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百姓楼市语录和期盼(论文文献综述)
余凡[1](2020)在《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有着深厚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理论是它的哲学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它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思想则是它的直接来源。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终落脚点是人民本身,这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它深刻地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评判标准如何界定”的问题,科学地指出在新时代党执政的根本立场是发展为了人民、主体力量是依靠人民,价值取向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及评判标准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点鲜明,分别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人民为中心的辩证统一、坚持高质量发展经济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机统一、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与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有机结合,坚持造福中国人民与造福世界人民的有机结合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为: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它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除此之外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它的现实意义为: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密切与人民的关系,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有利于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在经济建设方面着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文化建设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建设方面改善民生福祉;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依靠人民建设美丽中国。
李小中[2](2018)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文中指出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和巡视工作实践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巡视方面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以来,巡视领域的理论研究蓬勃兴起。但从实践发展需要来看,巡视的研究仍然相对滞后。目前的部分研究成果在路径模式、方法手段方面比较单一、缺少多元化,研究的结果存在趋同化,理论阐释和实证分析都比较欠缺,特别是结合案例的分析研究更是不足。本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在系统梳理巡视制度的发展脉络和演进路径的基础上,运用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视角,以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视角,对巡视理论尝试作一些诠释。同时,尝试运用实证研究,利用搜集到的公开资料和案例,对巡视的实践价值,以及巡视制度设计和实践层面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更好地推动巡视制度完善和巡视工作创新,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促进反腐败工作标本兼治,作一些探索研究。从历史发展演进看,巡视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内巡视与古代巡视虽然呈现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党内巡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历了萌芽发生,确立与推行,以及期间遭受挫折,为巡视制度的发展积累了历史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巡视工作在曲折中不断探索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党内监督和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恢复建立和完善党内巡视制度变得极为迫切。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央和省区市党委可以根据需要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派出巡视组。1996年到2002年为党内巡视初步展开时期。通过这段时间的巡视试点掌握了大量真实情况,取得明显效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之后,巡视工作制度框架逐渐形成。《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巡视工作的主要任务、巡视的方式方法、监督的重点对象等。党的十七大将巡视制度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制度化进程加速。《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巡视工作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十八届党中央在一届任期内首次实现巡视“全覆盖”。党的十九大和新修改的党章对巡视巡察制度作了强调和规定,巡视巡察具有了党内最高合法性。2018年,十九届中央巡视工作全面展开,巡视工作开启新的航程。巡视工作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基本观点有: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是反腐败的组织化安排,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有力手段,是遏制腐败问题的重要治本之策。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深远的实践意义。本文还尝试从学理层面阐释党内巡视,一是制度惯性论:对历史制度文化的传承与批判;二是政党适应论: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回应;三是政治净化论:党内自我净化的有效机制;四是政治整合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疏通机制;五是政治调节论:地方党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机制。从功能分析角度看,当代巡视制度具有“政治体检”功能、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功能、政治保障功能。党内巡视工作从发端到演进,从中央到地方,巡视制度不断完善,实现了历史性发展和飞跃,在助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从工作实践来看,巡视工作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一套实践范式,巡视工作领导体制和制度机制日益完善,常规巡视工作流程逐渐清晰,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巡视触角向下延伸,巡视巡察“双剑合璧”效应不断显现。如同其他制度一样,巡视制度的发展必然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巡视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必须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工作闭环管理,真正推动巡视发现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中,要探索党内巡视与其他监督形式相衔接相结合的路径模式。一是基于关联度分析的结合路径,包括基于权力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责任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利益关联度的路径选择,基于信息关联度的路径选择。二是基于实践层面的结合路径,包括巡视监督与其他党内监督制度相结合,巡视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以及横向之间的监督相结合,巡视监督与执纪执法相结合,巡视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加强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的一项重大举措,对全面加强党的各项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巡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思维、制度化规范化的路径、信息化公开化的手段,不断拓展巡视功能,探索与其他监督制度深度整合的有效路径,真正做到精准发现问题、深入研判问题、联动解决问题、跟踪落实整改,形成巡视工作的完整闭环,最大化地释放巡视制度的红利,充分发挥其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朱磊[3](2018)在《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语中的程度副词不断演化,出现了大量的新形式;在新兴程度副词出现的同时,原有的程度副词的语法性质也在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功能。在两者的基础上,现代汉语也产生了许多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本文认为,程度副词与中心语构成的组合,有充当句子成分或句法成分的可能。当相关组合只能充当句子成分时,该语言现象具有很大的语用因素,主观性最强;当该语言现象开始在句法成分出现时,就表明该现象已经逐步开始语法化;当该语言现象能够高频充当句法成分时,就表明新的语言现象已经开始被全社会的语言使用群体所接纳。因此,本文以语言现象从句子成分到句法成分的过渡为主要着眼点,依据语料支持,结合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采用现象描写与理论解释、定性研究与量化统计、个体研究与对比研究等手段,考察程度副词新形式、新功能,以及有关的新构式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章除了绪论和结语,分为上中下三编,每编第一章具有总论性质,其余各章是个案分析。上编为第一章至第五章,研究程度副词的新形式,也就是对新兴程度副词的发展趋势和演变机制等进行分析。第一章从总体上对新兴程度副词作出考察,文章认为其发展呈现出绝对化和高量性两大趋势。新兴程度副词在演化前有不同的语义功能,其副词化的方式是通过转喻或者隐喻,建立起源语义与程度义之间的关系,而产生动因的诱因则是因表达需要而在其搭配对象或者源成分自身发生的语类、语义、语用方面的变异。第二章对新兴程度副词“狂”的演化动因和机制作了分析,探讨了相关的驱动和制约因素。第三章对程度副词性的“超”和动词性的“超”进行了区分,并考察了“超”和“超级”在表程度义时的竞争及其在语言生活中新的发展变化。第四章考察了“爆/暴”在表程度义时的差异,分析了相关成分在状语和补语位置的不同表现及其成因。第五章研究了“到哭”的程度副词化状况,并与其他作补语的“到X”词语进行了比较研究。中编为第六章至第十章,研究程度副词新功能的扩展。第六章总体上考察名词性成分、一般动词,以及状态形容词被程度副词所修饰的情况,探讨出这些新功能发展的制约因素和类推途径。第七章对新兴的“很是”进行研究,探讨了其与性状化名词搭配的相关机制。第八章考察程度副词修饰粘宾动词短语“显得+X”被程度副词修饰的表达功用,并对制约是程度副词修饰“显得+X”低频率留存的机制作出相应分析。第九章通过语料库的统计,分析了“最”和“很”修饰状态形容词的差异,并对其成因作出了相关解释。第十章研究“得慌”与状位程度副词叠加的表现和成因,并进一步考察了其类推后的相关语言现象。下编是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五章,研究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第十一章列举当前语言生活中常见的含有程度副词的新构式,分析归纳程度副词在构式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第十二章探讨“蛮拼的”的构式化问题,分析该构式的形成原因。第十三章对主观强调构式“不要太X”作出描写,分析了其成因,对其发展趋势也作出了一定的预测。第十四章对构式“有点(儿)小X”总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中各个构件的特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各个构件与构式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十五章对构式“最美X”进行了分析,并从形式、语义等角度将该构式与类似结构进行的对比研究。全文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和余论,对本文的基本观点与主要创获进行相应的总结,并对研究局限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思考。
张玲[4](2018)在《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情绪智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Salovey和Maye(1990)提出“情绪智力”概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个体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传统的智商、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因素,与情绪智力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情绪智力近年来对商业企业具有影响力,高情绪智力领导者具有更好的商业表现。因此,在此背景下本论文通过对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进行调研,对影响其情绪智力的各项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通过实证探讨情绪智力对职业生涯及各维度的影响作用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女性领导者情绪智力发展提供意见。本文首先在综合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查阅企业文献的基础上,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与内容进行阐述;其次,对所研究方向的理论进行述评,构造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第三,通过访谈法、传记材料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大连房地产女性领导情绪智力偏重于纯粹高智商、纯粹高情商以及高智商高情商平衡的类型与特征,并提出女性领导者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情绪智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第四,结合访谈资料和传记材料总结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面临的社会与组织的支持不足,个体的生理及心理因素以及家庭影响情绪智力发展的障碍因素;最后,结合前面的研究,针对大连房地产女性领导情绪智力障碍因素提出根据自身特点辨识自己的情绪,探索情绪智力;学习管理情绪的技巧;持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自信,提高抗挫及抗压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正信正念,培养正面思维能力;积极寻求家庭、职场及社会的理解支持的对策建议并对研究进行展望。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选的女性领导案例均来自大连且局限于房地产企业,难免对一些特殊情况有所遗漏,可能无法完全解释大连其他行业乃至中国其他城市及其他国家的女性领导情绪智力的特殊问题。后续研究应该扩大研究范围,从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城市及行业中选取研究样本。
范婷婷[5](2017)在《《潇湘晨报》标题中的方言现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就湖南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报纸《潇湘晨报》(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5年来的电子版报纸新闻标题为研究对象,以方言理论、“三个平面”理论以及新闻学的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分析,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对《潇湘晨报》标题中的方言现象进行研究。文章分为6个章节。一、绪论。分别综述方言现象、新闻标题中方言的使用情况和方言使用的策略,以及《潇湘晨报》的研究现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二、《潇湘晨报》标题中方言现象分析。《潇湘晨报》标题中的方言词语词性分布广泛,包括方言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量词、语气词等;方言结构也有体现,如“V(不)赢”结构、“V+N+先”结构等;有方言现象的标题在《潇湘晨报》的城事版、特刊版、评论版等版面的众多栏目中广泛分布,并且出现频次随着年份呈波动变化。三、探讨《潇湘晨报》标题中方言现象出现的原因。报纸标题使用方言有两种情况:一是都市报的栏目定位和激烈的行业竞争压力,使得《潇湘晨报》立足于湖湘文化的土壤,积极创新,在标题中有意识使用方言,以求不断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和心理需求。二是普方混杂的社会大环境和从业者缺乏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导致在新闻标题中无意识使用方言。四、分析《潇湘晨报》标题中方言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从表达情感、吸引读者兴趣、展现地域文化和打造报刊特色等方面谈方言现象带来的积极影响,从语言规范、影响阅读和文化传播方面探讨方言现象的消极影响。五、探讨《潇湘晨报》标题使用方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针对标题中方言现象存在的表意不明、滥用方言和乱用本字等问题,从规范化、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三个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六、结语。对本文研究进行总结,归纳本文的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田峰[6](2015)在《唐宋行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行在古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方式。因此,从先秦开始人们就记录旅行之事,虽然先秦还没有一部旅行记(即行记),但是对旅行的记录已经成为史学重要的部分。到了汉代,随着人们对域外世界的认识,行记便应运而生。魏晋南北朝以来,行记成为一类不可忽视的文献。唐宋时期,是行记发展繁荣的关键时期,在文学演进与时代变迁的双重作用下,行记大量出现,它们主要包括僧人行记、交聘行记、文人行记等,其体式逐渐完善,内涵也更加丰富。此后行记基本沿着唐宋以来的脉络发展,对后世的旅行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唐宋行记的研究是解决行记相关问题的关键。但是,由于历朝历代行记亡佚严重,致使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显得比较零碎,尚未有充分的认识。尤其对唐宋行记的文学研究与思想文化研究还比较薄弱。本论文拟从文学与文化的视角出发,对唐宋行记作全面的讨论。那么,唐宋行记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行记与文学、史学有怎样的关系?行记又集中反映了哪些文化问题?这些都值得思考。文章从这些问题为出发,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解决行记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认为行记起源于先秦,初创于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第二章以唐宋行记为中心,重点讨论了行记的文体特点及其行记与文学、史学的横向渗透,认为行记在体制上具有行踪、景观与旅行体验三要素,这三要素以叙事的方式来呈现,语体以灵活多样的散体文为主,体性呈现多元化。行记与游记、地记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而史学的书写传统对行记影响明显;第三章以宋代文人行役记为中心,主要讨论文人行役记在宋代文学、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化的倾向,选取陆游的《入蜀记》作为观察点,主要从其文化胜览倾向,旅行体验的书写与诗学,学术品格等几方面进行论述;第四章以唐宋交聘行记为中心,讨论其所反映的夷夏观念及人们对域外世界的认识,进一步说明唐宋时代变迁背景下夷夏观念的新内涵;第五章重点讨论了唐宋僧人行记,认为中土僧人西行求法与日本僧人来唐宋求法巡礼,虽都属于宗教行为,但是这两种文化现象背后所反映的国家地位和社会交往心态完全不同,由此可以窥见在文化转移过程中僧人所处的地位。
高虹[7](2015)在《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语言环境也正处于一种五彩斑斓、变化莫测的阶段。流行语正是这种语言发展变化的最好体现。流行语从语言的角度展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某一侧面,它们不但记录了社会现象和时代变迁,也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流行语往往能够成为一个年代的总结,为后人唤起一个年代的记忆。从这一意义上说,对流行语的考察、梳理和研究,对记录历史、记录国家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过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既往对流行语的研究在多个角度和层面展开,其中既有关于流行语本质属性的研究,如流行原因、产生途径等的研究,也有流行语的跨面研究,如社会心理学视角、新闻学和传播学视角等的研究。然而,在流行语的解读层面上,现有的研究多以流行语的流行原因、流行过程和传播方式为流行语解读的主要依据,尚无研究专门涉及流行语使用中的意义、认知机制和认知特点。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对流行语在使用中的意义进行语用解读,探究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流行语的英译的实践进行研究,从流行语的个案翻译中得出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步骤,以期对流行语的英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流行语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新词以及另外一个有相关性的概念:热词,这三者之间互相联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别属性,而明确三者的异同对于确定研究对象是首要完成的任务。因此,本研究以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辨析为入手,结合中英文词典和国内外研究对流行语的定义,并从本研究的研究目标为出发,给出本研究中流行语的工作定义,从而把广义的流行语概念进行限定和细化,给出评判的标准,即,本研究关注的研究对象是非话题型流行语(以下简称流行语),进而以此为标准,考察该标准下的各个类型,并以每一类型中的若干为范例进行分析。在确定了有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根据北京语言大学联合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2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国家语委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自2005年至2013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白皮书),和《咬文嚼字》编辑部自2008年至2013年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以非话题型流行语中的不同类型为基础,以其中的若干个来自不同类型的非话题型流行语为例,并以此为关键词,在门户网站以及平面媒体的电子版中收集相关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分析研究,来得出发现和结论。本研究以词汇语用学研究的理论要点为依据,结合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性来自认知效果和加工代价的有机平衡这一论点,,认为流行语的理解需要通过语用充实过程来建立临时性的词汇信息,以帮助其语用意义的理解。这一临时性词汇信息的建立,要与特定的语境产生最佳关联,以满足说话双方的交际意图和交际期待。本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发现:1.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能够在概念、人际、修辞这三个维度上有更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在概念维度和交际维度上。流行语因为其流行的起始、发展、高潮等一系列的过程,语义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泛化,因而具有更加抽象化的概念内涵。这一特性使得流行语的使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不同语境中去,并结合实际的语境得到合理的解读。流行语的使用本来就受人们从众求新心理驱使,因此,它们在建立和维持一定的人际关系和表达的情感效果方面,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流行语语用意义中负载的额外信息会让流行语的使用带来比普通词语更加微妙和难以言说的修辞效果。2.流行语的语用意义的认知过程具有独特性。虽然流行语理解遵循了词汇语用意义认知过程中普遍通用的语用充实方法,它们的解读既要针对明说部分,也要针对暗含部分,这两个部分都需要有语境的信息来辅助,以便能够进行语义内容的充实,与语境产生关联;但是,它们的认知机制显然使得其中的一些方法突显出来,比另一些方法更常用、更有效,包括语义的拓展、隐喻化以及帮助隐喻化理解的认知联想过程。经历了这些语用充实过程的流行语解读会排除歧义、确定指称,进而充实语义。包含流行语的话语也会变得更加顺畅达意、具有更加非凡的认知效果。3.对流行语准确的英译可以先对语境进行确定,然后列出该语境下的可能解读,对照语境,再遴选出可及性程度最高的语用意义,并进行翻译,采用的译法有话语意义直译法、语用意义意译法、话语意义直译加注法等等。本研究把对语境具有强烈依赖性的流行语作为研究的对象,拓展了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凸显了词汇语境化理解的重要性。对流行语独特认知过程的剖析是对语用充实这一概念进行的有益补充。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在实际应用中对翻译实践、乃至词典编撰、词汇教学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借鉴意义。由于研究设计的不完美和研究者自身的不足,本研究还是有一些可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如对语境因素的考虑可能不够全面,选取的流行语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少,没有进行定量分析等。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以把语境因素进一步细化,把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的讨论做得更具体,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使流行语的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
张宇婷[8](2015)在《2013年人民网和新浪网“两会”专题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会”在我国政治民主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我国特有的报道形式,“两会”报道以其生动优质的新闻实践和日渐成熟的报道模式,成为我国新闻改革进程中的有力推动者。人民网坚持“权威、实力,源于人民”的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在“两会”报道中秉承着打造一流网站,构建和谐舆论场和营造开放理性的话语平台。新浪网是国人最为推崇的互联网品牌,为用户提供全面及时的资讯和多元快捷的网络空间。本文定位2013年“两会”专题报道,选取人民网和新浪网的“两会”专题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两会”报道的特色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性建议。本文针对人民网和新浪网的特色,从“内”(报道内容)到“外”(报道形式),再“升华”(报道理念)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在报道内容方面,人民网注重政府换届和大部制改革等硬新闻,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以及邀请具有权威性的代表委员呈现热点议题;新浪网则注重民众的声音和愿望,关注地方“两会”提案和情况,以及用分层与民本的视角贴近受众。报道形式特色方面,人民网栏目设置直观生动、延续党媒特色,运用立体多维大数据解析“两会”和整合全媒体平台等;新浪网稿件配置清晰简洁,图片信息活泼丰富以及微博互动注重信息交流等。在报道理念方面,人民网坚持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打造品牌意识来提升党报网站的核心竞争力;新浪网更加注重受众“本位”和市场意识,提高策划效果。“两会”报道存在的部分问题在网络改革日益深入和发展中,渐渐浮出水面,亟待解决。人民网的报道难以跳出套路化、同质化,公共话语平台不够多元,受众意识差,而新浪网仍然存在新闻娱乐化现象,信息图标使用不成熟等,这些弊端削弱了“两会”报道的传播效果。面对“两会”报道的不足,两网可以借鉴彼此成功的经验,此外,还可以通过提升报道品位,打造深度报道,打造“两会”品牌和完善信息可视化体系等途径促进网站媒体的长足发展。
吴宜聪[9](2014)在《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语言特色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年底,《笑侃三十年》在上海开演,自此,“海派清口”便拉开序幕。随后《笑侃大上海》、《我为财狂》等接连创造曲艺界票房神话,而大型电视脱口秀《壹周立波秀》更是赢得了全国范围的欣赏。与此同时,对“海派清口”的研究也悄然兴起,研究涉及文化寻根、表演艺术、新闻传播、语言特色等不同角度。本文以语言学相关理论为主要指导,辅之以社会背景分析,在对具体语料描述分析和定量统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海派清口”的语言风格、美学特征和内蕴品质。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对“海派清口”进行简要介绍,梳理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意义,说明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探讨“海派清口”修辞格运用。依均衡美、变化美和联系美的标准,将所涉及的多种修辞格归为三类,并通过对一些修辞实例的具体剖析,揭示了修辞格运用的表达效果。同时,在考察其修辞手法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海派清口”含蓄委婉、幽默风趣,大胆虚构、借力打力,整散结合、音律和谐的语言风格。第二章运用美学语言学理论,从两个层次的言语美探寻出“海派清口”惟妙惟肖、模仿到位,漫画场景、话中有话,情境多样、转化自如的美学特征。第三章通过语用策略和社会文化背景,探究“海派清口”的语言文化印记,分析出其立足本土的海派精神、调侃时事的娱乐精神、解构新闻的后现代精神等特质。结语部分简要总结全文内容。
陈倩,林伦伦,许竹君,胡秋红[10](2013)在《影响广东媒体新词的动态语境变量分析》文中指出新词语历来都是语言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对于反映特殊地域独特性和个体性的新词研究却较少涉猎。本研究选择近年来广东媒体出现的新词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模型为理论基础,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论述新词语与话题、时空位置、活动赛事、网络问政、媒体视角、语气表述、方言、惯用语群和媒介等社会文化语境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针对新词语中的负面倾向,提出语言应用导向问题,建议大力倡导规范、文明和绿色用语。
二、老百姓楼市语录和期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百姓楼市语录和期盼(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内容和主要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主要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 |
第一节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第二节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二、“以人民为中心”对“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直接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二、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的思想 |
第二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
一、根本立场:发展为了人民 |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 |
(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二、主体力量:发展依靠人民 |
(一)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二)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
三、价值取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一)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
(二)增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
四、评价标准:人民根本利益 |
(一)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
(二)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最高标准 |
第二节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主要特征 |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辩证统一 |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为“以人民为中心”提供物质前提 |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明发展方向 |
二、坚持高质量发展经济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机统一 |
(一)坚持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
(二)保障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
三、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与以人民满意为中心的有机结合 |
(一)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是为了让人民满意 |
(二)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中心是为了维护人民利益 |
四、坚持造福中国人民与造福世界人民的有机结合 |
(一)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
(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造福世界人民 |
第三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
第一节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 |
二、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
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 |
第二节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有利于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
二、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三、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四章 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经济建设:着力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
一、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
二、逐步缩小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 |
第二节 政治建设: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
一、满足人民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求 |
二、用更健全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
第三节 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一、坚定文化自信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 |
第四节 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福祉 |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第五节 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
一、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 |
二、依靠人民建设美丽中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与缘起 |
1.1.1 巡视制度问题 |
1.1.2 党内巡视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巡视制度变迁的历史学方法研究 |
1.2.2 巡视制度的理论基础研究 |
1.2.3 巡视制度的实证研究 |
1.2.4. 与巡视关联的反腐败国际比较研究 |
1.3 研究方法思路、创新与局限 |
1.3.1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1 研究方法 |
1.3.1.2 思路结构 |
1.3.2 创新与局限 |
第二章 党内巡视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化演进 |
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产生发展 |
2.1.1 建党初期党内巡视的萌芽发生 |
2.1.2 党内巡视在土地革命时期的确立与推行 |
2.1.3 抗战时期的党内巡视工作 |
2.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巡视制度的特点 |
2.2 新中国成立后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巡视工作的探索发展 |
2.2.1 弱化时期:1949年—1978年 |
2.2.2 新探索实践时期:1978年—2002年 |
2.2.3 逐步规范时期:2002年之后 |
2.3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制度化加速 |
2.3.1 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内中央巡视“全覆盖” |
2.3.2 巡视工作条例的创新完善 |
2.3.3 党的十九大开启巡视工作新航程 |
第三章 党内巡视的官方阐释和学理分析 |
3.1 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 |
3.1.1 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 |
3.1.2 巡视是反腐败的组织化安排 |
3.1.3 巡视是发现问题形成震慑的有力手段 |
3.1.4 巡视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治本之策 |
3.1.5 习近平关于巡视工作重要思想的理论特色和实践意义 |
3.2 党内巡视的几种学理分析 |
3.2.1 制度惯性论:对历史制度文化的传承与批判 |
3.2.2 政党适应论:对外部环境的积极回应 |
3.2.3 政治净化论:党内自我净化的有效机制 |
3.2.4 政治整合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有效疏通机制 |
3.2.5 政治调节论:地方党政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机制 |
第四章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的巡视功能分析 |
4.1 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提出和时代内涵 |
4.1.1 “从严治党”向“全面从严治党”的迈进 |
4.1.2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理念的发展 |
4.2 当代巡视制度的功能分析 |
4.2.1 “政治体检”功能 |
4.2.2 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功能 |
4.2.3 政治保障功能 |
4.3 大数据分析视角下的巡视功能 |
4.3.1 巡视工作舆情关注度分析 |
4.3.2 舆情关注度与巡视功能的正相关 |
4.3.3 引导群众理性参与巡视工作 |
第五章 巡视工作的实践范式和地方探索 |
5.1 常规巡视工作流程解析 |
5.2 巡视机构和巡视队伍结构 |
5.2.1 巡视领导体制 |
5.2.2 巡视组 |
5.3 巡视工作方法机制 |
5.4 巡视工作配套制度保障 |
5.4.1 巡视工作中长期规划 |
5.4.2 工作规程和流程再造 |
5.4.3 “三个不固定”制度 |
5.4.4 巡视整改落实制度 |
5.5 巡视实践中的“热词” |
5.5.1 巡视“热词”清单 |
5.5.2 巡视“热词”背后的问题透视 |
5.5.2.1 问题清单中的存量事物 |
5.5.2.2 存量问题的“新变异” |
5.5.2.3 问题清单中的新类型 |
5.6 市县巡察工作实践:巡视触角的延伸 |
5.6.1 巡察是巡视体系的制度化补充 |
5.6.2 巡察工作成效的现状分析 |
5.6.3 巡视巡察“双剑合璧” |
5.7 江苏巡视实践探索 |
5.7.1 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
5.7.2 坚守政治巡视定位 |
5.7.3 细化配套制度规定 |
5.7.4 用好巡视工作报告 |
第六章 巡视制度面临的形势和创新完善的路径探析 |
6.1 巡视制度面临的内外环境 |
6.1.1 政治文化环境 |
6.1.2 信息网络环境 |
6.2 巡视制度执行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
6.2.1 制度设计层面 |
6.2.2 巡视专业化方面 |
6.2.3 巡视目标和对象方面 |
6.2.4 巡视人员监督方面 |
6.2.5 巡视信息沟通机制方面 |
6.2.6 巡视成果运用转化方面 |
6.3 客观评价巡视制度价值 |
6.3.1 从时效的角度来看 |
6.3.2 从权力监督的角度来看 |
6.3.3 从实践功能的角度来看 |
6.4 闭环理念与巡视工作优化路径 |
6.4.1 闭环理念 |
6.4.2 基于关联度分析的优化路径 |
6.4.3 基于实践层面的优化路径 |
6.4.3.1 与其他党内监督制度相结合 |
6.4.3.2. 与自下而上的监督以及横向之间的监督相结合 |
6.4.3.3 与执纪执法监督相结合 |
6.4.3.4 与审计监督相结合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对象 |
0.2 研究意义 |
0.3 研究回顾 |
0.4 理论依据 |
0.5 研究方法 |
0.6 内容安排 |
0.7 语料说明 |
上编 程度副词新形式的发展和功用 |
第1章 新兴程度副词的发展趋势和演化方式 |
1.1 引言 |
1.2 新兴程度副词的绝对化和高量性 |
1.3 对两种趋势的解释 |
1.4 演化的语义类型 |
1.5 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狂”的表达功用及其程度副词化 |
2.1 引言 |
2.2 搭配倾向与句法特征 |
2.3 表达功能与表义倾向 |
2.4 演化进程及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程度副词的特性及其发展的趋势 |
3.1 引言 |
3.2 “超”的语法意义 |
3.3 与词内成分“超”的区分 |
3.4 “超”与“超级”的竞争及其新的发展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爆”和“暴”的差异与趋同 |
4.1 引言 |
4.2 “爆/暴”的表现形式 |
4.3 表现差异 |
4.4 成分选用与结构差异的互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到哭”的副词性质及与其他“到X”的异同 |
5.1 引言 |
5.2 句法分布与搭配对象 |
5.3 语义特征 |
5.4 语义的演化和语形的类推 |
5.5 与“到X”词语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中编 程度副词新功能的显现和作用 |
第6章 程度副词功能扩展的途径与特点 |
6.1 引言 |
6.2 新功能的发展路径 |
6.3 新功能发展的制约因素 |
6.4 进一步的类推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很是”修饰形容词化名词性成分的特点和成因 |
7.1 引言 |
7.2 “很是”的性质 |
7.3 同形区分 |
7.4 “很是”的成分特点 |
7.5 形成动因和机制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程度副词修饰“显得+X”的功用及留存机制 |
8.1 引言 |
8.2 搭配的差异 |
8.3 表达的功用 |
8.4 留存机制与低频原因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很”与“最”修饰状态形容词的差异与原因 |
9.1 引言 |
9.2 程度副词和状态形容词的选取 |
9.3 表现和差异 |
9.4 倾向性差异的成因 |
9.5 本章小结 |
第10章 状位程度副词与“得慌”的类框式叠加 |
10.1 引言 |
10.2 叠加的语法特点 |
10.3 表义作用 |
10.4 产生机制分析 |
10.5 本章小结 |
下编 含程度副词的新构式特性和演化 |
第11章 程度副词在新构式中的表现和作用 |
11.1 引言 |
11.2 构式的理解和划定 |
11.3 相关构式的分析 |
11.4 程度副词在新构式中的作用 |
11.5 本章小结 |
第12章 “蛮拼的”的构式化及其功用 |
12.1 引言 |
12.2 句法的表现 |
12.3 使用的渗透 |
12.4 语义的表达 |
12.5 演化的实现 |
12.6 本章小结 |
第13章 主观强调构式“不要太X”的功用及其成因 |
13.1 引言 |
13.2 分布倾向与搭配特点 |
13.3 强调方式与语用特点 |
13.4 相近的联系与同形的区分 |
13.5 构式形成与发展趋势 |
13.6 本章小结 |
第14章 委婉程度构式“有点(儿)小X”的特性与演变 |
14.1 引言 |
14.2 构式的句法特性 |
14.3 表义功能 |
14.4 构式的成因与发展 |
14.5 本章小结 |
第15章 “最美X”构式的功用与成因 |
15.1 引言 |
15.2 句法分布和内部构成 |
15.3 构式的表义功能 |
15.4 与“最美的X”的关系 |
15.5 与构式“最丑X”的比较 |
15.6 演化分析 |
1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余论 |
本文的主要观点 |
本文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文所收录的新兴程度副词 |
附录2 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性成分的相关统计 |
附录3 程度副词“很”修饰动词性成分的相关统计 |
附录4 “最”和“很”与BA式状态形容词的搭配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情绪智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情绪智力研究现状综述 |
1.4.2 国内情绪智力研究现状综述 |
1.4.3 述评 |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内容框架 |
1.5.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情绪智力的定义与内涵 |
2.1.2 女性领导者 |
2.1.3 障碍因素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理论 |
2.2.2 情绪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情绪智力现状与问题 |
3.1 大连房地产女性领导基本状况 |
3.2 研究设计与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研究方法 |
3.3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访谈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2 传记材料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大连房产地产企业女性领导情绪智力现状:类型与特征 |
3.4.1 类型 |
3.4.2 特征 |
3.5 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情绪智力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情绪智力的障碍因素分析 |
4.1 社会层面的影响因素 |
4.2 组织层面的影响因素 |
4.3 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五章 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情绪智力的解决措施 |
5.1 社会层面的措施 |
5.2 组织层面的措施 |
5.3 个体层面的措施 |
5.3.1 情绪智力修炼建议 |
5.3.2 情绪智力修炼方法及步骤 |
5.3.3 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5)《潇湘晨报》标题中的方言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和语料来源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语料来源 |
2 《潇湘晨报》标题中的方言现象分析 |
2.1 词性分布 |
2.1.1 方言名词 |
2.1.2 方言动词 |
2.1.3 方言形容词 |
2.1.4 方言副词 |
2.1.5 方言代词 |
2.1.6 方言量词 |
2.1.7 方言语气词 |
2.2 方言结构 |
2.2.1 “V(不)赢”结构 |
2.2.2 “V + N +先”结构 |
2.2.3 “X+醉+哒/了”结构 |
2.3 有方言现象的标题的版面分布情况 |
2.3.1 城事版 |
2.3.2 特刊版 |
2.3.3 评论版 |
2.4 小结 |
3 《潇湘晨报》标题中方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
3.1 自觉使用 |
3.1.1 栏目定位 |
3.1.2 求新心理 |
3.1.3 地域文化争主流的诉求体现 |
3.1.4 恋乡情结 |
3.1.5 受众驱动 |
3.2 无意识使用 |
3.2.1 普方混杂的社会环境 |
3.2.2 从业者缺乏语言规范观念 |
3.3 小结 |
4 《潇湘晨报》标题中方言现象产生的影响 |
4.1 积极影响 |
4.1.1 有利于表达情感 |
4.1.2 有利于吸引读者 |
4.1.3 有利于展现地域文化 |
4.1.4 有利于打造报刊的本土特色 |
4.2 消极影响 |
4.2.1 影响语言规范化 |
4.2.2 带来阅读障碍 |
4.2.3 不利于文化传播 |
4.3 小结 |
5 《潇湘晨报》标题使用方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5.1 存在的问题 |
5.1.1 表意不明 |
5.1.2 滥用方言 |
5.1.3 乱用本字 |
5.2 应对策略 |
5.2.1 树立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
5.2.2 明确方言使用规范 |
5.2.3 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
5.2.4 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
5.2.5 加强对语言规范化的研究 |
5.3 小结 |
6 结语 |
6.1 论文的总体结论和创新点 |
6.2 论文的不足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潇湘晨报》标题中的长沙方言词汇总表 |
【附录2】《潇湘晨报》标题中的非长沙方言词汇总表 |
【附录3】《潇湘晨报》标题中的方言结构现象总表 |
【附录4】访谈记录 |
【附录5】调查研究日志 |
致谢 |
(6)唐宋行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行记的源流及其在先唐的发展 |
一、关于行记起源问题的讨论 |
(一)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先秦史官传统与旅行记录 |
(二) 《禹贡》、《山海经》与《穆天子传》 |
二、汉代行记的初创 |
三、魏晋南北朝行记发展的三个途径:僧人行记、征伐随行记与交聘行记 |
(一) 僧人行记 |
(二) 征伐随行记 |
(三) 交聘行记 |
小结 |
第二章 唐宋行记的文体特点与史学传统 |
一、关于行记文体特点的讨论 |
二、唐宋行记的史学传统 |
(一) 体例选择 |
(二) 对异域记录的史学传统 |
(三) 行记的实录精神与经世致用 |
小结 |
第三章 宋代文学演进与文人行役记 |
一、行记与游记的会通 |
二、宋代文人行役记由纪行到文化胜览的美学转变——以陆游《入蜀记》为中心 |
(一) 《入蜀记》的文化胜览倾向 |
(二) 《入蜀记》中的旅行体验与诗学 |
(三) 《入蜀记》的学术品格 |
小结 |
第四章 唐宋交聘行记与夷夏之辨 |
一、唐代的交聘行记与夷夏之辨 |
二、宋代的交聘行记与夷夏之辨 |
(一) 宋代交聘行记中的汉人与遗民 |
(二) 宋代交聘行记中的文化景观与夷夏之辨 |
(三) 地理疆界抑或是夷夏之界 |
(四) 南宋交聘行记中的中原城市景观 |
小结 |
第五章 唐宋僧人行记与旅行心态 |
一、唐宋西行求法僧人行记与旅行心态——以《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中心 |
(一) 极端的生命体验与玄奘西行的心态 |
(二) 佛教世界、国家情怀及玄奘面对西域世界的文化心态 |
三、日本汉文僧人行记及其日僧在唐宋的社会交往与心态——以《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与《参天台五台山记》为中心 |
(一) 圆仁在唐代的社会交往及其心态 |
(二) 成寻在宋代的社会交往及其心态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汉至宋行记的着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对象 |
1.2 选题背景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流行语的界定 |
2.1.1 词典定义 |
2.1.2 文献定义 |
2.1.3 流行语和新词、热词的意义辨析 |
2.1.4 本研究工作定义 |
2.2 流行语的多种研究 |
2.2.1 流行语的特征研究 |
2.2.2 流行语的流行原因研究 |
2.2.3 流行语产生途径研究 |
2.2.4 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和特点研究 |
2.2.5 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
2.2.6 流行语案例研究 |
2.3 流行语的多学科研究 |
2.4 流行语的翻译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 |
3.1 关联理论概述 |
3.1.1 关联的概念 |
3.1.2 交际中的关联原则 |
3.1.3 话语理解的解码和推理 |
3.1.4 明说、暗含和弱暗含 |
3.1.5 关联性:加工代价与认知效果 |
3.2 关联制约下的语用认知 |
3.3 词汇语用学的研究 |
3.3.1 词汇语用学概述 |
3.3.2 关联指导下词汇意义的语用充实 |
3.4 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问题 |
4.2 语料收集 |
4.3 语料分析 |
第五章 流行语的语用意义解读 |
5.1 交际中会话含意的推导 |
5.2 语用意义 |
5.3 语用意义的维度 |
5.3.1 语用意义的概念维度 |
5.3.2 语用意义的人际维度 |
5.3.3 语用意义的修辞维度 |
5.4 流行语个案分析:山寨的语用意义 |
5.4.1 山寨的词汇意义 |
5.4.2 流行语“山寨”的概念维度 |
5.4.3 流行语“山寨”的人际维度 |
5.4.4 流行语“山寨”的修辞维度 |
5.5 流行语语用意义的特点 |
5.6 小结 |
第六章 流行语语用意义解读的认知过程 |
6.1 流行语理解的语用认知机制 |
6.1.1 对流行语明说部分的理解 |
6.1.2 对流行语暗含部分的理解 |
6.2 流行语理解中的收窄和拓展过程 |
6.3 流行语理解中的隐喻化过程 |
6.4 流行语理解中的认知联想 |
6.5 小结 |
第七章 关联理论视角下流行语的英译 |
7.1 翻译的语用维度 |
7.1.1 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
7.1.2 语用充实与翻译 |
7.2 流行语英译的个案分析 |
7.2.1 “潜规则”英译的个案分析 |
7.2.2 “裸x”英译的个案分析 |
7.3 流行语语用充实对翻译的启示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的主要发现 |
8.2 研究的启示 |
8.3 研究的不足 |
8.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北京语言大学发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语分类 |
附录2: 北京语言大学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
附录3: 《咬文嚼字》所发布年度十大流行语 |
(8)2013年人民网和新浪网“两会”专题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内容分析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可能出现的不足 |
2 人民网与新浪网“两会”专题内容特色 |
2.1 人民网 2013 年“两会”专题内容特色 |
2.1.1 报道侧重换届和大部制改革等硬新闻 |
2.1.2 深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
2.1.3 “两会”代表做客人民网 权威呈现热点议题 |
2.2 新浪网 2013 年“两会”专题内容特色 |
2.2.1 报道注重人民的心声和愿望 |
2.2.2 关注地方“两会”情况和提案 |
2.2.3 以分层和民本的视角贴近受众 |
3 人民网与新浪网“两会”专题形式特色 |
3.1 人民网 2013 年“两会”专题形式特色 |
3.1.1 栏目设置直观生动 延续党媒特色 |
3.1.2 运用立体多维大数据解析“两会” |
3.1.3 依托《人民日报》和自身记者团进行独家报道 |
3.1.4 全媒体平台整合资源 提升报道影响力 |
3.2 新浪网 2013 年“两会”专题形式特色 |
3.2.1 稿件整合配置 栏目清晰简洁 |
3.2.2 版面风格活泼引人 图片信息丰富 |
3.2.3 微博互动贴近群众 侧重信息交流 |
4 人民网与新浪网“两会”专题理念特色 |
4.1 人民网 2013 年“两会”专题理念特色 |
4.1.1 坚持社会责任意识 彰显党报风范 |
4.1.2 打造品牌意识 提升党媒核心竞争力 |
4.2 新浪网 2013 年“两会”专题理念特色 |
4.2.1 注重以人为本 强调“受众”本位 |
4.2.2 增强市场意识 提高策划效果 |
5 人民网、新浪网“两会”专题存在的不足 |
5.1 人民网 2013 年“两会”专题的不足 |
5.1.1 报道难以跳出会议报道的套路化 |
5.1.2 公共话语平台不够多元 |
5.1.3 报道“自上而下” 缺乏受众意识 |
5.2 新浪网 2013 年“两会”专题不足 |
5.2.1 新闻娱乐化现象仍存在 |
5.2.2 信息图表的使用尚不成熟 |
5.2.3 缺乏精品策划 创新意识不足 |
6 针对两网“两会”专题报道问题的对策性建议 |
6.1 明确“把关人”责任 提升报道品位 |
6.2 提炼鲜活内容 打造深度报道 |
6.3 加大创新力度 打造“两会”新闻品牌 |
6.4 完善信息可视化体系 拓展图表的深度和广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语言特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周立波及其“海派清口”综述 |
二、课题研究现状及意义 |
三、研究语料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海派清口”的修辞语言风格 |
第一节 均衡美的修辞格 |
第二节 变化美的修辞格 |
第三节 联系美的修辞格 |
第四节 从修辞手法看海派清口的语言风格 |
第二章 “海派清口”的言语美学艺术 |
第一节 第一层次的言语美——语言结构和层次上的审美选择 |
第二节 第二层次的言语美——言语求美策略 |
第三节 从表演方式看海派清口的美学特征 |
第三章 “海派清口”的语言运用特色 |
第一节 海派清口巧妙的语用策略 |
第二节 海派清口多样的语言社会背景 |
第三节 从语言运用看海派清口的内蕴品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个人简历及科研成果情况 |
(10)影响广东媒体新词的动态语境变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广东媒体新词的语境变量因素 |
(一) 话语范围 |
1. 全国性话题。 |
2. 区域地理位置。 |
3. 区域活动赛事。 |
4. 区域网络问政。 |
(二) 话语基调 |
1. 媒体报道视角。 |
2. 媒体语气表述。 |
3. 媒体的方言使用。 |
(三) 话语方式 |
1. 惯用语群。 |
2. 媒介。 |
二、动态语境下汉语新词的语言应用导向 |
(一) 语法欠规范 |
1. 突破语法常规。 |
2. 谐音字泛滥。 |
3. 多国语言混用。 |
4. 脱离语言约定俗成。 |
5. 网络雷词涌现。 |
(二) 品位不高, 粗俗化 |
(三) 新词应用导向 |
四、老百姓楼市语录和期盼(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D]. 余凡.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7)
- [2]中国共产党党内巡视研究[D]. 李小中. 南京大学, 2018(06)
- [3]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的新形式和新功能研究[D]. 朱磊.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2)
- [4]大连房地产企业女性领导情绪智力研究[D]. 张玲.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5]《潇湘晨报》标题中的方言现象研究[D]. 范婷婷.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
- [6]唐宋行记研究[D]. 田峰. 南京大学, 2015(01)
- [7]非话题型流行语的理解与翻译 ——语用认知阐释[D]. 高虹. 南京大学, 2015(01)
- [8]2013年人民网和新浪网“两会”专题特色研究[D]. 张宇婷. 河北经贸大学, 2015(07)
- [9]周立波“海派清口”的语言特色分析[D]. 吴宜聪. 宁夏大学, 2014(08)
- [10]影响广东媒体新词的动态语境变量分析[J]. 陈倩,林伦伦,许竹君,胡秋红. 学术研究,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