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升船机(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刘毅,张国新,田清伟,朱银邦,崔炜,周秋景[1](2020)在《三峡升船机安全机构埋件传力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升船机是世界上技术难度和规模最大的垂直升船机,选用长螺母-短螺杆系统作为遭遇事故时的安全机构,安全机构传力可靠性对于保障升船机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建立了螺母柱结构精细化仿真计算模型,按照设定的事故工况研究了螺母柱的变形与应力,计算结果表明,螺母柱、工字钢、灌浆材料、一期混凝土、预应力锚栓、钢筋的拉压应力均小于相应的强度值,设计提出的传力机理与数值计算结果相吻合。沉船事故工况与船厢水泄空工况的原型试验结果表明,螺母柱埋件在试验过程中的位移很小,且未发现其他破损现象,此结果证明了螺母柱结构的可靠性,也验证了设计阶段的分析结论。
田清伟,刘毅,张国新,李智,杨波,黄涛,周秋景[2](2020)在《三峡升船机塔柱结构变形及其机构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升船机作为世界上规模和技术难度最大的垂直升船机,也是我国第一座齿轮齿条爬升、长螺母-短螺杆安全机构、平衡重式垂直升船机,其塔柱结构变形与承船厢相关机构的适应性是三峡升船机能否正常可靠运行的关键问题。在三峡升船机的设计阶段,基于设计荷载及其组合开展了塔柱结构变形的计算分析,研究提出了重点部位最大可能变形预测值,并对这些重点部位的机构适应性进行了评估;在调试运行阶段,基于变形监测资料对塔柱结构的变形进行了反演分析,反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阶段的变形预测值及其规律与实测值基本相符,重点部位的实际变形值小于按照极端情况提出的最大可能变形预测值,也小于相应机构的适应值,升船机运行状态良好。文中采用的塔柱结构荷载组合及变形预测方法,以及通过最大可能变形预测值评估机构适应性的方法是合适的,该方法也可用于200 m级同类型升船机的设计分析。
周文希[3](2020)在《三峡升船机主减速器振动故障原因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升船机主减速器运行过程中因其运行工况复杂,会发生一些齿轮潜在故障,如齿面磨损、点蚀及齿根裂纹,加剧减速器的振动响应,减少减速器使用寿命并影响升船机的正常运行。目前对主减速器仅有定期油液检测,无实时监测系统。因此,开展各类故障因素对三峡升船机主减速器振动的影响和后续故障识别研究,有利于对主减速器实行故障排查、优化该设备的运营维护管理。本文针对传动齿轮常见的齿面磨损、点蚀和齿根裂纹等三种故障,在考虑内部激励变化的基础上,研究分析这类故障因素对主减速器振动的影响关系,并以模拟得到的振动信号为基础搭建故障模式识别平台,用于以后的主减速器故障诊断。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齿面磨损对齿轮内部激励及振动特性的影响。利用齿面磨损的相关原理和磨损量的计算方法得到了三峡升船机主减速器合理的齿面均匀磨损量。建立了升船机主减速器的原始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建立四种不同齿面磨损程度的模型。研究了不同磨损程度对齿轮时变啮合刚度、传动误差和啮合冲击力等内部激励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齿面磨损对减速器振动响应的影响。(2)研究了齿面点蚀对齿轮内部激励及振动特性的影响。根据齿面点蚀的相关原理和分布规律预测了减速器可能出现的齿面点蚀位置和大小,建立了四种不同大小的齿面点蚀模型。研究了不同点蚀程度对齿轮时变啮合刚度、传动误差和啮合冲击力等内部激励的影响,计算分析了齿面点蚀对减速器振动响应的影响。(3)探索了齿根裂纹对齿轮内部激励和振动特性的影响。基于齿根裂纹的相关原理和扩展规律估算了主减速器可能出现的裂纹角度和深度,建立了四种不同深度的齿根裂纹模型。研究了不同裂纹深度对齿轮时变啮合刚度、传动误差和啮合冲击力等内部激励的影响,分析了裂纹深度对减速器振动响应的影响。(4)搭建了适用于主减速器故障识别的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确定了主减速器故障诊断所需的神经网络结构和基本模型。以得到的不同故障下的振动频域信号为输入,对输入信号反复集成训练,考虑不同网络参数对诊断结果的影响,优化卷积网络结构,得到了诊断准确率高,可用于实时监测减速器运行状态的网络模型。
余友安,廖乐康,金辽[4](2019)在《构皮滩垂直升船机金属结构和机械设备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构皮滩升船机工程由三级升船机组成,其中第一、三级升船机是目前国内外已建或在建的规模最大的下水式垂直升船机,其主提升机提升力位居国内乃至世界上所有垂直升船机之首;第二级升船机为国内乃至世界上单级提升高度最大的垂直升船机。对构皮滩三级升船机金属结构、机械设备的总体设计方案做了系统介绍,并简要总结了设计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包括平衡重重量确定、大型减速器研发、船厢纵倾稳定性试验等。研究成果可为同类型升船机的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王越[5](2019)在《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链式连锁故障模糊推理研究》文中提出在规模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中,通航河流高水位落差较大,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垂直升船机以其耗水少、运行速度快、提升高度受技术条件的限制少、技术经济指标越优等优点,已成为通航建筑物的高效、快捷的手段。近年来,随着水电建设规模的越来越大,垂直升船机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高,结构之间的耦合性越来越强,液压系统作为垂直升船机的动力提供系统,一旦发生故障,极易带来子系统之间的链式连锁反应。因此,分析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链式连锁反应过程,对于保障垂直升船机正常运行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分析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深入探讨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各自子系统之间及其结构部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传播过程,构建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的链式连锁反应网络。然后,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的整个传播过程可以从下文提及的两个方面入手:考虑脆性关联以及节点重要性的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脆性源识别、基于模糊Petri网的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传播过程分析。通过对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链式连锁反应的故障脆性因子、脆性源、脆性传播过程以及故障模糊推理,能深入剖析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以便从源头遏制故障发生、切断故障传播过程、减轻故障发生后果,最终达到降低故障损失的目的。最后,以三峡水利枢纽垂直升船机为实例,对所建立的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过程从脆性源、故障传播过程以及故障后果进行全方位的论证分析,进一步说明研究方法的适用性。本研究能遏制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的链式连锁故障,对于降低垂直升船机故障发生概率,减少故障损失,提高垂直升船机的运行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优华[6](2018)在《三峡升船机齿条疲劳试验数据分析与验证》文中提出三峡升船机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超过3小时的船舶经船闸过坝时间缩短至4060分钟,是客轮快速过坝的重要通航设施。升船机的可靠运行是三峡工程中确保客轮安全快速过坝的重要保证,对提高三峡工程通航质量和通航过坝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升船机具有提升重量大、提升高度大、上游水位变幅大和下游水位变化速度快等特点,是世界上技术规模最大、最复杂的升船机。三峡升船机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式,因齿条采用铸钢件感应淬火工艺,齿面硬化层深达9mm,工艺复杂、淬火残余应力控制困难,为保证升船机的长期安全运行,对齿条进行疲劳寿命试验是十分必要的。三峡升船机齿轮齿条试验台是为完成三峡升船机齿条疲劳试验而开发的专门试验装置,寿命试验累计进行约98天,应力循环次数达到4.22?105次。试验过程中试验装置的测控系统对传动系统的输入轴、输出轴的转速和转矩、齿条齿根的应力应变及循环次数等进行自动监测,每0.1秒采集一组数据。试验装置单个运行周期10秒,每20秒一个试验循环周期,测控系统每300个循环保存一个数据文件,每个数据文件有6万组试验数据,整个试验累计约71亿个数据,因此数据的分析处理工作量巨大。面对如此海量的试验数据,数据的分析和准确性验证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试验装置的换向以及变速、变载阶段,数据变化大,分析较为复杂。因试验过程中需频繁换向,由于轮系啮合侧隙、轴系弹性扭转变形以及轮齿弹性变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试验装置输出转速、转矩等存在波动。因此需要通过理论分析,研究轮系啮合侧隙和轴系弹性扭转变形等因素对转速的影响,以及通过理论计算试验装置各组成部分的功率损失得到整个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并与试验实测效率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实现试验装置试验数据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的相互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有:(1)分析了三峡升船机齿条试验台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齿条齿根应力应变监测位置以及试验数据采集系统,为试验数据分析打下了基础。(2)研究了齿条齿根应变片粘贴位置的确定方法,分析了试验过程中齿条齿根应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装置驱动齿轮箱输入、输出转速进行理论计算对比,得到了转速、转矩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轮系啮合侧隙、轴系弹性扭转变形等因素对转速的影响。(3)构建了齿轮轮系啮合侧隙及其回差计算模型、轴系弹性扭转变形计算模型,分析了试验过程中轮系啮合侧隙和轴系弹性扭转变形对试验装置输出转速的影响;通过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了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的一致性,实现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数据的互相验证。(4)建立了齿轮啮合功率损失、轴承功率损失、搅油功率损失、油封功率损失以及风阻功率损失等计算模型;分析了齿轮齿数、模数、压力角、转速、转矩等参数对齿轮箱传动效率的影响。(5)基于齿轮箱效率计算模型,研究了三峡升船机齿条试验装置中驱动齿轮箱、齿轮齿条传动、负载齿轮箱以及整个试验装置在变速、变载及试验阶段的传动效率,并与试验实测数据得到的传动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实现了传动效率试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数值的互相验证;在上述基础上,计算了试验装置整个试验过程中的耗电量。(6)对比分析了试验装置驱动齿轮箱(减速)的传动效率与负载齿轮箱(增速)的传动效率,得出了负载齿轮箱传动效率略低于驱动齿轮箱传动效率的结论,并分析了主要原因。
任红,谢泽[7](2018)在《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文中提出"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如今,高峡平湖的壮丽画卷已然展现在世人面前,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生态等巨大效益。这个始自孙中山《建国方略》的梦想终得实现。
王刚[8](2017)在《大型升船机安全保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升船机是使用机械装置升降船舶以克服航道水位落差的通航建筑物,它解决了不同水系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高坝通航问题。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是目前国内外大型升船机的主流型式,它采用电动卷扬系统驱动大型盛水承船厢在几十米甚至上百米高空上下运行。升船机作为一种客货两用的大型运载设备,其运行安全可靠性一直是业内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由于钢丝绳的柔弹性和承船厢内水体的易流动性,如何保证柔性支承状态下巨大盛水承船厢在高空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是保障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安全运行的关键。对接锁定装置、承船厢调平装置等是保障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工作安全的重要液压装置。因此,本论文以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的对接锁定装置、承船厢调平装置等安全保障液压装置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建模、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等方法对它们的负载特性和电液控制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对升船机的建设意义、工作原理和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综述;然后,对影响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工作安全的流固耦合动力学、自由液面晃动动力学和升船机系统动力学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最后,阐述了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指出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二章,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安全保障技术的研究。论文从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电气主提升、承船厢设备检测与控制和上位监控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传统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和安保措施上的创新技术,并结合思林和沙沱升船机的现场实践提出了一些新的升船机安全保障措施。重点对承船厢调平装置、对接锁定装置和承船厢卧倒门等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安全保障关键液压装置进行研究,提出了承船厢卧倒门负载压力越权控制、承船厢二分逼近调平等方法,并在后续部分进行了实现和验证。第三章,升船机承船厢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的研究。承船厢内大量水体可能产生的晃动是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安全工作的最大隐患之一。由于水的低阻尼流动特性,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系统中钢丝绳、承船厢和水体之间的流固耦合特性导致承船厢在外负载激励下的动力学响应远比悬吊状态下普通固体惯性负载的响应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预测。论文采用线性势函数法和等效模型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承船厢内水体和承船厢之间的流固耦合特性进行研究,建立了承船厢内水体晃动的等效力学模型,用更加直观的刚体力学模型替代水体连续介质的复杂流场来。通过承船厢内水体晃动的等效力学模型得到了承船厢内水体晃动的各阶固有频率、各阶等效质量和晃动水体对承船厢产生的附加力和附加力矩等影响升船机安全运行的重要动力学参数。研究结论为升船机主提升的设计、承船厢调平系统的设计和对接锁定装置的设计等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升船机承船厢自动调平系统的研究。承船厢调平系统是一个非常规调平系统,它是一个大惯量、低阻尼且调平液压缸行程受限的空间并联冗余驱动系统。论文建立了承船厢调平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二分逼近法和积分同步法的承船厢调平控制策略,通过二分逼近法实现了承船厢的无超调平稳调平,通过积分同步法实现了多个调平液压缸空间运动轨迹的协同控制。第五章,升船机承船厢对接锁定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对接锁定装置是为了提高钢丝绳卷扬式升船机安全性而提出的新型装置,在升船机对接期间,对接锁定装置承受竖直方向的附加载荷;在事故工况,它作为沿程夹紧装置,保证承船厢的安全。四组对接锁定装置的同步泄压是保证升船机平稳安全运行的关键,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高压无源小容腔同步泄压控制系统,并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智能压力跟踪控制策略和压力同步控制策略的性能。第六章,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工作,阐述研究结论和创新点,并对大型升船机安全保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的后续研究作出了展望。
周虹,李洋,张家发,任红,田宗伟,李媛,鲁曦卉,殷殷,王永旭,陈根发,雷冠军,王双敬,陈淑婧,曾俊强,周兴波,傅旭东[9](2017)在《三峡升船机——全球最大的“超级电梯”》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9月18日,三峡工程的收官之作、世界上最大的升船机——三峡升船机启动试通航。三峡升船机是目前世界上技术难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垂直升船机,也是中国第一座齿轮齿条爬升式升船机。三峡升船机建成前,全球提升重量最大、提升高度最高的升船机是比利时斯特勒比升船机,其过船规模为1350吨级船舶,最大提升高度73米。三峡升船机的过船规模为
李东明,张怀仁,路卫兵,陈继华,张伟平[10](2017)在《三峡升船机船厢室段高精度平面控制网设计》文中指出受三峡升船机施工环境和设备安装精度的要求,单纯运用传统方法组建的控制网难以保证全网联测的精度。针对三峡升船机高精度平面控制网进行研究,将GPS平面控制网与经典边角网相结合,采取"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原则,采用模拟计算和误差统计的方法,将正态分布误差加入到模拟的仿真观测值中,验证观测方案及精度等级的设计。通过模拟计算,采用该方法组建的控制网精度完全满足升船机施工及安装环节的需要,对类似的空间狭小且设备复杂的工程控制网的布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升船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升船机(论文提纲范文)
(1)三峡升船机安全机构埋件传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安全机构及设计思路 |
2 计算模型与参数 |
2.1 计算模型 |
2.2 荷载与工况组合 |
2.3 计算参数 |
3 计算结果及传力机理分析 |
3.1 位移应力分析 |
3.2 传力机理分析 |
4 事故工况试验成果分析 |
5 结 论 |
(2)三峡升船机塔柱结构变形及其机构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三峡升船机工作原理及塔柱结构变形与机构适应性 |
1.1 升船机工作原理简述 |
1.2 塔柱结构变形与机构适应性要求 |
2 塔柱结构最大可能变形预测及相关机构适应值设定 |
2.1 塔柱结构计算模型 |
2.2 塔柱结构荷载与荷载组合及其合理性分析 |
2.3 塔柱结构整体变形分析 |
2.4 塔柱与承船厢重点部位变形及相关机构适应值设定 |
3 运行调试阶段塔柱结构变形反演分析与机构适应性后评估 |
3.1 塔柱结构变形监测资料分析 |
3.2 塔柱结构变形反演仿真分析 |
3.3 基于监测反演变形的机构适应性后评估 |
4 结 论 |
(3)三峡升船机主减速器振动故障原因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齿轮典型故障的研究现状 |
1.2.2 减速器齿轮振动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3 减速器振动的故障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对象及问题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齿面磨损引起的减速器振动分析 |
2.1 齿轮齿面磨损分析 |
2.2 减速器模型的建立与模态分析 |
2.2.1 减速器的模型建立 |
2.2.2 模态分析理论 |
2.2.3 减速器模态分析 |
2.3 不同磨损程度齿轮内部激励分析 |
2.3.1 内部激励的计算公式 |
2.3.2 不同磨损程度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2.3.3 不同磨损程度齿轮副传动误差计算 |
2.3.4 不同磨损程度齿轮啮合冲击力计算 |
2.3.5 内部激励的合成计算 |
2.4 不同磨损程度对齿轮振动特性的影响 |
2.4.1 齿轮系统动力学分析理论 |
2.4.2 不同磨损程度的振动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齿面点蚀引起的减速器振动分析 |
3.1 齿轮齿面点蚀分析 |
3.2 不同点蚀程度齿轮内部激励分析 |
3.2.1 点蚀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
3.2.2 不同点蚀程度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3.2.3 不同点蚀程度齿轮副传动误差计算 |
3.2.4 不同点蚀程度齿轮啮合冲击力计算 |
3.2.5 内部激励的合成计算 |
3.3 不同点蚀程度的振动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齿根裂纹引起的减速器振动分析 |
4.1 齿轮齿根裂纹分析 |
4.2 不同裂纹深度齿轮内部激励分析 |
4.2.1 裂纹模型的简化与建立 |
4.2.2 不同裂纹深度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 |
4.2.3 不同裂纹深度齿轮副传动误差计算 |
4.2.4 不同裂纹深度齿轮啮合冲击激励计算 |
4.2.5 内部激励的合成计算 |
4.3 不同裂纹深度的振动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减速器振动故障的模式识别 |
5.1 卷积神经网络故障识别方法 |
5.1.1 卷积层 |
5.1.2 激活层 |
5.1.3 池化层 |
5.1.4 全连接层 |
5.1.5 卷积神经网络误差反向传播 |
5.1.6 Adam优化算法 |
5.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搭建 |
5.2.1 创建训练数据库 |
5.2.2 搭建网络模型 |
5.2.3 训练网络模型 |
5.2.4 故障诊断结果 |
5.3 不同参数对诊断结果准确度的影响 |
5.3.1 不同迭代次数对诊断结果影响 |
5.3.2 学习率对诊断结果影响 |
5.3.3 批量数目对诊断结果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1 论文研究期间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2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构皮滩垂直升船机金属结构和机械设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升船机金属结构和机械设备设计 |
1.1 第一级升船机设备布置 |
1.1.1 上游导航浮箱 |
1.1.2 上闸首设备 |
1.1.3 船厢室段设备 |
1.1.4 下闸首设备 |
1.2 第二级升船机设备布置 |
1.2.1 上闸首设备 |
1.2.2 船厢室段设备 |
1.2.3 下闸首设备 |
1.3 第三级升船机设备布置 |
1.3.1 上闸首设备 |
1.3.2 船厢室段设备 |
1.3.3 下闸首设备 |
2 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 |
2.1 下水式升船机平衡重重量的确定 |
2.2 大型减速器研究 |
2.3 下水式升船机船厢水动力学试验研究 |
(1) 承船厢出、入水过程运行特性试验研究。 |
(2) 承船厢和船厢室水力学试验。 |
(3) 升船机正常运行状态水动力特性研究。 |
(4) 升船机事故状态水动力特性研究。 |
2.4 船厢纵倾稳定性研究 |
3 结 语 |
(5)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链式连锁故障模糊推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脆性源识别 |
2.1 脆性理论适应性分析 |
2.2 液压系统脆性发生过程 |
2.3 液压系统连锁故障脆性源辨识 |
本章小结 |
3 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故障传播模糊推理 |
3.1 脆性过程模糊网络知识表达 |
3.2 故障传播模糊Petri网构建 |
3.3 连锁故障传播路径确定 |
本章小结 |
4 案例分析 |
4.1 项目背景与概况 |
4.2 脆性源识别 |
4.3 故障传播模糊推理 |
4.4 故障预防措施 |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与参与项目 |
(6)三峡升船机齿条疲劳试验数据分析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来源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三峡升船机设计技术研究 |
1.4.2 试验数据分析技术研究 |
1.4.3 齿轮轮系啮合侧隙和轴系弹性扭转变形影响研究 |
1.4.4 低速重载齿轮传动效率研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峡升船机齿条试验装置工作原理 |
2.1 试验装置组成 |
2.2 试验装置试验控制策略 |
2.2.1 试验载荷大小控制 |
2.2.2 试验载荷方向控制 |
2.2.3 运动速度控制 |
2.3 齿条齿根应力应变监测 |
2.3.1 齿根应力分布 |
2.3.2 齿条齿根应力应变监测位置确定 |
2.4 试验数据采集与保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三峡升船机齿条试验数据分析 |
3.1 常用试验数据基本统计参数估计 |
3.2 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
3.3 试验齿条齿根应力数据分析 |
3.3.1 齿条齿根应力通道规律分析 |
3.3.2 齿条齿根应力数据分析验证 |
3.4 转速、转矩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轮系啮合侧隙和轴系弹性扭转变形对转速影响研究 |
4.1 齿轮轮系啮合侧隙计算模型 |
4.1.1 齿轮轮系齿厚极限偏差计算 |
4.1.2 齿轮轮系啮合侧隙回差计算 |
4.2 驱动齿轮箱轮系啮合侧隙对转速影响分析 |
4.2.1 驱动齿轮箱公法线极限偏差与齿厚极限偏差计算 |
4.2.2 驱动齿轮箱轮系啮合侧隙回差计算 |
4.2.3 驱动齿轮箱轮系啮合侧隙对试验装置转速的影响分析 |
4.3 驱动齿轮箱齿轮副最小极限侧隙计算 |
4.3.1 轮系最小极限侧隙计算方法 |
4.3.2 轮系最小极限侧隙计算 |
4.3.3 轮系最小侧隙和最大侧隙计算 |
4.3.4 轮系最小极限侧隙与最小侧隙和最大侧隙对比分析 |
4.4 轴系弹性扭转变形计算模型 |
4.5 驱动齿轮箱轴系弹性扭转变形对转速的影响分析 |
4.5.1 轴系扭转变形计算 |
4.5.2 轴系弹性扭转变形对试验装置转速的影响 |
4.6 驱动齿轮箱转速计算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齿轮箱功率损失计算与分析 |
5.1 齿轮箱功率损失的计算模型 |
5.1.1 齿轮啮合功率损失计算 |
5.1.2 轴承功率损失计算 |
5.1.3 搅油功率损失计算 |
5.1.4 油封功率损失计算 |
5.1.5 风阻功率损失计算 |
5.2 齿轮箱传动效率试验验证 |
5.3 齿轮箱传动效率分析 |
5.3.1 齿轮箱总效率计算 |
5.3.2 齿轮箱传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5.3.2.1 从动轮齿数对效率的影响 |
5.3.2.2 模数对效率的影响 |
5.3.2.3 压力角对效率的影响 |
5.3.2.4 转速对效率的影响 |
5.3.2.5 转矩对效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峡升船机齿条试验装置传动效率分析及试验验证 |
6.1 驱动齿轮箱传动效率计算分析 |
6.1.1 完整周期内驱动齿轮箱传动效率分析 |
6.1.2 稳定试验阶段驱动齿轮箱传动效率分析 |
6.1.3 变速变载阶段驱动齿轮箱传动效率分析 |
6.2 负载齿轮箱传动效率计算分析 |
6.2.1 完整周期内负载齿轮箱传动效率分析 |
6.2.2 稳定试验阶段负载齿轮箱传动效率分析 |
6.2.3 变速变载阶段负载齿轮箱传动效率分析 |
6.3 驱动齿轮箱和负载齿轮箱传动效率对比分析 |
6.3.1 完整周期内驱动齿轮箱和负载齿轮箱传动效率对比分析 |
6.3.2 稳定试验阶段驱动齿轮箱和负载齿轮箱传动效率对比分析 |
6.4 齿轮齿条传动效率计算分析 |
6.4.1 完整周期内齿轮齿条传动效率分析 |
6.4.2 稳定试验阶段齿轮齿条传动效率分析 |
6.4.3 变速变载阶段齿轮齿条传动效率分析 |
6.5 试验装置总效率和耗电量计算分析 |
6.5.1 试验装置总效率计算分析 |
6.5.2 试验装置耗电量计算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论文提纲范文)
梦的缘起 |
Ⅰ谁来平息长江的愤怒 |
Ⅱ搁浅的民国三峡梦 |
Ⅲ新中国的三峡梦 |
漫漫征途 |
Ⅰ三峡梦长路也长 |
Ⅱ如火如荼的实战演练 |
Ⅲ历史性决议审慎出台 |
建设交响 |
Ⅰ三阶段实施雄伟工程 |
Ⅱ二十余年谱就辉煌乐章 |
Ⅲ质量控制创造世界奇迹 |
大江安澜 |
电惠神州 |
川江淌金 |
科技创新 |
Ⅰ由鱼而“渔”的机组国产化 |
Ⅱ精益求精的三峡升船机 |
库区涅盘 |
环保承诺 |
Ⅰ守护好库区的那片绿 |
Ⅱ呵护长江精灵 |
(8)大型升船机安全保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升船机的建设意义 |
1.1.2 升船机的工作原理 |
1.1.3 升船机的国内外发展概述 |
1.2 研究进展 |
1.2.1 流固耦合力学研究概述 |
1.2.2 自由液面晃动动力学研究进展 |
1.2.3 升船机动力学特性研究概述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钢丝绳卷扬式垂直升船机安全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主提升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
2.3 承船厢设备安全保障措施 |
2.3.1 承船厢液压调平装置 |
2.3.2 承船厢对接锁定装置 |
2.3.3 承船厢卧倒门 |
2.3.3.1 卧倒门工作特性分析 |
2.3.3.2 卧倒门力均衡控制原理 |
2.3.3.3 卧倒门液压缸负载力越权控制 |
2.4 主监控系统安全保障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升船机承船厢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承船厢耦合动力学模型 |
3.3 承船厢流固耦合动力学建模 |
3.3.1 线性势函数法 |
3.3.1.1 承船厢内水体自由液面晃动特性求解 |
3.3.1.2 承船厢内水体受迫晃动特性求解 |
3.3.2 等效模型法 |
3.3.3 数值模拟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升船机承船厢自动调平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承船厢调平系统负载特性分析 |
4.3 调平回路工作原理 |
4.4 承船厢调平数学模型 |
4.5 承船厢自动调平规划 |
4.6 承船厢调平控制系统建模 |
4.6.1 水平连通管式液位计建模 |
4.6.2 调平回路的模型 |
4.6.3 调平回路控制策略 |
4.7 调平回路仿真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升船机对接锁定装置控制系统研究 |
5.1 引言 |
5.2 有源比例泄压回路的设计 |
5.3 比例泄压回路的理论建模分析 |
5.4 比例同步泄压回路控制策略研究 |
5.4.1 压力跟踪控制策略 |
5.4.2 压力同步控制策略 |
5.5 比例同步泄压回路实验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10)三峡升船机船厢室段高精度平面控制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特点 |
2 三峡升船机平面控制网设计 |
2.1 基本思路 |
2.2 精度设计 |
2.3 GPS首级控制网 |
2.4 全站仪加密控制网 |
2.5 安装控制网 |
3 模拟计算与误差分析 |
3.1 施工控制网模拟计算及误差分析 |
3.2 安装控制网模拟计算及误差分析 |
4 结论 |
四、世界上第一台旋转升船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三峡升船机安全机构埋件传力机理研究[J]. 李智,刘毅,张国新,田清伟,朱银邦,崔炜,周秋景. 水利水电技术, 2020(07)
- [2]三峡升船机塔柱结构变形及其机构适应性研究[J]. 田清伟,刘毅,张国新,李智,杨波,黄涛,周秋景. 水利水电技术, 2020(06)
- [3]三峡升船机主减速器振动故障原因分析与识别方法研究[D]. 周文希.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4]构皮滩垂直升船机金属结构和机械设备设计研究[J]. 余友安,廖乐康,金辽. 人民长江, 2019(05)
- [5]垂直升船机液压系统链式连锁故障模糊推理研究[D]. 王越. 三峡大学, 2019(06)
- [6]三峡升船机齿条疲劳试验数据分析与验证[D]. 李优华.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8(03)
- [7]三峡工程:百年梦想今朝圆[J]. 任红,谢泽. 中国三峡, 2018(03)
- [8]大型升船机安全保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研究[D]. 王刚. 浙江大学, 2017(01)
- [9]三峡升船机——全球最大的“超级电梯”[J]. 周虹,李洋,张家发,任红,田宗伟,李媛,鲁曦卉,殷殷,王永旭,陈根发,雷冠军,王双敬,陈淑婧,曾俊强,周兴波,傅旭东. 科学世界, 2017(05)
- [10]三峡升船机船厢室段高精度平面控制网设计[J]. 李东明,张怀仁,路卫兵,陈继华,张伟平. 人民珠江,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