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向窄脉冲DBD放电印染废水脱色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颛孙梦临[1](2021)在《大气压等离子体在降解模拟印染废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工业水污染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染料废水作为工业废水的一类,有水量大、色度高、难降解等问题,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针对于此,本文利用大气压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搭建了等离子体-溶液循环降解装置,对模拟有机印染废水亚甲基蓝(MB)进行降解。研究了气电参数、溶液初始条件、添加剂、环境及工作气体四个方面对该装置降解MB的影响。利用化学需氧量(COD)测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测试研究了MB的降解效果及机理,为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有机印染废水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装置气电特性、溶液初始条件和溶液添加剂均可对降解效果造成一定影响:电流强度可改变等离子体激发功率,从而调节等离子体对MB的降解效果,电流增大时,等离子体强度增强,降解率提升。放电电极距离增加,等离子体体积变大,降解效率提升。通入电极的气体流量在30 sccm时效果优于其它气体流量时,因为合适的气体流量有利于形成更稳定的等离子体以提高降解效率。改变溶液的初始浓度发现7 mg/L时MB降解效果优于1 mg/L时,且反应12 min后降解率均在92%以上。这表明该技术对低浓度的MB有良好的降解效果,且更适合降解高浓度的MB。调节MB水溶液初始p H值为4.44时降解效果比10.76时提高23%。MB水溶液在电导率较低的情况下由于电场稳定且强度更大,更适合于降解。加入OH自由基清除剂乙醇、异丙醇和H2O2清除剂过氧化氢酶(CAT)后,降解率下降最大时达到57%,加入OH自由基促进剂H2O2后,降解率提升最大时达到30%,印证了OH自由基对于降解有机印染废水的主导作用。据我们了解,本文为首个将CAT用于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废水实验。加入二价铁离子Fe2+后,降解效果显着提升。(2)等离子体为离子化气体状物质。本文中等离子体电离气体的主要来源为钨钢电极中通入的气体(工作气体)和放电时反应处的气体环境(环境气体),工作气体和环境气体对等离子体电离气体性质影响较大。为了做到独立控制环境气体和工作气体,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系统地研究,在本实验中创新的搭建了两种改造装置:将反应池全部包裹住的亚克力保护罩和将钨钢电极出气口包裹住的保护罩。结果表明改变环境气体较改变工作气体对装置降解效果的影响更大,且环境气体和工作气体都为空气的情况下降解效果十分良好,使用20m A放电电流进行12 min反应后降解率达80%以上,这对于该技术处理有机印染废水实际应用非常有利。使用将钨钢电极出气口包裹住的保护罩改变环境气体为纯氩气并且工作气体也为氩气时,发现降解效果比使用亚克力保护罩时提升近30%,该方法在纯氩气情况下获得了极其优秀的降解效果,降解率达82%,对该实验结果的原因提出了几种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部分验证。(3)对反应后的溶液进行COD测试与LC-MS测试发现:反应15 min后的MB水溶液矿化程度高达61%,矿化度高于绝大多数同类型等离子体降解实验,表明该技术对MB降解效果极佳。LC-MS测试结果表明,在经过15 min降解后,m/z 320的MB分子被有效降解为小分子量产物。推测出MB在等离子体反应器中的降解过程,经过断键氧化、开环氧化后,生成了小分子量的有机酸类物质和CO2、H2O等。
武晨瑜[2](2021)在《大气压脉冲放电产生臭氧及其污水脱色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臭氧是一种在医学、农业、化工、食品等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的强效氧化剂、除臭剂、杀菌剂,主要通过氧气放电的手段制取。介质阻挡放电产生的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具有低价、高效、环保、温度较低等特征,因此用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制备臭氧是工业领域臭氧的主要生产制造手段之一,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目前我国的等离子体臭氧发生器技术仍落后于世界水平,在产率及浓度上都难以达到高标准,因此臭氧发生器技术的研究与改进至今仍是等离子体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中将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器作为臭氧发生器的反应腔体,利用外接脉冲电源,以纯氧作为原料气体进行放电,从而稳定地产生高浓度臭氧。随后通过改变脉宽、电压峰值、重复频率等脉冲参数,得到不同浓度的臭氧产物,并通过研究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的电学参数、电流电压波形、高能电子分布状况等特征来讨论脉冲放电参数对于生成臭氧浓度的影响。由于促进臭氧生成的高能电子,促进臭氧分解的低能电子以及臭氧的热分解三者共同存在,在改变脉冲的脉宽时,收到脉冲放电特性的影响,产生的臭氧会随着脉宽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在0-1μS的脉宽范围内,臭氧浓度与脉宽呈现正相关,在脉宽1μS时可达到浓度最大值128 g/Nm3,而在脉宽大于1μS后,浓度会随着脉宽的增大而逐步降低,在电源所能达到的最大脉宽75μS处,臭氧浓度会低至32 g/Nm3。在改变脉冲的重复频率时,在脉宽小于20μS的范围内,臭氧浓度会与频率呈现正相关,在30 k Hz下生成的臭氧浓度最高可达150g/Nm3,但这一频率下生成的臭氧浓度会随着脉宽的升高而迅速降低,相反5 k Hz、10 k Hz频率下的臭氧浓度最大值虽然更低,但其受到脉宽变化的影响也不太明显,其中10 k Hz下的产物浓度随脉宽增大而下降的速率适中,5 k Hz的下降速度则比较缓慢。当脉宽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高频率时的臭氧浓度小于低频率的情况。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外界输入相同能量、发生相同次数放电的情况下,更大的重复频率会导致产生的臭氧浓度累加量降低,即频率的升高会导致制造臭氧的能量利用率降低,这与两个相邻脉冲周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使脉冲峰值电压发生变化时,因为约化电场强度等越来越大,同时自由电子能量不断上涨,臭氧浓度首先会随着电压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而其后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导致的臭氧分解速率升高,浓度会在到达一个饱和值后趋于平稳,最终在电压超过5 k V后随着电压升高而逐渐降低。饱和浓度会受到脉宽大小的影响,但变化幅度并不大,整体保持在125-150 g/Nm3之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2-4 k V的低电压时,脉宽大小对于臭氧浓度的影响十分明显。最后本文还讨论了不同浓度臭氧对纺织印染污水的脱色处理效果,得出结论:不同浓度的臭氧在分解染剂亚甲基蓝时有着不同的速率,浓度越大,分解速率越快,单位时间内达到的脱色率也越大。在而各种浓度下的臭氧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都可以令印染污水的脱色率达到97-98%的固定饱和值。如156.3 g/Nm3的臭氧可以在15分钟之内让污水达到最大脱色率,但对于103 g/Nm3的臭氧,所用时间则要超过20分钟,当臭氧浓度低于50 g/Nm3时,脱色所需时间甚至会超过一个小时。
李家仁[3](2020)在《低温等离子体染料废水处理设备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析了染料工业废水的特征、来源和危害,染料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现状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的主要研究因素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蒽醌类模拟染料废水和实际染料废水作为研究对象,自行设计和优化了双介质气液两相放电水处理反应器应用于废水处理研究,并讨论了产生相关结果的原因,为该技术应用于实际染料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设计双介质阻挡放电水处理反应器,可有效利用液体循环降低反应器温度,提高电极寿命。通过循环系统,有效提升气液传质效率,在染料废水脱色降解方面以高能电子、活性基团等为主要驱动力,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以实际染料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成分为处理对象,结合等离子体对茜素红(ARS)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液体循环流量、载气流速、放电功率、溶液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Fe2+添加量、H2O2添加量、叔丁醇添加量等不同因素对茜素红去除率高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茜素红的去除率随载气流速和初始污染物浓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随放电功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循环流量为0~52L/h的区间范围内,随循环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在碱性条件下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和脱色效果最高;反应体系中通过加入适量的Fe2+和H2O2可以有效促进活性基团对茜素红的降解,浓度过高会抑制茜素红降解反应的正向进行;在去除污染物的全流程中,反应体系内·OH的含量对染料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和脱色起到主要作用。在放电反应处理ARS模拟染料废水的最优实验条件下,染料的降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当放电功率为43.5w,液体循环流量为52L/h,载气流速为20mm/s,溶液初始浓度为50mg/L,pH值为7.21时,ARS的去除率为94.6%,脱色率达到了90%。以实际染料废水为处理对象,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脱色率和有机物去除率分别可以达到80%和52.2%。溶液的初始浓度、初始pH值以及循环流量等外界因素对有机物降解效率影响较大且相关性较强;在该实际废水处理中单独加入Fe2+,对有机物的去除没有促进作用;在降解有机物的放电反应的过程中,臭氧对实际染料废水有机物的降解起主要作用。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置后,废水可生化性大幅提升,B/C由初始的0.17提升至0.33,结合生化法后污水可满足排放标准。
朱佳佳[4](2018)在《重频火花开关TLT纳秒脉冲源及其水处理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脉冲技术能获得较大的功率和较高的能量效率,放电生成较多的活性粒子,是生成大气压等离子体的重要途径。为满足工业化需求,脉冲源朝着降低成本、减小体积、提高重复频率、提升稳定性和寿命方向发展,而开关技术是制约高压脉冲技术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将高压脉冲技术应用于水处理,可天然集合多种高级氧化技术,是一种十分有前景的新型水处理技术。本文设计了一个同轴三电极双火花隙开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TLT纳秒脉冲源,考察其输出特性。将脉冲源应用于水处理中,研究分析了脉冲源参数和反应器参数对亚甲基蓝模拟废液的氧化效果和能量利用情况的影响,为高压脉冲水处理技术及其工业化放大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套MW级TLT脉冲源,包括初级电源、高压整体、火花开关、TLT和负载,高压整体由变压器、整流电路和LCR电路组成,自行设计的火花开关采用同轴结构,三电极双间隙,与储能电容和TLT输入端集成一体,以减小体积和杂散电感。TLT脉冲源工作频率可达500pps,采用串联输出至匹配水电阻时,可以实现倍压输出,脉冲上升时间12.5 ns,脉宽27 ns,采用并联输出时可实现倍流输出,不同输出方式除了幅值受影响,脉冲的基本特性都相同。2.从放电波形和能量效率看,输入电压对线-板水处理反应器放电特性影响基本只局限于幅值,但输入电压的增加会使放电能量增加,能效先升后降。而电导率的增加能有效减少放电波形LC振荡,同时缩短等离子体通道建立时间,改变放电波形,对能量输出和能效则基本无影响,但影响能量利用情况。3.亚甲基蓝的脱色过程随能量消耗基本呈线性关系。提高电压或增大频率会使能耗随亚甲基基蓝的氧化效率一同升高了,在典型反应条件下,可得到适中的氧化效率和较低能耗,约0.91 Wh/mg。并且在相同能量密度下,通过升高电压可以比提高频率得到更高的处理效率。电导率的上升,会使能耗先降后升,50 μS/cm时达到最低能耗0.83 Wh/mg。采取水循环可以一定幅度提升氧化效率,降低能耗。4.过氧化氢的生成也与输入能量成线性关系,本水处理装置在典型电气条件下,过氧化氢单位能量下的产率大约为3.2 g/kWh,在等离子体液电系统中属于较高水平。增大电压或频率,可以增加输入能量,提高过氧化氢产率。较大的电导率会减少过氧化氢的生成,离子恶化了能量利用情况,还可能直接阻碍了过氧化氢的生成过程。
何俊[5](2014)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生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新型染料、表面活性剂、非天然原料以及越来越多的助剂被开发应用到染料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导致印染废水增加了大量的难生物降解有机物质(如PVA浆料、大分子染料等),印染废水越来越难处理。目前,将高级氧化技术应用于难降解印染废水的处理已经成为热点,其中低温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其利用气体放电产生的高氧化性活性粒子(如羟基自由基、过氧化氢、臭氧等)以及紫外光辐射等多因素协同作用,可以高效去除难降解印染废水的色度和CODcr。本文以典型的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为研究对象,采用自主设计的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设备降解活性艳红X-3B染料,获得设备最优工程运行条件,结合均相催化探究最佳催化降解活性艳红X-3B的催化剂,并通过各种分析方法揭示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机理,阐明其降解产物的急性毒性及可生化性。同时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结合生化法处理实际染料废水,通过处理效率和能量效率的比较,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为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难降解印染废水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试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活性艳红X-3B的去除率随着输入功率、进水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气体流速和溶液电导率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率基本没有影响,初始pH的不同对活性艳红X-3B染料的降解率影响甚微,酸性条件下比碱性条件下的降解率略高。(2) SO4-2、Cl-的存在对活性艳红X-3B降解率的影响并不大;低浓度的C032-可以促进活性艳红X-3B的降解,高浓度的C032-则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有抑制作用;H202的加入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有催化作用,并随着H202浓度的增大,催化效果先升高再降低。(3)Cu2+的加入会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有催化促进作用。Fe2+的加入,在较低浓度下,对活性艳红X-3B降解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并随着Fe2+浓度的增大,催化效果先升高再降低。Fe3+的加入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有催化作用,并随着Fe3+浓度的增大,催化效果先升高再降低。Mn2+的加入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有一定程度上的干扰抑制作用,而且浓度越大,抑制程度越强。从TOC降解率来看,Fe2+的催化效果最好,Fe3+的次之;Mn2+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有一定程度上的干扰抑制作用。(4)100mg/L的活性艳红X-3B溶液随着介质阻挡放电反应的进行,其脱色率逐渐提高,处理21min后,脱色率达到97.90%,但CODcr和TOC的降解率只有56.39%和38.64%,矿化率低。活性艳红X-3B溶液的pH值在降解过程中呈下降趋势,不同初始pH都会在反应三分钟后,急剧下降至酸性,而在反应3min后,溶液的pH值下降趋势逐渐减缓,但活性艳红X-3B溶液电导率不断升高,反应前三分钟,上升速度较快,之后电导率的上升趋于平缓。通过各种分析得出,羟基自由基、臭氧和H202在反应中起着主要作用。(5)未调整pH值的活性艳红X-3B溶液,随着其降解率的提高,溶液对青海弧菌Q67的抑制率也逐渐下降;对于调节pH至中性的溶液,其对青海弧菌Q67的抑制作用也随着活性艳红X-3B溶液降解率提高而下降。未调节pH的实际印染废水溶液,经过DBD处理的时间越长,溶液对青海弧菌Q67的抑制作用越大,而pH调整后,其对青海弧菌Q67的抑制作用是逐渐降低的。(6)随着介质阻挡放电反应的进行,实际印染废水的CODcr在一直下降,而BOD5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所以实际印染废水的B/C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在21分钟时溶液的B/C还是小于未处理时的溶液的B/C。(7)单独采用等离子体降解实际印染废水,与单独采用生物处理法降解废水相比,后者的TOC去除率较高,经过比较得出,DBD处理和生化处理的最佳结合方案为:先进行生化处理,再进等离子体处理,将等离子体技术做为深化处理较为适宜。(8)通过能量效率的分析得出,在高能量密度下,等离子体技术可以很好的改善废水的可生化性,适于作为废水的前处理;而在低能量密度下,废水的可生化性反而下降了,不利于生物处理,等离子体技术更适用于作为废水的深度处理。
黄芳敏[6](2013)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及其体系气液相中活性粒子化学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色度深、毒性大的有机废水,以亚甲基蓝溶液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技术对其进行降解实验研究,对降解过程气、液相中的活性粒子的化学行为进行探索。主要完成的内容为:(1)分析空气气氛条件下DBD等离子体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效果。对DBD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进行了检测,推测了亚甲基蓝分子的降解反应历程。考察了以氩气、空气和氢气作为放电气氛条件下,DBD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效果,分析了不同放电气氛对DBD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过程的影响机理。通过对DBD体系液相的设计,初步探索了降解反应在DBD体系中发生的位置。实验结果表明:以空气为放电气氛时,亚甲基蓝溶液有最高的降解率,放电30min时,亚甲基蓝溶液降解率为84.8%。分别以氩气、空气和氢气作为DBD过程放电气氛,对比了亚甲基蓝溶液的pH值、电导率和总有机碳含量(TOC)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在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的放电气氛对DBD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过程的影响机理:在不同的放电气氛条件下,DBD过程产生的气相活性粒子的种类、气相活性粒子的能量状态以及放电过程气相中产生的一些特殊放电产物,是影响DBD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过程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验设计对DBD体系中降解反应发生位置进行初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DBD体系中降解反应不仅仅发生在气液接触面,而是在整个液相区域均有发生。(2)采用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OES)检测方法,对以氩气、空气和氢气作为放电气氛的DBD过程气相中的活性粒子进行检测分析。分别考察了在三种不同的放电气氛条件下,DBD过程气相中产生的主要激发态分子(原子)的种类及其能量状态。采用Boltzmann-Plot方法计算了以氩气作为放电气氛的DBD过程的电子激发温度,并考察了输入电压和电源频率对电子激发温度的影响情况。对以空气为放电气氛的DBD过程产生的主要激发态氮分子(原子)、主要激发态氧分子(原子)以及放电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和臭氧进行了分析。(3)考察了不同的放电气氛条件对DBD过程液相中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浓度的影响。通过添加不同的猝灭剂,分别对DBD降解亚甲基蓝溶液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进行屏蔽,依次考察了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对亚甲基蓝溶液降解过程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在以空气作为DBD过程的放电气氛时,液相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浓度最高。放电30min时,液相中羟基自由基的浓度为2.27×10-4mol/L。当以氩气作为DBD过程放电气氛的条件下,液相中产生的过氧化氢浓度最高,放电30min时,液相中过氧化氢的浓度为1.27×10-5(w/w)。以氢气作为DBD过程放电气氛的条件下,液相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和羟基自由基浓度均最低,放电30min,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浓度分别为6.05×10-5mol/L和2.32×10-6(w/w)。添加猝灭剂的屏蔽实验结果表明,分别在以氩气、空气和氢气为放电气氛条件下,放电30min时,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对亚甲基蓝降解过程的贡献值依次为47.8%和21.8%、29.0%和18.8%以及44.4%和16.6%。(4)揭示了DBD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的作用过程机理。其作用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气相激发、离解和电离阶段,即气相中激发态活性粒子和高能电子的产生阶段。第二阶段:气相中激发态活性粒子和高能电子与液相水分子的作用过程,同时也是液相中活性粒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的产生阶段。即液相中的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活性粒子是液相中水分子与气相中激发态活性粒子和高能电子发生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三阶段:液相中活性粒子(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等)与亚甲基蓝分子的作用阶段。
文凤[7](2013)在《大气压介质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文中指出在诸多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处理新工艺中,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因具有更高的有机物降解能力和更强的氧化作用,成为各国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其中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印染废水技术具有操作简单、降解速率快、耗能少、净化彻底、无二次污染、可常温常压下进行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工业化前景。本文将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应用到含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印染废水的处理之中,分别以聚乙烯醇溶液模拟退浆废水、以酸性三原色溶液模拟印染废水,着重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对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粒子进行了检测,包括羟自由基和双氧水含量的检测,证明了羟自由基的存在且其生成量随时间呈线性增加,说明等离子处理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探索了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处理聚乙烯醇的最佳工艺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首先系统研究了在不同初始浓度、初始pH值、放电间隙、反应时间等条件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对聚乙烯醇溶液的处理效果;其次,为提高降解效率,参考芬顿反应的作用机理,通过在反应液中添加少量的Fe2+,研究了在有Fe2+作为催化剂时,聚乙烯醇的降解反应效果。实验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可以有效地降解聚乙烯醇,在初始浓度为1000mg/L,pH=6.2,放电间隙为10mm,反应25min后,聚乙烯醇溶液的降解率为96.30%,反应1h后,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为24.94%;添加Fe2+后,聚乙烯醇的降解率有明显增加。通过对聚乙烯醇降解产物的粘度、红外和热重分析,推导了聚乙烯醇降解机理,提出了可能的降解历程。研究了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酸性三原色溶液(酸性黄117,酸性红249,酸性蓝80)及三色混合溶液模拟的印染废水的脱色效果。考察了反应时间、初始pH值以及电解质浓度等条件对溶液脱色效率的影响,比较了三原色单独处理以及混合处理的脱色效果,并对脱色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技术可以有效地降解这三类染料,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染料分子中偶氮基团和芳香类共轭基团逐渐被降解;三色混合溶液也能达到很好的降解效果。酸性条件下溶液的脱色效率最高;电解质对脱色速率的影响会随染料结构的不同而不同;三种染料的脱色过程均属于一级反应动力学。
梅述芳[8](2013)在《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降解KN-B染料废水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染料工业的发展,染料的品种越来越多,并朝着抗光解、抗氧化、抗生物降解的方向发展,使得水质成分越来越复杂。染料废水处理普遍存在脱色困难、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难以去除的问题。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以产生自由基为主的高级氧化技术来处理难降解染料有机废水。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利用形成的高氧化活性粒子(如OH,H,H2O2,O3等)、紫外光辐射、高能电子轰击作用等多因素协同作用,可实现难降解染料废水色度和CODcr的高效去除。本文以典型的双偶氮染料——KN-B为研究对象,利用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来降解KN-B染料,获得双介质阻挡放电氧化降解KN-B的最优工程运行条件,揭示KN-B染料的降解机理,分析降解动力学及能量效率,阐明降解产物的可生化性及急性毒性,并采用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与SBR组合工艺处理实际染料废水,以期为等离子体技术处理难降解染料废水工业化进行有益的尝试,主要结论如下:(1)KN-B的去除率随着输入电压和输入功率的增大而增大,pH和电导率越低越有利于KN-B染料的降解;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KN-B的去除率降低,但KN-B的去除绝对量却增大;(2)CO32-会明显地降低KN-B的去除率,且CO32-的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NO3--和SO42-不会影响KN-B的去除;低浓度的Cl-、Fe2+、Fe3+、Mn2+对KN-B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有抑制作用;单独的H2O2不能氧化降解KN-B染料,低浓度的H202可以促进KN-B的等离子体降解,高浓度则有抑制作用;表面活性剂DBS的加入对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降解KN-B具有抑制作用,但当DBS的浓度大于1mmol/L时,KN-B的去除率随着DBS浓度的增大而上升;其他染料的加入,会明显降低KN-B去除率;等离子体降解不同结构的染料的速率是不同,去除速率之间存在关系:分散蓝2BLN>活性艳红X-3B>活性黑KN-B>阳离子红;(3)浓度为100mg/L的KN-B染料,双介质阻挡放电氧化降解10min后,脱色率为98.76%,但CODcr和TOC的去除率只有52.51%和15.36%,KN-B染料的脱色率要比它的矿化率高。UV-Vis、IR和GC-MS分析表明,羟基自由基首先攻击电子云密度较高的偶氮基团,破坏KN-B的发色基团,2,3,8-三氨基-8-硝基-4,7二磺酸基-1-萘酚、磺酰基-乙基-磺酸基-对苯胺是最初的中间产物,并由此产生环酮类物质、萘环类物质、1,3-丁二烯基-1,4羧酸等中间产物,最终有乙酸的生成。在降解KN-B的过程中,羟基自由基是主要的氧化性物质,H2O2和O3均参与了液相中有机物的氧化反应;(4)随着放电氧化时间的增加,KN-B的可生化性逐步提高,反应10min后,B/C比从0.079提高到0.495; DeltaTox毒性检测表明,降解过程中溶液的毒性大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5)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对KN-B染料的氧化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随着电源功率的升高,降解速率常数增大;在输入电压为65V、输入电流为0.92A、输入功率为60W的条件下,等离子体的输出功率为2.5296×103J/s;KN-B染料的去除量随着注入系统能量的增大而增大,当向等离子体系统中注入的能量为1.52×106J时,KN-B的去除量为0.99mg;(6)采用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单独处理实际染料废水,降解10min后,废水在可见光区的吸收光谱逐渐消失,废水中的发色基团被破坏,废水的色度、CODcr、BOD5、T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9.13%、58.50%、16.13%、25.26%,B/C值由原来的0.0196提高到了0.397,说明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对实际的染料废水也具有一定的氧化处理效果;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和SBR组合工艺的色度去除率能由89.13%提高到95.25%,CODcr、BOD5分别达到了89.29%和64.55%,组合工艺对实际染料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陈静[9](2012)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自制等离子体反应器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对生化性能差、难降解、污染性极强的腈纶废水进行处理。以COD降解率、丙烯腈去除率及浊度去除率为技术指标,研究了放电参数、废水物化参数、反应器结构参数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以COD降解率为技术指标,通过对均匀设计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了放电、废水物化因素对COD降解率影响的排序主次及关系,排序的主次依次为:放电电压、放电时间、放电电极直径、气隙间距、溶液pH值、曝入溶液中空气流量。放电电压、放电时间、放电电极直径均与COD降解率呈正线性关系;气隙间距、溶液pH值、曝入溶液中空气流量均与COD降解率呈负线性关系。以COD降解率、丙烯腈去除率、浊度去除率为技术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均匀设计实验中的六因素分别对COD降解率、丙烯腈、浊度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理想的放电参数和废水物化参数。理想的放电参数为:放电电压35kV、放电时间40min、放电直径2.80mm;理想的废水物化参数为:废水初始pH=5.00、曝入空气流量5L/h、气隙间距1.0mm。研究了电极材料、阻挡放电介质材料、阻挡放电介质厚度、曝入气体种类及热交换对COD降解率、丙烯腈、浊度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铜材为电极材料、有机玻璃为阻挡放电介质材料、阻挡放电介质厚度为2.0mm、空气为曝入气体、热交换为水浴的方式将有利于提高COD的降解率和丙烯腈、浊度的去除率。根据均匀设计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的结果,对自制的等离子反应器结构进行了改进。以三氯化铁、硫酸铁、硫酸铝和粉末活性炭为原料制备了絮凝剂,考察了絮凝剂协同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处理效果更佳。图47;表44;参考文献107
高进[10](2012)在《脉冲等离子体处理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等离子体和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技术用于难降解污染物处理已经被实验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和研究。本论文设计建立了两种反应器,一种是由梳状介质阻挡电极组成的单元反应器,另一种是由单元反应器的扩展的阵列式反应器。利用建立的反应器,选择靛蓝胭脂红、甲基橙染料配成的模拟废水及实际染料废水,采用雾化气液两相放电方式,研究了纳秒脉冲等离子体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单元反应器放电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秒脉冲等离子体能有效降解废水。在放电脉冲峰值为17kV,重复频率为130pps的条件下对靛蓝胭脂红溶液的处理结果显示处理15min后,脱色率达到99%;处理30min后,286nm的特征峰的基本消失。处理60min后不饱和键(250nm)的去除率约为15%。经过10min的处理,靛蓝胭脂红溶液的COD去除率达约为65%。对单元放电反应器的放电的电气参数对废水处理效果进行了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分析了放电脉冲幅值,脉冲重复频率及放电能量大小对靛蓝胭脂红溶液的脱色效果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压增高,脉冲频率升高,脱色效率增加。对能源效率的分析表明,在重复频率不变的情况下,放电电压越低,发色基的降解能源效率越高。在放电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重复频率越低,发色基的降解的能源效率越高;在放电能量相同的情况下,低重复频率越低,靛蓝胭脂红的脱色的能源效率越高。在单元反应器研究的基础上,将单元反应器扩展形成阵列式反应器,处理靛蓝胭脂红和甲基橙溶液以及实际印染废水。对靛蓝胭脂红处理10min,使其脱色率达到99%;250nm处的不饱和键在经过60min的处理后降解率达到83%。对甲基橙处理20min后,苯环的降解率达到76%,处理30min后,偶氮键的降解率为98%。对实际印染废水处理60min可使其脱色率到达93%。对上述三种目标物处理60min后,COD的去除率分别为74%、70%、43%。
二、双向窄脉冲DBD放电印染废水脱色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向窄脉冲DBD放电印染废水脱色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气压等离子体在降解模拟印染废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印染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1.3 传统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常规物化法 |
1.3.2 生物法 |
1.4 高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1.5 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印染废水处理 |
1.5.1 等离子体概述 |
1.5.2 等离子体放电原理 |
1.5.3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4 辉光放电技术在降解印染废水中的原理 |
1.6 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实验装置与监测方法 |
2.1 仪器设备及实验药品 |
2.2 循环反应装置 |
2.3 光纤光谱仪监测原理 |
2.4 反应装置电路及部件 |
2.5 亚甲基蓝染料溶液浓度监测方法 |
2.6 亚甲基蓝染料降解率的计算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气电参数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1.1 电流强度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1.2 电极距离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1.3 气体流量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 溶液初始条件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1 初始浓度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2 初始p H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3 初始电导率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 添加剂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1 乙醇和异丙醇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2 过氧化氢H_2O_2和过氧化氢酶CAT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3.3 二价铁和纳米铁粉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4 环境气体与工作气体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4.1 工作气体为氩气,改变环境气体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4.2 环境气体为空气,改变工作气体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4.3 隔绝空气对亚甲基蓝降解效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 化学需氧量COD测试 |
4.2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测试 |
4.3 亚甲基蓝分子降解过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大气压脉冲放电产生臭氧及其污水脱色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臭氧的性质及其应用 |
1.2 等离子体概述 |
1.3 介质阻挡放电产生臭氧的基本原理 |
1.3.1 介质阻挡放电的概况 |
1.3.2 脉冲放电的原理与优势 |
1.3.3 电极结构对臭氧生成的影响 |
1.3.4 臭氧等离子体中的反应过程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诊断方法 |
2.1 实验装置图 |
2.2 等离子体电源系统 |
2.3 臭氧发生器系统及浓度检测系统 |
2.4 电学诊断系统 |
2.5 光学诊断系统 |
第三章 脉冲放电参数对臭氧浓度影响的研究 |
3.1 等效电路 |
3.2 脉冲宽度对于臭氧浓度的影响 |
3.3 脉冲重复频率对于臭氧浓度的影响 |
3.4 输入电压对于臭氧浓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冲放电产生的臭氧处理纺织污水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方法 |
4.3 不同脉冲放电参数下生成的臭氧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
4.3.1 不同电压下生成的臭氧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
4.3.2 不同频率下生成的臭氧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
4.3.3 不同脉宽下生成的臭氧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
4.4 不同的臭氧处理时间对印染污水脱色率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低温等离子体染料废水处理设备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1.1 染料废水的来源、特征和危害 |
1.1.2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现状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 |
1.2.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及产生方法 |
1.2.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废水处理原理 |
1.2.3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的主要研究因素 |
1.2.5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课题的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反应器设计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
2.2.1 反应器的结构设计 |
2.2.2 反应装置的系统设计 |
2.2.3 低温等离子体电学特性诊断 |
2.2.3.1 放电电压、电流波形 |
2.2.3.2 放电功率 |
2.2.3.3 反应器放电图 |
2.2.3.4 臭氧的产生量 |
2.2.4 实验方法 |
2.3 分析测试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处理茜素红模拟废水的研究 |
3.1.1 模拟染料的特性分析 |
3.1.2 茜素红降解机理 |
3.1.3 液体循环流量对ARS去除效率的影响 |
3.1.4 载气流速对ARS去除效率的影响 |
3.1.5 放电功率对ARS去除效率的影响 |
3.1.6 ARS初始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3.1.7 ARS溶液初始pH对去除率的影响 |
3.1.8 Fe~(2+)对ARS去除率的影响 |
3.1.9 H_2O_2的添加量对ARS去除效率的影响 |
3.1.10 叔丁醇的添加量对ARS去除效率的影响 |
3.1.11 低温等离子体对染料脱色动力学分析 |
3.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实际染料工业废水的研究 |
3.2.1 染料废水来源及性质 |
3.2.2 循环流量对实际染料废水中有机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
3.2.3 初始浓度对实际染料废水中有机物去除效率的影响 |
3.2.4 溶液初始pH值对实际染料废水中有机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
3.2.5 Fe~(2+)的含量对实际染料废水中有机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
3.2.6 过氧化氢的含量对实际染料废水中有机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
3.2.7 叔丁醇的含量对实际染料废水中有机物降解效率的影响 |
3.3 联合生化法处理实际染料废水的研究 |
3.3.1 活性污泥的来源和性质 |
3.3.2 DBD与生化法组合工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重频火花开关TLT纳秒脉冲源及其水处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脉冲技术 |
1.2.1 典型技术 |
1.2.2 基于TLT的脉冲技术 |
1.2.3 脉冲开关 |
1.3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 |
1.3.1 等离子体 |
1.3.2 脉冲放电水处理 |
1.4 其他废水处理方法 |
1.4.1 传统废水处理方法 |
1.4.2 高级氧化技术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2.实验设备与分析方法 |
2.1 脉冲等离子体水处理实验系统 |
2.1.1 初级电源 |
2.1.2 高压整体单元 |
2.1.3 同轴火花开关 |
2.1.4 线板水处理反应器 |
2.1.5 电学诊断仪器 |
2.2 分析测试方法 |
2.2.1 化学实验材料 |
2.2.2 亚甲基蓝模拟废液 |
2.2.3 亚甲基蓝质量浓度的测定 |
2.2.4 过氧化氢的测定 |
2.2.5 电导率的测定 |
2.3 本章小结 |
3.同轴火花开关TLT脉冲功率源 |
3.1 基本电路 |
3.1.1 电路原理 |
3.1.2 初级电源 |
3.2 高压单元元件参数选取 |
3.2.1 变压器 |
3.2.2 高压二极管 |
3.2.3 充电电感 |
3.2.4 磁环 |
3.2.5 高压电容C_H充电 |
3.3 同轴火花开关的研制 |
3.3.1 火花开关同轴结构设计 |
3.3.2 电极结构 |
3.3.3 电容器单元 |
3.4 火花开关性能参数 |
3.4.1 LCR触发 |
3.4.2 火花隙击穿 |
3.4.3 同轴火花开关脉冲源工作频率 |
3.5 匹配负载输出 |
3.5.1 匹配负载 |
3.5.2 串联输出 |
3.5.3 并联输出 |
3.6 系统参数对反应器输出的影响 |
3.6.1 输入电压对脉冲放电的影响 |
3.6.2 电导率对脉冲放电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脉冲源水处理应用 |
4.1 参数选择及效果评价 |
4.1.1 基本实验参数 |
4.1.2 水处理评价指标 |
4.2 亚甲基蓝废水降解 |
4.2.1 亚甲基蓝脱色过程 |
4.2.2 充电电压对亚甲基蓝的影响 |
4.2.3 工作频率对亚甲基蓝的影响 |
4.2.4 能量密度对亚甲基蓝的影响 |
4.2.5 电导率对亚甲基蓝的影响 |
4.2.6 循环流速对亚甲基蓝的影响 |
4.3 过氧化氢生成 |
4.3.1 过氧化氢生成过程 |
4.3.2 输入电压对双氧水的影响 |
4.3.3 输入频率对双氧水的影响 |
4.3.4 电导率对双氧水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5)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生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染料及染料废水 |
1.2.1 染料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1.2.2 染料的分类 |
1.2.3 染料分子与颜色的关系 |
1.2.4 染料废水 |
1.2.5 染料废水的特点及危害 |
1.3 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现状 |
1.3.1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
1.3.2 生物处理方法 |
1.3.3 高级氧化技术 |
1.4 等离子体概述 |
1.4.1 等离子体与其他状态的差异 |
1.4.2 等离子体的分类 |
1.4.3 低温等离子体的产生方法 |
1.4.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废水机理 |
1.5 介质阻挡放电水处理技术 |
1.5.1 介质阻挡放电定义 |
1.5.2 介质阻挡放电作用机制 |
1.5.3 DBD等离子体处理废水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1.6.4 课题创新点 |
第二章 介质阻挡放电降解活性艳红X-3B最佳反应条件探索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装置 |
2.1.2. 实验药剂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电源电功率的影响 |
2.2.2 进水流速变化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效率的影响 |
2.2.3 气体流速变化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效率的影响 |
2.2.4 溶液初始浓度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效率的影响 |
2.2.5 电导率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效率的影响 |
2.2.6 pH对活性艳红X-3B降解效率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均相催化DBD降解活性艳红X-3B染料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Cl~-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2 CO_3~(2-)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3 SO_4~(2-) 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4 H_2O_2催化对活性艳红X-38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5. Cu~(2+)催化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6 Fe~(2+)催化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7 Fe~(3+)催化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8 Mn~(2+)催化对活性艳红X-3B的降解效果的影响 |
3.2.9 Cu~(2+),Fe~(2+),Fe~(3+),Mn~(2+)催化效果的分析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BD降解活性艳红X-3B机理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降解过程中吸光度的分析 |
4.2.2 活性艳红X-3B降解过程中UV-Vis分析 |
4.2.3 活性艳红X-3B降解过程中pH变化 |
4.2.4 活性艳红X-3B降解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 |
4.2.5 降解过程中COD_(Cr)和TOC分析 |
4.2.6 主要活性物质在活性艳红X-3B降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4.2.7 降解过程中IC分析 |
4.2.8 活性艳红X-3B降解历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BD处理印染废水可生化性及急性毒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急性毒性分析 |
5.2.2 可生化性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介质阻挡放电技术与生化法结合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及能量效率分析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DBD处理实际印染废水TOC的变化 |
6.2.2 DBD处理实际印染废水pH变化 |
6.2.3 DBD与SBR组合工艺 |
6.2.4 能量效率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及其体系气液相中活性粒子化学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印染废水特点 |
1.3 有机废水降解技术简介 |
1.3.1 生物法 |
1.3.2 物理化学法 |
1.3.3 焚烧法 |
1.3.4 高级氧化技术 |
1.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降解有机废水研究进展及研究难点 |
1.4.1 等离子体降解有机废水技术研究进展 |
1.4.2 目前等离子体降解有机废水技术的研究难点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和目的 |
1.5.1 主要研究内容、意义及目的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实验设备和研究方法 |
2.1 实验流程 |
2.2 实验设备 |
2.2.1 高频高压交流电源 |
2.2.2 DBD 反应器 |
2.2.2.1 DBD 等离子体反应器设计 |
2.2.2.2 DBD 等离子体反应器操作说明 |
2.2.3 其它仪器与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介绍 |
2.3.1 基本检测方法 |
2.3.2 OES 检测方法介绍 |
第三章 DBD 降解实验研究 |
3.1 空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对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 |
3.1.1 空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初步降解效果 |
3.1.2 空气放电气氛条件下主要实验参数对亚甲基蓝溶液降解率的影响 |
3.1.2.1 气体体积流量对亚甲基蓝溶液降解率的影响 |
3.1.2.2 亚甲基蓝溶液初始电导率对降解率的影响 |
3.1.2.3 亚甲基蓝溶液 pH 值对降解率的影响 |
3.1.2.4 放电结束后样品放置时间对降解率的影响 |
3.1.2.5 DBD过程降解亚甲基蓝分子历程分析 |
3.2 不同放电气氛对 DBD 降解亚甲基蓝溶液过程的影响 |
3.2.1 实验设计 |
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3 不同放电气氛条件对 DBD 降解过程的影响分析 |
3.3 DBD 体系中降解反应发生位置的初步探索 |
3.3.1 实验设计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BD 过程气相中活性粒子化学行为及反应机制分析 |
4.1 DBD 过程气相中活性粒子 |
4.1.1 粒子的运动形式 |
4.1.2 粒子的碰撞过程 |
4.2 DBD 气相电离过程能量分析 |
4.2.1 DBD 气相电离过程 |
4.2.2 不同放电气氛条件下气相电离过程能量分析 |
4.3 不同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气相活性粒子分析 |
4.3.1 氩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气相中活性粒子 OES 检测 |
4.3.1.1 氩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气相中主要激发态原子 |
4.3.1.2 氩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的电子激发温度 |
4.3.2 氢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气相中活性粒子 OES 检测 |
4.3.3 空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气相中活性粒子 OES 检测 |
4.3.3.1 空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气相中主要激发态分子(原子) |
4.3.3.2 空气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气相放电产物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BD 过程液相中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检测分析 |
5.1 DBD 过程液相中的活性粒子的产生 |
5.2 DBD 过程液相中羟基自由基的定量检测 |
5.2.1 实验设计 |
5.2.2 不同放电气氛气条件下 DBD 过程液相中羟基自由基的定量检测 |
5.3 DBD 过程液相中过氧化氢的定量检测 |
5.3.1 实验设计 |
5.3.2 不同放电气氛条件下 DBD 过程液相中过氧化氢的定量检测 |
5.4 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在亚甲基蓝溶液降解过程的贡献分析 |
5.4.1 实验设计 |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4.2.1 羟基自由基在 DBD 降解亚甲基蓝溶液过程中的贡献分析 |
5.4.2.2 过氧化氢在 DBD 降解亚甲基蓝溶液过程中的贡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DBD 降解亚甲基蓝溶液作用过程机理分析 |
6.1 机理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结论 |
展望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7)大气压介质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1.2.1 生物降解技术 |
1.2.2 物理处理技术 |
1.2.3 高级氧化技术 |
1.3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 |
1.3.1 等离子体概述 |
1.3.2 低温等离子体 |
1.3.3 低温等离子体废水处理机理 |
1.3.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废水处理现状 |
1.3.5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待解决问题 |
1.4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器及活性粒子的检测 |
2.1 等离子发生装置 |
2.2 活性粒子的检测 |
2.2.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2.2.2 实验步骤 |
2.2.3 结果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聚乙烯醇模拟废水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3.3 实验方法及步骤 |
3.3.1 聚乙烯浓度的测定 |
3.3.2 COD_(Cr)的测定 |
3.3.3 粘度测定 |
3.3.4 热重分析 |
3.3.5 红外光谱分析 |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4.1 PVA降解的可行性验证 |
3.4.2 放电间隙对PVA降解率的影响 |
3.4.3 PVA初始浓度的影响 |
3.4.4 溶液PH值的影响 |
3.4.5 催化剂Fe~(2+)的影响 |
3.4.6 PVA降解机理的推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酸性三原色及其混合物 |
4.1 前言 |
4.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4.3 实验测试方法 |
4.3.1 溶液脱色率的测定 |
4.3.2 溶液COD的测试 |
4.4 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1 介质阻挡放电对酸性黄117、酸性红249、酸性蓝80溶液的脱色 |
4.4.2 介质阻挡放电对单色染料与混合染料的脱色比较 |
4.4.3 电解质对脱色的影响 |
4.4.4 pH值对溶液脱色的影响 |
4.4.5 溶液脱色动力学以及染料结构与脱色率的关系 |
4.4.6 染料溶液COD_(Cr)的去除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降解KN-B染料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染料及染料废水 |
1.2.1 染料的分类 |
1.2.2 染料废水 |
1.2.3 染料废水危害 |
1.3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1.3.1 常规物化法 |
1.3.2 生物处理方法 |
1.3.3 高级氧化技术 |
1.4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 |
1.4.1 等离子体概述 |
1.4.2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 |
1.4.3 低温等离子体的发生方式 |
1.5 介质阻挡放电水处理技术 |
1.5.1 介质阻挡放电技术概述 |
1.5.2 介质阻挡放电水处理技术的原理 |
1.5.3 介质阻挡放电技术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1.7.3 创新点 |
第二章 双介质阻挡放电降解KN-B废水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装置 |
2.1.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放电电压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2 放电功率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3 初始浓度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4 初始pH值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5 电导率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6 无机阴离子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7 无机阳离子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8 H_2O_2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9 表面活性剂对KN-B的去除效果的影响 |
2.2.10 混合染料的降解效果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KN-B染料废水的降解产物及机理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降解过程中色度的分析 |
3.2.2 降解过程中CODcr和TOC分析 |
3.2.3 降解过程中pH值和电导率分析 |
3.2.4 降解过程中UV-Vis的分析 |
3.2.5 降解过程中IR的分析 |
3.2.6 降解过程中IC的分析 |
3.2.7 KN-B的降解产物的分析 |
3.2.8 KN-B的降解历程 |
3.2.9 主要活性物质在KN-B降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KN-B废水降解产物的可生化性及急性毒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水质指标法—BOD_5/CODcr |
4.2.2 生化呼吸线法 |
4.2.3 发光细菌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KN-B染料废水降解的动力学及能量效率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降解动力学研究 |
5.2.2 能量效率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双介质阻挡放电耦合SBR工艺处理实际染料废水的研究 |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方法 |
6.1.3 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双介质阻挡放电氧化处理 |
6.2.2 组合工艺处理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水资源现状 |
1.1.2 腈纶废水概述 |
1.1.3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水处理技术 |
1.2.1 常规水处理技术 |
1.2.2 新型水处理技术 |
1.3 等离子体技术 |
1.3.1 等离子体定义 |
1.3.2 等离子体分类与产生 |
1.3.3 等离子体反应过程与机理 |
1.3.4 等离子体技术在废水中的应用 |
1.4 腈纶废水处理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样品及试剂 |
2.1.1 实验样品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装置 |
2.3.1 自制等离子体反应器 |
2.3.2 实验装置流程图 |
2.4 实验技术指标 |
2.4.1 COD测定 |
2.4.2 丙烯腈测定 |
2.4.3 浊度的测定 |
2.5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案 |
2.5.1 实验原理 |
2.5.2 实验方案 |
3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
3.1 均匀设计实验 |
3.2 单因素实验 |
3.2.1 放电电压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
3.2.2 放电时间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
3.2.3 电极直径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
3.2.4 溶液初始pH值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
3.2.5 空气流量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
3.2.6 气隙间距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
3.3.7 其他因素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
3.3 板-板式反应器与针-板式反应器对比实验 |
3.4 配方实验 |
3.5 自制絮凝剂协同等离子体处理实验 |
3.6 絮凝剂协同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紫外扫描图谱 |
4 结论与研究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10)脉冲等离子体处理废水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废水处理的技术进展 |
1.3 低温等离子体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1.4 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
2.1 实验样品及测量仪器 |
2.2 脉冲等离子体反应器 |
第三章 反应器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 |
3.1 单元反应器对靛蓝胭脂红的处理 |
3.2 扩展反应器对废水的处理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4.1 总结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双向窄脉冲DBD放电印染废水脱色影响因素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气压等离子体在降解模拟印染废水中的应用研究[D]. 颛孙梦临.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0)
- [2]大气压脉冲放电产生臭氧及其污水脱色处理研究[D]. 武晨瑜. 东华大学, 2021(01)
- [3]低温等离子体染料废水处理设备设计及应用研究[D]. 李家仁.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4]重频火花开关TLT纳秒脉冲源及其水处理应用[D]. 朱佳佳. 浙江大学, 2018(01)
- [5]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生化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 何俊. 东华大学, 2014(05)
- [6]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降解亚甲基蓝溶液及其体系气液相中活性粒子化学行为分析[D]. 黄芳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7]大气压介质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D]. 文凤. 东华大学, 2013(06)
- [8]双介质阻挡放电技术降解KN-B染料废水的研究[D]. 梅述芳. 东华大学, 2013(06)
- [9]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D]. 陈静. 安徽理工大学, 2012(12)
- [10]脉冲等离子体处理废水的实验研究[D]. 高进. 东华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