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and Non-Isothermal Kinetics of Salicylaldehyde Salicylhydrazone and Its Complex of Erbium(Ⅲ)(论文文献综述)
左健[1](2013)在《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氨基酸是生命的内源物质,是生物体细胞生长所必需的生理活性物质。氨基酸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在医药、催化、光学、材料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当前配位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此,通过反应引入各类功能基团使其衍生化,合成新型的氨基酸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合成了6个系列28种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培养了三个配合物的单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及热重分析等对配合物进行表征,推断出可能的化学结构。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解析配合物的晶体得到其空间结构。对配合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了三元金属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方式。检测所有的金属配合物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的抑制能力,筛选出了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配合物。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探讨了氨基酸希夫碱铜三元配合物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H2L1)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1)(H2O)2]·nH2O (M=Cu, Zn, n=2; M=Co, Mn, n=3),[M(L1)(NO3)(H2O)x]·nH2O (M=La, x=3, n=2),[M(L1)(Phen)]·nH2O (M=Cu, n=1)。H2L1=C11H11NO6,Phen:1,10-菲罗啉2.合成了2,4-二羟基苯乙酮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H2L2)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2)(H2O)2]·nH2O (M=Cu, n=0; M=Co, n=2; M=Zn, n=3),[M(L2)(NO3)(H2O)x]·nH2O (M=Sm, x=2, n=2; M=La, x=3, n=3),[M(L2)(Phen)]·nH2O (M=Cu,n=3)。H2L2=C12H15NO73.合成了2,4-二羟基苯甲醛缩L-缬氨酸希夫碱(H2L3)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3)(H2O)2]·nH2O (M=Zn, n=1; M=Co, n=2; M=Cu, n=3),[M(L3)(NO3)(H2O)x]·nH2O (M=Yb, x=2, n=1; M=Er, x=3, n=2),[M(L3)(Phen)]·nH2O (M=Cu,n=2)。H2L3=C12H15NO44.合成了2,4-二羟基苯乙酮缩L-缬氨酸希夫碱(H2L4)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M(L4)(H2O)2]·nH2O (M=Cu, n=1; M=Zn, Co, n=2),[M(L4)(NO3)(H2O)x]·nH2O(M=Er, x=2, n=3; M=La, x=3, n=2),[M(L4)(Phen)]·nH2O (M=Cu, n=4)。H2L4=C13H17NO45.合成得到了邻香草醛缩L-甲硫氨酸-铜(II)-1,10-菲啰啉三元配合物,邻香草醛缩L-甲硫氨酸-铜(II)-2,2’-联吡啶三元配合物的单晶,其组成分别为:[Cu(L5)(Phen)]·9H2O,[Cu(L5)(Bpy)]·3H2O。H2L5=C13H17NO4S, Bpy:2,2’-联吡啶[Cu(L5)(Phen)]·9H2O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C2,晶胞参数为a=22.510(2),b=21.479(2), c=14.8300(17), α=90°, β=92.7460(10)°, γ=90°, V=7162.0(13)3,F(000)=2888。配体H2L5以脱两个质子、三齿配体的形式与铜原子形成并列排布的五元、六元螯合环。配体中的羧基氧原子、亚胺氮原子与铜原子形成五元螯合环;酚羟基氧原子、亚胺氮原子与铜原子形成六元螯合环;1,10-菲啰啉的两个氮原子与铜原子形成另一个五元螯合环。配合物中的铜原子处在五配位、畸变的四角锥配位环境中。[Cu(L5)(Bpy)]·3H2O属单斜晶系,空间点群P21/c,晶胞参数为a=11.0970(11), b=19.101(2), c=13.203(12), α=90°, β=114.1490(10)°, γ=90°, V=2553.7(4)3,F(000)=1156。[Cu(L5)(Bpy)]·3H2O中配体的配位方式与[Cu(L5)(Phen)]·9H2O的相似,只是2,2’-联吡啶代替1,10-菲啰啉与铜配位形成五元螯合环。这两个配合物均通过O-H…O氢键形成一维链状结构,链之间通过氢键形成二维网状结构。6.合成了2-羟基-1-萘甲醛缩L-缬氨酸希夫碱(H2L6)铜的三元配合物,其组成分别为:[Cu(L6)(Phen)]·3H2O,[Cu(L6)(Bpy)]·3H2O。H2L6=C16H19NO4。得到了2-羟基-1-萘甲醛缩L-缬氨酸-铜(II)-2,2’-联吡啶三元配合物的单晶。[Cu(L6)(Bpy)]·3H2O属三斜晶系,空间点群P-1,晶胞参数为a=9.2950(10),b=9.7861(11), c=14.3819(15), α=79.9710(10)°, β=74.7180(10)°, γ=85.745(2)°,V=1242.1(2)3, F(000)=566。配体中的氮、氧原子与铜原子配位形成五元、六元螯合环,配合物之间通过O-H…O氢键形成了梯子式的二维网状结构。7.利用Achar的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的积分法计算程序,对热分解动力学进行拟合,对部分配合物进行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机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G≠。其中,配合物3a相关步骤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函数符合反应方程:f(α)=(1-α)2;配合物2e和3d的符合反应方程:f(α)=1/3(1-α)[-ln(1-α)]-2;配合物2f、4e和5d的符合反应方程:f(α)=1/4(1-α)[-ln(1-α)]-3;配合物4f的符合反应方程:f(α)=1/2(1-α)3。8.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比较其荧光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对应的配体相比,配合物[Cu(L1)(H2O)2]·2H2O、[Zn(L1)(H2O)2]·2H2O的激发峰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蓝移,发射峰一个发生了红移,一个发生了蓝移,荧光强度均明显增强;[Zn(L2)(H2O)2]·3H2O、[La(L2)(NO3)(H2O)3]·3H2O的激发峰和发射峰都发生了轻微的红移,且荧光强度有所降低;配合物[Zn(L3)(H2O)2]·H2O、[Yb(L3)(NO3)(H2O)2]·H2O、[Zn(L4)(H2O)2]·2H2O、[Er(L4)(NO3)(H2O)2]·3H2O的激发峰和发射峰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蓝移,且荧光强度有所减弱。9.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粘度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氨基酸希夫碱铜的三元配合物与CT-DNA之间的作用方式。结果显示当第二配体为1,10-菲啰啉时,配合物[Cu(L1)(Phen)]·H2O、[Cu(L2)(Phen)]·3H2O、[Cu(L3)(Phen)]·2H2O、[Cu(L5)(Phen)]·9H2O都以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Cu(L4)(Phen)]·4H2O以部分插入方式与CT-DNA作用。当第二配体为2,2’-联吡啶时,配合物[Cu(L5)(Bpy)]·3H2O与CT-DNA之间则为静电作用。通过对[Cu(L5)(Phen)]·9H2O和[Cu(L5)(Bpy)]·3H2O的空间结构进行对比发现,配合物中配体的共平面性越好,越有利于其以插入方式与CT-DNA发生相互作用,配合物与CT-DNA结合的能力越强。10.对配合物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的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采用MTT法对28种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进行体外药物抗肿瘤实验,筛选出[Cu(L1)(Phen)]·H2O、[Cu(L2)(Phen)]·3H2O、[Cu(L3)(Phen)]·2H2O、[Cu(L4)(Phen)]·4H2O、[Cu(L5)(Phen)]·9H2O、[Cu(L6)(Phen)]·3H2O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元配合物。检测筛选出的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抑制活性,确定配合物的作用靶点为蛋白酶体;利用浓度及动力学实验考察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关系;利用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技术对细胞凋亡的形态进行检测。研究发现,上述铜的三元配合物均能以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前列腺癌细胞(PC-3)蛋白酶体活性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某些不同第二配体的三元铜配合物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当1,10-菲啰啉(Phen)作为第二配体时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而当第二配体换为2,2’-联吡啶(Bpy)时,则抗肿瘤活性很小。如:邻香草醛缩L-甲硫氨酸-铜(II)-1,10-菲啰啉三元配合物、2-羟基-1-萘甲醛缩L-缬氨酸-铜(II)-1,10-菲啰啉三元配合物可以有效地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而邻香草醛缩L-甲硫氨酸-铜(II)-2,2’-联吡啶三元配合物、2-羟基-1-萘甲醛缩L-缬氨酸-铜(II)-2,2’-联吡啶三元配合物的抗癌活性很小。这表明第二配体的选择对整个三元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有重要作用。根据实验结果,结合分子模拟对接技术对配合物作为蛋白酶体抑制剂靶向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第二配体是1,10-菲啰啉时,所得到的配合物能顺利地到达20S蛋白酶体的β6位点,配合物中的铜离子可以与β6位点形成共价键,生物活性基团可以与β6位点内的氨基酸残基形成多种氢键。这些共价键和氢键将配合物牢牢地固定在β6位点,从而阻挡蛋白质分子通过β6位点通道进入具有类糜蛋白酶活性(CT-like)的β5位点,抑制20S蛋白酶体内的类糜蛋白酶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芦瑶[2](2012)在《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Schiff碱及其过渡金属形成的配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其结构及官能团的灵活性,使其无论从化学上还是生物学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故被广泛的应用于催化剂、荧光材料、磁性材料、荧光分析试剂、医药和农药等领域。对于Schiff碱与过渡金属离子之间的合成、机构以及作用间的研究,对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这些配合物的生物活性、作用机理和稳定结构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Schiff碱配体,含有N和O原子使得这类配体多齿螯合物与过渡金属以及稀土金属都有着很好的配位能力。故引起化学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也成为很多研究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通过实验发现,某些水杨醛及其衍生物Schiff碱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存在着某种特征,导致其可能减缓尿素的分解速度,抑制土壤中脲酶的活性,进而演变为有重要作用的脲酶抑制剂。研究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的分类、合成以及表征等方面,本文合成出了16个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Schiff碱配体,将其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盐进行反应,合成了19个新的Schiff碱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测试、X-射线单晶衍射等分析手段对已合成的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的配合物进行结构上的分析。并对课题组已报道过的7个SchiffCu-Zn异双核配合物和4个单核的Schiff碱配合物进行了抑制脲酶活性测试。将研究内容归为以下4个大方面:1.用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不同的胺类合成了6个不同的配体,并分别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盐进行配合,形成了4个多核Cu(Ⅱ)配合物、1个四核Zn(Ⅱ)配合物、2个双核Cu(Ⅱ)配合物,其中的2个双核铜的配合物是溶剂热法进行合成的。2.利用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不同的胺类合成了5个不同的配体,并分别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盐进行配合,形成了6个单核配合物。分别是Zn(Ⅱ)配合物、2个Ni(Ⅱ)配合物、1个Co(Ⅲ)配合物,其中钴的配合物用到了溶剂热法合成。3.利用水杨醛及其衍生物与不同的醇胺类合成了配体,并将其与第二过渡态金属Mo(Ⅵ)合成了5个新的单核钼的配合物。4.对课题组已报道过的7个Schiff碱Cu-Zn异双核配合物以及1个单核Zn(Ⅱ)配合物、2个Ni(Ⅱ)配合物、1个Co(Ⅲ)配合物,对这些Schiff碱配合物进行了抑制脲酶活性的测定,通过测定发现:配合物19、26具有很好的脲酶抑制活性。
刘善斌[3](2011)在《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氨基酸类衍生物及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在材料、医药生物、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成为当前配位化学研究热点之一。合成新的配体及过渡金属配合物、研究其性质及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L-半胱氨酸是一种具有生理活性的α-氨基酸。它在医药、食品及化妆品等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医药方面,它可作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伤害的物质,是治疗肝炎、肝中毒及锑中毒等的解毒剂,其衍生物在医药上也有着广泛的用途。研究L-半胱氨酸衍生物的金属配合物及生物活性是生命科学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合成了4个系列21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及4个希夫碱配体及配合物的单晶。这些配合物是以L-半胱氨酸缩邻香草醛、L-半胱氨酸缩香草醛、L-半胱氨酸缩3,4-二羟基苯甲醛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为配体合成的。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RD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摩尔电导率及热重分析对配体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对部分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抗肿瘤活性及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被用作检测Zn(Ⅱ)的荧光探针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L-半胱氨酸缩邻香草醛配体及它的4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配合物的组成为:[M2(C)11H13NO4S)2(CH3COO)2] [M=Cu(Ⅱ), Co(Ⅱ), Zn(Ⅱ), Mn(Ⅱ)]。2.合成了L-半胱氨酸缩香草醛配体及它的5种过渡金属配合物,各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C)11H12NO4S)(CH3COO)(H2O)]、[Co(C)11H12NO4S)(CH3COO) (H2O)3]、[Cd(C)11H12NO4S) (CH3COO)(H2O)]·2H2O]、[Zn(C)11H12NO4S)(CH3COO) (H2O)]·2H2O、[Mn(C)11H12NO4S) (CH3COO) (H2O)2]。3.合成了L-半胱氨酸缩3,4-二羟基苯甲醛配体及它的5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配合物的组成为:[M(C10H11NO4S)2] [M=Cu(Ⅱ), Co(Ⅱ), Cd(Ⅱ), Zn(Ⅱ), Mn(Ⅱ)]。4.合成了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及它的7种过渡金属配合物,配合物的组成为:[M2(C58H58N4O8)2],[M= Cu(Ⅱ), Co(Ⅱ), Ni(Ⅱ), Cd(Ⅱ),Zn(Ⅱ), Mn(Ⅱ), Fe(Ⅱ)]。培养得到了该配体及其铜配合物的单晶,晶体结构测试表明: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L)配体晶体属正交晶系,Fdd2空间群,化学式C29H26N2O4,M = 466.5。晶胞参数:a = 24.433(2) (?),b=38.886(3) (?),c =4.7896(6) (?),α= 90°,β= 90°,γ= 90°,Z = 8, V=4736.8(8)(?)3,T = 293(2) K,Dc = 1.308g·cm-3,R1 = 0.046,wR2 = 0. 0712 [I>2σ(I)],F(000) =1968。晶体结构显示,羟基上氢原子与希夫碱的氮原子形成了分子间氢键。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Cu(Ⅱ)配体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化学式C125H127Cu4N11O25,M =2437.5。晶胞参数:a =13.697(13)) (?),b=14.181(15) (?),c =18.6859(19)(?),α= 69.56°,β=70.07°,γ= 81.63°,Z = 1, V=3195.9(6)(?)3,T = 298 K,Dc = 1.267g·cm-3,R1 =0.0756,wR2 = 0. 0.1920 [I>2σ(I)],F(000) =1270。晶体结构显示,配合物为双核配合物,Cu(Ⅱ)为四配位,分别位于扭转四面体的中心。5.利用Achar的微分法和Coats-Redfern的积分法计算程序,分别对30种热分解动力学进行了拟合,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得出了配合物某步热分解反应机理、热分解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变△S≠和吉布斯自由能变△G≠。[Cu (C)11H12NO4S)2(CH3COO)]·H2O第2步热分解反应机理:动力学函数符合反应方程:f(α)=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A·e-E/RT·1/4(1-α)[-ln(1-α)]-3,E = 349.5 kJ·mol-1,lnA = 73.74,r = 0.9900,△S≠= 363.6 J·mol-1·K,△G≠= 161.2 kJ·mol-1。[Zn2L2]第2步热分解反应机理:动力学函数符合二级反应方程:f(α)=(1-α)2,其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A·e-E/RT·(1-α)2,E = 390.5 kJ·mol-1,lnA = 66.68,r = 0.9884,△S≠= 242.2 J·mol-1·K,△G≠= 287.0 kJ·mol-1。[Cu2(C)11H13NO4S)2(CH3COO)2]、[Cu(C10H11NO4S)2]、[Cu2L2]及[Cd2L2]的热分析数据略。6.合成了4-[(E)-(2-甲氧基)亚甲氨基]-N,N-二甲基苯和1,5-二甲基-2-苯基-4-{[(E)-3,4,5-三甲氧基苯亚甲基]亚氨基}-1H-吡唑-3(2H)-酮2种希夫碱配体,并得到了其单晶。晶体结构测试表明:4-[(E)-(2-甲氧基)亚甲氨基]-N,N-二甲基苯胺的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点群Pna21,化学式C16H18N2O,M =254.3,晶胞参数为a =15.182(8)(?),b=11.756(6) (?),c = 7.809(4)(?),α=90.000°,β= 90.000°,γ= 90.000°,V = 1393.813)(?)3,Z = 4,F(000) = 544.0,Dc = 1.212 Mg·m -3,R1 = 0.0433,wR2 = 0.1006 [I>2σ(I)]。1,5-二甲基-2-苯基-4-{[(E)-3,4,5-三甲氧基苯亚甲基]亚氨基}-1H-吡唑-3(2H)-酮晶体属正交晶系,空间点群P21/c,化学式C21H23N3O4,M =381.4,晶胞参数为a =12.3644 (12)(?),b=14.0075(16)(?),c = )11.2682()11)(?),α=90.000(?),β= 90.000(?),γ= 90.000(?),V = )1393.8()13)(?)3,Z = 4,F(000) = 544.0,Dc = 1.2)12 Mg·m -3,R1 = 0.0433,wR2 = 0.1006 [I>2σ(I)]。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4-[(E)-(2-甲氧基)亚甲氨基]-N,N-二甲基苯胺和1,5-二甲基-2-苯基-4-{[(E)-3,4,5-三甲氧基苯亚甲基]亚氨基}-1H-吡唑-3(2H)-酮希夫碱晶体的分子构型、前沿轨道能量、自然电荷布局、自然键轨道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实验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并预测了它们的化学性质。7.本文探讨了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L)被用作检测Zn(Ⅱ)的荧光探针的特性,并考察了金属阳离子、常见阴离子、溶液pH及溶剂对荧光探针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在450-650 nm范围内没有荧光,当有Zn(Ⅱ)离子存在时,在525nm处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强。配体可在DMF,DMSO,四氢呋喃,甲苯及三氯甲烷中对Zn(Ⅱ)离子进行检测,pH范围为6-14,且Na(I), Mg(Ⅱ), Ca(Ⅱ), Al(Ⅲ), Cu(Ⅱ), Co(Ⅱ), Ni(Ⅱ), Cd(Ⅱ), Mn(Ⅱ), Sn(Ⅱ), Pb(Ⅱ), Cr(Ⅲ), Fe(Ⅲ), La(Ⅲ), Yb(Ⅲ), Er(Ⅲ) and Pr(Ⅲ)等离子的存在对体系的荧光强度没有影响。以DMF为溶剂,在Zn (Ⅱ)离子浓度在1.0×10-7 mol·L-1 - 1.2×10-5 mol·L-1浓度范围内,Zn (Ⅱ)离子浓度与荧光强度呈很好的线性关系,I = 45.86c+18.12, R2=0.9991(I为荧光强度,c为Zn (Ⅱ)离子浓度)。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可被用作检测Zn(Ⅱ)的荧光探针。8.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EB-DNA猝灭实验和粘度法等方法对4种配体的Cu(Ⅱ)配合物与DNA作用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u2(C)11H13NO4S)2(CH3COO)2]、[Cu (C)11H12NO4S)2(CH3COO)]·H2O和[Cu2L2]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为插入作用,而[Cu(C10H11NO4S)2]与DNA的作用方式为静电结合。9.本文以蛋白酶体为靶点,对部分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MTT法对18种配合物进行了初步筛选,发现L-半胱氨酸缩邻香草醛Cu(Ⅱ)配合物、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Cu(Ⅱ)配合物和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Fe(Ⅱ)配合物可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3)的增长。通过对配合物与糜蛋白酶体(CT-like)和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作用的研究表明,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Fe(Ⅱ)配合物对糜蛋白酶体活性有抑制作用,并且对Caspase-3的增殖作用明显。说明该配合物可以通过抑制糜蛋白酶体活性和激活Caspase-3的方法,诱导PC-3细胞的凋亡。
马玉平[4](2011)在《Schiff base钒类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渡金属Schiff base配合物具有多样的配位几何构型,及金属离子配位数的多样性。在配位化学领域该类配合物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过渡金属Schiff base配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如:催化、磁性、医药、分析以及生物系统的模板领域。因此,合成新的Schiff base配体及配位聚合物,研究其性质及应用,对配位化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19个由单胺或二胺与水杨醛及其衍生物反应制得的Schiff base配体。通过配体与过渡金属钒盐进行组装,得到了19个水杨醛类的Schiff base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等测试手段对这些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探讨了配体的结构、温度、溶剂和金属离子种类等因素对此类配合物结构的影响。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Schiff base配合物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进展。对Schiff base金属配合物的分类、合成方法和性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第二章,第三章中共合成了19个Schiff base配合物,这些配体与过渡金属钒盐进行配位,所有配体和配合物都是在常温条件下反应获得,并对这些晶体的结构进行表征,以及对其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第四章对其中十个配合物的脲酶活性进行了测试。其中配合物9的抑制脲酶活性最好。
王刘杰[5](2009)在《芳酰腙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与DNA作用的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研究具有生活功能的单配或混配体配合物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本文合成并表征了芳酰腙类单配或混配体配合物,并对配合物与DNA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1.合成:在DMF-醇混合溶剂中,以对二甲胺基苯甲酰腙(C16H17N3O2,简写为H2L1)与过渡金属Ni、Zn、Cd、Cu、Co、Ag、Mn的盐反应,合成了7种新的配合物,并得到了Ni和Cu配合物的单晶;以N-(2-异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C10H10N2O4,简称为H3L2)为配体与稀土硝酸盐反应,合成了两种新稀土配合物,并培养出这两种配合物的单晶;以N-(2-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C9H8N2O4,简称H3L3)和2,6-二羧酸吡啶(C6H5NO2,H2PDA)为配体和稀土盐反应,合成出了10种新稀土混配体配合物。2.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TG-DTG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3.性质测试: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对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肖艳[6](2009)在《新型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铜(Ⅱ)、铂(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氨基酸是生物体内微量金属元素的重要配体,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在医学、催化、分析化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有关希夫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有一定的报道,但是关于氨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蛋白酶体活性及细胞凋亡诱导性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设计和合成不同的氨基酸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研究其结构、性质及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特别是氨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蛋白酶体的作用和作用机理,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顺铂是治疗癌症的常用药物,但是由于其毒副作用较大而限制了使用。研究铂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的蛋白酶体活性及细胞凋亡诱导性的作用,可以为铂配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理及其毒副作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文设计和合成新的氨基酸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对其进行表征,推断出其可能的结构,对部分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以蛋白酶体为作用靶点,深入研究了氨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及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以有机铜配合物NC-CuCl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其抗肿瘤作用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选用L-天冬酰胺和L-谷氨酰胺为母体,同含有亲水基的邻香草醛缩合,得到两种希夫碱配体,使其与过渡金属反应得到10种金属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率分析、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等分析手段对配体及金属配合物进行表征。L-天冬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HL1Li·2H2O,[Zn(LiL1)(CH3COO)(H2O)3], [CuL1(H2O)3], [Mn(LiL1) (CH3COO)(H2O)3],[Co(LiL1)(CH3COO)(H2O)3], [Ni(LiL1)(CH3COO)(H2O)]·2H2O。L-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及其五种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HL2Li·H2O, [Zn2(L2)2(CH3COOH)(H2O)2]·(H2O)(CH3OH), [Cu3(L2)2(CH3COO)2 (H2O)]·2H2O, [Mn3(L2)2(CH3COO)2(CH3COOH)2]·3H2O,[Co2(L2)2(CH3COOH) (H2O)2]·(H2O)(CH3OH), [Ni3(L2)2(CH3COO)2]·5H2O。对金属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研究其热分解过程和热分解机理,结果如下:L-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锰配合物第一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 1/3(1-α)[-ln(1-α)]-2,热分解速率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1/3 (1-α)[-ln(1-α)]-2。其它的L-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的第一步或第二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均为:f(α)=1/4(1-α)[-ln(1-α)]-3,热分解速率的动力学方程均为:dα/dt = A·e-E/RT·f(α) = A·e-E/RT·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处理同时也得到了配合物某步的热分解相应的动力学参数(E, A)及活化熵变△S≠和活化吉布斯自由能变△G≠。采用抑菌圈法对L-天冬酰胺和L-谷氨酰胺希夫碱配体及其部分金属配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研究表明所供测试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均与浓度正相关;配合物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相应的配体,其中天冬酰胺缩邻香草醛镍配合物(#2)和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铜配合物(#8)的抑菌效果较好,具有广谱抗菌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分别是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铜配合物(#8)、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钴配合物(#7)、天冬酰胺缩邻香草醛镍配合物(#2)和天冬酰胺缩邻香草醛镍配合物(#2)。配合物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相应的配体,说明配合物中的过渡金属离子对细菌的生长发挥了重要的抑制作用。用溴化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MTT)法对所合成的12种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希夫碱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筛选出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铜配合物(GVC)。对GVC的进一步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GVC对乳腺癌MDA-MB-231及血癌Jurkat T细胞内的蛋白酶体活性有抑制作用,能诱导该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且这种作用与GVC的使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正相关;更重要的发现是GVC能选择性的抑制肿瘤细胞,对恶性乳腺癌细胞MCF 10DCIS.com有较强细胞毒性,对正常乳腺细胞MCF 10A毒性较小。GVC对乳腺癌MDA-MB-231和血癌Jurkat T细胞内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诱导作用,说明GVC具有广谱抗肿瘤活性;对恶性乳腺癌细胞MCF 10DCIS.com和正常乳腺细胞MCF 10A的选择性凋亡诱导作用,说明了GVC具有很好的抗肿瘤选择性。以有机铜配合物NC-CuCl为模型化合物,用Image-iTTM活细胞ROS测试法研究了有机铜配合物的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有机铜配合物对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铜离子和蛋白酶体的键合作用,通过对细胞内蛋白酶体活性的抑制,进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ROS的产生参与了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但不是主要原因。研究了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它们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与其使用浓度正相关,其半数抑制率IC50值均小于6μM;用MTT法考察了这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这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比顺铂具有使用浓度更低、抑制活性更好的特性,其半数抑制率IC50值均小于10μM。对这四种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的深入研究发现:这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均有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内的蛋白酶体活性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的作用。此项研究为深入研究这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在体内的抗肿瘤活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合成了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并得到其单晶。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化学式为C30H28N6O2,M = 504.58。晶胞参数为:a = 6.0710(2)(?),b = 22.2948(7) (?),c = 9.8712(3) (?),α= 90o,β= 95.147(2)°,γ= 90°,Z = 2,V = 1330.70(7) (?)3,T = 293(2) K,Dc = 1.259mg/m3,R1 = 0.0494,wR2 = 0.1361 for I>2σ(I),F(000) = 532。分子晶体结构显示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的分子不是二维共平面的,而是向三维空间伸展。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使分子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运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程序包,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对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的晶体结构进行优化,在稳定几何构型的基础上计算得到前沿分子轨道能量、各分子片富含电子的氮氧原子对前沿轨道的贡献和NBO电荷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此化合物部分键长、键角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基本吻合。由计算可知该配体与金属或其他分子作用时,N(31)、N(64)、O(33)和O(66)这4个原子是化学活性部位,可以发生各种有机反应及与金属离子配位。对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配体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处理,结果如下:其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 3/2(1-α)4/3[1/(1-α)1/3-1]-1,热分解速率的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3/2(1-α)4/3[1/(1-α)1/3-1]-1,E = 1248 kJ/mol,lnA = 235.1,r = 0.9799,ΔS≠= 1888 J/mol·K,ΔG≠= 86.14 kJ/mol。
张霞[7](2009)在《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被证明具有抗癌、抑菌、与DNA相互作用等生物活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有关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有一定的报道,但是关于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理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泛素-蛋白酶体通路(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UPP)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是真核细胞蛋白质降解的重要途径。特异性阻断UPP通路,可以显着的影响许多负责细胞周期和肿瘤生长的蛋白,如细胞周期蛋白、P53、Bax、IκB等的降解,继而影响到多个细胞内过程,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因此,蛋白酶体抑制剂则是一类很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论文正是在蛋白酶体抑制剂研究的基础,合成了一系列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对其进行了表征,用MTT法及台盼兰(Trypan Blue)染色法筛选出几种抗肿瘤性能良好的铜、锌配合物,对这些高活性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确定了该类希夫碱配合物的生物靶标为蛋白酶体。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11种牛磺酸氨基酸希夫碱金属配合物,探讨其对26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铜配合物均可抑制26S蛋白酶体的活性,MTT法筛选出对肿瘤细胞增殖具有较好抑制能力的配合物-牛磺酸缩水杨醛铜邻菲咯啉的三元配合物(Y6),考察了Y6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其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方式,半抑制率IC50约为12μM;Y6作用于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实验表明,此配合物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内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Y6作用于白血病细胞Jurkat T,台盼兰染色法表明此配合物对白血病细胞的致死率呈浓度依赖方式,且以浓度及时间依赖方式抑制白血病细胞Jurkat T内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Y6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白血病细胞Jurkat T的蛋白酶体诱导能力及凋亡诱导方式相似,证明了其抗肿瘤广谱性。(2)合成了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体(KL)及其它的5种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率及热分析等手段,对合成的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各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uL (CH3COO)(CH3OH)]·2H2O、[ZnL (CH3COO)(CH3OH)]·H2O、[CdL (CH3COO) (CH3OH)]·H2O、[La LNO3] NO3·H2O、[SmLNO3] NO3·H2O。对部分配合物进行了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研究,得出了配合物某步热分解的反应机理、热分解动力学方程、相应的动力学参数及活化熵△S≠和活化吉布斯函数△G≠,结果如下:[CuL (CH3COO)(CH3OH)]·2H2O第3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3(1-α)[-ln(1-α)]-2,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3A·e-E/RT (1-α)[-ln(1-α)]-2,E = 327.03 kJ/mol,lnA =55.24,r = 0.9952,△S≠=-209.48J/mol·K,△G≠=112.58 kJ/mol。[ZnL (CH3COO)(CH3OH)]·H2O的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f(α)=1/3(1-α)[-ln(1-α)]-2 ,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3A·e-E/RT (1-α)[-ln(1-α)]-2,E = 471.70 kJ/mol,lnA =82.58,r = 0.968,△S≠=-436.19 J/mol·K,△G≠=-220.45 kJ/mol。[SmLNO3] NO3·H2O的第2步热分解动力学函数为: f (α)= 1/4(1?α)[?ln(1?α)]?3,热分解动力学方程为:dα/dt = A·e-E/RT·f(α) = 1/4(1-α)[-ln(1-α)]-3A·e-E/RT,E = 295.98 kJ/mol,lnA =88.68,r = 0.9899,△S≠=-486.68 J/mol·K,△G≠=-21.95 kJ/mol。对配体KL和部分配合物的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配体KL的激发和发射峰λex/λem为286nm/505 nm ,配合物[CuL (CH3COO)(CH3OH)]·2H2O、[ZnL(CH3COO)]·H2O、[LaLNO3] NO3·H2O的激发和发射峰λex/λem分别为373nm/444 nm、285nm/500 nm、375nm/478nm,与配体相比较,[CuL(CH3COO) (CH3 OH)]·2H2O配合物形成后,荧光强度、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位置均产生了变化,尤其是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ZnL(CH3COO)]·H2O、[La LNO3] NO3·H2O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位置均未产生大的变化,荧光性质与配体较相似。(3)利用合成的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体KL及其铜配合物[CuL (CH3COO)(CH3OH)]·2H2O(Z1)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其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内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结果表明,此铜配合物可以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凋亡机理与牛磺酸希夫碱铜配合物Y6相似。(4)合成了邻苯二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体B2及邻苯二胺缩水杨醛希夫碱配体B7,分别将B2、B7溶液与铜盐或锌盐溶液混合得到几种配合物混合溶液。分别用各混合物溶液处理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及白血病细胞Jurkat T,详细考察了其对两种肿瘤细胞的蛋白酶体抑制作用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表明:Cu(Ⅱ)、Zn(Ⅱ)混合液均能通过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Cu(Ⅱ)混合液的作用能力较Zn(Ⅱ)混合液稍强,但是二者对两种肿瘤细胞的凋亡诱导机理相似,都是钙蛋白酶参与的结果,这与Y6及Z1配合物诱导细胞凋亡机理不同。同时比较了不同结构的配体B2、B7形成的铜混合液对白血病细胞Jurkat T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能力及细胞凋亡的诱导能力,探讨了配体结构对配位能力的影响。(5)比较了Cu(I)和Cu(II)对纯化的20S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价态的铜均可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但Cu(I)较Cu(II)抑制作用稍强;纯化的20S蛋白酶体将Cu(II)还原为Cu(I);DMSO和乙醇等羟基自由基抑制剂部分的保护纯化的20S蛋白酶体活性被CuCl2抑制;NC-铜混合物处理MDA-MB-231细胞后,在细胞内有活性氧簇(ROS)产生,铜氧化还原产生ROS可能是铜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进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原因。(6)合成了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希夫碱配体,并得到了其单晶。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B3LYP方法,运用Gaussian03量子化学程序包,在B3LYP/6-31G+基组水平上对获得的单晶结构进行优化,计算了分子稳定构型的总能量、前沿分子轨道能量、原子自然电荷布居、自然键轨道(NBO)及稳定化能等。计算结果表明,实验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说明此模型是稳定的。并用此模型预测出该标题化合物的化学活性位点可能为N(28), O(29)和O(31)这3个原子,这些活性位点易于发生某些有机反应或与金属离子配位,量子化学计算为设计合成配合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张鹏辉[8](2009)在《稀土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二元和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基于稀土元素与含肽键芳酰腙及另一种配体甘氨酸所形成的混配配合物的生物学意义和应用前景,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本文用苯做溶剂合成了一种新的芳酰腙有机配体-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探讨了该配体合成的最佳条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质谱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用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与稀土硝酸盐反应,合成了13种稀土离子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形成的二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化学分析等手段确定了其组成为RE(C15H11N2O4)(C15H10N2O4)·nH2O (RE=La、Ce、Pr、Nd、Sm、Eu、Gd、Tb、Dy、Ho、Er、Yb、Y,n=23),用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质子核磁共振、X-射线粉末衍射对以上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该系列稀土配合物的组成,推测了其结构。设计合成了8种稀土离子(RE=La,Ce,Pr,Nd,Sm,Eu,Gd,Tb)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甘氨酸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对三元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DSC-TGA热分析系统测试了配体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和稀土硝酸盐二元配合物和配体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甘氨酸、稀土硝酸盐三元配合物在5K/min、10K/min和15K/min三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过程,利用Kissinger法计算了它们的热分解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二元配合物较配体和三元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热稳定性较好。本文选择了具代表性的镧,镱两种稀土硝酸盐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二元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最小抑菌浓度实验,结果表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及其二元配合物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同时进行了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及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硝酸镧二元配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实验,发现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二元配合物的抗菌活性要优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
刘峰[9](2008)在《芳酰腙类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金属元素与具有生物功能的含肽键芳酰腙类配体形成配合物的协同作用和应用前景,合成了24种未见文献报道的芳酰腙与过渡及稀土元素的配合物(含与另一配体的混配体配合物),培养出了五个配合物的单晶;研究了配体及其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和抑菌活性,并初探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机理,具体如下:1.合成:在水醇混合溶剂中,以N-(2-异丙酸).水杨酰腙(C10H10N2O4,H3L1)为配体与金属离子Cu2+、Ni2+、Zn2+、Cr2+、Mn2+、Ni2+、Cd2+和Sm3+的盐反应,合成了8种新颖的配合物,并且得到了其中3个配合物的单晶;以H3L、对羟基苯甲酸(phba)为配体与稀土盐反应,制得了4个新颖的稀土混配体配合物,培养出1个配合物的单晶;以N-(2-乙酸)水杨酰腙(H3L2)为配体和金属盐反应,合成出了11种金属配合物;以N-(2-乙酸)水杨酰腙(H3L2)、咪唑(C3H4N2,Jm)为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Cd2+反应,合成了1种新颖的混配体配合物Cd6(HE2)6(Im)12(H2O)10,并且得到了该配合物的单晶。2.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TG-DTG等手段对配合物的成键情况、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并测定了部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3.性质:在室温下研究了2种配体H3L1、H3L2及9种配合物Cd6(HL2)6(Im)12(H2O)10、Cd(H2L1)2·6H2O、Cd(H2L2)2·3H2O、Eu(H2L2)(HL2)·4H2O、[Sm2(H2L1)2(HL1)2(H2O)4]、[Pr2(H2L1)2(phba)4(H2O)2]·2H2O、[(Nd2(H2L1)2(phba)4(H2O)2]·2H2O、[(Sm2(H2L1)2(phba)4(H2O)2]·5H2O、[Eu2(H2L1)2(phba)·4(H2O)2]的固体荧光性质,结果显示所测试的所有Cd(Ⅱ)配合物均具有出优良的荧光性质,是潜在的荧光材料;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5种药剂H3L2、Y(H2L2)(HL2)·4H2O、Er(H2L2)(HL2)·4H2O、Y(NO3)3·4H2O和Er(NO3)3·5H2O对小麦条锈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配合物的抑菌活性明显优于配体和稀土硝酸盐;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药剂Y(H2L2)(HL2)·2H2O、H3L2、phba、[(Pr2(H2L1)2(phba)4(H2O)2]·2H2O、H3L1和Y(NO3)3·4H2O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真菌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体H3L1和phba对该病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配合物均不理想。4.配合物与CT-DNA作用的光谱研究: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猝灭光谱研究了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配合物Cd6(HL2)6(Im)12(H2O)10、Co(H2L1)2·3H2O和[Sm(H2L1)(HL1)(H2O4]是以插入方式与CT-DNA相互作用的,而配合物Cd(H2L1)2·6H2O与DNA的作用方式除部分插入式结合以外还存在静电式结合,配合物Zn(H2L1)2和[(Pr2(H2L1)2(phba)4(H2O)2]·2H2O是以表面沟槽方式结合的。
赵卫华[10](2008)在《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水杨酸为原料合成了3-醛基水杨酸,在无水乙醇中,3-醛基水杨酸和2,4-二硝基苯肼反应得到了配体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在甲醇溶液中,用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与稀土(RE=La,Ce,Pr,Nd,Sm,Eu,Gd,Tb,Dy,Ho,Er,Yb和Y)的硝酸盐反应,合成了13种未见文献报道的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稀土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碳和氢核磁共振、紫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表征方法分析确定了配体与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C14H10N4O7和RE(C14H9N4O7)3·nH2O(n=2,3)。研究发现,配体和配合物属于L*-L跃迁的发光型化合物,均具有很强的荧光特性,并且在配合物的结构中,有三个配体参与配位,且均以负一价形式配位,其C=N基团中的N,羧基COOH中的O与稀土(Ⅲ)形成配位键,组成一个较稳定的八元环。通过DSC-TGA热分析系统测试了配体C14H10N4O7和配合物RE(C14H9N4O7)3·nH2O在5K/min、10K/min和15K/min等3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分解过程,利用Kissinger法和Ozawa法计算了3-醛基水杨酸和配体热分解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和动力学参数,利用Kissinger法计算了各配合物热分解阶段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配体的活化能(E)、线性相关系数(r)均较接近,配体的热分解温度较高,热稳定性优于3-醛基水杨酸;配合物较配体具有较高的热分解温度,热稳定性较好。选取配体和3个具有代表性的稀土配合物(La(C14H9N4O7)3·2H2O ,Gd(C14H9N4O7)3·3H2O,Yb(C14H9N4O7)3·3H2O),采用抑菌圈法对黄萎轮枝孢霉和苹果白僵霉,最小抑菌浓度法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分别进行了生物活性实验。结果表明,60小时时,配体与配合物对黄萎轮枝孢霉和苹果白僵霉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的抑菌活性不明显。
二、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and Non-Isothermal Kinetics of Salicylaldehyde Salicylhydrazone and Its Complex of Erbium(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and Non-Isothermal Kinetics of Salicylaldehyde Salicylhydrazone and Its Complex of Erbium(Ⅲ)(论文提纲范文)
(1)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配位化学概述 |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
1.2.1 希夫碱缩合反应机理 |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分类 |
1.2.3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2,4-二羟基苯甲醛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1.3 实验细胞 |
2.1.4 配合物的合成 |
2.1.5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元素分析 |
2.2.2 红外光谱 |
2.2.3 紫外可见光谱 |
2.2.4 摩尔电导率 |
2.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2.2.6 配合物的结构 |
2.2.7 荧光光谱 |
2.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
2.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2.3.2 荧光光谱研究 |
2.3.3 粘度测定 |
2.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2.4.1 配合物 2f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2.4.2 配合物 2f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2.5 结语 |
第三章 2,4-二羟基苯乙酮缩L-天冬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配合物的合成 |
3.1.4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元素分析 |
3.2.2 红外光谱 |
3.2.3 紫外可见光谱 |
3.2.4 摩尔电导率 |
3.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3.2.6 配合物的结构 |
3.2.7 荧光光谱 |
3.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
3.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3.3.2 荧光光谱研究 |
3.3.3 粘度测定 |
3.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3.4.1 配合物 3f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3.4.2 配合物 3f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3.5 结语 |
第四章 2,4-二羟基苯甲醛缩L-缬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1.3 配合物的合成 |
4.1.4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元素分析 |
4.2.2 红外光谱 |
4.2.3 紫外可见光谱 |
4.2.4 摩尔电导率 |
4.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2.6 配合物的结构 |
4.2.7 荧光光谱 |
4.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
4.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4.3.2 荧光光谱研究 |
4.3.3 粘度测定 |
4.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4.4.1 配合物 4f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4.4.2 配合物 4f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4.5 结语 |
第五章 2,4-二羟基苯乙酮缩L-缬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
引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 |
5.1.2 仪器 |
5.1.3 配合物的合成 |
5.1.4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元素分析 |
5.2.2 红外光谱 |
5.2.3 紫外可见光谱 |
5.2.4 摩尔电导率 |
5.2.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5.2.6 配合物的结构 |
5.2.7 荧光光谱 |
5.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
5.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5.3.2 荧光光谱研究 |
5.3.3 粘度测定 |
5.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5.4.1 配合物 5f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5.4.2 配合物 5f对前列腺癌细胞PC-3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5.5 结语 |
第六章 邻香草醛、2-羟基-1-萘甲醛类氨基酸希夫碱铜三元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生物活性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引言 |
6.1 实验部分 |
6.1.1 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1.3 配合物的合成 |
6.1.4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元素分析 |
6.2.2 红外光谱 |
6.2.3 紫外可见光谱 |
6.2.4 摩尔电导率 |
6.2.5 晶体结构 |
6.3 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
6.3.1 紫外可见光谱研究 |
6.3.2 荧光光谱研究 |
6.3.3 粘度测定 |
6.4 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6.4.1 配合物 6a、6b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6.4.2 配合物 6c、6d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6.4.3 配合物抗肿瘤活性的具体机理研究 |
6.5 结语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2)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Schiff 碱缩合反应机理及常见合成方法介绍 |
1.1.1 Schiff 碱缩合反应机理 |
1.1.2 常用的 Schiff 碱类配合物合成方法介绍 |
1.2 本文中出现的 Schiff 碱配合物的类型介绍 |
1.2.1 单 Schiff 碱配合物 |
1.2.2 双 Schiff 碱配合物 |
1.3 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 Schiff 碱配合物的应用 |
1.3.1 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 Schiff 碱配合物在抗菌、抗癌方面的应用 |
1.3.2 在载氧活性方面的应用 |
1.3.3 在光致变色以及荧光领域的应用 |
1.3.4 在现场配位标记放射性金属核素方面 |
1.3.5 在聚合物改性方面的应用 |
1.3.6 在电化学以及磁性方面的应用 |
1.4 脲酶抑制剂总述 |
1.4.1 脲酶的性质、结构以及催化机理的介绍 |
1.4.2 脲酶抑制剂的种类 |
1.4.3 脲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1.4.4 注意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1.5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6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 |
2 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 Schiff 碱双核、多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配体的合成 |
2.1.3 双核 Cu 配合物的合成 |
2.1.4 四核 Zn 配合物的合成 |
2.1.5 Cu 配合物的合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测定所得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2.2.2 配合物 1、2、3、4、5、7 晶体描述 |
2.2.3 红外光谱 |
2.3 本章小结 |
3.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 Schiff 碱单核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配体的合成 |
3.1.3 配合物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测定所得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3.2.2 配合物 7、8、9、10、11、12、13 晶体描述 |
3.2.3 红外光谱 |
3.3 本章小结 |
4 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 Schiff 碱钼的配合物合成与表征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配体的合成 |
4.1.3 配合物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测定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4.2.2 配合物 14、15、16、17、18 晶体描述 |
4.3 本章小结 |
5 部分 Schiff 碱配合物抑制脲酶活性的研究 |
5.1 抑制脲酶活性的测试 |
5.1.1 实验方法 |
5.1.2 实验室已合成的 Schiff 碱过渡金属配合物 |
5.1.3 新配合物 26 的合成方法与晶体描述 |
5.1.4 配合物抑制脲酶活性测试 |
5.2 分子对接研究 |
5.2.1 试验方法 |
5.2.2 抑制剂与脲酶结合模型的研究 |
5.3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红外光谱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配位化学概述 |
1.2 希夫碱配合物概述 |
1.2.1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催化活性研究 |
1.2.3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应用在分析化学中 |
1.2.4 希夫碱及其类配合物在材料领域的应用 |
1.3 氨基酸类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1.3.1 氨基酸配合物具有抗癌和抑菌活性 |
1.3.2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抑制作用 |
1.4 L-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的应用研究 |
1.5 金属配合物与DNA 的作用模式 |
1.5.1 非共价结合 |
1.5.2 共价结合和剪切作用 |
1.6 配合物与DNA 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 |
1.6.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研究 |
1.6.2 荧光光谱分析研究 |
1.6.3 粘度分析法 |
1.6.4 电化学分析方法 |
1.6.5 其它方法 |
1.7 荧光探针概述 |
1.8 泛素-蛋白酶体概述 |
1.9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目的 |
1.10.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0.1 配体的合成 |
1.10.2 配合物的合成 |
1.10.3 配体和配合物单晶的培养 |
1.10.4 配合物与DNA 作用的研究方法 |
1.10.5 抗癌活性的初步研究方法 |
1.10.6 荧光探针的研究方法 |
1.1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半胱氨酸缩邻香草醛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 DNA 作用研究 |
引言 |
2.1 实验部分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1.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2.2 Cu(II)配合物与 DNA 作用机理研究 |
2.2.1 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
2.2.2 紫外光谱 |
2.2.3 荧光光谱 |
2.2.4 离子强度的影响 |
2.2.5 荧光猝灭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元素分析 |
2.3.2 1~H NMR 谱分析 |
2.3.3 红外光谱 |
2.3.4 紫外可见光谱 |
2.3.5 配合物的电导率及摩尔电导率 |
2.3.6 Cu(Ⅱ)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2.3.7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2.3.8.2 Cu(II)与 DNA 作用荧光光谱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半胱氨酸缩香草醛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 DNA 作用研究 |
引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3.1.4 Cu(Ⅱ)配合物与DNA 作用机理研究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元素分析 |
3.2.2 1~H NMR 谱分析 |
3.2.3 红外光谱 |
3.2.4 紫外可见光谱 |
3.2.5 配合物的电导率及摩尔电导率 |
3.2.6 Cu(Ⅱ)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3.2.7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3.2.8 Cu(Ⅱ)配合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半胱氨酸缩3,4-二羟基苯甲醛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研究 |
引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1.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4.1.4 Cu(Ⅱ)配合物与DNA 作用机理研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元素分析 |
4.2.2 1~H NMR 谱分析 |
4.2.3 红外光谱 |
4.2.4 紫外可见光谱 |
4.2.5 配合物的电导率及摩尔电导率 |
4.2.6 Cu(Ⅱ)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2.7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4.2.8 Cu(Ⅱ)配合物与DNA 的相互作用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 DNA 作用研究 |
引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 |
5.1.2 仪器 |
5.1.3 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5.1.4 配体及其Cu (Ⅱ) 配合物的X 射线单晶衍射单晶结构描述 |
5.1.5 Cu(Ⅱ)配合物与DNA 结合方式研究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晶体结构解析 |
5.2.2 元素分析 |
5.2.3 红外光谱分析 |
5.2.4 紫外可见光谱 |
5.2.5 配体及配合物的一般性质及电导率 |
5.2.6 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5.2.7 配体(H_2L)的量子化学研究 |
5.2.8 配合物的结构 |
5.2.9 Cu(Ⅱ)配合物与CT-DNA 结合方式的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缩邻甲氧基苯胺希夫碱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研究 |
引言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 |
6.1.2 仪器 |
6.1.3 4-[(E)-(2-甲氧基)亚甲氨基]-N,N-二甲基苯胺单晶的制备 |
6.1.4 4-[(E)-(2-甲氧基)亚甲氨基]-N,N-二甲基苯胺的晶体描述 |
6.1.5 4-[(E)-(2-甲氧基)亚甲氨基]-N,N-二甲基苯胺的晶体结构解析 |
6.2 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
6.2.1 几何结构优化 |
6.2.2 自然电荷布局分析 |
6.2.3 自然键轨道分析 |
6.2.4 分子总能量及前沿轨道能量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4-氨基安替比邻缩3,4,5-三甲氧基苯甲醛希夫碱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研究 |
引言 |
7.1 实验部分 |
7.1.1 试剂 |
7.1.2 仪器 |
7.1.3 4-氨基安替比邻缩3,4,5-三甲氧基苯甲醛希夫碱的制备 |
7.1.4 4-氨基安替比邻缩3,4,5-三甲氧基苯甲醛的晶体描述 |
7.1.5 4-氨基安替比邻缩3,4,5-三甲氧基苯甲醛的单晶结构解析 |
7.2 计算结果与讨论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
7.2.1 几何结构优化 |
7.2.2 自然电荷布局分析 |
7.2.3 自然键轨道分析 |
7.2.4 分子总能量及前沿轨道能量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4,4’-二氨基二苯甲烷缩邻香草醛希夫碱作为 ZN荧光探针的应用研究 |
引言 |
8.1 实验部分 |
8.1.1 试剂 |
8.1.2 仪器 |
8.1.3 配体(H_2L)的选择性研究 |
8.1.4 金属离子竞争对Zn- H_2L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8.1.5 阴离子竞争对Zn- H_2L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8.1.6 Zn(Ⅱ)离子浓度的影响 |
8.1.7 pH 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8.1.8 溶剂的影响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希夫碱化合物与Zn(Ⅱ)离子的紫外光谱研究 |
8.2.2 配体H_2L 作为Zn 荧光探针的选择性研究 |
8.2.3 金属离子竞争对Zn-H_2L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8.2.4 阴离子竞争对Zn-H_2L 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8.2.5 Zn(Ⅱ)离子浓度的影响 |
8.2.6 pH 值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
8.2.7 溶剂的影响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抗癌活性研究 |
前言 |
9.1 实验部分 |
9.1.1 试剂 |
9.1.2 仪器 |
9.1.3 溶液的配制 |
9.1.4 实验方法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配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
9.2.2 6 号配合物对蛋白酶体的抑制及诱导前列腺癌细胞PC-3 凋亡作用 |
9.2.3 14 号配合物对蛋白酶体的抑制及诱导前列腺癌细胞PC-3 凋亡作用 |
9.2.4 18 号配合物对蛋白酶体的抑制及诱导前列腺癌细胞PC-3 凋亡作用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Schiff base钒类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Schiff base 配合物的合成及研究方法 |
1.1.1 Schiff base 的合成通式如下 |
1.1.2 Schiff base 类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1.1.3 配合物单晶的培养方法 |
1.2 Schiff base 配合物的分类 |
1.2.1 单核 Schiff base 及其配合物 |
1.2.2 双核 Schiff base 及其配合物 |
1.2.3 大环Schiff base 及其配合物 |
1.3 钒类配合物的应用 |
1.3.1 药物领域的应用 |
1.3.2 脲酶抑制方面的应用 |
1.4 论文选题和意义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 |
2 单核席夫碱钒的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所用试剂和仪器 |
2.1.2 本章中的配体 |
2.1.3 配体的合成 |
2.1.4 配合物的合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晶体结构测定 |
2.2.2 配合物的晶体晶体结构描述 |
2.2.3 红外光谱及电导率 |
2.2.4 合成与自组装规律讨论 |
2.3 小结 |
3 双核席夫碱钒的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本章中所涉及到的配体 |
3.1.2 配体的合成 |
3.1.3 配合物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晶体结构测定 |
3.2.2 配合物的晶体晶体结构描述 |
3.2.3 红外光谱及电导率 |
3.2.4 合成与自组装规律讨论 |
3.3 小结 |
4 水杨醛类Schiff 碱配合物的抑制脲酶活性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对幽门螺杆菌尿素酶的抑制活性的测定 |
4.1.2 IC_(50) 测定 |
4.1.3 配合物抑制脲酶的活性 |
4.2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配合物的红外谱图 |
附录B 分子对接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芳酰腙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与DNA作用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酰腙及其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
1.2 酰腙及其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
1.2.1 酰腙的生物活性 |
1.2.2 酰腙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
1.3 酰腙配合物的配位方式 |
1.3.1 酰腙基团的酮式配位 |
1.3.2 酰腙基团的烯醇式配位 |
1.3.3 酰腙基团的脱氢共轭式配位 |
1.4 羧酸类含肽键芳酰腙及其配合物的研究状况 |
1.4.1 配合物的结构 |
1.4.2 配合物的性质 |
1.5 2,6-吡啶二甲酸(H_2PDA)金属配合物研究状况 |
1.5.1 2,6-吡啶二甲酸及其配合物的生物意义 |
1.5.2 2,6-吡啶二甲酸二元配合物 |
1.5.3 2,6-吡啶二甲酸的混配体配合物 |
1.6 稀土元素的生物活性 |
1.7 配合物与DNA的作用 |
1.8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8.1 选题依据 |
1.8.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对二甲胺基苯甲酰腙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2 配体H_2L~1及配合物的合成 |
2.1.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配合物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
2.2.2 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3 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2.2.4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
2.2.5 配体及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 |
2.2.6 配体及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
2.2.7 配合物的热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N-(2-异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稀土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3.1.2 配体H_3L~2及配合物的合成 |
3.1.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3.2.2 配合物的紫外和荧光光谱 |
3.2.3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及讨论 |
3.2.4 配合物的热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N-(2-乙酸)-邻羟基苯甲酰腙、2,6-吡啶二甲酸与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1.2 配体H_3L~3及配合物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配合物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
4.2.2 配体及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4.2.3 配体及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4.2.4 配体及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
4.2.5 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 |
4.2.6 配合物的热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芳酰腙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机理初探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与仪器 |
5.1.2 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的测定 |
5.2 配合物与CT-DNA作用的光谱研究 |
5.2.1 紫外吸收光谱 |
5.2.2 荧光发射光谱 |
5.2.3 稳态荧光淬灭 |
5.2.4 配合物对DNA-EB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 |
5.3 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作用机理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新型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铜(Ⅱ)、铂(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21 世纪的配位化学 |
1.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概述 |
1.3 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意义和应用 |
1.4 蛋白酶体抑制剂概述 |
1.5 细胞凋亡概述 |
1.6 天冬酰胺和谷氨酰胺类氨基酸概述 |
1.7 铂类抗癌药物概述 |
1.8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目的 |
1.9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10 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L-天冬酰胺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前言 |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基本原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 |
2.2.2 仪器 |
2.2.3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
2.3.2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3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
2.3.4 配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2.3.5 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2.3.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2.4 结语 |
第三章 L-谷氨酰胺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前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
3.2.2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3 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分析 |
3.2.4 配合物的一般性质及摩尔电导率 |
3.2.5 配合物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3.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3.3 结语 |
第四章 L-天冬酰胺和 L-谷氨酰胺缩邻香草醛希夫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前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及实验细胞 |
4.1.2 仪器 |
4.1.3 生物活性测定实验方法及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抗菌实验结果 |
4.2.2 抗肿瘤实验结果 |
4.2.3 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结果 |
4.3 结语 |
第五章 苯基吡啶铂类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前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及实验细胞 |
5.1.2 实验仪器 |
5.1.3 抗肿瘤活性测定的实验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纯化的 20S 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
5.2.2 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5.2.3 四种苯基吡啶铂配合物对细胞MDA-MB-231 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
5.3 结语 |
第六章 4-氨基安替比林类双希夫碱的合成、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研究 |
前言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 |
6.1.2 仪器 |
6.1.3 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的合成 |
6.2 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晶体结构测试和分析 |
6.2.1 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的晶体结构解析 |
6.3 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 |
6.4 4-氨基安替比林缩对苯二甲醛双希夫碱计算结果与讨论 |
6.4.1 平衡几何结构 |
6.4.2 电子布居分析及前沿轨道能量 |
6.5 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6.6 结语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希夫碱(Schiff Base)配合物的由来及研究意义 |
1.2 希夫碱配合物常用合成方法 |
1.2.1 希夫碱的缩合合成反应机理 |
1.2.2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常用合成方法 |
1.3 希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1 生物活性研究 |
1.3.2 催化活性研究 |
1.3.3 载氧活性研究 |
1.3.4 功能材料特性研究 |
1.3.5 其它性能研究 |
1.4 希夫碱配合物应用的局限性 |
1.5 蛋白酶体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
1.5.1 泛素-蛋白酶体概述 |
1.5.2 蛋白酶体的结构 |
1.5.3 泛素-蛋白酶体作用机制 |
1.5.4 蛋白酶体抑制剂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8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及荧光发生的基本原理 |
2.1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2.1.1 微积分动力学函数推导 |
2.1.2 反应机理的推导 |
2.2 荧光发生的原理 |
2.2.1 分子的激发态 |
2.2.2 分子的去活化过程 |
2.2.3 荧光两个必要条件 |
2.2.4 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
2.2.5 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及其相互关系 |
第三章 牛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前言 |
3.1 实验部分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1.3 实验细胞 |
3.1.4 牛磺酸希夫碱配体及配合物的合成 |
3.1.5 主要溶液配制 |
3.1.6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希夫碱配合物对26S 蛋白酶体的抑制作用 |
3.2.2 希夫碱配合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的影响 |
3.2.3 Y6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内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
3.2.4 Y6 对白血病细胞Jurkat T 的蛋白酶体活性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 |
前言 |
4.1 实验部分 |
4.1.1 试剂 |
4.1.2 仪器和测试条件 |
4.1.3 配体(KL)的合成 |
4.1.4 配合物的合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元素分析 |
4.2.2 红外光谱分析 |
4.2.3 配合物的热分析 |
4.2.4 配合物的摩尔电导率及一般性质 |
4.2.5 紫外光谱分析 |
4.2.6 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
4.2.7 荧光光谱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5-二溴酪氨酸希夫碱铜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前言 |
5.1 实验部分 |
5.1.1 试剂 |
5.1.2 仪器 |
5.1.3 实验细胞 |
5.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不同浓度Z1、Z9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增殖抑制作用 |
5.2.2 不同浓度Z1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中类糜蛋白活性的抑制作用 |
5.2.3 不同浓度Z1 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 凋亡的诱导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邻苯二胺类双希夫碱铜、锌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研究 |
前言 |
6.1 实验部分 |
6.1.1 试剂 |
6.1.2 仪器 |
6.1.3 实验细胞 |
6.1.4 配体的合成 |
6.1.5 混合液的制备 |
6.1.6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邻香草醛缩邻苯二胺希夫碱(B2)Cu(Ⅱ)、Zn(Ⅱ)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 |
6.2.2 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希夫碱(B7)Cu(Ⅱ)、Zn(Ⅱ)混合液的抗肿瘤活性 |
6.2.3 构效关系初探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金属铜配合物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可能的机理探讨 |
前言 |
7.1 实验部分 |
7.1.1 试剂 |
7.1.2 仪器 |
7.1.3 实验方法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Cu(I) 和Cu(II) 对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的活性抑制作用 |
7.2.2 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对CuCl_2 的还原作用 |
7.2.3 羟基自由基抑制剂对CuCl_2 抑制纯化的20S 蛋白酶体活性的保护作用 |
7.2.4 铜配合物处理细胞后细胞内的活性氧(ROS)的检测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2-氨基苯并噻唑的晶体结构及量子化学计算 |
前言 |
8.1 实验部分 |
8.1.1 试剂 |
8.1.2 仪器 |
8.1.3 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的合成及其单晶的制备 |
8.1.4 2-(2-羟基3 甲氧基苯基)-氨基苯并噻唑的单晶结构描述 |
8.1.5 2-(2-羟基-3-甲氧基-苯基)醛缩-氨基苯并噻唑的单晶结构解析 |
8.2 理论计算模型和方法 |
8.3 计算结果与讨论 |
8.3.1 平衡几何结构 |
8.3.2 分子总能量及前沿轨道能量分析 |
8.3.3 电荷布居分析 |
8.3.4 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和建议 |
9.1 结论 |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致谢 |
(8)稀土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二元和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酰腙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1.1.1 腙的分类 |
1.1.2 酰腙的生物活性 |
1.1.3 腙的制备 |
1.2 酰腙类稀土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1.2.1 合成方法 |
1.2.2 配位方式 |
1.2.3 结构与性能表征 |
1.3 酰腙类稀土配合物的应用与前景 |
1.3.1 抗菌、抗癌活性 |
1.3.2 抗O·_2~-性能 |
1.3.3 可逆固O·_2~-性能 |
1.4 本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的选题意义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合成与表征 |
2.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
2.1.1 试剂 |
2.1.2 仪器 |
2.2 实验部分 |
2.2.1 水杨酰肼的合成 |
2.2.2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合成 |
2.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组成和物理性质 |
2.3.2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紫外光谱解析 |
2.3.3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红外光谱解析 |
2.3.4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核磁共振解析 |
2.3.5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晶体结构解析 |
2.3.6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的热性质分析 |
2.4 小结 |
3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稀土二元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3.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2 实验部分 |
3.2.1 稀土硝酸盐的制备 |
3.2.2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稀土二元配合物的合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元配合物的组成 |
3.3.2 紫外光谱解析 |
3.3.3 红外光谱解析 |
3.3.4 荧光光谱解析 |
3.3.5 X-粉末衍射解析 |
3.3.6 二元配合物的核磁解析 |
3.3.7 二元配合物的热性质分析 |
3.4 小结 |
4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研究 |
4.1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
4.1.1 试剂 |
4.1.2 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2.1 稀土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氨基酸三元配合物的合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配合物的组成 |
4.3.2 紫外光谱解析 |
4.3.3 红外光谱解析 |
4.3.4 X-粉末衍射解析 |
4.3.5 三元配合物的热性质分析 |
4.4 小结 |
5 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稀土二元配合物的生物活性初探 |
5.1 实验部分 |
5.1.1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实验 |
5.1.2 烧瓶振荡实验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最小抑菌浓度测定实验 |
5.2.2 烧瓶振荡实验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芳酰腙类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芳酰腙类配体的生物学意义及其配合物的研究状况 |
1.2.1 芳酰腙类配体的生物学意义 |
1.2.2 芳酰腙配合物的研究状况 |
1.2.3 酰腙类化合物的配位化学 |
1.2.3.1 酰腙基团的酮式、烯醇式和脱氢共轭式配位 |
1.2.3.2 酰腙基团的单齿和双齿配位 |
1.2.3.3 其它配位原子参与的配位形式及多变的价态 |
1.2.4 芳酰腙化合物的应用研究 |
1.2.4.1 芳酰腙化合物在医药学上的应用 |
1.2.4.2 芳酰腙化合物在新材料领域的应用 |
1.2.4.3 芳酰腙化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2.4.4 酰腙化合物在农药学中的应用 |
1.2.5 酰腙类配合物分子间的非共价作用力 |
1.3 咪唑的生物功能及其配合物的研究状况 |
1.3.1 咪唑的生物作用 |
1.3.2 咪唑与金属的配合物的研究状况 |
1.4 对羟基苯甲酸的生物功能及其配合物的研究状况 |
1.5 混配体配合物的生物学意义 |
1.6.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意义及作用方式 |
1.6.1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意义 |
1.6.2 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 |
1.6.2.1 非共价结合 |
1.6.2.2 共价结合 |
1.6.2.3 DNA断裂 |
1.7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7.1 选题依据 |
1.7.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N-(2-异丙酸)-水杨酰腙金属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2 配体的合成 |
2.2.2.1 水杨酰肼的合成 |
2.2.2.2 N-(2-异丙酸)-水杨酰腙的合成 |
2.2.3 配合物的合成 |
2.2.3.1 配合物M(H_2L~1)_2·nH_2O的合成 |
2.2.3.2 配合物[Sm(H_2L~1)(HL~1)(H_2O)_4]的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配合物的组成 |
2.3.1.1 容量分析 |
2.3.1.2 元素分析 |
2.3.2 配体和配合物的熔点及其溶解性 |
2.3.3 配合物的摩尔电导率 |
2.3.4 配合物红外光谱 |
2.3.5 配合物荧光光谱 |
2.3.6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2.3.7 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 |
2.3.8 配合物的热分析 |
2.3.9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
2.3.9.1 [M(H_2L~1)_2]·3H_2O(M=Co、Cu)的晶体结构 |
2.3.9.2 [Sm_2(H_2L~1)_2(HL~1)_2(H_2O)_4]的晶体结构 |
2.3.10 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章 N-(2-乙酸)水杨酰腙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
3.1 引言 |
3.2.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3 配体N-(2-乙酸)水杨酰腙(H_3L~2)的制备 |
3.4 N-(2-乙酸)水杨酰腙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3.4.1 N-(2-乙酸)水杨酰腙二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
3.4.2 混配体配合物Cd_6(HL~2)_6(Im)_(12)(H_2O)_(10)的合成 |
3.5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5.1 配体及配合物的组成 |
3.5.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3.5.3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 |
3.5.4 配合物的X-射线粉末衍射测试 |
3.5.5 配体H_3L~2和配合物Cd_6(HL~2)_6(Im)_(12)(H_2O)_(10)的晶体结构 |
3.5.5.1 配体和配合物晶体结构的测定 |
3.5.5.2 配体H_3L~2及配合物Cd_6(HL~2)_6(Im)_(12)(H_2O)_(10)晶体结构的描述 |
3.5.6 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
3.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章 N-(2-异丙酸)-水杨酰腙及对羟基苯甲酸与稀土的混配配合物的合成、表征、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2.2 配体H_3L~1及配合物的合成 |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3.1 配合物的组成 |
4.3.2 配合物的红外光谱 |
4.3.3 配合物的紫外光谱 |
4.3.4 晶体结构描述 |
4.3.5 配合物的固体荧光性质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芳酰腙类配合物的抑菌活性试验 |
5.1.引言 |
5.2 配合物的生物活性试验 |
5.2.1 试剂与仪器 |
5.2.2 配合物对小麦条锈夏孢子的抑菌活性试验 |
5.2.2.1 实验原理 |
5.2.2.2 实验方法 |
5.2.2.3 实验步骤 |
5.2.2.4 效果判断 |
5.2.3 配合物对苹果树腐烂病菌的抑菌试验 |
5.2.3.1 实验原理 |
5.2.3.2 实验方法 |
5.2.3.3 实验步骤 |
5.2.3.4 效果判断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配合物对小麦条锈夏孢子萌发的影响 |
5.3.2 配合物对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芳酰腙类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机理初探 |
6.1 引言 |
6.2.实验部分 |
6.2.1 试剂与仪器 |
6.2.2 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方式初探 |
6.2.2.1 实验条件 |
6.2.2.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配合物与CT-DNA的作用方式研究 |
6.3.1.1 电子吸收光谱研究 |
6.3.1.2 荧光光谱研究 |
6.3.1.3 荧光猝灭光谱研究 |
6.3.2 配合物与CT-DNA作用机理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总结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芳香腙及其配合物的研究现状 |
1.2 芳香腙配合物分类 |
1.2.1 醛类芳香腙配合物 |
1.2.2 酮类芳香腙配合物 |
1.2.3 大环类芳香腙配合物 |
1.3 芳香腙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1.3.1 直接合成法 |
1.3.2 分步合成法 |
1.3.3 模板合成法 |
1.3.4 逐滴合成法 |
1.4 芳香腙配合物的结构表征方法 |
1.5 芳香腙配合物的应用 |
1.5.1 在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 |
1.5.2 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1.5.3 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1.5.4 在光致变色领域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3 稀土硝酸盐的制备 |
2.4 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的制备 |
2.4.1 3-醛基水杨酸的制备 |
2.4.2 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的制备 |
2.5 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稀土配合物的制备 |
2.6 反应条件的确定 |
3 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的表征 |
3.1 物理性质 |
3.2 元素分析 |
3.3 红外分析 |
3.4 核磁共振分析 |
3.5 紫外和荧光光谱分析 |
4 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稀土配合物的表征 |
4.1 物理性质 |
4.2 元素分析 |
4.3 红外分析 |
4.4 紫外和荧光光谱分析 |
4.5 配合物X-射线衍射 |
4.6 附-各检测图谱 |
4.6.1 红外光谱图 |
4.6.2 紫外光谱图 |
4.6.3 X-射线衍射谱图 |
5 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
5.1 配体C_(14)H_(10)N_4O_7 的热分析 |
5.2 配合物RE(C_(14)H_9N_4O_7)_3·NH_2O 的热分析 |
5.3 配合物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6 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及其稀土配合物的抑菌活性实验 |
6.1 真核霉菌抑菌实验 |
6.1.1 试验原料 |
6.1.2 试验仪器 |
6.1.3 实验操作 |
6.1.4 实验结果 |
6.1.5 结果讨论 |
6.2 原核细菌抑菌实验 |
6.2.1 实验原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营养肉汤稀释法的基本原理 |
6.2.4 营养肉汤稀释法实验与结果 |
6.2.5 结果讨论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Thermal Decomposition Mechanism and Non-Isothermal Kinetics of Salicylaldehyde Salicylhydrazone and Its Complex of Erbium(Ⅲ)(论文参考文献)
- [1]氨基酸类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左健.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2]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类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 芦瑶. 辽宁师范大学, 2012(06)
- [3]新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 刘善斌.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2)
- [4]Schiff base钒类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D]. 马玉平.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 [5]芳酰腙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其与DNA作用的初探[D]. 王刘杰. 西北大学, 2009(08)
- [6]新型氨基酸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及铜(Ⅱ)、铂(Ⅱ)配合物的生物活性研究[D]. 肖艳.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7]希夫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霞.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8]稀土与邻羧基苯甲醛水杨酰腙二元和三元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 张鹏辉.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9]芳酰腙类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D]. 刘峰. 西北大学, 2008(09)
- [10]3-醛基水杨酸-2,4-二硝基苯腙及其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 赵卫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