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

“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

一、“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田方林,魏榛[1](2020)在《网络红段子的本质特征及其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段子广泛散播的当今时代,网络红段子日益受到主流社会的肯定和倡导,但大部分网络红段子的社会影响非常有限。民众津津乐道的是那些真正的、狭义的网络红段子,它们应当具有"红"的颜色、简短的篇幅和要素充足的形式、贴近现实的内容以及风趣幽默的风格等本质特征。新时代的宣传思想工作有必要适度利用网络红段子的理想特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吴振湘[2](2020)在《个性化存在与社会共识的生成 ——“网络段子”的文艺学研究》文中认为

党俊秀[3](2019)在《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了新的发展,冯小刚电影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成长,并逐渐形成了“新京味儿”的文化特性。本文主要对冯小刚电影中“新京味儿”做系统研究,在对“京味儿”、“新京味儿”作出区分的前提下,分析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的特性,从影像世界、意蕴主题、叙事策略三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新京味儿”在电影中的表现,并从大众文化、王朔现象及冯小刚的个人成长三个方面来探析成因,最后在比较中对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的价值与不足作出客观评价。

王帆[4](2019)在《徐峥喜剧电影类型化建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喜剧电影伴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百年跌宕起伏的历史变迁,在每一个阶段性的时代中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在近几年的国产电影中更是异军突起,成为最具票房保障的类型电影。喜剧电影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喜剧的题材逐渐多元化,喜剧的手法多样化,喜剧的形态差异化,喜剧的类型相合并,喜剧电影逐步走向一条更成熟和更完美的电影类型化道路。在对近几年来喜剧电影中几个话题人物比如宁浩、徐峥、开心麻花、陈思诚、王宝强、黄渤等进行对比筛选之后,笔者将目光聚焦于徐峥喜剧电影,徐峥不仅是近几年来炙手可热的的话题导演,此外,更以多重身份如演员、导演、制片等,创作出了大量的现象级电影作品,所以,笔者认为研究“徐峥化”喜剧电影有其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徐峥导演或主演的几部着名喜剧电影如《人在冏途》、《泰囧》、《心花路放》、《港囧》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确定徐峥喜剧电影独特的叙事方式,独特的喜剧类型,通过历时性的对比方法,探索徐峥喜剧电影在中国喜剧电影中的位置,对中国喜剧电影作品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未来喜剧电影做出的奠基等方面,同时运用共时性的对比方法,通过对同时期开心麻花喜剧电影、陈思诚喜剧电影、大鹏喜剧电影和徐峥喜剧电影在叙事方法、影片风格及喜剧精神表达等方面的异同来共同建构徐峥喜剧电影的类型化模式。本文第一章探讨了什么是喜剧、喜剧电影和喜剧精神,对中国喜剧电影史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引出徐峥喜剧电影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出现,奠定全文的论述基础;第二章从徐峥喜剧电影叙事特征、徐峥喜剧电影精神的呈现和作为商业品牌的徐峥喜剧电影三个方面对徐峥喜剧电影类型化风格进行确立;第三章通过对同时期其他导演的喜剧作品和徐峥喜剧电影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确立徐峥喜剧电影类型化的形成。笔者希望透过对徐峥喜剧电影类型化建构的研究,能够窥探出中国喜剧电影的一个剖面,能够丰富喜剧电影理论,能够对喜剧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参考。

王燕飞[5](2019)在《冯小刚电影的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冯小刚及其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冯小刚一直在不断探索更加符合时代潮流和观众口味的电影,其电影的不断转型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文化效应。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电影行业生存状况严峻,冯小刚凭借个人的影视经历,成功开拓出一条以观众和市场为导向的电影出路,并以其时代镜像的“民间”话语表达和接地气的艺术风格,完成了冯氏贺岁电影的品牌建构。随着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推进和社会文化消费意识的普及,冯小刚也在努力探索着电影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平衡,他首先跟潮电影市场拍摄了古装大片,但因其在文化取向上的迷失而与主流电影形成了错位。之后他积极调整,成为中国主流电影发展之路上的积极探索者和贡献者。出于对自己的艺术情怀的追求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需求,冯小刚在电影之路上又再次转型,通过影像抒写自己的艺术情怀,其艺术情怀的影像抒写有着多重诉求,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其在艺术探索上的艰难曲折也反映了中国电影在艺术与商业之间的两难处境。冯小刚电影的转型体现了冯小刚个人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其电影的转型之路也与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互为镜像。其转型的成与败、与时俱进的电影创作观念、本土化的电影品牌建构等都为当代中国电影产业化、本土化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处。

陈金凤[6](2018)在《后现代文化景观下的大陆贺岁片研究(1997-2017)》文中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后现代早已不是一国之内的现象。中国虽未身至后现代社会,但中西之间已然呈现出惊人的共性。就电影而言,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资本和商业逻辑不断被强化,消费文化、大众文化、视觉文化和娱乐主义对于电影的渗透随处可见。后现代文化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二十年来,大陆贺岁片的发展是中国电影大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对社会文化发展的直观呈现。本文试图在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下,结合中国本土的文化特征,为大陆贺岁片二十年的发展提供出新的研究视角和诠释空间。笔者分别从大陆贺岁片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发展概况、后现代特征以及对它的辩证评价这四个方面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主要梳理了学界对贺岁片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是从中国自身的社会文化转型和西方后现代思潮传入这两个角度,考察了在它们的影响下电影行业和文艺界发生的变化,指明在市场经济下,电影的商品属性被凸显出来,电影要顺应市场需要,中国的世俗文化、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也在崛起,进而分析出贺岁电影的发展浸染在消费文化、大众文化和视觉文化的语境之中;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大陆贺岁片的发展历程与阶段变化,指出大陆贺岁片先后经历了冯氏平民喜剧一枝独秀、古装动作大片营造视觉奇观、档期延长影片类型多元、轻电影和重工业电影协同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三章主要明晰了大陆贺岁片的后现代特征,结合案例依次分析了大陆贺岁片在能指游戏和影像狂欢、常用的后现代技法、对传媒与技术的倚重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第四章对后现代文化景观下大陆贺岁片的发展进行利弊分析,指出大陆贺岁片吸收后现代元素一方面可以实现创新化、多元化发展,获得市场和票房,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影片价值中空、淡化道德与理性、过度娱乐化和“三俗化”、缺乏真正的贺岁内涵、影片质量低劣等弊病;结语部分是笔者对贺岁片实现良性发展的建议和相关的切实思考,并联系中国的实际指出在贺岁档期内既要保证多元化的影片题材以满足人们不同的观影需求,也要专门打造真正具有节日内涵和民俗文化的贺岁片,影片要多关注现实生活,突出迎春接福和喜庆团圆的主题,传递温情的人文关怀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唤起观众的贺岁心理和文化记忆。

宋珂[7](2017)在《幽默中的消解与建构——论冯小刚市民喜剧的艺术特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市民导演"的冯小刚凭借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握,以一种亲和幽默的姿态,讲述老百姓小市民的故事,冯氏喜剧应运而生。"跟生活对接,就会感到生活足够喜感",他坚持平民化、游戏化的路子,使其电影的文本叙事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设置众多荒诞的游戏化情节,营造出轻松的观感氛围,同时用幽默来化解生活中的尴尬,在笑闹之中关注普通人的生命状态和情感的发展轨迹。本文即从冯小刚喜剧的叙事结构,情节设计以及冯氏语言表达的三个层面探讨其市民喜剧的艺术特色。

李琼[8](2017)在《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的转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和逐步建立,中国电影的题材向市场化转型。在这一转型时期,代表官方意识形态的主导文化和代表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以及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大众文化发生了新的位置变化。崛起的市民阶层要求具有娱乐性质的电影出现,在呼声高涨之时,冯小刚喜剧电影应运而出,解决了市民对娱乐电影的渴望。虽然开始的时候褒贬不一,但他凭借喜剧电影成为电影界长盛不衰的票房神话,跻身三大导演行列,成为喜剧电影界的巨擘。本文力图通过分析冯小刚的文化背景及创作历程,研究他的喜剧电影人物及叙事特色,揭示其独特的喜剧电影艺术观及风格,丰富冯小刚电影研究的内容。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阐述。第一部分,绪论。交待了研究背景及目的,进行了研究综述,概括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的文化背景。冯小刚的主要御用写手王朔和刘震云,一个写都市平民,一个写农村平民,城乡有别,但视角无异,都是以平角观察万物,体视众生。第三部分,研究冯小刚喜剧电影的人物特色及叙事特色。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自始至终都有着深厚的平民意识,而善于选择夸张性的表演人物更是获得了观众的点赞;片段式的组合结构、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又让其喜剧锦上添花。第四部分,研究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艺术观及风格。冯小刚的喜剧电影创作注重创新,坚守电视制作者良好的大众情怀,坚持“电影就应该是商业的”理念,兼顾社会和艺术的价值。冯小刚的创作风格自成一派,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语言形式,都形成了无人可以取代的风格。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论述,从总体上搭建起冯氏喜剧片特色理论大厦的框架。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特征,无论对于当前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胡翠芳[9](2017)在《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研究》文中提出喜剧电影的基本要素是“笑”,但是“笑”并不是衡量喜剧电影的唯一标准。优质的喜剧电影不仅能使人观之开怀大笑,而且在笑过之后还能使人若有所思。冯小刚巧妙地将“笑”融入到艺术、文化和商业之中,在给观众带来笑的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不仅取得幽默、滑稽和讽刺的喜剧效果,还形成了冯小刚喜剧电影的艺术特质、文化特质和商业特质。第一章从电影本体出发,从幽默的语言、滑稽的情境和典型的人物三个方面分析冯小刚喜剧电影的艺术特质。第二章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特质。文化犹如喜剧电影的胎记,正所谓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笑话。喜剧电影的笑是需要语境的,冯小刚喜剧电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富含佛教文化,融合当下流行文化,使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以时尚的方式得到弘扬,从而形成冯小刚喜剧电影经久不衰的文化特质。第三章从商业的视角切入,电影的商业特质并不是单指票房号召力,它主要是指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创作者的商业化思维和商业化意识,即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打造电影品牌。冯小刚喜剧电影先固定上映档期、男主角两个重要的品牌要素,而后融合本土化的内容和好菜坞式的包装,既没有完全复制好莱坞电影,又保证其商业特质。第四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产生的原因,冯小刚主动地汲引王朔的黑色幽默,形成电影的幽默风格;同时还借鉴刘震云作品中的“深刻”,使电影作品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从编导者、表演者、发行者和翻译者四个方面提出特质传承的策略,以期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特质得到普遍的认可和更好的传承。面对开放的电影市场,融合本土化的内容和好菜坞式的包装,创作富含艺术特质、文化特质和商业特质的喜剧电影,不仅有利于打造中国的喜剧品牌,还有利于弘扬中国的喜剧文化,彰显中国的喜剧精神。

王雨昊[10](2016)在《全媒体语境中的华语电影品牌影响力研究 ——基于“公路喜剧片、营销物料、电影IP”的视角》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市场尤其是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引人瞩目。在此背景下,作为电影产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品牌”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与此同时,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与华语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相伴随的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及全媒体趋势在社会发展中的逐渐深入。本文将从“公路喜剧片、营销物料、电影IP”三个视角进行切入,以此观察分析全媒体时代华语电影品牌在品牌建设、品牌营销与品牌延伸三个方面的影响力,并对华语电影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路径进行思考与建议。品牌建设方面,以“华语公路喜剧片”为视角,采用数据统计、类型电影理论、受众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华语公路喜剧片创作热潮的分析,来解读其背后所呈现的华语电影品牌建设的新趋势与新内涵:“段子化”的电影创作潮流,华语电影的观众换代,以及网络审美对电影内容的影响与渗透等。品牌营销方面,以“电影营销物料”为视角,通过分析营销物料所呈现的新特征来把握全媒体时代的华语电影品牌营销:营销物料的多样化、内容化倾向,传统物料通过融入互联网平台呈现为新的表现形式,O2O媒体以及O2O物料的出现,以及观众口碑成为物料等。品牌延伸方面,本文分析了全媒体时代,国内影视产业IP现象的兴起;并以全媒体理论、媒介理论为背景,分析全媒体与电影IP的关系,IP现象对于传媒环境、影视产业的影响等。最后对IP与电影品牌的关系进行思考:IP是品牌的延伸。在以上各部分的分析中,“品牌建设”是品牌影响力的构建基础,“品牌营销”是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途径,“品牌延伸”是品牌影响力的扩展与放大。从品牌的“建设”到“营销”再到“延伸”,这是一个华语电影品牌影响力逐步深化与扩张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分阶段地进行梳理,将有助于对全媒体时代电影品牌影响力进行整体性把握与细致化思考。

二、“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红段子的本质特征及其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网络红段子
二、网络红段子的特质解析
三、网络红段子的宣传思想工作启示

(3)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概述
    1.1 “京味儿”界定
        1.1.1 什么是“京味儿”?
        1.1.2 “京味儿”文化
    1.2 “新京味儿”界定
        1.2.1 “新京味儿”与“京味儿”的比较
        1.2.2 “新京味儿”文化
    1.3 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
        1.3.1 发生背景
        1.3.2 形成历程
2 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的基本特性
    2.1 影像世界
    2.2 主题意蕴
    2.3 叙事策略
3 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的成因
    3.1 大众文化
    3.2 王朔现象
    3.3 个人成长
4 评价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
    4.1 价值意义
    4.2 缺憾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徐峥喜剧电影类型化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一章 作为中国喜剧电影新成就的徐峥创作
    第一节 喜剧电影概述
        一、喜剧与喜剧电影
        二、喜剧精神的承载
        三、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简述
    第二节 徐峥喜剧电影创作
        一、徐峥人物经历
        二、徐峥喜剧电影之路
        三、对冯小刚、宁浩喜剧电影的传承和变化
第二章 徐峥喜剧电影类型化的形成
    第一节 徐峥喜剧电影的叙事特征
        一、“残缺的人生”——人物形象设置
        二、小人物的“执念”——建置叙事动因
        三、小人物的“追逐”——情节结构模式
        四、基于国产公路喜剧片模式的徐峥喜剧电影
    第二节 徐峥喜剧电影精神呈现
        一、独特的喜剧电影观念
        二、自我救赎的情结
        三、现实观照方式“原谅”
    第三节 作为商业品牌的徐峥喜剧电影
        一、喜剧电影的商业性
        二、徐峥喜剧电影的商业性
第三章 共时视野下的徐峥喜剧电影
    第一节 狂欢的盛宴:徐峥与开心麻花喜剧电影叙事策略对比
        一、人物设置: “残缺人生”和“人生残缺”
        二、情节结构: “追逐”和“奇迹”
        三、主题表达: “释放”和“膨胀”
    第二节 杂糅的美感:徐峥与陈思诚喜剧电影类型对比
        一、类型杂糅
        二、段落拼贴
    第三节 悲喜的力量:徐峥与大鹏喜剧电影精神对比
        一、“笑”与“哭”之度
        二、“笑”与“闹”之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冯小刚电影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冯小刚电影的早期创作——贺岁电影的成功开拓
    第一节 冯小刚早期贺岁电影出现的内外因
    第二节 冯小刚早期贺岁电影时代镜像的“民间”表达
    第三节 冯小刚早期贺岁电影草根性的艺术风格
第二章 冯小刚电影的初步转型——对主流电影的积极探索
    第一节 古装商业大片的跟潮及与主流电影的错位:《夜宴》
    第二节 中国式主流电影的价值阐释方式:《集结号》
    第三节 现实社会型的主流大片:《唐山大地震》
第三章 冯小刚电影的再次转型——艺术情怀的影像抒写
    第一节 冯小刚的艺术情怀与个体身份认同的需求
    第二节 多重诉求下的艺术探索
    第三节 艺术情怀影像抒写的表现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后现代文化景观下的大陆贺岁片研究(1997-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陆贺岁片的后现代文化语境
    第一节 中国的社会文化转型
        一、文艺生产消费遵循市场经济与商品逻辑
        二、电影生产:批量化集约化模式化程序化
        三、电影:由艺术到商品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涌入中国
        一、后现代主义的传入
        二、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文艺界的影响
        三、电影中的后现代症候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下的中国消费文化
        一、“符号消费”
        二、时尚与享乐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下的中国大众文化
        一、商业化趋势
        二、娱乐化趋势
    第五节 后现代主义下的视觉文化景观
        一、视觉文化崛起
        二、“看”替代“思”
    第六节 好莱坞“圣诞档”和香港贺岁片的启发
        一、好莱坞“圣诞档”的启发
        二、香港贺岁片对大陆的影响
第二章 大陆贺岁片的发展分期
    第一节 1997年——2002年:冯氏贺岁片一枝独秀
        一、平民喜剧传欢乐
        二、商业电影稳市场
        三、妙用反讽和调侃
    第二节 2002年——2008年:大片抢滩强势来袭
        一、大成本+大制作+大明星+大导演
        二、大片拼抢下,贺岁喜剧受挤
        三、营造视觉奇观,囿于口碑困境
    第三节 2008年——2015年:贺岁档”甚至“贺岁季”,类型多元
        一、贺岁档成为年度最大档期
        二、类型多元,路线差异
        三、“合家欢”型影片优势明显
    第四节 2015年——至今:轻电影走俏重武器抬头
        一、首现同档期的结盟式作战,竞争激烈
        二、轻电影的娱乐场,票房走俏
        三、重工业电影抬头,极致视听
第三章 大陆贺岁片的后现代特征探析
    第一节 贺岁片的能指游戏与视像狂欢
        一、消解深度模式,打破常理逻辑,呈现荒诞与偶然
        二、解构经典和崇高,抛开宏大叙事,碎片化消融意义
        三、有意的夸张搞笑+共时的集体狂欢+大胆的浓艳色彩
        四、文本案例: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
    第二节 贺岁片惯用的后现代技法
        一、拼贴与挪用
        二、反讽与戏谑
        三、变形与戏仿
        四、文本案例:叫兽易小星的《万万没想到:西游篇》
    第三节 贺岁片的传媒与技术狂热
        一、偏倚传媒,宣传造势
        二、技术特效,制造景观
        三、文本案例:魔幻动作大片《钟馗伏魔:雪妖魔灵》
第四章 对后现代文化景观下大陆贺岁片的辩证评价
    第一节 大陆贺岁片吸纳后现代元素的好处
        一、多元化发展,体现差异性
        二、少刻板枯燥,激发创造性
        三、大众化视角,易普及流行
        四、消费意识强,稳票房市场
    第二节 后现代文化景观下大陆贺岁片的隐忧
        一、价值虚无与内涵贫瘠
        二、淡化道德和理性传统
        三、娱乐化与“三俗”化
        四、影片不为欣赏为消费
        五、贺岁之名非贺岁之实
        六、狂欢过后是残羹冷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幽默中的消解与建构——论冯小刚市民喜剧的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变换的叙事结构
二、立体化的情节设计
三、狂欢丰富的语言表达

(8)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的文化背景及创作历程
    2.1 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的文化背景
        2.1.1 王朔、刘震云对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的影响
        2.1.2 大众文化、市井文化对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的影响
    2.2 冯小刚喜剧电影创作历程
        2.2.1 初创期:(1997-1999)
        2.2.2 探索与转型期:(2000-2012)
        2.2.3 成熟期:(2013-至今)
第三章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人物特色及叙事特色
    3.1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人物特色
        3.1.1 紧接地气的人物
        3.1.2 有喜感的人物
    3.2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叙事特色
        3.2.1 片段化的组合形式
        3.2.2 独特的故事情节
第四章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艺术观及风格
    4.1 冯小刚的喜剧电影艺术观
        4.1.1 电影必须是为大众拍的
        4.1.2 电影是具有艺术属性的商品
        4.1.3 创新是艺术的根
    4.2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艺术风格
        4.2.1 多元化的叙事风格
        4.2.2 多元化的语言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0.1.1 选题目的
        0.1.2 选题意义
    0.2 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1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艺术特质
    1.1 幽默的语言
        1.1.1 京味儿的台词
        1.1.2 内蕴式的表演
        1.1.3 衬跌性的画面
    1.2 滑稽的情景
        1.2.1 情景的陌生化
        1.2.2 情景的熟悉化
        1.2.3 情景的舞台化
    1.3 典型的人物
        1.3.1 女主角的“趣”
        1.3.2 大人物的“丑”
        1.3.3 小人物的“美”
2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特质
    2.1 儒家文化
        2.1.1 礼:人文关怀
        2.1.2 仁爱:圆梦
        2.1.3 孝悌:情重于钱
    2.2 佛教文化
        2.2.1 无欲:和为贵
        2.2.2 善恶观:天下无贼
        2.2.3 因果有报:万物起于“缘”
    2.3 流行文化
        2.3.1 游戏生活
        2.3.2 全民狂欢
        2.3.3 世态人情
3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商业特质
    3.1 从明星品牌到消费品牌
        3.1.1 导演的品牌化:冯小刚
        3.1.2 演员的品牌化:葛优
        3.1.3 档期的固定化:贺岁档
    3.2 从适应观众到影响观众
        3.2.1 对观众群体的定位:都市青年
        3.2.2 对观众需求的定位:心里释放
        3.2.3 对观众消费的影响:品牌意识
    3.3 从本土叙事到类型制作
        3.3.1 叙事的模式化:讲段子
        3.3.2 人物的模式化:小市民
        3.3.3 制作的类型化:公式
4 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产生的原因
    4.1 主观原因:冯小刚及其创作历程
        4.1.1 汲引王朔的“黑色幽默”
        4.1.2 吸收刘震云的“深刻”
    4.2 客观原因:受众需求的改变和市场转向大众化
        4.2.1 受众的需求改变
        4.2.2 市场转向大众化
5 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传承的应对策略
    5.1 提升喜剧效果
        5.1.1 编导者:重视喜剧故事的趣味性
        5.1.2 表演者:丰富表演技巧与喜剧性格
    5.2 彰显喜剧精神
        5.2.1 发行者:精致宣传手段与宣传策略
        5.2.2 翻译者:注重语言翻译与语境翻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科研情况

(10)全媒体语境中的华语电影品牌影响力研究 ——基于“公路喜剧片、营销物料、电影IP”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产业,文化,电影批评:全媒体视野下的电影研究现状
        1.2.2 品牌建设,品牌营销与品牌延伸:当前电影品牌影响力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问题
        1.3.4 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全媒体
        1.4.2 华语电影
        1.4.3 电影品牌
        1.4.4 媒介环境学
        1.4.5 类型电影理论
第2章 品牌建设:从“公路喜剧片”分析全媒体时代的华语电影品牌建设
    2.1 公路喜剧片:全媒体时代华语电影品牌建设的新探索
    2.2 “段子电影”:全媒体时代电影内容的碎片化特征
    2.3 美学换代:全媒体时代华语电影的观众换代与网络审美
    2.4 华语电影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路径:以“品牌建设”为视角
第3章 品牌营销:从“营销物料”分析全媒体时代的华语电影品牌营销
    引言 “物料”与电影品牌营销
    3.1 物料多样化:全媒体全营销
        3.1.1 营销媒体的多样性
        3.1.2 同一物料形态的多样细分
    3.2 深度卷入:营销物料的内容化倾向
    3.3 媒体更新:传统物料的新“玩法”
        3.3.1 平面媒体
        3.3.2 文字媒体
        3.3.3 声音媒体
    3.4 O2O媒体:物料连接线上与线下
    3.5 口碑开发:观众口碑成为物料
    3.6 华语电影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路径:以“品牌营销”为视角
第4章 品牌延伸:从“电影IP”分析全媒体时代的华语电影品牌延伸
    4.1 互联网时代的“IP”概念兴起
    4.2 全媒体语境中的“IP”概念
    4.3 媒介理论视野中IP现象的影响
        4.3.1 IP反向助推媒介融合
        4.3.2 产业评判内容的新标准:媒体兼容性
        4.3.3 全媒体语境提升内容的质量标准
    4.4 “IP”是品牌的延伸
    4.5 电影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路径:以“品牌延伸”为视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红段子的本质特征及其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启示[J]. 田方林,魏榛.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6)
  • [2]个性化存在与社会共识的生成 ——“网络段子”的文艺学研究[D]. 吴振湘. 浙江师范大学, 2020
  • [3]冯小刚“新京味儿”电影研究[D]. 党俊秀.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4]徐峥喜剧电影类型化建构研究[D]. 王帆.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5]冯小刚电影的转型研究[D]. 王燕飞.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7)
  • [6]后现代文化景观下的大陆贺岁片研究(1997-2017)[D]. 陈金凤.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7]幽默中的消解与建构——论冯小刚市民喜剧的艺术特色[J]. 宋珂. 宜春学院学报, 2017(07)
  • [8]冯小刚喜剧电影研究[D]. 李琼.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 [9]冯小刚喜剧电影特质研究[D]. 胡翠芳. 辽宁大学, 2017(03)
  • [10]全媒体语境中的华语电影品牌影响力研究 ——基于“公路喜剧片、营销物料、电影IP”的视角[D]. 王雨昊. 南昌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讲段子”:冯小刚电影的喜剧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