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精细模型并解读导航时代(第 3 部分)

引入精细模型并解读导航时代(第 3 部分)

一、介绍精品模型 解读航海时代(之三)(论文文献综述)

李姣[1](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杨夏薇[2](2021)在《宋代铜镜纹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铜镜是古代日用品,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也用于辟邪等场合,因流传两千多年以上,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铜镜的形式相对简单,平板状,多为圆形,偶有方形,间有菱花形、椭圆等形状者,极个别有柄。其正面平或微凸,是实现其基本功能面,其背面有多种多样的纹饰和装饰,成为古代艺术的主要载体。因铜镜的基本功能是鉴容,所以镜面需要光亮、致密,中国古代铸工在长期实践中,发现高锡青铜可达此效果,其材质的锡含量往往在20%以上,甚至有30%者,但高锡青铜镜坚硬质脆,坠落即碎。而镜背面的纹饰或装饰,应当本源于商周青铜礼乐器,并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工艺也如青铜礼乐器一样多种多样,所以,铸工铜镜的制作,同样沿袭青铜礼乐器生产的路径,早期都是以泥范块范法成形的。青铜器的装饰工艺,多移借自青铜容器,包括镶嵌、错、鎏、镀、绘和包金银等,其中镀锡工艺在装饰镜背的基础上,铸工逐步认识到也是处理镜面、使之白亮的加工工艺。随着这种工艺的普及,铜镜合金的锡含量可以不必很高,使其依然保持相当的韧性。中国铜镜可上溯到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中原出现最早的是商代,西周只是零星发现,这些具有铜镜形象的器物,究竟是否全部用于鉴容,还不能肯定,至少其中某些是用于装饰。真正作为日用鉴容的铜镜,大概从春秋晚期才开始逐步增多,侯马铸铜做法发现有铸镜模范,反映出铸镜和其他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甚至装饰纹样一致。经过战国时代的发展,一些特种工艺镜颇为突出,如漆背镜、彩绘镜、双背镜等,表现出高度的工艺技巧。秦汉是青铜镜大大发展阶段,王室和戈地方都会都是青铜镜的重要产地,商品性强故纹样类型多。汉之后的连年动乱对青铜镜生产打击较大,但随着佛教东传和道教的兴起,宗教题材成为铜镜纹样的主要内容。隋唐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多种精美形式、装饰手法多样、纹饰题材丰富的青铜器,表明铜镜生产臻至高峰。唐宋社会的巨变在史学界已有不少研究和讨论,艺术史也有涉及。通观两个时代的青铜镜,差别突出。宋代青铜镜因普通和寻常,往往被忽视,页成为研究较少、留下诸多空白的流域。本文即是针对这一空白而设计的研究,宋代手工业商品化有关,大批量的铜镜以工业化模式生产出来,其纹饰装饰性更强。如表现宋代女性文化的花卉纹镜和凤鸟纹镜,也有人物故事纹镜中展现宋代士人隐逸之情的许由巢父镜、王质观弈镜,还有展现宋代铜镜商品化的商标牌记镜,再有反映与道教、佛教有关的铜镜。宋代铜镜纹饰在艺术上呈现出丰富的装饰化、世俗化表现内容。纹饰的世俗化表现与佛、道教世俗化有关,佛道教义逐渐世俗化,广纳信众,与社会风俗相结合,形成特殊的民间风俗礼仪。铜镜参与了宋人的生活,照容或是民间信仰中用镜祭祀、婚丧喜庆事中都见有铜镜的使用,铜镜纹饰就是反应这些风俗的图像。本文采用图像与空间的讨论方法,将宋代铜镜中的部分纹饰作为单一图像来看,与周围的墓葬壁画、器物形成一个研究场域,应属于墓葬器物研究的一种方法。通过铜镜的功能与图像产生的交互关系,更好的理解宋代铸镜工匠在铜镜装饰上对于纹饰内容、题材的选择,从而进一步探究宋人在物质文化上对铜镜的设计与构思,并探讨纹饰除装饰意义以外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展现宋人的造物与装饰思想。

程明杰[3](2021)在《我国头部游戏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以来,中国网络游戏产业便相伴而生。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得游戏产业成为我国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国内数字文娱产业稳步增长。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游戏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游戏公司队伍也在逐渐壮大。2020年,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高达2786亿元,并保持着20%左右的增长,与游戏相关的企业有超28万家,其中上市游戏公司约198家。然而,近年来助力我国游戏产业早期快速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枯竭,市场增速明显趋缓,市场容量趋于饱和,竞争呈现更加激烈的态势。面对着产业成熟稳定期的到来,我国游戏产业如何向外寻找新的发展动力源,游戏企业如何通过进入国际市场打破国内发展局限,成为当前我国游戏业内共同面临的课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聚焦我国游戏企业的跨国经营,针对公司实施出海的四种主要进入模式,分别选取头部游戏公司,腾讯、网易、完美世界等的相关案例,在对所选多则案例的资料广泛、充分地收集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从中归纳总结出核心范畴,作为影响我国游戏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路径,尝试构建出我国游戏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模型以及四种具体模式的单独模型。为了确保理论模型的饱和度和可靠性,本文引入游族公司的四则出海案例进行对应验证。最终,从模型中呈现出我国游戏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六个主要步骤流程为早期因素→外部条件因素→企业内部因素→进入目的→目标区位→进入方式选择→风险。游戏公司对于出海模式的选择大多遵循这一路径流程,但决定它们具体选择何种模式进入国际市场的,则是各模型中的差异性因素。其中,选择授权代理模式的属于产品导向型,游戏公司拥有精湛的产品但缺乏出海资金与经验;选择并购投资模式的游戏公司综合实力强,出海经营主要是为了快速实现海外布局获取垄断优势;选择参股投资模式的游戏企业多因无法满足并购条件,该模式属于并购投资的简化方式;选择新建投资模式需要既拥有优质的游戏产品,又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通过海外分部自主研运占领国际市场。通过以上研究所得,以期为后续准备出海经营的国内游戏公司在选择进入模式时提供一些借鉴参考。最后,本文还针对游戏公司出海中伴随出现的风险,提出一些防范化解的对策建议。

杜营[4](2021)在《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波普设计集设计与商业为一体。近年来,在“蒂基(Tiki)”元素为主题的波普设计中,蒂基的传播受到学者的关注,同时对设计实践具有借鉴价值。基于20世纪中后期美国的消费社会为背景,选择波普设计中的蒂基作品为研究对象,借助文化传播领域中的模因(Meme)理论,就蒂基模因传播所产生的复制、变异、应用为最终研究成果。以设计学研究范畴的波普理论为依托,借助传播学、建筑学、生物学、数学的相关理论,在文献阅读和国外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梳理和探索蒂基在美国平面、产品、建筑等设计领域的发展过程,分析美国大众文化中融入蒂基文化的设计模式,阐述蒂基模因的变异,探讨蒂基波普设计中的数理关系,揭示波普设计中模因传播区间的规律,解释蒂基模因中的几何之美。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历史考察法分析波普设计的历史背景和演进,运用系统整体观和个案研究法揭示蒂基模因的表征系统与传播区间规律,使用哲学思辩法,解释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的蒂基几何之美,结合跨学科与定性研究法,进行蒂基波普的整合性研究。在研究内容上,第一章,阐述南太平洋风格的波普设计在美国兴起的缘由,介绍波利尼西亚蒂基向美国蒂基的演化,并揭示了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表征系统和传播区间规律;第二章,分析蒂基平面的二维复制及辐射式传播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单位,并论述蒂基模因的抽象变异和应用;第三章,阐释蒂基产品的外观复制和链式传播机制,结合蒂基模因的重组变异分析其在波普产品设计中的演变;第四章,探索蒂基的空间复制和场式传播,在拓扑理论中分析场式效应的空间变异和演化;第五章,基于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蒂基的文化表达,运用数理关系分析蒂基的黄金分割比例和根号矩形的模因。研究表明:第一,美国波普设计中蒂基符号的功能产生变异,从神圣转变为娱乐并形成了美国式的文化表达;第二,蒂基模因的区间规律,能够直观地解释蒂基模因的传播过程;第三,黄金矩形、黄金螺线、黄金三角形、根号矩形和根号二螺旋折线是蒂基波普几何之美的视觉形态和应用形态。因此,利用模因论来解释波普设计中的蒂基形象,探讨蒂基模因传播中的信息单位、构成元素、文化载体、波普符号,其理论意义在于为蒂基模因的传播区间建构理论基础,为波普设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其实践价值在于将几何学中的数理关系运用到波普设计实践中,以期对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创作指导和一种新的评价标准。

王鹏[5](2020)在《明清时期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明清时期西画东渐即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后续影响为研究对象。所论明清西画东渐不仅仅是指西方绘画在华的传播影响过程,同时也是指西方艺术美学观念在华的传播影响过程。论文以历史时间顺序为线索,着力对明清时期西方文化艺术在华传播的历史背景、前因后果、事件人物、代表作品及后续影响等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在研究过程中,论文整合了以往对该现象的分散性研究成果,注重分析西画东渐运动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在研究方法上:首先,论文从文艺学、美术学、历史学等学科角度对西画东渐运动做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其次,论文运用横向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西画东渐过程中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别及其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本文立足民族文化立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解析明清西画东渐中的艺术创作现象和其对后来二十世纪初新时代美术发展的影响。再次,本文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来证明理论论述的准确性。本文打破了以往中国美术史论述中只注重中国传统美术而忽略西方美术对中国美术所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局面,对现代绘画艺术创作者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论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五章,以下是本论文的结构和各章节主要内容:首先是绪论,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论文的缘起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论文作了整体性的说明。本文所论证和叙述的是当下美学工作者和美术创作者所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明清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本文主要以明清时期西方绘画艺术的创作、传播和影响为论证主体,采用图示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文艺学、美术学、比较文艺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视野出发,对上述问题做全方位的分析和阐释,从而为美学理论研究者和绘画创作者提供全面、立体、准确的理论支撑,同时又为创作具有本民族时代特色的绘画作品提供理论指导。其中需要特别提到的是,西方绘画艺术或者受西方艺术影响的绘画形式曾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长期地存在,它们慢慢地改变着中国人民的审美欣赏习惯,从而为二十世纪初的新美术运动奠定了基础。绪论第二部分是本文对明清时期“西方绘画”概念的界定。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此作了说明。首先,本文从时间上对其做了界定。其次本文从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对明清时期的“西方绘画”概念做了界定。其中,具有“西方绘画”主要特征的几种绘画形式,都被纳入本文所指的明清“西方绘画”之列。绪论的第三部分为文献综述。笔者查阅了与本文有关的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中外文献资料。国外的文献资料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介绍明清西方传教士入华及其所做贡献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博物馆现存的明清绘画实物资料。国内的文献资料主要是近十年来以西画东渐及后续影响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专着等研究成果。绪论最后部分是对本论文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的陈述。正文内容分为如下五章:第一章是对西方绘画传入明朝的背景及传播状况的梳理与分析,分为四节。第一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明以前西方绘画在华的传播情况。虽然明末的西画东渐是中华美术史上一次可以称之为有序、有质量、有规模的,以传教士为主体的西方艺术的传播运动,但这并非西方绘画艺术首次进入中国。首先,根据确切的文献记载,早在大唐时期,作为西方天主教一支的景教就已传入中国。并且,该教还曾形成一定的规模。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景教也经历了很多曲折和生存危机,但从未从中华大地消失过。本文同时论述了当时作为景教产生地的东罗马的艺术状况。西方最初解释基督教义的文献中就包括类似连环画的书本插图或庙宇壁画。这些插图或壁画又会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扩散。当时的历史文献不仅记载了景教传入中国的这一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描述了随着这一教派一起传入中国的宗教绘画活动。当时的景教寺院中会有教徒进行宗教壁画和人物帝王肖像的创作活动。由此推测,景教入华时,西方释教的艺术图像就已经传入中国。其次,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和西亚的贸易也越来越繁荣,中西风格的实用工艺艺术品也随着频繁的商业活动而带给双方,同时在华长期居住的外国人也不断地传播着西方艺术。从宋元时代所保存下来的西方人的墓碑以及一些艺术实物中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西方艺术在国内的传播状况。这也说明明末的西方绘画艺术入华并不是一个突发的、孤立的艺术事件,而是具有历史上的继承性和连贯性。第二节分析了明代西方绘画艺术在华传播的中国背景。本节从当时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以及人文思想两个方面来论证明末西画东渐时的中国社会背景。第一方面是明朝的对外政策。明朝对外政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尤其是中国政府对南方沿海贸易地区的管控对策,是西方开启中欧贸易之门的先决因素,也是西方绘画艺术能够进入中国的主要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当时的人文思想。明朝人文艺术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级对社会文统的批判性和矛盾性。当时的文人艺术表现出脱离现实社会的内向追求。创作者们强调抒发胸中的逸气和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第三节介绍了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传播西方绘画的历史过程。本节分别论述了利玛窦来华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和宗教背景以及明代欧洲西方传教士进入远东的条件。利玛窦来华时,意大利绘画艺术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为西画东渐运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第四节介绍了西方绘画进入中国的传播者罗明坚及明末之美学译介。本节内容论述了早期澳门耶稣会的建立过程、罗明坚神父携西方绘画进入内地的传播过程以及明末西方宗教哲学、美学、实用科学等着作的在华译介过程。欧洲文学的译介活动开阔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眼界,同时对明末知识分子理解西方艺术也起到重要作用。第二章分析了明入华的西方绘画的审美特点及其传播影响。本章分五节。第一节论述了中国油画家游文辉的《利玛窦像》的审美特点,并详细解析了游文辉《利玛窦像》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美学价值。此画也是迄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人画的油画作品。第二节论述了欧洲传教士画家乔瓦尼的美术活动和传教士倪雅谷的绘画创作,以上两人是明末最着名的西方油画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第三节是对现存明代西洋绘画“木美人”的个案分析,虽然此木板“油画”至今具有争议,但被认为是明代绘画实物之一,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第四节论述了明末江南南京一带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明代重要画派“波臣派”和其代表画家曾鲸。第五节是对受西方绘画风格影响的明代经典肖像画的审美解析。这些肖像画的构图基本一样,但分别为西方油画和中国画。本节着重论证了西方绘画在明代的具体传播和影响作用,并对其绘画艺术的审美特点作了分析。从客观上讲,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已经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过程。第三章研讨了西方绘画元素在明末清初外销瓷器中的体现和演变。此一时期西方绘画语言及审美风格对中国的影响还突出表现在占明末中西方贸易重大份额的瓷器绘画上,这也是明清西画东渐在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外销瓷器上的绘画往往是以中国的绘画形式来表现西方的宗教内容,这种表现形式也是后续外销瓷上转向西洋风绘画的开端。本章分四节,详细介绍了明代中西瓷器贸易的背景以及西方艺术元素对瓷器绘画的影响过程等几个方面。明代以后,西方教会定制瓷器的出现,使得传统瓷器绘画日益受到西方绘画元素的影响,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国人也逐渐接受了西方的审美观念。这种受西洋风影响的瓷器绘画的演变一直持续到近代。第四章分析了清代宫廷中不同形式的西式绘画创作,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了欧洲传教士画家在宫廷中所创作的绘画作品的艺术特点及其对传统宫廷绘画的影响。这又是从两方面进行论证的,第一方面,研究了郎世宁的来华及其背景;第二方面,论述了其他西方画家在清宫廷中的创作及其影响。总体内容可以分为五点:1.油画材料的选择;2.对《桐荫仕女图》的解析;3.对传教士画家的介绍;4.西方透视理论在华的传播;5.西方版画在清宫廷中的创作及其影响和清行宫建筑雕塑所受西洋绘画因素的影响。第二节分析了画家郎世宁中西结合的绘画创作及其传播,内容包括“郎世宁花卉和景物的创作分析”“西方绘画因素在郎世宁人物画创作中的分析”“西方绘画因素在历史题材中的渗透和中西绘画技法上的结合分析”等三个方面。第三节探讨了着名传教士画家的宫廷肖像画创作及中西师承关系。第四节的题目为“现海外收藏清朝经典油画和融合西方绘画因素的肖像画分析”,主要对现存意大利、柏林、加拿大博物馆的有关藏品进行了审美分析。第五章的题目为“走向现代美术及美育观:明清西方绘画在华传播的后续影响”,可分为三节。第一节的题目为“明清西方绘画的传播是导致现代美术教育开端的综合因素之一”。此节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分析了西方绘画艺术在南北方传播与影响的不同特点。第二个方面论述了现代美术、美育观念的确立过程。第二节的题目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受西方艺术影响的新式学校和留洋画家”。本节列举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对现代美术教育和培养人才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新式绘画学校和知名画家。第三节的题目是“新美术运动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影响”。此节论述了西画东渐运动对新美术运动的影响。在西画东渐过程中,以写实为主的绘画和新美学观念得以确立,这为新美术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新美术运动中,一些有识之士用科学、理性的西方艺术观念改良了传统的中国绘画艺术,使新的艺术教育模式、机构,逐步取代了原有的绘画方法和技术。这极大地推动了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及其艺术观念的发展。结语部分总结了西画东渐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作用和影响。西画东渐不仅改变了明清时期中国绘画的整体创作格局和传统绘画面貌,也对中国现代绘画和艺术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西画东渐演变过程的研究,厘清了该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对近现代中国新美术运动的影响。这不仅有利于推进当代的艺术理论建设和思想革新,而且也对当代艺术家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有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杜云雪[6](2020)在《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不能只把信息技术当作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一个展示手段,更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如何促进中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是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反映时代要求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由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共同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线上课堂帮助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的自主学习,线下课堂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对提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有促进作用,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都能得到有效的训练,进而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完善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而且可以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帮助。翻转课堂可以利用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宋哲琦[7](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教育部[8](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思晨[9](2020)在《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人们正处于视觉性文化异常繁荣的时代,现代人从清晨起床的那一刻开始,就被各式各样的图像包围,故有学者称当今社会已进入图像时代。伴随着图像时代而来的还有史学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变化,“图像转向”的要旨正是意识到图像作为史料并发挥文献证据价值,从而拓展史学视野与研究范围。十三行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贸易、文化交流史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十三行图像资料是研究十三行的重要史料,本研究整理了原着绘本、编撰绘本、展览画册三类十三行时期图像绘本,归纳了画师画作、随行记录画、外销画画品、器物画作四类十三行时期图像类型。综合考量画本意义、画像内容、文字史料等因素,选取了《帝国掠影:英国访华使团画笔下的清代中国》、《大清帝国城市印象——19世纪英国铜版画》两本画册进行研究。依据图像绘本的内容和性质,以及中国形象的解构指标,将画册图像分为风景画、肖像画和风俗画三类。综合运用内容分析法、图像学分析法、历史分析法,以及图像分析、新文化史观、东方主义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解读。研究结果表明,风景画展示了中国秀丽的自然和人文风景,反映了西方人对中国风景的地域认知,对港口城市的特别关注等特点,从态度上看,西方人认为中国风景散发迷人魅力。肖像画展示了中国各个阶层的社会成员,反映了明显的等级差异,特殊的吸烟爱好等特点,从态度上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人物暴露诸多缺点。风俗画展示了中国多样的风习文化,呈现了“创新”与“落后”并存的劳动文化;贫富差距悬殊、嗜赌娼妓的休闲文化;态度包容、儒家正统、多教并存、等级森严、封建迷信的习俗文化;适度宽宏、男尊女卑、野蛮处置、皇权至上的刑罚文化,从态度上看,中西观念冲突明显。在图像解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的解构。从文本广度和文本深度两个方面总结图像文本的特征,运用新文化史观分析西方视角态度变化和中国形象逆转的原因,运用东方主义分析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形象的本质。总的来看,图像文本所呈现的十三行时期中国形象,既是对中国现实在一定程度上的记录和反映,也是中西跨文化传播观念差异的展现,更是西方自身文化形态的折射。

刘琳婕[10](2020)在《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是指特定的文化群体为改变生存环境与自然互动创造出的成果,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作用影响下持续进化的人与自然的共同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广州近几十年因城市化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影响,城市人口日渐增加,带来对城市绿道公共空间的需求量的增长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建成绿道景观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较多承载着宝贵历史印记的文化景观,因建成环境的无序扩张而被蚕食变得孤岛化,乡村地区的文化景观则因人口减少而日渐凋零的现象益增。绿道作为可以连接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桥梁,拥有与各类文化景观整合呈现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升景观审美体验品质以及应对多种城市化问题的潜能和前景。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从推进城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景观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切入,将广州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与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活化相结合,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和对策。论文首先通过对广州文化景观的类型、发展现状和建成绿道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概括出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生态绿道沿线文化景观生态优势待彰显,郊野绿道可加强与主要产业发展的关联,都市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然后提出从生态、经济和审美三个角度搭建研究框架,探索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整合呈现的具体策略,以统筹回应当前的多种现实问题。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通过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结合时代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促进绿道沿线景观要素风貌的多元共融,回应当前广州绿道建设中城乡绿道生态职能区分不明确、绿地和文化景观“破碎化”、景观风貌杂乱等现状问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入经济学中城市化研究成果,提出从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选线、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和适应技术发展所带动的需求变化三个方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并提出在广州绿道系统文化景观呈现过程中,结合区域发展目标改善城市环境,响应城市双修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区建设,以增进建设共识提升绿道系统环境的正面效益;在完善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引入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和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以优化绿道建设运行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提升景观审美体验方面,先对审美客体即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提炼,然后结合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分别从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切入,对绿道系统的可达性、绿道景观多样性和文化性进行优化路径探析;最后从改善审美活动的条件方面,提出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凸显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和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提升景观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对话交融的可能性。

二、介绍精品模型 解读航海时代(之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精品模型 解读航海时代(之三)(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宋代铜镜纹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宋代铜镜纹饰考古学分期与特征
        一、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纹饰的分期
        二、考古学研究中宋代铜镜形制的分期
    第二节 宋代铜镜纹饰的特征
        一、宋代铜镜纹饰的题材特征
        二、宋代铜镜纹饰的构图特征
        三、宋代铜镜纹饰的装饰特征
第二章 花卉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花卉纹
        一、牡丹纹
        二、莲花纹
        三、梅花纹
    第二节 花卉纹的图式结构
        一、缠枝花式结构
        二、折枝花式结构
        三、“小品”式结构
    第三节 花卉纹对宋代花鸟画的模仿
第三章 凤鸟纹与龙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凤鸟纹
        一、凤鸟纹
        二、凤鸟纹的图式结构
    第二节 龙纹
        一、龙纹的图像形式
        二、龙纹的图像内容
第四章 人物故事纹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仙人故事纹
        一、龟鹤仙人纹
        二、仙人斩蛟龙纹
        三、达摩渡江纹
    第二节 历史人物故事纹
        一、许由巢父纹
        二、王质观弈纹
        三、唐明皇游月宫纹
    第三节 民间故事纹
        一、柳毅传书纹
        二、牛郎织女纹
    第四节 世俗生活类纹饰
        一、海舶纹
        二、婴戏纹
第五章 其他类型纹饰的图像形式与内容
    第一节 几何纹
        一、球路纹与龟背纹的发展演变
        二、球路纹、龟背纹的仿藻井式结构
        三、球路纹、龟背纹镜与建筑纹饰的关系
    第二节 八卦纹
        一、八卦纹的图像形式
        二、八卦纹的符号化演变
    第三节 牌记铭文镜
        一、宋镜“牌记”的发展与形式
        二、牌记铭文的内容
        三、牌记中铸镜城镇的分布情况
第六章 宋代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第一节 墓葬中铜镜“使用空间”的界定
        一、宋代墓葬中铜镜的使用特殊性
        二、宋代铜镜的“使用空间”界定
    第二节 墓顶挂镜的纹饰功能与意义
        一、墓顶挂镜的基本情况与地域分布
        二、墓顶铜镜纹饰的特殊性
        三、铜镜纹饰与“访仙”隐喻
    第三节 生活空间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墓葬中的生活用镜
        二、铜镜与日常生活
        三、铜镜与镜像
    第四节 宗教仪式中铜镜的功能与意义
        一、铜镜纹饰与道教
        二、铜镜纹饰与佛教
    第五节 铜镜纹饰的“图像功能”
        一、装饰性
        二、隐喻性
结语
附录1 宋代铜镜图录
附录2 宋代纪年墓出土铜镜表
参考文献
    一、古代文献
    二、现代文献
    三、图录
    四、考古发掘报告
    五、期刊及硕博士学位论文
致谢

(3)我国头部游戏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
        (二)企业出海的扎根理论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1章 国内外游戏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模式
    1.1 电子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1.1.1 电子游戏分类
        1.1.2 游戏产业主体
    1.2 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方式
        1.2.1 贸易型进入
        1.2.2 契约型进入
        1.2.3 投资型进入
    1.3 游戏企业国际市场进入的主要模式
        1.3.1 全球游戏市场分布情况
        1.3.2 国外游戏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1.3.3 中国头部游戏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
        1.3.4 三家头部游戏公司国际化概述
    1.4 小结
第2章 中国游戏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扎根模型编码
    2.1 扎根理论
        2.1.1 扎根理论定义
        2.1.2 扎根理论研究流程
    2.2 案例选取与资料收集
    2.3 编码过程
        2.3.1 开放式编码
        2.3.2 关联式编码
        2.3.3 选择式编码
    2.4 综合模型构建与分析
第3章 中国游戏公司进入国际市场的扎根模型建构与验证
    3.1 案例公司介绍与验证案例选取
    3.2 授权代理式模型建构与验证
        3.2.1 授权代理式模型建构
        3.2.2 游族网络授权越南代理商Sgame
    3.3 并购投资式模型建构与验证
        3.3.1 并购投资式模型建构
        3.3.2 游族网络并购Bigpoint公司
    3.4 入股投资式模型建构与验证
        3.4.1 入股投资式模型建构
        3.4.2 游族网络入股WakingAPP
    3.5 新建投资式模型建构与验证
        3.5.1 新建投资式模型建构
        3.5.2 游族网络新建海外分支机构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对策建议
        4.2.1 出海方式选择建议
        4.2.2 风险防范化解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的界定
    二、波普设计中研究蒂基的意义
    三、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研究现状
    四、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
第一章 美国波普设计中蒂基模因的形成
    第一节 大众文化中的波普设计
        一、美国的大众文化
        二、美国的波普设计
    第二节 南太平洋文化与美国波普设计
        一、南太平洋文化在美国的兴起
        二、南太平洋题材融入美国波普设计
    第三节 南太平洋蒂基模因的形成
        一、波利尼西亚的蒂基雕刻
        二、蒂基模因的形成
    第四节 美国蒂基模因的文化表达
        一、美国蒂基产生的背景
        二、美国蒂基波普的形成
        三、美国蒂基模因的表征
        四、美国蒂基文化的载体
    第五节 模因区间在蒂基波普中的普适性
        一、蒂基模因的传播区间
        二、蒂基模因理论的普适性
    小结
第二章 波普平面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第一节 波普平面的蒂基模因传播
        一、蒂基平面的二维复制
        二、蒂基模因的辐射式传播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抽象变异
        一、蒂基信息单位的形成
        二、信息输出的抽象变异
        三、蒂基抽象变异的特征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平面中的应用
        一、蒂基广告设计
        二、蒂基菜单设计
        三、蒂基火柴盒设计
        四、蒂基明信片设计
    小结
第三章 波普产品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第一节 波普产品的蒂基模因传播
        一、蒂基产品的外观复制
        二、蒂基模因的链式传播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重组变异
        一、整体嵌入式重组
        二、部分嵌入式重组
        三、图案嵌入式重组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产品中的应用
        一、多元模因的蒂基产品
        二、多形态的蒂基产品
        三、蒂基产品的品牌效应
    小结
第四章 波普建筑中蒂基模因的演化
    第一节 波普建筑的蒂基模因传播
        一、蒂基建筑的空间复制
        二、蒂基空间的场式传播
    第二节 蒂基模因的拓扑变异
        一、建筑拓扑的引入
        二、蒂基场的效应与拓扑变异
    第三节 蒂基模因在波普建筑中的应用
        一、品牌柱的视觉认知
        二、蒂基建筑的视觉表达
        三、蒂基门的视觉显现
        四、室内空间的视觉渲染
    小结
第五章 蒂基波普的审美及数理模因
    第一节 自然主义美学思潮影响下的蒂基
        一、自然主义美学思潮下的波普审美
        二、基于“超真实”分析蒂基模因
        三、基于“超美学”分析蒂基模因
    第二节 蒂基波普的黄金分割模因
        一、数理的模因传播区间
        二、黄金矩形与蒂基模因
        三、黄金螺线与蒂基模因
        四、黄金三角形与蒂基模因
    第三节 蒂基波普的根号矩形模因
        一、根号二矩形与蒂基模因
        二、根号二螺旋折线与蒂基模因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明清时期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的缘起和现实意义
        (一) 缘起和现实意义
        (二) 艺术传播的情景和结果
    二、对本文所论明清时期“西方绘画”概念的界定
        (一) 地域与时间的界定
        (二) “西方绘画”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框架
第一章 西方绘画传入明朝之背景及传播概况
    第一节 明代前西方艺术在华特征
        一、早期西方基督教绘画入华依据
        二、宋元在华西方墓碑艺术及元代西方宗教艺术背景和主要特征
        三、元代西画东渐中中西文化艺术随商贸交流之相互影响的实证
    第二节 明代西方绘画艺术在华传播时的中国背景
        一、明朝社会对外制度
        二、人文艺术特征
    第三节 明末利玛窦为代表传播西方绘画状况和实证
        一、明末时欧洲文艺复兴中晚期社会背景及西方传教士进入远东的条件和入华
        二、利玛窦来华时代的意大利艺术和画家及欧洲耶稣会背景
        三、利玛窦传教士及西方绘画在华的传播和实录
    第四节 西方绘画进入中国的传播者罗明坚及明末美学译介
        一、澳门耶稣会建立及罗明坚神父携西方绘画进入内地
        二、明末美学译介
第二章 明代入华西方绘画的审美解析及传播影响
    第一节 中国画家游文辉油画《利玛窦像》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游文辉和他的利玛窦画像
        二、油画《利玛窦像》的审美特点
    第二节 传教士画家乔瓦尼和修士画家倪雅谷的绘画创作与传播
    第三节 现存明代西洋绘画《木美人》的个案分析
    第四节 受西方绘画影响的明代画家曾鲸及“波臣派”
    第五节 中外同版两题的创作关系和杨氏神像分析
        一、《罗马人民的保护神圣母玛利亚像》和明唐寅版《送子观音》的关系和比较分析
        二、杨茂林神像
第三章 西方绘画元素在明末清初外销瓷器中的体现和演变
    第一节 明朝外销瓷器时期的中欧贸易历史背景及瓷器输出
        一、受西方绘画影响的外销定制瓷器的风格演变
        二、明代外销瓷器的制作中心
    第二节 西方宗教绘画艺术及其审美在中葡外销瓷器设计上的体现
        一、绘有耶稣会徽号的瓷器
        二、带有十字架绘画图案的西方定制瓷器
        三、西方外销瓷器与葡萄牙的贸易和传教的关系
    第三节 西方早期外销定制瓷器绘画图案选择考和绘画审美特点
第四章 清代宫廷中不同形式的西式绘画创作
    第一节 北京宫廷欧洲传教士画家的绘画创作审美特点和传播影响
        一、郎世宁来华及其背景
        二、西方画家及西方油画在清宫廷内的创作与传播
    第二节 郎世宁中西结合绘画创作的审美分析
        一、西方绘画因素在郎世宁花卉和静物画创作中的审美解析
        二、西方绘画因素在郎世宁人物画创作中的审美分析
        三、西方绘画因素在历史纪实题材中的渗透和中西绘画技法上的结合特征
    第三节 传教士画家的宫廷肖像创作及中西师承
        一、传教士画家王志成的肖像画审美分析
        二、清宫廷内的中西师承
    第四节 海外收藏清朝经典油画和融合西方绘画因素的肖像画分析
        一、达瓦齐像
        二、满绰尔像
        三、陆禧甫像(李夫人的丈夫)、李夫人像(陆禧甫夫人)
第五章 走向现代美术及美育观:明清西方绘画在华传播的后续影响
    第一节 明清西方绘画传播是导致中国现代美术开端的综合因素之一
        一、西方绘画艺术传播和影响之南北方现象
        二、现代美术、美育观念的确立
    第二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受西方艺术影响的主要新式学校和留洋画家
        一、土山湾画馆
        二、震旦大学
        三、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
        四、上海城东女学
        五、述善学堂
        六、保定优级师范学堂
        七、浙江两级师范学堂
        八、周玲荪(1893-1950)
        九、清华大学艺术科
        十、上海油画院、布景画传习所、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及其创办者周湘
        十一、上海神州女校美术科
        十二、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第三节 新美术运动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影响
        一、写实为主的绘画改良派及新美学观念的确立
        二、近现代中国美术对西方绘画艺术技巧、文化精神的吸纳、融合和民族艺术实践
结语
    一、明清时期西画东渐的传播作用
    二、明清西画东渐对传统艺术的影响和对现代创作观念的改变
附录一: 明清西画东渐传播中做出明显贡献的西方传教士列表
附录二: 20世纪初至1949间中国留学生赴日学习油画一览表
附录三: 1887年至1948年间中国留学生赴西方欧洲学习油画一览表
参考文献
其他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绘画创作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独立主持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新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
    二、历史翻转课堂的基本特征
    三、理论来源
第二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构建
    一、可行性分析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
第三章 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应用
    一、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第四章 统编版“全球航路的开辟”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9)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基于图像的研究
        二、基于十三行的研究
        三、基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
        四、基于中国形象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一、具体方法
        二、理论框架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范畴
    第一节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绘本
        一、原着绘本
        二、编撰绘本
        三、展览画册
    第二节 十三行时期的图像类型
        一、画师画作
        二、随行记录画
        三、外销画画品
        四、器物画作
    第三节 十三行图像中的中国形象
        一、十三行图像呈现中国形象的优势
        二、十三行图像呈现中国形象的路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十三行图像的研究设计
    第一节 选择研究文本
        一、十三行图像的类别特征
        二、十三行图像的研究文本
    第二节 确定图像分类
        一、图像分类的方法与设计
        二、图像类别的定义与统计
    第三节 制定分析框架
        一、风景画分析方法
        二、肖像画分析方法
        三、风俗画分析方法
        四、整体分析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风景:风景画视角下的风光景致
    第一节 风景画的景致概貌
        一、风景地点:“北京”至“港澳”
        二、风景类别:“自然”与“人文”
        三、风景内容:“多样”与“典型”
    第二节 风景画的景致特点
        一、自然解读:展现秀丽风景
        二、人文解读:呈现多样景观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风景
        一、彰显地域特征
        二、关注港口城市
        三、散发迷人魅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人物:肖像画视角下的百态民生
    第一节 肖像画的人物概貌
        一、人物构图:“正面”与“全身”
        二、人物性别:“重男”与“轻女”
        三、人物身份:“皇帝”到“乞丐”
        四、人物配饰:“烟袋”与“烟杆”
    第二节 肖像画的人物特点
        一、身份解读:展示各个阶层
        二、女性解读:体现地位差异
        三、配饰解读:显现特殊爱好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人物
        一、表现社会等级
        二、展现诸多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风习:风俗画视角下的风习文化
    第一节 风俗画的风习概貌
        一、风俗题材:四种类别
        二、要素分析:内容多样
    第二节 风俗画的风习特点
        一、劳动解读:“创新”与“落后”并存
        二、休闲解读:“富裕”与“贫困”对比
        三、习俗解读:“礼仪”与“迷信”之争
        四、刑罚解读:“宽宏”与“野蛮”同现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风习
        一、洞察社会风俗
        二、凸显观念冲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形象
    第一节 图像分析:图像文本的中国形象表达
        一、文本广度:增强中国形象的全面性
        二、文本深度:展示中国形象的深刻性
    第二节 新文化史观:西方中国形象的呈现与变化
        一、形象呈现:“优越”与“糟糕”共存的中国形象
        二、形象变化:“凝视”与“逆转”背后的原因发掘
    第三节 东方主义: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的本质
        一、西方文明的霸权
        二、跨文化传播观念的对立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绿道研究概况
        1.2.2 文化景观研究概况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2.4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3.2 核心概念内涵讨论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2.1 广州当前建成绿道的主要问题
        2.1.1 生态型绿道:生态优势待维护和彰显
        2.1.2 郊野型绿道:功能类型差异化待提升
        2.1.3 都市型绿道:需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
    2.2 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主要类型
        2.1.1 纵横古今的广州遗址景观
        2.1.2 生机盎然的广州场所景观
        2.1.3 依山靠水的广州聚落景观
    2.3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问题
        2.3.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型绿道文化景观周边生态资源待重视
        2.3.2 社会经济关联:郊野型绿道与沿线生态产业关联性待加强
        2.3.3 景观审美体验:都市型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3.1 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保护内涵
        3.1.1 凸显绿道系统的生态特征
        3.1.2 维护文化景观的生态环境
        3.1.3 理清城乡绿道的生态职能
    3.2 结合城市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
        3.2.1 推进景观生态廊道的构建
        3.2.2 彰显文化景观之间的关联
        3.2.3 延展各类景观资源的功能
    3.3 促进沿线景观风貌要素的和谐共融
        3.3.1 绿道游径规划与文化景观格局相应
        3.3.2 绿道景观形式与文化景观风貌相衬
        3.3.3 绿道景观功能与文化景观资源相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4.1 助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4.1.1 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规划
        4.1.2 适应技术发展调整绿道设施供应
        4.1.3 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4.2 增进建设共识以提升绿道系统正面效应
        4.2.1 宏观:结合区域发展,促进绿道对生态产业的带动
        4.2.2 中观:结合城市双修,改善文化景观空间环境品质
        4.2.3 微观:结合社区建设,推进公众参与绿道景观优化
    4.3 调整绿道建设运行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3.1 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
        4.3.2 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
        4.3.3 增加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景观审美体验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5.1 彰显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
        5.1.1 延续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地域技术特征
        5.1.2 展现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社会时代精神
        5.1.3 传承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人文艺术品格
    5.2 依据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
        5.2.1 依据主体审美生理层次提升绿道系统的可达性
        5.2.2 依据主体审美心理层次提升绿道景观的多样性
        5.2.3 依据主体审美社会文化层次提升景观的文化性
    5.3 改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中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
        5.3.1 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
        5.3.2 凸显广州绿道系统中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
        5.3.3 完善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介绍精品模型 解读航海时代(之三)(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2]宋代铜镜纹饰研究[D]. 杨夏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我国头部游戏公司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与影响因素研究[D]. 程明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美国波普设计之“蒂基”模因研究[D]. 杜营.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明清时期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D]. 王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6]翻转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杜云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8]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9]十三行时期跨文化传播语境下中国形象解构 ——基于英国随行记录画的研究[D]. 李思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D]. 刘琳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引入精细模型并解读导航时代(第 3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