男、女各10名),以慢跑、健步走和骑自行车运动的不同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搭配为研究对象,以便携式气体代谢仪作为测试仪器,测试不同组合搭配时机体的摄氧量、氧气指数、二氧化碳指数、二氧化碳呼出量、呼吸商、通气量、呼吸频率、氧脉搏、氧通气当量等指标的变化,计算出不同组合搭配的脂肪氧化率,并对其“量—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比较骑功率自行车时的9种负荷量组合搭配发现,当运动负荷控制在50%VO2max、持续时间保持在30分钟时,脂肪氧化率达到较大值,且在这样的安排下不同性别的脂肪氧化率的变化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的最大脂肪氧化率为0.28±0.08(g/min),女性为0.30±0.06(g/min)。(2)健步走时,随着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机体的脂肪氧化率的变化趋势是首先增高、增加到最大值后逐渐降低。在负荷强度为50%VO2max、持续时间为30分钟时的脂肪氧化率达到较大值,且这一变化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的最大脂肪氧化率为0.25±0.03(g/min),女性为0.26±0.06(g/min)。(3)比较慢跑时9种不同的运动量组合搭配发现,机体在强度为50%VO2max、时间为30分钟时,机体的脂肪氧化率出现了较大值,男性的脂肪氧化率为0.36±0.09(g/min),女性为0.38±0.06(g/min)。研究结论:(1)自行车的耗氧量、氧通气当量、代谢当量等数值都明显要比跑台低,健步走的呼吸交换率要比自行车和慢跑高。(2)骑自行车、健步走和慢跑三种不同运动方式中,机体的脂肪氧化强度的变化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在最大脂肪氧化率上却存在显着性差异。在相同的运动强度和时间下,慢跑时消耗的脂肪氧化率最大,骑自行车次之,健步走最小。(3)在运动负荷强度保持在50%—60%的VO2max条件下,持续运动时间固定在30—40分钟,机体能够更大程度的动员体内的脂肪参与氧化供能。(4)在相同运动负荷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搭配组合下,在慢跑时机体内的脂肪氧化量、脂肪的供能比例明显要比骑自行车和健步走时的消耗高。与骑自行车相比,在慢跑过程中消耗的热量和脂肪的氧化利用率更高。(5)在相同运动强度和时间搭配下,女性的燃脂量要高于男性。

江婉婷[4](2019)在《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以中老年人为受试对象,将其分为锻炼组和不锻炼组,观察两组安静状态下,6分钟步行后即刻恢复期以及恢复期10min的心率变异性、心率以及肺活量变化特征;分析影响中老年人心率变异性变化的因素;(2)研究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6分钟步行测试后短时恢复(5-10min)期间心脏自主神经以及心肺功能的调节情况,探讨体育锻炼引起自主神经以及心肺功能恢复水平差异的可能机制,进一步分析各指标参数的生理学意义。研究方法:招募上海市开鲁一村、黄兴睦邻中心、工农三村、上大东村以及顾村文化中心五个社区的50-75岁中老年人受试者共73名,通过基本情况调查、医学检查,筛选健康受试者共63名,锻炼组37名,不锻炼组26名。分别在安静状态下、6分钟步行结束后即刻恢复期以及恢复期10min测量每位受试者的心率变异性、心率、肺活量以及6分钟步行距离,观察各指标变化特征。研究结果:(1)安静状态下,锻炼组心率变异性指标HFnorm、肺活量显着大于不锻炼组(p<0.05),锻炼组心率显着小于不锻炼组(p<0.05)。(2)步行后即刻恢复期,锻炼组HFnorm、肺活量、步行距离显着大于不锻炼组(p<0.01),LF/HF显着小于不锻炼组(p<0.05);不锻炼组HFnorm、肺活量较安静状态下显着下降(p<0.05),LF/HF以及心率较安静状态下显着上升(p<0.01);锻炼组HRV指标较安静状态下无显着变化,心率较安静状态下显着上升(p<0.01),肺活量显着下降(p<0.05)。(3)步行结束10min后,锻炼组HFnorm、肺活量值显着大于不锻炼组(p<0.01),而LF/HF、心率显着小于不锻炼组(分别p<0.05,p<0.01);两组HRV各指标均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不锻炼组心率以及肺活量指标未恢复至安静时水平(p<0.01)。(4)体育锻炼时间、锻炼年限是锻炼组中老年人心率变异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安静状态下,锻炼组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张力以及心肺功能水平均高于不锻炼组,提示体育锻炼对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以及心肺功能有积极的影响。(2)步行后即刻恢复期,不锻炼组迷走神经张力以及交感迷走神经均衡性较锻炼组显着降低,恢复较慢,因此,不锻炼组运动后即刻恢复期自主神经失衡程度大于锻炼组。(3)步行结束后10min,锻炼组HRV各指标以及心肺功能指标均已恢复至安静时水平,不锻炼组心肺功能指标恢复延迟于锻炼组,提示体育锻炼能够提高中老年人运动后自主神经以及心肺机能的适应性。(4)锻炼组中老年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上受到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年限的影响。

汤慧敏[5](2019)在《八段锦运动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八段锦运动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并分析患者在心功能疗效、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心肺功能方面的变化,初步评价八段锦运动在慢性心力衰竭临床康复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索出对治疗慢性心衰患者安全有效的康复运动方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研究方案,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II—III级)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必要的心理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配合八段锦康复运动,疗程为3个月。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中医临床症候积分、6min步行距离、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无氧阈代谢当量(MetAT)、无氧阈功率(WAT)、无氧阈值时的公斤摄氧量(VO2/KgAT)等结果。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心率、吸烟史、NYHA心功能分级、LVEF值、心衰基础病因以及治疗用药情况方面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2.NYHA心功能疗效方面,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八段锦运动方案12周后的NYHA心功能分级疗效总有效率为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临床症候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经12周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候积分相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改善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12周后两组患者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中医症候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4.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治疗后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及下降的程度方面相比较均在统计学方面有差异(p<0.05),且两种治疗方案在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以八段锦运动治疗组更具优势。5.运动耐量方面:经12周治疗后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六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长,且两组治疗后结果对比有显着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治疗前后治疗组差值与对照组差值进行比较,差值结果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心肺功能方面:在无氧阈代谢当量、无氧阈功率、无氧阈值时的公斤摄氧量三方面,两组患者经12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两组间治疗后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差值与对照组差值相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病情稳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西医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八段锦运动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无氧阈水平,提升运动耐量及心肺功能,缓解患者心衰症状,且安全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崔小珠[6](2018)在《自主心率调节参数HRV与HRR在男子耐力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及赛前准备期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可一定程度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并间接体现内环境稳定性。作为一种简单、无创的心血管特异性指标,自主心率调节参数所传递的机体应激反应,有助于识别运动引起的疲劳或适应性水平。本文研究目的是在耐力自行车运动高原训练和赛前准备期两个重要阶段,应用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心率变异性(HRV)和运动后恢复心率(HRR)等,与常规疲劳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结合,优化诊断运动疲劳的无创性方法,预防过度训练,并促进运动员在重要时间点的运动表现。研究方法研究1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在高原训练阶段的应用研究17名优秀男子自行车耐力运动员根据从事的专项内容分为场地组(M组,n=8)和公路组(R组,n=9)。两组受试者完成实验室基本运动能力测试后,进入海拔1896m高原进行为期12周训练。研究方案根据教练员训练计划进行,第一阶段4周,两组运动员完成相同公路耐力训练内容,随后8周训练内容不一致。高原训练过程中,每次训练课记录运动员运动心率、运动时间等,应用TRIMP公式量化运动负荷;所有安静HRV指标检测均在非训练日晨,运动员安静平卧位,记录7min心率,保存相邻R-R间期数据;HRR检测时间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后最后1组的恢复心率,选择运动后60s心率下降值(HRR60s)、运动后120s心率下降值(HRR120s)、运动后60s心率下降与运动最大心率比值(%HRR)、恢复心率系数(CHRR)和10-40s心率对数回归系数倒数(T30)指标,反映副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血液指标采集时间为高原前(基础值)、高原4周、高原8周、高原10周、高原12周公路耐力训练后即刻及次日晨。常规生化指标血红蛋白(Hb)、皮质醇(C)、睾酮(T)等即刻送检,其它样本低温保存后统一检测,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a)、低氧诱导因子(HIF-1a)等。研究2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在赛前准备阶段的应用研究针对12名男子耐力自行车运动员32天的赛前准备阶段:包括专项训练期(20天,HT1-HT5)、试探性调整期(8天,T1和T2)和调整期(4天,T3)。检测每名运动员每日晨HRV指标,以及标准热身运动中HRR60和专项运动心率及输出功率。热身运动后引用Borg疲劳量表获得主观疲劳分数。并在第1天,第16天和第24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常规生化指标。根据HT5阶段指标结果,分组为急性疲劳(AF,n=5)组和功能性疲劳组(FOR,n=7)。研究结果1)M组与R组高原训练12周总体运动负荷无显着差异,两组间周平均自然对数相邻RR间期之差均方根值(Ln rMSSD)无统计学差异。而M组与R组第11-12周较第3-4周、第7-8周有显着降低(p<0.05)。M组11-12周运动能力下降,但R组无显着变化。两组运动员11-12周血C和致炎因子TNF-a浓度增加,M组2周Ln rMSSD均值和运动后HRR60与两者数值显着相关(P<0.05)。2)M组与R组运动后HRR60与静息Ln rMSSD的2周均值(5-12周)存在显着负相关(r=-0.635,P<0.05);同样,后者与CHRR(r=-0.686,P<0.05)、T30(r=-0.677,P<0.05)的相关性比较明显。与静息HRV不同,运动后HRR各衍生指标与运动后HRV指标之间,仅CHRR与HFnu呈显着相关(r=-0.35,P=0.05),与其他指标之间无关联相关性。3)标准热身运动后HRR60增加,与运动能力P60存在中等负相关关系;调整期运动负荷下降50%后,FOR组运动能力恢复速度低于AF组。研究结论1)应用自主心率调节参数有助于区分超长时间高原训练后期,不同运动强度导致的运动适应性或运动疲劳;且发现部分衍生调节参数与运动疲劳无特异性关联,必须与其他相关指标联合判断。2)运动后HRV与HRR都间接反映副交感神经活性且与运动相关;但两者的衍生指标存在分离,该两类指标可能反映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不同层面。3)标准热身方式后HRR60增加是耐力运动员FOR早期诊断指标。但是赛前FOR运动员副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可能限制高强度运动时交感神经活性。

程宙明[7](2017)在《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及其运动适应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肥胖率攀升和身体活动不足以及运动猝死事故频发的背景下,本研究以心肺功能评价的"金标准"——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为主题,通过人体心脏、肺功能和素质指标的测试与比较分析,从而了解大学生心肺功能现状,并进行运动干预和运动适应机制研究,旨在为青少年的体质评估和健康促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和新思路。目的:探究VO2max与身体成分、心输出量、肺功能以及力量柔韧素质的关联;了解不同VO2max水平受试者的器官功能和素质的差异;探讨抗阻和有氧不同训练方式对VO2max及其相关指标的影响;揭示运动适应产生的相关生理机制。方法:1)相关性实验:招募非体育专业身体健康的大学生358名(男性:151 人,23.11 岁 ±2.88,172.08cm±6.3,70.41kg±11.96;女性:207 人,22.21岁 ±2.47,159.69cm±5.43,56.83kg±7.3),进行身体成分(生物电阻抗)、VO2max(遥测心肺功能测试仪)、心脏功能(无创心输出量监测)、肺功能(呼吸振动反应成像)和力量素质(等动肌力测试)的测试。应用Spss22.0软件对测试的VO2max与各指标数据进行Person相关分析。2)比较分析实验:实验对象和测试数据同上,以VO2max正常值为界(男性:45.7 ml/kg/min;女性:39.5 ml/kg/min,根据 ACSM 和 Cooper Institute),大于该值的简称"正常组",低于该值的为"偏低组"(下同),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身体成分、心输出量、肺呼吸功能和力量素质等指标的差异。3)运动干预实验:实验对象为上述自愿参加运动训练的受试者275人(男性:134人,女性141人),并按性别再分为抗阻组、有氧组和对照组。其中,男性:抗阻58人,有氧53人,对照23人;女性:抗阻54人,有氧56人,对照31人。指标测试方法同上,包括实验前(同上)和实验后(运动后),并进行实验前后数据的重复测量。训练方案:①周期时间:12周,4次/周,90min/次。②强度:抗阻训练,2-3个部位,2-3个动作/部位,3-4组/动作,65%-80%1RM(8-15次),60S、40S/大、小肌肉群间歇(以力竭监测);有氧训练,10-12拍、5-6次呼吸/10",组合间歇1-2min,55%-85%VO2max为主(以触摸桡动脉监测)。③内容:抗阻训练以胸、背、腿等大肌肉群为主,综合腰腹及核心训练;有氧训练,女生以郑多燕健身操、健美操为主要形式创编,男生以搏击操和球类为主。4)不同VO2max水平对运动干预的影响:实验对象和数据同"3)",将"3)"抗阻和有氧组受试者以VO2max等级划分为正常组和偏低组(同"2)"),即分为男性/女性抗阻正常组、抗阻偏低组、有氧正常组和有氧偏低组,再进行实验前后数据的重复测量,并做不同等级的不同方式运动干预的相应比较。5)运动适应的动物模型实验:实验动物及分组:2月龄(8周,性成熟)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C)、耐力运动组(E)、抗阻(爬梯)运动组(R),每组各10只。统计方法:主要进行三组间各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训练方案:①周期时间:8周,4次/周,30min/次,晚上18:00后进行。②强度:抗阻训练,3Sets/day,3~4 Reps/Set,间隔20 s/Rep,间隔2 min/Set,负重从50%(1-2周)逐渐加到100%(第5周开始);有氧训练,0.7-0.8km/h(第 1 周),0.8-0.9(2-4 周),0.9-1.0(5-8 周)。③内容:抗阻主要以负重爬梯为训练,有氧主要为跑台改装成的动物跑台进行无负重跑台训练、。组织样本检测:A)心肌、骨骼肌(腓肠肌)和附睾体重指数统计。B)有氧代谢关键酶活性检测:玻珀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和乳酸脱氢酶(Elisa)。C)骨骼肌和心肌蛋白 IGF-1、PI3K、AKT、mTOR、S6K、4E-BP1、TSC1/2、MHC 和 VEGF mRNA相对表达量检测(RT-PCR)。D)骨骼肌和心肌蛋白p-S6、S6、p-4E-BP1和AKT含量检测(Webstern Blotting)。E)骨骼肌和心肌形态学检测:HE染色,免疫组化(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血小板-内皮细胞贴附因子CD31)。结果:1)相关性结果:大学生(男性和女性)的VO2max(ml/kg/min)水平,①与其体重、BMI以及脂肪%、去脂肪重、肥胖率等显着性负相关。②与安静状态下心脏泵血功能、最大每搏量显着性正相关;与安静心率负相关;与最大心率关联不大。③与肺活量和肺的最大通气水平显着性正相关;与呼吸商显着性负相关;与呼吸肌收缩力量关联较小。④与力量和柔韧素质显着性正相关,其中,女性仅在背部力量有显着性正相关。2)比较分析结果:与大学生正常组相比,V02max偏低组的①体重、BMI和脂肪%等显着偏高,其中,男性受肥胖影响的程度更大。②最大每搏量和最大肺通气能力较低;男性的安静心脏泵血功能较差,女性两组间差距较小。③男性肺活量和肺呼吸强度较低,低于呼吸强度正常值的受试者百分比和啰音出现百分比较高;女性仅肺活量较低。④背部、腹部和腿部力量以及柔韧素质均较差,且男性之间差距更大。3)运动干预结果:12周的抗阻和有氧训练后,大学生的①脂肪%、肥胖率和腰臀比均显着性下降。②最大摄氧量、最大通气量和最大每搏量显着性提高,有氧训练的提升幅度更大;最大心率和呼吸商变化较小。③安静心脏泵血功能显着提高;呼吸强度和肺活量显着提高,且呼吸强度偏低和出现啰音百分比下降。④背部、腹部、腿部、握力和柔韧性显着提高,抗阻训练提升幅度更大。4)不同VO2max水平对运动干预影响的结果:经过12周的抗阻和有氧训练,与正常组相比,V02max偏低组大学生的①脂肪%、BMI下降幅度更大,抗阻对女大学生的减脂效果更好(包括正常组)。②最大心肺功能提高更大,有氧训练提高幅度更大;安静心脏泵血功能提高更大,有氧训练对男大学生改善更好,抗阻对女大学生更好。③呼吸肌力量和肺活量水平提升较小。④力量和柔韧素质提高更大,抗阻训练提升略好。5)动物运动干预实验结果:八周的抗阻和有氧训练后,①小鼠的体重增长显着,且有氧组增长幅度更大;抗阻对骨骼肌肥大显着,有氧对心肌肥大显着。②玻珀酸脱氢酶、柠檬酸合酶和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均显着提高。③抗阻组的骨骼肌和心肌的IGF-l/PI3K/Akt/mT0R蛋白翻译合成信号通路明显上调,有氧训练的这一趋势不明显或受到抑制。④骨骼肌和心肌线粒体的数量和血管新生水平显着性增加。结论:1)从参与本研究的大学生受试者看,大学生(男性和女性)体质现状不容乐观,其中,VO2max低于正常水平的接近60%,优良水平的不超过15%。2)脂肪%和BMI是最大摄氧量(ml/kg/min)重要影响因素,从心肺功能评价角度应该加以界定;从健康角度,其会给人体有氧工作能力带来负面影响。3)最大摄氧量不仅与心脏泵血和肺呼吸功能直接相关,而且与肌肉力量和柔韧素质存在关联;同时,有氧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在心脏和肺功能以及力量素质上明显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最大摄氧量不仅受心脏和肺等主要器官功能影响,而且与肌肉质量紧密关联。4)65-85%lRM(8-15次)的抗阻训练和(55-85%VO2max)中高强度的有氧训练均能优化大学生的身体成分,提高最大摄氧量水平以及心脏和肺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柔韧素质。相比之下,抗阻训练对力量素质提高更明显,有氧训练对心脏和肺功能提升更明显。5)本研究结果发现,相比有氧水平正常组,较低组的大学生通过抗阻和有氧训练,其VO2max、心脏和肺功能以及力量素质均有更大水平的提高,这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和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8周的抗阻和有氧训练使小鼠产生的骨骼肌和心肌的肥大、线粒体增多等形态学上的有利变化,为人体研究中的心脏、肺功能和V02max的提高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同时,有氧代谢关键酶活性提高和血管新生增加又进一步揭示了运动训练对氧气利用提高的内在生理适应。而蛋白合成信号通路的表达趋势则又从机制上揭示了抗阻和有氧两种不同训练方式在某一阶段产生的不同运动适应。

高璨[8](2013)在《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的心血管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血压、心率变化特点。方法:原发无合并症1、2级高血压患者(H组,N=60)和正常人(N组,N=24)。H组分为运动组(HE)和静坐少动组(HSe);按血压控制情况分为正常组(HN)、收缩压控制不佳组(HS)、舒张压控制不佳组(HD)。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与卧式功率车症状限制性运动负荷试验。结果:1、H组30w后不同阶段负荷时SBP明显升高(p<0.01);DBP变化不明显。恢复2min、4min、6minSBP依次下降(p<0.01);恢复6minDBP低于DBPrest (p<0.05)。2、H组运动SBP、DBP,恢复6minSBP、恢复2min、4min、6minDBP均高于N组(P<0.05或p<0.01)。3、HSe组空蹬SBP,安静、空蹬、60w、120w负荷DBP均显着高于HE组(p<0.05)。4、HS组安静、空蹬、30w、60w、120w负荷SBP高于HN与HD组(p<0.01),而DBP只高于HN组(p<0.01)。HD组安静、空蹬SBP,安静、空蹬、30w、60w负荷DBP高于HN组(p<0.05或p<0.01)。HS组恢复2min,4min,6minSBP高于HN与HD组(p<0.01),DBP恢复6min高于HN组(p<0.01)。HD组恢复6minDBP高于HN组(p<0.01)。5、H组15w到105w各阶段负荷HR逐渐升高(p<0.05),105w与120w负荷时HR无显着性差异(p>0.05)。恢复lmin、2min、3minHR逐渐降低(p<0.05)。6、H组在90w、105w、120w负荷时的HR、心率储备和HRR3低于N组(p<0.05)。7、HS、HD组75w、120w负荷HR显着低于HN组(p<0.05)。结论:1、高血压患者SBP对运动强度敏感,随负荷增加出现多个明显SBP升高拐点;DBP只在大强度时显着升高;SBP和DBP在运动后恢复均缓慢,当SBP和DBP控制不佳时以上变化更为明显。2、高血压患者HR对运动强度敏感,小强度即出现心率显着升高,大强度运动时心率不随运动负荷的增加升高,心率储备降低,运动后心率恢复缓慢。3、良好的运动习惯可降低高血压患者运动中的血压反应,提高DBP的恢复速度,提高HR对运动的适应能力。

于晶晶[9](2012)在《次极量负荷试验评价中老年人心肺功能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心肺功能对中老年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本研究以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在了解中老年人心肺功能的基础上,探讨6分钟步行试验作为评价中老年人心肺功能方法的可行性,并建立以6分钟步行试验推测中老年人最大心肺功能的模型,为中老年人锻炼提供的理论和方法学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招募社区40-65岁中老年人,通过个人疾病史及健康习惯问卷、体力活动前问卷、医学健康检查建立危险分层,筛选健康受试者82人,随机分为建模组76人,回代检验组6人。所有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形态指标测量后,先按照起始负荷25W,每2分钟递增25W,50转/分的方案进行极量负荷试验,检测每位受试者极量运动时的峰值摄氧量和无氧阈。恢复一周后,再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测量每位受试者6分钟的步行距离、做功、峰值摄氧量。极量负荷试验和6分钟步行试验均采用便携式心肺分析仪,实时监测气体代谢指标,以获得峰值摄氧量。心肺运动试验时,受试者进行动态血压、12导心电监测。分析两次试验中峰值摄氧量、距离与性别、年龄的变化情况;极量心肺运动试验中峰值摄氧量与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做功等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峰值摄氧量:男性>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6分钟步行试验中40-49岁与60岁以上组之间峰值摄氧量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心肺运动试验中峰值摄氧量年龄组别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3.6分钟步行试验与心肺运动试验的峰值摄氧量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但相关性较高;4.心肺运动试验中的峰值摄氧量与6分钟步行试验中做功、受试者性别、腰臀比存在线性相关。结论:(1)6分钟步行试验是次极量的运动方式,可以有效反映中老年人最大心肺功能;(2)6分钟步行试验推测峰值摄氧量模型:VO2peak(1/min)=3.339-0.452×性别+1.932×6分钟步行试验做功×10-6-1.819×腰臀比[注:性别:男=1,女=2;6分钟步行试验做功=9.8×体重(kg)×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m);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R=0.703,校正R2=0.469,SEE=0.29)]

徐华铭[10](2010)在《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耐力和气体交换及呼吸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临床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不伴有其他疾病,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58±9)岁。1s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为(56±11)%、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为(83±20)%。检查前2周内均无上、下呼吸道感染迹象,3d内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等。另收取22名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因素配对的正常中老年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氨茶碱能够明显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极量运动时的最大通气量、潮气量、千克体质量每分最大摄氧量与最大运动负荷。结论氨茶碱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气体交换、呼吸方式以及运动耐力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二、正常中老年人极量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常中老年人极量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研究结论
    二、正式试验
        (一) 样本量的估算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讨论
    一、试验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三) 临床疗效比较
    二、传统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概况
    三、传统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四、中医五神辨治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
        (一) 前期研究基础
        (二) 中医五神学说简述
        (三)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辨治缺血性中风的意义
    五、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的辨治
        (一) 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的病因
        (二) 基于“疾病过程论”的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病机演变
        (三) 缺血性中风魂强魄弱型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基于中医养生典籍的新编导引方对中老年慢性肩痛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文献综述
    2.1 创编导引方的典籍筛选及简要概述
    2.2 肩关节痛的研究概况
        2.2.1 肩关节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2.2 肩痛的阶段分型
        2.2.3 肩痛治疗方法的研究概况
    2.3 传统运动功法治疗肩痛的研究概况
    2.4 小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受试者来源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脱落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咨询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基于中医养生典籍新编导引方的创编
        4.1.1 新编导引方的创编原则
        4.1.2 新编导引方的创编理论基础
        4.1.3 新编导引方的创编步骤
    4.2 受试者基本情况测试结果
    4.3 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Murley)结果
        4.3.1 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4.3.2 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比较
        4.3.3 肩关节角度(ROM)评分比较
        4.3.4 肌力评分(MMT)比较
        4.3.5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4.4 状态-特质焦虑(STAI)评分比较
    4.5 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比较
5.分析与讨论
    5.1 新编导引方对慢性肩痛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
    5.2 新编导引方对慢性肩痛患者心理状态调节的影响
    5.3 新编导引方对慢性肩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6.结论
7.研究不足与展望
8.致谢
9.参考文献
10.附录
    附录一 新编导引方动作图文说明
    附录二 参加者健康档案
    附录三 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量表
    附录四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
    附录五 生活质量量表
    附录六 科研知情同意书

(3)基于最大脂肪氧化率的运动减肥“量-效”关系研究 ——以慢跑、健步走和骑自行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肥胖人口比例的增加
    1.2 肥胖已成为威胁全球人员健康的重要问题
    1.3 肥胖人群减肥愿望迫切,但效果难遂人愿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最大脂肪氧化率
        3.1.2 能量消耗
        3.1.3 “量—效”关系
        3.1.4 肥胖
        3.1.5 气体代谢
    3.2 运动促进健康“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3.2.1 身体活动强度与健康的量效关系
        3.2.2 运动持续时间与健康的量效关系
        3.2.3 运动频率与健康的量效关系
        3.2.4 身体活动量与健康的量效关系
    3.3 影响脂肪氧化量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3.3.1 运动方式与脂肪氧化量的影响
        3.3.2 运动强度与脂肪氧量的影响
        3.3.3 不同体脂百分对与脂肪氧化量的影响
        3.3.4 年龄对脂肪氧化量的影响
    3.4 影响脂肪氧化率的相关因素研究
        3.4.1 不同运动方式对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3.4.2 运动强度对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3.4.3 身体素质对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3.4.4 运动时间对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3.4.5 不同体脂百分对与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3.4.6 心肺耐力对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3.4.7 性别、年龄对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3.5 小结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实验法
        4.2.3 数理统计法
        4.2.4 逻辑分析法
5 研究结果
    5.1 骑功率自行车时的脂肪氧化特征
        5.1.1 相同运动持续时间,不同运动强度下的脂肪氧化特征
        5.1.2 相同运动强度下,不同运动持续时间的脂肪氧化特征
    5.2 健步走的脂肪氧化特征
        5.2.1 相同运动持续时间下,不同运动强度下的脂肪氧化特征
        5.2.2 相同运动强度下,不同运动持续时间下的脂肪氧化特征
    5.3 慢跑的脂肪氧化特征
        5.3.1 相同运动持续时间下,不同运动强度下的脂肪氧化特征
        5.3.2 相同运动强度下,不同运动持续时间的脂肪氧化特征
6 讨论与分析
    6.1 不同运动方式对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6.2 不同运动强度对脂肪氧化率的影响
    6.3 不同运动持续时间对脂肪氧化量的影响
    6.4 脂肪氧化率的性别差异
    6.5 关于运动减肥的“量效关系”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8 研究的局限以及未来的展望
    8.1 研究的局限性
    8.2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及心肺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自主神经功能与健康
        2.1.1 自主神经系统简介与评定
        2.1.2 心率变异性评价的意义
        2.1.3 心率变异性的分析方法及指标
        2.1.4 运动与心率变异性
    2.2 心肺功能评价
        2.2.1 心肺功能评价的意义
        2.2.2 运动与心肺功能
    2.3 运动负荷实验简介及其应用
        2.3.1中老年人运动负荷实验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3.1.2 研究对象的筛选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安静状态下中老年人心率变异性及心肺功能特征
        4.2.1 安静状态下心率变异性特征
        4.2.2 安静状态下心肺功能特征
    4.3 6分钟步行后即刻恢复期中老年人心率变异性及心肺功能特征
        4.3.1 6分钟步行后即刻恢复期心率变异性特征
        4.3.2 6分钟步行后即刻恢复期心肺功能特征
    4.4 6分钟步行后恢复期10min中老年人心率变异性及心肺功能特征
        4.4.1 恢复期10min心率变异性特征
        4.4.2 恢复期10min心肺功能特征
    4.5 不同时段中老年人心率变异性及心肺功能变化特征
        4.5.1 心率变异性变化特征
        4.5.2 心肺功能变化特征
    4.6 心率变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
        5.1.1 安静状态下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
        5.1.2 步行后即刻恢复期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特征
        5.1.3 恢复期10min心率变异性变化特征
    5.2 心肺功能指标分析
        5.2.1 安静状态下心肺功能特征
        5.2.2 实验过程中心肺功能的变化特征
    5.3 心率变异性影响因素分析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附件

(5)八段锦运动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疾病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心脏康复的概述
        1.3.1 心脏康复的概念
        1.3.2 心脏康复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3.3 心脏运动康复的认识
        1.3.4 心肺运动试验在心脏康复中的应用
    1.4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及中医康复概述
        1.4.1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症状的认识
        1.4.2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1.4.3 中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治则治法的认识
        1.4.4 中医康复在慢性心力衰竭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1.5 八段锦的相关认识与临床研究进展
        1.5.1 八段锦运动对肌肉力量及心脏功能的影响
        1.5.2 八段锦运动对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1.5.3 八段锦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1.5.4 八段锦的中医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临床资料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病例标准
        2.2.4 排除病例标准
        2.2.5 终止研究标准
        2.2.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分组
        2.3.2 治疗方案
        2.3.3 康复运动方案
        2.3.4 观察指标
        2.3.5 疗效判定标准
        2.3.6 统计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病例入组及完成情况
        2.4.2 基础资料分析
        2.4.3 疗效指标结果
        2.4.4 安全性观察
    2.5 结论
        2.5.1 NYHA心功能疗效
        2.5.2 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2.5.3 运动耐量及心肺功能
第三章 讨论
    3.1 开展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研究的必要性
    3.2 八段锦运动康复治疗的可行性
    3.3 八段锦运动对CHF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影响
    3.4 八段锦运动对CHF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和心肺运动试验指标的影响
    3.5 八段锦运动对CHF患者中医症候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6 未来慢性心衰康复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自主心率调节参数HRV与HRR在男子耐力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及赛前准备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研究假设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自主神经系统与自主心率调节参数的选择应用
        2.1.1 运动员HRV和心率恢复指标的选择、数据采集方法与可靠性
        2.1.2 优秀耐力运动员HRV指标与过度训练
        2.1.3 优秀耐力运动员在训练不同阶段的自主神经调节作用
    2.2 自主神经系统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的调节机制
    2.3 胆碱能通路理论—自主神经、HIF-1α与炎性因子
    2.4 自主心率调节参数与赛前功能性疲劳模型
    2.5 结语
3 总体研究方案
4 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在高原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4.1 自主心率调节参数与运动强度、常规疲劳指标的关联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结果
        4.1.4 讨论
    4.2 高强度运动后心率恢复指标与HRV相关指标的应用差异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方法
        4.2.3 统计方法
        4.2.4 研究结果
        4.2.5 分析与讨论
5 自主心率调节参数在赛前准备期的应用研究
    5.1 研究对象
    5.2 研究方法
    5.3 统计分析
    5.4 研究结果
        5.4.1 HT阶段运动疲劳的分层诊断方法
        5.4.2 HT阶段AF与FOR的HRR_(60)与运动能力变化
        5.4.3 HT阶段至调整期运动负荷、运动能力变化
        5.4.4 FOR组与AF组比赛运动表现比较
    5.5 讨论
        5.5.1 HRR_(60)作为赛前早期FOR诊断的依据
        5.5.2 调整阶段运动负荷降低与运动能力变化
    5.6 小结
6 全文总结
7 论文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7.1 论文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
8 附件:个人学习经历及博士生期间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7)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及其运动适应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最大摄氧量
        第一节 最大摄氧量的概述
        第二节 最大摄氧量评价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节 最大摄氧量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1 最大摄氧量的评价方法
        1.1 最大摄氧量的直接测试法
        1.2 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试法
        1.3 最大摄氧量的推算方法
        2 最大摄氧量的评价标准及表示方法
    第二章 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影响及关联因素
        第一节 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素
        1 中枢系统对最大摄氧量的限制
        2 外周系统对最大摄氧量的限制
        第二节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 肺呼吸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2 心脏泵血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3 肌肉代谢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4 遗传、年龄、性别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第三节 最大摄氧量的关联因素
        1 身体形态和体成分与最大摄氧量
        2 运动表现和成绩与最大摄氧量
    第三章 运动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第一节 有氧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第二节 抗阻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第三节 综合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第四章 最大摄氧量与运动适应的相关代谢生理因素分析
        第一节 线粒体质量功能与运动适应
        第二节 有氧代谢关键酶活性与运动适应
        第三节 血管新生与运动适应
    第五章 最大摄氧量在青少年健康评价和促进中的意义与展望
    第六章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第一章 最大摄氧量关联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
        第一节 有氧能力(VO_2max)与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相关性研究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VO_2max与身体成分相关性研究结果
        2.2 VO_2max与最大心肺功能相关性研究结果
        2.3 VO_2max与心脏功能相关性研究结果
        2.4 VO_2max与肺功能相关性研究结果
        2.5 VO_2max与力量和柔韧素质相关性研究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VO_2max与身体成分相关性分析
        3.2 VO_2max与最大心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3.3 VO_2max与心脏功能相关性分析
        3.4 VO_2max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3.5 VO_2max与力量和柔韧素质相关性分析
        4 小结
        第二节 不同有氧能力受试者的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对比研究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身体成分比较研究结果
        2.2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最大心肺功能比较研究结果
        2.3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心脏功能比较研究结果
        2.4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研究结果
        2.5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力量和柔韧素质比较研究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身体成分比较分析
        3.2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最大心肺功能比较分析
        3.3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心脏功能比较分析
        3.4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肺功能比较分析
        3.5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的力量和柔韧素质比较分析
        4 小结
        第三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VO_2max、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
        1 实验对象及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身体成分变化结果
        2.2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最大心肺功能变化结果
        2.3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心脏功能变化结果
        2.4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肺功能变化结果
        2.5 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受试者力量及柔韧素质变化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身体成分的影响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最大心肺功能的影响
        3.3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3.4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肺功能的影响
        3.5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受试者力量及柔韧素质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各指标的影响研究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身体成分变化结果
        2.2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最大心肺功能变化结果
        2.3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心脏功能变化结果
        2.4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肺功能变化结果
        2.5 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抗阻和有氧训练前后力量及柔韧素质变化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3.1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身体成分的影响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最大心肺功能的影响
        3.3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心脏功能的影响
        3.4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肺功能的影响
        3.5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不同VO_2max水平受试者力量和柔韧素质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节 人体实验研究总结和展望
    第二章 运动适应的相关机制研究
        第一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C57BL/6小鼠有氧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1 动物实验方案
        2 实验结果
        2.1 实验动物体重监测结果
        2.2 实验动物进食监测结果
        2.3 实验动物组织体重指数统计结果
        2.4 实验动物有氧代谢关键酶活性统计结果
        2.4.1 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统计结果
        2.4.2 柠檬酸合酶活性统计结果
        2.4.3 乳酸脱氢酶活性统计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实验动物体重和进食变化趋势对比分析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组织体重指数的影响
        3.3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有氧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4 小结
        第二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C57BL/6小鼠骨骼肌和心肌蛋白合成的影响
        1 训练后骨骼肌和心肌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统计结果
        1.1 训练后骨骼肌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统计结果
        1.2 训练后心肌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
        2 训练后骨骼肌和心肌蛋白含量统计结果
        2.1 训练后骨骼肌蛋白含量变化结果
        2.2 训练后心肌蛋白含量变化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蛋白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节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C57BL/6小鼠骨骼肌和心肌形态学的影响
        1 骨骼肌和心肌HE染色结果
        2 骨骼肌和心肌免疫组化结果
        2.1 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免疫组化结果
        2.2 骨骼肌和心肌内皮生长因子(CD31)免疫组化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形态学的影响
        3.2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线粒体数量的影响
        3.3 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小鼠骨骼肌和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部分 研究总结
    第一节 本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
    第二节 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
    第三节 本研究主要缺陷与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附录1 本研究缩略词
附录2 本研究受试者测试及训练记录
附录3 本研究受试者饮食日记
附录4 本研究动物训练记录
附录5 本研究Elisa酶活性检测
附录6 本研究RT-PCR检测
附录7 本研究Western-Blot检测
附录8 本研究HE染色操作
附录9 本研究免疫组化操作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的心血管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慢性病运动疗法的发展现状
    2.2 高血压患者运动疗法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1 高血压患者有氧运动疗法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2.2 高血压患者力量训练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 高血压患者运动试验中相关指标的研究现状
        2.3.1 运动负荷试验中血压反应的研究
        2.3.1.1 运动中血压的变化规律
        2.3.1.2 运动后血压恢复的规律
        2.3.2 运动负荷试验中心率反应的研究
        2.3.2.1 运动中心率的变化规律
        2.3.2.2 运动后心率恢复的规律
        2.3.2.3 运动心率的影响因素
    2.4 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试验对象
    3.2 试验分组与试验方案
        3.2.1 试验分组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验仪器
    3.3 指标测试与方法
    3.4 数据处理方法
4 试验结果
    4.1 运动负荷试验中血压的变化
        4.1.1 运动负荷试验中正常人血压的变化
        4.1.1.1 运动过程中正常人血压的变化
        4.1.1.2 恢复过程中正常人血压的变化
        4.1.2 运动负荷试验中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
        4.1.2.1 运动过程中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
        4.1.2.2 恢复过程中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变化
        4.1.3 运动负荷试验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变化的比较
        4.1.3.1 运动过程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变化的比较
        4.1.3.2 恢复过程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变化的比较
        4.1.3.3 运动试验终止指征的组间差异
        4.1.4 运动负荷试验中不同运动习惯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比较
        4.1.4.1 运动过程中不同运动习惯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比较
        4.1.4.2 恢复过程中不同运动习惯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比较
        4.1.4.3 运动试验终止指征的组间差异
        4.1.5 运动负荷试验中不同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比较
        4.1.5.1 运动过程中不同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比较
        4.1.5.2 恢复过程中不同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比较
        4.1.5.3 运动试验终止指征的组间差异
    4.2 运动负荷试验中心率的变化
        4.2.1 运动负荷试验中正常人心率的变化
        4.2.1.1 运动过程中正常人心率的变化
        4.2.1.2 恢复过程中正常人心率的变化
        4.2.2 运动负荷试验中高血压患者心率的变化
        4.2.2.1 运动过程中高血压患者心率的变化
        4.2.2.2 恢复过程中高血压患者心率的变化
        4.2.3 运动负荷试验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心率变化的比较
        4.2.3.1 运动过程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心率变化的比较
        4.2.3.2 恢复过程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心率变化的比较
        4.2.4 运动负荷试验中不同运动习惯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的比较
        4.2.4.1 运动过程中不同运动习惯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的比较
        4.2.4.2 恢复过程中不同运动习惯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的比较
        4.2.5 运动负荷试验中不同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的比较
        4.2.5.1 运动过程中不同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的比较
        4.2.5.2 恢复过程中不同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的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运动负荷试验中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的特点
        5.1.1 运动负荷试验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的特点分析
        5.1.1.1 运动过程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的特点分析
        5.1.1.2 恢复过程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血压的特点分析
        5.1.2 运动习惯对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血压变化的影响
        5.1.2.1 运动习惯对运动过程中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5.1.2.2. 运动习惯对恢复过程中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5.1.3 血压控制情况对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血压变化的影响
        5.1.3.1 血压控制情况对运动过程中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5.1.3.2 血压控制情况对恢复过程中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
    5.2 运动负荷试验中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化的特点
        5.2.1 运动负荷试验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心率的特点分析
        5.2.1.1 运动过程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心率的特点分析
        5.2.1.2 恢复过程中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心率的特点分析
        5.2.2 运动习惯对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心率变化的特点分析
        5.2.3 血压控制情况对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心率变化的特点分析
    5.3 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次极量负荷试验评价中老年人心肺功能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评价中老年人心肺功能的意义
    2.2 评价心肺功能的常用指标
        2.2.1 最大摄氧量
        2.2.2 峰值摄氧量
        2.2.3 其他指标
    2.3 评价最大摄氧量的运动测试方案
        2.3.1 极量与次极量负荷
        2.3.2 提供负荷的常用方式
        2.3.3 经典的测试方法
    2.4 本研究选用的测试方法
        2.4.1 心肺运动试验
        2.4.2 6分钟步行试验
    2.5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样本来源与抽样条件
        3.1.2 确定研究对象与分组
    3.2 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实验法
        3.3.4 数据统计法
4 分析与讨论
    4.1 受试者身体形态基本特征
        4.1.1 性别特征
        4.1.2 年龄特征
    4.2 试验完成情况
    4.3 受试者心肺功能特征
        4.3.1 极量负荷条件下
        4.3.2 次极量负荷条件下
    4.4 次极量负荷试验动员心肺功能的大小
        4.4.1 峰值摄氧量的差异
        4.4.2 次极量负荷条件下峰值摄氧量与CPET中无氧阈时刻摄氧量差异
        4.4.3 次极量负荷心肺功能动员占个体最大能力的比例
        4.4.4 小结
    4.5 次极量负荷试验评价心肺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4.5.1 两种负荷试验中峰值摄氧量的相关性分析
        4.5.2 步行距离、做功与峰值摄氧量的相关分析
    4.6 6MWT评价最大心肺能力最优回归模型的建立
        4.6.1 自变量的筛选
        4.6.2 最优回归模型的建立
        4.6.3 最优回归模型的统计学检验
        4.6.4 最优回归模型的样本外回代检验
    4.7 讨论
        4.7.1 影响心肺功能大小的因素
        4.7.2 影响6MWT距离的因素
        4.7.3 6MWT负荷的定位
        4.7.4 6MWT评价心肺功能的可行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正常中老年人极量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甲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基于中医养生典籍的新编导引方对中老年慢性肩痛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D]. 李俊俊.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3]基于最大脂肪氧化率的运动减肥“量-效”关系研究 ——以慢跑、健步走和骑自行车为例[D]. 马淑洁.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4]体育锻炼对中老年人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及心肺功能的影响[D]. 江婉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5]八段锦运动辅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D]. 汤慧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自主心率调节参数HRV与HRR在男子耐力自行车运动员高原训练及赛前准备期的应用研究[D]. 崔小珠.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7]抗阻和有氧训练对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及其运动适应机制的研究[D]. 程宙明.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8]高血压患者运动负荷试验中的心血管反应[D]. 高璨. 北京体育大学, 2013(02)
  • [9]次极量负荷试验评价中老年人心肺功能方法的研究[D]. 于晶晶.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10]氨茶碱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响[J]. 徐华铭. 中国医药指南, 2010(30)

标签:;  ;  ;  ;  ;  

正常中老年人极限运动恢复期气体交换参数的恢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