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炎醌治疗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周二顺[1](2015)在《千金藤碱对LPS诱发的乳腺炎小鼠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腺炎是乳腺组织遭受多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支原体、酵母菌、藻类等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疾病。在奶牛养殖场中,乳腺炎的爆发可导致产奶量的大幅下降,同时严重影响原乳品质,应用抗生素治疗尽管治疗效果确切,但休药期原乳废弃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极易引起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在兽医临床实践中,对奶牛乳腺炎的防治亟需开发新型安全的治疗药物。千金藤碱是一种从中国传统中草药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中提取分离出来的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其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如抗炎、抑菌、增强免疫功能等,被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而且毒副作用低。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外膜中的一种重要活性成分,据报道利用LPS灌注乳导管所建立的乳腺炎动物模型与奶牛临床型乳腺炎非常相似,可用于奶牛乳腺炎防治药物的实验室研究。本论文以千金藤碱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千金藤碱对LPS诱导的乳腺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上应用千金藤碱治疗乳腺炎提供实验依据。首先,我们观察了千金藤碱对LPS诱发的乳腺炎小鼠的保护作用。将泌乳母鼠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LPS组、千金藤碱(2.5、5、10mg/kg)+LPS组、DEX(5mg/kg)+LPS组。千金藤碱组和DEX组母鼠在乳导管单独灌注LPS前1h和灌注后12h分别腹腔注射给药一次;空白组和LPS组母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PBS溶液。通过制作病理组织切片、MPO活性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检测等方法,观察千金藤碱预处理对LPS诱发的乳腺炎小鼠的的保护效果。结果显示,千金藤碱能降低乳腺组织中MPO活性和TNF-α、IL-1β和IL-6蛋白表达水平,而且能抑制p65磷酸化和IκB降解,改善乳腺组织的病理变化。这些结果表明千金藤碱在LPS诱发的乳腺炎小鼠中发挥了有效的抗炎作用,对小鼠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为了进一步验证千金藤碱对乳腺炎小鼠的保护作用,我们通过原代培养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研究千金藤碱的抗炎作用,并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首先通过MTT法检测了千金藤碱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的活性影响,然后用ELISA法测定了千金藤碱对LPS刺激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最后用Western blot检测分析了千金藤碱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中NF-κB和Akt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千金藤碱(2.5~10μg/mL)对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的活性无影响,对细胞因子TNF-α和IL-6的蛋白水平有明显的下调作用,特别是浓度为10μg/mL的千金藤碱,能显着的降低TNF-α和IL-6的蛋白表达水平。另外,千金藤碱能够降低p65和IκB的磷酸化水平,抑制Akt蛋白激活。综上所述,我们验证了千金藤碱能够凭借其有效的抗炎作用对LPS诱发的乳腺炎小鼠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并初步证实千金藤碱抗炎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Akt/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论珠[2](201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方法:选择10头慢性子宫内膜炎黄牛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黄牛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9例痊愈,7例受孕,治疗总有效率为90%。结论: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进行治疗,不仅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高治疗效果,增加受孕率。
谷静娟[3](2014)在《清热解毒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试验通过乳腺基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感染小鼠乳腺诱发乳腺炎,并用金银花和/或连翘三种清热解毒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的小鼠乳腺炎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分别用EGFP标记E.coli BL21菌株和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黏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制作细菌黏附细胞模型,共同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乳腺的致病机理,以及金银花、连翘防治乳腺炎的作用机理、清热解毒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作用机理。采用组织块接种法结合胰酶消化体外分离培养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当细胞长满培养孔底80%左右时,用胰酶经过2-3次差时消化培养的原代细胞即得到纯化的乳腺上皮细胞,对细胞角蛋白18的表达进行检测,鉴定结果显示阳性,即所培养的细胞为上皮型。且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在波长为514nm光激发下,细胞发出红色荧光。证明乳腺上皮细胞具有自发荧光的特性。利用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和EGFP标记E.coli BL21感染乳腺上皮细胞,制作细菌菌黏附乳腺细胞的模型,革兰氏染色法、E.coli BL21经IPTG诱导发荧光后,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胞质被染成浅粉红色,胞核被染成紫红色;粉红色E.coli BL21细菌紧密聚集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胞质周围,被染成紫红色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量成簇聚集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胞质周围,靠近胞核;EGFP标记E.coli BL21细菌在488nm绿光激发显示绿色荧光,奶牛乳腺上皮于514nm红光激发下,细胞发出红色荧光,因此可清楚观察到荧光细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的部位;金黄色葡萄球菌呈典型的葡萄串状聚集成团黏附乳腺上皮细胞表面。三种方法均证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EGFP标记E.coli BL21成功黏附到乳腺上皮细胞。通过不同浓度104CFU·L-1、105CFU· L-1、106CFU·L-1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采用基部注入感染小鼠乳腺,诱发小鼠乳腺炎病理模型,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接菌浓度的增加,小鼠乳腺病理变化加剧:由低浓度104CFU·L-1接菌组出现毛细血管有轻度充血、少量腺上皮细胞脱落;至高浓度106CFU·L-1接菌组乳腺腺小叶坏死,间质炎性水肿,腺泡结构崩解,大量腺上皮细胞坏死、脱落;105CFU·L-1组乳腺小叶间质轻微水肿、噬中性粒细胞浸润,腺泡局部崩溃、少量噬中性粒细胞浸润,腺泡腔内少量腺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毛细血管少量出血。最终本试验选用105CFU·L-1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作为小鼠乳腺炎诱导剂量。利用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和/或连翘水煎液防治乳腺炎小鼠,通过细菌计数检测乳腺感染细菌量、H.E.染色观察病变程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肥大细胞数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含量变化,探讨金银花、连翘防治小鼠乳腺炎的作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金银花、连翘治疗和预防均可抑制乳腺细菌感染、抑菌效果方面预防比治疗时显着,且三种药中金银花效果优于合药连翘次之。中药预防和治疗均可使乳腺病变减轻,使乳腺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中药各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趋于正常,预防组中药各组血清中TNF-α的水平低于正常组,其中金银花效果优于合药连翘次之。由肥大细胞显示机体免疫及抗感染情况,治疗组中药各组肥大细胞数均趋于正常,表明机体炎症减轻、细菌感染情况减弱;预防组各种药组肥大细胞数虽减少但未达到正常水平,表明机体仍处于抗感染或炎症期。综上所述,中药金银花、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的乳腺炎小鼠防治时,治疗效果好于预防效果,而金银花、连翘和合药之间的效果差异不显着。
李仲海[4](2013)在《榆中县奶牛主要疾病及用药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甘肃省榆中县奶牛养殖场户的分布、地域特点和饲养规模等情况,在榆中县三角城、金崖、城关、来紫堡、夏官营、小康营、连搭、定远、和平、清水驿、甘草、高崖、新营、银山等14个乡镇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规模的25个奶牛场、重点养殖户,通过问卷现场调查记录,结合现场病例记录查阅和与技术员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了相关调查。旨在了解榆中县奶牛的主要疾病和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包括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治疗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一线生产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希望,为奶牛专用药剂的开发和榆中县奶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措施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调查表明,不同生长期奶牛的发病率分别为:犊牛为15.8%,育成牛为7.67%,成牛为26.75%。各科疾病的发病率分别为:内科疾病58.72%,产科疾病25.63%,外科疾病9%,传染病3.45%,寄生虫病3.2%;不同种类疾病发病率由高至低顺序依次分别为:乳房炎>腹泻>感冒>前胃弛缓>子宫内膜炎>消化不良>脐带炎>胎衣不下>瘤胃臌气>瘤胃积食>酮病>蹄病>疥癣>瘤胃酸中毒;其治愈率由低至高的排列顺序依次分别为:酒精阳性乳<子宫脱<难产<瘤胃酸中毒<产后瘫痪<乳房炎<腹泻<子宫内膜炎<瘤胃积食<瘤胃臌气。奶牛主要疾病治疗共涉及到药物90种。其中:抗菌药物和中药类药物最多,这两类药共计有60种,占总数的66.67%。抗菌药物包括各类抗生素和合成抗菌药,其中单方抗菌药物25种,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为主;复方抗菌药物15种,以磺胺类和喹诺酮类为主;中药类药物20种,中药散剂12种,中药提取水针剂8种。用于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治疗的药物共有50种,其中抗菌素类药物38种,中药12种。调查中所有的奶牛场和奶牛养殖户都存在不合理用药和不规范丢弃牛奶的现象。不规范的弃奶现象严重,包括应该丢弃的不丢弃、不按规定时间丢弃、使用泌乳期禁用兽药不丢弃等。
陈松[5](2012)在《奶牛乳房炎病原分析、泌乳兔乳房炎模型建立、公连注射液治疗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选择一种高效、安全、低残留的药物,治疗奶牛乳房炎,对降低养牛业的经济损失,确保优质牛奶生产,维护人类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无菌采集唐山市滦南、滦县地区奶牛场乳房炎奶牛的乳样30份,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从30份乳样中共分离到8种156株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8株(37.2%)、大肠杆菌17株(10.9%)、表皮葡萄球菌10株(6.4%)、无乳链球菌38株(24.4%)、乳房链球菌15株(9.6%)、停乳链球菌16株(10.3%)、克雷伯氏菌1株(0.6%)、变形杆菌1株(0.6%)。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为该地区乳房炎主要致病菌,其次是大肠杆菌,四种病原菌占总菌数的98.7%(154/15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地区主要致病菌对中、高剂量组公连注射液、新霉素、头孢曲松钠、林可霉素高度敏感,抑菌圈达到20mm以上,对低剂量公连注射液中度敏感,对其它药物呈低度敏感或耐药。选择泌乳期(7~10日)家兔,用104CFU、106CFU、108CFU三个不同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人工诱导家兔乳房炎模型,观察临床表现,耳缘静脉采血进行血常规检测,确定最佳攻菌剂量。试验结果表明:其中攻菌106CFU、108CFU的家兔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乳房出现红、肿、疼痛反应和泌乳障碍,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极显着(P<0.01)高于其他组,致炎率100%(3/3),106CFU、108CFU浓度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确定106CFU为建立乳房炎模型的最佳剂量。造模后,用药组分别采用不同剂量乳池灌注公连注射液、肌肉注射公连注射液治疗患病家兔,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并检测血常规,确定最佳治疗剂量。试验结果表明:用药后,中、高剂量治疗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较较其他组显着降低,(P<0.01),与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显着,乳房红、肿、疼痛消失,泌乳恢复正常,治愈率100%(3/3)。选取唐山市滦南、滦县地区奶牛场临床型乳房炎奶牛,并应用公连注射液进行治疗。无菌采集治疗前后患病奶牛血液、乳汁,分离血清和乳清测定各项生化指标,并通过治疗前后乳汁中致病菌的培养鉴定及计数,检测细菌阳性转阴率,从临床疗效、各项生化指标及病原学角度判定其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乳池灌注和肌肉注射配合用药组(Ⅲ)SOD、GSH-Px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均显着升高(P<0.01),NO、MDA等自由基以及LF的含量均显着降低,较健康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细菌培养及计数结果显示治疗组奶牛在治疗后病原菌的数量及种类均减少,总治愈率达到80%,基本达到了治疗临床乳房炎的目的。
严作廷,李宏胜[6](2011)在《依靠科技进步,控制奶牛疾病,发展高效奶牛安全养殖——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奶牛科研项目侧记》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奶牛疾病研究,一直承担农业部和国家在奶牛疾病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特别是在奶牛乳房炎和繁殖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和综合防治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1乳房炎的研究1.1我国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及病原菌区系调查
杨丰利[7](2011)在《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相关研究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奶牛乳腺炎是导致奶牛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本文对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情况、致病菌的流行状况、金黄色葡萄球菌毒性基因的分布、隐性乳腺炎乳汁酶类诊断、治疗乳腺炎中草药制剂组方的确定、乳腺炎疫苗的研制和效果评价以及临床乳腺炎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取得结果如下:(1)2005-2009年对南宁市郊某规模化奶牛场全场奶牛进行乳腺炎调查,平均瞎乳头的奶牛占11.5%,平均瞎乳头率3.7%,临床乳腺炎奶牛平均发病率8.7%,乳区平均发病率3.7%,隐性乳腺炎奶牛平均发病率48.8%,乳区平均发病率19%,此外,临床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升高。临床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乳汁致病菌检出率分别为96%和34%,临床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5%)、大肠杆菌(25.7%)和新型隐球菌(16.2%),隐性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2.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7%)和无乳链球菌(17.9%),本实验所用的大多数抗生素和乳炎消对致病性细菌都比较敏感,分离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性最强,致病率分别为61%和54%。(2)对39株细菌的23S rRNA序列进行检测,全部确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之前生化鉴定结果完全一致,PCR结果检出了clfA、tsst-1、nuc、fnb、hla、hlb、cap5、cap8和mecA共九种基因,未检测出sea、fnbB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一种以上毒力基因的现象较为普遍,提示菌株间毒力基因连锁流行的情况较普遍,并且毒性基因的流行病学具有一定的地域性。(3)从奶牛产后两周到产后十周采集的124个乳样,同时进行细菌学检测和上海隐性乳腺炎检测(SMT),均为阳性结果的乳汁确定为隐性乳腺炎(SCM)。结果显示,SCM发病率为26.6%,主要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7%)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7%),SCM乳汁中的MDA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显着高于正常乳汁,而SCM乳汁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着低于正常乳汁,SCM乳汁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活性与正常乳汁没有显着差异。因此,测定乳汁中的MDA浓度和LDH、ALP与GPx的活性可以作为奶牛隐性乳腺炎诊断的一种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探明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4)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连翘和黄连极度敏感,大肠杆菌对乌梅高度敏感。诃子、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最低抑菌浓度(MIC)达到8 mg/mL,乌梅和黄连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MIC达到16mg/mL。通过正交设计,连翘、诃子、乌梅和黄连均能明显提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可以作为奶牛乳腺炎中草药组方的主要成分。该组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8 mg/mL和16mg/mL。(5)所研制的两种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对小白鼠的攻毒保护率达到60%以上。根据常规间接ELISA方法,通过反应体系的优化,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体的方法。同时确定了建立的间接ELISA阴阳临界值(OD=0.28)和建立了标准曲线和回归方程,回归方程计算的预测效价和实际效价基本一致。接种疫苗后7-14天,奶牛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效价逐渐升高,疫苗1组奶牛于接种后14天达到最高峰(1:2995),随后逐渐缓慢下降;疫苗2组奶牛于接种后21天达到最高峰(1:2062),随后逐渐缓慢下降。直至实验结束(接种疫苗后第150天),两个实验组奶牛血清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仍然高于阴阳临界值。(6)对南宁市郊某规模化奶牛场152头2-4胎次的经产奶牛产后进行临床乳腺炎的发病时间和繁殖指标的调查,包括首次配种天数、配种次数、首次配种怀孕率、空怀期、产后70天内怀孕率、流产率。产后至怀孕之间发生临床乳腺炎奶牛的首次配种天数和空怀期均极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1),配种次数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5);首次配种怀孕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奶牛(P<0.05),产后70天内怀孕率低于对照组奶牛(P>0.05),流产率高于对照组奶牛(P>0.05)。产后至首次人工授精之间发生临床乳腺炎奶牛的首次配种天数和空怀期极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1),首次配种怀孕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奶牛(P<0.05)。首次人工授精至怀孕之间发生临床乳腺炎奶牛的首次配种天数和空怀期极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1),配种次数显着多于对照组奶牛(P<0.05),首次配种怀孕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奶牛(P<0.05)。结论:奶牛产后至怀孕之间发生临床乳腺炎对繁殖性能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郭斌[8](2010)在《乳肿消膏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腺炎是危害奶牛养殖业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仅影响奶牛产奶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影响乳的品质,如何有效防治奶牛乳腺炎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课题。对于乳腺炎的治疗,一般皆是采用抗生素等药物,但随着抗生素长期大剂量的广泛使用,细菌抗药性尤其是乳中抗生素残留问题愈加严重。中草药是纯天然物质,具有抗菌、消炎、不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低等特点,上述优点是抗生素无法比拟的。所以应用中草药替代抗生素防治奶牛乳腺炎,已日益为国内外学者所重视。乳肿消膏为由黄柏、蒲公英、紫花地丁、三棱、莪术等10味中药材制成的复方膏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消肿散痈、排脓通络之功效。为了更好地评价乳肿消膏的疗效,本文在对哈尔滨周边地区奶牛乳腺炎进行调查的同时,进行了该制剂对奶牛乳腺炎的临床治疗试验,并对其作用机理做了初步探讨。采用美国加州奶牛乳腺炎诊断法(CMT法)和体细胞计数(SCC)法等手段对哈尔滨市周边地区8家较大型奶牛场进行了奶牛乳腺炎检测和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的阳性率为15.30%,乳区阳性率为6.59%;隐性乳腺炎的阳性率为47.81%,乳区阳性率为30.72%;乳腺炎的发生与年龄、胎次和泌乳期均有一定关系,年龄大、胎次多、泌乳中后期奶牛的患病率较高。临床治疗试验表明,乳肿消膏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腺炎的乳区治愈率分别为90.91%和95.24%,高于阳性对照药物中药速效消炎膏,并能有效降低乳汁中的体细胞数、提高奶牛日产奶量,说明该药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腺炎都具有较好的疗效。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和抗炎作用两方面进行了乳肿消膏作用机理的试验研究。免疫功能试验结果表明,乳肿消膏能显着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脾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抗炎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乳肿消膏能使炎性介质PGE2、组织胺和5-羟色胺含量减少并能提高炎性部位的抗氧化能力,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综上所述,哈尔滨周边地区奶牛乳腺炎的患病率与年龄、胎次及泌乳期均有一定关系;隐性乳腺炎的阳性率高于临床型乳腺炎;乳肿消膏对奶牛临床型和隐性乳腺炎均有较好的疗效,并能降低乳汁中体细胞数,提高奶牛日产奶量;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生成的炎性介质PGE2、组织胺和5-羟色胺含量减少和提高炎性部位的抗氧化能力是其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作用机理。
张敏[9](2010)在《防治奶牛乳房炎中药凝胶剂的研究》文中认为为了研制防治奶牛乳房炎的兽用制剂,本研究根据中兽医理论自组2个中药复方(复方1、复方2),2个中西药结合复方(复方3、复方4)。通过正交设计以加水量(A)、煎煮次数(B)和煎煮时间(C)为考察因素,以君药蒲公英和金银花主要成分绿原酸含量为指标筛选最佳提取方案;采用改进Karber法,以半数致死量(LD50)评价中药复方急性毒性强度;通过复制二甲苯致大鼠耳廓肿胀模型、大鼠羧甲基纤维素囊中白细胞游出模型和棉球诱发大鼠肉芽组织增生模型测定复方药物对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抗炎作用;通过打孔法和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复方药物最低抑菌浓度;通过二甲苯致大鼠腹腔血管通透性升高模型评价复方药物消肿作用。根据以上试验结果筛选最优组方,以羧甲基纤维素钠、甘油等基质与中药提取液混合制备凝胶剂。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转篮法分别测定该凝胶剂载药量和体外释药性,对制剂中君药主要成分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对制剂的稳定性和刺激性进行考察,建立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试验结果表明:复方1最优提取工艺为加10倍于药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5h;复方2最优提取工艺为加6倍于药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h。复方1的LD50为43g/kg,LD50的95%可信限为3947g/kg;复方2的LD50为147g/kg,LD50的95%可信限为133162g/kg。在复方药物抑制二甲苯致大鼠耳廓肿胀试验中,复方1、复方2、复方3、复方4在24h时耳廓肿胀抑制率分别为67.33%、63.67%,70.65%,71.40%,48h时分别为50.50%、50.55%、57.59%、53.51%;在复方药物抑制大鼠羧甲基纤维素囊中白细胞游出试验中,试验各组白细胞游出数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极显着(p<0.01),复方4对白细胞游出的抑制效果最优;在复方药物抑制棉球诱发大鼠肉芽组织增生试验中,复方1、复方2、复方3、复方4肉芽组织增生抑制率分别为:50.85%、45.30%、65.10%、60.09%。在打孔法测最低抑菌浓度试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复方2、复方4极度敏感,大肠杆菌对复方1、复方3中度敏感,试管二倍稀释法结果相同。在抑制二甲苯致大鼠腹腔血管通透性升高试验中,复方4作用效果接近泼尼松龙,优于复方1、复方2、复方3。制备凝胶剂的配方组成为复方2提取液、羧甲基纤维素钠、山梨酸钾、甘油、亚硫酸钠、EDTA和三乙醇胺适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凝胶剂载药量为21.52%,中药凝胶剂累积释放曲线方程为y=2.9239Ln(x)+3.258。中药凝胶剂质量控制标准为外观红褐色、质地均匀细致,其pH为7.07,含量以绿原酸计大于等于19.3μg/mL,12000r/min高速离心、60℃高温保存、-15℃低温放置均性质稳定、无变质现象。综上所述,本试验所研制的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中药凝胶剂有较好的抗炎、消肿作用,其制剂稳定,安全性高,质量标准可行。
张振国[10](2009)在《中药乳头灌注剂治疗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的研究》文中认为奶牛乳腺炎使奶牛产奶量减少和乳的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相当严重,对奶牛养殖业危害非常大,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奶牛乳腺炎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试验针对哈尔滨周边某奶牛场自然发病奶牛,通过对临床型乳腺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用抑菌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出对所分离主要致病菌敏感的几味中草药,并结合中兽医理论和中药药剂学理论,确定了中药复方的最佳组成,并将其制成中药乳头灌注剂,同时进行了中药乳头灌注剂的安全性试验和临床药效学试验,并测定乳清中SOD、MDA、NO、GSH-Px、LDH、T-AOC的含量来间接体现奶牛在治疗前后机体的抗氧化系统及乳腺修复程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筛选出临床型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通过抑菌试验和正交试验并结合中兽医理论选择蒲公英、鱼腥草、当归等7味中草药组成组方;通过超声波辅助提取的中药乳头灌注剂,经检测其安全性符合规定;通过临床药效学试验表明,中药乳头灌注剂对临床型乳腺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100%,治愈率90.91%);用药后乳清中SOD、GSH-Px和T-AOC的含量明显高于用药前(P<0.05),MDA和NO的含量比用药前显着降低(P<0.05),用药前后乳清中LDH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本文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制备出了使用安全、疗效较好的中药乳头灌注剂,为中药灌注剂的研制及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消炎醌治疗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炎醌治疗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千金藤碱对LPS诱发的乳腺炎小鼠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奶牛乳腺炎造成的危害 |
2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
3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 |
4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
5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 |
第二章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草药防治奶牛乳腺炎的优点 |
2 中草药防治乳腺炎的作用机理 |
3 治疗方法 |
4 千金藤碱的药理作用 |
5 中草药治疗乳腺炎的前景展望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千金藤碱对 LPS 诱发的乳腺炎小鼠的保护效果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千金藤碱对 LPS 刺激的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中药方剂 |
1.2.2 冲洗子宫 |
1.2.3 子宫灌注 |
2 结果 |
3 结果 |
(3)清热解毒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缩略表 |
第1章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防治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
1.1 研究意义 |
1.2 清热解毒药简介 |
1.3 乳腺炎的病因调查 |
1.4 乳腺免疫的研究 |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奶牛乳房炎感染机制 |
1.6 炎症 |
1.7 乳腺炎的治疗 |
1.8 中药治疗乳腺炎的机理 |
1.9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动物试验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
1.10 细胞模型在乳腺炎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
1.11 细胞自发荧光现象和其应用和意义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荷斯坦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3 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3章 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方法的探讨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3 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小鼠乳腺炎方法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材料 |
4.3 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5章 金银花、连翘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发小鼠乳腺炎的防治 |
5.1 引言 |
5.2 材料 |
5.3 方法 |
5.4 结果分析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榆中县奶牛主要疾病及用药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依据 |
1.2 奶牛主要疾病及用药 |
1.2.1 犊牛疾病 |
1.2.2 成年牛疾病 |
1.3 乳品安全管理现状 |
1.4 奶牛疾病防治研究进展 |
1.5 奶牛饲养技术进展 |
第二章 调查研究 |
2.1 引言 |
2.2 调查 |
2.2.1 调查对象 |
2.2.2 调查时间 |
2.2.3 调查形式与内容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饲养管理状况 |
2.3.2 疾病发生特点 |
2.3.3 疾病发生规律 |
2.3.4 奶牛不易治愈疾病的种类 |
2.3.5 奶牛疾病的治疗用药 |
2.3.6 牛奶的丢弃 |
2.3.7 疗效 |
2.3.8 基层兽医工作者集中反应的困难 |
2.3.9 榆中县奶牛疾病防治措施情况 |
2.4 讨论 |
2.4.1 调查中常见的奶牛主要疾病 |
2.4.2 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的严重危害 |
2.4.3 奶牛常见疾病多发的原因 |
2.4.4 奶牛疾病的用药选择 |
2.4.5 一些疾病难以治愈的原因 |
2.4.6 关于丢弃牛奶 |
2.4.7 关于禁用兽药的应用 |
2.4.8 关于奶牛疾病防治的对策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奶牛乳房炎病原分析、泌乳兔乳房炎模型建立、公连注射液治疗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
1.1.1 奶牛乳房炎危害 |
1.1.2 发病原因 |
1.1.3 乳房炎的类型及症状 |
1.1.4 乳房炎的诊断 |
1.1.5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
1.1.6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
1.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方面的研究 |
1.2.1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临床应用 |
1.2.2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药理作用基础研究 |
1.2.3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特点 |
1.2.4 中药治疗奶牛乳房炎的前景展望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试剂及药品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2.2.2 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 |
2.2.3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家兔乳房炎模型的建立 |
2.2.4 家兔乳房炎治疗试验 |
2.2.5 公连注射液治疗奶牛乳房炎临床效果试验 |
3 结果 |
3.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3.2 体外抑菌试验 |
3.3 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家兔乳房炎模型成功建立 |
3.4 公连注射液治疗家兔乳房炎效果 |
3.4.1 临床症状的观察 |
3.4.2 血常规(BC-2800Vet)检验 |
3.5 奶牛乳房炎治疗效果 |
3.5.1 根据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判断疗效 |
3.5.2 公连注射液对乳清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3 公连注射液对血清中生化指标的影响 |
3.5.4 细菌计数 |
4 讨论 |
4.1 病原菌分离鉴定 |
4.2 体外抑菌实验结果 |
4.3 家兔乳房炎模型试验 |
4.4 家兔乳房炎模型治疗效果分析 |
4.5 奶牛乳房炎临床治疗效果 |
4.6 公连注射液对SOD 和GSH-Px 活性的影响 |
4.7 公连注射液对MDA 和NO 含量的影响 |
4.8 公连注射液对LF 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书籍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相关研究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奶牛乳腺炎的定义 |
1.2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 |
1.3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
1.4 国内外奶牛乳腺炎发病情况 |
1.5 奶牛隐性乳腺炎常用检测方法 |
1.6 中草药制剂治疗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
1.7 乳腺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基因研究进展 |
1.8 奶牛乳腺炎疫苗研究进展 |
1.9 奶牛乳腺炎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
1.10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和主要致病菌调查 |
摘要 |
前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实验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奶牛乳腺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征性分析 |
摘要 |
前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奶牛隐性乳腺炎乳汁中丙二醛浓度和酶类活性的研究 |
摘要 |
前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中草药制剂对奶牛乳腺炎致病菌抗菌效果研究 |
摘要 |
前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奶牛乳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的初步研制 |
摘要 |
前言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奶牛临床乳腺炎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摘要 |
前言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写—中文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乳肿消膏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奶牛乳腺炎的流行情况及危害 |
1.2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及症状 |
1.3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
1.3.1 病原微生物 |
1.3.2 环境因素 |
1.3.3 饲养管理 |
1.3.4 遗传因素 |
1.3.5 营养因素 |
1.3.6 疾病继发 |
1.4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规律 |
1.4.1 乳腺炎发病率与季节性的关系 |
1.4.2 乳腺炎的发病率与乳区的关系 |
1.4.3 乳腺炎的发病率与泌乳月的关系 |
1.4.4 乳腺炎发病率与年龄、胎次的关系 |
1.4.5 乳腺炎的发病率与日产奶量的关系 |
1.5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
1.5.1 临床型乳腺炎的诊断 |
1.5.2 隐性乳腺炎的诊断 |
1.6 奶牛乳腺炎的防治 |
1.6.1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 |
1.6.2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
1.7 中药制剂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作用机理 |
1.7.1 抗菌作用 |
1.7.2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1.7.3 抗炎作用 |
1.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药物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奶牛乳腺炎的调查 |
2.2.2 乳肿消膏的临床治疗试验 |
2.2.3 乳肿消膏治疗乳腺炎的作用机理研究 |
2.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情况 |
3.1.1 临床型乳腺炎的发病率 |
3.1.2 临床型乳腺炎与乳区的关系 |
3.1.3 临床型乳腺炎与泌乳期的关系 |
3.1.4 临床型乳腺炎与年龄的关系 |
3.1.5 临床型乳腺炎与胎次的关系 |
3.1.6 隐性乳腺炎的发病情况 |
3.1.7 隐性乳腺炎与乳区的关系 |
3.1.8 隐性乳腺炎与泌乳期的关系 |
3.1.9 隐性乳腺炎与年龄的关系 |
3.1.10 隐性乳腺炎与胎次的关系 |
3.2 临床治疗试验结果 |
3.2.1 乳肿消膏对临床型乳腺炎的治疗结果 |
3.2.2 乳肿消膏对患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乳汁中体细胞数的影响 |
3.2.3 乳肿消膏对患临床型乳腺炎的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3.2.4 乳肿消膏对隐性乳腺炎的治疗结果 |
3.2.5 乳肿消膏对患隐性乳腺炎的奶牛乳汁中体细胞数的影响 |
3.2.6 乳肿消膏对患隐性乳腺炎的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
3.3 作用机理研究结果 |
3.3.1 乳肿消膏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3.3.2 乳肿消膏对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
3.3.3 乳肿消膏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3.4 乳肿消膏对大鼠肾上腺中维生素 C 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3.3.5 乳肿消膏对角叉菜胶致正常小鼠肿胀足中炎症介质(PGE2)含量的影响 |
3.3.6 乳肿消膏对蛋清致小鼠足肿胀炎性组织中组织胺和5-羟色胺的影响 |
3.3.7 乳肿消膏对角叉菜胶致正常小鼠肿胀足中MDA 的影响 |
3.3.8 乳肿消膏对角叉菜胶致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中SOD 的影响 |
3.3.9 乳肿消膏对大鼠急性胸膜炎渗出液中 NO 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奶牛乳腺炎发病情况的调查 |
4.1.1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率 |
4.1.2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与不同乳区的关系 |
4.1.3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与泌乳期的关系 |
4.1.4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与年龄和胎次的关系 |
4.2 临床治疗试验 |
4.3 乳肿消膏的作用机理研究 |
4.3.1 乳肿消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
4.3.2 乳肿消膏的抗炎作用机理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防治奶牛乳房炎中药凝胶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奶业发展现状 |
1.2 奶牛乳房炎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3.1 中药复方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3.2 中药复方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3 复方药物抗炎试验结果 |
3.4 复方药物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
3.5 复方药物对二甲苯致大鼠血管通透性升高抑制试验结果 |
3.6 中药凝胶剂载药量测定结果 |
3.7 中药凝胶剂释放度测定结果 |
3.8 中药凝胶剂质量控制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4.1 中药方剂组方分析 |
4.2 中药复方最佳提取工艺的确定 |
4.3 中药复方急性毒性试验 |
4.4 复方药物抗炎试验 |
4.5 复方药物体外抑菌试验 |
4.6 复方药物对血管通透性影响 |
4.7 中药凝胶剂研制 |
4.8 中药凝胶剂检验 |
4.9 中药凝胶剂质量控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中药乳头灌注剂治疗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
1.1.1 奶牛乳腺炎的分类和临床症状 |
1.1.2 奶牛乳腺炎的病因 |
1.1.3 奶牛乳腺炎的发病机理 |
1.1.4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 |
1.1.5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 |
1.1.6 奶牛乳腺炎的预防 |
1.2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研究进展 |
1.2.1 乳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
1.2.2 中药治疗奶牛乳腺炎的研究概况 |
1.3 抗氧化系统与自由基概述 |
1.3.1 抗氧化酶的主要生物学作用 |
1.3.2 抗氧化酶与奶牛乳腺疾病的关系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仪器设备 |
2.1.2 药品与试剂 |
2.1.3 主要培养基 |
2.1.4 试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
2.2.2 治疗乳腺炎中药组方筛选研究 |
2.2.3 中药乳头灌注剂的提取 |
2.2.4 中药乳头灌注剂的安全性检测 |
2.2.5 中药灌注剂治疗临床型乳腺炎的临床药理学研究试验 |
2.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3.1.1 分离纯化及染色特性 |
3.1.2 生化反应试验 |
3.2 治疗乳腺炎中药组方筛选结果 |
3.2.1 单味中药抑菌试验结果 |
3.2.2 中药组方抑菌正交法筛选试验结果 |
3.3 中药乳头灌注剂的安全性检测结果 |
3.3.1 过敏反应检查结果 |
3.3.2 溶血试验结果 |
3.3.3 热源检测结果 |
3.3.4 刺激性试验结果 |
3.4 中药乳头灌注剂治疗临床型乳腺炎的临床药理学试验结果 |
3.4.1 疗效统计结果 |
3.4.2 乳清中SOD、MDA、NO、GSH-Px、LDH、T-AOC 含量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分离鉴定的分析 |
4.2 组方筛选的分析 |
4.3 中药乳头灌注剂的研制及安全性试验的分析 |
4.3.1 中药乳头灌注剂研制的分析 |
4.3.2 中药乳头灌注剂的安全性分析 |
4.4 中药乳头灌注剂治疗临床型乳腺炎的临床药理学试验分析 |
4.4.1 疗效统计的分析 |
4.4.2 乳清中SOD、MDA、NO、GSH-Px、LDH、T-AOC 含量变化的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消炎醌治疗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千金藤碱对LPS诱发的乳腺炎小鼠的保护效果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D]. 周二顺. 吉林大学, 2015(09)
- [2]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牛慢性子宫内膜炎[J]. 论珠.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04)
- [3]清热解毒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乳腺上皮细胞机理研究[D]. 谷静娟.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4]榆中县奶牛主要疾病及用药现状调查研究[D]. 李仲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5]奶牛乳房炎病原分析、泌乳兔乳房炎模型建立、公连注射液治疗效果研究[D]. 陈松.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6]依靠科技进步,控制奶牛疾病,发展高效奶牛安全养殖——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奶牛科研项目侧记[A]. 严作廷,李宏胜. 中国奶业协会第26次繁殖学术年会暨国家肉牛牦牛/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第3届全国牛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 [7]南宁市郊奶牛乳腺炎相关研究及其对繁殖性能的影响[D]. 杨丰利. 广西大学, 2011(07)
- [8]乳肿消膏治疗奶牛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 郭斌. 东北农业大学, 2010(05)
- [9]防治奶牛乳房炎中药凝胶剂的研究[D]. 张敏.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0(09)
- [10]中药乳头灌注剂治疗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的研究[D]. 张振国. 东北农业大学, 2009(03)
标签:乳腺炎论文; 葡萄球菌论文; 乳腺炎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乳腺外科论文; 乳房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