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孙敏[1](2021)在《汉语方言小称基本类型研究》文中提出
刘清钰[2](2021)在《江西湖口方言重叠式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昊[3](2021)在《汉语处置式类型学考察》文中认为
杨丽婷[4](2021)在《剑川白语重叠式研究》文中提出白语是白族的共同语,隶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传统上将白语分为碧江(北部)、大理(南部)、剑川(中部)三大方言,剑川白语是剑川(中部)方言的典型代表。重叠是一种在剑川白语中广泛使用的语法手段,这也是剑川白语的一大特色。剑川白语中重叠现象格外丰富,其中尤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量词、拟声词的表现最为显着。本文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积极展开田野调查,对剑川白语各词类的重叠式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且还从共时角度将剑川白语和其他汉藏语系方言点各词类的重叠式进行比较,归纳出剑川白语重叠式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剑川白语重叠式的自身特点,弥补剑川白语语法研究的不足,也有利于梳理白语重叠式的整体特征,还能为其它相关方言的类型学研究和重叠研究提供“点”的材料。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结语。其中,正文由五个章节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剑川白语重叠的界定、选题缘由、音系、重叠现象相关研究以及研究对象、意义、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一章至第五章考察了剑川白语各类词的重叠,分别从构成形式、句法功能、语法意义、语用功能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描写。名词重叠式讨论了“AA、AAB、ABB”等六种形式;动词重叠式讨论“AA、AABB、ABAB”等六种形式;形容词重叠式讨论了“ABB、BAA、ABA”等六种形式;副词重叠讨论了“ABB、AABB、ABAB”等四种形式;量词重叠式讨论了“a44AA、a44+量词重叠+??44/a44+量词+a44+量词”等四种形式;拟声词重叠式讨论了“AAA式、ABAB式、AABB式”等四种形式。结语部分将剑川白语重叠式和普通话、汉藏语系藏缅、壮侗、苗瑶语族语言的重叠式进行比较,总结出剑川白语重叠式的特点。同时,梳理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创新点之处在于研究思路创新和语料创新。研究思路创新,以往的剑川白语重叠式研究中,大多数只描写词类的构成形式,本文不仅以“三个平面语法观”为指导分析了剑川白语重叠式的句法、语用、语义方面的内容,还立足于语言类型学理论将剑川白语重叠式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重叠式进行比较,分析了剑川白语的共性和特性。语料创新,论文中的语料多为笔者发挥母语人优势,并结合实际田野调查所得。
孙敏[5](2020)在《汉语方言的重叠型小称》文中研究说明汉语方言的重叠型小称类型众多,主要有AA、XAA、AAX、ABB、AAB、AABB、ABAB、ABCC、XXA、AXX、XXAB、ABXX、XAXA等形式。重叠型小称主要表小,有时也附带亲昵、可爱、厌恶等感情色彩。重叠型小称常见于官话方言和晋语,在湘语和部分吴语、闽语、赣语、粤语中也有使用。
朱根凤[6](2020)在《江西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位于江西省南部,县内通行客家方言,但周边紧邻赣语、西南官话,语言整体面貌较为复杂。本文选取赣县区城郊话的副词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分析,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赣县区的地理历史概况、音系面貌、论文研究现状及选题缘由、意义等,简要交代了语料来源并进行相关体例说明。第二章为赣县方言副词分类,对已调查到的赣县城郊话副词进行统计并分为:时间、范围、程度、否定、语气和情态副词6大类。第三、四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主要是对日常使用频率高且富有赣县城郊话中特色的方言副词进行分类描写,探讨了时间副词“紧[?ie?42]”“连□[lin21 la?32]”“一下子[ie?32 ha55??0]”、程度副词“较[k?55]”“好[h?42]”“蛮[ma?21]”“系蛮[hei55 ma?42]”“净[??ia?55]”“太过[th?55 k?33]”“几[?i42]”、范围副词“一下[ia55]”“净[?hia?55]”“交[k?24]”“捡拢[?in42 le?24]/统共[the?42 khe?55]”、否定副词“唔[??21]”“冇[m?21]”“□[mue24]”、情态副词“特事?[thie?32 s?55]”“扎力[?a?32 lie?32]”“起霎[?i42 sa55]”“冇端冇搭?[m?21 to?24m?21 ta?32]”、语气副词“本身[pe?21 se?24]”“能够[ne?21 kou55]”“紧□[?ie?21in33]”“亏得[khuei24 te?32]”。着重对以上副词进行句法、语义、语用方面的提炼,并兼顾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区中有类似用法的副词比较,部分副词还尝试分析其语法化过程。第四章是专题研究,详细探讨了“□[fe?42]”“正[?a?55]”“才[???21]”这三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副词。我们认为:表短时义的时间副词“□[fe?42]”是由动宾结构“发狠”经历了重新分析逐步语法化而来,且赣县城郊话的“发狠”很可能来源于赣语,但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色用法。兼表时间和范围的副词“正”是客家话常见的副词,但相比于其他客方言区,赣县话“正”用法相对狭窄。副词“才”也兼表时间和范围,表范围的“才”具有存古色彩,并在“才”的基础上,与时间副词“老”结合形成表主观量更大的“老才”。第五部分为结语,简要总结了赣县城郊话副词的特点。我们发现:赣县城郊话副词兼类副词多,一些特色副词是由实词虚化而来,经常以合音或高调的语音变化区别词性,具有明显的过渡方言特色,与客赣方言及官话方言联系密切。
杨笑笑[7](2019)在《乡宁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文中认为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乡宁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汾河片中的解州小片,本文对乡宁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进行探究。先后对乡宁方言的名词、人称代词、数词、量词及指示词的具体用法进行了描写,并讨论了包括领属定语、“数量名”结构以及“指量名”结构在内的名词性短语。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乡宁县的概况,包括地理概况、历史变革以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了目前汉语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研究情况,对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从宏观上把握汉语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研究趋势,然后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最后对本文的研究价值、理论方法以及语料来源进行说明。第一部分是乡宁方言名词的研究。首先对名词中比较特殊的时间词、方位词和处所词进行描写,然后是名词的构词分析,包括重叠、前缀、后缀三个方面。第二部分是乡宁方言人称代词和领属结构的研究。首先对乡宁方言人称代词的具体用法以及功能进行描写,然后对领属结构的基本构成形式、亲属–集体关系的表达及所有权关系的表达进行描写。第三部分是乡宁方言数量词和数量名结构的研究。首先对乡宁方言中数词进行分类;其次对乡宁方言的量词进行归类,并对量词重叠式的语义功能以及语法功能进行描述;最后对乡宁方言数量名结构的用法以及其衍生形式“一量名”结构的特点和用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乡宁方言指示词和指量名结构的研究。首先对指示词的词形以及由每种词形衍生出的各种形式的语法功能和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对指量名结构的指称用法进行说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彭慧[8](2019)在《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文中认为永顺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湖南永顺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永顺方言虽然归属西南官话,但是它与湘语相邻,又是以土家族为主的人口聚居地的汉语方言。永顺方言在语法方面与普通话会有哪些不同点?永顺方言又受到了邻近湘语的哪些影响?保留了哪些土家语的语法特点?这些问题都是论文探索的目标。《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永顺方言语法,特别是对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语法现象进行了比较全面细致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永顺方言语法的系统性概貌和最重要的特点。论文开展了方言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做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讨论与普通话不同的语法现象;还对永顺方言与邻近湘方言语法做了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土家语语法做了比较研究,对永顺方言与古汉语语法等做了比较研究。文章也从共时结构系统、历史源流发展以及现时使用情况等方面挖掘、探讨和解释出现的某些语言规律,对某些语言现象的来源问题找出合理的解释。论文一共5章,第2章到第4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永顺县的地理历史和人口,永顺方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语言,永顺方言语法特点概述,永顺方言音系;并且对论文的语料来源和体例进行说明。第2章,词类。本章选取了永顺方言中比有特色的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进行研究,并且跟普通话、湘方言、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土家语、以及其他汉语方言进行比较。其中,名词部分主要研究探讨永顺方言常用的名词复数标记和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名词后缀。量词部分主要研究考察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量词的用法,以及永顺方言量词重叠。动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动词重叠,永顺方言泛义动词,以及永顺方言动词后加“子”。形容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形容词重叠,永顺方言形容词加“子”。代词部分主要研究考察永顺方言的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副词部分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第3章,话题标记。本章节主要研究具有永顺方言特色的话题标记的用法。第4章,句法结构和句式。本章节在句法结构和句式方面主要选取永顺方言比较有特色的中补结构,永顺方言处置句、被动句、疑问句和比较句进行研究,并且跟普通话、湘方言、湘西自治州境内的土家语进行比较。第5章是结论。
毛志萍[9](2019)在《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文中提出汉语方言的名量词纷繁复杂,历史层次交叠不一,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范畴极具特色,通用量词地域性特点突出,量词重叠语义多样,量词表量形式类型繁芜,量名结构中多种解读,可见汉语方言的量词“功能显赫”,因此为了更系统地观察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异同,本文从跨方言的视角,以量词的显赫功能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名量词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以期呈现出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共性及个性特征。鉴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如此庞杂,我们选取了汉语方言名量词最为显赫的五个功能进行专题研究。第一是名量词的语义分类:量词是给名词语义分类的一种形式,可见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深刻的反映了汉语认知上的范畴化。范畴化又叫类别化,认识事物就是划分范畴,量词属于语义分类范畴。在方言中不同的分类范畴选取的量词有所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层级是,第一层级按生命度分为有生物和无生物,第二层级有生物分为人类、动物和植物,无生物按形状属性分为条状细长物、块状扁平物和圆状颗粒物,以此分类范畴为基础,从跨方言的角度来考察方言中的量词语义分类表现,从而了解量词语义分类参项在各方言中是否区分,如何区分,揭示不同方言量词的语义分类范畴差异和共性,最终明确汉语方言量词普遍意义的语义层级分类并不明确,并非按照“范畴化导向”形成量词,而是以象似性思维方式按照形状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是是汉语方言量词的一大特点。第二是汉语方言的通用量词:通用量词是指可以称量不同语义范畴的事物,没有语义分类功能,使用频率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量词。首先对通用量词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进行了界定和介绍,然后梳理出汉语方言中“个、只、块、条”等通用量词的方言分布特征,并论证了通行于晋语和四川灌赤片的“块”类读音的通用量词,可能是量词“个”的上古音存留。此外对通用量词“个”的在方言中的语法语义功能进行了考察,提出南方方言“只”的兴起与“个”的语法化有关,随着南方方言中“个”不断语法化不断虚化,最终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只”取代了“个”成为了新的通用量词。第三汉语方言量词重叠:考察了量词重叠的历史、形式、性质、语义四个方面。量词重叠经历了 AA式到一 AA(AXA)再到—A—A历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层次。然后我们考察了量词构词重叠的方言分布、语音变化及其词汇意义的特点。量词的构形重叠从广义上说包括量词重叠和数量词重叠,其量词重叠的形式有“AA”式、AAA(AAAA)式、AXA式、数AA;其数量词重叠有:一 AA式和一 A—A式,我们也梳理了不同形式的方言分布,并归纳量词重叠的六种语义类型,即表周遍、次序、大量、小量、计量单位、离散状态。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了量词重叠语义的动因,既有语言的“象似性”动因,也有模仿儿语的动因。第四对量词表量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量词作为量范畴,表量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把量词表量首先分为表小量和表大量,既包括数量多少,也包括维度的大小,还包括语气量的大小。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小量(即数量小称)的语法形式主要有:音变型、加缀型、重叠型和混合型这四种形式,不同类型其方言点分布各不相同,附加型是方言中最为普遍的量词表小量的方式,附加的后缀主要有“儿”“子”“仔”“囝”“叽”缀等,其本义都和“人子”有关,蕴含着[+小]这一语义特征,最终虚化表示量小的后缀。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大量的情况比其表小量的情况要少得多,可见量词表量的不对称性。量词通过加缀、重叠、加缀重叠、重叠后加缀等的形式上的增长和叠加,表现了量上的加大或叠加,正是语言的“象似性”的表现。最后对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和指称解读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量名结构句位和指称关系之间的7种的不同类型,并对定指“量名”结构的方言分布、类型、音变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并对“量名”结构的定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不一,指示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于指示词的省略,这种结构往往带有指示词省略的痕迹即量名结构发生语音的变化;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来源于指示词省略后的准指示词量名结构的进一步需要而来;不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量词的个体化功能和量词前限定性修饰语。
徐静[10](2018)在《永修方言虚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修位于江西省北部,县域方言属于赣方言昌靖片。本文主要运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以涂埠镇为代表的县域方言中的虚词进行描写和研究。全文共分6个部分,包括绪论、语气词、助词、介词、副词、连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鉴于各种原因,我们把代词放在了附录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主要介绍了永修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简要描写了永修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系统地梳理了赣方言语法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对本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做了简单的说明。第二部分语气词。永修方言语气词丰富,该部分选取了“啊、呢、哒1、哈、嗬、罢、啰、哩、也、唦、哦、么、个、话”这14个最常用的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确定了每个词的基本语气义及其语气功能变体。在关注语气词句末语气义的同时,也注重句中用法的探讨。多数语气词我们还进行了语法化分析和历时探源。通过共时和历时的研究,我们发现永修方言语气词从来源上看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和普通话同源的,如“啊、呢、哦”;一类是本方言自身的,如“哒1、嗬、哈、啰、话”;还有一类是古汉语遗留的,如“么、罢、也”等。第三部分助词。本部分主要涉及的是结构助词和体貌助词。结构助词中定语标记有“个1”“滴”,状语标记有“个2”“里1”,转指标记是“个3”,补语标记是“得”,状态形容词标记包括“里2”“子”“个4”“里个”。“个”的功能最丰富,使用频率最高。补语标记“得”的用法和普通话中“得”完全一致。我们几乎穷尽性地研究了永修方言中体貌助词的用法和来源,这些助词有:“到、着、刮、哒2、来着、去着、来、去、得、过、看”。永修方言中绝大部分体貌助词有多个语法功能,同一个语法功能可以通过不同的助词来表现。同一语法范畴内的语法形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句法分布和细微的语法意义两个方面。从来源上看,很多体貌助词都由趋向动词虚化而来,如“来着、去着、来、去、过”。第四部分介词。这个部分选取了“得、跟、来、找、到、走、和、捉、等、驮、拿、哒到”这12个常用介词进行探讨。永修方言绝大部分介词都具有多功能性。在单个介词的研究中,我们把介词和特殊句式结合在一起,比如“跟”与比较句,“拿”与处置句和被动句,“驮”与被动句,“捉”与处置句等。第五部分副词。永修方言副词种类丰富,本部分系统地描写了总括副词、统计副词、限定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类同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频率副词、累加副词、情状副词中主要副词的用法。第六部分连词。永修方言连词的数量和类型比较少。这个部分简要地讨论了联合类和偏正类的主要连词的用法。“该”是永修方言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连词,它所表达的语义类型很丰富,我们对“该”由代词虚化为连词的语法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二、都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都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4)剑川白语重叠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剑川白语重叠的界定和选题缘由 |
一、剑川白语重叠的界定 |
二、选题缘由 |
第二节 剑川县地理及方言情况 |
一、剑川县人文地理情况 |
二、剑川县方言概况 |
第三节 剑川白语音系 |
一、声母 |
二、韵母 |
三、声调 |
第四节 重叠现象的相关研究动态 |
一、现代汉语重叠现象的相关研究 |
二、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相关研究 |
三、藏缅语重叠现象的相关研究 |
四、白语重叠现象的相关研究 |
第五节 本文相关说明 |
一、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语料来源 |
五、特殊符号使用说明 |
第一章 剑川白语名词重叠式 |
第一节 剑川白语名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
一、两字式 |
二、三字式 |
三、四字式 |
第二节 剑川白语名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
一、充当主语 |
二、充当宾语 |
三、充当定语 |
四、充当状语、独立语 |
第三节 剑川白语名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一、表小称 |
二、表量多 |
三、表程度深 |
第四节 剑川白语名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 |
一、凸显主观情态 |
二、增强形象色彩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剑川白语动词重叠式 |
第一节 剑川白语动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
一、完全重叠式 |
二、不完全重叠式 |
第二节 剑川白语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
一、充当主语 |
二、充当谓语 |
三、充当宾语 |
四、充当定语 |
五、充当状语 |
第三节 剑川白语词动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一、表时量和动量 |
二、表动作强度轻 |
三、表随意轻松 |
第四节 剑川白语动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 |
一、缓和功能 |
二、充当话题的功能 |
三、描摹功能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剑川白语形容词重叠式 |
第一节 剑川白语形容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
一、AA式 |
二、ABB式 |
三、BAA式 |
四、ABAC式 |
五、AABB式 |
六、ABAB式 |
第二节 剑川白语形容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
一、充当谓语 |
二、充当定语 |
三、充当状语 |
四、充当补语 |
第三节 剑川白语词形容词叠式的语法意义 |
一、表程度义的“量” |
二、表状态义 |
第四节 剑川白语形容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 |
一、充当焦点 |
二、表达主观评价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剑川白语副词重叠式 |
第一节 剑川白语副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
一、AA式 |
二、ABB式 |
三、AABB式 |
四、ABAB式 |
第二节 剑川白语副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
一、剑川白语副词重叠式在句子中充当的句法成分 |
二、剑川白语副词重叠式在句类中的具体分布 |
第三节 剑川白语副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一、增强“量”的语法意义 |
二、强调性语法意义 |
第四节 剑川白语副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剑川白语其他词类重叠式 |
第一节 剑川白语量词重叠式 |
一、剑川白语量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
二、剑川白语量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
三、剑川白语量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四、剑川白语量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 |
第二节 剑川白语拟声词重叠式 |
一、剑川白语拟声词重叠式的构成形式 |
二、剑川白语拟声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 |
三、剑川白语拟声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
四、剑川白语拟声词重叠式的语用功能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一、剑川白语重叠式的比较 |
二、剑川白语重叠式的特征 |
三、本文存在的不足 |
四、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剑川白语重叠式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汉语方言的重叠型小称(论文提纲范文)
一、“AA”式重叠型小称 |
1.官话大区。 |
2.晋语区。 |
3.其他地区。 |
二、“XAA(儿)”式和“AA(儿)X”式重叠型小称 |
1.“XAA”式 |
(1)“圪AA”式和“忽AA”式。 |
(2)“小AA(子/儿)”式。 |
(3)“大、尕AA”式。 |
(4)“蕞AA”式。 |
(5)“猴AA”式。 |
2.“AAX”式 |
(1)“AA(儿)娃儿/娃娃儿/娃儿娃儿”式。 |
(2)“AA头”式。 |
(3)“AA哩”式。 |
(4)“AA唧”式。 |
(5)“AA囝”式。 |
(6)“AA得”式。 |
(7)“AA嘟”式。 |
(8) “AA+其他后缀”式。 |
三、“ABB”式和“ABCC”式重叠型小称 |
四、“AAB”式重叠型小称 |
五、“AABB(子/儿)”式和“ABAB”式重叠型小称 |
六、“XXA”式、“AXX”式、“XXAB”式、“ABXX”式重叠型小称 |
1.“XXA”式和“XXAB”式 |
2.“AXX(儿)”式和“ABXX(儿)”式 |
七、其他形式的重叠型小称 |
1.“XAXA”式 |
2.“X里XA ”式和“X里里XAA”式 |
(6)江西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赣县人文地理概况 |
1.2 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的声韵调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缘由、意义和方法 |
1.5 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
2.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概况 |
2.1 副词定义与分类 |
2.2 赣县城郊话副词基本概貌 |
3.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分类描写 |
3.1 时间副词 |
3.2 程度副词 |
3.3 范围副词 |
3.4 否定副词 |
3.5 情态副词 |
3.6 语气副词 |
4.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特色副词专题研究 |
4.1 赣县城郊话“□[fe?42]”和“□[fe?42]滴子” |
4.2 兼表时间和范围副词“正” |
4.3 赣县城郊话副词“才” |
5.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7)乡宁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乡宁概况 |
(一)地理概况 |
(二)历史沿革 |
(三)方言系属 |
二、研究综述 |
(一)汉语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概况 |
(二)乡宁方言语法研究 |
三、研究目的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四、理论方法 |
(一)参考语法 |
(二)语言库藏类型学 |
五、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
(一)语料来源 |
(二)体例说明 |
第一章 名词 |
第一节 名词的特殊小类 |
一、时间词 |
二、方位词 |
三、处所词 |
第二节 名词的构词分析 |
一、重叠 |
二、词缀 |
第二章 人称代词与领属结构 |
第一节 人称代词 |
一、人称代词的基本形式 |
二、人称代词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 |
三、人称代词的特点 |
第二节 领属结构 |
一、领属结构的基本构成 |
二、领属关系的表达 |
第三章 数量词与数量名结构 |
第一节 数词 |
一、数词的分类 |
二、数词的重叠 |
三、数词的特点 |
第二节 量词 |
一、量词的分类 |
二、量词的重叠 |
第三节 数量名结构 |
一、数量名结构的构成 |
二、数量名结构的功能 |
第四章 指示词与指量名结构 |
第一节 指示词 |
一、指示词的基本形式 |
二、指示词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 |
三、指示词的特点 |
第二节 指量名结构 |
一、指量名结构的构成 |
二、指量名结构的指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8)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全国汉语方言的语法研究 |
1.2.2 湖南和湘西方言及其语法的研究 |
1.3 永顺县的地理历史和人口 |
1.4 永顺方言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语言 |
1.5 永顺方言语法特点概述 |
1.6 永顺方言音系 |
1.6.1 声母 |
1.6.2 韵母 |
1.6.3 声调 |
1.7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
1.7.1 语料来源 |
1.7.2 体例说明 |
2 词类 |
2.1 名词 |
2.1.1 名词的复数标记 |
2.1.2 名词的后缀 |
2.2 量词 |
2.2.1 量词“个” |
2.2.2 量词“筒” |
2.2.3 量词重叠 |
2.3 动词 |
2.3.1 动词重叠 |
2.3.2 动词“逮” |
2.3.3 动词+“子” |
2.4 形容词 |
2.4.1 形容词重叠 |
2.4.2 形容词+“子” |
2.5 代词 |
2.5.1 人称代词 |
2.5.2 指示代词 |
2.5.3 疑问代词 |
2.6 副词 |
2.6.1 程度副词 |
2.6.2 否定副词 |
3 话题标记 |
3.1 “硬、嘛、来”实现话题化的成分 |
3.2 话题的结构位置 |
3.3 话题标记与程度副词的区分 |
4 句法结构和句式 |
4.1 中补结构 |
4.1.1 程度补语 |
4.1.2 可能补语 |
4.1.3 趋向补语 |
4.1.4 状态补语 |
4.1.5 结果补语 |
4.2 处置句 |
4.2.1 处置介词“帮”的意义类型 |
4.2.2 “帮”标记处置句的特点 |
4.3 被动句 |
4.3.1 “NP1+着+NP2+VP”被动句 |
4.3.2 被动介词“着”的来源 |
4.4 疑问句 |
4.4.1 是非问句 |
4.4.2 特指问句 |
4.4.3 选择问句 |
4.4.4 反复问句 |
4.5 比较句 |
4.5.1 等比句 |
4.5.2 差比句 |
4.5.3 极比句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现状 |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目的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 |
1.4.1 结构安排 |
1.4.2 语料来源 |
1.5 关于量词的几个问题 |
1.5.1 量词是否表量 |
].5.2 量词和分类词 |
1.5.3 量词与方言分区 |
第二章 量词的语义分类 |
2.1 语义分类范畴 |
2.2 称量有生物量词 |
2.2.1 称人量词 |
2.2.2 动物量词 |
2.2.3 植物量词 |
2.3 称量无生物量词 |
2.3.1 条形细长状量词 |
2.3.2 块形团扁状量词 |
2.3.3 圆形颗粒状量词 |
2.4 小结 |
2.4.1 量词语义分类的南北差异 |
2.4.2 量词语义分类的主要标准 |
第三章 通用量词 |
3.1 通用量词的界定 |
3.1.1 通用量词的定义 |
3.1.2 通用量词的特征 |
3.1.3 通用量词的分类 |
3.2 通用量词“个 |
3.2.1 方言分布 |
3.2.2 历史考察 |
3.2.3 语法功能 |
3.2.4 小结 |
3.3 通用量词“只 |
3.3.1 方言分布 |
3.3.2 历史考察 |
3.3.3 “只”的兴起 |
3.3.4 小结 |
3.4 通用量词“块” |
3.4.1 方言分布 |
3.4.2 历史考察 |
3.4.3 语源探索 |
3.5 通用量词“条 |
3.5.1 方言分布 |
3.5.2 历史考察 |
3.5.3 读音问题 |
3.5.4 小结 |
3.6 其他通用量词 |
3.6.1 通用量词“枚” |
3.6.2 通用量词口[naη] |
3.7 小结 |
3.7.1 北“个”南“只 |
3.7.2 通用量词的地域分布特征 |
3.7.3 “个”的语法化损耗是“只”成为通用量词的动因 |
3.7.4 通用量词“个”的分布不断扩大 |
第四章 量词重叠 |
4.1 量词重叠的历史 |
4.1.1 量词重叠的起始时间 |
4.1.2 量词重叠的历史层次 |
4.1.3 量词重叠形式的来源 |
4.2 量词重叠的性质 |
4.2.1 量词的构词重叠 |
4.2.2 量词的构形重叠 |
4.3 量词重叠的形式 |
4.3.1 量词单纯重叠AA和AAA (AAAA) |
4.3.2 数词加量词重叠“数AA” |
4.3.3 量词加缀重叠“AXA” |
4.3.4 数量词重叠—AA(—A—A) |
4.4 量词重叠的语义 |
4.4.1 语义类型 |
4.4.2 量词重叠的语义 |
4.4.3 数量词重叠的语义 |
4.4.4 量词重叠的语义动因 |
4.4.5 小结 |
4.5 小结 |
第五章 量词表量功能 |
5.1 量范畴和量的分类 |
5.1.1 “量”和相关概念 |
5.1.2 量的分类 |
5.1.3 量值系统 |
5.1.4 小结 |
5.2 量词表小量 |
5.2.1 小量与小称 |
5.2.2 音变型数量小称 |
5.2.3 加缀型数量小称 |
5.2.4 重叠型数量小称 |
5.2.5 混合型数量小称 |
5.3 量词表大量 |
5.3.1 大量与大称 |
5.3.2 量词基式表大量 |
5.3.3 量词加后缀表大量 |
5.3.4 量词变声重叠表大量 |
5.3.5 量词重叠加后缀表大量 |
5.3.6 量词加缀重叠表大量 |
5.3.7 数量词重叠表大量 |
5.4 小结 |
5.4.1 数量小称语法形式 |
5.4.2 数量小称的共性 |
5.4.3 量词表大量的方言特色 |
5.4.4 量词表量的南北差异 |
第六章 量名结构 |
6.1 量名结构的两种解读 |
6.1.1 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 |
6.1.2 量名结构的指称解读 |
6.2 量名结构的句位和指称 |
6.2.1 全面型 |
6.2.2 无谓后定指型 |
6.2.3 无谓前不定指型 |
6.2.4 互补型 |
6.2.5 无谓前型 |
6.2.6 全无型 |
6.2.7 谓后不定指型 |
6.2.8 小结 |
6.3 定指量名结构 |
6.3.1 定指量名结构的分布 |
6.3.2 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 |
6.3.3 定指量名结构的音变 |
6.3.4 定指量名结构的来源 |
6.4 定指名量结构 |
6.4.1 定指名量结构的类型 |
6.4.2 定指名量结构的性质 |
6.5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7.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永修方言虚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永修概况 |
1.2 永修方言 |
1.2.1 永修方言单字音系 |
1.2.2 永修方言研究现状 |
1.3 赣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
1.3.1 赣方言语法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现状分析 |
1.3.3 赣方言语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价值、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语料的来源 |
1.6 体例说明 |
2 语气词 |
2.1 啊[a~0] |
2.1.1 “啊”的句法分布 |
2.1.2 “啊”的语气义 |
2.2 呢[IE~(212)]/[IE~0] |
2.2.1 “呢”的句法分布 |
2.2.2 “呢”的语气义 |
2.2.3 “呢”的来源 |
2.3 哒_1 [ta~0] |
2.4 哈[xa(?)~0] |
2.4.1 “哈”的句法分布 |
2.4.2 “哈”的语气义 |
2.5 嗬[xo(?)~0] |
2.5.1 “嗬”的句法分布 |
2.5.2 “嗬”的语气义 |
2.6 罢[pa~(33)] |
2.6.1 “罢”的句法分布 |
2.6.2 “罢”的语气义 |
2.6.3 “罢”的来源 |
2.7 啰[luo~0] |
2.7.1 “啰”的句法分布 |
2.7.2 “啰”的语气义 |
2.8 哩[li~0][li~(33)] |
2.8.1 “哩”的句法分布 |
2.8.2 “哩”的语气义 |
2.8.3 “哩”的来源 |
2.9 也[iE~0] |
2.9.1 “也”的句法分布 |
2.9.2 “也”的语气义 |
2.9.3 “也”的来源 |
2.10 唦[sa~0] |
2.10.1 “唦”的句法分布 |
2.10.2 “唦”的语气义 |
2.10.3 “唦”的来源 |
2.11 哦[o~0] |
2.11.1 “哦”的句法分布 |
2.11.2 “哦”的语气义 |
2.12 么[mo~0] |
2.13 个[ko~0] |
2.14 话[ua~0] |
2.14.1 “话”的句法分布 |
2.14.2 “话”的语气义 |
2.14.3 “话”的来源 |
2.15 小结 |
2.15.1 语气词的句法分布 |
2.15.2 语气词的语气义 |
3 助词 |
3.1 结构助词 |
3.1.1 个[ko~0] |
3.1.2. 滴[ti~0] |
3.1.3 状语标记“里_1[li~0]” |
3.1.4 状态形容词后缀“里_2”“子”“里个” |
3.1.5 补语标记“得[tE~0]” |
3.2 体貌助词 |
3.2.1 到[tau~(33)] |
3.2.2 着[to(?)~0] |
3.2.3 刮[kua(?)~0] |
3.2.4 哒_2[ta~0] |
3.2.5 来着[lai~(55)to(?)~0] |
3.2.6 去着[t(?)iε~(34)to(?)~0] |
3.2.7 来[lai~(55)] |
3.2.8 去[t(?)iε~(34)] |
3.2.9 得[tE~0] |
3.2.10 过[kuo~(34)] |
3.2.11 看[k~han~(34)] |
3.3 小结 |
4 介词 |
4.1 介词的类型 |
4.2 得[tE~0] |
4.3 跟[kEn~(33)] |
4.4 来[lai~(33)] |
4.5 找[tsau~(212)问[uen~(35)] |
4.6 到[tau~(33)] |
4.7 走[tsEu~(212)] |
4.8 哒到[ta~(33)tau~0] |
4.9 和[uo~(33)] |
4.10 拿[la~(35)] |
4.10.1 “拿”的介词用法 |
4.10.2 “拿”字处置句 |
4.10.3 “拿”字被动句 |
4.11 捉[tsuo~(31)] |
4.11.1 “捉”的介词用法 |
4.11.2 “捉”字句 |
4.12 等[tEn~(212)] |
4.12.1 “等”的介词用法 |
4.12.2 “等”字句 |
4.13 驮[t~huo~(35)] |
4.13.1 “驮”的介词用法 |
4.13.2 “驮”字句 |
5 副词 |
5.1 总括副词 |
5.1.1 一齐[i(?)~5t(?)i~(35)] |
5.1.2 一下[i(?)~5xa~(31)] |
5.1.3 一概[i(?)~5kai~(35)] |
5.1.4 尽[t(?)in~(33)] |
5.2 统计副词 |
5.3 限定副词 |
5.3.1 只_1[tsη~(33)] |
5.3.2 光[kuaη~(55)] |
5.3.3 就_1[t(?)i(?)u~(34)] |
5.3.4 “只_1”“光”“就_1”的比较 |
5.4 类同副词 |
5.5 程度副词 |
5.5.1 稍微[s(?)u~(33)ui~(24)] |
5.5.2 蛮[man~(33)] |
5.5.3 好[xau~(212)] |
5.5.4 几[t(?)i~(212)] |
5.5.5 恶[ηo~(33)] |
5.5.6 伤[saη~(22)] |
5.5.7 死[sη~(212)] |
5.5.8 结撒好[ke(?)~5 sa~0 xau~(31)] |
5.5.9 更加[kEn~(31) ka~(212)] |
5.5.10 程度副词间的比较 |
5.6 时间副词 |
5.6.1 一径丫[i(?)~5t(?)iaη~(55)ηa~0] |
5.6.2 一了里[i(?)~5liau~(212)li~0] |
5.6.3 一向[i(?)~5(?)ioη~(22)] |
5.6.4 向来[(?)inη~(22)lai~(22)] |
5.6.5 紧[t(?)in~(212)] |
5.6.6 只_2[ts(?)~(31)] |
5.6.7 一将[i(?)~5t(?)iaη~(55)] |
5.6.8 裂时[liε~(31)s(?)~0] |
5.6.9 咂声下[tsaη~5saη~0η~0] |
5.6.10 眨巴眼[tsa~(31)pa(?)~5an~(212)] |
5.6.11 等丫子[tEn~(212)ηa~0ts(?)~0] |
5.6.12 晏滴[ηan~(31)ti~0] |
5.6.13 时间副词间的比较 |
5.7 语气副词 |
5.7.1 祈使语气 |
5.7.2 肯定、强调语气 |
5.7.3 推测语气 |
5.7.4 庆幸语气 |
5.7.5 质疑语气 |
5.7.6 违逆语气 |
5.8. 否定副词 |
5.8.1 不[pu~(31)] |
5.8.2 有[mau~(34)] |
5.8.3 不消[pu~(31)(?)iau~(33)] |
5.9 频率副词 |
5.9.1 总_2 总是_2□[xaη~(24)]丫[ηa~0] |
5.9.2 动不动 |
5.9.3 再三 |
5.10 累加副词 |
5.10.1 还[xai~(24)] |
5.10.2 又[i(?)u~(34)] |
5.10.3 再[tsai~(33)] |
5.11 情状副词 |
5.11.1 发丫[fa~5ηa~0] |
5.11.2 好生子[xau~(212)saη~(33)tsz(?)~0] |
5.11.3 一路[i(?)~5lu~(34)] |
5.12 小结 |
6 连词 |
6.1 联合连词 |
6.1.1 并列关系 |
6.1.2 顺承关系 |
6.1.3 解说关系 |
6.1.4 递进关系 |
6.1.5 选择关系 |
6.2 偏正连词 |
6.2.1 因果关系 |
6.2.2 转折关系 |
6.2.3 条件关系 |
6.2.4 假设关系 |
6.2.5 目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代词 |
附录二 发音合作人情况简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四、都昌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方言小称基本类型研究[D]. 孙敏. 湖北师范大学, 2021
- [2]江西湖口方言重叠式词语研究[D]. 刘清钰. 渤海大学, 2021
- [3]汉语处置式类型学考察[D]. 胡昊.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4]剑川白语重叠式研究[D]. 杨丽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汉语方言的重叠型小称[J]. 孙敏.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4)
- [6]江西赣县客家方言(城郊话)副词研究[D]. 朱根凤. 暨南大学, 2020(04)
- [7]乡宁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D]. 杨笑笑. 辽宁师范大学, 2019(10)
- [8]湖南永顺方言语法研究[D]. 彭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9]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D]. 毛志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永修方言虚词研究[D]. 徐静.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