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细胞学诊断

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细胞学诊断

一、细胞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云[1](2021)在《基于局部辨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式选择56例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以乳腺小叶内非干酪样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乳房炎症,常常发生于产后、非哺乳期的女性,随着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临床的医师的关注,以乳房肿块、脓肿和窦道形成为主要表现,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由于自身免疫异常引起,属于一种无菌性炎症反应。本病病因、病机不清,诊断缺乏统一的标准,临床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询问病史、医者的经验等做出排除性诊断,病理组织学是诊断的“金标准”。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未形成指南,西医保守治疗药物以类固醇激素、抗生素为主,还包括免疫抑制剂、抗结核治疗。抗生素能明显减轻局部红肿,激素能迅速缩小肿块,给患者造成一种“假象”,但是并不能彻底治愈,存在停药后容易反复的缺点,外科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肿块病灶切除、肿块扩大切除、乳房单纯切除术、乳房腺体瓣整形术等。肿块范围较小可行肿块切除或者扩大切除,临床中无明显争议,疗效较好,但是GLM的病灶并不会局限于一个象限,多为散发、多发,甚至遍布整个乳房,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容易残留病灶,若切除腺体量过多,缺损达到20%,乳房外形破坏严重。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乳房肿块较大,激素治疗不敏感,长期使用抗生素后形成的不红不肿、难溃难敛的僵块,病灶累及多个象限,大面积脓肿形成,脓肿溃后或者切开引流术后伤口经久不愈形成多条窦道的重型GLM患者,是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属于乳腺疾病中的疑难杂症,导师认为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最佳的方式,只有把疾病的根源—病灶彻底清除,才能大大降低复发率。治疗成功与否与术式和手术时机密切相关,并不是一概而论,采取“一刀切”“一锅端”。导师经过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治疗该病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模式,将中医外科创面处理技术如蚕食清创、刮匙搔刮、棉捻祛腐、箍围透药等中医特色疗法联合手术清创、乳房组织瓣整形,达到彻底清创,最大限度的保留腺体组织,根据疾病分期,结合中医外科局部辨证理论,从辨阴阳、辨脓肿、辨已溃未溃、辨疮形色泽、辨腐轻腐重等五个方面以及超声检查选择不同术式,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全程配合口服中药汤剂,在提高临床疗效、保持乳房外形、降低复发再发率等方面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研究目的:通过回顾研究经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以下简称“我科”)诊治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总结GLM的发病规律,探讨GLM病因病机,并通过分析基于不同术式治疗的GLM病人的临床效果,为本病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符合此次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根据疾病分期、局部辨证,分别予一次性清创术及分期手术两种术式。一次性清创术即彻底清除病灶及变性腺体组织,一期缝合伤口,分期手术即先行局部减张、搔爬、蚕食清创,充分探查隐匿病灶,保留可逆腺体组织,术后VSD持续负压冲洗引流,配合中药纱条填塞创腔加速化腐,待周围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肿硬消退,腐去新生之时时,择期行二期彻底清创、临近组织瓣整形修复。筛选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整理,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从治疗时间、复发率、乳房外形等三个方面进行临床效果评价。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GLM患者共56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在25~42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32.60±3.84岁,以30-40岁为高发年龄段(69.64%);47例月经规律(89.47%),9例(16.07%)月经延期或提前;94.64%患者有生育史,1例未婚未育,2例妊娠期发病,于产后1-3年发病率最高(41.07%);BMI正常的患者24例(42.86%),超重者16例(28.57%),肥胖者16例(28.57%);2例(3.57%)有乳房外伤史,仅1例(1.79%)有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史,伴有垂体瘤病史1例(1.79%),免疫系统疾病1例(1.79%);22例(39.29)有乳头凹陷史。2.此次研究中,入院前病程长短不一,集中在3个月左右,治疗主要以口服抗生素和中成药软坚散结为主;单侧乳房发病者54例(96.42%),就诊时均有肿块和疼痛,其中皮色红、皮温高者39例(51.76%),形成脓肿者36例(64.29%),脓肿破溃者或切开引流术后21例(27.37%),双下肢结节性红斑者1例(0.02%);肿块多发于乳房外周,以外上象限33例(58.93%)为主,累及乳头乳晕17例(30.36%);肿块多累及2个象限以上(82.1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24例(42.86%);泌乳素升高15例(26.79%),细菌培养阳性18例(32.14%),最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3.56例患者多数有院外就诊病史,根据就诊于我院时的临床表现及疾病分期不同,肿块期14例,脓肿期23例,溃后期19例。4.两组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指数、入院前病程、肿块大小、累及象限分布、临床表现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经两种不同的术式治疗后,经统计分析两组在治疗时间、复发率方面存在显着差异(P<0.05),一次性清创术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分期手术组,但是复发率较分期手术组高,乳房外形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一次性清创术较分期手术治疗时间短,但复发率高,两种术式均能较好的维持乳房外形,无明显差别。2.从辨阴阳、辨脓肿、辨已溃未溃、辨疮形色泽、辨腐轻腐重等五个方面辨证,根据中医局部、分期辨证,肿块期、脓肿期正虚毒盛证、溃后期阳虚毒恋证均可行一次性清创术,脓肿期热毒壅盛证和溃后期气血亏虚证行分期手术治疗。3.本研究的病人均属于重型GLM,总复发率17.86%,低于一般的文献报道。4.手术治疗应考虑彻底清创和防止腺体缺损太过两方面的因素,联合乳腺腺体瓣整形技术可以较好的维持乳房外观;GLM局部急性炎症得到控制是清创术的前提。5.本次研究中体重指数≥24占52.14%,提示GLM可能与肥胖有关。

彭佳佳[2](2021)在《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是一种常见于育龄期经产妇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乳房肿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理特征为肉芽肿形态。局限于乳腺小叶的非干酪样坏死。目前关于该病的文献报道日渐增多。但是现代医学对于该病的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确切定论。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也是各有不同。该病的治疗周期长,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中较难治疗的一种类型。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等病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在临床诊断上也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GLM的发病较为少见,近年来呈现发病率较前上升。故临床将该病误诊为乳腺癌的情况亦时有发生。临床以组织学诊断作为确诊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金标准”。临床中有关于本病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多以手术直接切除乳房病灶为主。偶尔兼并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大多医生认为手术治疗能达到临床有效治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采取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式。可将本病根据病程的进展分为肿块期、脓肿期和溃后期。若脓肿形成,则临床多采用切开引流术进行充分引流。其余较为常见的术式则有单纯病灶切除术和坏死病灶扩大切除术。若病变范围较为广泛及分散,则可能采取乳房全切术。为了术后美观效果可采取皮瓣转移或进行假体植入。乳腺手术多根据乳腺生理特点采取放射状切口,减少对乳管的损伤。若病灶在乳晕周围则选择乳晕旁弧形切口,若病灶在乳房下部则沿着乳房下皱襞行弧形切口。脓肿期是大多数患者初次就诊的时期。部分患者局部甚至可触及波动感,大多伴有疼痛。临床医者针对此期采取的治疗方式各不相同,都是为了达到尽可能地切除坏死病灶,减少术后复发的目的。同时为了避免对乳房外形造成较大破坏,术中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切除腺体组织。注意保留可逆腺体。西医对于部分患者使用激素寻求保守治疗,但是多篇文献报道激素会引起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的情况也不能忽视。早期对GLM患者行手术切除时,只切除乳腺病变部位的肿物及周围0.5cm正常组织。结果行这种术式的患者复发率较高,甚至高达50%。除此之外,多篇文献报道显示手术联合中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治疗本病能达到显着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的病灶情况及自身意愿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对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种手术方式联合中药口服及中药外治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脓肿期GLM患者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脓肿期GLM患者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乳腺肿瘤整复外科技术(OPS)治疗、脓肿切开引流置入封闭负压引流(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以上三种手术的患者的预后效果进行研究,探求一种能清除坏死病灶,同时对乳房外形损伤较小,复发率较低,切口愈合时间较短的治疗方法。为GLM脓肿期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时处于脓肿期且于门诊或住院行手术治疗,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非特异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定期随访的患者共计75例。根据患者采取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归入不同的治疗组:(1)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2)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3)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有患者除手术方式外均采用相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观察各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时间、复发情况及乳房外形情况,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及分类整理,运用SPSS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及比较三种不同手术方法联合中药治疗GLM脓肿期的效果。以下简称为(1)、(2)、(3)组。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收集脓肿期经病理证实为GLM患者共计75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布在26~41岁,中位年龄32岁。依据统计结果,年龄21~30岁者21例(28%),31~40岁者52例(69.3%),41~50岁者2例(2.7%)。75例患者中有4例未生产,其余均为经产妇。产后经历哺乳者60例(80.0%)。乳头内陷者14例(18.7%),双侧乳头内陷者3例(4.0%),无乳头内陷者61例(81.3%)。乳房外伤史6例(8%)。4例(5.3%)有近期流产史。入组患者中,职员发病率最高,共计41例(54.7%)。教师次之,共计10例(13.3%)。无业人员9例(12%),专业技术人员5例(6.7%),自由职业者4例(5.3%),个体经营者2例(2.7%),工人2例(2.7%),医生1例(1.3%),农民1例(1.3%)。。2.就诊时临床症状分析:本研究的GLM患者中,初期大多以发现乳房肿块就诊。临床可见部分患者诉近期工作压力大。部分发病之前或有被幼儿无意间撞击的病史。或无明显诱因发病。伴随乳头溢液者10例(13.3%),无乳头溢液者65例(86.7%)。肿块伴疼痛者65例(86.7%)。皮肤出现红肿者62例(82.7%)。皮肤温度偏高者51例(68%)。肿块可及明显波动感的有53例(70.7%)。发病后出现双下肢红斑者3例(4.0%)。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的45例(60.0%)。发病时间以末次产后2~5年内居多,为46例(61.3%),4例患者已婚未生育。本病双乳均可发病,其中病灶位于左乳者46例(61.3%),位于右乳者28例(37.3%),双乳均发病者1例(1.3%)。对患者初诊时肿块直径进行测量,测得本研究中肿块最长直径为15cm,最短直径5cm。中位数为8cm。其中肿块直径为5~10cm者64例(85.3%),11~15cm者11例(14.7%)。就诊时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最多见,共计45例(60.0%)。位于外下象限者32例(42.7%)。位于内上象限者24例(32.0%)。位于内下象限者12例(16.0%)。75例患者乳房肿块并非仅累及一个象限,可多个象限并存,或有乳头内陷者还可累及乳头乳晕区,本研究肿块位于乳头乳晕区7例(9.3%)。病灶范围累及1个象限者37例(49.3%),2个象限者31例(41.3%),3个象限者7例(9.3%)。3.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化验血常规、女性激素六项,统计白细胞总数、泌乳素值,75例患者术中均取病灶处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化验结果中,白细胞升高者38例,泌乳素升高者13例,菌培养阳性者21例。送检的分泌物中培养出的菌群最常见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还有表皮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纹带棒杆菌较为少见。4.疗效评价:(1)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88天,最短为15天,中位数为72天。(2)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5天,最短为40天,中位数为85天。(3)组的最长切口愈合时间为98天,最短为50天,中位数为85天。(1)组的切口愈合时间相较于(2)组、(3)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3)组中出现复发的患者分别为6,3,2例。出现新发的分别为2,2,3例。(1)、(2)、(3)组中乳房外形优秀者分别为12,17,16例。三组患者治疗后乳房外形评价达到良好或一般的分别为13,8,9例。三组的乳房外形评价对比,P>0.05。研究结论:1.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GLM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脓肿期行坏死病灶清创联合OPS治疗的切口愈合时间相对于脓肿切开引流置入VSD+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和多部位小切口引流+二期清创联合OPS治疗所需的切口愈合时间更短。3.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脓肿期GLM疗效确切。临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

杜佳睿[3](2021)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研究对比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浆细胞性乳腺炎(PCM)一般资料情况、临床情况及中医药手段治疗情况。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与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之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的异同,为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合理建议。研究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明确诊断为精神类疾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相关药物后停药,或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且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罹患乳腺炎性疾病,并于2013年至2020年10月在我科门诊或住院,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例。同时对比研究既往无精神类疾病病史,并于同一时段就诊与我科,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设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对照组,浆细胞性乳腺炎对照组。对比研究三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的异同。统计软件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病例组2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对照组(GLM对照组)2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对照组(PCM对照组)20例。1.一般情况:病例组20例患者口服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有14例(占70%),2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服用的患者为5例(占25%),3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服用的患者为1例(占5%)。口服药物以利培酮、氯氮平、舒必利等为主,发病年龄、发病季节、院外治疗、除精神类疾病外的既往病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表现:病例组患者乳房肿块数目0-3个不等,均为单侧患病。其中未见乳房肿块的病例为3例(占15%),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1例(占55%),同侧乳房内2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4例(占20%),同侧乳房内3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例(占5%);GLM对照组中,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9例(占95%),PLM对照组中,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9例(占95%),三组数据组间比较,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入院均有乳头畸形病例,且以乳头内陷及乳头分裂为主。病例组乳头畸形患者17例,24人次,乳头内陷(占54.17%),乳头分裂(占37.5%);GLM对照组乳头畸形患者16例,22人次,乳头内陷12人次(占54.55%),乳头分裂7人次(占31.82%);PCM对照组乳头畸形患者18例,26人次,其中乳头内陷12人次(占46.15%),乳头分裂11人次(占42.31%)。泌乳素水平方面:病例组11例患者入院时泌乳素异常升高,且异常泌乳素水平在652.6-2845μIU/ml之间,平均数为1060.96±622.89μIU/ml,另两组患者泌乳素均无异常。治疗疗程方面,病例组20例患者中最短疗程39天,最长疗程189天,平均数为88.7±32.61天;GLM对照组最短疗程10天,最长疗程273天,平均数为77.8±61.61天;PCM对照组最短疗程为13天,最长疗程为191天,平均数为77.75±60.78天。三组治疗疗程长短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等一般情况方面与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无特殊差别,但在临床表现方面,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较之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在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是否囊括乳头乳晕区、泌乳素水平及治疗疗程方面均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明确的差异。考虑是由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病因方面与两者有明显差异导致。在中药治疗方面,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中药治疗中除了辨证施治组方之外,运用焦山楂炒麦芽联合可有效降低泌乳素水平,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相关探讨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但因本研究中两对照组患者均处于正常泌乳素水平,病例组也仅有11例患者泌乳素水平较高,故该药物联合降低泌乳素水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则有待后续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

于远航[4](2020)在《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以下均简称为GM)是以在乳腺小叶为中心,周边可见多灶性微脓肿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又称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临床上除了病理为诊断的“金标准”外,无其他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为乳腺癌等疾病,从而导致失治误治,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目的:本文第一部分对于GM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诊断、鉴别诊断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尽可能的抓住GM的病因学和诊治的关键。同时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找到GM的临床研究下一步的方向。第二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已经治愈的GM患者,以及借鉴近十年对于主题是对GM诊治进行分析的1048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发病特点和原因、诊治特点及后期随访复发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认识,积累对该病的临床经验,对此后开展对该病的其他研究做一个基础,为今后开展该病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个参考。方法:第一部分于中英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和“granulomatous mastitis”为关键词,1988年-2019年2月的全面检索大量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进行综述。第二部分1.在中文数据库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为关键词搜索,用“分析”为在结果中二次搜索,根据纳排标准最终剩余20篇文献,提取其中共1048例患者的相关信息。2.收集从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乳腺外科门诊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共60例,通过查阅病历资料,门诊及线上进行随访的调查,了解其情况,与文献中的1048例,共1108例患对其部分一般情况和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检查及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第一部分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1.我院60例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范围25-44岁,其中25岁-35岁的患者居多,占总数的68.3%,其中BMI不在正常范围值的有文献中1048例患者最大65岁,最小16岁,主要集中在25-40岁。年龄段分布广,跨度大。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季节不限,本院研究中重要集中在夏季多发。文献研究中提到秋季多发。2.多数发生在断乳后2.5年内的初产妇和经产妇。研究中有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共有235例,占研究总数的23%。单侧乳房多发,双侧发病在研究中只有20例双乳发病,其余都是单侧乳房发病,且在本院60例研究中有左乳多于右乳,其中涉及单象限发病的有39例,主要集中在外上象限。两个象限以上发病的21例,其中有3例患者全乳房发病。病灶大小主要为5-10cm,有32例(53.3%)3.本研究中本院患者病程7d-14个月,平均3.03个月。本院将该病分肿块型,脓肿型,窦道型,混合型。60例患者中,于外院就诊治疗过的有53名患者,来我院时处于肿块型的有23例(38.3%),脓肿型的15例(25.0%),窦道型的13例(21.7%),混合型的9例(15.0%);4.本研究60例患者中先天乳头畸形有24例,患过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有19例,15例有患侧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或精神类药物的患者有8例等。文献回顾中,哺乳期乳腺炎史有239例,先天乳头畸形或凹陷有223例,患侧外伤史50例,流产史53例,药物史34例,泌乳素增高28例等。5.进行相关检查过程中,60例本院患者患侧乳房导管扩张48例(80%),液体流动(液性暗区)44例(73.3%),患侧淋巴结肿大22例(36.7%)。文献中报道了427超声结果,其中82例被误诊为乳腺癌,其余主要以不规则低回声结节或肿块为主,部分显示液性暗区,脓肿形成,考虑炎性包块等。性激素检查中,异常患者不正常项出现69次,其中32例(53.3%)泌乳素不在正常范围内。60例患者中,有43例做了细菌培养+药敏,42例无菌生长,1例分泌物为含有金色葡萄球菌。文献中也有也有129例出现炎细胞浸润,怀疑恶变26例,误诊率较高。7.文献中采用的治疗,有抗生素、中药、激素、引流、外敷、手术等,术式主要为手术区段切除、单纯肿物切除、皮下腺体切除、乳房重建术、乳房全切术等。本院治疗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中药+手术治疗,第二种是中药+引流+手术治疗。中药辨证论治,引流采取普通切开引流术伴搔扒换药,手术为清创缝合术。两种治疗年龄、病程、分型、象限分布、伴随症状中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相同,有比较意义。中药+手术组治愈9例,显效12例,中药+引流+手术治愈24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100%,两组在整体疗效(P=0.00<0.05),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两组有效果,且效果明显;在乳房外形上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病灶最长径比较,第一组和第二组组内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明显差异,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前的最长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一组和第二组治疗后最长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5),说明中药+引流+手术组在诊对术后病灶大小上优于中药+手术组。8.通过门诊、微信平均随访22.46±8.834月,中药+手术组原位置复发2例(3.3%),经过切开引流后再行清创缝合术后痊愈,随访未见复发;中药+引流+手术组随访期间未见原位置复发情况。结论:1.本病的近年来的发病趋势升高,且一般为女性,也有男性患者(但由于病人数量有限,本院未对男性病人进行统计)。2.该病好发于有过哺乳史,且于断乳后2-5年的20-40岁的初产妇或经产妇。3.四季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夏季多发。4.一般都是乳房外伤史、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外伤,泌乳素增高、促排卵、口服性激素类药物、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肥胖、吸烟等不良习惯等提示可能有GM的发病相关因素。5.双乳均可发病,单侧多发,本研究中左侧多发,四个象限均可发病,本研究中外上象限多发。6.发病时主要是以初期以乳房肿块伴疼痛,后期发展破溃流脓形成窦道或瘘管且经久不愈,且发展过程迅速。可能伴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咳嗽、关节肿痛、四肢红斑、乳头溢液等症状。7.该病可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的可行初步诊断,但病理检查时GM的诊断金标准。8.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是目前本作者认为最值得推广的办法之一,本研究中认为中药+引流+手术方案更优。9.本病极易复发,切除范围要斟酌而定,选择手术时机,保持乳房外形美观也是治疗考虑范畴的重要范畴之一。术后也要一定时间内的药物调理,防止复发。

张晶华[5](2020)在《曾一教授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曾一教授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根据曾一教授的诊疗理念和方法及治愈率为广大乳腺外科专业人士提供治疗GLM的诊疗思路,提高对DLM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收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曾一教授门诊已结束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患者信息,包括一般资料、临床治疗、预后恢复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纳入研究标准的111病例当中,均为女性,最大年龄44岁,最小年龄25岁,平均年龄36.5岁。本次统计,本病发病年龄位于31-40岁的患者居多,占总数的70.3%。年龄段分布广,跨度大。其中BMI不在正常范围值的人数占总数的64.9%。本病全年均可发病,季节不限,本研究中结果夏秋两季多发占比59.4%。多数发生在幼儿2-5岁的初产妇和经产妇。单侧乳房多发,双侧发病在111例中只有9例双乳发病,且左乳多于右乳,其中涉及单象限发病的有73例,主要集中在内上象限。涉及一个象限的患者73例(65.8%)两个象限及以上的患者有29例(26.1%),三个象限的患者4例(3.6%),乳房全象限(乳房)的有5例(4.5%)。2、该病分肿块型,脓肿型,窦道型,混合型。111例患者中,于外院就诊治疗过的有108名患者,不明诊断82例,占总数的73.9%。肿块型的有43例(38.7%),脓肿型的患者有25例(22.5%),窦道型(已经在外院切开脓肿或进行外科治疗的)患者有23例(20.7%),而具有三种类型中至少两种的混合型有20例(18.0%)。发病时出现乳房肿块的有103例(92.7%),乳房伴有疼痛的85例(76.5%),乳房皮肤红热有60例(54.0%),乳房皮肤溃破有32例(28.8%)。其中60例有并发症包括月经不调的患者有29例(26.1%),伴有发热的患者有30例(27.0%),乏力的患者有22例占19.8%,乳头溢液的有20例(18.0%),四肢关节疼痛且伴有红斑的患者有12例(10.8%),其中无红斑仅疼痛的患者13例(11.7%),发病后咳嗽有9例(8.1%)3、111例患者中先天乳头畸形36例,患过哺乳期乳腺炎或乳汁淤积的50例,患侧乳房外伤史(包括乳房按摩、拔罐、针灸等)43例,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或者性激素类药物的患者12例,体重短期增重超5kg的10例,过度劳累28例,精神情绪波动较大36例等。4、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中,111例导管扩张的有85例,占总数的76.6%;患侧淋巴结增大的有67例,占总数的60.4%;低回声区有液体流动患者78例,占总数的70.3%。病灶大小多为1-5cm的有40例(36.0%)和5-10cm的有58例(52.3%)。性激素检查中异常的87例(78.4%),泌乳素异常有52例(46.8%)。有43例做了细菌培养+药敏,42例无菌生长,1例分泌物为含有金色葡萄球菌。5、111例患者根据具体特征共用四种治疗方案。第一种是中药辨证论治保守治疗1例;第二种是中药+手术治疗11例;第三种中药+切开引流+手术治疗93例,第四种是中药+引流6例。其中采用第一、四种7例患者病情轻均在6个月内治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和其他异常。中药辨证论治,引流采取普通切开引流术伴搔扒换药,手术为蚕食清创缝合术。第二、三种治疗方案年龄、病程、分型、象限分布、伴随症状中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基线相同,有比较意义。中药+手术组治愈4例,显效5例,有效2例中药+引流+手术治愈14例,显效5例,有效36例,总有效率100%,两组有效率均为百分之百且两组进行比较P>0.05,证明两组都是有效果的;在乳房外形上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经过手术治疗104例患者,术后修复小于3个月的18例,需要3-6个月的48例,需要6-12个月38例。6、通过门诊、调查问卷随访22.46±8.834月,111例患者中同侧乳房原位复发的无,同侧乳房不同象限发病的有8例(7.2%),对侧乳房发病的有9例(8.1%),其他患者随访一年余未见复发;结论:1、根据111例患者资料分析,GLM好发于育龄期断乳后25-45的女性,男性发病率极低,未收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2、全年均可患病夏秋两季多发;全象限均可发病,内、外上象限多发。双乳均可发病,单侧多发,左乳多于右乳。3、GLM发病迅猛,严重者可伴有发热、结节性红斑、咳嗽等全身症状。GLM发病多与乳头畸形、局部外伤史、口服精神类药物、过度肥胖、精神情绪、月经不调性激素紊乱等因素密切相关。4、GLM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亦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等初步诊断。5、中医结合手术治疗方案最佳,治愈率高。术后应继续中医辩证口服中药巩固治疗,术后修复时间在3-12个月之间,大多3-6个月即可痊愈,且复发率低。

杨宁[6](2020)在《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综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溃后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肉芽肿性乳腺炎又称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坏死性肉芽肿为病理特征,伴微脓肿形成和非干酪样坏死的乳房慢性疾病。本病多发于非哺乳期中青年妇女,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现代医学在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疗等方面,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标准,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也是百家争鸣。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上与浆细胞性乳腺炎同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范畴,二者临床表现相似,极易混淆,而重症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上误诊为乳腺癌也不少见,导致误治失治。本病治疗周期长,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者身心带来巨大痛苦,最终选择乳房切除,所以又被称作“不死的乳癌”。组织学诊断是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依据病程进展,可分为肿块期、脓肿期、溃后期三期。治疗方法包括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中医中药及外科手术治疗,手术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依据病灶部位、范围不同,选择不同手术切口:如放射状切口、乳晕周围弧形切口、乳房下皱襞弧形切口等,常见术式包括切开引流术、单纯病灶切除术、坏死病灶扩大切除术及乳房单纯切除术。而溃后期由于具有病灶范围大、多部位窦道形成、皮肤完整性差等特点,加之患者对乳房外形的期望,常规的切口、术式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彻底清除病灶、保留更多的可逆腺体、保证较好的乳房外形,是本病近远期疗效的关键,而切口的选择是手术治疗的保证。本研究依据本期病灶特点,选择涵盖所有病变区域的复合切口,如:放射状切口+乳晕周围弧形切口、放射状切口+乳头裂隙贯通切口、双放射状切口、“S”形切口等,利于探查所有病灶,尤其是微小病灶,选择蚕食清创、腺体瓣转移填充治疗,达到彻底清除病灶、保留较好乳房外形、减轻患者对开放创面换药的恐惧心理。同时配合中药内外治综合治疗,巩固疗效,进一步缩短临床治愈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和复发率,保证良好的乳房外形。研究目的:通过观察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行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及单一切口搔爬清创联合VSD术后,针对其预后效果行分析研究,旨在探求一种能缩短临床治愈时间,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彻底清除病灶、避免术后复发,且能保证女性乳房外形的治疗方案,为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临床诊治决策提供较为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2017-2019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时处于溃后期且于病房住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肉芽肿性乳腺炎,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计56例,依照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治疗组:术中使用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对照组:使用单一切口搔爬清创联合VSD。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运用SPSS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详细分析,通过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治愈时间、复发率、复发时间及乳房外形评价的差别,评价溃后期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使用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的临床治愈时间、复发率、复发时间及乳房外形情况。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收集溃后期经病理证实为GM患者共计56例,患者均为女性,其中最大年龄45岁,最小年龄25岁,中位年龄33.5岁,平均发病年龄(33.27±4.249)岁,依据统计结果,年龄<30岁者13例(23.2%),≥30-<40岁者40例(71.4%),≥40-<50岁者3例(5.4%),无年龄≥50岁者。56例患者中有3例未生产,其余均为经产妇,生育史53例(94.6%),产后经历哺乳者42例(75.0%),患侧乳头凹陷者22例(39.3%),双侧乳头凹陷者7例(12.5%),未出现乳头凹陷者27例(48.2%),乳房外伤史9例(16.1%),2例(3.6%)有长期口服抗精神病类药物史,均为抗抑郁药。入组患者中,职员发病率最高,共计23例(41.1%),教师次之,共计13例(23.2%),无业人员11例(19.6%),企业管理人员4例(7.1%),农民2例(3.6%),专业技术人员1例(1.8%),公务员1例(1.8%),工人1例(1.8%)。2.就诊时临床症状分析:本研究GM患者中,初发症状以无意中发现的肿块多见,患者自述发病之前或被孩子突然撞击,或有忧思恼怒史,或无明显诱因发病。初起发病时乳房局部表现为肿块者10例,肿块伴疼痛者44例,肿块伴疼痛且局部皮色变红者20例,发病后出现双下肢红斑者3例。发病时间以末次产后3年内、5年内居多,均为21例(39.6%),末次产后1年内、5年以上发病者均为5例(9.4%),有1例患者孕期发病,3例患者已婚未孕未育。本病双乳均可发病,其中病灶位于左乳者34例(60.7%),位于右乳者18例(32.1%),双乳均发病者4例(7.1%)。对患者入院时肿块直径进行测量,测得本研究中肿块最长直径为16cm,最短直径1cm。其中肿块直径≤5cm者27例,>5-≤10cm者23例,>10-≤15cm者5例,>15cm者1例。就诊时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最多见,共计25例(44.6%),位于外下象限者12例(21.4%),位于内上象限者21例(37.5%),位于内下象限者11例(19.6%),56例患者乳房肿块波及范围并非仅仅累及一个象限,可多个象限并存,伴有乳头内陷者还可累及乳头乳晕区,本研究肿块位于乳头乳晕区16例(28.6%)。病灶范围累及1个象限者32例(57.1%),2个象限者19例(34.0%),3个及以上象限者5例(8.9%)。3.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化验血常规、女性激素六项,统计白细胞总数、泌乳素值,56例患者术中均取病灶脓腔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化验结果中,白细胞升高者29例,泌乳素升高者14例,泌乳素最高值>200ng/m L,菌培养阳性者14例。乳腺分泌物中培养出的菌群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菌、纹带棒杆菌及产气肠杆菌。4.疗效评价:治疗组中术后采用一期缝合的方法,最长临床治愈时间为50天,最短为10天,平均临床治愈时间为22.14±11.78天,且28例患者中有15(53.6%)例术后达到一期愈合,减少了临床治愈时间;对照组术后需长期换药治疗直至伤口愈合,最长临床治愈时间为128天,最短为30天,平均临床治愈时间为72.82±31.26天,临床治愈时间较长。治疗组中术后复发2例,未出现复发26例;对照组术后复发10例,未出现复发18例。治疗组中术后复发最短时间为40天,最长时间为152天,平均复发时间为96.00±64.66天,对照组术后复发最短时间为33天,最长时间为100天,平均复发时间为51.80±18.84天。两组间复发时间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P=0.06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乳房外形优秀者19例,良好者7例,一般者2例;对照组乳房外形优秀者7例,良好者7例,一般者14例。两组间乳房外形评价对比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研究结论:1.溃后期行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治疗GM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2.溃后期行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相对于使用单一切口搔爬清创联合VSD者疗效相对更好。3.溃后期行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治疗GM患者可以缩短临床治愈时间,降低复发率,提高术后乳房外形评价。4.本研究中患病女性职业多为职员,提示职业可能与GM发病相关。

刘启梁,雷美[7](2019)在《31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武汉市肺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病理诊断为GLM的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临床、影像、实验室及病理特点。结果:31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8(中位31)岁,29例具有生育及哺乳史,发病部位为左侧乳腺15例,右侧16例。临床均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可伴压痛、皮肤红肿、破溃、腋窝淋巴结肿大及乳头凹陷等。30例细针穿刺细胞学提出"可疑乳腺结核"诊断。乳腺超声显示以乳腺低回声不均质团块为主,MRI平扫示多数肿块不规则,在T1WI呈高信号,在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31例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确诊,手术标本均未检测出结核分枝杆菌,仅1例检测出龟分枝杆菌龟亚种。大体上肿块无包膜,切面灰白灰黄、质韧,可见小脓腔及黄白色粟粒样病灶。镜下特点为多灶,以终末乳腺小叶导管为中心的化脓性肉芽肿,无干酪样坏死,其内可见脂质吸收空泡及微脓肿,小叶结构可破坏。结论:GLM是少见的乳腺慢性炎性疾病,有一定的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临床及病理医师应予以重视,减少误诊误治。

周小雪[8](2019)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中医辨证提供相对客观的理论参考依据。方法:选择于2016年11月-2019年01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治疗的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患者共13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信息、临床症状体征、相关病史、实验室辅助检查及超声检查等信息,由2名主治及以上医师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由乳腺超声医师进行超声双盲检查,调查人员记录超声声像图各元素的具体表现,并根据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超声分型,使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超声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超声声像图的共同点是病灶形态大多不规则,占比为68.3%;回声不均匀,占比约94.7%;部分肿块内部可见无回声晕。病变区血流多为中等量。肝郁痰凝证多表现为等回声结节型,占比为72.2%;肝胃郁热证主要表现为混合回声型占比为66.7%;痰瘀互阻证多表现为片状不均质低回声型,占比为80.0%。超声分型与中医各证型相比较,P=0.00<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由此可见超声技术能够辅助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中医辨证诊断,使临床医师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病变特点,为中医辨证提供相对较客观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诊疗和疾病的预后奠定重要的基础。

刘华平[9](2019)在《弹性成像联合多模式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比较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和多模式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优劣及诊断价值。2.评价多模式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弹性应变率比值、超声弹性评分联合多模式超声四种方法在肉芽肿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Mastitis,G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均接受超声弹性成像(Ultrasonic Elastograpy,UE)和多模式超声检查的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并且均经空心针穿刺活检或者手术被病理证实,共42例,均为生育期女性,年龄范围为2252岁,平均年龄30.7±2.89岁。收集所有病例的多模式超声和弹性成像图像。多模式超声图像及超声弹性成像评分联合多模式超声图像分别采用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对病灶性质进行评估。病灶评估分类为BI-RADS 2、BI-RADS 3、BI-RADS 4A,设与病理结果对照一致;对病灶评估分类为BI-RADS 4B、BI-RADS 4C、BI-RADS5,设为与病理结果对照不一致。对弹性成像图进行弹性成像评分和测量弹性应变率比值(strain ratios,SR),以评分13分、应变率比值<3.08为良性病灶,设与病理结果对照一致;以评分45分、应变率比值≥3.08为恶性病灶,设为与病理结果对照不一致。评估分类与病理结果对照符合率分四个组:多模式超声A组;弹性成像评分B组;弹性应变率比值C组;弹性成像评分联合多模式超声D组,比较诊断符合率在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多模式超声A组、弹性成像评分B组、弹性应变率比值C组、弹性成像评分联合多模式超声D组评估分类与病理结果对照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19%、83.33%、90.47%、97.61%;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发现:C组高于B组,B组、C组均高于A组,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A、B、C三组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分别和D组的相比较,A组与D组之间符合率存在显着差异,P<0.01;B组与D组之间符合率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C组与D组之间符合率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模式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弹性应变率比值、弹性成像评分联合多模式超声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灶均有一定价值。2.UE对GM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尤其是在早期GM小病灶与恶性小结节的鉴别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UE联合多模式超声对GM的诊断价值、评估分类与病理符合率均比单独方法检查高,联合四种检查方法能够提高对GM诊断符合率。

闫丽君[10](2018)在《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合并棒状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常规中医药治疗与加用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对伴有棒状杆菌感染的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性,探寻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对合并棒状杆菌感染的GL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及随访研究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调查我院2014年1月-2017年9月期间病理明确诊断为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且行细菌培养棒状杆菌阳性的患者,在常规中医药综合治疗基础上,根据是否加用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分为三联抗分枝杆菌治疗组与常规中医药治疗组;两组进行对比,分析临床疗效。将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建立数据库,运用x2检验、秩和检验,分析伴有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三联抗分枝杆菌治疗治疗组与常规中医药治疗组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84例,其中三联药物组26例,常规治疗组58例,平均年龄为31.54±5.00岁,随访时间7-40个月不等,平均随访时间21.02个月,使用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的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患者与常规治疗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生育哺乳史、既往史、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临床辨证分期分型等基线特征一致。两组患者在临床治愈情况、乳房外形、复发新发情况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三联抗分枝杆菌治疗组入院后治疗时间(5.69±1.78月)明显小于常规治疗组(7.07±2.68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中医药治疗对大部分对于伴有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门诊局部处理次数,三联药物组患者门诊局部处理次数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白细胞偏高的患者,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组患者的复发情况较常规治疗组患者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型为弥漫型的患者,三联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患者乳房外形恢复较好,门诊局部处理次数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往长程(>2个月)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三联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后治疗时间更短,复发新发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反应和不良事件,部分患者出现轻度消化道或头晕不适,在药物减量后,不适症状明显好转。结论:在临床中,常规中医药治疗对大部分对于伴有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于那些乳房局部病变范围弥漫,白细胞偏高,长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在常规中医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可缩短患者治疗时长,可达到保护乳房外形的效果。因此,对于伴棒状杆菌感染的患者常规中医药治疗是不错的选择,对于病变范围弥漫,白细胞较高,既往长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伴有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患者,临床医生可尝试使用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

二、细胞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细胞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局部辨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式选择56例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纳排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3 诊断标准及评价标准
        3.1 病理诊断标准
        3.2 临床分期及分型
        3.3 疗效评价标准
        3.4 乳房外形评价
    4 研究方案
        4.1 分组方案
        4.2 外用药
        4.3 手术方案
        4.4 实施方案
        4.5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分析处理
    6 研究结果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临床情况分析
        6.3 实验室检查
    7 治疗评价
        7.1 基线比较
        7.2 临床表现
        7.3 化验室检查
        7.4 术后激素治疗情况
        7.5 疗效评价
    8.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中西医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案
        3.2 治疗方案
    4 统计学分析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布
        5.2 临床症状及体征
        5.3 实验室检查异常分析
    6 治疗评价
        6.1 基线比较
        6.2 效果评价
讨论
    1 一般情况讨论
    2 临床症状及体征讨论
    3 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
    4 基线分析
    5 疗效评价
    6 治疗探讨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
        1. 现代医学病因探究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研究
        1. 古代文献病名研究
        2.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
        3. 治则治法
    参考文献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样本量计算
    1.5 病例分组
    1.6 临床分型
    1.7 观察指标
    1.8 治疗所需药物及治疗方法
    1.9 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结果
    2.1 入院资料
    2.2 基线比较
    2.3 临床情况
第三节 讨论
    3.1 一般情况讨论
    3.2 临床表现情况讨论
    3.3 中药治疗
    3.4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山楂、麦芽联合降低泌乳素的作用机制
    3.5 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病因及表现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GM的病因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文献整理
    1 引言
    2 流行病学
        2.1 国外流行病学
        2.2 国内流行病学
    3 病因及和增加发病几率的因素
        3.1 西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1.1 自身免疫
        3.1.2 炎性反应
        3.1.3 激素水平改变
        3.1.3 避孕药
        3.1.4 其他
        3.2 中医的病因病机
    4 临床表现
        4.1 发病部位和好发部位
        4.2 临床症状和体征
        4.2.1 主要临床表现
        4.2.2 伴随症状
    5 诊断
        5.1 符合临床表现
        5.2 辅助检查
        5.2.1 实验室检查
        5.2.2 影像学检查
        5.3 病理检查
    6 鉴别诊断
        6.1 乳腺癌
        6.2 炎性乳腺癌
        6.3 急性感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
        6.4 浆细胞性乳腺炎
        6.5 乳房结核
        6.6 结节病
    7 治疗
        7.1 手术治疗
        7.2 非手术治疗
        7.2.1 激素治疗
        7.2.2 中医治疗
        7.2.3 其他治疗
    8 随访与复发
第二部分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例临床回顾
    一 资料与方法
        1 文献病例资料来源
        1.1 检所关键词
        1.2 相关检索数据库
        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4 检索步骤
        2 临床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
        2.2 选择患者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外形评价标准
        2.6 观察指标
    二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分布
        1.2 患者BMI值
        1.3 发病季节
        1.4 婚育史、哺乳史
        1.5 既往史
        1.6 过敏史
        1.7 家族史
        2 临床症状与体征
        2.1 发病部位
        2.2 病程
        2.3 临床症状和体征
        2.4 外院治疗及诊断情况
        3 辅助检查
        3.1 实验室检查
        3.2 影像学检查(以基本的超声检查为主)
        3.3 病理学检查
        4 治疗
        4.1 中药运用
        4.2 根据一般资料就行基线分析:
        5 随访与复发
讨论
    1 一般资料讨论
    2 发病机制讨论
    3 临床症状讨论
    4 诊断讨论
    5 治疗讨论
    6 本研究中治疗方式的优势
结语
    1 结论
    2 存在问题及展望
        2.1 课题方面的不足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中引用病例的文献来源
附录二 收集病例调查问卷
综述 肉芽肿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曾一教授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及选择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2、治疗方法
        2.1 初期(肿块期)
        2.2 中期(脓肿期)
        2.3 后期(破溃窦道期)
    3.疗效评价
        3.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3.2 复发率
        3.3 乳房外形效果评价
        3.4 患者评价
    4.观察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1.1 分布年龄
        1.2 患者BMI值
        1.3 发病季节
        1.4 婚育史、哺乳史
        1.5 既往(患病相关诱因)
        1.6 过敏史、家族史
    2.临床症状与体征
        2.1 发病部位
        2.2 临床症状和体征
        2.3 病程
        2.4 外院诊断、治疗及效果
    3 辅助检查
        3.1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
        (2) 性激素六项
        (3)分泌物培养
        3.2 影像学检查(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为主)
        3.3 病理学检查
    4 治疗
        4.1 治疗方案
        4.2 用药统计
        4.3 疗效、外形评价
    5.复发情况
    6.术后修复时间
讨论
    一般资料讨论
    病因病机讨论
    临床症状讨论
    临床诊断讨论
    治疗讨论
    治疗方式的优势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您的“肉芽肿”的情
综述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1、病因
        1.1 中医病因病机
        1.2 西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及鉴别诊断
        3.1 病理诊断
        3.2 鉴别诊断
        3.3 影像学诊断
    4.临床治疗
        4.1 西医治疗手段
        4.2 中医治疗方案
    5、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综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溃后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诊断标准
        2.4 疗效评价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分组方案
        3.2 治疗方案
        3.3 手术方案
        3.4 实施方案
        3.5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分析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临床症状及体征
        5.3 实验室检查异常结果
    6 治疗评价
        6.1 基线比较
        6.2 效果评价
    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一般情况讨论
    2 临床症状及体征讨论
    3 实验室检查异常情况
    4 基线分析
    5 疗效评价
        5.1 临床治愈时间
        5.2 复发情况
        5.3 乳房外形评价
    6 GM西医、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探讨
        6.1 GM 西医病因
        6.2 中医病因病机
        6.3 西医治疗方法
        6.4 中医治疗方法
        6.5 乳腺肿瘤整复外科技术(OPS)应用探讨
        6.6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应用探讨
    7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7.1 存在问题
        7.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肉芽肿性乳腺炎中西医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31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影像学特征
        2.1.1 临床表现
        2.1.2 影像学及结核病原学检查
    2.2 病理特征
        2.2.1 大体观察
        2.2.2 镜下观察
3 讨论

(8)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0 临床资料来源与收集
    1 病例筛选标准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诊断标准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证型:肝郁痰凝证
        (2)证型:肝胃郁热证
        (3)证候:痰瘀互阻证
        (4)证候:阳虚痰凝证
    4 超声检查标准
        4.1 检查仪器及方法
        4.2 乳腺超声声像图评价标准
        4.3 乳腺超声声像图分型
    5 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年龄
        1.2 泌乳素水平
        1.3 中医证型的总体分布
        1.4 各中医证型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1.5 各中医证型与泌乳素水平的关系
    2 乳腺超声表现各元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2.1 病变回声模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2.2 病变形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2.3 病灶内钙化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2.4 病变区血流信号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2.5 导管扩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超声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3.1 乳腺超声分型的总体分布
        3.2 超声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讨论
    1 病因病机
        1.1 传统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3 现代医学的认识
    2 发病特点
    3 乳腺超声技术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4 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5 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的超声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中西医诊疗进展
    1.中医学认识
    2.现代医学对GM的认识
        2.1 免疫学说
        2.2 感染因素
        2.3 药物导致
        2.4 其他因素
    3.GM诊断及鉴别诊断
        3.1 临床表现
        3.2 影像学检查
        3.3 血液学检查
        3.4 病原学检测
        3.5 组织病理学检查
        3.6 鉴别诊断
    4.治疗
        4.1 现代医学疗法
        4.2 中医特色治疗
        4.3 祛除病因治疗
    5.小结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论文着作

(9)弹性成像联合多模式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方法
    2.3 病灶性质评估方法及分组
    2.4 病灶的评估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四组方法对病灶评估分类结果与病理对照的符合率
    3.3 四组两两进行(?)检验结果:
    3.4 肉芽肿性乳腺炎多模式超声检查声像图特征
第4章 讨论
    4.1 GM的病因与病理特征
    4.2 GM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情况
    4.3 多模式超声表现特征
    4.4 GM的超声弹性成像特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0)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合并棒状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概述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2.1 西医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1.2.2 中医对该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临床表现
    1.4 影像学检查
        1.4.1 乳腺彩超
        1.4.2 乳腺钼靶
        1.4.3 乳腺MRI
    1.5 病理诊断
    1.6 鉴别诊断
        1.6.1 炎性乳腺癌
        1.6.2 乳房结核
        1.6.3 浆细胞性乳腺炎
        1.6.4 乳晕下脓肿(即Zuska病)
    1.7 治疗方法
        1.7.1 手术治疗
        1.7.2 局部封闭治疗
        1.7.3 激素治疗
        1.7.4 抗生素治疗
        1.7.5 免疫抑制剂
        1.7.6 抗分枝杆菌治疗
        1.7.7 中医治疗
        1.7.8 中西医结合治疗
    1.8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病例研究
    2.1 研究方法及对象
        2.1.1 研究方法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诊断标准
        2.1.6 分组及治疗方法
        2.1.7 观察指标
        2.1.8 评价标准
        2.1.9 数据统计分析
        2.1.10 技术路线图
    2.2 临床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2.1 一般情况
        2.2.2 临床表现
        2.2.3 临床辨证分期分型
        2.2.4 实验室检查
        2.2.5 彩超情况
        2.2.6 外院治疗情况
        2.2.7 随访情况
        2.2.8 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组情况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伴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3.1.1 伴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流行病学特点
        3.1.2 伴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患者临床表现特征分析
        3.1.3 伴棒状杆菌感染的GLM患者临床分期分型辨证方面分析
    3.2 棒状杆菌与GLM的关系
    3.3 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对伴有棒状杆菌的GLM临床疗效分析
        3.3.1 治疗时间
        3.3.2 复发新发情况及门诊局部处理次数
        3.3.3 乳房外形
    3.4 治疗方法的选择
    3.5 安全性及依从性
    3.6 研究不足之处及展望
        3.6.1 不足之处
        3.6.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细胞学诊断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局部辨证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术式选择56例临床疗效分析[D]. 刘云.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不同手术方式联合中药治疗脓肿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彭佳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D]. 杜佳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肉牙肿性乳腺炎病因及临床诊治的研究进展[D]. 于远航.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曾一教授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临床回顾性研究[D]. 张晶华.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复合切口蚕食清创联合OPS综合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溃后期临床疗效观察[D]. 杨宁.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31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临床病理特征[J]. 刘启梁,雷美.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9(09)
  • [8]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期超声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 周小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弹性成像联合多模式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刘华平. 南昌大学, 2019(01)
  • [10]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合并棒状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D]. 闫丽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肉芽肿性乳腺炎1例细胞学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