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XML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共享与发布技术研究

基于XML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共享与发布技术研究

一、基于XML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共享发布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贾琼[1](2021)在《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文中认为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大意义,能够助推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历史档案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清晰系统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文明传承,加强历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因此,以历史档案资源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其内容组织、聚合与开发等相关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档案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数据化应用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推进的重点领域。一方面,用户对历史文化资源全面获取的需求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政府、社会和个人对历史档案的政治需求、学术需求、文化需求愈发迫切,并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知识化等新特征;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格局,数字人文、数据挖掘、知识组织等理论方法正在广泛应用于历史文献典籍的数据化加工、深度组织与实际应用等工作。但是面对卷帙浩繁、异构多元的历史档案资源,其深度聚合、语义互联、知识映射等问题的应用有效性有待解决。基于此,引入关联数据技术,构建实现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解决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在理论层面、技术应用层面和实践层面具有较强的研究空间和应用场景。本研究在历史档案资源价值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系统的梳理了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聚合、关联数据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现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具有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空间;在明确本研究基本研究概念和范畴的基础上,以档案价值论、档案知识组织、数字人文等理论与方法作为指导,展开系统的研究。首先,提出了关联数据技术驱动下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明确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关联强度、关联维度、关联阶度以及关联粒度四个维度,基于对历史档案资源层级的划分,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整体框架。其次,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对常用的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标准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元数据标准选择的思路和步骤,提出了历史档案资源描述的元数据方案;在对历史档案知识分类、知识本体层级划分等工作的基础上,以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档案为案例对象进行元数据实例研究,并以盛宣怀档案为例构建了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通过元数据元素识别、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等过程,实现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的构建。第三,基于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进一步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语义化操作与发布流程,强化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方案的可操作性。第四,详尽讨论了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的主要功能,设计了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服务平台。最后,针对目前历史档案资源服务现状,提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实施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模型构建、技术方案、实现路径等角度进行讨论和分析,为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对于激活历史档案价值实现,提高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满足政府、社会及个人的现实需求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李杨攀[2](2021)在《输电线路巡检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在国内电力系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输电线路的敷设里程数也有了大幅提升。由于输电线路的重要地位,因此电力企业的线路管理部门需进行线路的周期性巡检操作。由于输电线路的敷设地理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在巡检中的信息自动化采集与上报,是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攀枝花供电公司目前的输电线路巡检工作仍主要由人工进行处理,缺乏巡检数据采集和上报的专用工具。因此在实际业务管理中存在着信息上报不及时、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与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套输电线路巡检信息采集系统,在其中通过APP端为巡检班组成员提供基于移动设备的巡检数据采集和上报服务支持,并利用服务端进行巡视计划的创建和发布管理,从而建立了一套数字化的输电线路巡检信息采集业务平台。在研究中,首先分析了攀枝花供电公司当前的输电线路巡检工作现状,基于其中的问题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包括服务端、APP端、数据交互等功能需求,以及系统的性能需求。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技术选型分析,确定了基于Java Web技术、Hy Brid混合式模式技术和数据库共享技术的研发技术体系。按照系统的技术选型及需求分析,详细研究了系统的技术框架,并对系统的总体方案、服务端、APP端及数据库进行了详细研究与设计。同时,基于Java、HTML5、CSS3、JQuery Mobile及Phone Gap等技术和工具,对系统的服务端、APP端的功能进行了开发,并通过自动化的软件测试工具和方法,对系统进行了测试验证。输电线路巡检信息采集系统可通过服务端进行巡视计划的管理,并利用APP端为巡检班组成员提供现场巡检工具支持,从而解决了当前公司缺乏配套业务工具的问题,提高了输电线路巡检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潘雪[3](2020)在《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对于供电企业而言,电网是实现电力能源的承载、传输、供应、分配的重要物理基础。在电网中通常包含了大量的电力设备、输电线路、保护装置、通信设备、通信线路等硬件,电网运营过程中需要对于上述硬件的运行情况进行严密监控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的正常运营,满足电力用户的用电需求。在电网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对电网运营的状态及过程进行自动化监测,提高电网运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是供电企业在电网管理业务中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支持。本文按照某供电公司的电网运营管理业务实施情况,为其设计和实现了一套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软件,该软件能够通过和公司内部的其他电网运行管理、调度管理、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工具,以及电网基础设施进行信息交互,在内部建立电网运营监测管理的功能模型,实现电网供电能力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效率的监测管理、电网运行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电网负荷压力的预测分析等功能。本文在研究工作中主要分析考察了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功能及非功能开发目标、系统的功能方案及逻辑模型设计、后台数据库的结构及功能设计、系统的功能开发工作以及运行效果展示,同时还对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进行了测试分析,考察了系统的研发成果是否达到预计要求。在技术层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基于.NET平台的技术及工具进行了系统功能开发,并选择Web开发技术对系统进行功能框架的搭建和实现,能够在公司的内部业务通信网络以及电力通信网的环境下实现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效果。电网运营监测系统的应用能够将原来需要人工手动维护管理的相关业务进行自动化实施,在综合电网运营业务中的相关状态信息和业务管理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动化的电网运营监测功能框架,提高公司的电网运行稳定性以及科学性,促进公司的整体电力服务质量的提高。

刘为[4](2018)在《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也飞速发展。万维网(World Wide Web)作为互联网(Internet)的一种应用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最常用的平台与工具。在Web1.0环境中,人们只能单向被动地阅读和获取信息;在Web2.0环境中,所有人既可以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作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提供者在这一全球化信息空间中进行信息交流。为适应人们不断升级的信息需求,语义网(Semantic Web)作为Web3.0的主要组成部分被提出。信息资源在语义网中被层层递进相互继承的置标语言在不同粒度、维度、层次上进行描述与揭示,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资源能够被机器处理和理解。语义网打破了机器与机器之间、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壁垒,使得人类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内容以及人类社会的运作模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关联性与智能化。在语义网环境下,利用相关语义方法与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管理,能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价值并在最大程度和范围内发挥其作用。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我国档案信息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知识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部分,也应顺应这一趋势被开发管理。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研究基础和傣族历史档案实际管理工作情况,对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结合语义网的特性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接着,本文针对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的实施进行了论述。微观层面,本文根据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特性对其进行了科学分类,设计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以期能够充分揭示其各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并以傣族医药知识领域本体构建为例说明了该工作实施的方法和优越性,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中观层面,本文提出基于关联数据技术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创建为关联数据集,并构建了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实现了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在档案馆之间、与其他信息机构之间、以及语义网信息空间中其他信息源之间的资源整合与知识融合。宏观层面,为实现和保障前两个层面的工作,本文提出在语义网环境下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应实现转型,并融合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合作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从现实层面提供了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策略。

郝世博[5](2015)在《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时期,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众多学者开始在以图博档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探索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图情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当前基于开放网络的新兴分布式计算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应用于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度自治的参与主体、复杂灵活的交互协作和多变异构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基于上述网络环境,实现充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的交互协作面临若干新的问题。信任管理机制作为当前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开放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有助于在没有足够先验知识的参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健康协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针对信任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多种专用或通用信任管理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当前已经存在的信任管理机制或模型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环境和新应用时,还是在信任表征、信任获取、反馈信任聚合以及信任度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的双重视角出发,为满足分布式开放环境中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的安全及信任需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融合信任协商机制等相关研究,为图博档数字资源互操作与服务融合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本文首先对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探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本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对当前信任管理和自动信任协商存在的系统架构与典型模型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现阶段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应用模式;针对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应用实践,论述数字资源互操作存在的典型应用系统,从可行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探析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当前开放、动态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互操作、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安全需求,分别构建数字资源互操作的信任管理模型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在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并给出其中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针对反馈信任聚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服务融合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论述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流程及其实例、访问控制策略描述方式、一致性校验算法、改进的策略语言逻辑结构等。最后系统归纳本文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并探讨后续还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黄瑞阳[6](2013)在《地图符号共享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是地理信息领域发展的趋势和热点,然而作为空间信息共享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符号共享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一方面,符号共享相关标准的制订与研究和应用相脱节;另一方面,现有符号共享方法在共享层次、共享范围和共享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支持多源异构的地图符号在网络环境下实现灵活开放的集成和互操作,从而造成了因重复开发地图符号而产生的资源浪费。基于此,论文开展了对地图符号共享关键技术的研究,研究了开放式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及其统一编码,建立了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为相对独立封闭的地图符号之间实现网络化的集成共享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部分:(1)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地图符号标准及符号共享体系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当前地图符号共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现有的几种地图符号共享技术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的局限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构建地图符号共享框架的目标要求与意义。(2)提出了地图符号信息共享的传输模型,明确了开放式地图符号数据模型的研究意义,分析了现有GIS软件自带的符号编辑模块,总结了点状、线状和面状三种符号常用的数据组织结构与绘制策略,设计了地图符号化的接口模型与符号抽象接口对象,建立了开放式的点状、线状、面状和注记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并对该数据模型的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设计,验证了开放式地图符号数据模型能够为不同类型地图符号的集成与互操作提供数据模型支撑。(3)分析了基于OGC SLD/SE规范、图形描述语言和XML语言等三种方式的地图符号编码描述方式,建立了地图符号的编码描述原则,提出了地图符号编码描述的内容及其层次模型,并在开放式地图符号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XML Schema的地图符号统一编码描述方案。(4)在分析Web服务的概念及其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给出了地图符号服务的定义及其框架结构,借鉴OGC颁布的地理信息服务相关规范,制订了地图符号服务的执行规范,该规范对地图符号服务的三种操作接口(GetCapabilities、DescribeSymbolType和GetSymbol)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定义。(5)利用SOA软件架构思想建立了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体系,分析了共享框架的三个基本要素与支撑要素,剖析了该框架中三个角色之间的交互操作运行流程,提出了顾及共享应用的地图符号分类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符号质量指标权重系数,建立了基于线性加权函数的地图符号质量评价模型,阐述了地图符号信息的元数据描述内容,建立了地图符号信息的目录数据库,设计了地图符号注册中心的注册、发现和目录管理等功能模块。(6)研究了共享框架应用拓展的关键技术,一是对注册中心进行了应用拓展,提出了地图样式描述方案以及远程符号注册与发现服务的构建等关键技术;二是对符号提供者进行了应用拓展,建立了符号在线编辑器的体系结构,设计了基于Silverlight的地图符号数据模型,分析和研究了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的各个功能模块;三是对符号请求者进行应用拓展,搭建了在线地图制图框架,并对该框架的运行管理过程进行了功能设计。(7)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符号共享框架体系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符号共享框架的综合实验,建立了共享框架原型实验系统的体系结构,梳理了原型系统的功能逻辑结构图,并建立了多源异构地图符号的集成、地图符号的统一编码与服务化封装、地图符号注册中心门户网站、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在线地图制图平台和基于符号共享的GIS显示互操作等六个子实验系统,贯穿了符号共享的每一个环节,涵盖了符号的数据模型组织、编码描述、服务化封装、发布注册、查找发现、在线编辑和综合应用等多个方面,验证了论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万华[7](2013)在《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社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社会网络理念、工具和技术日益得以发展并逐渐成熟,社会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互联网上的社交形态和用户行为向现实社会推进,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开始不断交叉。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组织和机构开始意识到通过社会网络技术提升其信息服务水平和绩效。一方面,知识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和信息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要求信息服务机构提供更为全面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对图书馆而言,这种压力迫使其考虑必须开展知识社区信息服务以适应社会网络环境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自身知识信息服务业务模式的不断调整,也直接导致了图书馆需要通过构建知识社区以实现网络化知识信息服务。本论文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实现中遇到的诸多难题,着力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的实现。关键内容包括图书馆知识社区演化机制、图书馆知识社区框架模型和图书馆知识社区平台构建和图书馆知识社区治理等。文中附有图53副,表15个。全文约15万字,共分为7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1部分探讨了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相关理论问题。图书馆知识社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背景,是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集中探讨了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定义、产生的理论根源,并分析了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演化路径,进一步明确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内涵和分析了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复杂演化机制。第2部分主要讨论了社会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知识需求的引导,面向过程的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需求内容与特征以及面向创新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要求。第3部分共分为三个小节,首先探讨了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功能定位与目标定位,并分析指出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构建要素包括主体要素、组织要素和环境要素三方面内容。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技术支撑。第4部分共分为四个小节,首先分析了基于开放平台技术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技术条件,其次根据UChome的PHP+MYSQL的社会网络构建特点,和具有独立和多应用以及强大灵活漫游应用的开放特征,认为其构是建图书馆知识社区比较理想的服务架构方法,通过分析UChome平台架构,采用MVC模式,即模型(Model)、视图(View)和控制(Controller)来逐步实现功能模块并展示其执行过程,并提出了面向移动用户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平台的技术方案和实现过程。第5部分在基于前文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社区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包括知识社区联盟的建立方案以及如何有效地对图书馆知识社区进行绩效评价。第6部分共分为三个小节,以武汉大学知识社区服务平台为例,分析其SNS服务及新浪微博应用环境和现状以及其知识社区服务平台构成,以此为基础,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解决对策。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进行了展望,引出作者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和方向。

单东辉[8](2009)在《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使世界各国把维护公共安全提到新的议事日程,公共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的建立有助于科学地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预防、分析、应急响应和战略实施。公共安全应急处理需要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各个部门进行协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孤立的部门。应急联动态势图能够实时地将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应急联动人员的部署和机动情况以及其它环境要素以态势标绘的形式展现在地理空间中,是公共安全应急处理中消除“信息孤岛”和“指挥孤岛”的最佳平台。但是各级部门联合实施公共安全应急处理具有快节奏、大协同的特点,传统的图上标绘作业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要在现代网络环境下,实现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多用户协同标绘作业。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涉及问题众多,实现存在较大的困难,急需必要的技术实践与理论总结。C/S网络环境下怎么实现?B/S网络环境下又怎么实现?这两个问题是论文研究的重点。论文从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的建设需求出发,阐述了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建立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公共安全处理系统以及协同标绘技术的研究现状;从数据库访问技术、CSocket通信技术和SVG出发,介绍了C/S和B/S网络环境下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技术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工作原理;从应急态势标号系统的建立、基于Spatial的态势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单机条件下的态势标绘功能实现、C/S环境下网络协同标绘功能的实现出发,实现了C/S环境下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从基于SVG的态势标号模型表述、网络传输及态势图客户端再现、协同标绘的同步、标绘数据的存取和用户帐户管理及安全性问题出发,研究了B/S环境下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从应急处理GIS平台、数据库管理模块、应急预案推演模块和应急联动协同标绘出发,介绍了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技术应用示例——河南省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明确了进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9](2007)在《《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文中提出教育技术是一个庞大的领域,它涉及所有运用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领域。由于国情的不同,各国教育技术领域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完全相同。中国的教育技术领域由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育技术事业和教育技术产业三部分组成,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技术体系。教育技术学是研究在教育中运用相关的技术来提高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问,它的研究目的是提高教育的绩效;研究的对象是与教育相关的技术(即手段和方法);研究的任务是总结、提出运用相关的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理论、规律和方法;研究的领域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研究的范畴包括对相关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框架由本体论、核心论、过程论、资源论和绩效论五个部分组成。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门类中技术学范畴的、具有方法论性质的综合应用学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连接桥梁。由于其逻辑起点的双重结构,教育技术学科自身也同时具有双重属性,因而作为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双重定位、多元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事业。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提出了中国教育技术标准、教育多媒体信息资源表征规范和数字语言学习系统技术规范;进行了中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史的研究,提出了"教育技术史"学科的架构;发展了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现代远程教育的理论;提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和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建设和运行模式;进行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及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中提出了教学交互理论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实践模式、现代远程基础教育的实践模式;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系统的研究中,提出了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资源中心的构建理念与方法、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模式、教学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构建的理念、方法与技术,探讨了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中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教育技术通过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通过教育技术产业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本课题对教育技术产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阐述了教育技术产业的理念、目标和意义,从理论上提出了教育技术产业的运作机制和运作模式。

方辉[10](2007)在《机械制造信息资源的非规范知识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制造系统日益向智能化和柔性化方向发展,而智能化和柔性化是建立在对相关信息和知识快速有效的获取、处理和传递基础之上的。制造知识内涵丰富,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经验性和非规范性等特点,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对设计制造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挖掘和应用的难度,同时也降低了其可重用性和可集成性,为企业信息交互带来了困难。如何减小和消除信息的非规范性的不利影响,最终实现面向智能制造的设计制造信息快速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是制造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从结构上来看,非规范制造信息是指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制造信息;从形态上来看,非规范制造信息是指制造系统中的不确定、不精确、不完备、不协调和不稳定的制造信息。非规范信息是企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的宝贵知识财富,但非规范信息也使企业信息环境变得更为复杂,信息的快速无障碍交互更加难以实现,从而增加了信息的使用成本,降低了信息的应用价值。非规范信息处理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减小上述不利影响,并建立一种通用信息资源共享及应用的支撑环境,使得各类信息能够在企业范围内合理流动,将恰当的信息和知识在恰当的时间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相应的人员。全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智能制造对制造信息与知识资源的需求及现有的制造信息与知识资源系统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资源及知识库系统研究的总体目标,并给出了系统框架结构和功能模型;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多模式知识形态的分类方法,并提出了制造知识的基元表示形式,以解决制造知识的统一描述问题。(2)分析了制造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归纳和阐述了不确定性制造信息产生的来源;对非规范性制造信息进行了定义,分析了其来源及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信息的非规范性与不确定性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和总结了非规范性制造信息的特点;对信息粒度概念进行了说明,阐述了对制造信息进行信息粒度分析的必要性,对制造信息颗粒的划分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制造系统非规范性信息粒度计算方法;提出了非规范性信息的规范度概念,并以粗糙集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非规范性制造信息相关性描述方法。(3)以设计和工艺知识基元为例,建立了相应的制造知识基元体系,并提出了相关知识基元的基本格式;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提出了制造知识基元的元数据表示方法,并对其在企业信息环境和网络环境中的转换、处理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4)讨论了智能检索与知识发现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了网络环境下非规范性制造知识的检索模式;构建了复杂信息环境下的非规范性制造知识智能检索系统,并分析了其工作模式、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提出了包含语义匹配和语义推理机制的智能检索方法,通过相似度和相关度计算实现检索要求与检索对象的智能匹配,以提高制造知识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5)建立了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制造知识主动推荐服务体系结构,通过Web内容挖掘、结构挖掘和使用挖掘等Web数据挖掘方法,结合主动和被动学习方式,获取用户的制造知识兴趣或偏好。提出了相应的用户兴趣获取、Web页面相似性判断及相似Web页面收集算法。(6)针对工艺决策的非规范制造信息环境,提出运用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方法进行多工艺方案评价:提出了工艺方案评价的多属性体系;应用不确定拓展有序加权平均算子进行工艺辅助决策,以充分利用工艺人员的经验型知识。(7)通过对简单遗传算法的改进实现算法的加速,同时将人工排样作为遗传算法初始种群的组成部分,使人的经验知识融合到算法中。上述改进不仅对算法有加速作用,以实现优化结果和优化效率的平衡,而且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的经验知识融入实际优化过程,避免了完全脱离人工干预、单纯依靠算法获取优化方案带来的相关实用性问题。(8)以建立面向机械制造的信息资源共享及应用支撑环境为目标,采用统一的基于XML的数据交换和插件技术,开发由制造信息资源与知识库、制造知识发现、发布与应用等模块组成的通用制造信息资源和知识库软件原型系统。其中的制造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系统包括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智能查询与选用、金属切削计算及查询等功能组件;制造知识应用包括基于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方法的工艺方案评价和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板材排样算法等组件。

二、基于XML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共享发布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XML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共享发布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畴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2.1.2 档案资源聚合
        2.1.3 关联数据在档案领域的应用
        2.1.4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
        2.2.1 档案价值论
        2.2.2 知识组织理论
        2.2.3 数字人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
    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流程及目标
        3.1.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原则
        3.1.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流程
        3.1.3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的目标
    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的多维分析
        3.2.1 关联强度
        3.2.2 关联维度
        3.2.3 关联阶度
        3.2.4 关联粒度
    3.3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框架构建
        3.3.1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层级划分
        3.3.2 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结构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数据关联模型
    4.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1.1 常用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比较分析
        4.1.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思路
        4.1.3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设计步骤
        4.1.4 历史档案元数据方案
        4.1.5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实例
    4.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建模
        4.2.1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分类体系
        4.2.2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的类型
        4.2.3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
        4.2.4 历史档案资源知识本体构建实例
    4.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构建
        4.3.1 元数据元素识别
        4.3.2 知识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4.3.3 历史档案资源数据关联模型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与聚合
    5.1 历史档案资源语义化处理
        5.1.1 历史档案资源元数据语义化转换
        5.1.2 历史档案资源RDF化过程
        5.1.3 历史档案资源实体语义关联关系识别
    5.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发布
        5.2.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URI命名
        5.2.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的存储
        5.2.3 基于D2R的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
        5.2.4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发布实例
    5.3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聚合
        5.3.1 关联数据聚合方法
        5.3.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数据互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历史档案资源的聚合服务
    6.1 基于关联数据的聚合服务功能
        6.1.1 历史档案资源检索服务
        6.1.2 历史档案资源推荐服务
        6.1.3 历史档案资源可视化服务
    6.2 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服务平台结构设计
        6.2.1 存储层
        6.2.2 描述层
        6.2.3 服务层
        6.2.4 应用层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策略
    7.1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实施策略
        7.1.1 实现多源异构历史档案资源采集方法
        7.1.2 建立多元协作的组织机制
        7.1.3 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
        7.1.4 提供泛在化关联数据应用服务
    7.2 历史档案资源关联聚合的保障机制
        7.2.1 政策保障
        7.2.2 技术保障
        7.2.3 人才保障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输电线路巡检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系统技术分析
    2.1 服务端开发技术
        2.1.1 服务发布技术
        2.1.2 数据库技术
    2.2 APP端开发技术
        2.2.1 Web Service技术
        2.2.2 Native原生技术
        2.2.3 HyBrid混合技术
    2.3 数据交互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业务概述
    3.2 系统研发目标
    3.3 服务端功能需求
        3.3.1 巡视计划管理需求
        3.3.2 巡视过程管理需求
        3.3.3 巡视统计管理需求
    3.4 APP端功能需求
    3.5 数据交互需求
    3.6 系统性能需求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拓扑结构设计
        4.1.2 功能模型设计
    4.2 服务端功能设计
        4.2.1 巡视计划管理功能设计
        4.2.2 巡视过程管理功能设计
        4.2.3 巡视统计管理功能设计
    4.3 APP端功能设计
    4.4 数据交互功能设计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概念结构分析
        4.5.2 数据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服务端功能实现
        5.2.1 巡视计划管理功能实现
        5.2.2 巡视过程管理功能实现
        5.2.3 巡视统计管理功能实现
    5.3 APP端功能实现
        5.3.1 APP端界面功能开发
        5.3.2 APP端打包处理
    5.4 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5.5 系统测试分析
        5.5.1 测试环境配置
        5.5.2 测试内容分析
        5.5.3 测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作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二章 系统开发技术概述
    2.1 跨平台数据整合技术
    2.2 .NET Web开发技术
        2.2.1 .NET Framework
        2.2.2 ASP.NET
        2.2.3 C#.NET
        2.2.4 IIS工具
    2.3 ADO.NET组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开发背景
    3.2 系统功能定位分析
    3.3 系统开发目标分析
    3.4 系统功能性开发需求
        3.4.1 供电能力监测需求
        3.4.2 运行效率监测需求
        3.4.3 数据统计分析需求
        3.4.4 模拟预测需求
        3.4.5 数据质量监测需求
    3.5 系统非功能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4.2.1 系统网络架构
        4.2.2 系统逻辑架构
    4.3 跨平台交互详细设计
        4.3.1 交互数据类型分析
        4.3.2 交互网络环境分析
        4.3.3 数据交互过程设计
    4.4 功能模块设计
        4.4.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4.4.2 核心功能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5.1 E-R图设计
        4.5.2 数据表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架构部署
        5.1.1 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部署
        5.1.2 系统Web服务器部署
        5.1.3 实时通信服务器部署
    5.2 跨平台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5.2.1 Web服务器后台通信功能实现
        5.2.2 实时通信服务器功能实现
    5.3 统计图表功能实现
    5.4 功能模块实现
        5.4.1 供电能力监测功能实现
        5.4.2 运行效率监测功能实现
        5.4.3 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
        5.4.4 模拟预测功能实现
        5.4.5 数据质量监测功能实现
    5.5 系统测试分析
        5.5.1 系统测试环境
        5.5.2 系统测试过程
        5.5.3 系统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析
        1.2.1 语义网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思路设计
    1.4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阐述
    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概念和理论
        2.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概念
        2.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相关理论
    2.2 语义网相关理论
        2.2.1 语义网概述
        2.2.2 语义网信息组织方法与本体理论
        2.2.3 语义网最佳实践——关联数据
    2.3 语义网和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关系
        2.3.1 语义网是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外部环境
        2.3.2 语义网为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方法
        2.3.3 语义网的实现得益于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
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总体方案设计
    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现状
        3.1.1 收集与保管的现状
        3.1.2 整理、翻译和编目的现状
        3.1.3 传播和传承的现状
    3.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3.2.1 必需手段:充分实现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
        3.2.2 必要条件:发挥档案工作作用和适应学科发展规律
        3.2.3 必需方法: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满足社会利用需求
    3.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3.3.1 实体储备与数字资源基础
        3.3.2 业务规范与技术标准支持
        3.3.3 理论研究和实现方法参考
    3.4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方法
        3.4.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内容与基本任务
        3.4.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施步骤与技术方法
4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语义组织
    4.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
        4.1.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的分类现状
        4.1.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分类体系构建
    4.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
        4.2.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与步骤
        4.2.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相关元数据方案分析
        4.2.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元数据方案构建
    4.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
        4.3.1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原则
        4.3.2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方法与工具
        4.3.3 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本体构建的实现——以傣族医药本体构建为例
5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5.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与任务
        5.1.1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5.1.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任务
    5.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设计
        5.2.1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优势分析
        5.2.2 基于关联数据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参考模型
        5.2.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
    5.3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方法
        5.3.1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创建模块的实现方法
        5.3.2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发布模块的实现方法
        5.3.3 傣族历史档案关联数据融合模块的实现方法
6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实现策略
    6.1 面向语义网环境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转型
        6.1.1 传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的局限性
        6.1.2 基于语义网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模式
    6.2 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保障机制构建
        6.2.1 意识观念与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6.2.2 组织管理体制与合作交流机制
        6.2.3 标准规范建设与人才培养机制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整合
        1.2.2 国内外LAM研究
        1.2.3 信任管理研究
        1.2.4 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框架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互操作
        2.1.2 服务融合
        2.1.3 信任的定义
        2.1.4 信任的属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协同论
        2.2.3 知识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任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分析
    3.1 信任管理
        3.1.1 定义
        3.1.2 信任管理模型
        3.1.3 凭证信任管理系统
        3.1.4 行为信任管理模型
    3.2 自动信任协商
        3.2.1 定义
        3.2.2 自动信任协商基本概念
        3.2.3 现有自动信任协商系统
    3.3 信任管理机制应用模式分析
        3.3.1 P2P网络信任管理
        3.3.2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
        3.3.3 网格计算信任管理
        3.3.4 Ad hoc网络信任管理
        3.3.5 电子商务信任管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模式分析
    4.1 国内外应用实践分析
        4.1.1 Europeana
        4.1.2 世界数字图书馆
        4.1.3 美国IMLS支持项目实践
        4.1.4 CALIS
    4.2 数字资源互操作模式探析
        4.2.1 数字资源整合原则与方法
        4.2.2 Metalib with SFX系统
        4.2.3 MAP系统
        4.2.4 TPI系统及USP平台
        4.2.5 数字资源互操作典型系统总结
    4.3 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探析
        4.3.1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4.3.2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广度分析
        4.3.3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深度分析
    4.4 跨域环境下安全互操作的实践分析
        4.4.1 安全检测实施维度下的互操作
        4.4.2 协作架构维度下的互操作
        4.4.3 建模辅助维度下的互操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数字资源互操作中的信任管理研究
    5.1 OAI-PMH协议
    5.2 数字化协作模式构建
    5.3 数字化协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5.4 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1 动态信任管理的内涵
        5.4.2 LAM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5.4.3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
    5.5 动态信任评估算法设计
        5.5.1 传统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2 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5.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信任协商研究
    6.1 信任协商策略需求
    6.2 LAM-AATN模型构建
    6.3 LAM-AATN信任协商流程
    6.4 LAM-AATN信任协商实例研究
    6.5 LAM-AATN一致性校验研究
        6.5.1 访问控制策略描述研究
        6.5.2 一致性校验算法研究
    6.6 LAM-AATN策略语言研究
        6.6.1 策略语言功能需求
        6.6.2 LAM-AATN-Jess策略语言
        6.6.3 LAM-AATN-Jess语法结构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贡献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地图符号共享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遭受冷落的地图符号共享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图符号标准的研究现状
        1.2.2 地图符号共享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
第二章 地图符号共享技术基础
    2.1 地图符号数据模型
        2.1.1 点状符号的数据模型与绘制策略
        2.1.2 线状符号的数据模型与绘制策略
        2.1.3 面状符号的数据模型与绘制策略
    2.2 地图符号编码描述
        2.2.1 SLD/SE 编码描述方式
        2.2.2 基于图形描述语言的符号编码方式
        2.2.3 XML 编码方式
    2.3 地图符号互操作技术
        2.3.1 现有地图符号互操作技术
        2.3.2 地图符号互操作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放式地图符号数据模型
    3.1 地图符号信息传输过程
        3.1.1 信息传输理论
        3.1.2 地图符号信息传输基本原理
        3.1.3 地图符号信息共享传输模型
    3.2 地图符号的统一抽象接口对象
        3.2.1 地图符号化接口对象模型
        3.2.2 地图符号抽象接口对象设计
    3.3 地图符号数据模型设计
        3.3.1 点状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设计
        3.3.2 线状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设计
        3.3.3 面状地图符号的数据模型设计
        3.3.4 几何图元的数据模型设计
        3.3.5 注记符号的数据模型设计
    3.4 地图符号数据模型兼容性分析
        3.4.1 与现有 GIS 符号系统的兼容性设计
        3.4.2 与公开符号的兼容性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图符号的统一编码及其服务化封装
    4.1 地图符号的统一编码描述方案
        4.1.1 地图符号编码描述的原则
        4.1.2 地图符号描述的内容及层次模型
        4.1.3 基于 XML Schema 的符号编码描述方案
    4.2 地图符号服务
        4.2.1 Web 服务及其框架
        4.2.2 地图符号服务及其框架
    4.3 地图符号服务执行规范设计
        4.3.1 符号服务的操作接口设计
        4.3.2 GetCapabilities 操作
        4.3.3 DescribeSymbolType 操作
        4.3.4 GetSymbol 操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体系设计
    5.1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体系设计
        5.1.1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体系
        5.1.2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的运行流程
        5.1.3 共享框架技术体系
    5.2 面向共享的地图符号分类体系
        5.2.1 分类体系建立原则
        5.2.2 顾及共享应用的地图符号分类体系
    5.3 地图符号质量评价机制
        5.3.1 符号质量评价内容
        5.3.2 符号质量评价模型
    5.4 地图符号注册中心的设计
        5.4.1 目录数据库设计
        5.4.2 功能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符号共享框架应用拓展技术
    6.1 注册中心拓展服务的关键技术
        6.1.1 地图样式描述方案
        6.1.2 远程符号注册服务的构建
        6.1.3 远程符号发现服务的构建
    6.2 提供者拓展服务的关键技术
        6.2.1 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体系结构设计
        6.2.2 基于 Silverlight 的地图符号数据模型
        6.2.3 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功能模块
    6.3 请求者拓展服务的关键技术
        6.3.1 在线地图制图框架设计
        6.3.2 在线地图制图框架功能模块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图符号共享框架原型实验系统
    7.1 原型系统的体系结构
    7.2 原型系统开发实践
        7.2.1 多源异构地图符号集成实验
        7.2.2 地图符号的统一编码与服务化封装实验
        7.2.3 地图符号注册中心门户网站实验系统
        7.2.4 地图符号在线编辑器实验系统
        7.2.5 在线地图制图平台实验系统
        7.2.6 基于符号共享的 GIS 显示互操作实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基于 XML Schema 的地图符号统一编码
        1.1 要素类型样式 XML 描述(FeatureStyle.xsd)
        1.2 符号基类的 XML 描述(Symbolizer.xsd)
        1.3 点状符号 XML 描述(PointSymbolizer.xsd)
        1.4 线状符号 XML 描述(LineSymbolizer.xsd)
        1.5 面状符号 XML 描述(AreaSymbolizer.xsd)
        1.6 注记符号 XML 描述(TextSymbolizer.xsd)
        1.7 几何图元 XML 描述(Cell.xsd)
    附录 2 基于 XML Schema 的地图符号服务操作接口描述
        2.1 地图符号服务接口 XML 描述(WSS.xsd)
    附录 3 基于 XML Schema 的地图样式描述模式
        3.1 地图样式描述方案 XML 描述(Library.xsd)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7)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社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进展
        0.2.2 国内研究进展
        0.2.3 研究现状评析
    0.3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0.3.1 总体框架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研究创新点
1 图书馆知识社区形成与演化
    1.1 图书馆知识社区及其结构模型
        1.1.1 图书馆知识社区及其层次
        1.1.2 图书馆知识社区结构模型
    1.2 图书馆知识社区形成的动力因素
        1.2.1 图书馆知识社区内部动力因素
        1.2.2 图书馆知识社区外部动力因素
    1.3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复杂演化机制分析
        1.3.1 图书馆知识社区演化过程中的复杂网络模型分析
        1.3.2 图书馆知识社区耗散结构机制分析
        1.3.3 图书馆知识社区演化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分析
        1.3.4 图书馆知识社区演化过程中的协同机制分析
2 社会网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需求
    2.1 社会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知识需求的引导
        2.1.1 社会网络环境对图书馆知识社区主体的影响
        2.1.2 知识社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需求的引发
    2.2 图书馆知识社区用户信息需求内容与特征
        2.2.1 基于知识转移的知识社区信息需求及特征
        2.2.2 基于知识整合的知识社区信息需求及特征
        2.2.3 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社区信息需求及特征
    2.3 面向创新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要求
        2.3.1 面向创新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形态
        2.3.2 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形成障碍
        2.3.3 基于知识社区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要求
3 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要素及技术支撑
    3.1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功能定位与目标选择
        3.1.1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功能定位
        3.1.2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目标选择
    3.2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构建要素
        3.2.1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构建主体
        3.2.2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组织内容
        3.2.3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服务环境
    3.3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技术支撑
        3.3.1 知识社区的社会网络技术
        3.3.2 基于Agent知识社区的代理技术
        3.3.3 基于Mashup的知识社区的融汇技术
4 基于开放平台技术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与实现
    4.1 开放平台技术基础及知识社区应用基础
        4.1.1 知识社区开放平台技术框架
        4.1.2 基于开放平台技术架构的知识社区开发技术
        4.1.3 基于开放平台技术架构的知识社区标准协议
    4.2 基于UCHOME2.0技术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
        4.2.1 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原则
        4.2.2 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4.2.3 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平台整体框架
        4.2.4 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平台的基本功能
        4.2.5 图书馆知识社区主要接口文件实现方法
    4.3 基于开放平台服务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实现及应用
        4.3.1 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4.3.2 平台的具体应用
    4.4 面向移动用户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平台开发与实现
        4.4.1 面向移动用户的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分析
        4.4.2 移动图书馆知识社区开发及实现过程
5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运行与管理
    5.1 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社区运行组织与服务管理
        5.1.1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良性运行机制
        5.1.2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宏观管理机制
        5.1.3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微观管理机制
    5.2 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社区联盟构建
        5.2.1 图书馆知识社区联盟建设的必要性
        5.2.2 图书馆知识社区联盟建设的可行性
        5.2.3 图书馆知识社区联盟的功能模块
    5.3 图书馆知识社区评价与控制
        5.3.1 图书馆知识社区绩效的影响因素
        5.3.2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评价
        5.3.3 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控制
6 武汉大学图书馆知识社区案例分析
    6.1 武汉大学图书馆面向用户的知识社区服务
        6.1.1 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需求调研
        6.1.2 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需求分析
    6.2 武汉大学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目标与主要功能
        6.2.1 图书馆知识社区信息服务构建目标
        6.2.2 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
    6.3 图书馆知识社区具体技术方案及实现方法
        6.3.1 图书馆知识社区服务平台整体框架
        6.3.2 图书馆知识社区技术方案及其实现
    6.4 图书馆知识社区存在问题及对策
        6.4.1 图书馆知识社区存在问题
        6.4.2 图书馆知识社区治理对策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8)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建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2.1 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2.2 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1.3 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中协同标绘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研究现状
        1.3.2 协同标绘技术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内容和组织
第二章 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中协同标绘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
    2.1 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概述
        2.1.1 公共安全应急处理系统与应急联动态势图
        2.1.2 应急联动态势图与协同标绘
        2.1.3 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
    2.2 相关的数据库技术
        2.2.1 数据库访问技术概述
        2.2.2 C/S 及B/S 环境下数据库的访问原理
        2.2.3 Oracle Spatial 介绍
    2.3 C/S 环境下协同标绘的实现原理和相关技术
        2.3.1 协同交互方式的分类
        2.3.2 C/S 环境下协同标绘的工作原理
        2.3.3 CSocket 通信技术概述
    2.4 B/S 环境下协同标绘的实现原理和相关技术
        2.4.1 Web 服务与GIS 结合的原理与工作机制
        2.4.2 B/S 环境下协同标绘的工作原理
        2.4.3 SVG——基于XML 的开放矢量图形格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S 环境下协同标绘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
    3.1 应急态势标号系统的建立
        3.1.1 应急态势标号设计的原则
        3.1.2 应急态势标号的设计与建模
        3.1.3 应急态势标号库的建立
    3.2 基于Spatial 的态势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3.2.1 态势信息的数据库设计
        3.2.2 Oracle Spatial 几何属性数据一体化存储机制
        3.2.3 基于Oracle Spatial 的应急态势信息管理
    3.3 单机条件下态势标绘功能的实现
        3.3.1 态势标绘的实现
        3.3.2 图库关联的设计与实现
    3.4 C/S 环境下网络协同标绘功能的实现
        3.4.1 数据传输方式和网络数据报设计
        3.4.2 协同标绘功能的实现
        3.4.3 C/S 环境下协同标绘功能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S 环境下协同标绘的关键技术研究
    4.1 基于SVG 的态势标号模型表述
        4.1.1 SVG 语言解析
        4.1.2 态势标号的SVG 表达
        4.1.3 态势标号的SVG 表达的程序实现
    4.2 网络传输及态势图客户端再现
        4.2.1 基于SOAP 协议的XML 文档传输
        4.2.2 客户端基于XML 文档的态势图还原
    4.3 B/S 环境下的协同标绘相关问题
        4.3.1 标绘的同步
        4.3.2 标绘数据的存取
        4.3.3 用户帐户管理及安全性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技术的应用示例
    5.1 河南省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概述
    5.2 应急联动协同标绘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10)机械制造信息资源的非规范知识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制造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1.2.1 智能制造对信息与知识资源的需求
        1.2.2 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现有制造信息与知识库系统存在的不足
    1.3 制造信息中的非规范信息
        1.3.1 制造信息的特点与分类
        1.3.2 非规范信息应用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3.3 非规范信息处理的研究现状
        1.3.4 非规范信息处理的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2 机械制造信息资源及知识库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
    2.1 建立制造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机械制造信息资源与知识库的体系结构设计
        2.2.1 系统目标
        2.2.2 系统总体框架结构
        2.2.3 系统功能模型
    2.3 关键技术分析
        2.3.1 制造知识的表示
        2.3.2 非规范性制造知识管理
        2.3.3 非规范性制造知识获取与发现
        2.3.4 制造知识发布
    2.4 非规范性制造知识的应用研究
    2.5 小结
3 非规范知识形态分析、描述与度量方法
    3.1 制造信息的不确定性与非规范性
        3.1.1 不确定性概述
        3.1.2 制造系统中的不确定性
        3.1.3 非规范性制造信息
        3.1.4 非规范性与不确定性的联系与区别
        3.1.5 非规范性制造信息的特点
    3.2 非规范知识的信息粒度描述方法
        3.2.1 粒度基本概念
        3.2.2 对制造信息进行粒度分析的必要性
        3.2.3 制造信息颗粒的划分
        3.2.4 非规范制造信息粒度计算方法
    3.3 非规范知识相关性描述
        3.3.1 非规范信息的规范度
        3.3.2 非规范知识的相关性描述
    3.4 小结
4 非规范知识的基元结构形式及其描述方法研究
    4.1 非规范制造知识描述机制
        4.1.1 非规范知识的知识基元描述方法
        4.1.2 非规范制造知识基元体系的构建
    4.2 基于元数据的非规范制造知识基元描述
        4.2.1 制造知识基元元数据
        4.2.2 元数据编码方式
        4.2.3 Delphi环境下XML文档处理与数据交换技术
        4.2.4 基于DOM的Web制造信息转换
        4.2.5 基于XML的非规范制造知识基元元数据的操作
    4.3 非规范知识基元元数据的建立与维护
    4.4 基于元数据的非规范制造知识基元描述模型的优势
    4.5 小结
5 基于WEB技术的非规范知识获取与发现方法研究
    5.1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和知识获取问题分析
        5.1.1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获取及其研究意义
        5.1.2 信息检索技术的理论模型
        5.1.3 智能检索与知识发现的联系与区别
    5.2 网络环境下非规范知识的获取方法
        5.2.1 网络环境下非规范制造知识获取环境
        5.2.2 网络环境下非规范制造知识检索模式
        5.2.3 复杂信息环境下的非规范制造知识智能检索
    5.3 制造知识语料库
        5.3.1 制造知识语料库建设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5.3.2 制造知识语料库建设的原则
        5.3.3 制造知识语料库的数据管理和存储格式
        5.3.4 网络环境下制造语料的自动获取
        5.3.5 制造知识语料与非规范制造知识基元的联系与区别
    5.4 WEB环境下的非规范知识发现方法研究
        5.4.1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5.4.2 基于Web的制造知识发现的研究意义
        5.4.3 基于Web的个性化制造知识主动推荐服务
    5.5 小结
6 面向制造工艺设计的非规范知识处理技术应用研究
    6.1 非规范制造信息环境下的工艺设计决策支持
    6.2 面向工艺方案评价的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方法研究
        6.2.1 多工艺方案的提取
        6.2.2 工艺方案的不确定语言型评价
        6.2.3 工艺方案的多属性评价与决策
    6.3 基于不确定语言多属性决策的工艺方案评价方法及其示例
        6.3.1 基于UEOWA算子的多属性决策方法
        6.3.2 不确定语言型多属性工艺决策支持算例
    6.4 小结
7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非规范工艺知识处理方法研究
    7.1 引言
    7.2 遗传算法及其在矩形件板材排样中的应用
        7.2.1 算法简介
        7.2.2 矩形板材排样问题描述
        7.2.3 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矩形件排样优化
    7.3 AGA算法及其应用
        7.3.1 基于AGA的矩形件排样优化计算
        7.3.2 基于AGA的不确定知识处理
    7.4 小结
8 机械制造信息资源与知识库软件原型系统
    8.1 系统方案设计
        8.1.1 软件需求分析
        8.1.2 软件应用总体目标
    8.2 系统实施技术研究
        8.2.1 基于XML的制造信息描述
        8.2.2 客户定制的插件技术
    8.3 系统功能模型及示例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工作总结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致谢

四、基于XML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共享发布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关联数据的历史档案资源聚合研究[D]. 贾琼. 吉林大学, 2021(01)
  • [2]输电线路巡检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杨攀.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电网运营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潘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4]基于语义网的傣族历史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研究[D]. 刘为. 云南大学, 2018(01)
  • [5]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 郝世博. 南京大学, 2015
  • [6]地图符号共享关键技术研究[D]. 黄瑞阳.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3(01)
  • [7]社会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社区研究[D]. 万华. 武汉大学, 2013(07)
  • [8]基于数据库共享的协同标绘技术研究[D]. 单东辉.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9(02)
  • [9]《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 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 2007
  • [10]机械制造信息资源的非规范知识处理技术研究[D]. 方辉. 四川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基于XML的网络环境下数据库共享与发布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