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板”不开 创业投资难成热潮(论文文献综述)
程宇[1](2016)在《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结构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研究》文中认为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金融的作用日益重要。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向技术创新领域配置,使金融发展成为技术创新的触发器、引擎阀和加速器。金融发展包括总量增长与结构优化两个维度,与金融总量快速扩张和规模急剧扩大相比,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明显滞后,这客观上导致中国加快金融结构性变革的必要性。同时,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变量,金融制度的设计安排及其演化变迁对金融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因而,从技术创新视角审视金融结构优化与金融制度变革,不仅有着突出的理论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通过探讨金融工具与技术创新的理论关系机理,深入解析了银行融资与资本市场融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回答了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银行融资在技术创新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对某种类型的技术创新也能发挥积极作用。这为之后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创新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制度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对金融结构演进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金融结构差异对技术创新的路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模式变迁与金融结构演化的趋同化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促进技术创新的最优金融结构。再次,通过引入影响金融结构的重要变量——金融制度,对金融制度与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进行分析,并针对中国金融抑制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理论假说。在此基础上,提出计量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指标,用计量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充分验证了相关假说。最后,本文提出优化金融结构,变革金融制度的若干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金融结构影响技术创新这一单向视角,本研究提出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模式是双向协同演化的:不仅金融结构影响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模式的变迁也会影响金融结构演化。当后起模仿国通过技术追赶,技术逐步逼近技术先进国家时,技术差距逐步缩小,技术模仿的空间也趋于有限,后发国家的技术发展策略将从技术模仿转向自主创新,此时,资本金融比重将会逐渐增加,这导致后发国家与先进国家的金融结构呈现趋同化现象。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后发国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的系统认识。2、本研究一改以往文献将研究焦点大多集中在对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简单关系描述的不足,通过引入金融制度变量,把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演化置于金融制度变革这一背景下,将传统“金融结构—技术创新”的研究思路拓展为“金融制度—金融结构—技术创新”的新思路,得出金融管制适度放松可以推进金融结构优化从而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的新结论。这样的研究安排契合转型经济体的宏观体制背景和制度转轨要求,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技术创新与金融结构匹配的系统性制度变革要求,从而提升了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的理论和现实价值。3、本研究基于演化分析范式,提出促进技术创新的最优金融结构就是适应技术创新不同性质和各个发展阶段要求的最适合、相匹配的金融结构,且这一结构也是处在不断动态演化和优化变迁中的。这一新的分析范式避免了对促进技术创新的两种金融结构孰优孰劣的简单论断,从“最优金融结构”其实就是不断演化发展的“最适金融结构”的视角来分析问题,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程中技术创新与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本质和动态发展规律,拓展当前供给侧结构性变革下金融结构演化、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关艺锋[2](2011)在《中外创业板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2009年10月23日我国创业板的成立,10月30日首批28家企业上市。这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改革有重大意义。纵观海外创业板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60年代到现在,先后成立过75家创业板,关闭的达到34家,关闭率超过了35%。存活下来的创业板市场中,成功的只有NASDAQ、KOSDAQ等寥寥几家,大部分发展缓慢。那么海外创业板发展为什么会失败,成功的创业板的经验是什么?我国经过十年酝酿之后建立了创业板,其推出后市场的表现如何,是否稳健,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截止到2011年3月底,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96家,这196家上市公司不仅表现出高成长性,还表现出高市盈率,所以我们要不仅要关注创业板的成长性,还有关注它的风险性。本文运用了历史比较法,对海外创业板的发展状况包括存活时间、市场表现上进行了对比,发现成功的创业板较少,关闭率较高。对我国创业板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描述,包括我国创业板的制度设计,发现我国创业板制度设计相对海外来说较严格,并运用描述统计法对市场表现和中小板、主板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创业板目前总体表现不错,上市企业具有高成长性。本文还对海外主要创业板的成败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选取了欧美的成功代表NASDAQ和亚洲成功的代表KOSDAQ,以及失败的典型代表德国新市场作为案例,从它们的市场表现,制度设计,及宏观经济背景等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图表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了NASDAQ、KOSDAQ市场成功的一些关键性因素,以及德国新市场失败的经验启示。以往对海外创业板的研究都是针对表面的制度设计,没有深入到创业板市场内部,本文不但对全球状况进行了描述,还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创业板、中小板、海外的NASDAQ、KOSDAQ为主体,进行了制度设计的比较和市场表现的对比,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我国创业板的推出时机和建设状况是否较好,本文进一步深入的从市场内部进行了研究,选取波动性作为研究指标,运用金融市场波动性理论来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模型为ARMA(m, n)-EGARCH(p, q)-M-GED模型,选取的代表性指标为日收益率的对数,并选取NASDQ、KOSDAQ、我国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波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深入到市场内部,从波动性上来进行对比,以探寻创业板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也是本文的第三个创新之处。结果表明NASDAQ建设最为完善,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抗冲击能力都很强,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其他国家的主板市场建设。KOSDAQ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重新走向复苏,市值上也曾超过本国主板市场,在全球创业板的表现中仅次于NASDAQ,波动性稍微高于NASDAQ。而我国中小板的波动性程度次于NASDAQ,但是和KOSDAQ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二板市场的建设程度和发展水平也越来越好,只是规模水平和容量较NASDAQ和KOSDAQ差了许多。而我国创业板由于推出较晚,仅仅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波动性和NASDAQ差不多,甚至小于我国的中小板块和KOSDAQ市场,但由于成立时间较晚,所以市场建设完善程度还有待观察。最后对我国创业板推出时机的意义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最后本文对我国创业板的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认为发展我国创业板,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监管制度要严格,保证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创业板要具有独立性,只有具有独立性才是正确的选择;多发展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可以稳定市场;上市企业要具有多元化的行业结构,高成性的行业都应给予支持;制度设计要根据国情进行,避免简单的模仿。我国在二板市场建设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对国外的创业板成功吸取经验,并且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上市资源丰富,坚信我国创业板会取得好的发展。
王倩[3](2009)在《促进湖北中小企业成长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湖北省中小企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湖北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渠道。但从总体上来说却落后于浙江,目前融资难是制约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光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外界力量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本文从融资供给这个角度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力图从金融支持入手,构建一个适合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全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主要概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是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理论基础。分别阐述了双缺口理论、MM理论、融资顺序理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旨在为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第三部为湖北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现状。分别介绍了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的状况以及金融支持的现状,并与浙江进行对比,找出湖北中小企业发展以及金融支持的不足。第四部分为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分别从政府支持、银行信贷支持、资本市场支持以及信用担保体系支持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并从“体系”的整体功能的角度评价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有效性问题。第五部分为完善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本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基础上,针对湖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从新的金融市场、新的金融组织体系、新的金融工具等多个方面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廖少纲[4](2008)在《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全面自主创新上,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自主创新系统的运行依赖于客观外界条件,即创新环境,创新环境直接或间接制约着自主创新的速度与规模。作为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硬环境相对应,软环境指可以随人为因素而改变的非物质环境因素的总和。在知识经济时代,软环境正日益成为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更为关键的环境因素,建设良好的软环境已成为政府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举措。自主创新软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在总结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发展现状,剖析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系统论述自主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自主创新系统、环境和动力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内涵、性质和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建立自主创新软环境的系统分析框架;研究了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功能、作用机制和运行机制,分析了软环境对创新主体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对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即制度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自主创新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糊层次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系统优化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对策。本文的研究和探索在理论上深化和发展了我国自主创新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上,对优化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提供系统、可操作的方法和对策。
汤继强[5](2008)在《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 ——基于政府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型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建设所需资金少,建成周期短,决策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廉,能够适应市场多样性的需求等特点,特别是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效率方面具有其它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近年来的发展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发展新的重要的增长点。可以说,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重要而光荣的国家使命。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融资难。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上的特征决定了它的发展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但又很难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因此,在市场还没有完全接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之前,政府的强势介入、扶持推动,往往是其发展的关键力量。纵观全世界,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章、着作汗牛充栋,但是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作为单独选项的相对较少,特别是从政府这个视角来研究它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本文以政府为视角,着重研究以下三个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和困境;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原因和理论解释;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特别是政府在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本文以政府管制经济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结合信贷配给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Allen和Gale(1999)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型等理论知识,从转型时期政府职能的角度出发,讨论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作用。全文共分为六章,共四个部分,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提出基于政府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理论基础:政府管制经济学。政府管制经济学(Economics of Regulation)是研究政府职能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本章首先分析了政府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性。在对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理论进行较详细的综述后,分析了政府管制经济学中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理解。西方学者提出的政府管制经济学理论大多针对的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而对转型时期国家与一般市场经济国际政府职能的差异的研究很少。我们应用政府管制经济学关于政府职能的基本原则,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总结了转型期国家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差异。尝试地概括了转型时期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并指出转型时期国家政府不仅要弥补市场失灵,更要承担起初创期市场培育的历史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以转型时期实际总结出的政府职能,并不意味着我国政府可以不遵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反,我国政府在市场发育不成熟的领域,起到培育市场的作用,当市场相对成熟后,要按照政府退出机制,将主导权让位于市场。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信贷配给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Allen和Gale(1999)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型等理论知识,较详细地分析了政府在培育金融市场方面发挥的作用。指明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总体框架。第二章是本文问题的提出部分,利用实证方法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曾联合成都高新区融资及担保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了较详细的“成都市科技型企业融资情况调查问卷”活动。利用此次问卷调查取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本文第二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特征、融资困境现状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现状进行了比较可靠的实证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分析问题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第三章分别采用信贷配给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及Allen和Gale(1999)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提供了理论解释。第四章通过对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功模式的案例研究,及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总结出各国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指出我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中的不足之处。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策研究部分。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战略的分析基础上,本文第五章创新性地提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形融资模式,并通过构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体系,分析政府在梯形融资模式中的作用。最后,在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六章明确地提出了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府策略。包括制定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引导资本流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及改善政府隐性补贴,创新土地融资模式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对融资问题的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在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中,对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研究仍局限于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分析,对我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考察不足。本文以政府为研究视角,以政府管制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转型时期国家政府的职能为切入点,分析转型时期政府在培育金融市场方面的特殊作用。结合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现状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国际比较等方面的实证分析,提出了政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中的策略选择。第二,选择成都高新区作为研究的案例,与高新区政府进行合作,采用座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成都高新区科技型企业的基本特征、融资需求特征、供给体系及融资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得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及融资规律,创新性地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形融资模式”。第三,将我国政府的强势地位与科技型产业集群作为我们的研究背景,引入金融缺口概念,综合运用新型产业融资模型、信贷配给模型及集群理论对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谱系,重点研究了资本流动、产业集聚与科技型企业融资之家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挖掘出政府、企业、金融中介在科技型企业融资谱系中的作用。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企业对自身经营及业务数据的保密性,许多敏感的财务数据的无法直接获得,导致本文无法运用严格的计量经济模型对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只能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调研资料。第二,本文没有能够解决好市场和政府在企业融资问题中的职能边界问题。是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是政府先主导然后让位给市场主导?还是共同混合进行?本文始终未能提出一个全新的政府主导下的融资新模式,这也是作者最希望本文能作出的贡献。
李铭[6](2002)在《在我国设立创业板的必要性及基本设想》文中认为创业板现在是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我们经常在报纸、杂志和电视里看到有关创业板的讨论。今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第二年,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微观经济正在全面好转,中国经济、金融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中国也已经加入了WTO。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决定建立创业板市场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仅是为新兴中小企业创造直接融资的渠道,也不仅仅是推进风险投资市场建设,最关键之处在于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反映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新经济崛起的内在需求,其意义已经超越证券市场范畴。创业板市场是我国新世纪经济的宏伟蓝图的一部分,是对中国未来经挤发展举足轻重的重大举措。中小高科技企业如何利用创业板进行融资、风险投资如何通过创业板市场顺利退出、建立创业板市场对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国设立的创业板市场应该如何运做?这些问题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本文大体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提出了创业板市场概念,概括了创业板市场的基本知识,介绍了目前世界上主要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概况;其次,详细论述了目前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利用创业板的可行性;第三,从改革与发展、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我国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在要求、激发证券市场活力,提高市场运作力、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打破垄断增强市场竞争防止上市资源的过度外流等各个方面论述了在我国建立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第四,借鉴海外证券市场的经验做法,对拟设立的境内创业板的设立前提、核心、上市主体、上市标准、交易制度的选择、模式的选择、发行制度的选择以及创业板市场的信息披露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分析了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之间的关系。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将携手共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将会取得辉煌的成功。
二、“二板”不开 创业投资难成热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板”不开 创业投资难成热潮(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结构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技术创新 |
1.2.2 金融结构 |
1.2.3 金融制度 |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1.3.3 拟突破的难点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路径 |
1.4.1 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2 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增长理论 |
2.1.2 创新经济学 |
2.1.3 金融发展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 |
2.2.2 国内文献 |
2.3 对现有相关研究的评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金融工具与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
3.1 基于技术创新的金融工具 |
3.2 银行(间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
3.2.1 信息揭示 |
3.2.2 代理监督 |
3.2.3 风险内部化 |
3.3 资本市场(直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
3.3.1 信息交换 |
3.3.2 风险分散 |
3.3.3 公司治理 |
3.4 银行金融不利于技术创新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技术创新与金融结构的协同演化 |
4.1 金融结构演进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4.1.1 金融结构演进的原动力:实体经济 |
4.1.2 金融结构演进的推动力:金融创新 |
4.1.3 影响金融结构演进的其它因素 |
4.2 金融结构差异及其对技术创新路径影响 |
4.2.1 金融结构的差异化表现 |
4.2.2 金融结构差异性对技术创新的路径影响 |
4.3 技术创新模式变迁与金融结构的趋同化 |
4.3.1 技术创新模式变迁 |
4.3.2 技术创新模式变迁下的金融结构趋同演化 |
4.3.3 金融结构趋同演化趋势下的中国金融结构 |
4.4 促进技术创新的最优金融结构 |
4.4.1 等融资量曲线 |
4.4.2 等融资成本曲线 |
4.4.3 创新融资者的最佳融资组合及其利率均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制度变革与金鱼结构优化 |
5.1 金融制度:影响金融结构演变的重要变量 |
5.2 金融制度变革滞后与金融结构扭曲:基于中国金融抑制的实证分析 |
5.2.1 金融抑制下的金融结构 |
5.2.2 “双主导”金融结构 |
5.3 金融结构与金融制度的协同演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融制度、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三者关系的实证检验脸 |
6.1 指标选择 |
6.1.1 技术创新的测算:Malmquist指数 |
6.1.2 金融结构与金融制度安排指标构建:主成分分析法 |
6.2 计量模型 |
6.3 数据来源 |
6.4 模型检验和估计 |
6.4.1 平稳性检验 |
6.4.2 协整检验 |
6.4.3 Granger因果检验 |
6.4.4 VAR模型的构建 |
6.4.5 脉冲响应分析 |
6.4.6 方差分解 |
6.5 实证结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本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基本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发挥金融创新对金融结构优化的正向激励 |
7.2.2 深化金融结构的系统制度变革 |
7.2.3 优化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 |
7.2.4 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
7.2.5 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 |
7.2.6 加快融资租赁业发展 |
7.2.7 重视中小型金融机构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 |
7.2.8 探索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模式对优化金融结构的积极作用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中外创业板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 国外文献综述 |
2. 国内文献综述 |
(三)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
一、创业板的相关理论 |
(一) 啄食顺序理论 |
(二)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和创新经济理论 |
(三) 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理论 |
1. 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 |
2. 对创业企业家的培育和甄别功能 |
二、海外创业板的状况 |
(一) 创业板市场的相关背景 |
1. 创业板市场的涵义 |
2. 创业板市场的特征 |
(二) 海外创业板的状况 |
1. 设立方式和运行模式 |
2. 市值规模 |
3. 交易状况 |
4. 存活状况 |
5. 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少 |
三、海外主要创业板成败经验、教训的案例分析 |
(一) 纳斯达克市场成功经验分析 |
1. 纳斯达克市场的基本状况 |
2. 纳斯达克成功的市场原因 |
3. 纳斯达克的运作机制分析 |
(二) 科斯达克市场的成功经验 |
1. 科斯达克市场简介 |
2. 纳斯达克的成功表现 |
3. KOSDAQ成功的市场原因 |
4. KOSDAQ市场从低谷走向成功的其他原因 |
(三) 德国新市场失败的原因分析 |
1. 德国新市场的衰败 |
2. 德国新市场失败的原因分析 |
四、我国创业板和海外创业板的制度比较 |
(一) 制度建设比较 |
1. 设立模式比较 |
2. 上市制度比较 |
3. 保荐人制度比较 |
4. 退市制度比较 |
5. 行业分布比较 |
(二) 我国创业板的市场情况表现 |
1. 上市公司数量 |
2. 新股发行情况 |
3. 市场表现情况 |
4. 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 |
五、我国创业板和NASDAQ、KOSDAQ波动性比较的实证研究 |
(一) 金融市场波动性概述 |
1. 成熟市场的波动性特征 |
2. 我国股市的波动性特征 |
3. 本文的实证方法 |
(二) GARCH模型的建立 |
1. GARCH族模型的介绍 |
2. 本文建立的模型 |
(三) 数据选取和实证研究 |
1. 数据来源 |
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3. 平稳性检验 |
4. 模型的参数估计 |
5. 实证结果分析 |
六、创业板推出时机的比较 |
(一) 我国创业板的建设历程回顾 |
(二) 海外创业板和我国创业板推出时机比较 |
(三)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 |
1. 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 |
2.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 |
3. 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 |
4. 创业板推出时机对宏观经济的意义 |
七、海外创业板的经验借鉴 |
(一) 海外创业板的经验借鉴 |
1. 市场建设制度启示 |
2. 市场发展方面启示 |
(二) 我国创业板的前景展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促进湖北中小企业成长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莫迪利亚尼-米勒理论(MM 理论) |
2.2 双缺口理论 |
2.3 企业融资顺序理论 |
2.4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2.5 简单的小结 |
第3章 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现状 |
3.1 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
3.1.1 企业发展落后 |
3.1.2 品牌意识薄弱 |
3.1.3 发展能力不强 |
3.1.4 集群效应不明显 |
3.1.5 融资渠道单一 |
3.2 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特点与缺陷:比较分析视角 |
3.2.1 政府政策支持 |
3.2.2 银行信贷支持 |
3.2.3 非正式金融支持 |
3.2.4 资本市场支持 |
3.2.5 信用担保机构支持 |
第4章 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有效性 |
4.1 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
4.2 银行信贷支持的有效性 |
4.3 资本市场支持的有效性 |
4.4 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的有效性 |
4.5 湖北省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有效性评述 |
第5章 完善湖北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
5.1 改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融资环境 |
5.2 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拓宽融资渠道 |
5.3 创新金融市场,完善直接融资体系 |
5.4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 |
5.5 金融产品创新 |
5.5.1 金融租赁 |
5.5.2 资产证券化 |
5.5.3 商业票据融资 |
5.5.4 典当融资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技术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研究 |
1.2.2 创新环境研究 |
1.2.3 自主创新研究 |
1.2.4 软环境研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3.1 提出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基础理论及其进展 |
2.1 技术创新理论 |
2.1.1 技术创新 |
2.1.2 技术创新模型 |
2.2 系统科学理论 |
2.2.1 系统 |
2.2.2 环境 |
2.2.3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
2.3 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 |
2.3.1 制度经济学概述 |
2.3.2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
第3章 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现状分析 |
3.1 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发展历程 |
3.1.1 计划经济时代的封闭型自主创新阶段(1949—1978年) |
3.1.2 改革开放后的引进消化型自主创新阶段(1978—2001年) |
3.1.3 开放状态下的全面型自主创新阶段(2001年至今) |
3.1.4 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发展演变趋势 |
3.2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
3.2.1 制度环境不完备 |
3.2.2 法律环境不健全 |
3.2.3 政策环境建设未能与时俱进 |
3.2.4 市场环境不完善 |
3.2.5 社会文化环境不适宜创新 |
第4章 自主创新系统及动力分析 |
4.1 自主创新系统 |
4.1.1 自主创新 |
4.1.2 自主创新系统构成 |
4.1.3 自主创新系统环境 |
4.2 自主创新动力分析 |
4.2.1 自主创新动力模式 |
4.2.2 影响自主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
第5章 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研究框架 |
5.1 自主创新软环境与硬环境 |
5.1.1 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区分 |
5.1.2 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关系 |
5.2 自主创新软环境 |
5.2.1 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内涵 |
5.2.2 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特征 |
5.2.3 软环境与自主创新的相互作用 |
5.3 自主创新软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5.3.1 自主创新软环境组成要素及其特点 |
5.3.2 软环境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 |
5.4 自主创新软环境的运行系统 |
5.4.1 软环境运行系统要素 |
5.4.2 软环境系统运行机制 |
第6章 自主创新软环境作用机制 |
6.1 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功能 |
6.1.1 次级功能 |
6.1.2 核心功能 |
6.2 软环境的作用实质和方式 |
6.2.2 软环境的作用实质 |
6.2.3 软环境的作用方式 |
6.3 自主创新软环境的影响度和势差 |
6.3.1 软环境的影响程度 |
6.3.2 软环境势差 |
第7章 自主创新软环境子系统分析 |
7.1 制度环境 |
7.1.1 科技制度 |
7.1.2 产权制度 |
7.1.3 投融资制度 |
7.2 法律政策环境 |
7.2.1 政府制定创新政策的理论依据 |
7.2.2 法律政策环境的构成 |
7.2.3 法律环境 |
7.2.4 政策环境 |
7.3 市场环境 |
7.3.1 市场环境的作用 |
7.3.2 市场环境组成要素 |
7.4 社会文化环境 |
7.4.1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征、层次和功能 |
7.4.2 文化环境的维度分析 |
7.4.3 教育和人才环境 |
第8章 自主创新软环境综合评价 |
8.1 自主创新软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8.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8.1.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8.2 自主创新软环境评价方法 |
8.2.1 评价方法选择 |
8.2.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8.2.3 模糊层次评价模型构建 |
8.3 上海市自主创新软环境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8.3.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8.3.2 综合评价计算 |
8.3.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9章 优化我国自主创新软环境对策 |
9.1 制度环境优化 |
9.1.1 建立科学有效的科技制度 |
9.1.2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体系 |
9.1.3 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投融资制度 |
9.2 法律政策环境优化 |
9.2.1 建立良好的保护自主创新的法律环境 |
9.2.2 形成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体系 |
9.2.3 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
9.2.4 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政策 |
9.3 市场环境优化 |
9.3.1 充分发挥市场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9.3.2 清理行政垄断,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
9.3.3 提高市场诚信和道德水平,规范创新成果的交易秩序 |
9.4 社会文化环境优化 |
9.4.1 建设适宜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基本原则 |
9.4.2 加快观念转变,树立与创新相适应的价值观 |
9.4.3 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科研环境 |
9.4.4 建设优良的教育人才环境,大力培育创新人才 |
第10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 ——基于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意义 |
0.2 相关概念 |
0.2.1 中小企业概念界定 |
0.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界定 |
0.2.3 对融资困境的界定 |
0.3 研究的视角、方法与框架 |
0.3.1 研究视角与方法 |
0.3.2 本文的逻辑框架 |
0.4 论文的创新与局限 |
1. 基于政府视角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理论基础:政府管制经济学 |
1.1 政府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必要性 |
1.1.1 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
1.1.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经营上的局限需要政府扶持 |
1.2 政府管制经济学理论综述 |
1.2.1 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 |
1.2.2 政府管制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1.2.3 我国对政府管制经济学的研究 |
1.3 政府管制经济学对政府职能的界定 |
1.3.1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 |
1.3.2 转型时期国家与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职能的差异 |
1.3.3 转型时期政府在培育金融市场中的作用 |
2. 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征及其融资困境——基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实证分析 |
2.1 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特征分析 |
2.1.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规模特征 |
2.1.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行业分布 |
2.1.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所有制特征 |
2.1.4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 |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征 |
2.2.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状况 |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期限结构 |
2.3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现状 |
2.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综合体现:金融缺口(Financial Gap)分析 |
2.3.2 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缺口 |
2.4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现状分析 |
2.4.1 政策性金融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
2.4.2 风险投资发展缓慢 |
2.4.3 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明显不足 |
2.4.4 权益融资体系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
小结 |
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 |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根源:新兴产业融资模型 |
3.1.1 新兴产业融资模型简介 |
3.1.2 Allen 和Gale 的新兴产业融资模型 |
3.1.3 不同融资方式在科技型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
3.1.4 新兴产业融资模型对我国科技型企业融资困境的解释 |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信贷配给理论 |
3.2.1 信贷配给理论研究概述 |
3.2.2 S-W 模型分析 |
3.2.3 信贷配给模型对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 |
3.3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理论解释:集群理论 |
3.3.1 产业集群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
3.3.2 基于集群理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释 |
小结 |
4.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的国际比较 |
4.1 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案例研究 |
4.1.1 国外主要科技园区基本情况简介 |
4.1.2 各主要科技园区比较 |
4.2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 |
4.2.1 政策性融资模式 |
4.2.2 市场化融资模式 |
4.2.3 自助式融资模式 |
4.3 各国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
4.3.1 政府影响企业的主要政策工具 |
4.3.2 各国政府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
4.3.3 我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及不足 |
小结 |
5. 科技型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 |
5.1 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战略 |
5.1.1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规律的理论综述 |
5.1.2 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特征 |
5.2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梯形融资模式构想 |
5.2.1 初创期: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 |
5.2.2 成长期:吸引风险投资 |
5.2.3 扩张期:债权融资比重上升 |
5.2.4 成熟期:股权融资+改制上市 |
5.3 政府在梯形融资模式中的作用——构建促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体系 |
5.3.1 创新间接融资体系 |
5.3.2 构造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5.3.3 完善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 |
小结 |
6. 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府策略 |
6.1 制定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
6.1.1 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重复课税现象及影响 |
6.1.2 制定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
6.1.3 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
6.2 引导资本流动,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产业集聚 |
6.2.1 整合科技园区,打造品牌优势 |
6.2.2 整合国家资源,创新国家资源的使用方式 |
6.2.3 转变国家的优惠政策 |
6.3 改善政府隐性补贴,创新土地融资模式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成都科技型企业融资情况调查问卷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在我国设立创业板的必要性及基本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创业板概述 |
1.1 创业板的定义 |
1.2 创业板的功能 |
1.3 创业板的作用 |
1.4 创业板的特点 |
2 世界创业板市场发展简况 |
2.1 美国NASDAQ证券市场 |
2.2 欧洲的EASDAQ市场 |
2.3 亚洲的创业板市场 |
3 中国高科技企业的现状 |
3.1 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3.2 我国高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高科技企业利用创业板的可行性分析 |
4 创业板市场与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 |
4.1 创业板市场对一般上市中小企业的意义 |
4.2 创业板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的意义 |
5 我国设立创业板市场的必要性 |
5.1 我国创业板设立的背景 |
5.2 我国设立创业板的必要性 |
6 我国开设创业板的基本设想 |
6.1 设立创业板的前提 |
6.2 设立创业板的核心 |
6.3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上市主体与上市标准 |
6.4 我国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的的选择 |
6.5 如何规范创业板信息披露 |
6.6 我国创业板市场发行制度的选择 |
6.7 我国创业板市场运作模式的选择 |
7 中国创业板与主板的关系 |
7.1 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的相互竞争 |
7.2 创业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相互促进 |
8 我国创业板的前景预测 |
8.1 创业板推出时机适宜 |
8.2 创业板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
8.3 我国创业板的市场规模足够大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致谢 |
四、“二板”不开 创业投资难成热潮(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技术创新的金融结构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研究[D]. 程宇. 福州大学, 2016(04)
- [2]中外创业板的比较研究[D]. 关艺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5)
- [3]促进湖北中小企业成长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王倩. 湖北工业大学, 2009(S2)
- [4]自主创新软环境系统研究[D]. 廖少纲. 同济大学, 2008(10)
- [5]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 ——基于政府的视角[D]. 汤继强.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6]在我国设立创业板的必要性及基本设想[D]. 李铭. 中南林学院,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