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合并症冠心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孙曼珊[1](2021)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现状;2.利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与常规延续性护理对比,探讨出—种更有效可行的延续性护理策略,以改善患者双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方法本研究共分为2部分。1.横断面调查: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进行PCI术治疗的3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和分析PCI术后冠心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现状和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能力,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及自我管理行为与负性情绪的相关性。2.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附属医院胸痛中心首次行急诊PCI术的79例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试验组40人,对照组39人。试验组患者采用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延续性护理。在后续的随访中,动态关注患者的双心健康,定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躯体症状,并进行汇总和分析,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干预及定期推送资料进行健康指导。两组患者出院后—周、—月、三月、六月进行随访。最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治服药依从性、心理状态、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及出院后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1.横断面调查:300例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实际得分为(67.85±6.46)分,得分指标为50.26%,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34.33%和41.00%,患者焦虑及抑郁状态与自我管理行为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1、-0.208。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指出,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文化程度、吸烟、住院次数是影响患者PCI术后自我管理水平的相关因素(P<0.05)。2.随机对照试验: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月均收入、医保、地区、支架个数、合并症、吸烟、喝酒等基本资料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服药依从性、SBP、DBP、HR、TC、TG、HDL-C、LDL-C的比较上,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出院后6个月,试验组心理状态评分量表SAS/SDS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生活质量SF-36得分高,除生理职能维度外,其余7个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院后3个月和6个月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率、收缩压降低程度及心功能分级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舒张压及血脂的控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处于中低水平,且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4.33%和41.00%。文化程度、家庭月均收入、合并症、吸烟情况及住院次数是影响PCI术后患者疾病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的可能因素。2.双心医学模式下的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心功能情况,缓解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双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崔默予[2](2021)在《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探讨三者的影响因素,明确三者的相关性,为临床医护人员构建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模式,个性化的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5月威海市某三甲医院288例老年心脏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修订版控制态度量表、心脏康复问卷、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一般资料问卷进行量化评估。采用统计软件SPSS26.0中文版进行分析,描述研究对象的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自我管理行为和一般人口学特征的现状,应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对比研究对象三者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人口学资料:288例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中,男性患者占55.9%;年龄以60~70岁人数居多,占58.7%。居住地为城市的占90.6%;中学水平居多,占57.3%;离退休的患者占76.7%;职工医疗保险所占比例为83.6%;吸烟的患者占14.3%;饮酒的患者占35%;低盐饮食的患者占35%;规律用药的患者占82.9%;偶尔参加有氧运动的患者占64.2%。(2)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总分为:(28.95±5.86),处于中等水平。在居住地、职业、医保情况、是否接受PCI手术、低盐饮食、心功能情况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几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3)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疾病信息需求的总分为:(46.88±6.61),处于较高水平;患者的疾病信息需求总分在性别、居住地、医保情况、家庭月均收入、文化程度、体育运动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几方面有显着差异(P<0.05)。(4)本研究中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总分为:(97.00±8.37)分,处于偏低水平。在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低盐饮食、运动情况、心功能分级及心脏康复所处阶段上有显着差异(P<0.05)。(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控制和疾病信息需求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665,P<0.01);感知控制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714,P<0.01);疾病信息需求水平和自我管理行为呈显着正相关(r=0.410,P<0.01)。(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文化程度、体育运动、心功能分级等因素影响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可以共同解释因变量自我管理行为得分的65.7%的变异量。结论:(1)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城市居民、离退休、职工医保、低盐饮食、没有接受PCI手术、心功能较好的以及处于心脏康复行动阶段的患者在感知控制总分方面较高。(2)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疾病信息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女性、城市居民、职工医保、文化程度高、家庭人均月收入高、参加有氧运动、处于行动阶段的心脏康复患者的疾病信息需求水平较高。(3)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处于低等水平。女性、城市居民、文化水平高的、低盐饮食、参加体育运动、心功能较好的、目前处于行动阶段及维持阶段的患者自我管理总分较高。(4)老年冠心病心康患者的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三者呈显着正相关。(5)影响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的重要因素有:感知控制总分、学历(大专及以上)、运动情况(偶尔运动)、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Ⅱ级)、疾病信息需求总分。
王利娟[3](2021)在《探讨压力手套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手部并发症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应用压力手套的研究,探讨压力手套对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部肿胀(包括手指肿胀、手掌肿胀)、手部疼痛、手部缺氧、舒适度的影响。方法运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12月安徽省某三级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76例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88例和试验组88例。对照组采取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常规护理,手术肢体抬高制动6小时,应用卡扣式桡动脉止血器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每2小时对止血器进行松解一次;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患者于术后返回病房即刻予以佩戴压力手套。在术前和术后返回病房即刻,对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指周径和手掌周径均进行测量;返回病房6小时后,再次测量两组患者手指周径、手掌周径,测量术侧食指血氧饱和度,完成Wong-Baker量表和简化版舒适状况量表。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人口社会学资料以及疾病相关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手指肿胀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指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手掌肿胀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手掌肿胀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指脉氧饱和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指脉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手部疼痛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手部疼痛程度较对照组减轻,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舒适程度比较:试验组患者舒适程度总分(82.3±3.9)高于对照组(80.4±4.0),但是两组患者舒适度总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维度得分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压力手套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指肿胀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2、压力手套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掌肿胀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3、压力手套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部缺氧方面优于常规护理;4、压力手套在减轻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手部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常规护理;5、压力手套对提高经皮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舒适程度没有影响。
秦娜娜[4](2021)在《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冠心病因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随着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我国冠心病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中青年人群是家庭和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觉压力可引起中青年精神紧张甚至睡眠障碍而导致冠心病,而冠心病又会进一步加重其精神紧张及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积极采取恰当的应对方式,降低患者对压力的应激反应,对于改善其睡眠质量显得至关重要。目的了解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应对方式、睡眠质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探讨应对方式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与睡眠质量间的中介作用。为医护人员开展切实可行的健康促进工作提供指导,制定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调查法,抽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豫北地区某5所三甲医院心内科符合研究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50名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收集患者的资料。应用SPSS26.0软件对录入整理的数据依次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ANOVA检验,双变量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和分层回归分析;应用AMOS22.0软件构建以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路径为导向的中介效应模型,并以a=0.05为检验水准应用科学的Bootstrap法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得分为(30.71±7.39)分,其中紧张感维度得分较高。面对维度得分为(18.11±3.93)分,较国内学者测得701例慢性病患者的常模的低,回避维度得分为(16.36±2.76)分,屈服维度得分为(9.86±3.10)分,均高于上述常模。中青年冠心病患者PSQI总分为(7.44±3.60)分,102位患者被检出伴有睡眠障碍。2.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的影响因素是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工作状态、因冠心病首次入院、文化程度、植入支架(P<0.05);工作状态、吸烟、病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面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付费方式、合并症个数、婚姻状况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回避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因冠心病首次入院、工作状态、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植入支架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屈服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P<0.05);合并症个数、工作状态、累及血管支数、对疾病治疗的信心、吸烟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P<0.05)。3.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P<0.01),与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呈显着正相关(P<0.01),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面对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负相关(P<0.01);回避及屈服应对方式与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呈显着正相关(P<0.01)。4.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介效应模型显示:知觉压力可直接预测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哪种应对方式,面对应对方式对患者睡眠质量有直接正向作用,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直接负向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知觉压力既可以直接负向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也可以间接通过不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作用于睡眠质量,模型测得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321,占比46.32%。结论1.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水平偏高,应对态度较常模消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较差。2.不同人口社会学因素和疾病相关因素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知觉压力、应对方式、睡眠质量产生的影响不同。3.知觉压力、应对方式是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应对方式在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知觉压力与睡眠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刘彤[5](2021)在《自我决定理论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现状,深入分析冠心病患者对于健康促进行为管理的真实体验,为提高健康促进行为提供干预指标;构建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健康促进行为干预模式,并验证其对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促进行为的作用,为后期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提供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冠心病患者基本心理需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研究一),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采用目的抽样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3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现象学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干预研究(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构建干预方案,于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根据入院顺序选取承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的心脏内科病人108例为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54例)和对照组(54例)。对照组实施冠心病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的心理护理措施。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对两组患者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PCI术后患者依从性问卷、西雅图心绞痛问卷、心理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数据资料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结果:研究一:通过现象学分析法共提炼出五个主题:1.患者知识缺乏和认知错误,降低了胜任感;2.患者支持缺乏,降低了归属感;3.患者自我管理计划参与不足或不合实际,降低了自主感;4.患者负性情绪过高,降低了行动力;5.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提高了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研究二:冠心病患者健康促进行为干预研究结果:1.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健康促进行为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健康促进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健康促进行为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都有提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及各分量表得分之间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都有提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心理幸福感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心理幸福感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上的差异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幸福感总分均有提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PCI术后依从性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PCI术后患者依从性量表总分和其各分量表得分上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依从性总分升高,对照组的依从性总分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心绞痛量表总分在干预前、后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在心绞痛量表总分和其各分量表得分上的比较,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的心绞痛总分均有升高,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健康促进行为水平处于一般水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处于中等水平。2.应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健康促进行为干预模式对于PCI术后患者进行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满足基本心理需要,提高健康促进行为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成思瑶[6](2021)在《ACEF评分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ACEF评分(age,creatinine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score,ACEF score)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远期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从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PPCI且符合纳入标准的STEMI患者351例。根据患者入院时的年龄、血清肌酐值及左室射血分数计算ACEF评分,依据该评分界值将患者分为A组(ACEF<1.312分)和B组(ACEF≥1.312分)。详细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造影结果,查阅病历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发生的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事件,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及预后资料。采用ROC曲线分析和比较ACEF评分及SYNTAX评分对于全因死亡的预测能力,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积生存率。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ACEF评分与PPCI术后STEMI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以COX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来构建COX多因素模型。结果:基线资料中,与A组相比,B组患者年龄较大(56.3±10.9比70.8±8.7,P<0.001),既往有脑卒中(13.2%比25.6%,P=0.008)病史者比例较高,KILLIP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高(1.8%比12.8%,P<0.001);估测肾小球滤过率(91.0±14.7比76.4±17.3,P<0.001)水平低,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峰值(150.0±123.9比188.9±158.4,P=0.023)水平高;总缺血时间较长(243.9±201.0比275.5±182.1,P=0.012),前壁心梗者较多(45.8%比65.4%,P=0.002),罪犯血管为前降支的患者比例高(43.2%比62.8%,P<0.05),SYNTAX评分水平较高(18.9±8.6比22.7±9.5,P<0.001)。临床结局方面,与A组相比,B组患者全因死亡中全因死亡率(2.9%比10.3%,P=0.006)以及心原性死亡率(1.8%比9.0%,P=0.002)均较高。ACEF评分与SYNTAX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56(95%CI0.528-0.785,P=0.035)和0.685(95%CI 0.534-0.836,P=0.012),两者对全因死亡结局的预测能力相似(p=0.720);计算最大约登指数获得ACEF评分最佳界值为1.312(灵敏度0.556,特异度0.76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B组患者全因死亡结局(P=0.007)及心原性死亡结局(P=0.003)的累积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ACEF≥1.312分(HR3.0,95%CI 1.1-8.0,P=0.032)、心绞痛史(HR5.4,95%CI 1.6-19.2,P=0.009)、SYNTAX评分≥23分(HR6.1,95%CI 1.9-19.1,P=0.002)是PPCI术后STEMI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ACEF评分≥1.312分(HR5.3,95%CI 1.4-16.8,P=0.015)、心绞痛史(HR8.0,95%CI 1.4-44.5,P=0.018)、KILLIP分级≥3级(HR8.0,95%CI 1.1-20.4,P=0.040)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应用他汀类药物(HR0.0,95%CI 0.0-0.1,P=0.001)是与心原性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入院时的ACEF≥1.312分、既往有心绞痛史、SYNTAX评分≥23分是PPCI术后STEMI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时ACEF评分≥1.312分、既往有心绞痛史、入院时KILLIP分级≥3级是心原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PCI术后应用他汀类药物是与心原性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ACEF评分对PPCI术后STEMI患者远期预后存在一定的预测价值。
梁艳[7](2020)在《心脏康复治疗在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心脏康复治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和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LVEF水平和SF-36各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为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心脏康复治疗可提高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SF-36评分,改善其心功能指标水平,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治疗效果。
姜小康[8](2020)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住院费用的诊断相关分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住院费用情况,探究其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建立该类病例的诊断相关分组模型,为当地医保部门制定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DRG支付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确保医保资金合理分配和高效使用,减轻患者就医经济负担。研究方法本文收集了山东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6-2019年全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的住院病案首页信息,主要内容包含性别、年龄、婚姻、入院途径、住院天数、主要诊断、次要诊断、出院转归、住院总费用和各项具体费用等。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针对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决策树CHAID方法,构建病例组合模型,最后通过变异系数(CV)、方差减少量(RIV)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对病例组合模型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结果纳入研究的8111例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男性患者5724例,占比为70.6%,女性患者2387例,占比为29.4%,男性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女性患者;60岁及以上患者4851例,占比为59.8%,患者多集中于老年人群;住院总费用中所占比重最高的要素依次为卫生材料费、治疗费、西药费和化验费,其中卫生材料费最高,占比为65.7%。四年间住院总费用从1.08亿元上升到1.35亿元,次均住院费用从5.64万元上升到5.88万元,住院总费用整体呈增长趋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转归、有无合并症与并发症和支架植入数量对住院费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根据重要性大小依次为支架植入数量、合并症与并发症、转归、性别、年龄。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通过决策树CHAID方法把重要影响因素作为预测变量,将住院总费用作为目标变量,结果最后共形成10种病例组合方式。根据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中细分的DRG组间费用差异不低于20%的要求,通过计算筛选有6种病例组合符合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中的分组结果判断标准要求;对病例组合模型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变异系数(CV)均小于1,方差减少量(RIV)为41.20%,非参数检验K-S检验P<0.001,经检验表明病例组合各组组间异质性强,组内同质性好,病例组合模型效果良好。研究结论1.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住院总费用总体呈上涨趋势。2.植入支架数量作为住院费用的最重要构成要素,对住院总费用影响最大。3.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多集中于60岁以上男性患者。4.患者植入支架数量越多,同时伴有合并症与并发症,其住院总费用越高。5.病例组合模型效果评价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诊断相关分组方案是合理的,分组效果是良好的。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9](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荣山伟[10](2020)在《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PHQ-9及GAD-7评分、戒烟情况、心脏康复依从性、6分钟步行距离、6分钟步行实验后自我疲劳感评分(Borg量表评分)、心肺功能水平、再梗死发生率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CI术的220例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10)和对照组(n=11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外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具体内容包括:康复团队在全面综合评估患者的基础上,为其定制个体化的居家康复方案;多途径、多方式的开展患者居家健康教育;患者规律的门诊康复及复诊;依照居家康复方案科学规律的锻炼;进行饮食管理、体重管理,调节睡眠及心理,遵医嘱用药,戒烟戒酒等。干预时间为患者PCI术后起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出院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水平、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6分钟步行实验后自我疲劳感评分(Borg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干预1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PHQ-9及GAD-7评分、戒烟情况、心脏康复的依从性、心肺功能、术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观察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所有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干预6个月、1年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体重指数控制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32.08±6.32)高于对照组患者(26.06±7.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的PHQ-9评分(4.89±1.46)与GAD-7评分(4.12±1.46)均较对照组PHQ-9评分(9.36±4.8)与GAD-7评分(9.36±4.8)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观察组患者1年后戒烟率(100%)高于对照组患者(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中吸烟患者的占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的1年内康复依从性(86.2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9.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6.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6分钟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6个月,其6分钟步行距离(347.66±5.78m)远于对照组患者的距离(275.13±3.47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年,其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432.60±95.00m)明显较对照组患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360.15±120.15m)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1年的步行距离均较干预6个月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6个月及干预1年步行实验距离均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6个月,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9.33±2.64)低于对照组患者(11.28±2.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1年后,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3.14±1.05)明显轻于对照组(7.39±1.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6个月及干预1年两组患者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1年后其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Borg评分较干预6个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其6分钟步行实验运动后的Borg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8.观察组患者干预1年后的二氧化碳通气当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对照组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摄氧量、无氧阈、公斤摄氧量、MET值及左室射血分数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上述指标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9.干预1年内实验组患者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心功能改善、患者自我效能、心理弹性、康复依从性、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的提高均起到积极作用,有效减少了吸烟患者的数量,降低了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后的自我感觉劳累程度,再梗死及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出院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全程心脏康复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有合并症冠心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合并症冠心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相关定义 |
2 研究背景 |
3 理论框架-健康信念模式 |
4 研究假设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6 技术路线图 |
7 伦理审查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的确定 |
3 研究工具 |
4 数据收集与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
1 研究对象 |
2 干预方案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分析 |
6 质量控制 |
第三章 结果 |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
1 基本情况 |
2 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
3 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两者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
4 自我管理行为的单因素分析 |
5 影响PCI术后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水平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SAS/SDS)得分情况比较 |
3 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4 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 |
5 患者心率、血压、血脂比较 |
6 两组患者心功能能分级改善情况比较 |
7 两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结局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一部分 横断面调查 |
1 冠心病患者自我行为管理情况分析 |
2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3 影响冠心病自我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 |
4 启示 |
第二部分 随机对照试验 |
1 人口学及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
2 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外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一般信息登记表 |
附录二 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 |
附录三 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S) |
附录四 中文版SF-36量表 |
附录五 焦虑自评量表(SAS) |
附录六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七 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中文修订版) |
附录八 ACS患者健康教育随访手册 |
附录九 互联网健康教育资料 |
附录十 互联网平台呈现形式 |
附录十一 知情同意书(Ⅰ) |
附录十二 知情同意书(Ⅱ) |
缩写词表 |
综述: 冠心病双心护理的慢病管理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性问题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现状 |
3.2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现状 |
3.3 研究对象疾病信息需求的现状 |
3.4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的现状 |
3.5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相关性 |
3.6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回归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4.2 研究对象的感知控制的现状分析 |
4.3 研究对象疾病信息需求现状分析 |
4.4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现状分析 |
4.5 研究对象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和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
4.6 研究对象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3)探讨压力手套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手部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TRI术后手部并发症概述 |
1.1.2 TRI术后手部并发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压力手套概述 |
1.1.4 压力手套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1.5 创新之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1.3 样本量 |
2.2 研究工具 |
2.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2.2.2 简化版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 |
2.2.3 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分级量表 |
2.2.4 观察指标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干预步骤 |
2.3.3 资料收集与分析 |
2.3.4 质量控制 |
2.3.5 伦理原则 |
2.3.6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指脉氧饱和度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手部疼痛程度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比较 |
4 讨论 |
4.1 压力手套对TRI术后患者手部肿胀的影响 |
4.2 压力手套对TRI术后患者手部缺氧的影响 |
4.3 压力手套对TRI术后患者手部疼痛的影响 |
4.4 压力手套对TRI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理论基础 |
3 概念框架 |
第二部分 调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6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现状及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自我决定理论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1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的相关研究 |
2 自我决定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假设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意义 |
第三部分 研究一: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冠心病患者健康管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与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四部分 研究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干预模式的应用 |
1 研究目的 |
2 对象和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结果 |
6 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2:问卷 |
附录 3 健康教育手册 |
附录 4 行为改变日记 |
综述 自我决定理论在行为改变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ACEF评分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风险评分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心脏康复治疗在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
2.3 两组术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8)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住院费用的诊断相关分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见缩略语说明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
1.1 吸烟 |
1.1.1 吸烟现状 |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
1.2 饮酒 |
1.2.1 饮酒流行情况 |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
1.3 不健康膳食 |
1.3.1 膳食现状 |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
1.3.2.2 高盐(钠)摄入 |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
1.4 身体活动不足 |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
1.5 超重、肥胖 |
1.5.1 超重、肥胖现况 |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
1.5.2.1 高血压 |
1.5.2.2 冠心病 |
1.5.2.3 脑卒中 |
1.5.2.4 其他疾病 |
1.6 社会心理因素 |
1.6.1 抑郁、焦虑现况 |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
1.6.2.1 应激 |
1.6.2.2 抑郁 |
1.6.2.3 焦虑 |
1.6.2.4 A型行为 |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
1.7 血脂异常 |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
1.7.2 血脂异常现况 |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
1.8 糖尿病 |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
1.8.2 糖尿病现况 |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
1.9 高血压 |
1.9.1 高血压现况 |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
2.1.1 血压 |
2.1.2 静息心率 |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
2.2.1 病史信息 |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
2.3.2 临床合并症 |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
3 危险因素干预 |
3.1 行为干预 |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
3.1.4.1 阶段目标 |
3.1.4.2 优先原则 |
3.1.5 随访管理 |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
3.2 吸烟干预 |
3.2.1 戒烟的益处 |
3.2.2 戒烟的原则 |
3.2.3 戒烟流程 |
3.2.4 戒烟的措施 |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
3.2.4.2 医学咨询 |
3.2.4.3 5A技能 |
3.2.4.4 5R干预技术 |
3.2.4.5 戒烟药物 |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
3.3 饮酒干预 |
3.3.1 戒酒的益处 |
3.3.2 戒酒的原则 |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
3.3.4.2 干预内容 |
3.3.5 持续监测 |
3.4 膳食干预 |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
3.4.4.1 膳食评估 |
3.4.4.2 干预方案 |
(1)一般人群 |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
3.4.5随访管理 |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
3.6 体重管理 |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
3.6.4.1 咨询沟通 |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
3.7.4.1 评估 |
3.7.4.2 筛查 |
3.7.4.3 干预 |
3.8 血脂控制 |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
3.9 糖尿病管理 |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
3.9.4.1 筛查对象 |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3.9.4.3 降糖目标 |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
3.9.4.5 降压治疗 |
3.9.4.6 调脂治疗 |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
3.9.4.8 体重管理 |
3.9.4.9 血糖管理 |
3.10 高血压管理 |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
3.10.4.1 治疗目标 |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
3.10.4.3 风险评估 |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
3.10.4.5 药物治疗 |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
3.10.5.2 老年高血压 |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3.10.5.8 代谢综合征 |
4 疾病干预 |
4.1 冠心病 |
4.1.1 概述 |
4.1.2 诊断与分类 |
4.1.2.1 诊断 |
4.1.2.2 分类 |
4.1.3 治疗 |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
4.1.3.2 CCS的治疗 |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
4.1.3.2.2 药物治疗 |
4.1.3.2.3 血运重建 |
4.1.3.3 共病的治疗 |
4.1.3.3.1 心源性疾病 |
4.1.3.3.2 心外疾病 |
4.1.4 心脏康复 |
4.1.4.1 药物处方 |
4.1.4.2 患者教育 |
4.1.5 随访管理 |
4.1.6 预防 |
4.2 脑卒中 |
4.2.1 概述 |
4.2.2 诊断与分类 |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
4.2.2.2 诊断 |
4.2.2.3 分类 |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
4.2.4.1 高血压 |
4.2.4.2 糖尿病 |
4.2.4.3 血脂异常 |
4.2.4.4 房颤 |
4.2.4.5 心脏疾病 |
4.2.5 预防 |
4.3 慢性心衰 |
4.3.1 概述 |
4.3.2 诊断与分类 |
4.3.2.1 筛查与识别 |
4.3.2.2 诊断 |
4.3.2.3 分类 |
4.3.3 治疗 |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
4.3.3.4 转诊治疗 |
4.3.4 随访管理 |
4.3.5 预防 |
4.4 房颤 |
4.4.1 概述 |
4.4.2 诊断与分类 |
4.4.2.1 诊断 |
4.4.2.2 分类 |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
4.4.3.1 节律控制 |
4.4.3.2 心室率控制 |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
4.5 外周动脉疾病 |
4.5.1概述 |
4.5.2 诊断与分类 |
4.5.2.1 危险因素 |
4.5.2.2 病因 |
4.5.2.3 筛查对象 |
4.5.2.4 诊断 |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
4.5.3 治疗 |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
4.5.5 预防 |
4.6 动脉粥样硬化 |
4.6.1 概述 |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4.6.2.1 危险因素 |
4.6.2.2 临床表现 |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
4.6.3 治疗 |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4.7.1 概述 |
4.7.2 诊断与分类 |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
4.7.2.2 危险因素 |
4.7.2.3 病史 |
4.7.2.4嗜睡程度评估 |
4.7.2.5 辅助检查 |
4.7.2.6 简易诊断 |
4.7.2.7 分类、分度 |
4.7.3 治疗 |
4.7.3.1 治疗目标 |
4.7.3.2 治疗方案 |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
4.7.4 预防 |
4.7.4.1 一级预防 |
4.7.4.2 二级预防 |
4.7.4.3 三级预防 |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
5 其他关注问题 |
5.1 抗栓治疗 |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
5.1.2.1 STEMI |
5.1.2.2 NSTE-ACS |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
5.1.4.2 出血处理 |
5.2 抗血小板治疗 |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
5.3 治疗依从性 |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
5.4 远程管理指导 |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
6 投入产出分析 |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
(10)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心脏康复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3 研究目的 |
4 研究意义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工具 |
4 干预措施 |
5 统计学方法 |
6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7 伦理问题 |
结果 |
1 两组患者样本流失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3 两组干预6个月与1年的各项危险因素水平的比较 |
4 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
5 两组患者心脏康复前后的PHQ-9评分与GAD-7评分比较 |
6 两组患者戒烟情况比较 |
7 两组患者康复依从性比较 |
8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距离比较 |
9 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实验后Borg量表评分比较 |
10 两组患者心肺功能的比较 |
11 两组患者再梗死及其它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
讨论 |
1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危险因素水平的影响 |
2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一般自我效能的影响 |
3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PHQ-9及GAD-7 评分的影响 |
4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戒烟情况的影响 |
5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康复依从性的影响 |
6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的影响 |
7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 6 分钟步行实验后 Borg 量表评分 |
8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
9 依托于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方案对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1 研究的局限性 |
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有合并症冠心病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心医学模式下互联网+延续性护理在PCI术后患者的应用[D]. 孙曼珊. 汕头大学, 2021(02)
- [2]老年冠心病心脏康复患者感知控制、疾病信息需求与自我管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崔默予. 延边大学, 2021(02)
- [3]探讨压力手套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手部并发症的影响[D]. 王利娟.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4]知觉压力、应对方式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D]. 秦娜娜.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自我决定理论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健康促进行为中的应用[D]. 刘彤.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6]ACEF评分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相关性分析[D]. 成思瑶.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心脏康复治疗在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梁艳. 中国民康医学, 2020(24)
- [8]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住院费用的诊断相关分组研究[D]. 姜小康. 山东大学, 2020(04)
- [9]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10]依托医院的居家心脏康复在急性心梗行PCI术后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D]. 荣山伟.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压力管理论文; 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