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由Bluetooth实现的多媒体无线连接PC(论文文献综述)
范毅[1](2019)在《基于Android的海洋油污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海洋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经济占全国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然而目前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倾倒工业废水及溢油等海洋环境事故屡见不鲜,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频发,海洋生态问题有着不断加剧的趋势。海洋生态环境关乎着国家经济命脉,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点。因此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客观反映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实现实时化、全方位监测是海洋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传统光谱检测仪器多采用USB电缆和PC端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与处理,体积大不便于携带,制约了检测仪器的普及应用。同时激光光谱是检测海面油膜厚度的常用方法之一,但是传统光谱计算方法量程较小,准确度较差。因此本文采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获取海洋油污光谱,通过蓝牙技术发送数据,Android软件接收并实时处理光谱数据,集成改进的荧光拉曼比值算法,实现了对海洋油污实时、准确、大量程的油膜厚度检测,同时缩小整个系统体积和成本,系统整体便携化、智能化。本文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使用蓝牙技术,快速、低成本地完成光谱仪数据传输。编写Android应用程序,对周围蓝牙设备进行搜索与配对,接收蓝牙数据并实时提取光谱信息,建立SQLite数据库,实现对不同油种衰减系数和荧光转换系数的存储,根据改进的荧光拉曼比值算法,调取数据库相应参数,对光谱数据进行油膜厚度分析,同时将处理结果以图表方式实时绘制,并对其以文件形式进行本地数据存储,优化Android软件页面布局,使其布局美观、简洁。其次,分别测定柴油、原油、润滑油的相关参数。使用海洋光谱仪,搭建油污实验平台,对三种油进行油膜厚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可实现柴油0.5~13 mm,原油0.3~200μm,润滑油0.008~1 mm的检测范围,厚度分辨率可达到10μm,衰减系数和荧光转换系数的拟合结果基本符合预期测定值。最后,实地测试Android系统,其蓝牙数据处理时间稳定在105~131 ms之间,同时软件不存在内存溢出现象,即能够稳定运行。实验证明,基于Android设计的海洋油污监测系统,满足快速、稳定、便携和简洁人机交互方式的设计要求,可精确、实时、低成本地检测油膜厚度,实现海洋油污的移动化、数字化检测,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
吴敦为[2](2014)在《基于IPv6的无线个域网服务自动发现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这几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手机、智能家电、物联网终端、车联网终端等联网设备的兴起,对IP地址提出了海量需求,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是解决地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将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协议,取代目前地址已经枯竭的IPv4。同时无线组网技术是移动终端的刚性需求,也是今后网络连接的发展趋势。服务自动发现允许用户在无须进行任何配置的情况下发现和使用服务,因此,研究如何在基于IPv6的无线个域网上实现并使用服务自动发现技术,解决无线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及服务智能化问题,以及如何开发低成本、低功耗的基于IPv6的无线终端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及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基于IPv6的无线个域网服务自动发现技术以及基于该技术的终端设备的开发与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目前主流的五大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的基于IPv6的无线个域网服务自动发现的解决方案。利用STM32单片机和Wi-Fi模块设计并实现了低成本的移动网络终端,同时开发出了基于IPv6的LwUPnP协议栈,解决了无线IPv6环境下低成本终端设备的接入网络和服务智能化的问题。为了更好地验证该解决方案,本文利用比较热门的智能家居领域作为切入点,搭建了一个基于本文解决方案的智能家居实验平台,并实现了WIPv6(Wireless IPv6)电灯、WIPv6电视、WIPv6空调、WIPv6窗帘和WIPv6音响,通过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或PC端软件自动获取及使用网络内各电器所提供的服务。此外,针对服务自动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嵌入式的安全防护系统,结合了RSA公钥加密算法、AES(Advanced EncryptionStandard)加密算法,SHA1(Secure Hash Algorithm1)算法和黑白名单规则,采用身份认证和通信加密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并做了相关实验来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本文对于无线IPv6个域网内服务的自动发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物联网的发展、智能家居的发展以及服务自动发现的安全防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成果用于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中,效果良好。
戎世华,刘宏伟,刘朝杰[3](2012)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Bluetooth数据通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嵌入式Linux开发平台,以Bluetooth(蓝牙)技术为基础,通过实现Bluetooth的BlueZ协议栈,通过HCI(主机控制接口)层协议实现Bluetooth设备的控制:Bluetooth设备间的识别、链路建立、链路配置以及链路断开,在L2CAP(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层进行Bluetooth设备数据传输,最终实现基于嵌入式Linux的Bluetooth数据通信。
杨鑫[4](2012)在《基于蓝牙的移动终端与PC机信息交互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保存手机中重要的联系人和短信等信息也变得愈发重要。在这种需求下,各大手机生产厂商陆续推出各自的PC套件产品。但是,大多数产品都使用USB线连接手机,存在连接不便、功能单一的弱点。因此,开发一套连接方便、满足市场需要的PC套件非常有必要。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现状;其次,分析了蓝牙协议体系结构和微软蓝牙协议栈,提出了实现蓝牙连接的途径;第三,研究了移动终端与PC信息交互原理,以及高通DIAG指令的通信过程,并对PC端软件功能需求进行分析;第四,设计了基于蓝牙的移动终端与PC交互的软件框架和运行过程,实现了蓝牙连接模块的设计,包括蓝牙设备的初始化、搜索与配对、数据传输与接收,设计实现了联系人模块和短消息模块;第五,对实现的交互软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蓝牙连接模块、联系人模块和短消息模块运行正确,达到设计要求,并根据测试情况对设计进行改进;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了下一步的工作。
任敏[5](2011)在《基于蓝牙技术的PC机与手机的数据通信》文中研究指明在汽车雷达防撞系统中,汽车雷达会测试障碍物的距离,并预先设定一个安全距离。当测试的距离小于安全距离的时候,系统就会产生报警信号。本设计目的在于:应用蓝牙无线传输的方式将报警信号传送到驾驶员手机上,从而保障行车安全。简单介绍了蓝牙模块的硬件结构,包括蓝牙基带控制器、无线收发器、微处理器、Flash程序存储器和SRAM、语音编/解码器、蓝牙测试模块和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USB通用串行接口等。概括介绍了蓝牙协议栈的主要协议,包括主机控制器接口(HCI)、逻辑链路控制及适配协议、服务发现协议和串口仿真协议等。搭建J2ME应用环境,用于手机蓝牙的开发。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中搭建J2ME应用环境,依次安装JDK (Java开发工具包)、bluecove.jar (Java蓝牙开发包)、WINCOMM(监牙驱动程序)、WIK(无线开发工具包)、Eclipse (Java扩展开发平台)和EclipseME (J2ME程序开发插件)。通过学习Java蓝牙技术API,构建PC机与手机蓝牙数据通信的软件方案,分模块实现PC机端和手机端的应用程序。手机端应用程序(MDlet)安装在手机上(本设计使用的手机型号为Nokia 6300)。手机端的应用程序安装成功后,同时运行PC机端和手机端的应用程序,调试并验证蓝牙数据通信是否成功。
夏寅昕[6](2011)在《大型客机驾驶舱机组行为监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越来越多的航空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因此机组人员的人为因素研究对于大型客机驾驶舱的安全设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因范畴的工作负荷度量是航空人为因素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其中生理度量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通过机组人员的生理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本文首先通过生理度量法,研究分析了机组人员人为因素监测需要采集的数据,包括心电波、心率、体温、呼吸率以及图像数据,然后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图像技术和嵌入式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大型客机机组人员的行为监测系统,并且进行了初步的测试验证。该系统主要由生理体征采集模块、运动监测模块、数据网关、远程数据处理模块组成,通过数据协议规范各个模块接口的通信,使系统更加稳定高效。整个系统设计和实现过程采用工程设计思想进行自顶向下的模块化设计,分为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子模块软硬件设计、设计实现、系统测试、设计方案修改等几个环节,将最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和理念应用到民机人为因素研究中并付之于实践,是一种崭新的探索。
曹壮[7](2009)在《蓝牙-ZigBee数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中的广域网技术(WAN)和宽带无线局域网技术(BWMA)和越来越多的个域网无线通信技术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无线终端之间直接通信的技术,中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尤其以蓝牙技术和ZigBee技术为典型代表。蓝牙技术和ZigBee技术具有不同但互补的优势,如蓝牙通信距离短,速率高,而ZigBee通信距离长,但速率较低。利用其互补性构建的数据服务平台,为人们的手持终端提供方便快捷的多媒体数据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蓝牙和ZigBee无线传输技术的优势和互补特性,设计并实现了两者相结合的数据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工作:首先,构建两者相结合的低成本普适网络环境,完成硬件平台的设计。利用蓝牙技术已被广泛使用的特点,设计了数据服务终端。该终端使用蓝牙同各种手持终端建立无线连接,为人们提供各种基于位置的多媒体数据服务;利用ZigBee低功耗、低成本以及网络容量大的特点,将数量众多的服务终端与服务器连接起来,以此对分散的服务终端集中控制管理和数据更新服务。经过对硬件平台的测试,系统运行稳定,通信速率达到设计要求。其次,基于硬件平台,设计了服务器与服务终端,服务终端与用户终端的之间的通信协议。设计服务器的管理控制程序、服务终端的通信控制程序以及用户终端的客户端程序,将服务器、服务终端以及用户终端连接为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实现数据服务系统对用户的数据服务。最后,根据该服务系统在公共场合中使用特点,提出基于用户属性的多用户接入算法和带宽分配算法。该算法结合用户的服务等级等固有属性和下载量等动态属性,动态调整用户的优先级权值,并按照优先级对用户排序。优先级还决定相应的带宽分配,以此提高网络吞吐量,降低网络时延和保证调用的公平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应用多用户接入算法使系统各项指标均好于系统采用传统轮询调度算法。本文的主要创新内容为:1、利用蓝牙和ZigBee两种无线传输技术的互补性,设计了两者结合的数据服务系统的硬件体系结构;2、利用软件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位置数据的使用方式,该方式能够充分发挥手持终端蓝牙技术效率,有效提高蓝牙设备的利用率。3、提出了基于用户属性的多用户接入算法和带宽分配算法,使数据服务系统中的用户获得较好的公平性及高效的服务。利用蓝牙和ZigBee互补性设计的数据服务系统,成本低,具有较强的使用普及性,在展览馆、博物馆、各种景区以及生活小区均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孙炎森[8](2009)在《基于蓝牙标准的点到多点音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逐步地提高,随之而来的无线互连式便携式设备正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应用蓝牙无线通信技术代替有线,摆脱设备纷繁的连线困扰,使得数据的传输与交换更加便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的方式。蓝牙音频传输的创新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媒体享受。研究如何运用蓝牙技术来传输立体声音频、传输视频,构建新一代家庭娱乐网络,是如今蓝牙技术研究的一个新焦点,也是蓝牙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在深入研究蓝牙协议栈及蓝牙应用框架的基础之上,对基于蓝牙无线通信技术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技术、点到多点视频传输技术进行研究,并利用相关技术对蓝牙多点音视频系统进行构建。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研究了蓝牙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技术的包括蓝牙技术特点、蓝牙体系结构及蓝牙应用规范等等。针对蓝牙技术的特性,以及实际的应用需求,文章对蓝牙多点音视频传输技术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了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的应用场景,并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解决。(2)在研究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之后,本文根据蓝牙网络拓扑特性,以及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对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重点突出了该系统的一对多调度策略的实现过程。(3)通过对蓝牙点到多点音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多个媒体流同步传输概念的理解,文章给出了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系统是点到多点音频传输概念进一步深化,文章从需求分析入手,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该系统的物理结构、层次结构、逻辑结构等模型。同时,文章也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测试分析。另外,针对多个音频流的同步问题,文章给出多音频流的同步算法。(4)文章研究了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技术,对蓝牙环境下多音频流传输深入到多视频传输,提出了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实现的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是对蓝牙音频传输技术的深入应用,给用户带来了蓝牙无线环境下的高质量环绕立体声的音频服务。文章提出的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在蓝牙技术应用方面体现了一定创新性,将对蓝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张志伟[9](2008)在《基于Windows CE的联系人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普通的消费者不满足于手机简单的通话功能。对信息的处理、多媒体技术以及移动计算都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开源的手机平台上开发软件具有成本低、重用度高、发布快和可定制度高的特点,手机制造商对开源手机平台日益青睐。Windows CE作为微软为嵌入式设备打造的通用操作系统,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比重。由于目前国内市场上智能手机普遍只能通过蓝牙或者红外线进行数据的通讯和交换,使得手机和PC之间不能很好的进行大容量的数据传输和通讯,限制了智能手机的运用,因此现阶段迫切需要一种能够使智能手机在有线状态下和PC之间实现快速数据交换和通讯的软件。本课题针对智能手机软件平台Windows Mobile结合开源软件开发特点,着重从系统可用性、可扩展性方面研究如何设计和实现基于Windows Mobile的联系人管理软件。按照Outlook和SIM卡联系人模块,GUI设计实现,通讯模块,PC端数据接收和显示,研究这几个部分的设计和实现。解决了智能手机和PC间快速数据交换和通讯的问题。
陆苏[10](2006)在《基于多网融合应用的语音传输设备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472053)和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BG2003004)的研究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制开发基于蓝牙(Bluetooth)技术的宽带无线接入公众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Internet和蜂窝网等多种网络的接入设备及相关终端,并能面向产业化。论文对无线个域网(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WPAN)中的语音传输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VoWPAN(Voice over WPAN)的概念,并以基于Bluetooth技术的PSTN语音传输和IP网络语音传输为例,说明了WPAN与多网融合应用的解决方案。设计并完成了WPAN中Bluetooth语音传输系统。论文首先介绍VoWPAN系统的涵义以及设计时应注意的要素。然后,从语音传输的角度,详细介绍了Bluetooth技术标准,包括系统组成、网络拓扑结构、协议栈和应用框架等,并与其他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做了比较。接下来分析阐述了基于Bluetooth技术的PSTN语音接入设备和语音终端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流程。在基于Bluetooth技术的IP网络语音传输的解决方案中,介绍了当前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的发展状况,并通过分析Bluetooth网络封装协议(Bluetooth Network Encapsulation Protocol,BNEP)将VoIP的应用与Bluetooth的应用结合,提出基于Bluetooth的IP语音传输设备的设计方案。最后,论文给出了应用于WPAN的Bluetooth语音通信系统的研制情况。该系统包括音频网关和语音终端两部分,能够提供音频网关到语音终端之间点到点、点到多点的无线语音通信。针对语音终端待机时间短的问题,采用休眠模式、减小扫描窗长度、增大扫描间隔、关闭主机接口等措施,降低了语音终端的电流消耗。通过分离音频网关的主机和射频前端,简化天线设计难度、降低设计成本,克服了某些场合的屏蔽效应。系统采用规范的Bluetooth通信协议,可以与普通的Bluetooth产品兼容。经测试,系统有效通信距离可达100m。目前已成功应用于国内许多油田的井场控制。
二、由Bluetooth实现的多媒体无线连接P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Bluetooth实现的多媒体无线连接PC(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ndroid的海洋油污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光谱数据传输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光谱数据传输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光谱数据传输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Android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Android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Android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激光海水油污探测理论分析 |
2.1 海水固有光学特性 |
2.2 激光诱导海水光谱 |
2.3 海水拉曼光谱 |
2.4 油膜厚度算法介绍 |
2.4.1 拉曼法 |
2.4.2 荧光法 |
2.4.3 荧光拉曼比法 |
2.4.4 改进型荧光拉曼比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系统数据传输与处理分析 |
3.1 Android监测系统结构 |
3.2 Android系统平台设计 |
3.2.1 Android系统分析 |
3.2.2 Android设计平台搭建 |
3.3 蓝牙传输设计 |
3.3.1 蓝牙技术及分析 |
3.3.2 蓝牙模块的选型 |
3.3.3 蓝牙传输与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ndroid系统监测软件设计 |
4.1 Android软件设计 |
4.1.1 软件设计需求 |
4.1.2 建立A、C数据库 |
4.1.3 油膜厚度算法分析 |
4.1.4 曲线绘制 |
4.1.5 数据本地存储 |
4.2 Android页面设计 |
4.2.1 Fragment设计 |
4.2.2 Tab Layout设计 |
4.2.3 Navigationview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实验与分析 |
5.1 系统实物与软件测试 |
5.2 波长校准 |
5.3 测定衰减系数A |
5.3.1 功率计测定法 |
5.3.2 分光光度计测定法 |
5.4 室内油厚实验 |
5.4.1 测定荧光转换系数C |
5.4.2 柴油实验 |
5.4.3 原油实验 |
5.4.4 46号润滑油实验 |
5.5 海面测试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基于IPv6的无线个域网服务自动发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无线组网及服务自动发现技术简述 |
2.1 无线通信技术简述 |
2.2 服务自动发现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线家庭网络组网硬件设计 |
3.1 Wi-Fi 组网环境搭建 |
3.1.1 智能家居网络拓扑图 |
3.1.2 电器控制原理及实现简述 |
3.2 基于 MCU 的 Wi-Fi 节点设计 |
3.2.1 Wi-Fi 节点硬件方案比较 |
3.2.2 Wi-Fi 节点的硬件设计 |
3.2.3 Wi-Fi 节点的驱动程序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IPv6 的服务自动发现技术的嵌入式实现 |
4.1 网络用具服务自动发现需求分析 |
4.2 服务自动发现设备的软件架构图 |
4.3 基于 IPv6 的 UPnP 协议栈的分析 |
4.3.1 基于 IPv6 的服务广播与发现 |
4.3.2 基于 IPv6 的设备功能描述与获取 |
4.3.3 基于 IPv6 的控制实现 |
4.3.4 基于 IPv6 的服务订阅 |
4.3.5 基于 IPv6 的 Web 展示及控制 |
4.4 基于 IPv6 的 LwUPnP 协议栈的实现 |
4.4.1 物理层接口函数设计 |
4.4.2 网络层软件设计 |
4.4.3 应用层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安全设计与实现 |
5.1 服务自动发现的安全问题 |
5.1.1 服务自动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
5.1.2 服务自动发现安全防护措施及缺陷 |
5.2 基于嵌入式的安全防护系统 |
5.2.1 安全模块流程图 |
5.2.2 身份认证功能设计 |
5.2.3 通信加密功能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实现 |
6.1 测试平台介绍 |
6.2 Wi-Fi 组网测试 |
6.3 服务自动发现功能测试 |
6.3.1 服务广播与发现测试 |
6.3.2 设备功能描述与获取测试 |
6.3.3 设备控制测试 |
6.3.4 设备服务订阅测试 |
6.3.5 设备 Web 展示功能测试 |
6.4 设备安全模块功能测试 |
6.4.1 身份认证功能测试 |
6.4.2 通信加密功能测试 |
6.5 实际应用及现场控制 |
6.5.1 通过 Windows 客户端进行控制 |
6.5.2 通过手机及平板进行控制 |
6.6 系统稳定性及性能测试 |
6.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基于嵌入式Linux的Bluetooth数据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于嵌入式Linux的开发环境 |
1.1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1.2 NFS(网络文件系统) |
2 基于嵌入式Linux的Bluetooth数据通信 |
2.1 HCI(主机控制接口)层Bluetooth设备的控制 |
2.2 L2CAP层Bluetooth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
2.3 基于BlueZ协议栈的数据通信实现 |
1)内核层实现 |
2)应用层实现 |
3 实验结果 |
3.1 实验设备与软件环境 |
3.2 实验操作与步骤 |
3.3 实验结果 |
1)开发板1 |
2)开发板2 |
4 结束语 |
(4)基于蓝牙的移动终端与PC机信息交互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论文的工作和结构 |
第二章 蓝牙及微软蓝牙协议栈 |
2.1 蓝牙技术简介 |
2.1.1 蓝牙的诞生及发展 |
2.1.2 蓝牙介绍 |
2.2 蓝牙协议栈体系结构 |
2.2.1 蓝牙核心协议 |
2.2.2 电缆替代协议(RFCOMM) |
2.2.3 电话控制协议 |
2.2.4 选用协议 |
2.3 蓝牙应用模型 |
2.4 微软蓝牙协议栈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移动终端与 PC 机信息交互的研究和分析 |
3.1 移动终端与 PC 信息交互原理分析 |
3.1.1 信息交互模式 |
3.1.2 指令交互模式 |
3.2 高通 DIAG 指令介绍 |
3.2.1 DIAG 指令简介 |
3.2.2 DIAG 指令通信过程 |
3.3 PC 端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3.3.1 联系人模块 |
3.3.2 短消息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蓝牙的移动终端与 PC 交互软件的设计 |
4.1 软件设计框架 |
4.1.1 软件设计基本框架 |
4.1.2 软件运行原理 |
4.1.3 设计中使用的工具 |
4.2 蓝牙连接模块设计 |
4.2.1 蓝牙设备的初始化、搜索与配对 |
4.2.2 蓝牙模块的数据传输与接收 |
4.3 联系人模块设计 |
4.3.1 联系人用户界面设计 |
4.3.2 联系人模块功能设计 |
4.4 短消息模块设计 |
4.4.1 短消息用户界面设计 |
4.4.2 短消息模块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蓝牙的移动终端与 PC 机交互软件的验证 |
5.1 系统测试方法 |
5.2 交互软件功能测试与验证 |
5.2.1 蓝牙连接模块测试 |
5.2.2 联系人模块的测试 |
5.2.3 短消息模块的测试 |
5.3 测试结果及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DIAG 指令格式设计 |
(5)基于蓝牙技术的PC机与手机的数据通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Bluetooth(蓝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
1.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章 蓝牙技术原理 |
2.1 蓝牙技术概述 |
2.1.1 蓝牙技术简介 |
2.1.2 蓝牙技术优势 |
2.1.3 蓝牙系统主要功能单元 |
2.2 蓝牙协议栈 |
2.2.1 蓝牙主机控制器接口(HCI) |
2.2.2 逻辑链路控制与适配协议(L2CAP) |
2.2.3 服务发现协议(SDP) |
2.2.4 串口仿真协议(RFCOMM) |
2.3 蓝牙通用剖面 |
2.3.1 普通接入剖面 |
2.3.2 服务发现应用剖面 |
2.3.3 串行端口剖面 |
2.3.4 普通对象交换剖面 |
第3章 开发环境介绍 |
3.1 硬件介绍 |
3.1.1 PC机蓝牙功能的实现 |
3.1.2 手机的蓝牙功能 |
3.2 J2ME体系结构 |
3.2.1 Java虚拟机(Java Virtual Machine) |
3.2.2 配置(Configurations) |
3.2.3 简表(Profiles) |
3.2.4 厂商可选包(Optional Packages) |
3.3 搭建手机应用开发环境 |
3.3.1 JDK安装 |
3.3.2 WTK安装 |
3.3.3 蓝牙驱动安装 |
3.3.4 Eclipse安装及配置 |
第4章 软件方案设计 |
4.1 整体方案设计 |
4.2 程序主要模块功能分析 |
4.2.1 设备和服务查询 |
4.2.2 本地设备和远程设备 |
4.2.3 蓝牙连接的建立 |
4.2.4 功能模块的程序实现 |
4.3 程序验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
(6)大型客机驾驶舱机组行为监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内容组织和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航空人为因素 |
2.1.1 “人为因素”简介 |
2.1.2 航空事故和人为因素 |
2.1.3 航空人为因素研究模型 |
2.2 人因学 |
2.2.1 人因学概述 |
2.2.2 工作负荷度量 |
2.3 工程设计思想 |
2.3.1 系统工程概述 |
2.3.2 航空人为因素研究的工程设计思想 |
2.4 物联网 |
2.4.1 物联网概述 |
2.4.2 航空人为因素研究的物联网技术应用 |
2.4.3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目标需求 |
3.1.2 功能需求 |
3.1.3 技术需求 |
3.1.4 性能需求 |
3.1.5 其他需求 |
3.2 架构设计 |
3.2.1 模块组成 |
3.2.2 模块功能 |
3.3 方案设计 |
3.3.1 硬件设计 |
3.3.2 软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实现方案 |
4.2 具体实现 |
4.2.1 硬件实现 |
4.2.2 软件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系统实验 |
5.2 性能测试 |
5.3 设计反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蓝牙-ZigBee数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各种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长距离无线通信研究现状 |
1.2.2 中距离无线通信研究现状 |
1.2.3 短距离无线通信现状 |
1.2.4 结合不同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硬件设计 |
2.1 数据服务系统体系结构 |
2.2 服务器端硬件平台设计 |
2.2.1 服务器无线传输结构 |
2.2.2 服务器无线传输模块电路设计 |
2.3 服务终端硬件平台设计 |
2.3.1 ARM 模块电路设计 |
2.3.2 蓝牙模块电路设计 |
2.3.3 ZigBee 模块电路设计 |
2.3.4 传感器、电源模块模块电路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服务系统蓝牙调度算法设计 |
3.1 蓝牙通信原理 |
3.2 传统蓝牙调度算法 |
3.2.1 轮询调度算法 |
3.2.2 加权轮询调度算法 |
3.3 多用户接入和带宽分配数学模型 |
3.4 算法描述 |
3.5 算法评价 |
3.5.1 评价指标 |
3.5.2 评价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件设计 |
4.1 通信协议描述 |
4.1.1 信息帧结构及报文含义 |
4.1.2 字符转义规则 |
4.1.3 信息安全性处理 |
4.1.4 设备故障认定及解决方案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服务器与服务终端通信软件设计 |
4.2.2 服务终端通信软件设计 |
4.2.3 手机客户端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服务系统实验结果及其分析 |
5.1 数据传输测试及结果 |
5.2 系统抗干扰性测试及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8)基于蓝牙标准的点到多点音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蓝牙无线通信技术 |
2.1 无线网络技术比较 |
2.2 蓝牙技术特点 |
2.2.1 蓝牙基本射频特性 |
2.2.2 蓝牙网络拓扑 |
2.2.3 蓝牙通信机制 |
2.2.4 蓝牙物理链路 |
2.2.5 蓝牙安全管理 |
2.2.6 蓝牙链路控制状态综述 |
2.3 蓝牙体系结构 |
2.3.1 蓝牙协议栈概述 |
2.3.2 蓝牙协议 |
2.4 蓝牙应用规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蓝牙多点音视频传输关键问题分析 |
3.1 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关键问题 |
3.1.1 系统的提出 |
3.1.2 蓝牙免提规范分析 |
3.1.3 系统工作机制 |
3.2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的音频传输关键问题 |
3.2.1 应用场景 |
3.2.2 系统的实现目标 |
3.2.3 蓝牙高级音频传输协议分析 |
3.2.4 SBC音频编解码分析 |
3.2.5 系统工作机制 |
3.2.6 多路音频同步问题的解决 |
3.3 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关键问题 |
3.3.1 系统的提出 |
3.3.2 点到多点视频传输问题难点 |
3.3.3 点到多点视频传输难点解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方案及开发平台选择 |
4.1.1 系统开发方案 |
4.1.2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
4.2 基于单媒体流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需求分析 |
4.3 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4.3.1 系统硬件方案 |
4.3.2 硬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4.4.1 软件体系结构 |
4.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3 系统一对多调度策略的实现 |
4.5 系统实物及测试 |
4.5.1 系统实物 |
4.5.2 功能测试 |
4.5.3 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需求概述 |
5.1.2 系统功能需求 |
5.1.3 系统性能需求 |
5.2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的物理结构模型 |
5.2.2 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 |
5.2.3 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型 |
5.3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5.3.1 基于FPGA的蓝牙多路音频发送器的硬件设计 |
5.3.2 蓝牙音频接收端硬件设计 |
5.4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5.4.1 系统软件部分体系结构 |
5.4.2 蓝牙多路音频发送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4 蓝牙接收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5 蓝牙链路管理与控制 |
5.5 系统实物及测试 |
5.5.1 系统实物 |
5.5.2 功能测试 |
5.5.3 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 |
6.1 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6.1.1 蓝牙多路视频发送器硬件设计 |
6.1.2 蓝牙视频接收器硬件设计 |
6.2 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6.2.1 软件体系结构 |
6.2.2 蓝牙多路视频发送器工作流程 |
6.2.3 基于MPEG-4 的HCI封装设计 |
6.2.4 多视频流同步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Windows CE的联系人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WINDOWS CE 手机平台分析 |
2.1 常见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 WINDOWS CE 操作系统 |
2.2.1 Windows CE 概述 |
2.2.2 Windows CE 的功能和结构 |
2.2.3 Windows CE 操作系统开发 |
2.2.4 Windows CE 的应用领域 |
2.3 WINDOWS MOBILE 操作系统 |
2.3.1 Windows Mobile 概述 |
2.3.2 Windows Mobile 的分类 |
2.3.3 Windows Mobile 的优势 |
2.3.4 Windows Mobile 的开发工具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件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
3.1 概述 |
3.2 联系人管理软件需求分析 |
3.2.1 软件开发目的 |
3.2.2 运行环境 |
3.2.3 需求分析 |
3.3 联系人管理软件概要设计 |
3.3.1 功能模块划分 |
3.3.2 总体架构设计 |
3.3.3 界面设计 |
3.3.4 接口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系人管理软件实现 |
4.1 概述 |
4.2 开发环境介绍 |
4.2.1 Platform Builder |
4.2.2 Embedded Visual C++ |
4.2.3 调试工具及方法 |
4.3 联系人管理软件模块实现 |
4.3.1 联系人数据读写模块 |
4.3.2 手机端联系人管理模块 |
4.3.3 通讯模块 |
4.3.4 PC 端联系人管理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多网融合应用的语音传输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VoWPAN 发展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以及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WPAN 环境中的语音传输 |
2.1 VoWPAN 的关键技术 |
2.2 Bluetooth 在语音传输方面的优势 |
2.3 Bluetooth 技术 |
2.3.1 Bluetooth 系统组成 |
2.3.2 Bluetooth 网络拓扑结构 |
2.3.3 Bluetooth 协议栈 |
2.3.4 Bluetooth 的应用框架 |
2.3.5 Bluetooth 技术的广泛应用 |
2.3.6 Bluetooth 与其他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的比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Bluetooth 的PSTN 语音传输 |
3.1 无绳电话应用框架 |
3.1.1 无绳电话应用框架定义的角色 |
3.1.2 终端与PSTN 网关的连接步骤 |
3.2 Bluetooth 多模移动语音终端 |
3.3 基于Bluetooth 的PSTN 网关 |
3.4 Bluetooth 语音终端与PSTN 网关的工作流程 |
3.4.1 初始化流程 |
3.4.2 与网关建立Bluetooth 连接流程 |
3.4.3 通信模式鉴别流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luetooth 的IP 语音传输 |
4.1 BNEP 协议概述 |
4.2 BNEP 的帧结构 |
4.2.1 BNEP 包头的格式 |
4.2.2 BNEP_GENERAL_ETHERNET 类型包头格式 |
4.2.3 BNEP_CONTROL 类型包头格式 |
4.2.4 BNEP_COMPRESSED_ETHERNET 包 |
4.2.5 BNEP_COMPRESSED_ETHERNET_SOURCE_ONLY 包 |
4.2.6 BNEP_COMPRESSED_ETHERNET_DEST_ONLY 包 |
4.2.7 扩展包头 |
4.2.8 对IEEE802.1p 的支持 |
4.3 BNEP 实现的模块划分 |
4.4 BNEP 的接口和模块实现 |
4.4.1 组件管理 |
4.4.2 连接服务 |
4.4.3 数据服务 |
4.4.4 过滤设置服务 |
4.5 VoIP |
4.6 基于Bluetooth 的IP 语音传输设备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PAN 的语音通信系统的研制 |
5.1 硬件设计框图 |
5.1.1 Bluetooth 语音终端 |
5.1.2 Bluetooth 音频网关 |
5.2 软件设计框图 |
5.3 系统实现 |
5.4 系统性能分析 |
5.5 设计和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由Bluetooth实现的多媒体无线连接PC(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ndroid的海洋油污监测系统研究[D]. 范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2]基于IPv6的无线个域网服务自动发现的研究[D]. 吴敦为.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3]基于嵌入式Linux的Bluetooth数据通信[J]. 戎世华,刘宏伟,刘朝杰. 电信快报, 2012(12)
- [4]基于蓝牙的移动终端与PC机信息交互研究与实现[D]. 杨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4)
- [5]基于蓝牙技术的PC机与手机的数据通信[D]. 任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6]大型客机驾驶舱机组行为监测系统设计[D]. 夏寅昕.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蓝牙-ZigBee数据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曹壮. 湘潭大学, 2009(S2)
- [8]基于蓝牙标准的点到多点音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 孙炎森. 北京工业大学, 2009(09)
- [9]基于Windows CE的联系人管理软件的研究与实现[D]. 张志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08(12)
- [10]基于多网融合应用的语音传输设备的研制[D]. 陆苏. 东南大学, 2006(04)
标签:通信论文; 蓝牙协议栈论文; 蓝牙功能论文; 蓝牙核心规范论文; android蓝牙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