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54—2与安定联用对产程的影响(附20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曾子芸[1](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李娜荣[2](2007)在《电针三阴交对产程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产程是指临床中从伴有宫颈进行性开大的规律宫缩开始,至胎儿及其附属物(胎盘和胎膜)完全娩出的全过程。由于分娩持续时间较长,产妇需长时间忍受分娩所带来的痛苦以及由之引起的损伤,而这一过程若持续时间过长,也会对胎儿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缩短产程成为提高分娩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分娩的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因素。子宫肌活动的调节是通过神经、激素、细胞因子、机械性因素和代谢性因素等多方面来进行调节的。如果以上因素中有一个异常或诸因素之间不协调都会造成分娩时产程过长,以致分娩困难。现代医学缩短产程的方法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两种,其中非药物疗法包括心理疗法、放置水囊、气囊、人工破膜以及体位等,药物疗法中常用催产素、间苯三酚和镇痛药等,这些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都难免给产妇和婴儿带来较大的痛苦和损伤,因此寻求安全有效的缩短产程的方法成为临床医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针灸疗法现已广泛用于产妇的分娩过程中,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传统针刺、电针、耳针、针药结合以及艾灸等,针刺疗法的疗效主要表现为调整宫缩、缩短产程、镇静止痛、减少产后出血、提高母婴的安全度等方面。临床中常用的穴位有合谷、三阴交、足三里、次髎、中极、秩边、太冲、关元、昆仑、至阴等,耳穴多用神门、内生殖器或子宫、内分泌等。现有研究表明针刺缩短产程的机理主要在于协调子宫肌活动、调节内分泌激素的水平、引起与分娩相关的神经反射、促进宫颈成熟等方面。2研究方法选取石景山医院产科住院产妇中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111例,根据纳入产妇的编号,按随机方案,将纳入产妇分为3组,即空白组、安慰组和电针组,空白组36例,安慰组37例,电针组38例。电针组:取三阴交。医生左手将管针置于三阴交处,右手食指将针叩入皮肤,取下套管,针尖向上将针刺入25-30mm,不做提插捻转等手法,用医用胶布将针固定后,接电针仪,一端接三阴交穴,另一端做无端电极,固定在漏谷和地机之间;刺激参数2-100Hz等幅疏密波,强度以产妇能忍受为度,留针30min,仅作1次针刺。安慰针刺组:①准备2片医用胶布,先将针从套管中取出,将其中1片贴住针身,再将另1片盖上,②取三阴交,医生左手持空套管置于穴处,右手食指叩击套管,使套管在穴处有一定压力,产妇有“针刺感”。将备好的已用胶布盖住针尖的针贴于三阴交(注意针尖向上),此时针尖不直接接触产妇皮肤,再用医用胶布将针固定后,接电针仪,一端接三阴交穴,另一端做无端电极,固定在漏谷和地机之间(但线被剪断)刺激参数2-100Hz等幅疏密波,强度以产妇能忍受为度,留针30min,仅作1次。此法经初步试验,受试者很难辨清是否为真(假)针刺。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三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所用的时间;以及三组分娩前后血清皮质醇的变化。相关数据用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按课题进度进行阶段总结,全部观察结束后,做出评价。3研究结果3.1电针组与空白组和安慰对照组相比,第一、二、三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行组间比较,亦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无论是电针三阴交穴还是安慰针均未能加速产程。3.2各组剖宫产率也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电针与安慰针均不会造成剖宫率增加,是安全的。3.3分娩前皮质醇电针组与空白组有显着差异(P<0.05),分娩后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分娩前电针组与空白组皮质醇有显着差异,但产程却未产生显着差异;分娩后三组血清皮质醇组间无显着差异,说明三组的产后宫缩差异不大。综上所述,电针三阴交可以使血清皮质醇含量增加,但却不能达到缩短产程的目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着差异。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本研究中只选取三阴交单穴,但临床上很少有单穴使用的,与其他穴位配合应用其缩短产程的效果可能会更加显着;(2)影响宫缩的因素不是单一指标变化的结果,而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是目前人类尚未解开的一个谜团,也许单纯外周皮质醇的变化并不能影响这个导致宫缩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状态。(3)针刺三阴交缩短产程可能并不是主要通过影响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来实现,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反射通路来实现。
金仙玉,李文兰,赵玉玲[3](2000)在《654—2与安定联用对产程的影响(附200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 我院自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住院分娩的初产妇在产程中联合应用654—2与安定者200例,同时不用药物者180例对照,对产妇宫颈扩张速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产程中用654—2及安定,可加速宫颈扩张缩短产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自1996年10月至1998年10月选择单胎头位、足月妊娠初产妇,已临产进入潜伏期,无
李健和[4](2009)在《注射用间苯三酚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注射用间苯三酚,建立质量控制方法,考察制剂稳定性和配伍稳定性,并进行过敏性、溶血性及局部刺激性试验,以此评价其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质量可控性。2方法2.1处方工艺研究通过填充剂选择、原液配制、活性炭用量考察、pH值范围确定、共熔点测定、冻干工艺研究等优化出注射用间苯三酚的最佳处方工艺,中试生产三批样品并检测质量,考察其处方工艺是否可行、稳定,产品质量是否可控、合格。2.2质量研究按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对注射剂的要求,对注射用间苯三酚的性状、鉴别、检查、含量等进行研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2.3稳定性考察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考察注射用间苯三酚的制剂稳定性,以性状、pH值、澄明度、干燥失重、有关物质、含量、无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为重点考察项目,考察温度、湿度、光照对其性质的影响。以配伍前后药液外观性状、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和含量为重点考察项目,考察注射用间苯三酚与临床常用输液的配伍稳定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2.4安全性试验在血管刺激性试验中,观察家兔分别连续5d注射间苯三酚及生理盐水后的变化,肉眼观察注射部位的血管有无充血、周围组织有无水肿,并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在肌肉刺激性试验中,注射间苯三酚于家兔左右两腿股四头肌内,注射后48h处死动物并解剖取出股四头肌,纵向切开,观察注射局部刺激反应,进行病理组织学检验。在溶血试验中,观察注射用间苯三酚在4h内有无溶血和凝集现象。在全身过敏性试验中,3组豚鼠隔日3次分别腹腔注射间苯三酚、生理盐水和5%鸡蛋清0.5mL后,于首次给药后第14d和21d分别静脉注射上述药液1.0mL,观察攻击后15min内动物的变化。3结果3.1处方工艺研究采用甘露醇作为注射用间苯三酚骨架支撑剂,配制10mg·mL-1的待冻溶液,加入配液量的0.05%针用活性炭,40℃保温静置30min,抽滤脱炭。药液pH值控制在4.0-6.0范围内,生产中一般控制在5.0左右。共熔点在-2℃左右,冻干工艺总耗时在40h左右。3.2质量研究本品性状为白色或类白色疏松块状物或粉末。鉴别(1)和(2)是根据间苯三酚化学结构中含有酚羟基而制定的,鉴别(3)是根据间苯三酚的液相色谱特性而制定的,上述鉴别专属性强,操作简便快速。根据实测结果拟订其酸度范围为:4.0-6.0。有关物质检查系采用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9:9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5nm,理论板数按间苯三酚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系统适用性试验及酸、碱、氧化、光、热破坏性试验和最低检测限考查结果表明:杂质及降解产物与样品主峰基本分离,最小检测限能够满足检测要求。根据研发中杂质检测数据的累积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质量标准中规定有关物质限量应<1.0%。其它检查系参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注射剂项下的有关规定制订。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间苯三酚含量,结果表明在0.13-1.04m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专属性强,待测溶液在考察的8h内稳定,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为0.46%;可科学、合理、有效地控制质量。3批样品含量均在90.0%-110.0%的规定限度内。3.3稳定性考察注射用间苯三酚经影响因素试验考察10d、加速试验考察6个月、长期试验考察24个月,各项考察指标的测定结果与0月比较,均基本上无明显变化,示其在上述试验条件下样品较为稳定。避光保存,有效期暂定为二年。注射用间苯三酚与0.9%氯化钠、5%葡萄糖和10%葡萄糖注射液的配伍试验结果显示:配伍后的4h内,药液仍均为无色澄明液体,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和含量基本上无明显变化,配伍后的物理化学稳定性良好,可配伍使用。3.4安全性试验家兔静脉给予间苯三酚后,未见血管异常改变,病理切片显示血管组织无坏死及变性,与对照耳比较无明显病理形态学差异,可供静脉滴注用;肌注给药后未见刺激作用;对红细胞不产生溶血和凝聚作用;豚鼠过敏试验阴性。4结论注射用间苯三酚处方工艺合理、可行,质量可控、稳定,用药安全、有效。
二、654—2与安定联用对产程的影响(附20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54—2与安定联用对产程的影响(附20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电针三阴交对产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影响分娩过程因素的研究 |
1.1 产力 |
1.2 产道 |
1.3 胎儿 |
1.4 精神因素 |
2 缩短产程的疗法 |
2.1 现代医学疗法 |
2.2 针灸对产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
3 小结 |
临床资料 |
1 设计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分组 |
2 治疗方法 |
2.1 取穴 |
2.2 器具 |
2.3 操作 |
2.4 注意事项 |
2.5 静脉取血 |
2.6 意外情况处理 |
结果 |
1 基线分析 |
1.1 年龄可比性分析 |
1.2 妇科情况可比性分析 |
1.3 产科检查可比性分析 |
1.4 生理指标可比性分析 |
1.5 胎心率可比性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产程结果 |
2.2 皮质醇 |
2.3 剖宫率比较 |
讨论 |
1 产程时间分析 |
2 机理分析 |
3 产程结果与机理结果相矛盾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注射用间苯三酚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仪器、药品、材料与试剂 |
第一章 注射用间苯三酚处方及工艺研究 |
1 剂型选择及剂量确定 |
2 间苯三酚的主要理化性质 |
3 填充剂选择 |
4 原液配制 |
5 活性炭用量考察 |
6 药液pH值范围确定 |
7 共熔点测定 |
8 冻干工艺研究 |
9 完整处方及制备工艺 |
10 中试三批样品及质量考察 |
11 讨论与小结 |
第二章 注射用间苯三酚质量研究 |
1 性状 |
2 鉴别 |
3 检查 |
4 含量测定 |
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注射用间苯三酚制剂稳定性研究 |
1 试验目的 |
2 考察项目 |
3 影响因素试验 |
4 加速试验 |
5 长期试验 |
6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注射用间苯三酚配伍稳定性研究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方法及结果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注射用间苯三酚安全性试验研究 |
1 试验目的 |
2 血管刺激性试验 |
3 肌肉刺激性试验 |
4 溶血性试验 |
5 全身过敏性试验 |
6 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654—2与安定联用对产程的影响(附20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2]电针三阴交对产程的影响[D]. 李娜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4)
- [3]654—2与安定联用对产程的影响(附200例临床观察)[J]. 金仙玉,李文兰,赵玉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0(01)
- [4]注射用间苯三酚的研制[D]. 李健和. 中南大学, 2009(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