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甲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羧甲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一、羧甲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程[1](2021)在《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文中指出壳聚糖是几丁质的N-脱乙酰化衍生物,壳聚糖除了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外,还可维持果蔬的采后品质,诱导采后抗病性。然而采前壳聚糖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用0.1%的壳聚糖浸泡“玛瑙”厚皮甜瓜种子,并在果实发育的幼果期、膨大前期、膨大后期和成熟期喷洒植株和果实,评价采前壳聚糖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并探讨部分机理。结果表明:1.壳聚糖浸种处理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加了苗粗、苗高和主根长。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显着提高了生长期间植株的茎粗,增加了采收时果实的单果重和果形指数。2.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降低了采后果实贮藏期间的自然发病率、腐烂指数以及损伤接种果实的病斑直径。贮藏第14d时,复合处理的自然发病率、腐烂指数和病斑直径分别比对照低40%、43.2%和25%。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降低了果实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和呼吸速率,延缓了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并提高了果实表面的亮度,延缓了表皮颜色的转变。3.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提高了愈伤期间果实伤口处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和肉桂醇脱氢酶的活性,显着提高了果实伤口处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愈伤第5d时,复合处理的PAL、C4H和4CL活性分别高出对照26.2%、33%和29.7%。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还促进了肉桂酸、咖啡酸、阿魏酸、p-香豆酸、松柏醇、芥子醇、和p-香豆醇的合成。4.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降低了愈伤期间果实伤口处的细胞膜透率和丙二醛含量,提高了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的含量,并提高了NADPH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活性。愈伤第7d时,复合处理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分别高出对照21.4%、39.3%和20.6%。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促进了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合成,抑制了脱氢抗坏血酸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产生。5.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有效促进了果实伤口处的聚酚软木脂、聚酯软木脂以及木质素的沉积,从而降低了损伤果实的失重率以及损伤接种Trichothecium roseum果实的病情指数。愈伤第5d时,复合处理的SPP、SPA和木质素细胞层厚度分别高出对照40.1%、37%和34.7%,失重率和病情指数比对照低31.8%和32.8%。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提高了愈伤组织的硬度、脆性、果肉硬度和紧实度。综上所述,壳聚糖采前处理促进了厚皮甜瓜种子萌发、幼苗和植株的生长,增加了果实的产量。壳聚糖采前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果实的发病率,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维持了果实的采后品质。此外,壳聚糖采前处理通过激活伤口处的苯丙烷代谢和活性氧代谢促进了厚皮甜瓜果实的采后愈伤。

刘照霞[2](2021)在《根区优化施肥对苹果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于2019年3月—2020年8月进行,运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于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平区域和不同营养空间优化施肥对‘烟富3’苹果/SH6/八棱海棠(‘Yanfu3’/SH6/Malus robusta)生长、15N吸收利用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于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根区施用黄腐酸和壳聚糖对M9T337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15N吸收利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水平施氮区域对苹果细根分布、氮素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各处理的苹果细根(d≤2 mm)根长密度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均呈递减规律,主要分布在距离树干水平方向0~100 cm、垂直方向0~40 cm土层范围;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氮增加了细根根长密度,且以施氮区内细根根长密度增加最为显着;从垂直方向0~20 cm土层施氮区细根根长密度增加量来看,内环施氮处理增幅最大,为对照的1.33~1.36倍,其次是中环施氮处理。各处理土壤15N含量峰值在水平方向均出现在施氮区域,在垂直方向均出现在0~20 cm土层。不同处理间树体细根根长密度与土壤15N分布空间吻合度(RLD-15N)差异显着,内环施氮处理显着高于中环和外环施氮处理。内环施氮显着提高了新梢旺长期树体新生器官氮素累积量,树体15N利用率表现为内环施氮>中环施氮>外环施氮;内环施氮和中环施氮土壤15N残留率无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外环施氮。与外环施氮处理相比,内环施氮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产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而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无显着差异。2.不同优化空间施肥(未优化对照(CK)、传统方式优化施肥(OF0)、一个(OF1)、两个(OF2)、三个(OF3)、四个(OF4)营养穴优化施肥)对苹果15N吸收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5个优化施肥处理相较于CK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光合速率以及树体细根(d≤2 mm)干重均显着提高,且以OF3处理最高。果实成熟期的树体总氮量以及各个器官的Ndff值均以OF3处理最高,OF4处理次之,CK处理最低。土壤15N残留率表现为OF1>OF2>OF3>OF4>OF0>CK,树体15N利用率则表现为OF3>OF4>OF2>OF1>OF0>CK,而15N损失率与15N利用率表现出相反趋势,OF3处理最低,分别比CK、OF0、OF1和OF2处理降低了15.90、9.21、5.27和3.05个百分点。与CK、OF0、OF1和OF2处理相比,OF3处理单果重、果实产量、糖酸比、硬度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指标均显着提高。3.不同壳聚糖用量对M9T337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壳聚糖添加量为150 mg·kg-1时植株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分和根系干重显着高于CK(未施壳聚糖处理),且分别是CK处理的1.18、1.15、1.51和1.74倍。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及根系活力随壳聚糖添加量的增多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以150 mg·kg-1处理最高。壳聚糖添加量为100~200 mg·kg-1时,植株根系和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未施壳聚糖对照处理,当壳聚糖用量达到300 mg·kg-1时植株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对照无显着差异。施用壳聚糖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提高,且以壳聚糖添加量为150 mg·kg-1时作用最显着。100~200 mg·kg-1壳聚糖处理显着提高了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同时也增强了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土壤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和土壤15N残留量整体上随壳聚糖用量的增多而增加。土壤15N利用率表现为150 mg·kg-1>100 mg·kg-1>200 mg·kg-1>50 mg·kg-1>300 mg·kg-1>0mg·kg-1;15N损失率则以200 mg·kg-1处理最低,其次是300 mg·kg-1处理。4.不同黄腐酸用量对M9T337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植株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分干重均以2.5 g·kg-1处理最高,其次是5.0 g·kg-1处理。植株根系形态指标和根系活力均以黄腐酸添加量为2.5 g·kg-1处理最高,显着高于未施用黄腐酸处理(FA0)。施用黄腐酸的处理植株叶片和根系的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以及谷氨酸合成酶活性,相较于未施肥对照以及未施用黄腐酸处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黄腐酸添加量为2.5 g·kg-1的处理促进作用最显着。植株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以2.5 g·kg-1黄腐酸处理最高,其次是5.0 g·kg-1黄腐酸处理。各增施黄腐酸的处理相较于未施用黄腐酸处理,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均显着提高。同时,随黄腐酸添加量的增多,土壤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升高的趋势。从15N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来看,随黄腐酸添加量的增多,土壤15N残留量增加,15N残留率也呈递增趋势;15N损失率与15N残留率表现出相反趋势,以未施黄腐酸处理最高,7.5 g·kg-1黄腐酸处理最低;15N利用率以2.5 g·kg-1黄腐酸处理最高,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

曹琪[3](2021)在《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苹果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苹果生产常见砧木平邑甜茶幼苗及红富士苹果幼树为试材,探讨了黄腐酸、水杨酸、壳聚糖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苹果侧根发生、根构型和养分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1、根施、喷施黄腐酸可明显增加平邑甜茶幼苗侧根数量,提高侧根原基密度,增大根系活力、根系鲜重,增强对介质中营养元素的吸收。根施黄腐酸时,100和200 mg/L处理对促进侧根发生和氮、磷、钾的吸收效果最好,400 mg/L处理对钙、镁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影响最大;喷施黄腐酸时,400 mg/L处理对侧根的发生和养分吸收的促进效果最明显。且根施黄腐酸的作用时间长于喷施作用效果。2、根施、喷施水杨酸能够促进侧根的发生,增强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50和75 mg/L分别是根施和喷施时促进平邑甜茶幼苗侧根的发生的最佳浓度,且喷施效果优于根施效果;幼苗根重在75 mg/L根施和100 mg/L喷施时增幅最大,根系活力在水杨酸根施和喷施时均以75 mg/L处理提高效果最好。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状况也受到水杨酸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吸收速率的提高和养分含量的增加;喷施时100 mg/L水杨酸对各养分吸收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根施时,50 mg/L水杨酸对氮、磷、钾吸收的促进效果最强,75 mg/L对钙、镁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影响最大,而高浓度处理对各养分的吸收具有一定抑制作用。3、根施200mg/L、400 mg/L的壳聚糖显着增加了平邑甜茶幼苗侧根数量、提高根系长度、侧根原基密度,增大根系活力、根系鲜重,增强对介质中磷、钾、钙、镁、铁、锌的吸收,且随着浓度的提高,壳聚糖的作用效果逐渐增大。4、对三种外源物质的作用效果进行对比发现,黄腐酸根施效果优于喷施,而水杨酸喷施作用更强;黄腐酸、水杨酸和壳聚糖根施效果对比发现,壳聚糖根施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且作用时间更长,效果更稳定。5、根施15mg/Kg、25 mg/Kg壳聚糖能明显促进红富士苹果根系生长,提高植株干重和根系活力,增加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分叉数等。还增强了苹果根系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酸性磷酸酶等多种养分吸收相关酶活性,促进了苹果根系对介质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了叶片中氮、磷、钾、钙、铁、镁、锌、铜等元素含量。此外,根施壳聚糖还增强了多种土壤养分转化酶的活性,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

牛云然[4](2020)在《外源物质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辣椒作为北方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经常遭受低温的伤害,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辣椒产量减少、品质降低,严重制约着设施辣椒的生产效益。因此,如何提高辣椒幼苗抗低温能力是设施栽培辣椒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以‘陇椒2号’和‘加州特大牛角王’辣椒为试材,使用光照培养箱模拟低温条件,用不同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进行叶面喷施,并测其各项生理、生长及形态等指标,比较研究它们对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为河北冬春低温季节辣椒育苗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低温胁迫下,随着时间的延长,辣椒幼苗的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对照相比,均明显高于对照,说明喷施适宜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能有效的提高辣椒对低温的抵抗力,减缓低温对辣椒的伤害。2、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辣椒幼苗的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和冷害指数均有所上升,与对照相比,仍低于对照,说明一定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可以降低两个品种的电解质渗透率、MDA含量和冷害指数,从而减轻低温对辣椒的伤害程度。3、低温胁迫后,辣椒幼苗的SOD、POD活性普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仍高于对照,说明一定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可以保护膜的稳定性,从而提高辣椒的抗冷性。4、经低温胁迫7天再恢复3天后,测得两个品种的辣椒幼苗的株高和茎明显高于对照,说明喷施适宜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能促进植物的生长。5、低温胁迫后,辣椒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说明适宜浓度的精胺、亚精胺、水杨酸和壳聚糖能缓解叶绿素的降解速度,促进根部的生长,保护低温对辣椒的伤害。6、通过抗冷隶属函数分析发现:提高辣椒幼苗抗冷效果的外源物质从大到小依次为:亚精胺、精胺、水杨酸、壳聚糖。最佳诱导浓度的分别是0.5mmol/L亚精胺、0.1mmol/L精胺、2mmol/L水杨酸、50mg/L壳聚糖。

孟显丽,高佃华[5](2019)在《壳低聚壳聚糖对农作物种子的生理指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壳低聚糖是小分子量的壳聚糖降解产物,目前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了用亚硝酸降解法制备的壳低聚糖对普通农作物种子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壳低聚糖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绿豆的生理生化指标,其中,以1.0%浓度的壳低聚糖溶液效果最好。1.0%的壳低聚糖可不同程度地提高种子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过氧化物酶活力,对种子萌芽和幼苗均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因此,壳低聚糖作为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程莹莹[6](2019)在《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锌铁积累转运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施用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花后干物质和氮、锌、铁元素积累及其转运的影响,并选择对照处理和纳米几丁质最佳用量处理的小麦旗叶和穗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系统探究了纳米几丁质提高籽粒产量及籽粒氮锌铁含量的机理,旨在为纳米几丁质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1适宜用量纳米几丁质可显着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显着增加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及花后植株干物质积累总量、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且均以6 mg kg-1纳米几丁质处理效果最佳,上述指标增幅依次为 16.15%、16.01%、15.35%、27.90%、9.98%,38.35%、4.17%、4.49%,均达显着水平。2适宜用量纳米几丁质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平均氮浓度、成熟期籽粒和营养器官氮浓度,显着增加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及花后植株氮积累总量、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氮积累量,显着增加营养器官贮存氮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且均以6 mg kg-1纳米几丁质处理效果最佳,其中氮浓度的增幅依次为20.03%、18.81%、13.24%和15.63%,氮积累量的增幅依次为38.83%、37.40%、30.00%、45.33%和25.00%,氮的转运量、转运率及贡献率的增幅依次为50.91%、4.17%、2.72%,均达显着水平。3适宜用量纳米几丁质提高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平均锌浓度、成熟期籽粒和营养器官锌浓度,增加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及花后植株锌积累总量、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锌积累量,增加营养器官贮存锌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且均以6 mg·kg-1纳米几丁质处理效果最佳,其中锌浓度的增幅依次为16.41%、17.75%、16.27%和12.88%,锌积累量的增幅依次为35.33%、36.56%、40.00%、48.70%和24.11%,锌的转运量、转运率的增幅依次为58.18%、5.48%,均达显着水平。4适宜用量纳米几丁质提高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平均铁浓度、成熟期籽粒和营养器官铁浓度,增加冬小麦开花期、成熟期及花后植株铁积累总量、成熟期籽粒及营养器官铁积累量,且均以6 mg·kg-1纳米几丁质处理效果最佳,其中铁浓度的增幅依次为8.33%、8.32%、15.67%和 11.88%,锌积累量的增幅依次为 25.83%、25.68%、21.88%、46.93%和 23.03%,均达显着水平。5从内源激素水平和碳氮代谢酶活性来看,施用6 mg kg-1纳米几丁质,显着提高了开花期旗叶及穗IAA、GA、ZR浓度,灌浆期旗叶及穗的GA浓度、旗叶ABA浓度;显着增加了开花期和灌浆期旗叶及穗的SPS、SS、GS、GOGAT、PEPC、Rubisco活性。转录组及荧光定量PCR的结果也显示,施用6 mg·kg-·纳米几丁质可以影响冬小麦旗叶及穗的碳氮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调控旗叶和穗的光合代谢,淀粉及蔗糖代谢,穗的植物激素信号传导、氮代谢过程,证实了纳米几丁质同时促进冬小麦的碳氮代谢过程。我们还发现,施用6 mg·kg-1纳米几丁质后,冬小麦开花和灌浆期旗叶及穗的SPS/PEPC均显着下降,表明纳米几丁质对氮代谢的促进作用强于对碳代谢的促进作用。6本试验还发现各个处理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平均氮锌浓度、成熟期籽粒和营养器官氮锌浓度均呈现极显着正相关(r=0.988**、r=0.972**、r=0.885**、r=0.973**);冬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植株平均氮铁浓度、成熟期籽粒和营养器官氮铁浓度亦呈现极显着正相关(r=0.971**、r=0.963**、r=0.866**、r=0.973**),表明纳米几丁质对籽粒锌、铁浓度的影响受植株氮营养的调控。

王潇冉[7](2019)在《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草莓果实色泽诱人,营养丰富,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年产草莓130万吨,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草莓组织柔嫩,呼吸作用强,极不耐挤压,极易引起腐烂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损失,草莓的防腐保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控制草莓采后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但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和人们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杀菌剂。本研究从草莓果实采后的主要病害出发,研究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对其贮藏效果及其抑制机理,并进行菌剂研制及探讨其诱导果肉差异表达蛋白,为草莓采后的新型生物保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导致草莓采后腐烂的主要致腐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2)进行了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制效果研究,表明该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菌丝生长,而且具有广谱性,对果蔬采后其它病原真也有抑制作用。(3)研究了采前喷施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腐烂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发现采前喷施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与对照相比,采前喷施生防菌剂的植株采收以后在贮藏过程中,品质更佳。(4)研究了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情况。表明该拮抗菌可以有效抑制草莓采后病害的发生,无论是自然腐烂病害,还是伤口接种的病害,其抑制效果都很明显。从6种辅助因子中筛选出了可以有效提高拮抗效力的辅助因子壳聚糖和氯化钙。证明了先接种拮抗菌而后接种病原菌的接种方式更利于对病害的控制,说明对果实采后病害防治作用更重要。(5)进行了拮抗菌对果实病害抑制机理研究:首先,拮抗菌处理可以导致灰葡萄孢霉结构的变化,使得菌丝生长畸形,亚细胞结构模糊,原生质外流;而且,拮抗菌在果实伤口处具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可以与病原菌进行空间与营养竞争;最后,拮抗菌可以诱导果实抗性,参与果实抗病性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活性氧代谢途径过程,还可以引起果实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6)进行洋葱伯克氏菌可湿性粉剂的载体、助剂、稳定剂等的筛选,得研制出洋葱伯克氏菌的最佳配方为拮抗菌发酵液70%,羧甲基纤维素钠4%,净洗剂LS4%,PEG8000 5%,硅藻土补足100%。(7)采用Lable free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草莓果肉组织中抗灰霉病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草莓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568个(FC=1.5时),其中上调表达189个,下调表达379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结合蛋白(binding)、催化活性蛋白(catalytic activity)、细胞组分(cell part)、膜蛋白(membrane)、细胞过程蛋白(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蛋白(metabolic process)。推测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参与氨基酸代谢和核糖体代谢。

张小倩[8](2018)在《基于多组学研究单一聚合度壳寡糖对小麦的代谢调控机制》文中认为近年来,化肥和农药的大规模使用造成了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这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对粮食安全及食品品质问题越来越重视。壳寡糖是一种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线性寡糖,由于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壳寡糖已应用到诸多行业中去。在农业上,大量研究表明,壳寡糖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且,壳寡糖的聚合度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根据生物活性的不同,其构效关系也存在差异。但以往的研究大都是以包含多种聚合度的壳寡糖混合物为材料研究其促生长活性。因此,很难知道具体是哪些聚合度的壳寡糖片段在其促生长活性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此外,以往对壳寡糖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植物对壳寡糖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响应,而壳寡糖对植物代谢的具体调控机制还不清楚。为了使壳寡糖能更好地应用到农业中去,本论文从下面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对壳寡糖聚合度与其促生长活性间的构效关系进行研究;二是通过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研究了小麦幼苗对壳寡糖的代谢响应情况以及相应的代谢调控机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9种单一聚合度或窄聚合度(壳二糖、壳三糖、壳四糖、壳五糖、壳六糖、壳七糖、壳八糖、DP 8-10和DP 10-12)的壳寡糖处理小麦幼苗后,我们对各处理组中小麦幼苗的根长、苗高、干重、鲜重以及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相关的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壳寡糖的促生长活性与其聚合度密切相关,并且聚合度大于3是壳寡糖发挥促生长活性的结构基础。与其他寡糖相比,壳五糖、壳六糖、壳七糖、壳八糖和DP 8-10对小麦幼苗生长参数以及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促进作用更好,其中,壳七糖的活性最好。在壳七糖处理组中,小麦幼苗的根长、干重和鲜重明显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59.4%、22.0%和20.3%。各聚合度壳寡糖对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相关参数的影响与其对生长参数的影响相一致。在壳七糖处理组中,小麦幼苗叶片中的净光合速率(Pn),光系统Ⅱ的潜在活性(Fv/Fo),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可变荧光下降比值(Rfd)分别提高了35.2%、11.0%、18.6%和14.7%,而非荧光淬灭系数(NPQ)则降低了48.6%,说明壳寡糖能促进小麦幼苗的光合作用,提高光能利用率。2.根据壳寡糖的聚合度与其促生长活性间的构效关系的研究结果,我们选取活性较好的壳六糖、壳七糖和壳八糖,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GC-TOF-MS)进一步研究了小麦幼苗对壳寡糖的代谢响应情况。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壳六糖、壳七糖和壳八糖均能诱导小麦幼苗基础代谢过程(光合碳固定、糖酵解、TCA循环和基本氮代谢等)中有机酸、糖类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壳六糖、壳七糖和壳八糖处理后分别诱导小麦幼苗产生了29、55和48个差异代谢物。这一结果表明,与壳六糖相比,壳七糖和壳八糖对小麦幼苗代谢组学的影响更大。通过对差异代谢物进行KEGG分析发现,壳七糖处理组中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参与了小麦幼苗中的光合碳固定、TCA循环、丙酮酸代谢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壳八糖主要参与了光合碳固定、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半乳糖代谢;然而,壳六糖则主要激活了植物的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因此,壳七糖在激活植物碳氮代谢方面的活性相对更好。3.为了进一步对代谢组学的结果进行验证,我们选取壳七糖进一步从代谢物水平,相关酶活及基因表达水平层面研究了壳寡糖对小麦幼苗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壳七糖可以促进小麦幼苗光反应的进行,提高小麦幼苗的蔗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是蔗糖合成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酶,它们的酶活和基因表达水平均明显提高。在TCA循环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丙酮酸脱氢酶(PDH)的酶活及其基因表达水平的提高可能进一步导致了中间代谢物草酰乙酸和苹果酸含量的增加。此外,壳七糖还能明显促进植物的氮还原和氮同化。在壳七糖处理组中,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麦幼苗中与这些差异氨基酸合成相关的酶,包括硝酸还原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和谷草转氨酶等的活性也明显升高。因此,壳七糖处理可以综合调控植物的碳氮代谢。4.为了进一步研究壳寡糖对植物的代谢调控机制,本论文继续通过转录组学的方法,分析了壳七糖处理后,小麦幼苗叶片中的mRNAs和microRNAs(miRNAs)应答情况。我们共鉴定到了400个差异表达的mRNAs,包括268个上调mRNAs和132个下调mRNAs。通过对差异表达mRNAs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我们发现壳寡糖可以调控与植物光合作用、基础碳氮代谢、防御应答以及转录因子等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此外,miRNAs也参与了壳寡糖对植物生长发育相关代谢的调控。与对照相比,壳七糖处理组中小RNA(sRNAs)的长度分布在1830 nt间有明显变化。我们鉴定出了87个已知miRNAs和21个新miRNAs,其中包含56个差异表达mi RNAs。其中,壳七糖诱导miRNA156,mi RNA159a,miRNA164和miRNA171a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而miR167c,mi RNA319和mi RNA1127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

曲丹阳[9](2018)在《壳聚糖缓解玉米幼苗镉毒害的生理机制》文中指出镉(Cadmium,Cd)是植物生长的非必需元素,具有很强的毒性。随着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以及含镉产品的应用,农田镉污染问题已经受到高度关注。当前被镉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到2×104 hm2。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受镉污染的影响日益严重,因此,保障玉米生产安全至关重要。壳聚糖(β-(1,4)聚-2-氨基-D-葡萄糖)是由甲壳素脱乙酰而成,作为自然界中唯一的天然碱性多糖,因其无毒、价廉、高效等优点,在农业生产上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壳聚糖能够缓解作物逆境胁迫的危害。为探究壳聚糖缓解玉米幼苗镉毒害的生理机制,以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Hoagland水培法,探讨施加100mg·L-1壳聚糖对镉胁迫(80 mg·L-1Cd2+)不同时间(0、24、48、72和96 h)下玉米幼苗生长、镉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膜稳定性、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壳聚糖处理提高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干鲜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提升了根系活力和根系耐性指数,缓解了镉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2、壳聚糖处理降低了镉向地上部的转运系数和地上部的富集系数,减轻了玉米幼苗的地上部和根部的镉含量,且对地上部的缓解效果更明显。3、壳聚糖处理增加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叶面积,提高了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酶活性,减少光合系统紊乱,维持光合生产能力。4、壳聚糖处理降低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提高了抗氧化酶(SOD、POD、CAT、APX、GR、DHAR、MDHAR)活性和抗氧化物(AsA、GSH)含量,促进了AsA和GSH的再生,保持了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AsA/DHA和GSH/GSSG),维持了较高的AsA-GSH循环的运作效率,提高了抗氧化能力,有效缓解镉胁迫对玉米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5、壳聚糖处理促进了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IAA、ZR和GA的生成,提高了IAA/ABA、ZR/ABA和GA/ABA的比值,调控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平衡,提高幼苗抗镉胁迫能力。6、壳聚糖能够缓解镉胁迫对幼苗的伤害,其单独处理也对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壳聚糖可以作为外源物质应用到作物抗镉胁迫领域。

杨进文[10](2017)在《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氮肥消费大国,同时氮肥利用率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总体施氮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维持小麦高产必须提高小麦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氮高效基因型筛选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16个小麦品种为试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筛选能确切评价氮素利用率的指标,然后以这些指标结合产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氮素利用率不同的品种,并且对筛选的品种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揭示氮素积累转运生理基础;利用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对灌浆期间小麦各主要器官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寻找稳定表达的QTL分布热点,为今后氮素高效利用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16个小麦品种为试材,测定了14个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然后,选取变异系数较大的指标性状,再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遗传相关分析确定了8个与氮素积累转运密切相关的指标性状,即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前氮素转运贡献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率、花后氮素转运贡献率、籽粒氮素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以这8个指标性状以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行综合聚类,将16个品种分为3类,第一类为氮高效型品种包括晋麦54、晋麦66、FRFSCD共3个品种,第三类为氮低效型,包括晋麦72、泰农18、晋麦73及晋麦61共4个品种,第二类为中间类型,包括其余9个品种。2.从每一类型中选取2个品种共6个品种,进行氮素积累转运相关酶活性测定,两种水分条件下可溶性蛋白质、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激酶在花后呈下降趋势,蛋白水解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两种水分条件下品种间各期酶活的差距大小有所不同。灌浆期间,氮高型品种晋麦54、泰农66的酶活性一直高于氮低效和中间类型品种晋麦73、泰麦269、晋麦61、泰农18。对不同品种各种酶活性与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灌浆期不同时期大多数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转运效率、花后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皆呈显着或极显着的遗传正相关,与花前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花前氮素转运量呈显着或极显着的遗传负相关。并且遗传相关系数高于表型相关系数,表明这6种氮素积累转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确实影响着小麦氮素的积累与转运。3.两种水分条件下,利用非条件与条件QTL分析方法检测花后不同发育阶段叶片、茎秆、穗轴、籽粒和植株氮素含量QTL,发现控制叶片氮素含量的加性QTL分别为10个与7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5.18%~23.8%,上位性QTL分别是18对与11对,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0.50%~43.76%;控制茎秆氮素含量的加性QTL分别为12个与4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6.72%~19.67%,上位性QTL分别是19对与7对,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0.88%~33.63%;控制穗轴氮素含量的加性QTL分别是5个与4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8.65%~17.56%;上位性QTL分别是9对与9对,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0.81%~38.72%;控制籽粒氮素含量的加性QTL分别是14个与5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6.08%~27.44%;上位性QTL分别是9对与5对,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0.40%~30.34%;控制植株氮素含量的加性QTL分别是15个与11个,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6.07%~23.06%;上位性QTL分别是11对与14对,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0.04%~36.46%;这些QTL的表达呈现出时空性与特异性,即多数QTL仅在发育的一个特定时期表达,没有检测到能在整个灌浆期持续表达的QTL。在5A染色体的WMC74-Xgwm291-Xgwm410标记区间之间检测到多个控制各器官氮素含量的QTL,包括:QSnit-5A-1,Qknit-5A-2,Qknit-5A-3,Qpnit-5A-1;以及在3D染色体Xgwm341-Xgwm456标记区间检测到多个控制各器官氮素含量的QTL,包括Qlnit-3D-2,Qlnit-3D-3,Qlnit-3D-4;深入发掘这些热点区域,对于后期进行精细定位与图位克隆具有重要意义。4.两种水分条件下,花后不同发育阶段,共检测到氮素积累转运的32个加性QTL与23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在5.39%~18.47%之间。其中检测到控制花后氮素积累量的5个加性QTL和2对上位性的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47%-10.96%和0.01%-6.31%;检测到控制花前氮素转运量的3个加性QTL和1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2.26%-17.81%和4.29%;检测到控制花前对籽粒氮积累贡献率的3个上位性QTL和3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9.64%-15.55%和0.47%-16.13%;检测到控制花后氮素转运量的2个加性QTL和3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62%-10.35%和9.47%-18.79%;检测到控制花后氮素转运率的1个加性QTL和2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9.66%,和14.75%-24.38%;检测到控制花后对籽粒氮积累的贡献率的4个加性QTL和1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39%-15.55%和19.96%;检测到控制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3个加性QTL和1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7.43%-16.15%和16.36%;检测到控制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11个加性QTL和10对上位性QTL,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5.75%-34.91%和0.82%-35.22%。在3D染色体上的Xgwm456-Xgdm8标记区间以及1B染色体的P3470.4-P4133标记区间检测到控制多个性状的主效QTL,且对表型具有较高的遗传贡献率,具有应用于MAS育种的前景。

二、羧甲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羧甲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甜瓜及其采后损失
        1.1.1 甜瓜概述
        1.1.2 甜瓜采后损失及其原因
    1.2 壳聚糖对作物生长发育、采后病害及成熟衰老的影响
        1.2.1 促进生长发育
        1.2.2 对采后病害的控制
        1.2.3 延缓成熟衰老
    1.3 果蔬愈伤
        1.3.1 愈伤的意义
        1.3.2 愈伤过程
        1.3.3 愈伤机理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方法
        2.3.1 壳聚糖溶液的配制
        2.3.2 种子处理
        2.3.3 发芽试验
        2.3.4 苗期指标的测定
        2.3.5 甜瓜种植
        2.3.6 壳聚糖喷洒
        2.3.7 株粗的测定
        2.3.8 果实性状的测定
        2.3.9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壳聚糖浸种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2.4.2 壳聚糖浸种对甜瓜苗粗、苗高和主根长的影响
        2.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甜瓜果实发育期茎粗的影响
        2.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甜瓜果实单果重和果形指数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贮藏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失重率的测定
        3.3.2 自然发病率的测定
        3.3.3 腐烂指数的测定
        3.3.4 果实损伤接种和病斑直径的测定
        3.3.5 呼吸速率的测定
        3.3.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3.3.7 硬度的测定
        3.3.8 色度的测定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失重率和腐烂指数的影响
        3.4.2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3.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TSS含量和硬度的影响
        3.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表皮色度的影响
        3.4.5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自然发病率和病斑直径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采后厚皮甜瓜愈伤期间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方法
        4.3.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
        4.3.2 果实人工模拟损伤
        4.3.3 生化测定取样
        4.3.4 酶活性的测定
        4.3.5 四种酚酸及三种木质素单体的含量测定
        4.3.6 类黄酮、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4.3.7 数据统计
    4.4 结果分析
        4.4.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处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4.2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4.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处四种酚酸含量的影响
        4.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处醇单体及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采后厚皮甜瓜愈伤期间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方法
        5.3.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
        5.3.2 果实人工模拟损伤
        5.3.3 生化测定取样
        5.3.4 细胞膜透率和MDA含量的测定
        5.3.5 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的测定
        5.3.6 ROS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5.3.7 As A-GSH循环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5.3.8 As A-GSH循环底物含量的测定
        5.3.9 数据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细胞膜透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5.4.2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O_2~(·-)产生速率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5.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NOX、SOD、CAT和 POD活性的影响
        5.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APX、MDHAR、DHAR和 GR活性的影响.
        5.4.5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ASA、DHA、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采后厚皮甜瓜果实愈伤及愈伤组织质构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方法
        6.3.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
        6.3.2 果实人工模拟损伤
        6.3.3 失重率及病情指数的测定
        6.3.4 愈伤结构的观察
        6.3.5 伤口表面色度的测定
        6.3.6 愈伤组织质构特性的测定
        6.3.7 数据分析
    6.4 结果分析
        6.4.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失重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6.4.2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伤口处软木脂和木质素沉积的影响
        6.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表面色度的影响
        6.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愈伤组织质构特性的影响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2)根区优化施肥对苹果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氮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1.1 氮对果树生理生化的影响
        1.1.2 氮对果树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 果树根系的功能、生长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1.2.1 根系的功能及其对养分的吸收
        1.2.2 苹果根系生长动态及空间分布
        1.2.3 土壤养分及土壤环境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1.2.4 外源刺激物质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1.3 根区局部优化施肥对作物产量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处理
        2.1.1 不同水平施氮区域对苹果细根分布、氮素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2.1.2 不同优化空间施肥对苹果~(15)N吸收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1.3 不同壳聚糖用量对M9T337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2.1.4 不同黄腐酸用量对M9T337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取样方法
        2.2.1.1 苹果大树取样方法
        2.2.1.2 幼苗取样方法
        2.2.2 植株生物量及叶片生理特性和光合参数的测定
        2.2.3 根系形态以及根系活力的测定
        2.2.4 植株解析样品的测定
        2.2.5 叶片和根系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2.6 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7 果实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2.2.8 数据处理与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水平施氮区域对苹果细根分布、氮素吸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3.1.1 细根(d≤2 mm)根长密度与空间分布
        3.1.2 ~(15)N在土壤中分布情况
        3.1.3 苹果细根根长密度与土壤~(15)N空间分布吻合度
        3.1.4 植株各器官Ndff值
        3.1.5 新梢旺长期植株~(15)N吸收量及土壤~(15)N残留量
        3.1.6 新梢旺长期植株各器官全氮量及植株总氮量
        3.1.7 果实产量及品质
    3.2 不同优化空间施肥对苹果~(15)N吸收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3.2.1 植株叶片生理特性、光合速率及细根(d≤ 2 mm)干重
        3.2.2 树体各器官Ndff值
        3.2.3 树体总氮量和各器官总氮量
        3.2.4 各土层土壤~(15)N残留量及土壤总残留量
        3.2.5 植株~(15)N吸收、土壤~(15)N残留及~(15)N损失
        3.2.6 果实产量及果实品质
    3.3 不同壳聚糖用量对M9T337 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3.3.1 幼苗生物量
        3.3.2 幼苗根系形态和根系活力
        3.3.3 幼苗硝酸还原酶活力
        3.3.4 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
        3.3.5 土壤理化性质
        3.3.6 土壤酶活性
        3.3.7 土壤微生物数量
        3.3.8 ~(15)N吸收利用及损失
    3.4 不同黄腐酸用量对M9T337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3.4.1 幼苗生物量
        3.4.2 幼苗根系形态和根系活力
        3.4.3 幼苗根系和叶片氮代谢酶活性
        3.4.4 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
        3.4.5 土壤理化性质
        3.4.6 土壤酶活性
        3.4.7 土壤微生物数量
        3.4.8 ~(15)N吸收利用及损失
4 讨论
    4.1 水平施氮区域对苹果产量品质、~(15)N去向及细根分布的影响
    4.2 不同优化空间施肥对苹果产量品质、~(15)N去向及根系生长的影响
    4.3 增施壳聚糖对植株生长、~(15)N吸收利用及损失状况的影响
    4.4 增施黄腐酸对植株生长、~(15)N吸收利用及损失状况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苹果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外源物质在果树生产中的应用
        1.1.1 常用外源物质种类及特性
        1.1.2 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
        1.1.2.1 调节果树生长发育
        1.1.2.2 增强抗逆性
        1.1.2.3 提高品质和产量
    1.2 外源物质调控根系生长及根构型研究进展
    1.3 外源物质调控养分吸收利用研究进展
        1.3.1 对氮、磷及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1.3.2 对钙、镁吸收利用的影响
        1.3.3 对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2.1 黄腐酸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2.2 水杨酸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2.3 壳聚糖对平邑甜茶幼苗和红富士苹果幼树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2.3 试验指标测定方法
        2.3.1 根系生长指标测定
        2.3.2 苹果叶片养分测定
        2.3.3 养分吸收速率测定
        2.3.4 根系酶活性测定
        2.3.5 土壤酶活性测定
        2.3.6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2.4 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苹果根系生长的影响
        3.1.1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平邑甜茶幼苗侧根发生和根鲜重的影响
        3.1.1.1 根施与喷施黄腐酸对平邑甜茶幼苗侧根发生和根鲜重的影响
        3.1.1.2 根施与喷施水杨酸对平邑甜茶幼苗侧根发生和根鲜重的影响
        3.1.1.3 根施壳聚糖对平邑甜茶幼苗侧根发生和根鲜重的影响
        3.1.1.4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侧根发生影响的异同
        3.1.2 壳聚糖对红富士苹果幼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3.1.2.1 壳聚糖对红富士苹果幼树根系构型的影响
        3.1.2.2 壳聚糖对红富士苹果幼树根系生物量的影响
    3.2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苹果养分吸收速率的影响
        3.2.1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3.2.1.1 根施与喷施黄腐酸对平邑甜茶根系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3.2.1.2 根施与喷施水杨酸对平邑甜茶根系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3.2.1.3 根施壳聚糖对平邑甜茶根系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3.2.1.4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磷吸收影响的异同
        3.2.1.5 壳聚糖对苹果幼树根系磷吸收速率的影响
        3.2.2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钾吸收速率的影响
        3.2.2.1 根施与喷施黄腐酸对平邑甜茶根系钾吸收速率的影响
        3.2.2.2 根施与喷施水杨酸对平邑甜茶根系钾吸收速率的影响
        3.2.2.3 根施壳聚糖对平邑甜茶根系钾吸收速率的影响
        3.2.2.4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钾吸收影响的异同
        3.2.2.5 壳聚糖对苹果幼树根系钾吸收速率的影响
        3.2.3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钙吸收速率的影响
        3.2.3.1 根施与喷施黄腐酸对平邑甜茶根系钙吸收速率的影响
        3.2.3.2 根施与喷施水杨酸对平邑甜茶根系钙吸收速率的影响
        3.2.3.3 根施壳聚糖对平邑甜茶根系钙吸收速率的影响
        3.2.3.4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钙吸收影响的异同
        3.2.3.5 壳聚糖对苹果幼树根系钙吸收速率的影响
        3.2.4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4.1 根施与喷施黄腐酸对平邑甜茶根系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4.2 根施与喷施水杨酸对平邑甜茶根系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4.3 根施壳聚糖对平邑甜茶根系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4.4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镁吸收影响的异同
        3.2.4.5 壳聚糖对苹果幼树根系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5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5.1 根施与喷施黄腐酸对平邑甜茶根系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5.2 根施与喷施水杨酸对平邑甜茶根系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5.3 根施壳聚糖对平邑甜茶根系铁吸收速率的影响
        3.2.5.4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铁吸收影响的异同
        3.2.5.5 壳聚糖对苹果幼树根系铁吸收速率的影响
    3.3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苹果养分吸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1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苹果根系活力的影响
        3.3.1.1 根施与喷施黄腐酸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1.2 根施与喷施水杨酸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1.3 根施壳聚糖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1.4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活力影响的异同
        3.3.1.5 壳聚糖对苹果幼树根系活力的影响
        3.3.2 壳聚糖对红富士苹果根系吸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3 壳聚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养分含量的影响
        3.4.1 根施与喷施黄腐酸对平邑甜茶幼苗养分含量的影响
        3.4.2 根施与喷施水杨酸对平邑甜茶幼苗养分含量的影响
        3.4.3 根施壳聚糖对平邑甜茶幼苗养分含量的影响
        3.4.4 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平邑甜茶幼苗养分含量影响的异同
        3.4.5 壳聚糖对红富士苹果幼树养分含量的影响
        3.4.6 壳聚糖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施用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对苹果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4.2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影响苹果侧根发生机理的异同
    4.3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影响苹果养分吸收机理的异同
        4.3.1 黄腐酸、水杨酸及壳聚糖影响平邑甜茶幼苗养分吸收机理的异同
        4.3.2 壳聚糖影响红富士苹果幼树养分吸收的机理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外源物质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1 低温胁迫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1.1.2 低温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1.1.2.1 低温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
        1.1.2.2 低温对(植物细胞)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1.2.3 低温对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1.1.2.4 低温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 外源物质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1.2.1 多胺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1.2.2 水杨酸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1.2.3 壳聚糖对植物抗冷性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2.1 冷害指数测定
        2.2.2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2.3 叶绿素含量测定
        2.2.4 相对电导率测定
        2.2.5 丙二醛含量测定
        2.2.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2.7 根系活力测定
        2.2.8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2.9 株高测定
        2.2.10 茎粗测定
    2.3 试验设计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1 隶属函数法
        2.4.2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精胺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3.1.1 精胺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1.2 精胺对辣椒幼苗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3.1.3 精胺对辣椒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3.1.4 精胺对辣椒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1.5 精胺对辣椒幼苗SOD、POD、CAT活性的影响
        3.1.6 精胺对辣椒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3.1.7 精胺对辣椒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3.1.8 小结
    3.2 亚精胺对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3.2.1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3.2.3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3.2.4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2.5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SOD、POD、CAT的影响
        3.2.6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3.2.7 亚精胺对辣椒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3.2.8 小结
    3.3 水杨酸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3.3.1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电解质渗透率的影响
        3.3.3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3.3.4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3.5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SOD、POD、CAT含量的影响
        3.3.6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3.3.7 水杨酸对辣椒幼苗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3.3.8 小结
    3.4 壳聚糖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3.4.1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电解质渗透率含量的影响
        3.4.3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MDA含量的影响
        3.4.4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4.5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SOD、POD、CAT含量的影响
        3.4.6 壳聚糖对辣椒幼苗株高、茎粗的影响
        3.4.7 壳聚糖对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3.4.8 小结
    3.5 外源物质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3.5.1 精胺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3.5.2 亚精胺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3.5.3 水杨酸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3.5.4 壳聚糖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3.5.5 外源物质处理下辣椒幼苗抗冷力的综合评价
    3.6 小结
第4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壳低聚壳聚糖对农作物种子的生理指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种子
        1.1.2 壳聚糖
    1.2 仪器药品
    1.3 实验方法
        1.3.1 壳低聚糖的制备
        1.3.2 端基法测定水溶性壳低聚糖的数均分子量[10-11]
        1.3.3 壳低聚糖溶液的配制
        1.3.4 种子的前期处理
        1.3.5 保湿培养发芽
        1.3.6 种子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的测定
        1.3.7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2 结果和讨论
    2.1 壳聚糖对绿豆的影响
    2.2 1.0%水溶性壳低聚糖溶液壳低聚糖对不同种子生长的影响
    2.3 壳低聚糖溶液浸泡后小麦的生长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6)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锌铁积累转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状况
        1.1.1 小麦产量状况
        1.1.2 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状况
        1.1.3 小麦籽粒锌铁含量状况
    1.2 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机理
        1.2.1 小麦花后物质积累转运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1.2.1.1 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与籽粒产量的形成
        1.2.1.2 小麦花后氮素积累转运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1.2.1.3 小麦花后锌铁积累转运与籽粒养分的形成
        1.2.2 小麦氮碳代谢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1.2.2.1 小麦碳素代谢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1.2.2.2 小麦氮素代谢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1.2.2.3 小麦氮碳代谢平衡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1.2.2.4 小麦库源关系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1.2.2.5 小麦内源激素水平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1.3 纳米材料在作物生长调节中的应用
        1.3.1 纳米材料的种类及其性质
        1.3.2 纳米材料在土壤和植物营养中的应用
        1.3.3 纳米材料对植物非生物胁迫的调节机制
    1.4 几丁质及衍生物在作物生长调节中的应用
        1.4.1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概述
        1.4.2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在植物营养中的应用
        1.4.3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4.4 几丁质及其衍生物对土壤元素有效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供试纳米几丁质的制备
    3.3 试验设计
    3.4 测定指标及方法
        3.4.1 干物质及养分含量测定
        3.4.2 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内源激素水平测定
        3.4.3 转录组测序
        3.4.3.1 总RNA提取
        3.4.3.2 转录组测序
        3.4.3.3 转录组数据分析
        3.4.3.4 差异基因的筛选
        3.4.3.5 差异基因的功能注释分析
        3.4.3.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3.5 相关参数计算公式:
    3.6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2 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开花前后植株及各器官养分浓度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
        4.2.1 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开花前后植株及各器官养分浓度的影响
        4.2.2 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开花前后植株及各器官氮锌浓度、氮铁浓度相关性的影响
    4.3 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养分积累转运的影响
        4.3.1 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开花前后植株及各器官养分积累量的影响
        4.3.2 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养分向籽粒转运的影响
    4.4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花后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4.4.1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及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4.2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及穗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4.5 纳米几丁质调控冬小麦旗叶和穗碳氮代谢的转录组学分析及荧光定量PCR
        4.5.1 冬小麦旗叶和穗全基因的Venn分析
        4.5.2 冬小麦旗叶和穗差异基因表达量的火山图分析
        4.5.3 冬小麦旗叶和穗差异基因KEGG功能富集分析
        4.5.4 冬小麦旗叶和穗氮碳转运相关基因表达量差异分析
        4.5.5 荧光定量PCR
5 讨论
    5.1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干物质同化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及其机制
        5.1.1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再转运的影响
        5.1.2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5.1.3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碳代谢的转录组分析及荧光定量PCR
    5.2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及其机制
        5.2.1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氮素积累及再转运的影响
        5.2.2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5.2.3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氮代谢的转录组分析及荧光定量PCR
    5.3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铁锌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及其机制
        5.3.1 纳米几丁质对冬小麦铁锌积累和转运的影响
        5.3.2 冬小麦氮营养与铁锌吸收积累及其转运的关系
    5.4 纳米几丁质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养分含量的机理
        5.4.1 冬小麦碳氮代谢平衡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5.4.2 冬小麦内源性激素水平与籽粒产量和养分的形成
6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7)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果蔬采后保鲜方法与应用现状
        1.1 物理保鲜方法
        1.2 保鲜剂的应用
    2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2.1 拮抗菌的筛选途径
        2.2 拮抗菌的不同来源及其应用
        2.3 拮抗菌的作用机制
        2.4 提高拮抗菌生防效力的途径
        2.5 果蔬采后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3 灰霉病的研究概述
        3.1 灰霉病的危害及症状
        3.2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及流行
        3.3 病原生物学特征
        3.4 灰霉病的防治
第二章 草莓果实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物分离与纯化
        1.2 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1.3 病原物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分离比率及致病性
        2.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2.3 rDNA-ITS分子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采后病原菌体外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时间对拮抗菌拮抗能力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液的拮抗菌对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
        2.3 拮抗菌与病原菌平板对峙作用
        2.4 不同温度条件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2.5 不同p H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2.6 拮抗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
        2.7 拮抗菌B-1 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果实的生物防治作用
    1 采前喷施拮抗菌对草莓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与分析
        1.3 结论与讨论
    2 拮抗菌B-1对草莓采后生物防治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病害的拮抗机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1.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1.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生理学影响
        1.4 拮抗菌和病原菌在果实伤口的生长动态
        1.5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果实抗性诱导机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菌对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影响
        2.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2.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影响
        2.4 拮抗菌和B.cinerea在果实伤口上的生长动态
        2.5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采后诱导抗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可湿性粉保鲜剂制备工艺及保鲜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1.3 菌株活化
        1.4 洋葱伯克氏菌B-1 发酵培养
        1.5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制备
        1.6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对B.cinerea的抑菌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载体筛选结果
        2.2 助剂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制剂物理特性的影响
        2.3 助剂最佳组合及添加量
        2.4 最佳稳定剂筛选结果
        2.5 可湿性粉剂稳定性
        2.6 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蛋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1.2 蛋白提取和定量质检
        1.3 蛋白Trypsin酶解
        1.4 质谱分析
        1.5 差异蛋白数据分析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鉴定与定量
        2.2 鉴定结果及差异蛋白统计
        2.3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基于多组学研究单一聚合度壳寡糖对小麦的代谢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刺激素的研究进展
        1.1.1 生物刺激素的定义
        1.1.2 生物刺激素的分类及其生物学效应
        1.1.3 生物刺激素在农业上的应用及其应用前景
    1.2 壳寡糖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2.1 壳寡糖在农业中的应用
        1.2.2 影响壳寡糖生物活性的因素
        1.2.3 壳寡糖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3 组学技术在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壳寡糖的聚合度与其促生长活性间的构效关系研究
    2.1 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对小麦幼苗生长相关参数的影响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2 不同聚合度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及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寡糖对小麦幼苗代谢调控的代谢组学分析
    3.1 小麦幼苗对壳寡糖的代谢组学应答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2 壳寡糖对小麦幼苗光合作用及碳代谢的影响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3 壳寡糖对小麦幼苗氮代谢的影响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2 实验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寡糖对小麦幼苗代谢调控的转录组学分析
    4.1 壳寡糖对小麦幼苗代谢调控的mRNA组学研究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2 壳寡糖对小麦幼苗代谢调控的miRNA组学研究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本章小结
本文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壳聚糖缓解玉米幼苗镉毒害的生理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镉对植物毒害效应研究进展
        1.2.1 植物体对镉的吸收和转运
        1.2.2 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镉对植物光合系统的影响
        1.2.4 镉对植物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1.2.5 镉对植物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1.3 植物抗镉胁迫机制
        1.3.1 抗氧化防御系统
        1.3.2 区域化作用
        1.3.3 螯合作用
    1.4 壳聚糖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1.4.1 壳聚糖简介
        1.4.2 壳聚糖对植物生长的调控
    1.5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幼苗形态和干鲜重指标
        2.3.2 镉含量及植物络合素含量的测定
        2.3.3 氧化胁迫指标
        2.3.4 抗氧化系统
        2.3.5 光合特性指标
        2.3.6 内源激素含量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3.1.1 生物量、株高、根冠比和叶面积
        3.1.2 根系特征参数
    3.2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镉吸收及络合素含量的影响
        3.2.1 镉含量及转运系数
        3.2.2 络合素含量
    3.3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叶绿素含量
        3.3.2 光合参数
        3.3.3 叶绿素荧光参数
        3.3.4 光合酶活性
    3.4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程度的影响
        3.4.1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
        3.4.2 H_2O_2含量
        3.4.3 MDA含量
        3.4.4 相对电导率
        3.4.5 MDA与玉米幼苗的干重、Cd含量和ROS之间的相关性
    3.5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抗氧化系统关键酶的影响
        3.5.1 SOD、POD和CAT活性
        3.5.2 AsA-GSH循环
        3.5.3 MDA与ROS、抗氧化酶和抗氧化物质之间的相关性
    3.6 壳聚糖对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
        3.6.1 内源激素含量
        3.6.2 内源激素平衡
        3.6.3 MDA与内源激素之间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壳聚糖促进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生长
    4.2 壳聚糖调控镉胁迫下玉米幼苗镉的吸收和转运
    4.3 壳聚糖改善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光合特性
    4.4 壳聚糖介导镉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氧化-抗氧化系统
    4.5 壳聚糖维持镉胁迫下玉米幼苗内源激素的平衡
    4.6 壳聚糖缓解玉米幼苗镉毒害的生理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主要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不同器官不同时期氮素积累转运特性
    1.2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与农艺性状间的相关性
    1.3 小麦氮高效材料的筛选
    1.4 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基础
        1.4.1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1.4.2 谷氨酸合成酶(GOGAT)
        1.4.3 谷氨酰胺转移酶
        1.4.4 蛋白水解酶
        1.4.5 可溶性蛋白
        1.4.6 天冬氨酸激酶
    1.5 非条件QTL与条件QTL定位
    1.6 作物氮素利用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目的
    1.8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雨养与灌溉条件下氮高效小麦品种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取材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统计分析与计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灌溉及雨养条件下参试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的差异
        2.2.2 灌溉及雨养条件下参试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2.2.3 两种水分条件下参试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状间的相关性
        2.2.4 灌溉及雨养条件下参试小麦品种主要氮素利用指标与产量指标的聚类分析
    2.3 讨论与结论
        2.3.1 影响小麦氮素积累转运主要指标的筛选
        2.3.2 灌溉及雨养条件下参试小麦品种的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雨养及灌溉条件下不同氮素积累转运类型小麦品种的生理生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取材
        3.1.3 方法
        3.1.4 数据统计分析与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2.2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蛋白水解酶活性变化
        3.2.3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变化
        3.2.4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谷氨酸合成酶活性变化
        3.2.5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谷氨酰胺转化酶变化
        3.2.6 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旗叶天冬氨酸激酶活性变化
    3.3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雨养及灌溉条件下小麦花后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QTL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材料种植
        4.1.3 取材
        4.1.4 遗传连锁图谱
        4.1.5 氮素含量测定
        4.1.6 数据分析与QTL定位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麦不同器官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4.2.2 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的表型变化
        4.2.3 小麦氮素含量的动态QTL
        4.2.4 小麦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的 QTL 分析
    4.3 讨论
        4.3.1 小麦花后不同器官氮素积累转运变化情况
        4.3.2 环境条件对QTL表达的影响
        4.3.3 氮素含量QTL表达的时空性与特异性
        4.3.4 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QTL位点的热点区域
        4.3.5 氮素积累转运相关性状QTL位点的一因多效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Abstract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四、羧甲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D]. 李志程.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根区优化施肥对苹果生长发育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刘照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三种外源调节物质对苹果根系生长及养分吸收功能的影响[D]. 曹琪.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外源物质对低温下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D]. 牛云然.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5]壳低聚壳聚糖对农作物种子的生理指标影响研究[J]. 孟显丽,高佃华. 海洋湖沼通报, 2019(04)
  • [6]纳米几丁质用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锌铁积累转运的影响[D]. 程莹莹.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7]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D]. 王潇冉.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8]基于多组学研究单一聚合度壳寡糖对小麦的代谢调控机制[D]. 张小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018(11)
  • [9]壳聚糖缓解玉米幼苗镉毒害的生理机制[D]. 曲丹阳.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10]不同小麦品种氮素积累转运特性及相关性状的QTL分析[D]. 杨进文.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羧甲基壳聚糖对小麦幼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